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赵子龙历史功绩有哪些

赵子龙历史功绩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2-22 19:42:06

Ⅰ 三国赵云的功绩,历史

赵云,三国猛将之一,一生立下功绩无数,人称常胜将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
长坂坡中赵云进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等

Ⅱ 史书上赵云有哪些功绩

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倒霉的时候,这就更加重了他在这个团伙中的份量。 长坂坡一战,无疑是赵云最辉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国志平话》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只有几句话,“拍马冲阵而过”而已,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一大章回。“截江、夺斗”是赵云的另一大功绩。《三国志平话》中基本照抄《三国志》,写得含含糊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义》里则完全成了赵云孤身犯难,一波三折,既胆气过人又有理有节,张飞倒成了后援的角色。五虎上将的排名,在罗贯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参照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这五个人实际地位的史实,列为“关、张、马、黄、赵”。忘了是金圣叹的批本还是毛宗岗的批本,为迎合读者对赵云的喜爱,把这个排名改成了“关、张、赵、马、黄”。 但《演义》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史实,从而令赵云这个完美的英雄与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无法自圆其说。注意一下细节就清楚了,这些细节因史实的存在而让罗老先生和金、毛等都无法更动。 长坂坡之前的大撤退,开路与断后的重任都没交给赵云,而给他的任务是相对次要的“保护家小”。 进军西川遇到马超,从别处把张飞调来,身边的赵云无用武之地。 抵御魏将张邰,派了老将黄忠,赵云就在手下,却没考虑派他。 决定汉中胜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后援。 讨伐东吴,前线上是一群无名后进之辈,五虎上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二线闲着,只是到了大军惨败之时起了点接应的作用。 七擒孟获,魏延、王平、马岱甚至廖化、张嶷的出场机会都比赵云多,而赵云好象都没有与孟获交过手。 一出祁山,《演义》中写赵云当先锋立了大功,但到了决定性的街亭之战,主将却是派了无能的马谡,赵云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尽管撤退时“不损一人一骑”,但对于全局却是无足轻重。 尽管《演义》每逢赵云出场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刘备和孔明对他的态度不象文字中表现得那么热情。似乎刘备早期势孤力单、关张忙不过来时对赵云还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让他一边儿凉快去,而孔明就更明显了。

Ⅲ 赵云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赵云是大将军,被四大美女的貂蝉看上,都是身边还有吕布

Ⅳ 昔日常山赵子龙的功绩是什么

赵云,
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倒霉的时候,这就更加重了他在这个团伙中的份量。 长坂坡一战,无疑是赵云最辉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国志平话》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只有几句话,“拍马冲阵而过”而已,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一大章回。“截江、夺斗”是赵云的另一大功绩。《三国志平话》中基本照抄《三国志》,写得含含糊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义》里则完全成了赵云孤身犯难,一波三折,既胆气过人又有理有节,张飞倒成了后援的角色。五虎上将的排名,在罗贯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参照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这五个人实际地位的史实,列为“关、张、马、黄、赵”。忘了是金圣叹的批本还是毛宗岗的批本,为迎合读者对赵云的喜爱,把这个排名改成了“关、张、赵、马、黄”。 但《演义》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史实,从而令赵云这个完美的英雄与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无法自圆其说。注意一下细节就清楚了,这些细节因史实的存在而让罗老先生和金、毛等都无法更动。 长坂坡之前的大撤退,开路与断后的重任都没交给赵云,而给他的任务是相对次要的“保护家小”。 进军西川遇到马超,从别处把张飞调来,身边的赵云无用武之地。 抵御魏将张邰,派了老将黄忠,赵云就在手下,却没考虑派他。 决定汉中胜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后援。 讨伐东吴,前线上是一群无名后进之辈,五虎上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二线闲着,只是到了大军惨败之时起了点接应的作用。 七擒孟获,魏延、王平、马岱甚至廖化、张嶷的出场机会都比赵云多,而赵云好象都没有与孟获交过手。 一出祁山,《演义》中写赵云当先锋立了大功,但到了决定性的街亭之战,主将却是派了无能的马谡,赵云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尽管撤退时“不损一人一骑”,但对于全局却是无足轻重。 尽管《演义》每逢赵云出场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刘备和孔明对他的态度不象文字中表现得那么热情。似乎刘备早期势孤力单、关张忙不过来时对赵云还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让他一边儿凉快去,而孔明就更明显了。(摘自网络)

Ⅳ 正史中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过哪些功绩

忠心耿耿。忠烈一生
主要功绩就是
两次救主,

Ⅵ 赵云有哪些功绩值得我们学习

很多值得学习。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回八尺,姿颜答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

Ⅶ 赵云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啊(简单一点)

以下均为赵云生平事迹:

《磐河战》 袁绍与公孙瓒会战于磐河,袁绍命大将颜良、文丑出战。当时赵云也在袁绍帐下,因与其理念不合便不被重用,赵云见公孙瓒兵败,乃出马杀败颜良、文丑,救了公孙瓒。
《借赵云》 刘备向公孙瓒借赵云,刘备素来喜爱赵云将材,一路上一直试探赵云心意,问他天下诸侯谁为英主,最后竟得赵云认同自己,乃领赵云至徐州。但是张飞不服,赵云乃打败曹军猛将典韦,才让张飞亦心服。
《长坂坡》 刘备逃奔江陵,于当阳长阪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都在乱军中失散。赵云乃刘德华版赵云(19张)匹马单枪,闯进曹操万军之中,陆续救出糜竺、简雍、甘夫人等,最后寻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伤,乃将幼子阿斗托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赵云怀抱阿斗,夺得宝剑,奋力血战得脱,将阿斗交还刘备。刘备却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此孺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为之感泣。
《取桂阳》 赵子龙奉军师诸葛亮之命,带领三千人马夺取桂阳。桂阳太守赵范亲自迎战,并安排校尉陈应接应,企图前后夹攻取胜。结果战不过子龙,不得不开城投降。子龙在弄清赵范是真投降后进入城内。在款待子龙时,赵范表示愿将国色寡嫂许与子龙为妻,子龙严词拒绝。
《截江夺斗》 孙权乘刘备入益州时,用张昭之计,假称吴国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荆州接孙夫人归吴,并嘱她带回刘备之子阿斗,以作人质。孙夫人不疑,乃怀抱阿斗登船归吴,赵云驾船赶来,力劝孙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从,赵云乃夺回阿斗,此时张飞亦驾船赶到,乃杀死周善,和赵云一起带阿斗回荆州。
《阳平关》 黄忠斩夏侯渊后,曹操闻讯大惊、亲率大军至阳平关报仇。诸葛亮欲断曹军粮道,黄忠讨令,赵云恐其劳乏,拟替他一行,黄忠不服老,请令前往。烧粮后,曹军势众,将黄围困核心,幸得赵云及时解围,杀退曹军。又名《子龙护忠》
《凤鸣关》 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赵云请为先锋,诸葛以其年老激之,赵云历数战功,坚决前往;至凤鸣关,果力斩魏军大将韩德父子五人。又名《力斩五将》、《刀劈五将》。(该剧是唯一一出赵云用刀戏) 元杂剧中,关汉卿在《单刀会》中有“赵子龙胆大如斗”之句,在《襄阳会》《黄鹤楼》《隔江斗智》等近十本杂剧中,赵云都作为较重要角色出场。杂剧时代,“五虎将”一称呼已经极为普遍,而且“赵子龙胆气豪”是剧作家们的共识。赵云作为主角的杂剧有《赵子龙大闹泥塔镇》一本,但已失传。赵云谨慎细心的特点亦被加以强调,出演赵云的演员都会被特别要求,必须要表现出赵云胆大而又细心的特点。 在一个早期流传的故事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诸葛亮令赵云率军去攻取一座城池,诸葛亮事先策画整个军事计画,何时出发、何时用餐、何时行军、何时渡河、何时攻城都按表制定完成,赵云只要照著既定的行程表执行即可。但是在赵云出发之后,诸葛亮才发现计画中有一个严重的疏失,即按照原定的时间,那条河正值涨潮,士兵们将无法渡河,当诸葛亮正在担忧整个行动将会失败的时候,却传回赵云已按照预定的时间攻下城池的消息,原来赵云知道河水会涨潮,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先准备好渡河用的舟筏,因此顺利完成计画。在这个早期故事中,赵云谨慎细心的程度甚至在诸葛亮之上。

Ⅷ 赵云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历史上的赵云有哪些功绩

打得过,相关赵云还有很多,他绝对打得过,如果想了解,我最新看到最好的: 前不久看了周泽雄对三国风云人物赵云的评论,他认为赵云其实是一位才不堪大用,只配做保镖的角色,只不过跟诸葛亮一样,是被罗贯中神话了的人物。其间论据破绽百出,甚至自相矛盾,本不值一辩。
在此之前,人们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被神话最多的人物是诸葛亮和关羽,而最忠实于史实的人物描写是赵云。(这好像是金圣叹的评语)
不过这几天上网一看,居然看到很多人说赵云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之外被神话最多的第二号人物,说历史上的赵云其实才不堪大用,这才大吃一惊。
毕竟,周泽雄是历史系教授,他既有此论调,附和的人自然也就不少。基于赵云生前所遭待遇已经颇多不公,死后千年居然还遭此非议,所以在下不才,也来凑合几句。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对此,我对《演义》中赵云的形象总结出五个字:义、勇、慎、谋、廉。
然而这与史实不符吗?就连周泽雄也承认《演义》中有关赵云的事迹大多是跟据《三国志》来写的,那么,以《三国志》在中国史书和中国历史研究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我们能说它写的多不符合历史吗?况且,《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亲曹魏贬蜀汉的,他有必要对蜀汉中原本地位并不高的一名普通将领作如此夸张的描述吗?所以我认为《三国志》对赵云的描述是可以相信的。
那么,《三国志》中赵云是否也具备义、勇、慎、谋、廉这五个优点呢?
据《三国志》载,赵云追随刘备于颠沛流离之中,刘备死后,又随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从无贰心,从无怨言,一直到死,实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忠,亦是义。但我却只说是义,并不说忠,因为刘备后来其实并不认为赵云够忠于他。这才是赵云不得重用的根本原因,这里暂且不说。
《演义》中曾说赵云截住文丑,救下公孙瓒。文丑名列河北四大名将张合之上,如果此事属实,便足见赵云之勇猛。然此事《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姑且不论。且看下面《三国志》所载的一个事迹。
当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黄忠率兵抢夺曹操的粮食,被曹军困住。赵云见黄忠过期不还,便率数十骑冲入敌阵,(大家注意,只有数十骑)救出黄忠,这时曹操大军到,赵云令骑兵先退,自己亲自断后,左冲右突,且战且退,后来曹军又到,围住赵云,赵云冲出重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阵,还趣围。”)却发现部将张著受伤被困,复又回马冲入敌阵,救出张著。
赵云退至营中,时营中只有几百人,沔阳长张翼主张弃营而逃,赵云却令弓箭手伏于营中,偃旗息鼓,大开营门,自己更横枪立马于营门前。
这时曹操大军到,看到这种情形,曹操疑有埋伏,不敢冒然进攻。这时赵云作势让营中擂鼓喧天,弩箭俱发,曹军惊慌溃败,赵云又率兵自后掩杀,曹军自相践踏,堕入汉水死者不计其数。自此曹操军心涣散,无心作战,不久曹操便引军而去,放弃汉中。
从这个事件中,既可看出赵云的勇,又可看出赵云的谋。何况,这其间的张翼也非泛泛之辈,刘备死后,他和魏延一样也成为诸葛亮手下得力的将领之一。诸葛亮死后,他与姜维数伐中原,成为姜维虽对其不相善却又不得不倚重的大将,后来官至征西将军。但由此役看,张翼的才能显然还远在赵云之下。
以数十骑而敢挡曹操几万大军,这不但要有勇,还要有胆,何况曹军中也不泛徐晃许储等猛将。试问,纵观三国史中,又有哪位猛将有此壮举。当然,似此等冲杀的胆量是要有勇猛作为基础的,象刘备此等武功平庸的人是绝对没有这种胆量的,可见赵云是很勇猛的,对自己的武功也是有相当自信的。而有人仅凭赵云生前并无斩杀名将,就断言赵云武功其实平平是欠妥的,试问吕布又斩杀过哪一名重量级的大将呢?马超又斩杀过哪一个名将呢?可怎么没有人说吕布武功平平,马超武艺不行呢?
至于赵云的空营计,更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问如果赵云无谋,又岂能侥幸为之? 诸葛亮一出祁山,马谡错失街亭,致使赵云兵败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这说明赵云虽兵败而不乱,否则怎么能“不致大败”呢?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然一个将领能做到兵败而不乱,你能说他不会带兵打仗,不是将才吗?更何况,这次的兵败并不是赵云的责任。
其实,赵云没有斩杀过重量级的大将,一则是运气,二则主要跟他的性格有关。赵云一向淡泊名利,不爱出风头,更不嗜杀,但却能纵观全局,审时度势,虽不受重用,关键时刻却总能果断处事,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显示其非凡的才能。他不像关羽的自视过高,不像张飞的暴而寡恩,不像马超的勇而无谋,更不是好大喜功的魏延之流所能比拟的。
至于赵云的慎,则更是不容置疑的。一向以识人闻名的刘备就说赵云为人“谨慎持重”。
当时刘备征荆南时,赵云不战而降服赵范后,赵范曾欲让寡嫂嫁给赵云,赵云坚辞不受。他对人说,赵范只是屈于形势,恐非真心投降,不久赵范果然出逃。赵云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刘备入主成都后,曾要将成都的田舍分赏给属下,却被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故事劝住刘备,让刘备把田舍分给成都的百姓。足见赵云之廉洁奉公,不为私利。
可是这样一来,像诸葛亮这等胸怀远大理想的人是会很敬重赵云的,可是其他人呢?其他相当一部分的人肯定会怨恨赵云挡住自己的财路。
是啊,你自己不想发财,可是别挡着别人发财嘛。由此可见,赵云在刘备属下肯定是受到相当一部分人排挤的,这跟他不受重用肯定也有一定关系。
当然,受不受重用主要还在于用人者,也就是刘备。
对于赵云的劝说,刘备也会不高兴吗?
这就很难说了,刘备此举本是为了笼络下属的,却被赵云破坏了,可是赵云又说得理直气壮,大公无私,又有诸葛亮支持,不管刘备高不高兴,还是要听他的。
可这样一来刘备会怎么想呢?他会不会认为赵云沽名钓誉呢?刘备会不会这样想,没有人知道,也无从考究。如果刘备真会这样想,赵云就大大的不妙了。
在历代帝王君主眼中,作为臣子下属怎么能沽名钓誉呢?
不过,不管刘备如何想,据《三国志》载,显然赵云的义勇慎谋廉是具备的,并无夸大。那么,一个人具备义勇慎谋廉这五个优点,你能说他才不堪大用吗?不要说五个字,就只勇谋慎这三个字,放眼三国诸名将中,又有几人具备呢?
周泽雄作为知名的历史学者,仅凭赵云不受刘备重用就说赵云才不堪大用(赵云不受刘备重用是事实,但说赵云不受诸葛亮重用还有待诤议),说《演义》神话了赵云,这不免有点贻笑大方吧。历史上不受帝王君主重用的人才难道还少吗?
即便是今日,人才就都受重用了吗?受重用的又都是人才吗?
周泽雄又说赵云不受重用的一个原因是赵云乃布衣出身,这就更可笑了。
史书上说,刘备世之枭雄。
刘备是枭雄,曹操又何尝不是。曹操是主张唯才是举的,刘备又何尝不是呢?像他们这种人又怎么会因其出身而用其人呢?关羽不也出身布衣吗?如果刘备以出身取人,为什么还与他义结金兰呢?
因出身而用人的倒也不是没有,袁绍就是一例,所以他从有变无。但曹操和刘备却绝对不是,否则他们就不会成功,不会从无到有。
那么,既然刘备重视人才,赵云又有才,为什么会不受重用呢?
其实大家都忘了,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一代枭雄,他们实质上也都是为人君主,刘备后来还当上了皇帝。他们这种人当然重视人才,但他们更看重忠。人才虽为人才,但如果对己不忠,又有何用呢?不但无用,而且有害。这就是历代帝王君主的逻辑。
所以崔琰虽然有才,曹操杀了他,文若虽有才,最终也郁郁而亡。
那么,赵云对刘备不忠吗?从上面分析,当然不是。但是忠一向是相对的。一个属下对主子忠不忠当然很重要,但主子认为属下对自己忠不忠有时更重要。
忠。
也许有人会说,刘备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赵云都对他不离不弃,刘备怎么会认为他不够忠呢?
这在刘备得荆州前或许不会这样认为,可是在得荆州后就有所不同了。何况这时刘备新得了黄忠和魏延两名虎将,不用过份地倚重赵云,对赵云也就渐渐地冷淡了。这跟赵云敢于犯颜直谏的性格可能多少也有点关系,要知道,在历代帝王君主中真正能够做到从善如流的其实没几个,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有时也会愤愤不平。
其实从以下几个细节就可看出刘备对赵云的冷落。
当时刘备夫人孙氏,仗着自己是孙权的妹妹,多次“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刘备以赵云“居中持重,必能严整于内”,于是让赵云掌管内务。这其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弄好了,也就是个做好本职工作,没什么功劳可言。弄不好则会有失职之嫌,甚至有性命之忧。因为孙夫人可说是身份特殊,在内,她是刘备的老婆,枕边风常常吹一下,就能让你赵云吃不了兜着走,而在外,她又是孙权的妹妹,虽然当时孙刘份属同盟,其实两者关系一直相当微妙。所以又不能放弃对她的约束和监视。
或许是上天垂怜赵云,让孙夫人企图带阿斗回东吴,这才有了赵云和张飞截江救阿斗。赵云于是又立了一大功。
刘备取汉中时,黄忠虽说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但那是在曹操大军到汉中之前。而真正让曹操无心争夺汉中的却是赵云的空营计大败曹操于汉水。所以即便赵云的功劳不在黄忠之上,但也不在黄忠之下。但刘备晋位汉中王时封了关张马黄四位上将,赵云却仍旧是一个翊军将军的杂号军衔,地位甚至还不如魏延。
这其中的奥妙难道不值得奈人寻味吗?
周泽雄说赵云只配当一个保镖的角色,我们知道这是对赵云的偏见。但即便赵云只是一名保镖,他所受的待遇也是相当不公平的。
事实上,三国史中真正称得上保镖型名将的有两个人,一是典韦,二是许储。两者都是曹操的属下。其中典韦早死,是为救曹操而死的,许储跟随曹操左右,征战四方,官至列侯,地位丝毫不逊于曹操手下名将徐晃张辽张合等人。
然而赵云此时地位却连魏延也不及。
是周泽雄所说的赵云才不堪大用吗?不是,否则,《三国志》作者陈寿不会将地位远在魏延之下的赵云跟关张马黄并作一传,这说明赵云的才能即便不如关张马黄,但至少远在魏延之上。更何况陈寿对赵云和黄忠的评价还在关羽张飞马超之上。(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皆以短取败。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黄忠与赵云强执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这就说明赵云不但有才,而且跟关张马黄一样是大将之才。
那么是如周泽雄所说的因为赵云是布衣出身吗?当然也不是。因为刘备不是以出身取人的君主。
我倒是怀疑,周泽雄对于赵云的偏见,是否因为赵云乃出身布衣?如果是,那么作为史学者,周泽雄的胸襟见识其实不如陈寿之万一。
台湾陈文德认为这是刘备为了平衡新旧两派属下的官位而对赵云作出的牺牲,还有一位,作为刘备手下头号策划者的诸葛亮位居法正之下,也是出于这种牺牲。这倒是有些道理,所谓旧派,就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一批人马,也叫荆州派,所谓新派,就是原本属于刘璋的一路人马,也叫益州派。这新旧两派的关系也确实相当微妙,事实上刘备也终生为平衡这两派关系而头痛,包括刘备死后,蜀汉实际上的掌权者诸葛亮对此也不敢掉以轻心。
问题是为什么偏偏是牺牲赵云呢?刘备取汉中,作为谋士,法正的功劳确实在诸葛亮之上,官居诸葛亮之上无可厚非。但作为将领,赵云功劳却绝对在魏延之上,官位却远在其下。陈文德说这是因为赵云一向淡泊名利,跟随刘备又久,比较能体量刘备的难处。魏延新近投靠,当然要用心笼络。
这当然很有道理。但是对于刘备让魏延守汉中此等重任,就有点奈人寻味了。当时关羽在荆州,马超守阳平关看住羌人,因为羌人一向慑服马超神武。其余的张飞嗜酒,黄忠年迈,因此能担此重任的就剩下赵云和魏延。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和陈寿的评价,论才论德,赵云都远在魏延之上的,何况赵云是旧部,魏延却是新近投靠过来的。
应该说,像安排汉中此等重地的守卫,才能固然重要,但信任却更加不容置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蜀汉的孟达不是把新城献给曹魏吗?
由此可见,此时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已不如魏延。
对一个跟随自己多年始终不离不弃的属下的信任度甚至还不如一个新近投靠的将领,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刘备对赵云的信任打折扣呢?
这个问题我以前想了很久都没明白,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
像刘备这种朝不保夕,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甚至连吃饭有时都成问题,让袁术讥为丧家之犬,赵云为什么会这样死心踏地地跟随他?即便是刘备没有了地盘,他也宁愿落草为寇,也不侍奉他人。他又不是关羽张飞,跟刘备有桃园之义,何况关羽还曾投靠曹操呢,难道刘备对赵云使了什么魔力吗?
对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为什么会打折扣,一直到最近我看了易中天质疑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度所作的分析,这才有所领悟。
一直以来,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之情是不容置疑的,易中天却大胆提出质疑,而且论据分析得也很有道理,并连带提出刘备其实对赵云也是不信任的。
易中天说,刘备和诸葛亮鱼水之情的裂缝主要在于两人之间思想上的分歧。
诸葛亮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是恢复汉室,并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让百姓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这一点台湾陈文德在《诸葛亮大传》中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我认为是可信的。
那么,刘备有恢复汉室的理想吗?这个很难说,一开始刘备是打着这个口号的,可到了他得到益州后就比较少提了。易中天说刘备入川后就忘了这个理想了,或者他根本就没有理想,恢复汉室只是一个幌子而已。这其实也不无道理,历史上的开国君主要推翻另一个君主时,哪个不都是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可后来又变味了呢?
其实就连曹操一开始不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后来不也是变味了吗?
事实上,刘备是很早就有自己当皇帝的想法的。何以见得呢?刘备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不是封禅吗?历史上第一个封禅泰山的是秦始皇,在以后的历史中,封禅一直是皇帝的特权。所以这不明摆着,刘备想封禅,想当皇帝吗?
可是就算诸葛亮这时发现刘备原来跟曹操没什么两样,他又能怎么样呢?他又能去哪儿呢?你总不能让他背叛刘备出逃吧,就算逃又能逃到哪儿呢?哪个君主不都是一样?何况以他的个性和政治理想,他至少还能为益州百姓做点事情吧。再说正如易中天所说,这种事情是非常微妙的,是不能明明白白地摊在桌上来谈的,所以只能大家心照不宣。诸葛亮做好他的政治工作,而刘备则依靠法正四处征战,去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后期的刘备和诸葛亮两者的思想上其实已有了分歧。正是由于这种分歧,所以关羽战樊城时诸葛亮不发一言,(事实证明关羽战樊城在整体战略上是错误的)刘备征吴时诸葛亮也不发一言,因为诸葛亮知道,就算他说了,刘备也不会听他的。也正因为这种分歧,才有了白帝城那个奈人寻味的刘备托孤,有关这点易中天已作了透彻地分析,我就不多说了。
那么,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大打折扣是不是也因为他们的思想出现了分歧呢?
如果这么说,那么赵云也是有理想的。
三国众多虎将中,有理想的其实没几个。像关羽其实是没有理想的,至少在遇到刘备前他是没有理想的。他本是一个亡命之徒,如果没有刘备,他很有可能会是一个很出色的侠客,他身上本就流着一种侠客的血质。而张飞应该是有理想的,没有理想,他不用跟着刘备浪迹天涯,因为他本来有一个不错的家,而且张飞跟赵云一样,自从跟了刘备后就没再投靠过谁。至于他的理想是什么,那就很难考究了。
那么,赵云有理想吗?如果有,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查看了一下《三国志》,公孙瓒和赵云的一翻对话让我幡然醒悟。
赵云初来投公孙瓒时,公孙瓒讥笑他说,你们州的人都跑去投靠袁绍,为何你却来投我呢?赵云正色对说:“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句话大致意思是说,当今天下,局势混乱,也不知道谁对谁错,然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听说将军你施行仁政,能爱惜百姓,于是就来投靠你,并不是我不看好袁绍。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赵云其实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仁人君子,所以也可看出赵云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就是解民于倒悬之中,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当然,赵云很清楚要实现这种理想单靠他一人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有个真正能够心系天下苍生的好的君主,重新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秩序。
这时候的赵云其实还没有恢复汉室的理念,他想的只是谁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就帮助谁。
有史料记载,赵云一开始是投靠袁绍的,但是他很快发现袁绍其实徒有虚名,便转而投靠公孙瓒。但是到了公孙瓒那儿,他却发现原来公孙瓒和袁绍其实是一路货色,都是忙着为自己抢地盘,并未真心为百姓着想。所以后来他便借兄长去世之故离开公孙瓒。
但也就在公孙瓒属下,他结识了刘备。
我们知道,刘备在发迹之前是时常将“恢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这个口号挂在嘴上的。再加上他以识人闻名,肯定一眼就看出赵云是个心系百姓的仁人君子,便将那口号刻意地拨弄一翻,那赵云听了怎能不大为折服呢?我想当时赵云遇见刘备时,听了刘备一翻仁义之语,肯定犹如在茫茫前途中发现了一盏明灯一样,禁不住热血翻涌,难以自已。
到了刘备兵败新野时,看到刘备不顾后有追兵,坚持携民渡江时,赵云见了又怎能不肝脑涂地,誓死效忠刘备呢?又怎能不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呢?
或许有人会说,在曹操的辖区内,不也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吗?这说明曹操也是施行仁政的,赵云为何不去投他呢?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曹操因一己之私恨而征讨陶谦,所过之处,多有杀戳。像他这样以一己之私便迁怒于民众,视民众生命如草芥,赵云对他又怎能悦服呢?何况赵云是早在公孙瓒属下时便结识刘备,对刘备的“仁义”和胸怀大志自是大为折服,又怎会再投他人呢?事实上赵云自从结识刘备后便再也没有侍奉过他人,其原因便在于他认为刘备就是他心目中那个能解民于倒悬之中的仁义君主。
在刘备入主成都后,赵云劝刘备将成都的田舍分给成都百姓,以便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而国家又能多收税赋,这不正显示出赵云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仁者之风吗?
由于对刘备的折服,所以赵云结识刘备后,自然也就受到刘备“恢复汉室”的影响,从此赵云的理想中可能也就多了“恢复汉室”这四个字,到后来遇到诸葛亮,又受诸葛亮的影响,相信此时赵云“恢复汉室”的信念便更为坚定了。
所以后来刘备伐吴之初,赵云秉性忠直,不惜犯颜直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若兵势一动,未能卒解矣。”
然而这时刘备似乎已经忘了先前“恢复汉室”的理想,早已将“汉贼不两立”抛到九霄云外,更不用说拯救天下苍生了,对赵云的劝谏又怎么能听进去呢?不仅如此,他还差点杀了另一个劝谏的秦宓。
我们无法确切地断定刘备是在什么时候忘了“恢复汉室,拯救苍生”的理想的,易中天先生说是在取成都之后,得汉中之前。但有一个细节或许很少人会发现。
刘备的嫡长子刘禅,小名阿斗,即蜀汉后主。在刘备取益州之前,凡是有提到刘禅的,都是直呼他的小名“阿斗”,在这之前,不管是读《演义》还是《三国志》,没人知道阿斗原来叫刘禅,一直到刘备白帝托孤时,人们才知道阿斗的正名叫刘禅。
中国古人起名字一向有个习惯,很多人刚出生时只有乳名,或叫小名,而没有正名,入学时又有学名,直到长大后才有正名,也叫大名,有的还有字,也有直接用学名做正名的。如赵云名云字子龙,又如郑成功大名叫森字大木,但这原本是他上学时老师为他取的学名。
我们不知道刘备是什么时候为阿斗正名的,估计是在取成都之后。当刘备为阿斗正名为“禅”时,刘备的野心也就暴露无遗。因为刘备有个养子叫刘封,一个叫“封”,一个叫“禅”,合起来不正是“封禅”吗?而“封禅”历来就是帝王的特权,而且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有资格封禅的,一般只有开国之君或盛世之主才有资格。由此可见,刘备虽不敢说想做“开国的刘邦”,但做“中兴汉室的刘秀”之想却绝对是有的。
而到了这时,刘备的这点心思,聪明如诸葛亮,慎虑如赵云,又怎能看不出来呢?也就在这时,诸葛亮赵云和刘备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分歧。只不过诸葛亮聪明,干脆紧闭嘴巴,埋头做他的份内事,而忠直的赵云可能会天真的认为这是刘备由于势易时移,利欲熏心,这才路越走越偏,所以他仍然毫无贰心地忠于刘备,甚至多次犯颜直谏,也因此更招致刘备对他的不满和不信任。
有两个细节也请大家注意。
第一,在刘备晋位汉中王时,刘备臣属的上表中没有赵云的名字,但有诸葛亮。
第二,在刘备称帝时,刘备臣属的上表分两次,第一次上表没有诸葛亮,诸葛亮是在第二次上表中才有,而且不是摆在最前面的(诸葛亮为刘备首席策划者,若要上表,理应摆在最前面的,何况是第二次才有联名)。而两次的上表中都没赵云。
这其中的奥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我认为,刘备晋位汉中王,诸葛亮是赞同的,而赵云是不赞同的,因为有曹操这个前车之鉴,曹操不是晋魏王,接下来就加九锡,其野心不是昭然若揭吗?否则崔琰又怎么会死,文若又怎会郁郁而终呢?
而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一开始是不赞同的,后来知道无法阻拦,也就只好顺势而为,然其心里肯定也是相当别扭的。而赵云对刘备晋位汉中王时已经不赞同,又怎会赞同刘备称帝呢?
如此一来,刘备又怎会再对赵云信任有加呢?即便是对诸葛亮,刘备也是心存芥蒂的,否则,诸葛亮就不会在刘备东征兵败后长叹说:“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Ⅸ 赵云主要事迹有哪些

1、凤鸣关

明既祭马超以激励军心,得悉魏遣驸马夏侯楙来拒,知非劲敌,即令赵云进兵。时夏侯楙调得西凉大将韩德,并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琪等为前锋。

父子五人,皆弓马过人,力敌万人之勇将,不意一阵交绥,韩德及四子俱被赵云斩杀净尽,魏军大败而逃,真快事也。

2、桂阳轶事

历史上记载赵云随刘备攻占桂阳、零陵、武陵、长沙等江南四郡,战后被任命为桂阳郡太守,小说《三国演义》里有“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情节。

桂阳城西南面有一座山名叫芙蓉峰,据传赵云曾经在山上屯兵,石壁上曾有唐代摩崖石刻,上面写着“赵云屯兵处”,唐宋时期,山上还建有“赵侯祠”。

赵侯祠又叫护英祠,经历朝代更迭,赵侯祠屡被破坏,又屡屡修葺,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城关镇街道居委会在芙蓉峰开辟社队企业石灰窑、砂石场。

将赵侯祠及石刻炸毁,只有碑记石刻、碑文、谒诗等流传下来,碑记石刻叫《汉顺平侯赵将军庙碑记》,被收藏在蒙泉亭内。

诗为顺平熊虎将,遗垒至今传。界憾潇湘水,人思战伐年。却婚轻国色,携胆镇蛮天。祠树闻啼鸟,还疑拜杜鹃。

3、磐河战

袁绍与公孙瓒会战于磐河,袁绍命大将颜良、文丑出战。当时赵云也在袁绍帐下,因与其理念不合便不被重用,赵云见公孙瓒兵败,乃出马杀败颜良、文丑,救了公孙瓒。

4、两扶幼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军势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败逃,因为荆州十余万百姓相随,致使行军速度非常缓慢。

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和孩子,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逃跑,混乱中不见了赵云。

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边曹操那里去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而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

此战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

赵范有一个守寡的嫂嫂姓樊,有倾国的美貌,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

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 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

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也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

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趁机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5、跟随刘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

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曲,而此事袁绍并不知道。而后赵云随刘备辗转来到荆州。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

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而夏侯兰又明于法律,刘备用他为军正。

阅读全文

与赵子龙历史功绩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