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前不留名 死后名声大振怎么用古诗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Ⅱ 有哪些人是生前不受重视但是死后却受后人推崇尊敬的呢
很多画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身价倍增,例如法国画家米勒,法国画家梵高,明朝画家徐渭。
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明〕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反对绘画上因袭前人的“鸟学人言”的做法,主张“新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画具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引起后世许多大家心悦诚服的赞叹。《杂花图卷》是他传世的佳作,体现了他用笔峭拔劲挺多变与用墨洒脱自如的艺术风格。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 等名作。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Ⅲ 有哪些艺术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震
我觉得这样的艺术家例子早已经是数也数不清了,我们现在的人类就是如回此,可能答在他们生前即使做了很大的贡献,也会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只有当他们真正离开我们的时候,才会觉得他们是多么的珍贵,他们是多么的独特,但是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的人类一个共同的通病吧。不论是一些外国的作家,就比如说是梵高,又比如说是中国的一些诗人,就比如说是海子。他们哪一个不是如此,他们哪一个不是因为生不逢时。
Ⅳ 为什么老一辈人有人死后要停尸三天
为什么人死后要停尸三天呢,留时间为下葬做准备也是一定的原因。
其实在解放前如果有人死了是要停放七天的,是一种习俗,但解放以后破四旧,七天就简化为了三天。
也正是此事的流传,才有了后来停尸七日才可以下葬的习俗。说是万一能遇到扁鹊这样的神医也就能活过来了。久而久之,也就真的成了一个沿用千年的习俗。不过这个习俗其实也挺不错的,给了家属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后事,不会让逝者走得太匆忙。
Ⅳ 1989年,一个叫海子的人选择自杀,生前无名,为什么死后却名声大振呢
很多人在中学的课本上就会学到海子的一首诗,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有很多种,很多人都学到了热爱生活这一点,但是这首诗的诗人海子本身却没有那么的热爱生活,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的生活中,海子的内心是极为痛苦的,没有任何人能够缓解他的这种痛苦,所以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公元1989年3月26日,海子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将躯体躺到了火车轨道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件事情以后,很多人开始关注海子了,他生前的那些作品开始被人们反复解读,发现了海子诗歌的美妙之处,于是一个大诗人就这样的出现在了文学史。
Ⅵ 你们见过哪些去世了才名声大振的人
布鲁诺为了捍卫真理,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最终被宗教制裁活活烧死。
Ⅶ 历史上哪些人是死后才名声大振的
蔡伦:直到二十世纪科学史家李约瑟总结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专才让世人了解他是纸的发明属者,这时候他已经死了快2000年了。
毕升:同上
秋瑾:秋瑾生前也不算无名之辈,但死后名声指数放大一万倍。
林觉民:年纪轻轻即牺牲,一封《与妻书》同时入选海峡两岸课本,让世世代代中国人为他痛哭。
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和刘胡兰出名是一个道理
白求恩:生前名气不大,死后被中国人永远怀念
莎士比亚:生活在一个作家不受重视的时代,生平资料稀缺,说明生前名气不大,到现在还有人怀疑他只是个演员,那些戏剧都是别人写的
舒伯特: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不朽的音乐天才
伽罗华:19岁就离开人间的数学天才,死后30年才有人发现了他的数学成就
瞎子阿炳:如果不是死前最后一年有人录下了他的《二泉映月》,现在谁还会记得他?
张衡、祖冲之、王充:他们以前只是历史的边边角角小人物,没什么人会注意他们的,现在都写进了中学历史课本
宋江:生前只是个几十人小部队的土匪头子,这样的小土匪在历史上多如牛毛,只有他通过《水浒传》的放大变得家喻户晓。
王小波、顾准:他们的书死后才开始畅销
Ⅷ 除了周润发,周瑜还有什么名声大振的后人
历史书籍中对于周瑜的记载是非常多的,生活在三国时代的他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大英雄。很多人都对周瑜夸赞有加,不仅是因为他的计谋很优秀,而且他的本人也长得比较帅。周瑜因为帮着孙权成就了在江南的大业,所以得到了孙权的重视,官位很高,但是周瑜却非常短命,仅仅只活到了36岁就去世了。
Ⅸ 梵高为什么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突然名声大噪
一是,他超前于来时代源的审美。
什么叫超前于时代?好像他是能预知后世?
预知也许谈不上,但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确契合了几十年后的艺术风尚。(想象你在十几年前杀马特风流行的时候留了现在的发型……(好吧,这个类比好像不怎么好……
(咳,说回来。)讨论梵高的审美为什么会是超前的,需要把时间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纪。
Ⅹ 你们见过什么死后才名声大振的人
抗日英雄董存瑞不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炸掉碉堡后,才被人所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