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历史考点
复习提纲 我们历史老师给我们的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名称
距今
地点
特征
地位
元谋人
170万年
云南元谋
打制石器、火的痕迹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70-20万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天然火、群居
人类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
1.8万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磨制及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氏族
想一想: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①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②御寒;③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④驱逐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
自我测评:根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比较两者的区别。
名称
前额
眉骨
颧骨
鼻子
嘴部
下巴
北京人
扁平
粗壮
高突
宽扁
前伸
后削
山顶洞人
饱满
薄平
趋平
高挺
后缩
圆润
知识点:①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②我国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70万年前。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
农业
房屋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备 注
半坡
约6000多年
陕西西安
黄河流域
粟、白菜、芥菜、家畜
半地穴式
磨制石器
彩陶
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河姆渡
约7000年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水稻、家畜
干栏式
磨制石器骨器
黑陶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已经会打井取水
大汶口
约4~5千年
山东大汶口
黄河流域
陶器 玉器
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比一比: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有哪些不同?
①使用的时间不同:前者主要用于旧石器时代,而后者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②制作方法不同:前者只是将石块打制成形,而后者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③劳动效用不同:前者粗糙难用,而后者精致好用。
★议一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都是农耕文化。
不同:①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②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后者为干栏式;③种植物品不同:前者种粟,后者种水稻;④陶器种类不同:前者为彩陶,后者为黑陶。
材料阅读: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知识点:①半坡居民用石斧、石铲、石刀等收割庄稼。②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耕地。③我过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分在于是否使用磨制石器。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 炎帝与黄帝: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炎帝:神农氏 农耕、医药、陶器、集市
黄帝:宫室、车船、兵器、衣裳,手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音乐,妻子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二、尧舜“禅让”: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经历尧舜禹三代,启废“禅让”为“世袭”。
三、大禹治水: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精神:①变通:变堵塞为堵塞与疏通相结合;②创新:引洪水灌溉农田;③坚持不懈;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谈古论今:为什么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传说时代,炎、黄二部族联合打败蚩尤,后二者发生“阪泉之战”,之后逐渐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有时汉族的前身,而汉族又构成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因此,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
都城
末代君主
国家特征
夏
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国家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启世袭。
商
前1600年
汤
亳、殷
纣
设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庞大的军队,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西周
前1046年
武王
镐京
幽王
土地归周王所有,农作物品种增多,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有原始瓷器,使用瓦。
东周
前770年
平王
洛邑
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
★想一想: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世袭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依血缘继承。
议一议: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②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巩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2.对象: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后裔
3.内容:①周王的分封 ----“授民授疆土”。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必须定期朝觐、纳贡、服役、共同御敌。
4.分封制的作用:巩固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过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见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三、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
1. 军队和刑法: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暴力手段
2. 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怀柔手段
3.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五霸(前770-前476):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 齐桓公称霸:葵丘盟会,确定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2. 楚庄王问鼎中原: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想一想: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①优越条件——山海渔盐,经济富裕;②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③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二、战国七雄(前475-前221):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1. 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2. 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看图想一想: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策略?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中原,或者建立“霸业”。
材料阅读:结合课文,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
①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②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打破了“合纵”;③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 从千耦齐耘到个体农耕
1. 千耦齐耘:使用石器、骨器、木器和蚌器等生产工具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太低,人民只能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即“千耦齐耘”。
2. 个体农耕: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取得明显进步,个体农耕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想一想:你怎么理解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
“公作”时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被强制集体劳动,生产的收获物全部上缴,因此他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而消极怠工;“分地”时劳动者个体耕作,能够支配一部分自己的劳动,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因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高。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P42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方面
具体措施
作用
经济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富国
军事
奖励军功。
强兵
政治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加强中央集权
★关于商鞅变法:①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②结果: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③意义:废除了旧制度,国力增强,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④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富有创新精神等。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商朝人将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卜辞”,所用的文字就叫做“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殷墟”。
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的作用: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二、青铜器: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的意义:①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②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③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孔子
1. 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①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②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③德:为政以德
2. 教育家:①创办私学;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⑤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二、百家争鸣
★想一想: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立力飞速发展,铁器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农业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
②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拥有各自立场,形成各派理论。
③各国诸侯为了称霸,相互招揽人才。
④孔子创办私学,为各种学说传播提供了阵地。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代表作或言论
政治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政
民贵君轻
孟子
战国
《孟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老子
春秋
《老子》
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想一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可以让他人学习、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
材料阅读: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我们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就得不到提高。
想一想:为什么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
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都江堰:战国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将江水自动分流为内江与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飞沙堰:自动排洪和排沙;宝瓶口:自动控制引水量;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编钟: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自我测评: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① 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②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③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秦统一背景)?
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③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坏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二、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秦的灭亡: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军攻下陈,建立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前207年,刘邦攻取咸阳,秦亡。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材料阅读:你能回答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问题吗(秦为什么灭亡)?
秦朝的统治非常残暴。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方面
措施
具体手段
政治
废分封,立郡县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经济
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统一度量衡。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增补秦赵燕长城,东到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
思想文化
焚书坑儒
推行法家思想。
想一想: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很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将会是什么状况?
①国家的政令无法统一;②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③各地区人们交流困难或无法交流。
★自我测评:说一说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而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方面
措施
具体手段
政治
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
推恩令(主父偃)
政治
加强监察制度
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设刺史
思想
长安办太学,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背景:①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②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③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P76
想一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什么异同?
不同: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粗暴的方式破坏了思想文化,并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相同: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
想一想: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比较。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势力;③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在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④秦始皇在对外关系方面,发动反击战争,并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汉武帝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两人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起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历史时期
关 系
战国时期
匈奴兴起,南下黄河流域掠夺
秦朝时期
蒙恬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并在那里设县
汉高祖时期
汉向匈奴和亲,开放关市,以求安宁
汉武帝时期
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并在河西地区设郡
汉元帝时期
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多次向汉提出和亲
★ 一、张骞通西域:
时间及目的:①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②前119年,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自我测评: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P82 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管理西域的基础,使得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国的关系密切;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 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它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材料阅读: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① 同意观点一: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②同意观点二: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成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成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向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议一议: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①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②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③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
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显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谨慎风貌。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①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②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③;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和曹操
曹操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的 基 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想一想: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认为呢?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自我测评: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①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②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③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④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21课 南方经济发展
★发展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条件优越。
方面
表现
农业
①水利工程;②土地得到开垦;③水稻小麦得到推广,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④湖田、牛耕、绿肥、粪肥等先进技术
手工业
①纺织业:蜀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②冶铸业:灌钢法;③制瓷业:青瓷;④造船业:技术发达,远航(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东晋到达波斯一带)
商业
初步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第22课 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想一想: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科教文成就
领域
时间
人物
成就
价值
水利
秦国
李冰父子
都江堰
P54
音乐
战国
曾侯
编钟
P56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书典范;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P93
造纸
西汉
人民
早期的纸
积漂絮成絮片P86
造纸
东汉
蔡伦
蔡侯纸
对世界文明有伟大贡献P86
医学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P87
医学
东汉
华佗
麻沸散 针灸 外科
神医;“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P87
数学
东汉
人民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P87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1000年 P117
农业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P117
地理
北朝
郦道元
<水经注>
优秀的地理学 史学 文学著作P118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行书 “书圣”P121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注重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特征P122
雕塑
秦朝
人民
秦兵马俑
步兵、车兵、骑兵组成P94
雕塑
北魏
人民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P123
② 都江堰在七年级历史书上哪一页
秦汉文化的那一章。37页。
③ 关于 初一 历史 的 问题
1 发明炮烙酷刑的是(商讨王)
2 (周朝)时已经有人工灌溉?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版
3 甲骨文出权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4 都江堰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内江(灌溉)外江(防洪)
5 商鞅变法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合纵连横 )的局面
6 通过商鞅变法,生产关系上,奴隶主变成(王 )阶级,平民和奴隶变成了(农民)
我也是初一生!希望采纳!
④ 初一历史修都江堰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3、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⑤ 历史书都江堰的意义书上的原话
1 散文的标题 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回作为全文的线索 第二,点明主答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 。。。还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
⑥ 初一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或资料)只需要批注第几页到第几页就好。要全册的。。
远古的传说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⑤大禹治水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 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 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page]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 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 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 经过长期努力。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 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D(连横的内容);秦国 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 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l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 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暴政表现:1:焚书坑儒, 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 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 "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page]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都城在长安。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武帝下诏求贤,著名学者董仲舒被举荐上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兴办"太学"招收"弟子员"。
三: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A, 措施 :1,思想上:尊儒术兴太学。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还采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3经济上,整理财政,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有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 货币和经营盐铁。B:作用:有利与国家的统治,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四:汉武帝开发边疆(武功):1,打败匈奴,设"河西四郡"2,重设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理。3。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
张骞通西域
一: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国,进攻匈奴。
三: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丝绸和铁器,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如西域。骏马,魔术,胡桃,胡萝卜等传入内地。
四;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西域(今天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这条路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称为"丝绸之路"
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是成都,
三:秦汉时与朝鲜的交往:1,铁器技术传入朝鲜,2,在平壤附近墓里发现"蜀"的"漆器"3当时朝鲜有个国家叫"秦韩"。
四:西汉时,中国与日本就了交往,当时日本列岛上有3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交往。东汉时,日本的一个叫"委奴国"的派使者到中国,汉光武帝赠送"汉委奴国王"金印。
五: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只到了"条支海"(今天的波斯湾)。166年大秦(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派使者从海上来到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东汉末年,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等。
二: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曹操亲自率精兵偷袭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烧的一干二净曹操打败了袁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以汉王朝丞相的身份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打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四: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是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又称蜀汉或者蜀。都城是成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城是建业(今江苏南京)。魏,蜀,吴的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五:三国鼎立局面得以维持主要是蜀国和吴国的联盟,使魏国不敢南下。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三国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南方地区相对稳定。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农作物。3: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4:孙吴政权以及蜀国重视发展经济。
二:吴蜀时期,江南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会稽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侯官和番禺是造船中心,能建造大舰船。瓷器技术提高,能生产精致的青瓷。
三: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的到初步的开发。
四:三国后,西晋曾经统一全国。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
五:东晋南朝是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
六: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七:230年吴国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最早交往记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其中,鲜卑族的拓拔部的影响最大。
二:我国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地的格局。
三: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标志北朝开始。拓拔宏是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page]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孝文帝拓拔宏决定改变这种状况。
内容:1,借鉴汉族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2,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还完善了学校教育制度。
影响:1,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和的进程。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一: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是铜,青铜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合金。 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战国时,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二:青铜器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
三:青铜器代表:1司母戊鼎(河南出土)--------充分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水平。雄伟端庄,气势凛然。是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代表
2四羊方尊(湖南出土)---------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3青铜立人,青铜面具,青铜树(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结构精妙,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纹饰上具有丰富的线条,优美的图案,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得到艺术享受。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点是: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二: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三:为了抵抗匈奴,巩固北部边防,秦朝初年,秦国修建了"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万余里。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四:秦朝修建的"灵渠"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一:西汉时候,人们用麻造纸,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产量增加,成本大大降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二: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三:东汉时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数学专著。介绍的负数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
四: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约1100年。
姓名 朝代 领域 主要成就
张仲景(医圣) 东汉 医学 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著名民间医生 东汉 医学 世界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五禽戏”
贾思勰(农学家) 北魏 农学 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农学著作。
俪道元(地理学家) 北魏 地理学 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
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商朝时,普遍使用甲骨文,是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
⑦ 都江堰历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⑧ 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及作用
1、都江堰的历史: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
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2、作用: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8)都江堰在初一历史的哪个章节扩展阅读:
都江堰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都坝子有对年轻夫妇,背着幼子,徒步来到灌县。面对青山绿水,小两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就像入林的飞鸟欢快西行。他们顺着岷江河岸,到了龙溪河口,饮水小歇后,沿溪而上,最后在龙池东岸落了脚。
小两口抱着儿子唱啊跳啊,一切烦恼都甩在脑后。不晓得过了多久,他们选了块背风的平地,垫了一层厚厚的干草,铺上被单就算是有了新床。女人砌灶煮饭兼看护儿子;男人就地取材,捡石垒墙,砍树搭棚,新家很快建起来了。紧接着,小两口开荒垦地。
种瓜种豆种玉米,养鸡养兔养鸭子。一晃三年过去了,儿子长到五岁,胖墩墩的,虎头虎脑,爱说爱跳,“爸爸”“妈妈”喊得甜甜的。小两口一看到儿子,脸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虽说日子过得清贫,倒也有滋有味。一天,男人上山被牛角蜂刺了一下。
当时他没在意,哪晓得回到家脸肿得像包子,眼睛都睁不开,左脚也肿得开不了步,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女人急得要命,用嘴在男人的伤口处吸吮,吸出了很多污血,可那肿还是消不下去。男人躺在床上,发高烧、说胡话,病情越来越严重。
女人看在眼里痛在心尖儿,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大人说的青蒿能清热解毒。于是,她含泪吻别丈夫,牵着儿子,沿松茂古道,翻过山岭,赶到三十里外的羌寨。一位好心的羌族大爷教她认识了几种解毒、消肿、清热的草药,还扯了一大包给她带上。
为了早点儿治好丈夫的病,女人谢过大爷,背着儿子,匆匆往家里赶。路上,儿子饿得在背上又哭又闹。“儿子乖!”她拍着儿子的小屁股说,“儿子听话。再等一下就到家了。一到家,把药给你爸熬上,妈马上就给你煮荷包蛋。荷包蛋,儿子,你最喜欢吃的!”
这下儿子不哭了,渐渐在母亲背上打起了呼噜。女人只觉得心里发慌,她担心丈夫出事,于是脚步迈得更快了。突然,眼前一亮,她定睛一看,前边望夫崖下有许多红色的圆点儿。哦,是蛇泡子。她走过去,摘了一大把,然后解开背带,把儿子放下来。
儿子醒了,抓起母亲手中的红果果就朝小嘴巴里塞。看儿子吃得那么香甜,当妈的心里这才好受一点儿。她也确实累了,选了块光滑的石头坐下,喘喘气、歇歇脚。她随手扯起石头边的一棵小草,一闻,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她惊叫一声:“哎呀,青蒿!这就是青蒿!”
她站起身来,抬头望去,前边还有好几棵呢。她对儿子说:“乖儿子,就坐这儿等妈一下。妈去给你爸再扯点儿草药,这里有,难得碰到,多扯点儿带回去!”儿子点点头,说:“妈妈,不要走远了。我等你!”女人离开儿子,顺着山崖,又发现了另一种解毒的草药。
她扯了一棵又一棵,边扯边哼起了歌儿,很快就扯了一大把。当她抱起草药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听到一声儿子的尖叫。不好!她甩开草药赶紧往回跑。哎呀,糟了,儿子在哪里呢?她四下张望,左前方的草丛好像有响动,她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只听传过来一声“妈妈”。
她赶紧答应:“哎!儿子,妈妈在这儿。妈妈救你来了!”等她跑去一看,天哪!儿子躺在草丛中,一只黄毛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母亲救儿心切,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老虎见有人来抢自己已经到口的“美食”,气呼呼地回转身,张牙舞爪,咆哮一声,想吓跑来人。
哪晓得女人竟发疯一样直扑过来。老虎见来势凶猛,一个躲闪,转身叼起地上的“美食”就跑。女人在后面紧紧追赶!追啊追,撵啊撵,从龙池的西边撵到东南边,不晓得摔了多少跤,手脚鼻脸被划出一道道血口。她爬上了东边的一座山峰,见山那边半山腰的一块岩石上。
老虎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自己心爱的儿子,她顿觉心痛如绞,两耳嗡的一声巨响,心血喷涌,怒火中烧……她把牙一咬,躺在地上,顺着山坡向老虎滚去……不晓得啥时候,女人醒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岩石上,石上有一滩血迹、几块小骨头……儿子没有了!
她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从白天哭到黑夜,从黑夜哭到天亮。路过这儿的人都陪着她流泪,劝解她、宽慰她。给她干粮,她不吃;给她水,她不喝。她口口声声要儿子!人们只好摇头离去,无不感叹:“为儿子,她去撵老虎!为儿子,她哭成这样!真是慈母啊!”
失子之痛,把女人气得死去活来。她已失去了理智,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病床上躺着的丈夫。她哭啊哭,不晓得哭了好多个白天晚上,嗓子哭哑了,眼泪哭干了。等她那病中的丈夫找到她时,她的血液已经凝固了,身体化作一座山峰,平静地躺卧在龙池的东南湖畔。
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慈母山”。据说,这位慈爱的母亲每年都有一天会再现她的身影。
⑨ 初一历史关于都江堰的疑问。
B ,岷江流域,但下面接长江,嘿嘿,所以应该是找江流域。
淮河、珠江的太远了,完全不沾边哦
⑩ 都江堰被称天府之国,天府具体指什么初一历史
“天府来”原本是一种官自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而天府之国的“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是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
自从秦朝李冰修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成都平原一带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关中平原(战国至明代)、成都平原(唐代至今)、华北北部(明清时期)、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太原附近(五代时期)、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明代)、盛京即沈阳(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