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天乐版乾隆大帝在哪里看
优酷上就有
② 乾隆年间的历史,越详细越好啦!
乾隆被刘庸所参,不得已下了江南,结果又上了刘J
身上带锁的兜肚,形同发配,心里憋了一肚子气,老想j
刘庸。
乾隆与随从们出了皇宫,看见北京城里人特别多,脑子一
转,找到了个治刘腐的茬口。乾隆先问和坤: “爱卿,你说清朝,~
这么大国,一年得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哪?”私冲是旗人,官职
是世袭的,他什么也不会,哪知道这些,琢磨了老半天,才红着
脸说; “奴才才疏学浅,算不上来。”刘庸在一边瞅着就乐。
“刘爱卿,那你说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呢?”乾隆这才绕-
到刘庸这儿。刘庸不紧不慢,从从容容地说: “为臣我早就算出
来了,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
乾隆火了: “刘爱卿,你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这么大个国,
一年怎么才生一人死十二人呢? ,,
“吾主万岁,你怎么忘了,一年生下来的是同一个属相的:
人,而死的是十二个属相的人啊l ,,
乾隆无言以对。.
一、梁家 井
一天,乾隆一行来到新城县地面,正走到方官镇与新城镇中’
间,口渴得厉害。可巧遇见一个无名的小村,村旁有一日石头大
井。随从急忙打来井水,乾隆喝了,觉得如饮甘露一般,比在皇宫”
饮的玉泉山水还要甘甜爽口。他赞不凫口,心想:何不要下这眼,
井,专供宫廷用水l于是,令随从把井的主人唤来。皇帝路过,、
村人早已奉命回避了,随从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姓梁的老头
儿。乾隆指着井问老头儿: “这眼井是你家的吗tl V梁老头答‘
道: “这是一口官井,全村百姓过路行人都喝这井水。,,“那这
井是谁凿的? ,,“听老辈人说,这井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是天生.
的不是人凿的,连井旁逮几棵树也闹不清是谁栽的了。”乾隆听一
了,感慨地说: “原来是天然形成的,怨不得这么甜l ,.梁老人接着说: “听说有一个风水先生看过这里的风水,说我们这一‘
带是一条龙,南边的大铺(村名)是龙头,北边的龙虎庄(村
名)是龙尾,我们这儿是龙身。这口井正在龙身正中。它的水与
.北京玉泉山下的水是连着的。这井水象是撒了蜜糖似的.夏天嗥j{
了,又清凉又爽口,冬天喝了,温暖全身,……”老人说起没完, j
乾隆打断说: “你跟村民说,朕买下这酿井。”梁老头一听皇上j
要买井,立刻傻了眼,不回答,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站在一旁{
的刘庸,看透了老人的心思,上前奏遭: “启禀万岁,刚才老头:
讲明,此井之水乃连玉泉山水,皇宫有玉泉山水享用,万岁还要I
它何用?况且万岁收了这井,村民无水可吃,岂不怨恨万岁? ,, 1
“朕饮此水比玉泉山水甜得多。”“那是万岁渴急了,才觉得
更加甘甜。”乾隆一听,觉得在理,于是打消了要井的念头,
使对梁老人说.“这么一眼宝井,要好好保护,朕就令你看管,
只许村民行人饮用,不准毁坏。”“小民谢恩l”梁老人赶紧叩
头退去。
从此以后,这井就叫梁家井,这个村也被称作梁家井村了。
= “为什么不盛南北,)
一、 /
乾隆下江南,一路之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天来到新城
习匕关。乾隆见百姓住的房上有一物,挺高,圆底儿,便问刘庸那
是竹么。刘庸回答说是篓子。
、 “篓子有什么用? ,,
“盛东西。”
乾隆故意找茬,想憋住刘庸,便说:“它就不能盛南北
’码7 ,
矗不能?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故东西能盛?南为丙丁
狄,北为壬癸水,故南北不能盛.’’
刘庸回答得头头是道,乾隆又“吃冰棍拉冰棍——没话”了..
四、 “新城”与“破城”
乾隆一行人进了新城,见城里破破烂烂的,一点也不兴旺,
很生气。便问手下人。“这地方叫什么名字?真是一片狼籍I ,.
随从赶紧说: “回禀皇上,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新城。”乾
隆气乎乎地说: “哼,什么新城,纯粹是座破城!”
乾隆下江南回来以后,曾派人去修补新城的城墙。临行时
说: “你们去修修那座破城。”据说由于皇帝说它是破城,便算
封定了。所以,无论怎么修,也修不成一道完好的城墙,不是这坏‘
就是那坏。乾隆一生气就不再过问此事了。“破城’’的绰号一直j
流传到现在。
五、新城二放粮
乾隆见新城一片萧条、冷落,很是纳闷,便差人四处查访。
回来的人们禀告说: “新城这一带闹了水灾,百姓贫苦不堪,封:
处是卖儿鬻女的惨景,目不忍睹。”乾隆闻奏,决定亲自放粮。
百姓们听说皇上要亲自来放粮,很高兴。虽然一个个饿得打不起,
精神来。但也得和官兵一起垂头跪迎皇土。贪官们听说皇上为百
姓放粮,就想趁此捞它一把,便让大批打手换上百姓的衣服,温
在领粮的队伍中。
发粮的时刻到了,乾隆来到新城粮仓,准备放粮。当他看蓟:
百姓当中有许多白胖白胖的人,料想其中必有富人想趁机捞粮。
于是灵机一动,下令让所有领粮的入围着四里长的城墙跑一圈,
谁先到,就多给谁一些。一听这话,冒充穷人的那些打手、无赖
来了劲头,飞快地跑了一遭。百姓们可犯了难,有的没跑几步被起不来了。这时,皇上又下了一道令:禁卫军把栽倒的和跑孽后i
军森磊,’发给粮餮,并一同送回家,而那跑到前面的一帮打手, j
却一粒粮食也不给。 ;
六、新城的蛤蟆一一干鼓肚 ,
古代年间皇帝出行,兴师动众。先要修好御道,建好行官。:,
新城南关这儿就专为乾隆修了一座行官。行宫的周围设有假山,‘j
引来了泉水(紫泉河),筑有钓鱼台,风景很美。修行富时,把,
当地居住的百姓赶走了。人们无处居住,只好在城西顺城墙建房I
立庄,这就是现在的顺城街。乾隆和刘庸等文武大臣放粮后来到
行官安歇。为使行宫安静,把马匹都放到了行官以东一里多地的
一个地方。后来,有人在此居住,起名叫了马家场。 , }.
晚上,乾隆在行官休息,四周河里、池塘里的蛤蟆叫得正。
欢,吵得人根本睡不着觉。乾隆问道: “刘爱卿,外边是什么nq j
得这么吵人?”刘庸回答说: “禀万岁,是池塘里的蛤蟆在叫
唤。,,乾隆很恼怒,本想让人们把蛤蟆杀光,但又想,年景这样
不好,发一次涝灾,百姓就受这么大的苦,要是再闹别的灾荒那
就更不得了。蛤蟆是捕虫的能手,如将它们捕杀干净,将来发生
了虫灾又怎么办。这些年,没发生虫灾,全是蛤蟆的功劳呀!千:
万不能把蛤蟆杀光。可又感到蛤蟆叫得讨厌,便说丁一句:“蛤,
麒不要叫了!好让人们睡个安生觉呀!” :
③ 钱塘传奇乾隆那些事在哪里可以看
在u c浏览器上可以看。
④ 乾隆的历史-----急啊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topic/geography/C12859/20040913/101526.shtml
⑤ 乾隆的历史!
乾隆皇帝(1711—1799年),中国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
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无一仿佛者——乾隆自评
我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货物,……朕体谅西洋各国的难处,所以准许在澳门开设洋行,满足夷人所需。……天朝法制森严,每一尽土地都开于版图,不容分制,英人请求赏给土地一事,断不可行,……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全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答外国通商使臣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是清朝入关之后第四任皇帝。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乾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在雍正即位当年,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1735年,雍正暴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自小得宠,且几乎没受到挫折就登上最高宝座,也许是酿成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一个原因。
雍正在位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强统治,并大力反贪,整肃朝纲,为乾隆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统治也留下了“严苛”的恶名。乾隆即位之后,首先想树立宽大政治的形象,平反了雍正时期被迫害的一些要员。但实际上,终其60年的统治,“宽大”只是表面文章,严苛才是其真正内核。
乾隆在内政方面创举不多,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实际上,对历史影响较大的只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尽管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但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战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为了粉饰太平,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或许是出自真心的热情,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但是,乾隆时代(也包括整个清朝前期)文化成就的特点是,缺少创造型的成果,而较多的是考订、编撰、总结这一类的成就。这与这个时代的特点有关。清代的“文字狱”到乾隆时代达到了高峰,数量之多,株连之广均远超过前代,累计达130多起。与他的前辈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热衷于此道,且明显在借“文字狱”来强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垄断地位。在编撰《四库全书》期间,有十几万部图书因各种原因犯忌而被禁毁,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桩文化公案。
乾隆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乾隆的自我陶醉固不可取,不过他举的事实都还有些道理,他本人也确实天生睿智,多才多艺,而且一生无数次地享受豪华的庆典、巡游(其中包括孕育了无数风流传说的“六下江南”)等,他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奢侈之风上行下效,逐渐蔓延整个统治阶层。与奢侈相伴相生的是腐败。与乾隆的后半生保持着特殊关系的宠臣和绅,正是腐化的总代表。他在乾隆死后被抄家时的家产,相当于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
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周边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尽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由于乾隆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化方面的作为(包括正负两面)等,他仍“勉强”被列入本排行榜中,位列第100位。
小提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乾隆皇帝都是一个天生强势的帝王,先辈给他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和治世的积累,还有皇帝以天下为私产的思想基础。乾隆的成功,正在于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强势的地位,与出色的个人能力相结合,将各方面的影响发挥到极大。只有在一个完全强势的帝王经营下,才会有中国2000年来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统”的巅峰。
乾隆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幼年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谥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清高宗乾隆(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爱新觉罗氏,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他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数以万计,又精通擅长武术。主要施政特点是宽猛相济。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他同时又比较好大喜功、专制骄横,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文字狱,政治上也越来越腐败。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国库逐渐虚空,百姓生活贫苦,据说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
乾隆统治时期的几项治国措施:
(一)、大兴文字狱,毁坏中华文明的根基。
文字狱的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满洲人入主中国后,因为满洲民族在汉人眼中属于尚未开化的“野蛮人”(夷狄),因此统治者基于病态的“自卑心理”,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残酷的暴力摧残汉人的“优越感”,对于汉人的佼佼者——知识分子则摧残得尤为得力。而“文字狱”则是摧残知识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从征服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兴起“文字狱”,顺治、康熙当政时“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这里把乾隆当政时最著名的文字狱列举如下:
一七五三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宰相孙嘉淦名义撰写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剐,两个儿子处斩,受牵连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
一七五五年,内阁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省长满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一七六四年,秦州州长赖宏典向北京高级官员请托谋求升迁,信里说“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他明目张胆谋反,砍头。
一七七八年,江苏东台诗人徐某早已去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乾隆非常赏识教育部长沈德潜,作诗常请他删改,乾隆作不出诗时还请他秘密代笔。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隆的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一七八一年,退休家居的最高法院院长(大理寺卿)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句说“为王者师”。乾隆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
上面列举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狱”案,基于篇幅的限制,还有许多没有列举出来。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制造的“文字狱”全是强加给文人身上的“莫须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纯乎是描述生活闲情的随兴之作,硬让乾隆曲解为讽刺清政府没有文化还故作斯文。文字狱中的乾隆和《还珠格格》里那位风流儒雅爱才如命的“皇阿玛”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二)、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皇帝和七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暴君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乾隆的英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过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声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样,其实他的目的恰恰不是如此。他的主要目的是变着法子寻开心和炫耀他的伟大。
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江苏学政(教育厅长)尹会一曾上奏章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大为光火:“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被乾隆封为“大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视剧《铁龄铜牙纪晓岚》,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和俭省自律的祖父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的影视剧津津乐道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的“美政”,其实是把康熙的故事嫁接到乾隆身上。乾隆从不“微服私访”,即使有也是出于“猎奇”和“嫖妓”的用心,绝不是因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就因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嫖妓彻夜不归,皇后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把万缕青丝一刀剪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截发皇后。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从前秦二世胡亥筑阿房宫,陈后主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隋炀帝营显仁宫、芳华苑,华丽也不过如此,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著名的亡国君王。
乾隆的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积攒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
(三)、虚饰浮华,好大喜功,是“假、大、空”行政的始作甬者。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欢周围的人歌颂他英明伟大,更喜欢别人颂扬他的智慧和才能。他在任时大兴文字狱,但又故作斯文,作了五万多首不堪入目的“打油诗”,并且把这些诗全部刊印出来供官员学习吟诵。当他绞尽脑汁仍作不出“打油诗”时,竟然不惜请当朝儒士捉刀代笔。其实皇帝会不会作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治理国家就成。乾隆作诗并非真的爱诗,而是利用作诗装璜门面,在国人心中形成皇帝才华盖世的假像。想不到弄巧成拙,反而暴露出乾隆的浅薄和无聊。
乾隆除了炫耀他的“绝世文才”外,还挖空心思渲染他的“盖世武功”。乾隆最得意的是宣称他有下列十大武功,因而自封为“十全老人”。
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准部;3、1757年:再平准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缅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台湾;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尔;10、1792年:再平尼泊尔。
纵观乾隆的“十大武功”,绝大多数都是自我宣传的结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间的纷争,清政府加以干涉;台湾是汉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对内镇压,不能称之为“武功”。平缅甸、平越南和平尼泊尔都是丑剧和败仗,更称不上“武功”。其实乾隆的武功只有一个——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可乾隆却把这一个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万方公里辽阔疆土的开辟,仅此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可乾隆非要凑足十项不可,进一步衬托出他的虚荣浮华和把肉麻当有趣。
乾隆皇帝的虚荣心还体现在帝国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进贡”。凡是肯向中国“进贡”的国家都是小国和穷国。中国和这些国家“建交”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益处”,他们向中国进贡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友好”的动机,而是贪图中国的“赏赐”。乾隆皇帝为了鼓励中国以外的国家向他“进贡”,对前来“进贡”的“藩属国”的“赏赐”十分丰厚,赏赐的价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于“贡金”的价值。例如中国与印度之间有一个芝麻国巨坎堤王国,它每三年向中国进贡一次,每次进贡砂金一两五钱(价值相当于一个人两周的伙食费)。中国的回报则是堆积成山的绸缎、银币和茶叶。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乾隆皇帝进贡了。当周边的国家发现向乾隆进贡的好处时,就纷纷利用进贡的名义敲榨中国,并不惜用战争相威胁要求增加“进贡”的次数。乾隆皇帝为了一己虚荣和“面子”,把百姓的税钱不当回事,使中华帝国的财富大量外流。
(四)、恶直好谀,重用大贪官和珅。
乾隆皇帝对部下的阿谀奉承有狂热的爱好,这一嗜好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前于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贪官和珅的出场。
和珅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花花公子,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统治的后期把帝国的行政大权交给他,擢升他为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兼首都治安总司令(九门提督)。和珅有着绝顶的小聪明,熟谙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把自以为英明盖世的乾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全国官员发现,如果不向上级行使巨额贿赂,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监狱,他们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式。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查抄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二十年!
今天,当国民对贪污受贿深恶痛竭时,我们的剧作家却把制造出中国历史上最大贪官的乾隆皇帝“美化”成神话般的英明帝王,这是一个多么深重的悲剧?!
详细
http://ke..com/view/2677.htm
⑥ 想了解一下乾隆的历史,看什么书好
史籍类:《清实录》、《乾隆起居注》、《乾隆朝上谕档》、《星源集庆》、《清皇专室四谱》;书籍类属:《爱新觉罗家族全书》、《正说清朝十二帝》、《清宫秘档》
还有
1、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2、[法] 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3、[美] 欧立德 《乾隆帝》
4、张宏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5、张宏杰:《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6、二月河:《乾隆皇帝》(全六册)
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为小说,并非正史!
⑦ 在哪里还可以看乾隆大帝全集
你可以去yy找6080频道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