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

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1-02-04 00:00:35

⑴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什么回事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闯关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

⑵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

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

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2)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闯关东的原因: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

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

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

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

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

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

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

不少年份超过百万。闯关东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即是一个艰苦的岁月,也是一个奋斗的征程。

⑶ 闯关东是哪年开始的

闯关东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由此延伸出“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

二、是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

三、是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四、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

(3)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移民壮举。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⑷ 闯关东到底是从哪儿到哪儿的以及闯关东到底是咋回事为啥要闯关东谁能给我普及一下.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⑸ 请详细解释一下"闯关东"的历史

闯关东有空间上的广义和时间上的狭义这两个概念。空间上的广义主要是以山海关为标准划分为关内关外人口流动的情况,时间上的狭义主要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原百姓的人口迁移,一般来讲,咱们说的闯关东都是狭义上的。

中原的气候比东北要舒适一些,冬天也没有那么寒冷的天气,更为重要的是中原人讲究落叶归根,背井离乡的确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根据史书概括闯关东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黄河下游泛滥逃荒者甚繁。

清政府以前是不允许中原人随便出关的,这与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因为振兴关外的政治导向才把山海关打开允许人口流动,这次流动流动的不仅是人口还有中原文化,尤其是孔孟思想也对今日东北“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由于黄河下游的持续泛滥也让很多灾民流离失所,所以就会为了生计重新考虑栖息地。


(5)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很多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的原因如下:

1、政策支持:在清朝时期东北地区被视为是龙兴之地满人发源的地方,所以不允许内地人擅入,在十九世纪中叶为了振兴关外发展开放山海关鼓励内地人外迁,很多逃荒者为了自赎而流向了东北。而江南地区经济政策的地域贸易保护特别严重不利于外地人发展。

2、江浙机会有限:江苏浙江虽然富庶,但是人口密度也很大土地有限,加之之前很多外地人的迁入,所以机会相对来说很少,竞争却很大。

3、东北空旷:与富庶的江浙地区相比,东北土地空旷而且物产丰富更适合逃荒者的栖息。

⑹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迁徙的运动。

关东常指的山海关以东地区,也称关外(现东北地区),清代该地区因为被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而强加管制。

后来俄罗斯族凭借人数优势侵入此区,当时大幅扩张的沙俄对此地原住民入籍,并宣布主权等,清朝后期失去外满州大片无人区土地后,从此放弃对汉民的封锁,是为移民实边政策。

背景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6)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即真正意义的闯关东之前,人口约为300万左右。到了1860年,为了抵御沙皇的侵略,清政府于1860放宽了东北地区的部分禁荒。到1897,东北地区总人口迅速增长。

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不可避免的对闯关东的影响进行了修饰或夸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闯关东在1904年确实开启了高潮:1904年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山东地区和河北直隶地区受天灾和战祸影响,很多农民为图生存不得不拖家带口被迫离开故土。闯关东对东北地区,甚至是整个北方的影响铺天盖地。

人口影响

在当时山海关被封禁的情况下,大多数山东人会选择乘船前往未知的东北。其中大连,营口,丹东成为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首选。

这几个城市山东人后裔所占比例,均在不低于甚至超过一半。而广袤的东北大地其他地区,都有闯关东的人定居或者路过的身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闯关东的人数一度占据东北总人口的七成,虽然后来有部分人返乡,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经济影响

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船舶和导航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海上航线成为人们突破东海的航路。"破除山东东面"的浪潮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向东北游牧文化发展。山东和河北的村庄已经在东北扎根,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

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基本原型得以维系。基本上是华北地区农业社会的扩张。另一组是采矿、排放、挖掘、伐木和淘金。各行各业的工人和工人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技能。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整合,促进了东部三省的发展。

⑺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一、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二、山东人闯关东分三个时期

一是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二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三是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三、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口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口、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的移民地。闯关东也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⑻ 闯关东和走西口历史上都是怎么回事啊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俄国获得了东北地区大量特权,而日本经过日俄战争,迫使俄国把特权转让给日本。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8)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六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⑼ 历史上的闯关东是怎样的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运动。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东北地区),清代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
发展历史
明朝末年,明朝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同知、都督努尔哈赤造反,并且不断入侵辽东,大肆烧杀劫掠,不断将汉人屠杀或虏为包衣,使得大量汉人逃走或死亡,人口严重下降。
清朝初年曾有短暂的开放,但很快便封锁东北,因为入关后第一个满族皇帝是顺治帝,当时中原动荡,南方还有明朝残存势力努力复国,在北京的满清政权可能被覆灭的情况下,满族需要守住其可以退守的根据地满洲。再加上满族人认为东北是龙兴之地,具有风水价值和军事战略意义,因此顺治皇帝下令沿着明代辽东边墙修筑“柳条边”,以分隔东北和中原。柳条边东起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下,挖土为沟,堆土为堤,在堤上插上柳条,筑成篱笆,并驻兵把守,关内人只能凭官府发的印票出去,而这种印票没事时并不印发。
康乾盛世时,满清政权稳定下来,但为了保住东北的满洲风俗,防止满人汉化,依然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康熙七年(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以致造成东北大量的无人区。乾隆皇帝曾发布谕令,明确规定东北土地禁止耕种采伐,保留大片荒野以保持八旗骑射围猎的风俗。自该道谕令开始,封禁东北正式纳入国家法制,清政府加强对出关人员的盘查,在东北搜捕偷偷出关的汉人,一旦发现便立即遣送回原籍。
而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放松对人口的控制,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百十年间人口便翻一倍,人多地少的问题日渐尖锐,而中原地区尤甚。19世纪时,黄河下游水旱频仍,饿殍遍野,此时东北却有大片肥沃土地闲置,开始使中原地区的农民涌起闯关东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时期,大批灾民涌入朝廷也默许,从此闯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者寻求出路的广泛认知。
闯关东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现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几省,其中山东和河北最多。而闯关东路线有两条:一为陆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二为海路,从山东半岛乘船到辽东半岛,例如由烟台到大连只需一夜时间。闯关东后的移民在东北多做垦荒、打猎贸易、淘金、放山(进山挖人参)等以谋生,期间流传下“山神”“金王”等传奇故事。
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而在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使汉人移民东北合法化,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
事件结果
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其结果是:
1、汉人移民数量远远超过满族、蒙古族和早期居住或土著的汉人,也远远超过几乎是同时进入东北的俄罗斯,日本和朝鲜的移民。
2、城市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显著,特别是原来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城市,留下不少受俄国、日本和朝鲜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延边地区聚居朝鲜族,受朝鲜文化的影响更明显。
这个过程持续到1931年满洲事变之前。数百万关内农民移民到东北。 截止到抗日战争胜利,从关内移民至东北的人口已超两千万,东北的荒原因此开发成千里良田,出现人烟稠密的村镇和繁荣都市。
事件影响
这些中原移民在东北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逐渐产生东北民系,而他们说的中原汉语也吸收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等原住民语言成份,产生了东北官话。比较特殊地,在黑龙江一些地方分布有冀鲁官话,是当年的冀鲁移民带去的。而海路上的移民则把胶辽官话由胶东地区传播至辽东半岛,产生登连片和盖桓片,而黑龙江省则有胶辽官话登连片的虎林、二屯子两个方言岛。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闯关东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