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区分历史中的直接,间接,根本,客观,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与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区别
在我们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把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原因区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如果对事件各种原因的内涵和分类理解不清的话,在分析原因时往往就会无从下手,或把各种原因混为一谈,使得做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下面就历史事件原因的内涵及分类进行辩析和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事件原因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从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学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内容时,就可以发现它们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而原有的旧制度、老思想却阻碍其快速发展,即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换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这些国家发生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从阶级本质上来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与根本原因相对应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因禁烟运动引起的中英之间的冲突,这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属于历史事件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2、历史事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事件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前者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领先、武器装备精良,又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战争准备充分,战胜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则是其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以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成败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个主体的历史事件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因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涉及到共产党、国民党等多个主体,无法确定哪个更是主观原因,因而最好用内外因等其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3、历史事件中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时常常用内外因相融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是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对幕府统治的中坚力量;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外因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又如:苏联解体的内因是由于苏联本身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的泥潭,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阴谋分裂活动则是它解体的外因。
4、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像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过一般的考试题目只问大家某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中共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持久抗战。(3)中共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4)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5)中国的抗战得到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些原因都应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条原因应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几个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总之, 在做历史试卷中有关原因方面的问题时,一定不能教条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历史事件,而要仔细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种类型的,然后再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实际,去具体分析用哪种类型的原因解释更恰当、更合理、更有说服力。只有把历史知识活学活用,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测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于”等。(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是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例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利
例3: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
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4: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例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
C.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例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各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 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例7:英属北美13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十八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例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剧烈强之首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例9: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例1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例11: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迅速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B.对德国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了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军投降
例12: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2.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直接原因”“导火线”、“直接联系”等。(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维也纳体系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B.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俄普奥三国君主建立的“神圣同盟”失去实力
D.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日趋壮大
例2: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到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例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3.对一般历史原因的考查。
此类试题的题干中,没有冠以“主要”“根本”“直接”等字眼,只要求分析原因,如“原因”、“因为”等,或者并不带有“原因”而隐含着对原因的分析要求。 (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引发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涨上③市场上普遍实行分期付款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的论证了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例3: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
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 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
C.违反了《和平建国纲领》 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
⑵ 历史教学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回外在方面,是表答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⑶ 什么是现象和本质,现象与本质有什么不同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三)区别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家乡则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
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⑷ 历史题考的现象和本质,规律这些还通过什么去区分,
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客观影响 等
⑸ 历史领域中本质实质性质有什么区别
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
实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往往隐蔽的,要透过现象去分析。例如: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试分析这一体系的实质。分析时,我们知道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称霸和互相争夺;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和互相勾结。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对实质、内容及其影响的全面掌握,必须有论有据,史实回答必须概括、凝练。
本质:本质寓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任务就在于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如:将“英国资产阶级”、“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个历史概念来比较,它们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三者的本质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带有妥协性,革命不彻底;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人民群众在革命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使这次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⑹ 现象与本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
(三)区别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家乡则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
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作为思维形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如果二者只有对立而无统一,那么一切科学研究、科学认识就是徒劳无益、白费力气的了。
(二)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从现象进入本质是认识的深化,却不是认识的终止。由现象进入到本质,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事物的规律性以后,还必须在这种认识的知道下,继续地研究尚未研究过或尚未深入研究的现象,以此补充、丰富和加深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是一个有现象到本质又由本质到现象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
(三)注意防止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教条主义)的出现
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自觉的思想体系,以割裂现象与本质为其立论的依据。经验主义否定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也就是否定现象到本质的转化;理性主义否定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转化,也就是否定本质到现象的转化。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并无自觉的思想体系,它们只是表现为实际认识过程中的片面性,但其认识基础同样是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
◆ 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对现象与本质的理解,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运动隐藏在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经过多层次的外化,科学地说明另外资本运动的外部现象与内在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说,《资本论》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全过程,也就是以资本最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到资本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因而是一个逐步外化的过程的话,那么,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方法就是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则是从资本的本质上揭示资本的表面现象,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在本质上把握资本运动的形式。
马克思揭露了劳动力的本质是如何被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所掩盖的真象,科学地揭示了劳动力同劳动的区别。马克思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工所得到的工资,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的价格。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因为劳动并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实际上,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格。所以,工资不过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自然价格”等范畴,混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混淆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的区别,结果,价值概念不能成立。因此,“劳动的价值”是一种假象、虚假现象,它掩盖了劳动力价值的实质。马克思说:“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的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 这里所谓“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是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使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自然价格”之类的范畴,不仅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同时也使自己的理论陷入混乱的矛盾之中,并为庸俗经济学家提供了以假象掩盖本质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
由于这种假象的掩盖和迷惑产生了“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防护司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反,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也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也就揭开了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实际所掩盖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本质是如何为资本的社会生产力的现象所掩盖的;剩余价值的本质如何为利润的形式所掩盖;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人的关系如何为货币关系的假象所掩盖,等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本质,阐明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庐山真面目,为科学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深化和发展了现象与本质范畴的理论。
⑺ 历史事件的实质与本质有什么不同
本质和实质是很多时候是一个概念。
你如果说的事英国1688的光荣革命的话。实质是专资产阶属级与贵族地主的妥协,就过了。
本质根本不用提?资产阶级的革命哪个不是针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本来就是反封的。有时也带反外来侵略
⑻ 历史上说的性质、本质和实质的区别是什么影响、作用和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性质:事物区别的定义 举例,我们一边将性质 比如张三杀人了 这个事件我们就要给他定性内 定性的依据 就是容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属性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一般的都是总结性的语言 通过事物的现象 进行归纳。也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 观察本质 实质等于本质
⑼ 历史中的本质和实质的区别是什么
性质:事物区别的定义
举例,我们一边将性质
比如张三杀人了
这个事件我回们就要给他定性答
定性的依据
就是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属性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一般的都是总结性的语言
通过事物的现象
进行归纳。也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
观察本质
实质等于本质
⑽ 历史现象和本质要怎么区分
有不少对性质、实质和本质的考查。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包含,特别是在中考试卷中这类试题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为了便于同学们能在解答历史试题中正确把握历史评价用语区分性质、实质和本质,本文对此作一些简要的说明,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实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往往隐蔽的,要透过现象去分析。例如: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试分析这一体系的实质。分析时,我们知道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称霸和互相争夺;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和互相勾结。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对实质、内容及其影响的全面掌握,必须有论有据,史实回答必须概括、凝练。
本质:本质寓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任务就在于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如:将“英国资产阶级”、“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个历史概念来比较,它们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三者的本质特征也有不同之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带有妥协性,革命不彻底;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人民群众在革命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使这次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