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历史情境创设

如何历史情境创设

发布时间:2021-02-22 14:48:33

Ⅰ 如何创设历史教学的有效情境

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本不需要刻意而为。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尤为必要。
一、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不少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学生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教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顶点。这时,教师才对他们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挠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并学习他的这篇演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这就是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情境,从词义上看,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创设这一环境的目的是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引导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就必然地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融入其中;内含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情境要能有助于再现历史、培养能力、建构认识。那些不符合史实、牵强附会、不够典型和没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力避免,否则,只能干扰或破坏教学,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透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一方面,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逝去的便不会回头,很难复原;另一方面,受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的制约。在理性主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过分追求理论性、概念化和符号化,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虽然在逻辑上显得严密完整,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历史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惊心动魄,给人一种僵化和干瘪的印象。其次是受现行中学课程教材的制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受传统学科体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篇幅限制,大量类似如“标志”“开端”“转折”“高峰”等符号化的词语充斥其中,过分追求事物的本质,忽略了对大量历史细节的关注,呈现出抽象多、形象少,结论多、过程少,深度多、广度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第三是受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约。看看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这些专业名词,就知道中学历史受高校、专家和专业化的影响之深,历史学要走向大众任重而道远。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题方式的制约。虽然近年来情境化的命题在高考试题中渐渐多了起来,对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产生了一定推动,但还远远不够。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么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看看不同的创设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再现事件。
美国作家内森・米勒这样描述美国“大萧条”的景象:
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踯躅到另一家工厂,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统计的数字不灵了,失业的人数可能高达1700万。
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
在边远的高原上,一群群脸色忧郁、缄默不语的人们持枪保护自己的农场和家园,以防被受押人没收或被地方司法长官卖掉。
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去讨些吃的;在纽约市的工厂里,女工们为每天挣20美分而没命地工作。
衣阿华州的农场主将卖不出去的牛奶泼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而在芝加哥,饥饿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觅食。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到处可见到美国人的极度痛苦。它显示在妇女忧郁的目光中,因为爱和笑已经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它显示在巴尔的摩食品商的脸上,因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设备由于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还显示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绝望中,他们沿着铁路和公路游荡,因为他们的家庭已无法照料他们。
上述情境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但文字偏多,阅读量大,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事实上,如果播放经过剪辑处理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视频,能更好地再现事件原貌,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2.借用人物。
苏州市新区一中的周春保老师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将查理一世(无头之王)、詹姆士二世(被逐之王)、威廉三世(被请之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的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懂得进退的国王)等众多人物串成一条线,围绕人物情境,巧妙设计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从课堂效果来看反应较好。

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通过借用人物设计情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在中学历史教材中,除了选修部分有专门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外,必修部分也有很多要借用人物的章节,最常见的如“百家争鸣”。许多教师在授课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情境,但实施效果却有很大差异。经验告诉我们,扮演历史人物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学的成本较大,而借用历史人物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锤炼语言。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也是衡量教师基本功的一杆标尺。好的语言需要有深厚的学识和真挚的情感,既通俗易懂又启人心智。例如,《西方思想文化》导语: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西方文化之旅。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与我们在中国文化园地看到的风景大相径庭。我们旅行的起点是2500年前,终点是100多年前。我们将从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希腊出发,经过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宗教改革风暴的中心德国、启蒙运动的圣地法国,最后到达科学太阳升起的英国,沐浴人文精神的阳光、科学理性的雨露。我们这次旅行,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自然的美景,而是要走进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精神成长和解放的历程。西方人有两次精神的酣睡,第一次是沉睡于神话世界之中,那是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与自然分离不久,被希腊人唤醒;第二次是沉睡在宗教的迷梦之中,一梦千年,先后由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才把它唤醒。”
上段语言来自陕西省西安中学特级教师郭富斌,从中可以看出其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字里行间的真情。用这样的语言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自然会很容易地被激发出来。
历史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历史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呆板僵化的。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再现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建构新知,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

Ⅱ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著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今后,我的改进方向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画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的权威和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于学生。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不能为面子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做到教学相长。2.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历史认识是建立在认识主体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形成了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历史的解释权交给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尤为重要。所以,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所谓历史,就是“我”自己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加强,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何谓历史意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1](13)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却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已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历史问题情境中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5.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提问,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今天我们强调的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是仅仅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结果的整体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利用有效的历史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对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评价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关注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策略和研究方法的养成;要观察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情况;要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可见,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与设计,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构历史问题的分析、假设、论证,从中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尝试体验与合作的乐趣,分享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重在过程。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变形和搬家,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如不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难以落在实处,新课程的推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推陈出新,时不我待,主动变革,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点更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著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今后,我的改进方向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画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的权威和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于学生。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不能为面子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做到教学相长。2.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历史认识是建立在认识主体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形成了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历史的解释权交给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尤为重要。所以,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所谓历史,就是“我”自己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加强,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何谓历史意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1](13)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却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已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历史问题情境中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5.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提问,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今天我们强调的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是仅仅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结果的整体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利用有效的历史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对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评价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关注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策略和研究方法的养成;要观察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情况;要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可见,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与设计,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构历史问题的分析、假设、论证,从中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尝试体验与合作的乐趣,分享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重在过程。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变形和搬家,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如不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难以落在实处,新课程的推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推陈出新,时不我待,主动变革,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点更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Ⅲ 如何有效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Ⅳ 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摘抄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成为一大亮点。最佳课堂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创设环境的和谐统一、互相映衬的最佳组合的情境整体。
一、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物具情境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

Ⅳ 如何创设最佳历史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就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怎样实施情境教学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且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就会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讲述讲述一二.九运动时,可以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讲述青年学生与反动军警搏斗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一二.九学生的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二)、借助音乐,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反映社会生活,它最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进入学习,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通过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通过图片、实物创设历史情境
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可以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
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历史情境再现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将日军的残暴罪行直观地、触目惊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日军的残暴的行径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注意事项
情境创设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设置是有效的?我认为,有效的学习情境应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历史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历史情境。
2.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创设教学情境,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体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
3.情境创设要有适度的复杂性。
要求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性的难度,学生须经过积极的甚至艰苦的思考合作探究过程才能得到解答;设置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以及系统结构、历史理论上的深度,可以进行逻辑上的分析,以适应系统化的知识要求,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4.情境创设要具有情感性。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情感性是情境教学的内在因素之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仔细分辨与选择,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5.情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
学习情境应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在首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另一方面,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只考虑个别学生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时既不允许以教师为中心,又不能只考虑个别学生,而应兼顾多个主体,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以达到共同建构学习的目标。
6.情境创设要有可变性。
学习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二者在操作中往往会产生冲突。这要求学习情境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变性,最好分成几个部分,便于教师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时间需要灵活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师的学识与经验也会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渐丰富,教师对同一项知识内容的把握不会一成不变,学习情境应该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及教师的成熟状态而及时更新,不能选定了某个学习情境之后就一成不变,否则会使学习情境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善于创设,注重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Ⅵ 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回一门天生就跟答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本不需要刻意而为。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

Ⅶ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一、创设故事教学情境

针对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在导入新课时,说一段神话故事或成语典故,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借助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创设间接情境,但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真实史料,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像史事经历者一样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从而使学生在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展现历史情境

直观教学是创设历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尽可能多的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

四、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情境

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7)如何历史情境创设扩展阅读:

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

教学情境也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学情境

Ⅷ 如何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版缀品。就相关内容权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Ⅸ 如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内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容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让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经历历史”,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阅读全文

与如何历史情境创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