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爱新觉罗.永琪怎么死的
爱新觉罗·永琪,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
永琪(1741-1766),字筠亭,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生平
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传世。其算法传子绵忆,再传孙奕绘,奕绘著《本形篇》记其梗概。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圆明园九洲清宴殿火灾,永琪亲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硕荣亲王。深得乾隆钟爱,曾属意其继承大统。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四个月后不幸以26岁英年早逝,谥号“纯”,即“和硕荣纯亲王”。
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疮,不得溃,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陈兆仑所说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离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视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间隔了十个月,而此时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剧,始加封为亲王”,这才促使乾隆封其为亲王,以慰其心。
附骨疮即附骨疽的讹写,据《医宗金鉴》所述,此“系调治可愈之证”,可见在当时并非绝症。“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由体虚之人露卧风,冷浴后乘凉寒湿侵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邪乘虚入里,遂成斯疾。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谈及永琪,曾不无遗憾的说“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名言,乃复因病旋逝。”可见永琪精于骑射,其病之起极有可能缘于风餐露宿骑马射猎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觉病起仓促,可能即是因为陈氏所言的不得溃,此症状的特征是“三阴不足,外邪过盛,大腿通肿,皮色不变,疼痛日增不消不溃者,此属虚寒骨冷。”
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附骨疽在现代医学也属于骨结核的一类,相关资料皆言其没有发现此症可以遗传,但是爱新觉罗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怡亲王允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辉余韵版有相关资料,大家可对照看下)而光绪我记得也有骨结核,如果说这种疾病并没有遗传,但是有可能和他们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愈进而导致死亡一样,用乐乐的话说他们可能属于遗传易感,比别人患此病的几率要高很多
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为额而吉图,官员外郎。珂里叶特氏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时入侍弘历藩邸。乾隆时初赐号为贵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嫔。十年(1745)十一月晋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以贵妃礼葬。她是乾隆后妃中第二长寿者。
可以看出,愉妃虽然几乎与乾隆相伴一生,却一直不受乾隆宠爱,因为其出身较低,仅以贵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时也只是妃位,仅只按皇贵妃例办理丧事。而且以她七十九岁的长寿,一生却只育有永琪一人,这正是不受乾隆宠爱的明证。
在子以母贵的清朝,这样地位的母亲,儿子能封为亲王,并被欲立为储,只能说明乾隆帝对荣王的钟爱来自于荣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是因为其母亲孝贤皇后的缘故。从这点上来看,荣王确实是一位优秀的皇子,同时也是合格的继承人。
妻室和后裔
荣王及其后裔属于右翼近支镶红旗,族分为第一族。
荣王计有嫡福晋一人,侧福晋一人,使女一人(各处记录不一,此处存疑)。永琪的嫡福晋为西林觉罗氏(汉姓鄂),是雍、乾时的大学士鄂尔泰的第三子四川总督鄂弼之女,镶蓝旗人。侧福晋为索绰罗氏, 左都御史观保之女 。乾隆对鄂尔泰极为重视,将其孙女配与永琪,也是乾隆看中他的重要佐证。反过来说,乾隆也想籍此拉拢西林觉罗一家,让其世代对清王室效忠。
关于荣王结婚的具体年份,并没有找到具体记录,只能根据旁证做大概断代。在《国朝公史》中有如下字样:“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五阿哥福晋父鄂弼家”(全文见附录),所以荣王结婚不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荣王育有六子,前四子与第六子均早殇。仅有第五子爱新觉罗·绵亿成人并袭爵,其生母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为荣王生育长子、三子、四子、五子,二子为胡氏所出,六子为嫡福晋西林觉罗氏所出。
正福晋–西林觉罗氏,总督额弼之女。
侧福晋–索绰罗氏,左都御史观保之女。
小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长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日生,卒于同月十三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次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生,卒于同日,生母为小妾胡氏。
三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卒于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两岁过世〕,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四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于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五子–多罗荣恪郡王绵亿,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于嘉庆二十年三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岁〕,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根据以上的记载,第四子和第五子应是双胞胎)
六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卒于同年十月十七 日,生母为正福晋西林觉罗氏。
绵亿(1764-1815):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贝勒。嘉庆四年(1799)晋荣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谥恪。绵亿少孤,身体孱弱,但聪敏异常,工书,熟经史。嘉庆十八年(1813)林清起义,绵亿请仁宗速还京师,得仁宗赏眷。绵亿长子奕绘(1799-1838),嘉庆二十年(1815)袭贝勒。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奕绘长子载钧(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袭贝子。咸丰七年(1857)去世。奕绘次子载钊(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1844)封一等辅国将军。光绪七年(1881)去世,追封镇国公。奕绘四子载初(1832-1881),咸丰七年(1857)封辅国将军。同治元年(1862)因事革退。载钧嗣子溥楣(1844-1899),为载钊第一子,过继载钧为嗣。咸丰七年(1857)袭镇国公。同治五年(1866)因事革退。载钧三子溥芸(1850-1902),同治五年(1866)袭镇国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载钧九子溥菖(1880-?),光绪七年(1881)袭奉国将军。溥芸次子毓敏(1878-1911),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奉恩将军。
2. 六靖镇的历史追溯
六靖历史悠久,至少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隋末唐初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了!该回镇长江村答于唐代乾封二年(667年)至宋开宝五年(972年)曾为罗卞县治所。清代六靖为卞二里(除大坡村和水冲村一部分外)辖区。民国21-38年(1932-1949年)为罗卞区所辖。解放后,1950年6月,北流设12个区,六靖为第12区。1956年6月,称六靖区。1957年12月,称大靖乡。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称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3月,称六靖人民公社。1967年10月,又改为六靖区。1968年10月又称六靖公社。1984年6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改六靖公社为六靖镇。全镇辖六靖、协保、旺坡、那排、森隆、水冲、西山、大坡、云罗、茶山、长江、龙湾、石寨、沙冲、镇南15个村民委员会及1个居民委员会、桂丰农场农业队,共344个村民小组。 六靖镇镇面积118.6平方公里。本地人的祖先多为粤西、福建一带迁徙而来的。
3. 石横镇的历史沿革
石横自唐、虞、夏三代为青州之域。
商为海岱营州之域。
西周为兖州之域。
东周为鲁国地。
秦为齐郡(今济南)管辖。
西汉泰山郡置肥城县后,石横隶属肥城县管辖。
自东汉章帝末至南朝刘宋,石横归济北郡卢县管辖。
北魏孝昌三年(527) ,复置肥城县,石横归东济北郡肥城县管辖。
北周隶属肥城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肥城改为博城,后又改为乾封县。石横先后隶属博城、乾封县。
宋朝置石沟镇,属东平郡平阴县。
金朝初因天降陨石于村北横置,改名为石横镇,隶属不变。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割平阴五镇四乡(石横、栾湾、孝里、衡鱼)四千户,立邑署复称肥城县,治所在石横。待修好城门城墙后,因故治所移牛山东,修建城池(今老城)。石横归济宁路肥城县管辖。
明清两朝归济南府泰安州肥城县管辖,石横大部为安乐乡,北部诸村属高余社,南部诸村属原下社。
民国元年更名为福阳乡。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红庙村建立肥城县第七区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没有固定地点。日伪在石横村设立七区区公所。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隆庄教堂建立肥城县第七区人民民主政府。国民党还乡团在石横成立七区区部 (半年时间即垮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横归泰安地区肥城县管辖。
1955年11月改称石横区。区政府设在石横南门里。
1958年9月,石横人民公社成立。10月,随肥城县划归聊城地区管辖。
1959年7月改属济南市。
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
1963年,公社机关迁至钢铁厂旧址(现纸厂)。
1973年,迁至泰临路北(即现址) 。
1984年1月建立石横区公所。
1985年11月建石横镇。
4. 成安历史上的北乡是哪里
成安县
(河北省邯郸市下辖县)
编辑
同义词 成安一般指成安县(河北省邯郸市下辖县)
成安县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南20公里处,境域面积481.5平方公里,耕地52.3万亩,辖4镇5乡,234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第六次人口普查),邯郸市“1+6”中心城市发展规划重要组团之一,全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试点县,全国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试点县,并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楹联文化县”等多项殊荣。[1]
成安县始建于春秋,得名于北齐。[2] 隋朝时,佛教大乘禅宗第二代祖师、汉传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曾在成安讲经说法,留下了元符寺、说法台、二祖塔等圣迹佛踪。[1]
成安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优质棉基地县,国家粮食主产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成安视察棉花生产,建有“毛泽东主席视察纪念馆”供人瞻仰。[1]
中文名称
成安县
外文名称
Cheng'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河北·邯郸
下辖地区
成安镇、商城镇、漳河店镇
政府驻地
成安镇
电话区号
0310
邮政区码
0567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郸市
面 积
481.5平方公里
人 口
40万人(2010年)
方 言
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成安话[2]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机 场
邯郸国际机场(4D级民航)
火车站
邯郸东站
目录
1 建制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气候
4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 植物资源
▪ 动物资源
5 人口民族
6 交通运输
7 经济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8 社会事业
▪ 城市建设
▪ 教育
▪ 民政
▪ 社保
▪ 卫生
▪ 体育
▪ 文化
9 荣誉
10 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编辑
春秋时期为乾侯封邑。
春秋未,周敬王二十九
成安县北湖公园
年(前495年)以后,为晋地。
战国时期,成安地处魏赵边界地带,大部分为魏地,西部小部分为赵地。
秦朝时期,属邯郸郡地。
西汉初,为斥丘懿侯唐厉的封地,不久改置斥丘县,属冀州魏郡。
王莽新朝时,改斥丘县为利丘县
东汉复名斥丘县,均属冀州魏郡。
三国时期,并入魏国,仍为斥丘县,属冀州魏郡,后改为司州魏郡,两晋依然。
南北朝北魏时,斥丘县属相州魏郡。东魏天平初(534年),并入临漳县,属司州魏郡。
北齐天宝年间(550年一559年),复置县,更名成安县,属司州清都郡。
隋时,仍名成安县,属相州。
唐初,属河北道磁州。贞观初(627年),改属相州,天祐二年(905年),复名斥丘县,三年(906年),改属魏州。
五代后唐时,复改斥丘县为成安县,仍属魏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将洹水县并入成安县(不久
成安薄皮甜瓜
又划出),属河北东路大名府。
金朝,属河北西路洺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滏阳县,后复置,属广平路磁州。
明朝洪武初(1368年),撤成安县,四年(1371年)复置,属直隶广平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知县郭维垣,改成安县为漳安县。
清朝,仍名成安县,属直隶广平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三年,属直隶省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并废道,成安县直属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春,省下试办行政督察专员区,成安县属大名区。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内并立两个政权,1938年4月,成立成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无固定驻地),先后属冀南区二专区、一专区、三专区。1939年初,成立的日伪县政府,辖地仍属伪河北省冀南道。
1945年11月,成安县与磁东县(含马头、商城二区)合并为成磁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三专区。
1949年10月,成磁县改称成安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5年9月,将马头区、镇,分别划入磁县、峰峰。
1958年12月,成安、临漳并入磁县,仍属邯郸专区。
1960年,实行市管县,磁县属邯郸市。
1961年5月,恢复成安县,仍属邯郸专区。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成安县属邯郸地区。
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为邯郸市,成安县归属邯郸市管辖。[3]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06年底,成安县辖4个镇(成安镇、李家疃镇、商城镇、漳河店镇)、5个乡(辛义乡、柏寺营乡、北乡义乡、长巷乡、道东堡乡),2个工业区(城西工业区和商城工业区)[3] 、234个行政村。[4]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成安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南部,处于晋、冀、鲁、豫接壤地带,距邯郸机场仅二十余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29'-114°53',北纬36°18'-36°30',幅员面积481.5平方公里。[5]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7285630;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地貌
成安县地处冀南平原,地势平坦,西南略高,东北略低。境内土壤西沙东粘,为宜井灌区。西部南北一带为漳河故道沙地。[6]
气候
成安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多风,夏秋多雨,年降水量56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六至八月份。年均温度13.2度,无霜期230天上下。[6]
自然资源
编辑
矿产资源
截至2013年,成安县煤炭和铁矿石储量分别达到40亿吨和4.8亿吨,其中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较好;铁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少、可选性好。此外还有较为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如铝矾土、耐火土、硫铁矿、含钾砂页岩、碳石等四十种以上矿藏。[5]
植物资源
成安县境内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6种类型。成安县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草丛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的沟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则遍布全境。亚热带树种漆树在西部山区有着广泛分布。领春木和太行花为成安县特有的植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成安县植物分121科1146种,其中栽培植物达150种。栽培植物资源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稻谷、棉花、花生等,是中国主要的粮棉、禽蛋、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土特产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鸭梨、大蒜、辣椒等。[5]
动物资源
截至2013年,成安县野生动物主要为陆栖脊椎动物,其中马类较多,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较少。较大的兽类几近绝迹;哺乳类有豹、狼、狐、獾、狸、野兔、黄鼠狼、刺猬、水貂等;鸟类有麻雀、鸽、喜鹊、燕子、猫头鹰、雕、雉鸡、石鸡、乌鸦、鹌鹑、啄木鸟、布谷鸟、画眉、黄鹂等;鱼类有鲤鱼、草鱼、鲫鱼、鲢鱼、泥鳅、青鱼等;爬行类有龟、鳖、壁虎等。[5]
人口民族
编辑
截至2010年末,成安县户籍人口417604人,较2009年末增加9352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52‰、7.19‰和6.32‰。[7]
截至2011年,成安县城镇人口由10万人增加到15.8万人。[8]
交通运输
编辑
截至2011年,成安县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9]
成安县靠近交通枢纽,京广铁路、邯济铁路、石武高速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青(岛)红(其拉甫)高速、107国道、309国道沿境而过,即将开建的邯大高速、邯郸环城高速与境内四条省道纵横交织,距邯郸机场仅15公里。[1]
经济
编辑
综述
截至2011年,成安县生产总值完成98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递增14.3%;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57亿元,是2006年的4.3倍,年均递增3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7亿元,是2006年的4.5倍,年均递增3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递增27.6%。[8]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成安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在全市提前一年率先建成“吨粮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7%,比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2.6亿元,是2006年的1.6倍,年均递增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8元,比2006年增加3076元,年均递增12%。[8]
第二产业
截至2011年,成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是2006年的8.4倍,年均递增53.3%;实现利润6.9亿元,是2006年的9倍,年均递增55.4%。二产高出一产23.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优化。[8]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3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递增16.8%。[8]
截至2014年,成安县拥有绿帅、三信、春棵、金农、傻妞等农业观光采摘园区13个,每年仅观光业就为该县农民增加收入上亿元。[10]
社会事业
编辑
城市建设
截至2011年,成安县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城区面积由7.2平方公里扩大到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2.8%提高到38%。实施了城区58.8公里的道路改造建设工程,构筑了“七纵七横”的道路框架;铺设改造供水管网6.4万米,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城区排水管网达到6.5万米,实现了城区主次干道全覆盖;率先在邯郸东部实施了“双气”普及工程,供热能力达到120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85%;铺设环保便道砖53万平方米,安装景观照明灯2000余盏;对6条街道地上线缆实施了入地改造;建成了全长22公里的环城林带和环城水系,森林覆盖率达到10.8%;新建了人民广场、北湖公园、东湖公园等6个公园(广场);建设保障性住房840套50510平方米;规划展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用。[8]
教育
截至2010年末,成安县在校生总数57858人,专任教师354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7]
截至2011年,成安县新建富康、横城等学校10所,对55所学校进行了升级改造,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被评为“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进入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行列;新一中建设完成征地工作。[8]
民政
截至2011年,成安县建成了“四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商城、柏寺营两所区域敬老院;全县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被评为“全省五保工作先进县”,连续19年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8]
社保
截至2011年,成安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76人(次)。[8]
卫生
截至2010年,成安县拥有医院、卫生院共19所,床位682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149人,医生668人。[7]
截至2011年,成安县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荣获“河北省卫生县城”称号。[8]
体育
截至2011年,成安县新建25个篮
成安县体育馆
球场、50个乒乓球场,满足农民健身需求;并启动建设标准室内游泳池及相关配套设施。[11]
文化
截至2010年,成安县有县级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各1家。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为3.6万册;各乡镇设有文化站,均通过市达标验收;各乡镇均自发成立了的民间文艺演出队、秧歌队、武术表演队等文艺组织。[7]
荣誉
编辑
1988年,成安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2]
1990年,成安县被誉为“棉海仓库”;[13]
1990年,成安县被评为全国先进优质棉花基地县;[14]
2007年3月,成安县被评为百万吨奶业工程先进县;
2007年3月,成安县被评为畜牧强市建设先进县;
2008年3月,成安县被评为邯郸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优胜县;
2008年4月,成安县被评为邯郸市发展民营经济实绩突出县;
2009年6月,成安县被评为邯郸市金融生态县;
2009年11月,成安县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
2009年12月,成安县被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海河杯”先进县;
2010年4月,成安县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
2010年12月,成安县被评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
2010年12月,成安县被评为全省五保工作先进县;
2011年2月,成安县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
2011年2月,成安县被评为全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
2011年5月,成安县被评为全市环境保护目标管理优秀县。[15]
望采纳
5. 爱新觉罗永琪怎么死的
患附骨疽而死。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疮,不得溃,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专。
附骨疮属即附骨疽的讹写,据《医宗金鉴》所述,此“系调治可愈之证”,可见在当时并非绝症。“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由体虚之人露卧风,冷浴后乘凉寒湿侵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邪乘虚入里,遂成斯疾。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
乾隆谈及永琪,曾不无遗憾的说“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乃复因病旋逝。”可见永琪精于骑射,其病之起极有可能缘于风餐露宿骑马射猎所致。
而因病薨逝,感觉病起仓促,可能即是因为陈氏所言的不得溃,此症状的特征是“三阴不足,外邪过盛,大腿通肿,皮色不变,疼痛日增不消不溃者,此属虚寒骨冷。”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清王朝宗室。字筠亭,号藤琴居士,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五子,母亲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娴国语,上钟爱之。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
6. 乾隆的第五儿子在历史上是怎么描述的。
爱新觉罗·永琪,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
永琪(1741-1766),字筠亭,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编辑本段]生平
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传世。其算法传子绵亿,再传孙奕绘,奕绘著《本形篇》记其梗概。永琪工书善画,尤长于书,与其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齐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圆明园九洲清宴殿火灾,永琪亲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硕荣亲王。深得乾隆钟爱,曾属意其继承大统。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四个月后不幸以26岁英年早逝,谥号“纯”,即“和硕荣纯亲王”。
可以看到,荣王的博学多才,工书善画,恪尽孝道正是乾隆觉其“贵重”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几个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并亲历实行的,荣王在这几个方面都做的十分出众。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灾一事,乾隆当时曾因为和亲王爱新觉罗·弘昼没有及时前去救援一事大发雷霆,而荣王亲自将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过后的第一个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亲王的册封每五年进行一次),乾隆就将年仅24岁的永琪封为荣亲王。
应该注意到的是,荣王的册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后追封。这在乾隆的诸子中,只有三人有这样的殊荣: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封荣亲王)、皇十一子爱新觉罗·永瑆(封成亲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封嘉亲王,即嘉庆帝)。而永琪是最早享受这一荣誉的。
此外,“荣”字也是一个十分尊贵的字。清史上还有另一位荣亲王,就是顺治帝宠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这位皇子只活了三个月便去世,顺治帝本想追封其为皇太子,但因孝庄皇太后阻拦,只得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由此可见,乾隆封永琪为“荣亲王”,本身就已说明了对他寄寓的厚爱的期望。
其次,荣王的谥号“纯”,也能说明乾隆对他的钟爱。因为乾隆自己的谥号也是“纯”,在乾隆帝诸多的儿女中,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可以享受与父亲同用一个谥号的殊荣。从同用一个谥号来看,至少荣王和乾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乾隆对荣王的喜爱。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在比对乾隆诸子的生平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永琪曾在一段时间内当过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关注一下从皇长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况:
皇长子永璜,生于雍正六年(1728),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
皇次子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卒于乾隆三年(1738);
皇三子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皇四子永珹,生于乾隆四年(1739),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继为履懿亲王孙。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
也就是说,由于永璜、永琏、永璋均早逝,永珹又于二十八年过继给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为止,永琪确确实实是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由于“皇长子”的身份在协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机会和责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爱永琪的另一个原因。
另外,乾隆曾说:“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此话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马戈尔尼谒见乾隆时,乾隆帝在谈到诸位皇子时提到的。在外国时节面前毫不讳言地指出要传位于荣王,又是在荣王逝世二十多年后,足以表现乾隆对荣王的喜爱和怀念。
[编辑本段]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疮,不得溃,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陈兆仑所说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离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视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间隔了十个月,而此时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剧,始加封为亲王”,这才促使乾隆封其为亲王,以慰其心。
附骨疮即附骨疽的讹写,据《医宗金鉴》所述,此“系调治可愈之证”,可见在当时并非绝症。“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由体虚之人露卧风,冷浴后乘凉寒湿侵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邪乘虚入里,遂成斯疾。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谈及永琪,曾不无遗憾的说“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名言,乃复因病旋逝。”可见永琪精于骑射,其病之起极有可能缘于风餐露宿骑马射猎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觉病起仓促,可能即是因为陈氏所言的不得溃,此症状的特征是“三阴不足,外邪过盛,大腿通肿,皮色不变,疼痛日增不消不溃者,此属虚寒骨冷。”
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附骨疽在现代医学也属于骨结核的一类,相关资料皆言其没有发现此症可以遗传,但是爱新觉罗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怡亲王允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辉余韵版有相关资料,大家可对照看下)而光绪我记得也有骨结核,如果说这种疾病并没有遗传,但是有可能和他们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愈进而导致死亡一样,用乐乐的话说他们可能属于遗传易感,比别人患此病的几率要高很多。
[编辑本段]生母
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为额而吉图,官员外郎。珂里叶特氏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时入侍弘历藩邸。乾隆时初赐号为贵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嫔。十年(1745)十一月晋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以贵妃礼葬。她是乾隆后妃中第二长寿者。
可以看出,愉妃虽然几乎与乾隆相伴一生,却一直不受乾隆宠爱,因为其出身较低,仅以贵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时也只是妃位,仅只按皇贵妃例办理丧事。而且以她七十九岁的长寿,一生却只育有永琪一人,这正是不受乾隆宠爱的明证。
在子以母贵的清朝,这样地位的母亲,儿子能封为亲王,并被欲立为储,只能说明乾隆帝对荣王的钟爱来自于荣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是因为其母亲孝贤皇后的缘故。从这点上来看,荣王确实是一位优秀的皇子,同时也是合格的继承人。
[编辑本段]妻室和后裔
荣王及其后裔属于右翼近支镶红旗,族分为第一族。
荣王计有嫡福晋一人,侧福晋一人,使女一人(各处记录不一,此处存疑)。永琪的嫡福晋为西林觉罗氏(汉姓鄂),是雍、乾时的大学士鄂尔泰的第三子四川总督鄂弼之女,镶蓝旗人。侧福晋为索绰罗氏,左都御史观保之女。乾隆对鄂尔泰极为重视,将其孙女配与永琪,也是乾隆看中他的重要佐证。反过来说,乾隆也想籍此拉拢西林觉罗一家,让其世代对清王室效忠。
关于荣王结婚的具体年份,并没有找到具体记录,只能根据旁证做大概断代。在《国朝公史》中有如下字样:“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五阿哥福晋父鄂弼家”(全文见附录),所以荣王结婚不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荣王育有六子,前四子与第六子均早殇。仅有第五子爱新觉罗·绵亿成人并袭爵,其生母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为荣王生育长子、三子、四子、五子,二子为胡氏所出,六子为嫡福晋西林觉罗氏所出。
正福晋–西林觉罗氏,总督额弼之女。
侧福晋–索绰罗氏,左都御史观保之女。
小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长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日生,卒于同月十三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次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生,卒于同日,生母为小妾胡氏。
三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卒于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两岁过世〕,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四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于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
五子–多罗荣恪郡王绵亿,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于嘉庆二十年三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岁〕,生母为侧福晋索绰罗氏。(根据以上的记载,第四子和第五子应是双胞胎)
六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卒于同年十月十七日,生母为正福晋西林觉罗氏。
绵亿(1764-1815):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贝勒。嘉庆四年(1799)晋荣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谥恪。绵亿少孤,身体孱弱,但聪敏异常,工书,熟经史。嘉庆十八年(1813)林清起义,绵亿请仁宗速还京师,得仁宗赏眷。绵亿长子奕绘(1799-1838),嘉庆二十年(1815)袭贝勒。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奕绘长子载钧(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袭贝子。咸丰七年(1857)去世。奕绘次子载钊(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1844)封一等辅国将军。光绪七年(1881)去世,追封镇国公。奕绘四子载初(1832-1881),咸丰七年(1857)封辅国将军。同治元年(1862)因事革退。载钧嗣子溥楣(1844-1899),为载钊第一子,过继载钧为嗣。咸丰七年(1857)袭镇国公。同治五年(1866)因事革退。载钧三子溥芸(1850-1902),同治五年(1866)袭镇国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载钧九子溥菖(1880-?),光绪七年(1881)袭奉国将军。溥芸次子毓敏(1878-1911),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奉恩将军。
有一点很重要,永琪的孙媳妇顾太清(亦名西林春,是绵亿的儿子奕绘的侧福晋,永琪嫡福晋西林觉罗氏的侄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小说家.)
附上荣亲王永琪的画像——
7. 历史上帝王的坟墓都在哪里
一定要采纳啊!!!!!!!!!!!!!
一,秦始皇陵
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关于其它皇陵资料很不好找的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盘古氏 上古时期 盘古 南海 纯系传说,具体情况无考
伏羲氏 原始社会 太昊陵 河南淮阳 湖北襄阳等 传说之陵
女娲氏 原始社会 女娲陵 山东济宁 山西赵城等地 传说之陵
炎帝神农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32世纪) 炎帝陵 湖南酃县 传说之陵
黄帝有熊氏或轩辕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6世纪) 黄帝陵 陕西黄陵县,山东 甘肃 河南 河北等地 传说中黄帝陵很多,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会 少昊陵 山东曲阜 传说之陵
颛顼高阳氏 原始社会 颛顼陵 河北高阳 传说之陵
帝喾高辛氏 原始社会 帝喾陵 河南滑县 陕西 阳等地 传说之陵
帝尧陶唐氏 原始社会 尧陵 山西临汾,山东东平等地 传说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会 舜陵 湖南宁远县 传说之陵
大禹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2世纪) 禹陵 浙江绍兴 传说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后启杀益自立,天下为私,进入了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共传了十六帝。仅有个别帝陵有一些传说的记载,大都不可考。由于夏代的历史情况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仅将各帝名称列表于手,以供参考。
帝号及
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后启 (约前2095--前2086年) 无考
太康 (约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县 传说之陵
仲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相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少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杼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槐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芒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泄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不降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扃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甲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皋 奴隶社会 孔皋陵 河南洛宁县 传说之陵
后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履癸(桀)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纪初,商汤(成汤)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约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历时约六四五年,传位三十帝,殷代情况已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其后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有所发现
注:商代的贴不上~后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阳
西周王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武王发 七年 武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成王诵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康王钊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满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陕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陕西咸阳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厉王胡 三十七年 厉王陵
周宣王静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宫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春秋)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阳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阳
周庄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阳
周厘王胡齐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阳
周惠王阆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阳
周襄王郑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阳
周顷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阳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阳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阳
周简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阳
周灵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阳
周景王贵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阳 王后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战国)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阳
周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阳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阳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阳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阳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阳
周安王骄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阳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阳
周显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阳
周慎靓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阳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陕西凤翔
秦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陕西临潼 发现兵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陕西临潼北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西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年 长陵 陕西咸阳市窑店
汉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阳市韩家湾 惠孝张皇后
汉高后吕雉 前187--前180 吕后陵 咸阳长陵东
汉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东郊 孝文窦皇后
汉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年 阳陵 咸阳市张家湾 孝景王皇后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 茂陵 兴平县南位 李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阳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后
汉宣帝刘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长安县东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后
汉元帝刘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阳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后
汉成帝刘骜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汉哀帝刘欣 前6--前1年 义陵 咸阳市周陵东
汉平帝刘 公元1--5年 康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孺子婴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阳王刘玄 23--25年
东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光武帝刘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阴皇后
明帝刘庄 58--75年 显节陵 河南洛阳 马皇后
章帝刘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阳 窦皇后
和帝刘肇 89--105年 慎(顺)陵 河南洛阳 熹皇后
殇帝刘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阳
安帝刘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阳 阎皇后
顺帝刘保 126--144年 宪陵 河南洛阳 梁皇后
冲帝刘炳 145年 怀陵 河南洛阳
质帝刘缵 146年 静陵 河南洛阳
桓帝刘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阳 郑皇后
灵帝刘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阳 何皇后 王皇后
少帝刘辩 189年
献帝刘协 190--220年 禅陵 河南修武 曹皇
三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后甘氏 穆皇后吴氏
蜀后主刘禅 223--264年 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 后追封 高陵 河北临漳 武宣卞皇后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阳陵 河南洛阳 文德郭皇后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后
高贵乡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阳
魏元帝曹奂 261--265年
吴武烈帝孙坚 后追封 吴陵 江苏丹阳 吴夫人
吴大帝孙权 222--252年 蒋 陵 江苏南京 步皇后 潘夫人
吴会稽王孙亮 253--258年
吴景帝孙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当涂 朱夫人
吴末帝孙皓 265--280年 河南洛阳 滕夫人
西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高祖(晋世祖追崇) 宣帝 司马懿 河南洛阳
晋世宗(晋世祖追崇) 景帝 司马师 河南洛阳
晋太祖(晋世祖追崇) 文帝 司马昭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年 峻阳陵 河南洛阳 武元杨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 291--306年 太阳陵 河南洛阳
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年 河南洛阳
晋愍帝司马邺 314--316年 河南洛阳
东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元帝司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苏南京 元敬虞皇后
晋明帝司马绍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苏南京 明穆庾皇后
晋成帝司马衍 327--342年 兴平陵 江苏南京 成恭杜皇后
晋康帝司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苏南京 康献褚皇后
晋穆帝司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苏南京 穆章何皇后
晋哀帝司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苏南京 哀靖王皇后
晋废帝司马奕 366--371年 吴陵 江苏吴县 孝庾皇后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苏南京 简文顺王皇后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苏南京 孝武定王皇后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苏南京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年 冲平陵 江苏南京 恭思褚皇后
隋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况
隋文献帝杨坚 581--604年 太陵 陕西武功 文皇后独孤氏
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 炀帝陵 江苏扬州
唐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唐太祖李虎 后追封 永康陵 三原县陵前
唐世祖李昺 后追封 兴宁陵 咸阳市窑店东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 献陵 三原县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礼泉县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县梁山
武则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县梁山 夫妇合葬
唐中宗李显 684(710)--712年 定陵 兴平县龙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挢陵 蒲城县丰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县金粟山
唐肃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礼泉县武将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县檀山
唐德宗李适 780--805年 崇陵 泾阳县嵯峨山
唐顺宗李诵 805年 丰陵 富平县金瓮山
唐宪宗李纯 806--820年 景陵 蒲城县金炽山
唐穆宗李恒 821--824年 光陵 蒲城县尧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县陵前柴家窑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县徐木桃沟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贞陵 泾阳县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简陵 富平县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县鸡子堆
唐昭宗李晔 889--904年 温陵 河南洛阳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东荷泽
让皇帝李宪 惠陵 蒲城县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后杨氏(武则天之母) 顺陵 咸阳市底张韩家村
五代十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后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阳 元贞皇后张氏
后梁末帝朱友贞 913--923年 河南洛阳 次妃郭氏
后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阳
后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 935--936年 河南洛阳
后晋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显陵 河南洛阳
后晋出帝石重贵 943--946年
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后汉隐帝刘承佑 949--950年 颖陵 河南开封
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开封
后周世宗柴荣 955--959年 庆陵 河南郑州
后周恭帝柴宗训 960--961年 顺陵 河南郑州
吴杨渥 907--908年 绍陵
吴杨隆演 909--919年 肃陵
吴杨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顺德皇后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后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阳 太后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后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顺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后钟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阳
南汉刘隐 907--911年 德陵
南汉刘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汉刘玢 942年
南汉刘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巩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8陵,分布在巩义市(洛阳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
(二)南宋帝陵:浙江绍兴
南宋共有九个皇帝,除后三帝立于危难之中,仓皇间无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个葬在绍兴,他们是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眘)永阜陵、光宗(赵敦)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称“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长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陵: 朱佑元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囱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陵: 朱载垢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钧翊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陵: 朱由检 宗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东陵 至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原来是公园(清福陵)
皇太极在沈阳的北陵 皇姑区泰山路原来也是公园(清昭陵)
顺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温州市永宁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庆的陵墓 位于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清慕陵)
咸丰的陵墓 位于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东南(清惠陵)
光绪的陵墓 泰陵东5公里 (清崇陵)
宣统就是溥仪 没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宝山
备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除成汤葬于山西万荣县境内(后于元朝沉入黄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阳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陕西长安户县附近 ,自咸阳至西安周围。
东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阳附近。
秦:陕西临潼附近。
西汉:陕西咸阳西汉王陵群。
东汉:除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外,其余集中在河南洛阳东汉王陵群。
三国:蜀昭烈帝刘备 —— 四川成都 蜀后主刘禅——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阳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贵乡公曹髦——河南洛阳
吴武烈帝孙坚——江苏丹阳 吴大帝孙权——江苏南京
吴景帝孙休——安徽当涂 吴末帝孙皓——河南洛阳
西晋:河南洛阳
东晋:江苏南京
五胡十六国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于江苏丹阳,北朝多葬于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
隋:隋文献帝杨坚——陕西武功 隋炀帝杨广——江苏扬州
唐:分葬于陕西境内。
五代:河南开封洛阳附近
十国:多不可考,在当时各国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巩义(洛阳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绍兴 七陵
辽:因其习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内蒙巴林左旗内。
金:北京房山,后为河南登封
元:因其习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为江苏南京,世祖后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于辽宁沈阳附近,福临后葬于于河北遵化及河北易县清东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区(包括洛阳 巩义 登封 郑州 开封等地)
2关中地区(包括西安 咸阳 等地)
3江南地区(包括南京 丹阳 绍兴等地)
4燕山地区(包括北京 遵化 易县等地)
5河东地区(包括安阳 临漳等地)
8. 历史上有薛刚反唐遗址在哪里在巫溪
历史真实中的薛仁贵、薛丁山与薛刚
薛仁贵
演义:“薛家将”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后期的主要军事统帅,留下“白衣破高丽”、“三箭定天山”等传奇故事。最后在征西凉之时,中敌将杨凡之计被围,被其子薛丁山误射而死。
历史原型:出身穷苦农民,太宗征高丽时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立奇功,曾身着白盔白甲横扫敌阵,引起太宗注意,将其调入禁卫军。高宗继位后,宫中曾发洪水,幸得薛仁贵所救。后又多次出征高丽,多有斩获。薛仁贵武艺高强,曾一箭射穿五层甲。铁勒叛乱,仁贵率军平叛,对方派骁骑数十前来挑战,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吓得其余人全部投降,薛仁贵将其全部活埋。不久即平定叛乱,此即为“三箭定天山”。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与李绩等同征高丽,连败高丽军于新城、扶余,经两年奋战,终于平定高丽。薛仁贵在胜利后被派镇守平壤,指挥高丽境内的常驻唐军。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率唐军十万征讨吐蕃,但由于副将郭待封私自行事,仁贵部被吐蕃军四十万所围,唐军大败,战后薛仁贵被撤职。不久高丽叛乱,薛仁贵再次被启用,但不久后又因罪被流放。直到开耀元年(681年),六十八岁的薛仁贵才因大赦回朝,率军抗击突厥。突厥听说领军的是薛仁贵,吓得四散而逃,唐军大获全胜。永淳二年(683年)病死,年七十。
薛丁山
演义:薛仁贵之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被武则天杀害。
历史原型:名薛讷,薛仁贵之子。在担任蓝田县令之时,就敢拒绝当朝酷吏来俊臣的不义之举。后突厥犯边,武则天因薛讷为将门之后,将他调往幽州前线。薛讷久驻边关,立有战功。玄宗曾于新丰操练唐军,独薛讷和解琬部进退有序。突厥、契丹、奚联合寇边,薛讷力主出击,得到玄宗许可,但因其余诸将逡巡不前,唐军大败,薛讷被撤职。不久吐蕃军十万犯境,薛讷被重新启用,担任陇右节度使。他连败吐蕃于武阶驿、长城堡,斩获无数。之后薛讷一直镇守青凉,年七十二而亡。 历史上的薛丁山确实在西面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
薛刚
演义:《薛刚反唐》的主人公,薛丁山的第三子。率领各路人马反抗武则天,最终恢复李唐王朝。
历史原型:名薛嵩,薛仁贵之孙。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后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座右铭的来历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历史上的“薛刚”才算真正反过“唐”。
所以薛刚没有反唐、、、也就没有
遗址
9. 历史上的首阳山权威的认为在哪里
历史上著名的首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县。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镇张家滩村和古迹坪村交汇处,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颗瑰丽明珠。因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在商代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等到打败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