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研究上古五帝历史的著作有哪些
马迁的《史记》里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记载,但是多少年来史学界只承认夏商周三代是历史,而认为五帝是传说时代。这样认识的结果,中国文明史只有四千多年,与五千年文明古国不能对应。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中国文明史远远超过四千年,甚至可以达到五千年以前。要解决这一明显的矛盾,只有对《五帝本纪》与其他本纪本并列并排为首篇,是有他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我们研究不够、不能理解,便把他称为传说时代。我们要尊重《五帝本纪》,应该把他称为五帝时代。
《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且认定他们是上下承袭的发展关系。但是史书上记载的五帝并不只是这一说法,还有太昊、炎帝、黄帝、尧、舜为五帝一说;有少昊、高阳、高辛、尧、舜为五帝一说;有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又一说。以上三种说法也许各有各的根据,不过有的学者把太昊与伏羲合为一人,把炎帝和神农合为一人,并且归入“三皇”之列。关于少昊,有的学者认为是太昊的继承者,也有人认为是黄帝之子。以上各说司马迁没有采纳,而采纳了《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国语·鲁语上》所说的五帝,这不仅能够代表这一时代的顺序,而且也没有过多的纠葛。我主张以《史记·五帝本纪》为基础。来研究五帝时代。
司马迁把五帝不仅确认为王位继承关系,而且还把他们确认为血缘关系。如《史记·三代世表》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黄帝生玄嚣,玄嚣生 极, 极生帝喾,帝喾生尧。”“颛顼生穷蝉,穷蝉生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 牛, 牛生瞽叟,瞽叟生舜。”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五帝,都属于黄帝血缘系统。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们知道尧、舜、 是同时代人,颛顼至舜其间隔有穷蝉、敬康、句望、 牛、瞽叟五代,而颛顼生 , 与舜同时,其间五代人挤到哪里去了?帝喾继承颛顼,为颛顼族子,但是是帝喾生尧,与
舜同时代,其间四代人挤到哪里去了?其实五帝并不一定是父子祖孙相传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部族,或者是一个部族的祖先神。远古时代往往人名与部族名称是统一的。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 氏,生黄帝、炎帝。”说明黄帝、炎帝是同时期的两个人,但是《帝王世纪》却说,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如果把黄帝看作一个具体的人,岂能五百年以后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显然是指部族而言。《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少典生黄帝,黄帝孙是颛顼,女修是颛顼苗裔孙,可是女修的儿子大业又娶黄帝的妹子女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少典看作是一个部族,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我们再看看共工这个人物,《淮南子·兵略训》说:“颛顼尝与共
工争矣,”又说“(共工)与高辛(帝喾)争为帝。”《韩非子·外储篇》说:“(尧)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从颛顼帝喾到尧时都有共工,最后把共工杀了。共工是死了。但是《荀子·议兵篇》中说:“禹攻共工。”共工又活来了。共工被杀是真的,后来又有共工也有真的。因为对这样的人物,不仅要把他理解为一个部族,同时还要理解为一个人,这个人是一般的人,而是部落酋长或部族首领。所以这种人物的名称有双层意义。杀了一个共工,又来了一个共工,这是部落酋长名字延续的结果。即在部落中经历若干代,领袖可以更换,但领袖名字始终如一。如共工族团第一代领袖称共工,第二代、第三代……共工族团的领袖都叫共工。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介绍印第安人的部落时就有确切的例证,称为“世袭酋长名称,”谁被推选为酋长,谁就叫这个名字,如酋长被罢免,仍然恢复自己的本名。从以上分析的结果看,可以说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族团,他们的承袭序例,反映了不同时期在中原地缘分别居于领袖地位。但是也不能彻底否定他们之间的相生关系。我这里说的相生,不是严格意义的父子相生关系,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族团。所谓相生,实际是族团的分支,分支后又各自形成系统。《史记·三代世表》中说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禹、契、弃都是黄帝的子孙。《史记》还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山海经》说:“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是为犬戎。”北狄与犬戎也是黄帝后裔。颛顼本身也是一个大族团,《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颛顼有才子八人,实际上是八个子族。《山海经》里还记载说:“季禺之国,颛顼之子。”“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国曰中轮,颛顼之子。”“颛顼生 头, 头生苗民。”《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帝喾也有八个
子族。《山海经》中有不少帝喾(经内称帝俊)族团的发展情况,如中容之国、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三身之国、季厘之国、羲和之国、西周之国,都是帝喾分支出去的。除此之外,帝喾的子族有尧,曾继承了中原的盟主地位。他的子族契,为后来商族的始祖。子族弃,后来成为周族的始祖。这些例子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确实是一个大的族团,而且分别延续时间很长,否则,就不会有那样的分支。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所谓五帝,实际是五个领袖族团,五帝之名是族团之名,因此对五帝的年代就不能相信《竹书纪年》的记载。《竹书纪年》说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63年,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共391年。古代人的生活条件不好,寿命都不会很长,能够执政50年、60年、70年,甚至100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从族团的世袭领袖名字来考虑,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黄帝族团、颛顼族团、帝喾族团的分支十分惊人,其中不少都是“侯国”,岂能在100年、70年、60年内完成!我的意思是说,《竹书纪年》所说的五帝时代,不仅不能与具体人相对应,更不能与族团的情况相对应。唯一可供参考的是《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尽管《纬书》有许多不可信之处,但是《春秋命历序》谈到的五帝纪年,还是比较合理的。如说“帝喾传十世至尧,”又说“帝喾传十世,四百年。”《史记·三代世表》说:“帝喾生尧,”因此帝喾传十世应该包括尧,历时400年。假如舜执政50年可信,那么夏代立国距帝喾初当为450年。夏代的立国,学术界认为大体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4100年左右。以此为基础向上推算,帝喾年代当始于公元前26世纪,距今4550年左右。《春秋命历序》说:“颛顼传九世(一说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年。”在帝喾积年的基础上向上推算,颛顼年代当始于公元前29世纪,即距今4900年。《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在颛顼积年的基础上向上推算,黄帝年代当始于公元前45世纪,即距今6420年左右。我引
用《春秋命历序》的记载,并不是说五帝的积年绝对准确,充其量说也只是一个大概。不过这个大概的积年较《竹书纪年》合理,因为《春秋命历序》认为:黄帝、颛顼、帝喾是代表若干世,这个“世”应理解为重要的领袖更替,而不是具体的一代人,这与前边介绍五帝情况比较接近,能够讲得通。因此,五帝时代的积年可以说大体约二千年之久。
㈡ 研究唐史的大家和著作有哪些历史研究中唐朝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 、唐长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张其凡《关于版“唐宋变革期”学说的权介绍与思考》、罗祎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等
热点:隋唐历史定位与唐宋变革问题的讨论
士大夫、士人、士族问题的研究
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的研究
职官与科举制度的研究
关于唐代基层社会的研究
礼制与法制的研究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㈢ 请问:研究汉朝历史的专家有哪些有哪些必看的著作
秦汉史方向,或者魏晋南北朝,北大的比较强
㈣ 历史著作
二十五史:《
史记
》(汉·司马迁)
《
汉书
》(汉·班固)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
》(晋·陈寿)
《
晋书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唐·姚思廉)
《
陈书
》(唐·姚思廉)
《
魏书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唐·李百药)
《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唐·魏征等)
《
南史
》(唐·李延寿)
《
北史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
宋史
》(元·脱脱等)
《
辽史
》(元·脱脱等)
《
金史
》(元·脱脱等)
《
元史
》(明·宋濂等)
《
明史
》(清·张廷玉等)
《
新元史
》(清末民初·柯劭忞)
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
当然,除了“二十五史”纪传体正史之外,还有其他的:
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长编
》等;
实录体
史书:《
清实录
》《
明实录
》等;
纪事本末体
史书:《
通鉴纪事本末
》《
宋史纪事本末
》《
明史纪事本末
》《
圣武记
》等;
典志体史书:“十通”《
通典
》《
通志
》《
文献通考
》《
续通典
》《
续通志
》《
续文献通考
》《
清通典
》《
清通志
》《
清文献通考
》《
清朝续文献通考
》等;
会要体史书(当然也可归为典志体):《
唐会要
》《
宋会要辑稿
》《
元典章
》等;
史评史考类史书:《
史通
》《
文史通义
》《
宋论
》《
读通鉴论
》《
日知录
》“清三史”《
廿二史考异
》《
廿二史札记
》《
十七史商榷
》等;
学术史类史书:《
明儒学案
》《
宋元学案
》《
清儒学案
》等;
方志地理类史书:《
山海经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元和郡县图志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珈蓝记
》等;
笔记文集类史书:《
世说新语
》《
梦溪笔谈
》《
南村辍耕录
》《
潜研堂文集
》等;
类书目录类史书:《
太平御览
》《
册府元龟
》《
永乐大典
》《
古今图书集成
》《
郡斋读书志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等都可以看……
放心这些就够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PS:如《
红楼梦
》《
西游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隋唐演义
》《
清史演义
》等小说不是史书,但可以作为兴趣参考用……
㈤ 中国有哪些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地理中有徐霞客
㈥ 历史研究的作品目录
目录序言
第一部:历史形态
第一章 历史思想的相对性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 某些术语的定义
第四章 需要对人类事务进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 过渡的社会
第六章 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八章 犹太模式
第九章 对各个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 关于各文明起源的性质
第十一章 文明源于种族吗?
第十二章 文明源于环境吗?
第十三章 挑战和应战
第十四章 卓越出自艰辛
第十五章 艰苦环境的刺激
第十六章 惩罚的刺激
第十七章 流产的文明
第三部:文明的成长
第十八章 成长停滞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 成长的标准
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 决定论可信吗?
第二十一章 模仿的机械性
第二十二章 角色的转换
第二十三章 雅典和威尼斯:短暂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 东罗马帝国: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 大卫和歌利亚:对一种暂时性技术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 罗马教廷:对胜利的陶醉
第五部:文明的解体
第二十七章 社会解体的性质和征象
第二十八章 内部的无产者
第二十九章 外部的无产者
第三十章 灵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 解体的挑战
第六部:大一统国家
第三十二章 大一统国家:目的还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 传导与和平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十四章 沟通
第三十五章 语文与文字
第三十六章 首都
第三十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 未来是否会有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大一统教会
第三十九章 毒瘤还是蝶蛹?
第四十章 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 宗教是社会对幻象的回应,还是对实在的回应?
第八部:英雄时代
第四十二章 蛮族的历史
第四十三章 幻象与事实
第九部: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
第四十四章 同时代文明的相互接触
第四十五章 现代的西方和俄国
第四十六章 现代的西方和东亚
第四十七章 世界与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社会的接触
第四十八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社会后果
第四十九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心理后果
第十部: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五十章 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第五一章 语言文学和视觉的复兴
第五二章 宗教的复兴
第十一部:为什么研究历史?
第五十三章 历史思想的性质
第五十四章 行动中的历史学家
地图
大事年表
㈦ 研究宋史的大家和著作有哪些历史研究中宋朝的热点问题有哪些
为中国宋史学立下开创之功的有四位大家:蒙文通先生 陈乐素先生 张荫麟先生 邓广铭先生
为中国宋史学的发展立下悍马功劳的有:郦家驹先生 胡绍曦先生 贾大泉同志 朱瑞熙同志 丁则良先生 徐规先生 宋晞先生 程光裕先生 漆侠先生 陈振同志 陈智超同志 梁太基同志 王曾瑜同志 吴泰同志 张希清同志 邓小南同志 等。
改革开放以来 ,宋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这不仅表现为典章制度史 、 要 财政问题与部门经济史 、
城市史 、 人口史 、 货币史 、 区域经济史 、 法制史 、 社会史 、 家族史 、 妇女婚姻 、 文化思想等领域都有颇见功力的 专著问世 ,而且对诸多热点问题 ,如历史分期与宋代的历史地位 、 积贫积弱 、 宋代经济发展水平 、 南宋历史 地位 、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宋太祖不杀大臣 、 相权消长 、 士风 、 士人转型与唐宋变革以及王安石变法等 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大大推进了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的认识 。思想解放 、 研究方法和 倾向的多样化 、 宋代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均对宋史研究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研究中也存在不 讲求学术规范 、 重复研究 、 短期速成等缺陷 。
㈧ 历史学习以及历史研究应读之著作
先读柴德赓先生的《史籍举要》,然后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然后读钱宾专四先生的《国史大纲》。然后读属读福柯的书,刘北成先生的译本。或者找这两年出的那个《史学理论读本》读一下,刘老师编的。然后就要看你自己的兴趣方面了,最根本的不是理论,如果你不是做经济史的,理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元典、史料,以及相关论文。举例说明,如果你要做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先生的《读书札记》就必须读,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高敏先生的论文集,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这些都是跑不掉的,《廿二史札记》、《义门读书记》这些也是要看的,但最根本还是《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即便《晋书》这样的错误再多、问题再大,仍然无法越过。当然,如果你做唐以后的历史,东西两洋的著作也是必须多读的。无论是史景迁、剑桥系列还是京都学派、东京学派,其实可以读的东西都很多,有很多做得比国内好很多,尤其是日本,乾嘉学统犹在,绝不可不读。能懂日文最好,实在不行看翻译也行。
㈨ 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有哪些
楼主可参见梁思成大师的<中国建筑史>,还有是宋朝的<营造法式>
看了这此书会让你对中国建筑历史有个概念.
红旗给我吧朋友!
㈩ 中国有哪些研究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地理:《水经注》、《水经注疏》、《治水论》、《名川大河集》,徐霞客游记。 历史:《史纪》《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还有很多明史、清史等著望采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大臣、学者。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方世界正处在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全欧洲在地理学界都找不出一位杰出的学者。东方的郦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经注》四十卷,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愧为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