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回答历史大题目
1. 与材料阅读见附件.2. 问答题解答方法:第一步审题定位: 审题明意,这是答好问答题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如果审题出了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审题定位强调一个准字。因此要在以下两方面要下功夫:1. 划准构题成分,做到四审定:1) 划准提示语,审定题目类型2) 划准答项语,审定求答项目3) 划主语准干,审定解答对象4) 划准限定语,审定限制条件2. 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 高考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第二步构思拟纲: 一个较好的问答题答案,不仅取决于审题,还取决于构纲,构思拟纲是解题的中心环节。因为历史问答题一般跨度较大,内容多而复杂,考生如果想到哪就答到哪,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拉四的现象。构思拟纲能尽可能减少上述现象的出现,它虽花了一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环节将对下一步的行文作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构思拟纲要强调一个精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对答案要精心设计,全面考虑。 在下笔之前,我们应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按题目的要示全面回忆,力求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基本观点全部到位。对答案要点进行精心设计和全盘考虑的同时,拟出提纲。2、提纲要精炼简洁。 列提纲就如作文的打草稿,它对准确答题很有帮助。但由于它只供自己答题时参考对照,因此不用写得很详细,只要能体现答案的内容要点和层次结构便可以了,有时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已可以解决问题了,所以强调精炼简洁。 第三步行文作答: 再扎实的基本功,再高超的能力,再精妙的构思,也要通过行文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一环节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了。行文作答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按照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的第9、第10条能力要求,即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解答教师:吴永忠
⑵ 如何回答历史解答题
楼上几位已经把大方向说过了 我再补充点 既 影响 可分为 对自己 对对方回 以及对世界 后世答的影响
答原因可从经济 政 hx治 社会矛盾考虑 同时一定要考虑同时期世界上有没有推动其发生的大事发生
根本原因 一定是从经济入手
一两句话肯定说不明白 如果有什么具体的题 可以发给我 可以给您做一个解题范例
发我空间里 或邮箱都可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历史系的表示高中时成批成批的答大题
⑶ 如何回答历史材料题
一、阅读理解,这是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
粗读,大致了解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材料在课本的位置。
第二遍
精读材料题所设的问题。粗读材料后最好先细读一下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为带着问题再细读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材料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令很强的问题,要求总结、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观点、政策、目的、原因、要求等,这种指令性很强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前三个或或两个问题材中。另一类是指令性不强的材料题问题,如“说明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你得出什么结论?”、“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等等。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是很能关键的步骤。
第三遍
是带着材料题的设问读材料,主要是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如曾有高考题:要求把继昌隆樔丝厂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逐条列出,如果不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来阅读,就会眼花缭乱,解其大意。
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⑷ 怎样回答历史大题
套公式啊,三段论。
1.这个事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可以是积专极的影响(推进了什属么,沉重打击了谁),也可以是消极的影响(不过一般都是积极的影响大于消极的影响);
2.站在历史进程的高度上,这个事在思想上的进步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先进性),还有在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当时人民的生产力的限制);
3. 如果1840年后的历史,则可以谈谈对世界的影响,比如说是世界***斗争的一部分啊,之类的,如果涉及到民族发展,就说促进了民族整合之类的;
可以把每点都拆开来论述,但总的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多写、尽量往上面扯,一定要写满。
⑸ 历史如何回答问答题
结合史实,结合题目给出的材料,辩证的看待问题,表明正确史观,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记牢,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答题
⑹ 如何回答好历史问答题。。。
首先,基础知识肯定要扎实,这是不用说的,课标题目标题要熟悉
然后,回要从材料中提答取信息,提取答案,联系到课本的哪一单元,哪一标题,然后选取知识作答
作答的时候,要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阶级等等的角度作答,这样可以避免答案点的缺漏,和回答时调理能够更清晰
⑺ 如何学习历史题目的回答
学习历史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要喜欢上它,这样才能学好! 关于历史题目的回答,首先要有条理性,其次最好做到简洁明了! 当然前提是不能跑题咯!
⑻ 如何回答历史作用题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⑼ 如何回答历史关于特点的题目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⑽ 历史的大题该怎样回答
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指导 复杂问题简单化,疑难问题常见化,回答问题规范化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阅读理解材料 2、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 3、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4、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 分析设问,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限定词、中心词等) (1)“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X分) (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X分) (3) “综合x材料……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 整体把握材料: (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选取材料 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 文字理解 数据型(数字表格 饼状图 柱状图 曲线图) 数据变化 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 隐含信息 混合型 设问结构 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 抓住层次 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 联系书本 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 正确观点 (一)文字型材料解析 理解文字 (1)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 (2)注意提示性文字(在材料的开头和在材料末尾) (3)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 (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 (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 解答:结合设问,理解材料 分析层次,寻找信息 联系书本,判断分析 提炼观点,转换词语 材料为主,结合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