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

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3 18:28:00

Ⅰ 美国学校如何教语文和历史

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学,因为学的东西早晚会过时,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却可以受用终生。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在美国的生活。
上周末去孩子的中学参加家长会。正巧听了罗辑思维视频《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罗老师在里面谈到了美国的中学教育,我想给大家补充一点信息。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一般每学年开始会有一次家长会,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中再各开一次。学年初的家长会是由任课老师介绍自己和教学的内容,剩下来的两次是家长和每一科的任课老师一对一地讨论孩子的学业和其它情况。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家长会,和六七个老师分别交流一遍,整个半天时间就没有了。
在很多国内家长眼里,美国的父母不操心孩子,这其实不很准确。罗老师在那一期节目中介绍的那些环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确实不操心孩子的事情,但是越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长是财富五百强公司的CEO和高管,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投资人,他们尽管工作很忙,但是学生家长会总是参加的。
学年初的家长会从形式上来看,和中国学校的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中学生有固定的教室,开家长会时大家坐在学生的教室里,每一个任课老师来一一介绍。在美国的私立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是选课制,每个人学的课程不同,即便是同一门课,不同难度的也在不同教室上。
因此,一个班上的同学上课常常不在一起,上课时各自到各科教室去就好了,有点像中国的大学选修课,行政班虽然存在,却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当然,这样也就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是由家长们按照孩子某一天上课的次序,到每一科的教室去开。孩子如果上了六门课,家长就要跑六个教室,每次换教室,中间有5分钟空隙。这样,家长就能体会一下孩子们一天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美国中学教育很差,中国中不溜的学生到美国学校轻易地就能考全A。不过,如果把美国最好的100所高中和中国前100名的拿出来对比,还真不好说哪边的教学质量高。相比而言,中国在数、理、化上难题做得多,考这三门课的难题,美国孩子比不过中国的。但是单比数理化,如果看谁学的内容多,中国最好中学的学生就比不过美国同档次的中学生了。
我的大女儿在高中不算是最好的学生,但是高中毕业时不仅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而且连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和概率论都学了,在生物方面,她学完了大学的神经科学等课程。后来她在MIT少修了七门课,说明高中所学课程达到了MIT本科的要求。而在她的年级里,比她更好的也大有人在。不过,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语言、写作和人文科学上,美国孩子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要比中国的好很多。
那么美国中学是怎么教孩子人文学科和基本的语言、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呢?我可以给大家转述一下在历史课堂和英语(语言和艺术)课堂上,孩子的老师介绍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先说说历史课。在我上中学读历史时,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老师一个人照书本讲,学生们死记硬背,记知识点,背结论,好的老师(比如四中的石国鹏)不过是讲课风趣点而已。美国中学的历史课却不是这么教,学生也不是那么学。孩子的历史老师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技能,历史问题研究、资料的理解和分析、论文写作,以及最后在台上的表述。
在中国,每一道历史题有标准答案。美国的历史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所谓好的答案,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些结论未必和书上讲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历史学家看法一致。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
为了培养学生们给出“好答案”的能力,老师要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历史课题做研究,教会孩子们查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孩子们要写十几页纸的论文,然后要在班上讲述一刻钟时间自己(和小组)研究的结果。比如我女儿最近一个作业就是要分析古罗马衰亡的原因,她看了很多资料,最后选择了从税收入手完成论文。从这个教学方法来看,你会发现它很像自然科学的教学。美国的好学生都非常能写,非常能说,这不完全是英语教学,和各科都要求写作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和大家讲讲英语,当然写作也是很重要的。不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作文的题目,这个题目实际上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我女儿最近一篇作文是关于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查尔斯是中学棒球队明星,英俊高大,孔武有力,喜欢上年级里的一位女生莎拉。美国高中生谈恋爱不被禁止,是很普遍的现象。而运动队队员常常是女生眼里的红人。不过莎拉却喜欢上另外一位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弱小的泰戈。
有一天查尔斯找到泰戈,要教训他一下,让他离莎拉远一点。泰戈说,你要打就打吧,然后摘下眼镜,先放在一边,然后对查尔斯说,你来吧。查尔斯上去就是一通老拳,把对方打得满脸挂彩。
泰戈也没有还手(当然还手也没用),等查尔斯打够了,收手了,泰戈说,你要是没事了我就走了。说完,泰戈从一旁拿回眼镜,戴在脸上走了。查尔斯看到那副干干净净的眼镜,戴在青一块紫一块、又脏又花的脸上,趴到地上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他觉得从来没有输得这么惨。
我的转述远没有原文那么精彩,但是文中想表达的意思你已经明白了,它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很清楚。讲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去世的外交家吴建民生前讲的一番话,“软硬都是手段,哪个难?软难。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这个三岁小孩子也会,没有难度。讲道理,谈判,软实力,这个很难。首先别人要喜欢你”,在现代文明社会,需要以道理服人,而这个本领,需要从小学起。
回到罗老师上次聊的话题,一种好的教育是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这里面不是简简单单地开一些人文课程,搞一个课外活动那么简单的。而是通过每一天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不知不觉地把好的、适合我们当下社会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同时,让孩子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
我的记忆力不算差,但是在大学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在高中学习的一小半内容早已忘却。相信大部分朋友比我好不了多少。有些课程学完后,内容已经忘却,但是我能感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有了提升,而另外一些课程,除了当时了解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外,没有任何提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MIT的学生有一个普遍观点: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学,因为学的东西早晚会过时,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却可以受用终生。
延伸阅读: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文/程映虹(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教授)
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尽管笔者是在美国教历史的,但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对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历史怎么教更是一无所知。正因如此,当我后来逐步了解其中情况时,便不免生发出很多感想。
爱国主义宣传不能歪曲历史真相
第一次对美国小学生如何了解历史有点感觉,是从我女儿那里得来的。当时我们在波士顿,说起城市的历史典故,尤其是发生于1770年3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几名抗议平民的“波士顿惨案”,保罗·李维尔据此画的著名版画,当时在上小学的女儿说:老师说那是夸张的,那幅画是当年波士顿爱国者的宣传。
女儿的话让我很吃惊——美国历史教师怎么不站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引导学生,“激发”对民族仇敌的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爱,而是对这种“爱国主义”泼冷水?
后来了解了一下,真相还真是如此。当时一小队英国士兵,在群情汹涌的波士顿居民逼迫和雪球攻击下惊慌失措,一士兵于慌乱中开枪,打死五个平民。整个事件是双方在局面失控下的冲突。事件发生后,英国军队把涉案士兵送上法庭。至于保罗·李维尔的那幅画,一方面激起了波士顿人民的反英情绪,有利于独立运动,另一方面把英国士兵描绘成行刑队而波士顿居民是无辜的被害者,歪曲了历史真相。
历史教育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不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前提(爱国主义)下推波助澜,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一方的正确,而对历史的某个方面故意夸大或忽视和掩盖,更不是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而不择手段,而是对真相的了解和对事件性质的多重分析。
历史是不懈的追问
“波士顿惨案”这个案例,用一个细节回答了“什么是历史”这个大问题。“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是美国历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开始就要明确且不断重复的。对这个问题千篇一律回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通过不懈的追问获得的知识”。这样一个追寻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在原则上它要求通过不断的探寻、论辩和发掘达到对过去的了解,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结论或证明某一个理论。
习惯了中国的历史教育后看美国的历史教育,从教到学会发现很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本身理解的不同。中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有助于现实需要的那个过去。这种对历史的定义重结论和实用性,鼓励了历史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所以,在学生的下意识中,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实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对老师来说,“教”就是怎样通过灌输这些知识把“学”引导到那个既定的结论上去。
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容纳没有统一结论的探讨(尽管这种探讨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多重侧面)和无实际效用的历史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增进对人性之复杂的认识),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认识强烈的自信和确定感。
而美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的常常不是一个结论,而更多的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中主观性的承认,从而是对任何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
它并不以了解“真相”自夸,更不以达到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为终点,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历史教育拒绝“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观念,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真相和历史阐释的困惑,正是这种困惑激发起他们对历史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朝开放的、多样性的方向,而不是朝着某个单一的和既定的结论进行思考。
美国历史教育如何贯彻爱国主义
任何国家的历史教育都要贯彻爱国主义的原则,主要是建立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美国的历史教育也强调“美国人”的概念,但重点不在于“做一个美国人”(或者说“做一个美国人”这样的问题基本不会出现),而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美国人”这个概念是怎样演变来的。
上面引述的《美国史——从前哥伦布时代到新千年》开篇就说:“这些有关美国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你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国人?’而你的思考又将帮助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先验地设定一个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而是告诉学生:“美国人”这个概念始终是开放给每一代的美国人去思考的,而他们的理解和选择也就帮助塑造了每一代的“美国人”。
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只要是爱国主义,就难以摆脱狭隘偏激和情绪化的影响。很多所谓爱国主义的表现其实是对外界的无知和排外情绪,甚至是种族主义,这一点在美国一些政治上比较保守的人群中(很多又集中在南部和中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表现得非常突出。
但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中,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处于自由派的影响之下,不但说教的色彩比较淡薄,没有强加于人的姿态,而且教育者(包括教材)和学生之间可以感觉到一种平等和信任关系。这在上面“什么是美国人”这个例子中可以感受得到。实际上,我在美国学历史和教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和信任。
作为外国学生,在美国上历史课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美国历史和政治作出种种批评;作为外籍教师或教授,学校当局和同事从来不会考虑雇佣你教文科会不会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副作用”,你的讲课是否符合美国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雇佣的唯一资格,就是学术背景和水准,包括多元化的族裔成分。学校不会冒着被起诉的风险说你意识形态有问题(当然,公开挑战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奴隶制和种族迫害辩护的除外)。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寻找既符合各色人等的身份和需求,又符合这个国家历史和制度的共同点,即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利的肯定。这就使得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非常简单易行。爱国不是抽象的,不是上对下的,也不是光讲奉献,而是落实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上。

Ⅱ 教研随笔·听美国中学历史老师说怎样上历史

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许多国家都重视历史教育。但文化传统不同,教育体制不同,各国对历史及历史教育的理解便有很差异。身为历史教师,对别的国家怎样上历史课便十分好奇,遇到能了解外国中学历史教育教育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知道大家都有这种心思,于是策划了中外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交流。地点在西城教研中心,内容是双方历史教师就上课的内容、方式、设计思想进行交流,中方选择了两位历史教师,美方请芝加哥大学附属中学(翻译如此说,但美国也有大学附属中学,待考)的历史教师介绍她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方老师先进行说课,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路、课后反思等进行了介绍,全面细致。内容说的什么现在已经时间久远,大体已经记不清,记得清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娴熟,教学设计系统而连贯,行云流水,课程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滴水不漏,看这样的设计,必需佩服授课教师的匠心独运。轮到美国老师,主讲是一位女士,没有讲教学设计,却微笑着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对美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各种好奇,女教师便一个又一个将大家的问题列在了黑板上,列完之后,便逐个进行解答,解答完了上课的问题就解答完了。看到大家很不解渴,女教师便说起了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曾经和中国的同学讨论过中美历史课的不同,结果她儿子的回答是很简单,在美国历史课堂上孩子可以批评政府,对中国国情十分了解的女教师很坚决地让孩子闭了嘴。童言无忌,不知这是不是中美历史教育的不同?
抛开对政治议论引发的尴尬,只就双方对历史课程的介绍作一点简单的分析,双方对课程的理解实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历史教育侧重于外在目标的达成,这个目标并非孩子自己的目标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设定的一个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将这个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去。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虽说发挥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在教学设计中激发思考、激发讨论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这样的激发总有一种外在的目标象提线的木偶一样制约着课堂。教学设计虽有出入,但是总体差异不大。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确实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因为目标的一致性,所以我们的行为可以有差异,但是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美国教师所介绍的课程中,我们见不到什么外在的目标,多的是孩子的问题,围绕某个中心话题五花八门的问题,千奇百怪的问题,荒诞不经的问题,甭管什么问题,都是孩子思考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孩子学习的进步,而这些孩子可能根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在课堂上争论辩难,课堂的中心在哪里?教学重点在哪里?教学的目标在哪里?孩子的问题,从孩子的问题出发,到孩子问题的解决结束。这是不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但是中美历史教育的差异已经很明显,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中的历史,他们似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心中的历史,我们关注的课堂上的历史问题来自教师的思考较多,他们课堂上的历史问题来自孩子的疑惑较多。
我们现在提倡创新,创新的前提是什么?是自由。无自由,不创新。课堂上对知识的追求亦是如此。自由度越大,课堂越有活力。(好事者莫可以将自由理解为乱来)自然科学如此,人文学科也是如此。
绝不是说美国的历史教育就比咱们的教育强多少,更不可以将人家的教育模式悉数拿来,水土不服是肯定的,说不定还会惹更大的麻烦。只是同一个地球之上,为人才培养计,为民族未来的发展,他山之石,或许可以攻玉吧。

Ⅲ 推荐:美国人是怎么学习历史的

中国和美国,谁更有历史?
美国人对历史研究的态度,仅从一场普通战役的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考证就可见端倪……

中国历史5000年,美国历史200多年。在历史学者牛大勇看来,“我们(的历史遗迹)呢,我敢说,我们没有美国保存的多”

教学方法:没有霸道的老师

1992年,我去了美国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作为职位博士进行访学。从一开始,我就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感到吃惊。

我的一个老师,叫裴宜理(ElizabethParry),研究方向是中国群众运动史。她给我讲了民国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到“文革”这一段历史。我到她那里起先是希望学习关于这段历史的系统知识,不料一堂课下来,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整堂课她都在讲最前沿的不同流派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不同认识,东一家,西一家,莫衷一是。而裴宜理自己似乎从课堂上消失了。

后来我渐渐发现,这是中美历史教学的最大不同。1997年,我去了哈佛,得知哈佛校训中引用主教曼德尔·克雷顿(MandellCreighton)的话,方才彻悟:“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使人常惑常问”。

哈佛大学对一年级本科生并未严格划分专业,学生必须选择6个领域的核心课程。历史学即属其一。哈佛大学的学生虽然必须学习历史,但他们可以在《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1945年-1975年的美国与越南》等约31门历史课程中任选一门。

美国的历史教育,是想培养出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挑战知识、创造知识的人。中国不是,中国老师会尽其所能,灌输给你最完整的知识。作为学生,你最好诵记于心。这些都是“上面”或导师整理好的体系,你就学这个,这个就会成为你以后工作和做人的基础。

哈佛老师批阅学生论文,最好的评价是:“这个学生给我的知识比我给他的多得多”;最差的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

基于此,我那里的历史课看来不繁重,一周一节一小时的课。但辛苦在课外。你要在这周完成的阅读量估计在200页以上。光读还不行,第二周,讨论开始了,人不多,20个左右,一个多小时内,每个人都要发言。如果你讲的东西尽人皆知,谁会听你的?所以,这一课,就是检测学生在这周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美国老师会让学生上台讲,开始我很不习惯。讲什么呢?课本上都有的东西讲来有什么意思?那是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开拓新知识的意识。

回北大之后,我意图尝试美国式的教学方式,但异常艰难。首先,学生选修课程非常多,少则10门,多则二十几门,没有人会为一门课花这么大心思。美国本科生,四年估计就三十多个学分,平均一学期,四门课就够了。其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还习惯于老的教学模式,谁会来选我的课?所以,我现在最多只是在细节方面作一些调整。

教材:没有统编教材

据我所知,美国历史教学没有所谓“统编教材”一说。政府对学术思想和大学教育基本是不管的,自主权完全下放。

学术界似乎也没有编写教材的意识。有的历史书,会标明“适合大学生阅读”之类的提示。但是没有任何人胆敢声称他的书要被全国统一采用。美国这方面是不讲统一的,而是追求不同。你的书必须有旁人没有的内容,才有出版价值。

另外,编写学生读物,即便非常出名,也不能为作者赢得学术名声。能否被学术界承认,不是看教材,而是看专著。这和中国稍异。

同一历史问题,诸多学者都有卷帙浩繁的著作。导师有权择其一隅,备为教案。举例子说,这门课是讲美国独立战争史的,那学生就会被告知,哪些书籍可以拿来学习。可能这节课老师讲某本书的第二章,下节课就变成了另一本书的第三章。

我留学时,曾寄居在一个美籍华人家庭,我免费带他们的孩子,他们让我免费住宿。我白天带着孩子,以为晚上可以好好读自己的书。没想到这孩子拉着我去泡图书馆。我才发觉,哪怕在小学,教科书的概念也是淡薄的,孩子要完成作业,还是要到图书馆。

回过头来想,美国政府对历史教学貌似不闻不问,实则做得很巧妙。1992年,苏联解体不久,独联体成立。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新生国家,他们的历史都没有被美国人专门研究过。美国政府马上向一些大学拨款,鼓励它们设立相应的研究所,并在这方面设立很高的奖学金,吸引生源。因为有钱,之前只是对中亚有过泛泛研究的人,这下子就真跑到阿塞拜疆去了。归国后,很可能就成了美国政府智囊团的一员。

我在哈佛时,丝毫感受不到美国政府正在宣传它想要的东西。而是学校突然有了某个奖学金项目,鼓励我们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些奖学金的名头绝不会是什么国家奖学金,而是什么福特奖学金之类。其外在面目是纯民间式的。

考试:没有标准答案

就我所知,在美国历史教育上,没有所谓惟一正确的思想。多高的思想,多有威望的思想,被用了多少年的思想,都是可以被质疑、被挑战、被改进的。

对历史问题,他们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有新意见”、“切勿人云亦云”。这是他们评价一个优秀学人的标准之一,“统一的和标准的”是不受欢迎的。

如果说美国有政治正确的东西,最明显就是这个词:“民主”。但是,很少有人知晓,美国为数不少的学者对古代专制和当下的专制并非完全否定,他们不认为必须将美国式的民主铺向全世界。

1993年,在华盛顿访学期间,我的办公室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距白宫只有两百多米。某日,艾略特教授请我参加他的聚会。一开门我才知道,什么聚会,原来是纪念会———纪念十月革命。你想,1993年是什么时候?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正处最低潮。但是与会者却多是美国人,个个身着红T恤,正面印着列宁的头像。艾略特和另一教授都是在讲十月革命对人类的推动意义和列宁思想里有价值的地方。一个距离白宫这么近的地方,一个那样的年代,居然有一群人在做那么反体制反主流的活动,却完全合法。

有这个背景,也就晓得,为什么历史考试一般是出几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南北战争试题,在中国人看来:北方正义,废除奴隶制,维持国家统一。这肯定是标准答案。可是你去美国南部,听南部人讲那段历史,参观那里的内战纪念馆,你会发现他们站在南方一边。我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理解那段历史,往往会同自己家族的遭遇联系起来,非常感情化。但这并没有妨碍美国的统一,关键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统一,要是这种学术争论还能使美国再次南北分裂,那太可笑了。

公共历史教育:美国肯花心思

美国很重视对公众的历史教育,比我们重视多了。美国有两个频道: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它们每年赔钱,也很少有广告,每天不停播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专题片。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很喜欢看这个电视台,大概美国人也爱看吧。我们没有这样的电视台。我们的《百家讲坛》?其一,它不是政府努力做的;其二,它只是一个节目。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可是专门的历史教育频道,一天播到晚。

美国历史不长,两百多年。但史迹遍布全国:破门、残瓦、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开枪人的房子、战报传递路线;高楼大厦之下,一幢矮小的白房子,人们会告诉你,那是当时议会的遗址。波士顿有一个著名的游览线,游览一遍,佛如置身事发当场,游者从孩子到老人,这岂不是一种最好的历史教育!

我们呢,我敢说,我们没有美国保存的多。

表面看来,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教历史。似乎比美国人还重视历史。但那不是历史,那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我们整天呼叫要日本为二战赔礼道歉,我就愤怒,如果当时我们把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的遗址都保护好,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淞沪会战被炸损的民房,慰安妇女遭到虐待的集中营……铁证如山,日本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再看看日本人,他们把那些生了锈的大炮,哪怕一块破瓦、一扇破门都保存得好好的,让它们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他们遭侵略的证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牛大勇口述)

Ⅳ 美国教育的历史

美国教育的历史,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算起,迄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却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教育的移植阶段。从17世纪至独立前是殖民地时期,其教育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教会垄断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从初等学校一直到高等学校大多为移植宗主国的学校形式。

2、教育的改造阶段。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是教育制度的初创阶段。

3、从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教育的创新阶段,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美国教育领导权实行典型的地方分权。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阶段。主要有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60年代开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1971年的“生计教育计划”,70年代中期的“恢复基础运动”。进入80年代后,美国朝野教育改革呼声强烈,但前景如何尚难预料。

(4)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扩展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公平缺失是美国民众“痛感”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近日,美国司法部公布的一起大规模高校入学骗局让这一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根据法庭文件,33名家长通过一名招生咨询顾问,以作弊造假的方式帮助孩子进入美国顶尖大学。

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好莱坞女演员菲丽西提·霍夫曼已就被指控的共谋与欺诈罪等罪名发表声明,对受控罪行供认不讳。

另外13名学生家长也作出了同样表态。这一案件折射出美国教育体系的深层弊端。专家认为,美国大学现行的申请体系,正让富裕家庭子女在进入优质大学方面拥有不成比例的明显优势,教育体系公平性缺失愈加严重。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入学骗局”。

根据检方公布的文件,从2011年起,涉案家长向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招生咨询机构的经营者威廉·辛格提供资金,由后者出面贿赂高校体育教练和入学考试机构工作人员。

受贿者通过将子女包装成运动员、请枪手代考标准化入学考试或篡改考试答案等手段提高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涉案家长则为这种“服务”支付高达数十万美元的“酬劳”。

这起案件被媒体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入学骗局”。卷入舞弊案的高校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知名大学。

共有包括家长和大学体育教练等在内的50人被提起诉讼,涉案资金达到2500万美元。涉案的33名家长多为法律、金融等行业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

Ⅳ 看美国教科书怎么教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

看美国教科书怎么教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的美国

日前,来自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的研究团队,就美国教科书和美国教育中出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地统计分析。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人在青少年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终生,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对方,无疑将会对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带来积极的影响。

小学阶段:只言片语

1

小学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这一概念,一直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才有一些只言片语提到中国。

在美国小学六年的教学中,教科书中提到了中国的先秦和两汉。

尽管少量提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但是所使用的语言与现在我们谈论丝绸之路的语言不通。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美国人通常认为,与其他殖民国家相比,美国对待被殖民国家相对仁慈。例如美国曾推掉中国赔偿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并在中国建立了教育和医疗。”

Ⅵ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Ⅶ 美国人怎么教历史doc

中美历史教育目标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重在由教师给学生灌输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基础知识”,美国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挑战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基本能力”。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奉行的宗旨是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可能认为,是具有某一专业的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但美国人会认为,是善于思索,能独创新知。
以下为具体区别
1、教学方法:注重激发不同思路
美国教学方法的一个特点是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有的老师讲课,简直就是不断地向学生发问。更多的老师,则是鼓励学生在听讲时随时发问。一般说来,每堂课的最后一小段时间,总是用来让学生提问的。
美国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课堂上或小班讨论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来讲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当场展开讨论甚至相互辩难。学生向既有的知识体系及老师讲的知识发起挑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研读报告(或称“作业”)。美国大牌学者坦承他们愿意教书的一个原因,就是能从青年学生那里得到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启迪。我听到不止一个老师在向人表达他对某一学生的赞赏时这样说:“这个学生教给我的知识比我教给他的还多”。而老师对学生最低的评价则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
2、教学资料:历史认知不搞统编教材
美国在许多学科中,没有中国这样的“统编教材”。历史教学也是如此。
政府对学术思想和大学教育基本是不管的,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学者们编不编教材是自己的事。会有人就某一段历史写出“适合大学生读的书”一类。但是没有任何人胆敢声称他写的书应该被全国大学统一采用。美国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东西。你写的内容如果是别人没写过的,这才有出书的价值。编写出好的学生读物,可以很有名,但要赢得学术声誉,要让学术界承认是名家,则要凭学术研究专著。这和中国比较注重编大学教材的风气,很不一样。美国学者如果把学术专著写得深入浅出,观点鲜明而文笔生动,就会被各校的同行教授们选为自己有关课程的“reference book”或“source book”(参考资料)。在同一历史问题上,诸多见解独到的学术专著都会被教师们择其若干章节,列入教学参考文献的目录。举例来说,一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课,给学生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会是教师精心选择的代表不同观点的那些书籍。可能这节课老师要求学生看的是某书的第二章,下节课又要学生看另外一书的第三章。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选择参考文献写作业,是从小学就开始的训练。
3、考试:没有标准答案
美国在历史教学上,不追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被普遍接受并沿用了多少年的思想,都可以被质疑、被挑战、被改进。对历史上各种问题的认识,也不承认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崇尚的价值是“make something different“。这也是他们评价一个优秀学人的标准。
4、公共史学:国民的素质教育
美国很重视对公众的历史教育,比中国在这方面做得事情多。美国国家电视有两个频道:历史频道和传记频道。每年赔钱,也极少广告,就是整天不停地播放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专题片。美国人尤其是知识界很爱看这些频道。
它建国的历史不算长,但是文物史迹保存完善,博物馆纪念馆遍布全国:断壁残垣,破门烂瓦,著名战场,重大会址,奴隶屋,自由钟。仅以波士顿为例,“五月花号”船身、殖民者聚居区、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田野、民兵的小房、报信人的故居和信息传递路线……。遗址比比皆是,文物历历在目。市中心高楼大厦之下,突现一所独立小房,那是殖民地初期议会的旧址。市内有一个划在地上的红色游览线,沿线游览一遍,著名史迹尽收眼底,令人仿佛置身历史现场。游者从孩子到老人,美国人、“外国”人都有,这岂不是一种很好的历史教育!在首都华盛顿,国家的所有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
我们,就历史的长度比较而论相对较长,史迹文物的保护比美国是逊色得多了。
以上为相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Ⅷ 谈谈美国历史教学和中国历史教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个人认为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而我们中国则更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想想我们自己曾经上过的历史课吧,读教科书,听老师讲解教科书,然后背教科书,最后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诸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 复制 ” 到试卷上,获取一个高分。最终留下了些什么呢?留下的只不过是知识的记忆碎片罢了。 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美国更重视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方面。达塔老师所上的这节历史课,通过创设情境(拿钱领纸)让学生体验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一堂课中老师没多讲什么,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考虑。这是我们课改中的体验性教学,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体验可谓刻骨铭心了,这种难以忘怀的体验就是这节历史课的收获。程式化的理论不见了,有的只是学生的见解体会,这比任何死记硬背更有趣,更具有实效。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本质也就理解掌握了。教学不是纯粹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目前中国的课程目标与原有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已从原来单纯注重传授历史知识逐渐转向重视能力培养,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美国也是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历史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Ⅸ 美国中小学是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

习惯了中国的历史教育后再来看美国的历史教育,从教到学会发现很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本身理解的不同。
中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有助于现实需要的那个过去。这种对历史的定义重结论和实用性,有意无意地鼓励了历史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所以,在学生的下意识中,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实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对老师来说,“教”就是怎样通过灌输这些知识把“学”引导到那个既定的结论上去。
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容纳没有统一结论的探讨(尽管这种探讨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多重侧面)和无实际效用的历史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增进对人性之复杂的认识),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认识强烈的自信和确定感。
而美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的常常不是一个结论,而更多的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中主观性的承认,从而是对任何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它并不以了解“真相”自夸,更不以达到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为终点,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
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历史教育拒绝“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观念,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真相和历史阐释的困惑,但正是这种困惑激发起他们对历史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朝开放的、多样性的方向,而不是朝着某个单一的和既定的结论进行思考。如果一个老师蓄意“引导”学生去达到某个结论,学生会在教学评估中提出尖锐的意见,甚至认为自己的知识人格(智力)受到了侮辱~

阅读全文

与美国老师如何教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