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语语音的演变经过哪几个时期,大致有哪些变化
汉语的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先秦到东汉时期
㈡ 语言学纲要论述语音是怎样的演变
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比方 两组腭化为 组的条件就是齐、撮二呼的前面;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其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时还按声调的平仄而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如果出现例外,那也可以找出产生这种例外的原因.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相当于上述齐、撮二呼的条件下和北京话一样也腭化而成 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 等这样的音位组合.这些音为什么没有在同样的条件下如同"基"那样也腭化成 呢?这就涉及到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起作用有一定的限制,它只在某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现代宁波方言的ki等的音位组合时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语音演变规律的第三个特点是地区性.前面讲过,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地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及其所具有的特点,为我们研究语音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㈢ 汉语语音的演变
不是,先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音,几乎是很不相同的~~~然后就由哪里的兴衰成败内,哪个容地方的发音就被别的地方融合~~~~~慢慢发展到现在的京腔被各个地方融合~~~~就算如此,现在每个地方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发音,不过就跟京腔越来越近而已
㈣ 对于语言的演变趋势和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对待
暖——这小尾巴萌的不要不要的,来自萌萌的小爷。
㈤ 以一种方言为例,说明如何根据方言的差异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历史比较语言抄学在西方具有袭悠久的历史,在现代语言学确立之前,语言研究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也以语音研究为主。目前,汉语的语音史研究也逐渐开始使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要考虑语言接触的问题。
你在提问中指出“根据方言的差异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既然是方言差异,就不可能“以一种方言为例”,所以,“以一种方言为例,说明如何根据方言的差异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是无法实现的。现在学界的研究方法,不但要比较多种方言的语音,还要参考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的发音,在研究上古音的时候,还要分析汉字中的形声字的读音。也就是说,单纯地比较方言语音并不能有效地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就具体的操作方法来说,主要是考察方言间语音的对应关系,而不是语音的相似性。利用语音对应关系、语音发音的生理特点以及其他语言中的相类似的语音现象,可以挖掘出语音演变的脉络。
㈥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语音演变具有来很强的规律性,有这自种规律性以及其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因语音演变最后以在亲属语言或方言里存在一系列语言对应规律的形式特征表现出来 比如在汉语的“吴语----北京话”序列中存在着阳平字以/b/与/p'/的对立。
语音演变规律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条件性。语音演变具有其特定的语音条件。比如现代汉语里的“浊音清化”只发生在口音里的塞音和塞擦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以及擦音,更和元音没关系。
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作用。比如宁波话里的尖团音早已经合流完毕,但确实在宁波方言里存在着舌根音与齐齿呼拼合的情况如/ki/、/k'i/,这就要从语音演变的时间性特点来解释了,我们认为语音变化如果产生在语音规律起作用的时间之后,那么语音演变作用失效。
第三,地域性。这个好理解,就是说语音由于地域音系的不同导致在语音演变上各有特点,互不干预。如北方方言的音系普遍有浊音清化规律,但在吴语区、粤语区等其他方言区仍然有声母的清浊对立存在。而近代西方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家提出的"波浪理论"也正体现了语音演变的地域性限制。
㈦ 语言的形成及演变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外因)
1.社会的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
3.社会的接触推进语言的发展;
4.社会的发展使语言日益完善、日趋精密。
(二)心理因素(外因)
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
先民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这一特点在一些较落后的原始部落中可以找到端倪。例如爱斯基摩语中用15个名词表示不同形态或下落到不同地点上的雪,却找不到“雪”这个概括性词。
狼狈(连绵词:真狼狈)
→ →狼、狈
→ →狼狈为奸
亲属称谓中有因生辰八字相克而产生的改称现象,比如称父为“伯”,称母为“姊”。这种改称现象是因禁忌而引起的。
又如“蜘蛛”在浙江省许多地方称“蟢”,是因为“蟢”所结的网被认为像八卦,以为是喜兆,所以又被称作“喜子”、“喜蛛”,这是宗教或迷信心理所致。
“蟢,蜘蛛的一种。一种身体细长的暗褐色蜘蛛,脚很长,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其网被认为像八卦,以为是喜称的预兆,故亦称‘喜子’,‘喜蛛’”。“蟢子,古书上说的一种蜘蛛:‘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亦作‘喜子’”。
(三)语言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内因)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的一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做出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打破→平衡过程的不断出现,就促使语言不断地发展。
语音演变引起词汇变化,词汇演变反过来引起语音、语法变化:
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声母多)
——声母合并
——同音词增多
——为区别词义
——双音节词大量产生
——轻声、词缀
桌:桌子;石:石头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
(一)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渐变性:
语言的发展非常缓慢,它的变化在当时是很难被感知的。
他(它):
无定代词→(1000多年)→第三人称代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不平衡性:
1.语言的各个要素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语音>语法)
2.语言的同一要素内部发展速度不平衡。(一般词汇>基本词汇)
3.不同时期语言发展速度不平衡。(社会变动越大,语言变化越剧烈)
4.不同地域的语言(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中国北方>中国南方)
5.不同社会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儿童方言>青年方言>老年方言)
语言发展的渐变规律和不平衡规律使语言既能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又能确保基础的稳固、使语言的发展和稳定始终维持着平衡的态势。
(二)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
反映一种语言发展特点的规律叫做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如汉语语音演变:
浊音清化规律、韵尾辅音消失规律、词的双音化规律、声调演化规律。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的分化
(一)方言
1. 什么是方言
方言是社会分化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阶层、 不同地域的变体,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语言。
2.方言的分类
(1)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指的是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群体所使用的语言。
(2)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
确定的范围不同。地域方言以地域的分布确定范围,社会方言以社会分工、集团的不同确定范围。
表现的特点不同。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表现在一般词汇上。
③发展的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3. 方言的成因
1、社会分化
2、集体迁徙
3、自然环境
4、异族接触
二、语言的统一
(一)共同语
共同语指的是在统一的社会中被全体或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用来作交际工具的语言。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用成分形成的。
(二)国语
国语也是语言统一的结果。
国语是一个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是国家间交往的官方语言。
中国——汉语
俄罗斯——俄语
加拿大——英语、法语
比利时——德语、法语
三、共同语的形成的规范
某方言成为共同语基础方言的条件:
政治因素(北京方言:普通话)
经济因素(伦敦方言:现代英语)
文化因素(托斯卡纳方言:现代意大利语)
人口因素(……)
军事因素不是决定性的。
第三节 语言结构要素的演变
一、语音的演变
把一定历史时期内语言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概括成公式,我们称为历时音变规律。历时音变规律涉及的是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起作用。音变规律在限定的范围内具有高度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都相同的某一类音,都按照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出现“例外”,也可以在时间、地域、条件上找出特殊的原因。
中古汉语“谈”韵的演变对应规律——
北京话 上海话 福州话 广州话 丽水话
担
谈
蓝
语音演变的内容
1.音位的转化
由一个音位变为另一个音位。
(虚拟演变路线)
2.音位的分化
由一个音位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音位。
3.音位的合并
由两个音位变为一个音位。
古见组字母+细音韵母(齐齿呼)
古精组字母+细音韵母(齐齿呼)
g、k、h + i →
j、q、x
z、c、 s + i →
4.音位的消失
有些历时音变是几种演变方式交错在一起的。
非音质音位也可以出现上述演变。
中古汉语声调一般认为是四声(平上去入)
吴语则是四声八调(每声以声母清浊各分阴阳。以邻县松阳话为例)
平:高[53](阴平)
皮[31](阳平)
上:好[213](阴上)
弟[22](阳上)
去:四[24](阴去)
大[13](阳去)
入:八[5](阴入)
六[2](阳入)
二、语法的演变
语法发展的类化。
语法发展的类化是指语法成分由不统一趋向统一,形成表现形式一致的语法类别。(类推)
在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动宾结构采用“动+宾”的形式,但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等情况时,却采用“宾+动”的形式,如“大王来何操?”“不吾知也”。由于类化的作用,到现代汉语时,“宾+动”的格式消失了,而统一为“动+宾”的格式。
语法发展的异化。
异化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某一语法形式,在其他几种形式的影响下,发生形式上的分化。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词的数目较少,常有词的兼类现象,古代汉语中常用改变词的声调的方式来区别词的不同的语法类别,称为“破读”,如“风”读fēng为名词,读fěng为动词;“好”读hǎo为形容词,读hào为动词。这就是语法演变中的异化。
语法发展的特点
语法发展的各种变化都是缓慢的。(惭变性)
语法的发展与语音、语义、词汇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请同学们思考分析下列语法演变现象:
1.在从拉丁语演变成法语的过程中,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后缀-o、-is、-it中途消失了,后来新出现了前缀ie-、tu-、il-分别起原来三个后缀的作用,从而恢复了失去的平衡,这属于语法演变的什么变化?
2.英语的swell(膨胀)过去分词原来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面加-ed,swelled代替了swollen。
3.古代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宾-动”只在 一定条件下出现,结果“动-宾”替代了“宾-动”。
4.汉语中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可以用派生的方式创造新词。
三、词义的演变
语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社会原因/心理原因/语言本身原因。
语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就词的某个意义本身的演化来说,有深化、扩大、缩小、转移。
就一个词的意义多少的演化来说,有增加新义和丢失旧义两种。
分析下列词义的变化
1.“权”古代指秤砣。
2.“布”古代指麻布
3.“鸟” 古代指长尾的鸟。
4.“坟” 古代指所有高大的土堆。
5.“脚” 古代指小腿
6.“书记” 古代指管文书的人。
7.英语“meat”原指食物,现指食用的肉类。
8.英语“deer”原指野兽,现指鹿。
9.英语“bird”原指幼鸟,现指鸟。
10.英语“knave”原指男孩,现指恶棍、坏蛋。
四、词汇的消长
(略。以学生讨论为主)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
有接触关系的语言之间,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中的某成分吸收过来,使之成为自身的组成成分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语音借用
语音借用指的是一种语言原来没有的某个音,因为语言接触,就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某个音,作为自己语音系统中的一个音位或新的音位组合。
西双版纳傣语因吸收汉语借词而增加了一个复合元音[Au]。
(二)词语借用
词语借用指的是从其他语言中把某个词借到本族语言中来,使之成为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的一个成员。借词对本族语言而言,是外来词。借词主要指音义全借的。
还有一种特殊的借词,即借形。借形是只采用某语言中某个词的形式,而将其语音扬弃,保留其基本意义,使之具有本族语言意义的词。这种情形在日语和汉语中经常出现。
浪人、背景、参照、场所、番号、方针、登载
(三)语法借用
语法借用指的是从其他语言中借取一定的语言组合规律,使之成为本族语言组合规律的一部分。
㈧ 什么叫“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如题,什么叫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来
语音的演变不源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音变化受纯语音条件的限制发生整齐划一的变化.所谓纯语音条件,是指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发生变化,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如汉语中古音中的舌根音在 -i- 、 -y- 的前面腭化为舌面音,这一音变在大部分方言中都发生了,只要符合其语音条件就会发生这种腭化,至于带有这个音的词是什么意义,有什么语法功能都和演变没有关系.
第三,语音的演变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种语音演变的发生只存在于某个区域某个时间段,仍以汉语的舌根音腭化为例,历史上宁波方言发生过细元音前的舌根音腭化的音变现象,但现代宁波方言中仍存在 /ki/ 这样的音节,却不受这一音变规律的支配了,这就是音变时间的限制.又如,汉语大部分方言发生的细元音前的舌根音腭化现象在粤方言就没有发生,像“家”、“鸡”这样的字仍读舌根音,这就是音变在地域上的限制.
㈨ 人们历史上对语音认识过程大体是怎样的
人们历史上对于语音认识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从开始不信到相信。
㈩ 语言学概论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福师
语音演变规律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条件性。语音演变具版有其特定的权语音条件。比如现代汉语里的“浊音清化”只发生在口音里的塞音和塞擦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以及擦音,更和元音没关系。
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作用。比如宁波话里的尖团音早已经合流完毕,但确实在宁波方言里存在着舌根音与齐齿呼拼合的情况如/ki/、/k'i/,这就要从语音演变的时间性特点来解释了,我们认为语音变化如果产生在语音规律起作用的时间之后,那么语音演变作用失效。
第三,地域性。这个好理解,就是说语音由于地域音系的不同导致在语音演变上各有特点,互不干预。如北方方言的音系普遍有浊音清化规律,但在吴语区、粤语区等其他方言区仍然有声母的清浊对立存在。而近代西方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家提出的"波浪理论"也正体现了语音演变的地域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