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的雍丘在哪里

历史上的雍丘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1-02-21 19:34:59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㈡ 历史的杞国

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

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杞国建国始于夏朝。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

杞国虽小,但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却有很大的贡献。

㈢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守城战役

最早抄的是浔阳之战,刘秀等起义军以八千人在浔阳城下破王莽军十万。
然后是南北朝东西魏时,西魏韦孝宽守玉壁,力阻东魏几十万大军五十天而城未破,东魏伤亡超过七万,魏高祖高欢最终撤军。
接着是唐朝张巡先保雍丘,再守睢阳。两场战斗足以称得上千古经典。

㈣ 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有那些

依次为: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彝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败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和尚原之战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万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陈友谅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㈤ 历史上的战争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3、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最著名的,其实以少胜都的有很多

㈥ 历史上的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建安七子版”之一。曹植是建安时代权最有成就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皆有杰出贡献,被文学评论家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的《洛神赋》,被公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就取材于这篇名赋。东晋恃才傲物的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从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传天下。唐代所称“汉魏风骨”,当首推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㈦ 三国历史上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三国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皆有杰出贡献,被文学评论家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的《洛神赋》,被公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就取材于这篇名赋。东晋恃才傲物的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从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传天下。唐代所称“汉魏风骨”,当首推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曹操次子曹植的墓冢。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不予任用。曹植的任所一迁再迁,离都城许昌越来越远。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来到东阿,曹植登鱼山,面黄河,瞻泰岳,“喟然有终焉之志”,有“终葬此地”之语。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于陈,终年41岁,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曹植墓坐东朝西,依山选址,凿山为穴,封土为冢。墓前神道上有幢著名的古碑,即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所立的《曹子建神道碑》,碑文记载了曹植生平事迹、死后葬地和后世祭祀颂词等。康有为曾对其高度评价:“大刀阔斧,阵无前”、“快刀斩阵,雄快峻劲者,莫若《曹子建碑》矣”。古碑甚为珍贵,现已建楼保护,又称隋碑亭。碑楼内还有两方石刻也较为珍贵。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依稀辨得“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另一方是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九皋子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
由曹植墓,沿窄陡小路上山,翠荫深处有羊茂台、洗砚池、梵音洞、闻梵处、观河亭和龙山文化遗址等遗迹。据说,羊茂台和洗砚池是当年曹植读书、吟诗、做文章、清洗笔墨的地方,梵音洞和闻梵处是曹植闻听西方梵音、创作中国佛乐的地方。曹植鱼山闻梵,首创中国佛教音乐,唐时传入日本。日本宗教界为纪念曹植的功德,将本土的一座小山也命名为鱼山,尊奉曹植为日本佛乐的鼻祖。山上《中日两鱼山友好纪念碑》,即是日本宗教团体多次来中国参拜鱼山曹植墓的见证。
曹植墓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一千七百多年来,频遭劫难,历经沧桑,原来古建筑早已湮没。现在的陵园、陵门、隋碑楼、曹植墓纪念馆及子建祠等,是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改建而成。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陈思王墓下作》中写到:“昔诵君王赋,微波感洛神。今过埋玉地,重忆建安人。名岂齐公干,谗宁杀灌均。可怜才八斗,终古绝音尘。”站在观河亭,看鱼山脚下黄河滚滚东流而去。正可谓:“临黄河犹听古乐,观鱼山若仰大贤。”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三国时期墓葬仍然很少,因此曹植墓的发现,对于文学史和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请采纳~

㈧ 雍丘的曹植与雍丘

雍丘六年留青冢
位于通许县后七步村的曹植墓,是明成化六年被发现的,此后因黄河泛滥,曹植墓园几经废修。现在的曹植墓园,是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修的。2000年10月,曹植墓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三国旅游热线”重要景点。
在曹植生命的最后十二年里,曾两封雍丘,在此度过了6年时光。雍丘,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地标”。
雍丘,是今河南杞县。杞县古称“雍丘城”,为杞国的都城。杞在这儿立国1000余年,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
杞国很古老,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初。商汤灭夏,封夏的后代于杞。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从雍丘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
与杞国有关的,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杞人忧天”。杞人发出“天问”,却被嘲笑千年,有点不公平。
现在的杞县,并无和曹植相关的东西,倒是邻近的通许县,既有曹植墓,又有前七步、中七步、后七步等村名。这是为什么呢?
翻开《河南省地图册》,三个七步村均在通许县境,但紧挨杞县。“通许历史上县的建制很晚,杞县的建制则很早,七步村在归通许之前曾归过杞县。当年雍丘王曹植的封地,主要在杞县,也包含周边一些地区。”通许县七步诗社社长、潜心研究曹植多年的傅文治先生说。
难怪杞县也把曹植视作自己的骄傲。
曹植223年被封为雍丘王,在这儿一直待到227年,改封到浚仪(今开封),228年,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又把他打发回雍丘,在雍丘前后待了六年。之后迁到东阿(今山东东阿)和陈地(河南淮阳)。
经历了频繁的迁徙,曹植就如一叶浮萍,随风飘荡。他在《转封东王谢表》中讲到“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
曹丕父子之所以这么对他,说来话长。
曹操妻妾众多,总共有25个儿子。他最喜欢“以船载象称重”的曹冲,但曹冲13岁就死了。儿子们劝曹操节哀,曹操却说:“他死了,是你们的运气。”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植、彰、熊),曹丕、曹植很早就开始竞争储君。
曹植,字子建,“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志向与才情都不同凡响,特受曹操宠爱。211年,年仅20岁的曹植被封为平原侯。三年后,改封临淄侯。
兄弟之争,早年曹植稍占上风,几次差点被曹操立为太子。
但曹植“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曹丕却“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善于使用各种手段侍奉曹操,粉饰自己。曹操也担心重蹈袁绍废长立幼招祸的覆辙,决定立曹丕为世子,同时作为补偿,增加曹植封邑,从五千户变成万户。
之后曹植犯了两个错,他擅自乘车在驰道上行走,还打开司马门出宫,这是严重的僭越。曹操大怒,“植宠日衰”。
多疑反复的曹操,曾给过曹植表现机会。赤壁之战后,驻守襄阳的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中郎将,带兵前去救援,可是曹植饮酒大醉,不能执行任务,曹植彻底失宠。
曹操是一个无情的政治家,为曹丕考虑,开始剪除曹植的羽翼——杀他的谋士杨修,杀他的岳丈崔琰,杀他的妻子崔氏。
但更大的危机来自哥哥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植作为曾经的对手和潜在的危险,曹丕父子对其深怀忌惮。
曹植的生命由飞扬走向消沉——被诬告、被贬爵、被改换多个封地,自兹开始了他长达12年“苦难的历程”。
七步村中曹植墓
自通许县城向东行约12公里,自东南至西北,三个自然村相依相连,掩映在绿树丛中,曹植墓就位于后七步村。
村中后七步小学旁边,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大院子里,满是新植的小杨树,一地白蒿,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曹植墓圆圆的坟冢上长满茸茸的绿草,孩子们在坟前嬉戏。墓旁立有一通“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碑,为2000年公布。
站在墓前,难免想起他人生的种种。
他少年时即通声律,善歌舞,精跳丸击剑,“世间术艺,无不毕善”,十余岁即“善属文”,成年之后才情非凡。文学批评家钟嵘指出:“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祯、王粲为其羽翼”,充分肯定了曹植在建安文学中的骨干地位。
钟嵘《诗品》提到:“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古代礼服上花纹)。”又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这种评价,“相当高”。
南朝诗人谢灵运曾说过一句流行语:“天下人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被称为“八斗之才”,由此而来。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认为:“古今人才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斯二者,独魏陈思。”
曹植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
站在诗人墓前,想到他41岁便如流星划过天空,不免黯然。
傅文治先生说:“曹植墓被发现是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那年夏天,黄河决口,波涛湍急,曹植墓所在的土岗被大水包围。冬天,大水退去,岗上出现一个巨大的洞,洞中有石门,从外面闩着。洞壁均涂成朱红色或乳白色,正中竖一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墓侧有一隧道,通向数里之外的长智(现长智镇)。人们这才知道,曹植后来葬在这里,有人捐资为曹植修了祠堂。”
曹植墓被发现9年后,即1479年,邑人娄良(明正统七年进士,官至副都御使)告老还乡,与当地人商议,重修了曹植祠。因原先祠堂庙宇面积太小,就平整土岗,填实土沟,建成祠堂一座,祭祀曹植。又修了大殿,以祈求皇帝万寿无疆,赐福于民。还修了讲堂、禅室、厢房、厨房,次第相连,气势宏伟。
到了明万历八年(1580年),侍御苏民望看到曹植陵墓“仅存坯土,人畜踏践,过者悯伤”,就做了个修复的批示。
时任通许县令的王乔吴,在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四月十六,用时一个月,重修了墓和陈思王陵祠,“建堂四楹,复宇重门,广隘有度。龛主劂中,以妥以侑……缭外以周垣,扃以层关,栽植柏、槐、榆、柳,以为荫翼。”但规模比百年前娄良所修,小了很多。
现在陵园内,还保留着一通王乔吴撰写刻立的“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石碑。
此后近五百年间,黄河几经泛滥,祠堂、庙宇几经废修,泥沙淤塞,土岗几乎成了平地。最后一次黄河发水,给墓北留下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坑塘,形成东西北三面环水之势,墓冢只剩下一个小土堆,东西宽20多米,南北长20多米,高3.4米。
上世纪40年代,旧祠堂被拆除,于墓冢南部修建了一座小学,即如今的后七步小学。
通许县文化局的陈维先生说:“现在的墓园是1998年省文物局拨出专款修的,围墙从坑塘南沿将墓冢和坑塘隔开。2000年10月,曹植墓升为‘省保’,同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三国旅游热线’重要景点。”
现在的曹植墓园,已非昔人吟咏的“欲访遗踪披蔓草”、“蒿满空祠雁响哀”那样荒凉,但与墓主人赫赫声名,还有点儿落差。
“狡兔三窟”成迷局
站在通许曹植墓前,让人犯糊涂,曹植死在淮阳,那儿有一处“思陵冢”。山东省东阿县鱼山也有一处曹植墓,加上这一处,曹植够得上“狡兔三窟”,这是怎么回事?
先说河南淮阳城南三里的“思陵冢”。232年二月,曹植“以陈四县被封陈王,食邑3500户”。当年11月,卒于此,留“思陵冢”。
曹植229年至232年间,被封东阿王,常登鱼山,《三国志·曹植传》称:“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葬在鱼山是他的遗嘱。
曹植两度被封在雍丘,在雍丘生活长达6年,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诗》诞生地,通许七步村也留下曹植墓。
三处说法,各有依据。但因为有《三国志·曹植传》为依据,东阿好像更名正言顺。
傅文治不认可这种说法:“正史有时也不足为凭。以曹操为例,据《三国志·魏武帝纪》及曹操的《遗令》,均明白地说是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但那儿未找到曹操墓,当地也无传说。在曹操故乡(今安徽亳州)却盛传亳州城四门出殡,曹操被埋72疑冢的故事。”
证别说之“伪”不如证自己之“实”。傅文治先生讲述了他多年的“探索发现”。
我们前文已交代了明成化六年(1470年)曹植墓发现的全过程,因黄河决口墓穴才露出,显示出墓主煞费苦心的“自我保护”心理。若是假墓,有无必要?
再从当时墓葬形制入手进一步考察,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崇丧言孝,厚葬之风甚盛。曹操倡导薄葬,并身体力行,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选瘠薄土地,墓穴要深,不封土,不竖碑,不陪葬金银。后七步村曹植墓的墓葬形制,与此基本相符。墓外无碑,墓中有一“石”,石上只有墓主名字。墓建在岗峦之中,隐于地下(岗内),不封土,符合“不封不竖”、墓穴深等规制要求。
真正引起傅文治兴趣的,还是明代娄良的一段离奇记录。
娄良在《重修观音寺碑记》记载:“……门之南,深远不敢入,其隧达于长智……”就是说,在大水冲出的洞穴中,密封得严严实实的曹植墓门的南侧(或叫对面,因为墓坐北朝南),有一条很深很长的隧道,这条隧道一直通到四公里之外的长智。
这条隧道,1470年被发现,九年之后娄良撰写碑记时,“今冢隧犹存”。墓冢与隧道,是娄良询之所说和亲眼所见。
再说娄良,通许人,幼家贫而孤,明正统七年(1442年)考中进士,官至副都御使,巡抚甘肃等地,后因年迈从甘肃凉州告老还乡。他为官清廉,甘凉远近军民遮道泣送,追送数百里。返乡后,居住在乡下草屋,死后就葬在通许县城东三里岗。傅文治认为:“娄良节操高尚,所撰碑记是真实可信的。”
明以后,还有资料印证隧道的存在。清诗人刘懿春在诗中写道:“冥冥荒隧暮云边,岁月推移几度年。”上世纪80年代,通许县政府地名办公室在编修《地名资料汇编、地名录》时得知:“解放前长智学校东北角岗丘有一洞穴,极为深邃,据传是曹植生前避难藏身的地方……”
傅文治对此进行调查后认为,堆积岗丘的土方来自挖掘四公里长的隧道,这条隧道的入口在曹植墓内,出口便是“长智学校东北角那个洞穴”。隧道的作用,应是用于修筑曹植墓以及供曹植的后人祭奠曹植时行走的暗道。这样才能保证曹植墓的隐蔽性。
曹植墓隧道有四公里长,不是小工程。如能保留,比安徽亳州曹操构筑的地下运兵道更长。如果曹植墓仅是一座衣冠冢,如此大费周章,解释不通。
由于明代隧道早毁,能证实此事的只有包括碑记在内的书证资料,长隧之谜,已成悬案。围绕后七步村曹植墓存在的诸多谜团,只能有待将来的发现。
傅文治的考证在通许县引起共识,他刊发于《中原文史》上的考证文章,也引发一定的反响。

㈨ 古代雍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今宝鸡市凤翔县南来
雍城自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㈩ 中国历史

明朝时期战争年表(简)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 明灭元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 明攻山东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 明平闽广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 明攻福建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至四月 明攻河南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 明攻河北、大都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至二年(1369年)二月 明攻山西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太原之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至十二月 明攻陕甘之战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 明灭夏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闰三月至六月 夔州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 阶、文之战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 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 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 明平云南之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 曲靖之战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至六月 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至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 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 明太祖第八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 明靖难之役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 真定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至十一月 北平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 郑村坝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 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 夹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闰三月 滹沱河之战
明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至十二年(1414年)三月 明平交阯之战
明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至六月 明成祖第一次亲征漠北之战
明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 神投海之战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至六月 明成祖第二次亲征漠北之战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 海埚之战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至九月 明成祖第三次亲征漠北之战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至十一月 明成祖第四次亲征漠北之战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 明成祖第五次亲征漠北之战
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一月至十三年(1448年)十月 麓川之役
明正统三年(1438年)二月至四月 狼山、兀鲁乃池之战
明正统六年(1441年)十二月 麓川之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 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至八月 土木之役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 北京之战
明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至二年(1466年)四月 大藤峡之战
明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 红盐池之战
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七年(1512年) 刘六、刘七起义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春 西海之战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秋 黑河墩之战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至四十四年(1565年)春 明抗倭的战争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月至五月 王江陉之战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至八月 乍浦、东沈庄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 台州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 新河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 花街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 上峰岭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 长沙之战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 横屿之战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 林墩之战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 仙游之战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至四十五年(1586年)四月 明灭吴平之战
明嘉清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 三年(1630年)春 明平安邦颜之战
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 贵阳之战
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 两河之战
明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至五月 永、蔺、尊之战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 宁远之战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 宁锦之战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 明末农民起义
明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 永宁之战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至三年(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 京畿之战
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 尊永之战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至六年(1633年)春 孔有德叛乱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 凤阳之战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 酆家店之战
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至十五年三月 松锦之战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 襄阳之战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至十五年(1642年)九月 开封之战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 朱仙镇之战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至九月 汝州之战

清朝时期战争年表(简)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水昌元年,1644年)四月 山海关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 清统一的战争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五月 清灭大顺政权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九月 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 潼关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至三年(1646年)十一月 清灭大西政权之战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 扬州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九年(1652年) 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至四年(1647年)十月 清灭南明隆武政权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至五年(1648年)二月 豪格平川陕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 清灭南明绍武、永历政权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 博洛平福建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 郑成功抗清之战
清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至八月 孔有德平湖南之战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至九月 桂林之战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 衡州之战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至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 清平贵州之战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至十六年(1659年)二月 清平云南之战
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至十二月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 清平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至十五年(1676年)十月 清平耿精忠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至十一月 衢州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十八年(1679年) 岳州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至十五年(1676年)六月 清平王辅臣之战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至十九年(1680年)八月 清平尚之信之战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至二十年(1681年)七月 建昌之战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 保宁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昆明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 清收复台湾之战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 澎湖之战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685—1686年) 雅克萨之战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 清平噶尔丹叛乱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至八月 乌兰布通之战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至五月 昭莫多之战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 清平西藏之战
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二年(1724年) 清平青海之战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 布尔哈屯之战
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十二年(1734年) 清平噶尔丹策零之战
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清雍正十年(1732年)七至八月 额尔德尼昭之战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 古州苗民起义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清平睦尔撒纳之战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至六月 清征达瓦齐之战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至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 巴里坤之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清平天山南路之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至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 黑水营之战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九月至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 清再征金川之战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七月至八月 勒乌围之战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五十三年(1788年) 清平天地会之战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 清反击廓尔喀人之战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至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至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 聂拉木之战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 横河之战
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 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至十四年(1809年) 渔山之战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 天理教暴动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月至十二月 滑县之战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 清平张格尔叛乱
清道光七年(1827年)二至五月 浑河之战

近代时期战争年表(简)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 中英鸦片战争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 捻军起义
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 武汉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3月 江宁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5年5月 太平军北伐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6年4月 太平军西征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7年12月 镇江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1855年 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4年(清咸丰四年)6月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 大成国起义
1854年(清咸丰四年)10月 湘军攻武汉之战
1855年(清咸丰五年)1月至2月 湖口之战
1856年(清咸丰六年)2月至6月 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1856年(清咸丰六年)6月至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5月 云南回民起义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 石达开远征
1858年(清咸丰八年)8月至9月 二破江北大营
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 三河大捷
1858年(清咸丰八年)12月至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 黔西南回民起义
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59年(清咸丰九年)至1865年(清同治四年)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
1860年(清咸丰十年)2月至5月 二破江南大营
1860年(清咸丰十年)5月至6月 楚雄之战
1860年(清咸丰十年)9月至1861年9月 安庆之战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月 二郎场之战
1862年(清同治元年)2月至1864年4月 浙江之战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 天京之战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 陕西回民起义
1862年(清同治元年)至1873年 甘肃回民起义
1865年(清同治四年)5月 高楼寨之战
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灞桥之战
1869年(清同治八年至十年)至1871年 金积堡之战
1869年(清同治八年)5月 黄飘之战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12月 纸桥之战
1876年(清光绪二年)至1878年 收复新疆的战争
1883(清光绪九年)至1885年 中法战争
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 第二次纸桥之战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 马尾海战
1884年(清光绪十年)10月 淡水之战
1884年(清光绪十年)冬至1885年春 宣光之战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2月至3月 镇海之战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 镇南关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 黄海海战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月至2月 威海之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至1914年(民国三年)8月 白朗农民起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至12月 南京之战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至1916军6月 护国战争
1917年(民国六年)9月至1918年11月 护法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0年(民国九年)7月 直皖战争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至6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3年(民国十二年)3月 成都之战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至1927年7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至10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民国十四年)2月至3月 第一次东征
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至11月 第二次东征
1926年(民国十五年)4月至11月 西安战役
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至1928年12月 北伐战争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 汨罗江战役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 汀泗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30日 贺胜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0月 武昌战役
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1月 江西战役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雍丘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