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将如何评价林彪

历史将如何评价林彪

发布时间:2021-02-21 06:29:51

㈠ 中国人目前对林彪的看法

林彪的功勋卓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元帅之一,晚年犯过错误,可以说功过参半吧。
望采纳。

㈡ 林彪的 军事才能怎样

林彪元帅创造了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战术。林彪打仗版,从来是讲究战术权又善于钻研战术。他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善于把战术思想、战术动作通俗化、形象化,变成基层官兵耳熟能详的语言,便于他们掌握、理解和运用。这对我军过去以农民为主、官兵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素质状况来说,真的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二是他非常注重战术教育。林彪最常讲的就是,指挥员讲战术要有个“婆婆嘴”,要不厌其烦的、经常性的钻研战术、总结战术,改进战术。林更是身体力行,每次战役,林总是把战术总结作为专门课题,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提笔总结,亲自言传身教。并要求全军各级指挥员、战斗员都要层层总结。林经常讲,打仗不怕打败仗,但一定要败的明白,胜的清楚。决不能把改进与研究战术当作是上级的事情,而是人人争当战术家。三是他对战术与伤亡的辩证关系非常重视。林经常讲,改进战术就是为了减少伤亡,加速胜利,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士兵。如果部队歼敌一万,自损八千,那这个仗就打的得不偿失,就是战术上没有搞好,虽然打胜了,也不值得庆贺。因此四野的部队打仗,历来以战果大、伤亡小而著称。

㈢ 如果客观评价历史,林彪和蒋介石,谁对中国的功大谁对中国的过大`

当然是蒋重症了,我们的历史教育对于老蒋有很大偏见
给你列举一下中正先生功绩

1,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

在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混乱程度在中国史上是罕见的。两次北伐其实都是极为成功的,从北伐后的结果就能看到--中国的军阀数量大大减少,混乱程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实现了统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毛 泽 东,但对付其他的军阀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就相对使得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2,在中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蒋介石承继的" 烂摊子"并不比1949年好到哪里。毛、周没有陈年旧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债。

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 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必须将其大量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蒋介石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 年底发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超过日本的债券,这是李 登 辉政权以及其他***派系所不愿面对的史实。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美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美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这也为8年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制度是中 日战 争的充要条件,迅速发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

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3,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尤为值得回味的是,在抗 日 战 争 爆发以后,蒋介石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 寇侵 略城市的学校南迁。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早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 命军队,培养军事骨干力量做了一定工作。

4,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国民政 府的统治,避免了国家分裂。当时的东北内外 蒙古新疆西藏,均有外国背景。蒋介石加强对蒙古西藏地方的治理,国 民政 府于1929年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务。

1928年国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东面的康部, 建立为一新省, 名西康省。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9月17日发布命令,将宁夏、青海分别建为行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宁为省会。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义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响西藏局势,向西可前进新疆。苏德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军入疆,架空盛世才,新疆终于重回中国怀抱。

5,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 立解 放及世界反法 西 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 争我就不多说了,蒋介石曾对向他传达与日和谈的孔祥熙这样批示: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 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怎么办?前面五个字,以汉 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毛 泽 东在1938年的中国***六 届 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毛说:“假如没有国 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只是后来国共斗争,这些就没人提了。本人在此再次重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才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日军70%的兵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这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出兵缅甸,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我国在二战后的大国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废除了晚清所签署的一系列的不 平 等条 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以一积弱之国而成为世界反法 西 斯四大领袖国之一,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中国成了五常之一,争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耀。开罗宣言这一收回主权和领土的协议就是蒋介石政府在国际社会极力斡旋的成果。

7,蒋介石一生都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后来虽然是退到台湾,但他始终把台湾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要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但与李 登 辉、陈 水扁卖 国贼,欺宗忘祖之流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越南印度侵害中国主权时,还拍岸而起,大喝一声:“娘希匹,大陆不出兵我出兵”,可见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也正是由于蒋介石的坚定的认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整体,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台湾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长久以来都未改变对自身是中国一部分的认识。这样也利于今后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进行!!

回眸历史,沧海桑田,蒋介石也有过失,但总的来看,蒋介石是无愧于华夏的,我们不应忘记他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杰出贡献,特此志之,并热切希望看到两岸统一的一天!!

㈣ 林彪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应如何

实际上并不太大,因为平型关战义后不久,林彪就因枪伤到苏联治病养伤,一去就几年。林彪的战功在解放战争中最为突出。三大战义指挥了两,为国家的解放做出了具大贡献。

㈤ 想写一篇关于林彪的历史论文,给个提示!

论文,就是议论文的一种。
先介绍对象
再列举评论
说出自己的观点专,最好是独到的
论证属自己的观点,注意,得有一部分是自己驳斥自己
作一个结论
列举引用书籍资料

文史类论文格式不是很严格,不像理工类
可以上网参考下别人的

㈥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1)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战争,但人民支持正义统一的战争来达到结束非正义战争的目的,像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从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产,因而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他们都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2)中国近代历史上(1840年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要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外国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而反对外来侵略则是首要任务,因为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因为只有把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把投降卖国的政府推翻,中国才有可能搞好经济建设。不然,他们绝不会允许你发展经济,成为反抗他们或同他们竞争的对手。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他们都以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任务。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使外国侵略者认识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对中国人民,正像八国联军侵华总司令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正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与抗争救国的正义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则是在政治上维护腐朽反动卖国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经济的运动或改革,它们在中国都失败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虽然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果,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掌握国家主权的共和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国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决不允许你,此路不通,从而也进一步证明,发展经济则是近代中国的次要任务,反对外来侵略和为外国政府服务的卖国政府则是首要任务。(3)中国现代史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则是顺应历史潮流。此时,阶级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现代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即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凡是推动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运动、三大改造运动等,他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而后来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则不利于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它不是进步的政策或革命运动。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历史的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当时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他们。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他修的长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骚扰的作用,但也不乏有占用劳动人民耕作时间和劳动力的不足之处。特别是他后来繁重的赋税、摇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他的进步性、功绩就在于它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利于生产力、利于经济发展。再如康熙皇帝在维护边疆统一方面无可否认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节。但大兴文字狱则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对促进国家的好建议无法发表出来,这也无疑阻碍了经济更快发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是他的过错。用此观点可以衡量唐玄宗功过个半,隋场帝过大于功。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即前功后过的如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推行开明的政策,善于用人,使封建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出现“安史之乱”,如人得了癌症一撅不振,封建社会从此由盛而衰。像近代的陈独秀,世界史中的普列汉诺夫,以及林彪等都可以说明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评价更恰如其分。还有前过后功的张学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来评价更合适。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如隋场帝虽过大于功,但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上,当时确有加重人民负担、摇役过重的现象,但从长远观点来看,它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也成为闻名世界的一项伟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左宗棠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但在收复新疆方面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错。北洋军阀政府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此事也可以说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张学良“东北易帜”,虽然服从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的国民政府,但在当时不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无疑对于维护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亦属于好人犯错误。他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救人民出水火,使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创建了一个新中国,证明他的功绩远远大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4.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我们坚持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当属于此类。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而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但有的只要动机与客观不符合,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如王莽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去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愿望,改制的内容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复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将奴脾变为私属,使他们失去自由,沦为奴隶的地位。而土地兼并本身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本身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他的主观动机与采取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即不符合客观实际,不顺应历史潮流,改制劳动人民不但没有获得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推翻了他的统治。5.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侧重看动机的方法。像王安石变法,动机是富国强兵,政策措施可以说具有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保证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够,即用人不当;再加上遭到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对。在其中,保守派司马光作宰相,后废除新法。但他的动机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证明,他并不失为是一位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6.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即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就是一分为二对待,用两点论。如洋务运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延长其反动统治的寿命,虽然没能达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再者如戊戌变法,它是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在那拉氏顽固派的破坏和镇压下失败了,但它客观上唤醒人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因而它是爱国和进步的,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以上等主观与客观分别评价则更科学、更符合实际。7.用阶级分析的方法。(1)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每一种社会形态末期和后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阶级可称为先进的阶级。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早期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者这些阶级在本社会形态中掌握统治权而处于上升发展时期,都可算为先进的阶级。他们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阶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虽不掌握统治权,但他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即以巨大的创造力改造着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就是他们那种不断奋斗、探索的精神,使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他们积极性发挥时,甚至不让他们生存时,他们不得己就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从而建立自己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2)落后的阶级阻碍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要被历史抛弃。在某社会形态末期的统治阶级往往是落后的阶级。如中国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后期的地主阶级;英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阶级,都已是落后的阶级。他们采取的政策有很多都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采取镇压人民的办法。他们已成为反动的统治阶级,最终被人民推翻,被历史抛弃。他们实行的政策,如明朝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清朝的大兴文字狱;英法的加重收税等应予以否定。而且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甚至成为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3)统治阶级的政策,出发点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人类自进人阶级社会以来,每个事件的出现都带有阶级性,每个人物(特别是统治阶级最高统治阶层中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要考虑是否利于自己的统治,或者说是虽然有的统治者并不考虑自己的长期统治,而只图二时的享乐,但他却反映了本阶级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实质,像秦二世、隋场帝等。就是开明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客观上利于人民,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长远统治或今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利于社会经济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他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利于社会的发展,从而也维护了本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时,才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代表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说,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4)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虽然先进阶级或代表先进阶级的统治者推行的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法国和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的土地政策等,从某种角度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清政府,以及采取了很多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但他们只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属于先进阶级。而当今的无产阶级及劳动阶级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夺取政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的三大改造等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是先进阶级的杰出代表,所在的阶级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客观的评价先进阶级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的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无产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任务,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会充满胜利的信心,并永远不断的为之奋斗,并为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而自豪,当好历史的主人。8.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则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或者用起义、武装斗争的方式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即改革),在局部改变一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得以生存,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如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维新,中国古代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皇帝或大臣)调整统治政策,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应予以肯定。9.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说起加速或延缓、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如隋场帝的残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经济发展,从而引起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他的统治,也使唐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诸葛亮的孙刘联合抗操的建议在赤壁之战中,阻碍了国家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评定内乱和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巩固了边疆统一。再如列宁在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绞杀革命的关键时刻,决定提前起义。毛泽东“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论断,秋收起义后的文家市决策,长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等。我党遵义会议最终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将要走上崩溃的边缘,代表我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果断地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就。“发展是硬道理”,因此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领袖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人民命运的作用,舵手的作用。当然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广大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综上所述:对于高三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强学习信心、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评价时所采用的三条标准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条则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条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

㈦ 林彪是是什么样的人

林彪是一位复出类拔制萃军事家,这无论是谁也绝对否认不了,其实外国军事界一直都承认林彪和刘伯承元帅是军事家。
客观地讲,林彪元帅并没有现在宣传的那么坏,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
在我军灿若星河的将领中,军事才华、指挥艺术最高的无疑是林彪、刘伯承和粟裕。
对有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地去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掌握全面的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在这里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地拿出一些我们所知道的材料和史实,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大家一起判断分析,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面目

㈧ 历史上林彪有哪些厉害之处

会打仗,足智多谋,是军事家,

㈨ 对一位历史人物评价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㈩ 如何正确评价林彪

功高震主,当代韩信。

阅读全文

与历史将如何评价林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