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阅读历史书
我是以每个朝代的皇帝顺序,涵盖了当年人物、社会、政治、军事等等,阅读、延伸到了历史的每个时期。
㈡ 历史读图题
根据图中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时间地点、有何历史作用,有什么影响,对这件事的评价来答题基本上就能得高分了,不能有太多的联想,你根据题意来答,还可以说说你的体会
㈢ 如何读懂课本中的历史配图
一、观图
观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正确观察历史地图的类型、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相对应的读图措施,以求达到明白图的类型、内容、要点。现教材中,历史地图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四大类。不同类型的地图,又各有特点,观图时要采取不同的观图方式和侧重点。
1、政治类地图
此类地图涵盖了三种情形,具体如下:
A、形势图:应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要重点观察各政权的(名称、都城)的相对位置与范围。
B、殖民扩张、领土扩张图: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区域或侵占的领土是观察的重点。
C、疆域图:重点观察国家(政权)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及四周边界和范围。
2、经济类图
A、农作物、手工业分布图:重点观察典型物产分布地、手工业中心及其具体位置。
B、河流水利图:重点观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与其连接的河流。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称,连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3、军事类图
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路线及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及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
4、对外关系图
该类图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析图
析图即对历史地图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求达到准确理解,把握地图的内涵。如果说观图是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那么析图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析图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地图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畴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自身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在比较鉴别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例如:大运河地图。隋朝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程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连辍在一起,保证隋王朝能够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元朝时,洛阳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时开凿了位于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不再绕道洛阳,使大运河的行程大大缩短。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大运河的发展变化过程。隋朝大运河通过东都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运河不经洛阳,截弯取直。这是适应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出现的,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2、析图要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
在析图的过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应既要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疏漏个别历史现象。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和《对外开放》图,二者一个共同的规律:开放都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再到内地的过程,但他们的开放是两种不同的情形的结果,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进行经济贸易。
3、析图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地图是地理在历史中的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利用历史地图从历史知识出发,寻找与地理、政治学科的结合点、发散点、整合点,培养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能力。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从图中挖掘出了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繁荣,成为中西交通大动脉。而唐宋后,该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历史进行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因素有:北方长期战乱,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北民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从西汉到元朝逐渐东移、南移;隋唐后,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取代了传统的陆路交通等。同时,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地理因素:丝绸之路繁荣期,塔里木盆地人口众多,不合理的垦殖,植被减少,致使土地沙化;加上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特别是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影响了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几度中断,以至衰落。
三、绘图
动手动脑,心灵手巧。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环节”,而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技能。
重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示结构;其次要在历史课堂上嫁接地理绘图知识,指导学生绘简图、草图、示意图,如“方格法”绘制、彩色笔标示等基本方法。第三,绘图要抓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技能。
绘图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将学生动手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知识转移、迁移、应用的过程。
四、默图
默图是读图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读图的最高境界,通过观、析、绘图学习后,重新回顾历史地图所蕴涵的知识是否全面掌握,并进行查缺补漏,然后结合实际,整合地理、政治学科知识,形成新的学科综合性的图象系统,通过默记、深悟,达到图文融会贯通,达到“活图”的目的,从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㈣ 历史 怎样做 读图读
嗯哼
㈤ 历史的读图说史题怎么写呀
这好做来,这些题大多都源围绕教科书出的,不会超出大纲要求,建议楼住把你历史书多看几遍,即使不能背下来,也应该对整本教科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你看书时要重点关注书上的图,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图,比如说清朝的摊丁入亩,等,根据图片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地名,什么时候的,图中的人物,在结合下面的文字说明,来判断这幅图到底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还有下面的文字介绍很重要,里面包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其中就有你做那题的答案,要善于分析和总结。要是还不会,找几个例题,看看它是则么做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㈥ 怎样阅读历史书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
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再比如孟尝君有过一段事迹“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 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如果叠加家具发展史,就会明白,当时没有宽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凭几,双膝跽坐在席上。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学,决定了没法大家凑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别人吃的什么,眼神不好真看不到,发生误会再所难免。再看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宾客围坐高桌,但食物却是每人一份,说明五代十国正是分餐到合餐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去看鸿门宴,立刻就会汗水涔涔。当时幸亏是分餐制,大家各据一几,彼此相距有些距离,项庄才不得不用舞剑为借口靠近刘邦,给了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项庄早一剑从桌子底下捅过去,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个说起来没完没了,以后可以慢慢一项一项深入研究,没法一蹴而就。就入门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个基本功,是读图。读史必读图,史书很大篇幅都是围着山河地理说事,历代注书的,也要花大力气在地名考证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区划分,就没法明白围绕这些事情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其价值所在。倘若读者不知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关中的地理关系,永远搞不清楚为何郦食其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大喜过望,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更不会明白楚汉为什么要围绕敖仓打得头破血流。倘若读者不熟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会明白燕云以南,再无关隘险阻,中原顿成刀俎鱼肉,自然更不会理解宋代对十六州的执着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幸福,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专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钻研这一项便要穷尽一生去理解。所幸我们生在现代,比他们幸福多了。我推荐业余历史爱好者们要善用google地图,如果不方便的话,网络地图也差强人意。读史之时,随读随看,还可以切换行政区划和地貌,缩放推移,十分方便,还可以测距。很多史事,本来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图上,登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猇亭之战。光读史书,只知道刘备带兵打到猇亭,陆逊死守不出。刘备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光,灰溜溜地跑了。
但结合下面这张图,立刻就能看明白,为什么刘备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陆逊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东以南,即是宜都。从地形图上能看到,长江在鄂西山地的险峻地势到这里就开始变缓,在宜都形成一个丘陵过渡带,再往东就是江汉平原。换句话说,刘备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于从长江山区冲出来,进入平原地带,吴军这仗就没法打了。宜都号称“楚蜀咽喉”、“三峡门城”,可不是浪得虚名。
㈦ 如何阅读历史书
为你举几个例子,请你参考!
如何阅读历史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
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再比如孟尝君有过一段事迹“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 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如果叠加家具发展史,就会明白,当时没有宽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凭几,双膝跽坐在席上。这种家具结构和人体工学,决定了没法大家凑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别人吃的什么,眼神不好真看不到,发生误会再所难免。再看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宾客围坐高桌,但食物却是每人一份,说明五代十国正是分餐到合餐的过渡时期。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去看鸿门宴,立刻就会汗水涔涔。当时幸亏是分餐制,大家各据一几,彼此相距有些距离,项庄才不得不用舞剑为借口靠近刘邦,给了别人反应时间——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项庄早一剑从桌子底下捅过去,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个说起来没完没了,以后可以慢慢一项一项深入研究,没法一蹴而就。就入门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个基本功,是读图。读史必读图,史书很大篇幅都是围着山河地理说事,历代注书的,也要花大力气在地名考证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区划分,就没法明白围绕这些事情的政治军事行为,不知其价值所在。倘若读者不知敖仓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关中的地理关系,永远搞不清楚为何郦食其听说项羽放弃敖仓时大喜过望,祝贺刘邦“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更不会明白楚汉为什么要围绕敖仓打得头破血流。倘若读者不熟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会明白燕云以南,再无关隘险阻,中原顿成刀俎鱼肉,自然更不会理解宋代对十六州的执着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幸福,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专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钻研这一项便要穷尽一生去理解。所幸我们生在现代,比他们幸福多了。我推荐业余历史爱好者们要善用google地图,如果不方便的话,网络地图也差强人意。读史之时,随读随看,还可以切换行政区划和地貌,缩放推移,十分方便,还可以测距。很多史事,本来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图上,登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猇亭之战。光读史书,只知道刘备带兵打到猇亭,陆逊死守不出。刘备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光,灰溜溜地跑了。
但结合下面这张图,立刻就能看明白,为什么刘备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陆逊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东以南,即是宜都。从地形图上能看到,长江在鄂西山地的险峻地势到这里就开始变缓,在宜都形成一个丘陵过渡带,再往东就是江汉平原。换句话说,刘备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于从长江山区冲出来,进入平原地带,吴军这仗就没法打了。宜都号称“楚蜀咽喉”、“三峡门城”,可不是浪得虚名。
㈧ 我历史不好,不太会,谁教下我怎么做读图说史题,非常感谢了
历史题要答得流畅 令人一看就觉得有权威 不管对不对
㈨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专具有能力培属养的功效,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地图读图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以下几点认识。观图观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正确观察历史地图的类型、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相对应的读图措施,以求达到明白图的类型、内容、要点。(剩余1715字)
㈩ 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试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这些论题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