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认识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坚强的毅力 社会的产物 其实成功存在着一些运气但必须说的是毅力非凡
『贰』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选择
第一,它是过去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以中国革命为例,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发展中从来没有强大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独特途径实现,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1905年革命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创立新型的阶级组织苏维埃,积累了政治总罢工和武装起义的经验,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总演习。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过程中,从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二月革命”,到发动彼得格勒城市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一切都有别于马克思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列宁能够巧妙地将俄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最终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这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注释。
第二,它是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成效的现实的验证。中国改革模式或改革的“中国特色”,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命题。如前所述,中国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指导思想;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改革推进策略。都是这一命题在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中的运用。如此才能使改革效应最优化和最大化,才能掌控改革、驾驭改革。与本国实际结合,实际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脱离群众。东欧剧变之所以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变动之所以使东欧党无所措手足,从反面验证了脱离本国实际的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极端危害性。多年来盲目追随苏联,已使东欧国家的党政领导人逐渐丧失了维护民族特性的机能和对本国国情的独立探索的勇气。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不敢越“社会主义大家庭”雷池半步,是不可能做好改革发展这一极其复杂的社会大工程的。一个真正把握本国国情的政党,能够将改革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即使风险来临,也能最终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风险,克服危机。
第三,它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精髓,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规定。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多国胜利论”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是对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发展的最新情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独特的时代环境的精深把握。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学说的创立,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20多年来的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基础之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阶级及政党相互关系学说的精深探求。如果不顾时代条件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胜利前进,就会犯教条主义和因循守旧的错误。所以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的结合,也就是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各个时代的本质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百多年来,世界变化很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正在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如同肌体中涌动的血液一样须臾不可离弃;本国实际则像肌体的脉动一样必须时时予以把握。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地推进下去。
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以来,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方兴未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也并未止息。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刻的思索,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重新认识。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上一场新的大讨论。其范围已经涉及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主义的起源、演变、概念、实质、目的、价值、手段等;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人类历史的进程;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与新社会运动;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的出路与未来;社会主义者的政治经济策略,等等。历史表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建设的重要时期。上个世纪之交列宁对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国家与革命学说的卓越建树,就曾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新高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关注、尊重和吸收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自觉地通过改革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就会使社会主义更加深入地影响当代世界的发展进程。
『叁』 哲学能力迁移(40分):
哈哈哈哈啊哈25号就考试泥傻啊24才找答案哈哈哈哈哈
『肆』 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专资本主义的统属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伍』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伟大意义:(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2)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3)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振兴进行过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但这些英勇的斗争成效甚少,屡遭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能代表人民利益并密切联系群众、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政党,作为凝聚和组织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和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有了发动者和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很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党发动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并积极开展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和其他各项工作。同时,党通过领导中国革命的初步实践和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很快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形式、任务和目标以及前途等问题;同时确定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又一个重大进步和飞跃。党通过发展工农运动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是一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但它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以坚定的信念为中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过80年的英勇奋斗,它已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64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并在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里领导各族人民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开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开始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事件,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
『陆』 如何看待邓晓芒《评刘小枫"学理"》
最近,刘小枫的“国父论”在网上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有些话可能说得比较难听专一点。或许是为了避免属成为学界的众矢之的,刘小枫在2013年《开放时代》第5期发表了《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一文,辩称由于网站的哗众取宠,导致“微博人士攻击的敌人面目模糊不清”,因而“有必要刊布由本人整理的讲稿”。我很早就对刘小枫的思维方式感兴趣了,但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一个是因为他的东西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再一个他的文章和书中大量煽情的东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些东西有许多还是不错的,但底下的“学理”确实一塌糊涂,而由于一般人很难把这两个层次区分开来,所以靶子总是不太清晰。现在,我终于读到他的一篇宣称要“讲究学理地思考”的文章了,这省了我不少事。本文不是要反对他的观点,而正是要清理一下他的“学理”。其实只要有真正的学理支持,打出“国父论”旗号也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活跃思考,不必躲躲闪闪的。
『柒』 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就丧失了主权能力,共和革命之后中国一直在艰难地恢复这种能力版,迄今还在坚权韧不拔地努力。没有完全恢复的原因,不仅因为国家实力不够,还因为美国掌握着热核武器和观念上的霸权。二战之后,亚洲战场的战胜国并没有像欧洲战场那样与战败国订立统一的和平条约,美酉凭靠灭绝性武器垄断了管制和教育日本的法权。在美国的教育下,好些战前的日本法西斯政客和将军成了自由民主宪政的政要。这一切凭靠的都是如今时髦的“普世”观念。按照这种观念的逻辑,一个国家非自由民主政体就不配拥有完整主权。
『捌』 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迈上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已取得一定程度发展,其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苏联剧变后一些史家据此断言,如果不发生十月革命,俄国社会也将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和“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这表明他们对“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缺乏认识。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看成纯粹经济的增长。〔2 〕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单纯经济增长并不完全等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甚至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现象,过分追求工业发展速度,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阻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照公认的标准,现代化进程除经济指标外,至少还包括社会结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秩序及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综合指标,用单纯经济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已属过时概念。在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状况如何呢?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无专门研究,本文对此略作尝试。世界各国对社会现代化发展提出不同指标体系,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制定的十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具有一定代表意义。限于篇幅,本文参照英克尔斯提出的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
数据清楚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几乎每项指标都居末位。
然而,在俄国现代化道路上横亘着一个巨大的障碍物——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它集中体现了反动的地主农奴主专政,使俄国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工业化发展要求更大国内市场和更多劳动力,而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役制仍要求农民为地主无偿劳动,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主富农采用高利贷手段剥削农民,农民一贫如洗,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沙皇政府卵翼的俄国资产阶级采用残酷手段剥削工人,工人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在20世纪初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4 〕由于缺乏受教育条件,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的人仅有21.1%,〔5 〕无法为工业革命提供更熟练的技术队伍;为了维护反动专制,沙皇政府限制地方自治机构权力,取缔部分选举权,扼杀一切进步读物,广大人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专制政府种种倒行逆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尖锐矛盾,迟早会引发一场大的风暴。
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
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其矛盾尖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
阶级矛盾。广大倍受压榨的农民和地主之间、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根据最近俄统计资料,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97次,1914 年发生1046次。工人的反抗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并且从经济罢工发展到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的政治罢工。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6 〕参加者近十万之众。
民族矛盾。沙皇政府对待占人口57%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政策,一是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压制少数民族的发展,二是挑动民族纠纷,防止各民族在反抗沙俄统治中团结起来。在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南高加索地区不断爆发反对沙俄专制的民族斗争,俄国成了众所周知的“各民族监狱”。
俄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日益成为外国资本输出场所,外资控制了矿山、铁路、机器制造、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操纵了财政金融部门。在1913年仅偿付外债就达4. 424亿卢布,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13.7%,〔7 〕俄日益沦为外国资本的原料输出地。继克里米亚战败后,沙皇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再遭惨败,俄帝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
深刻的社会矛盾激起俄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作为其阶级利益的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成立的各类政党,他们或要求君主立宪,或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法治,迫使沙皇政府变革。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1898年成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社会民主工党,在列宁领导下其矛头直指专制政府,直接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
沙皇政府摇摇欲坠的“上层”已无法继续照原样统治下去。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沙皇政府在战争中严重失利,俄伤亡和被俘人数达350万之多, 且丧失大片在经济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领土。沙皇的穷兵黩武政策,造成国内经济几近崩溃,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状况恶化把人民逼上了绝境。仅1916年全国参加罢工者达100万之多,“下层”人民也不愿意照原样生活下去。 革命一触即发。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一书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而是从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特别是从保安局的报告中显示出来的……克伦斯基、米留可夫和罗将柯这样一些著名的杜马领袖在革命前夕的讲话中就已提出了警告:国家很快就会发生动乱,必将陷入深渊。”〔8〕
总之,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体现。这就证明那种把“十月革命”说成是“布尔什维克少数人搞的阴谋”的论调何等荒谬。至于俄将发生何种变革,是革命、是改良、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
3、能否走斯托雷平的“绿色革命”道路?
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虽也承认俄国变革不可避免,但认为当时还存在另一种“绿色革命”的形势,即通过资本主义农场的改良发展道路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走上文明发展之路,然而这个过程却被布尔什维克的“红色革命”破坏了。〔9〕
“绿色革命”指的是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时任沙皇总理大臣的斯托雷平,面对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以破坏俄国传统村社加速土地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过去的苏联历史著作中,把这些措施一味称之为“反动的”当然过于片面。其改革由于建立了一些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人土地所有制的田庄,由于部分农民离开村社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移民政策也有利于西伯利亚的开发。然而斯托雷平的改革整个来说是不成功的:改革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制度,造就一批忠于沙皇的农场主,其政策必然不敢根本触动沙皇专制的基础——地主和富农的利益。贫苦农民在重分土地中遭到极大剥夺。1907—1914年,农民反抗次数逐年增加,达到一年上千起,就是对斯托雷平的回答。改革指导思想也是形而上学的,把农庄和田庄这种私人土地所有制理想化,似乎非此就不能发展农业生产,甚至不顾区域、气候条件不同强行推广一种生产模式。在整个改革期间, 从村社退出的农户在1909 年达到高潮——579,400户,此后退出的农户数字直线下降。到1916年1 月, 总共才约300万农户退出村社,不及农户总数的1/3, 划出的份地也仅占村社土地面积的22%,〔10〕实际上在革命爆发前斯托雷平的改革已经停滞。可见那种认为如果不是“红色革命”,“绿色革命”也会发展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4、能否停留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阶段?
近年来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也承认斯托雷平的改良道路行不通,革命不可避免。但如同前苏联总统顾问雅柯夫列夫所说,“如果停留在拥有自由的二月革命,而不将国家推向‘无产阶级’专政的十月革命是否更理智些?”〔11〕当然,他或许不了解历史研究的一条基本准则:只能就已发生的事研究历史,而不能“设想”历史会怎样发生。当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1917年2月(俄历), 在汹涌澎湃的俄国各阶层人民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中,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史称“二月革命”。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政治大赦,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取消民族限制,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措施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关键是他们能否真正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走,并能够解决俄国人民迫切关心的和平、面包、土地诸问题呢?
最初在临时政府居领导地位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12〕4月18日, 临时政府给各盟国发出照会,向他们保证:“全体人民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并继续命令前线的军队投入战斗,这就根本违背了早已厌倦战争的俄罗斯人民意愿;在土地问题上,临时政府通令采取一切措施直至“调动军队”镇压农民夺取地主土地的行动;对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对生产监督的要求则置之不理;竭力阻挠实现被压迫民族自治的最起码要求……临时政府的这些行动是由其本性所决定:俄国大资产阶级与沙皇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总理李沃夫公爵曾任沙皇治下的城市联合会军需供应总委员会领导人,该委员会经沙皇批准可参与对前线供应,依靠军事订货大发横财。他们并不想根本改变沙皇的内外政策,“顶多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在不到半年内就经历了4月、6月和7月三次危机, 受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这个临时政府,又何以能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继续下去?
7 月危机后政权转至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手中,〔13〕他们为何又最终失败?首先是思想的局限,认为俄国目前进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因而“执政党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首先是立宪民主党”。在行动上处处表现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妥协、退让乃至共同勾结。他们不惜背叛革命,入阁大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以助其渡过危机,执政后又请回了退出内阁的立宪党人。在前线恢复死刑,在后方血腥屠杀革命群众,查封报纸,逮捕夺取土地的农民,关闭工厂和实行同盟歇业……使民主革命成果几乎丧失殆尽。第二,他们同样也不能解决俄国社会的迫切问题:拖延立宪会议的召开,继续帝国主义战争,使经济面临崩溃,饥饿笼罩全国。农民起义和工人大规模罢工浪潮席卷全俄大地,连其自己人也咒骂他们“没有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和实行全国渴望的改革;由于这种延续,便使得他们无法防止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14〕第三,从本质上讲出于俄国中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只有依附大资产阶级,他们“既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又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15〕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背叛了群众,群众也最终抛弃了他们。剧变后的俄权威史学机构也指出, 如果说在1917年7月的莫斯科杜马选举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得票率达70%, 在9月的选举中则下降到18%,“而且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彼得格勒和俄罗斯其他工业中心”。〔16〕怎么“设想”他们能继续资产阶级二月革命?
5、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
20世纪初期,俄国大约有50多个党派,其中较大和有影响的党有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17〕我们已经分析了前三个党派失利的原因,自然,俄国革命发展的历史重任只能落在布尔什维克党身上。
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1 )有以列宁为首的党的领导。新型的布尔什维克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分子组成,俄国无产阶级由于其所受的残酷压迫而最富革命性,“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俄国无产阶级在某一时期,可能是很短暂的时期内成为全世界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18〕和动摇的资产阶级不同,他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能抓住历史机遇,要求革命突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如工厂社会化,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等),使革命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布尔什维克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党为革命的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的策略,确立了工农联盟的政策和从争取革命和平发展到武装起义的方针,规划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形式。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2)解决了俄国最迫切的社会问题, 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有权分得土地;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世界大战,使饱受战争之苦的俄官兵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宣布俄国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承认了芬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国家的独立,为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使得苏维埃政权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凯歌行进”。3 )能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与俄国实践结合,并吸收了人类最先进思想和最优秀的科学成就。当时俄国许多革命者曾流亡国外,能详尽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它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了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运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列宁并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而是大胆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关于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能否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列宁当年和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激烈争辩而且时至今日史学界仍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列宁的主要思想是:十月革命并不意味着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它要解决的仍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由于俄国所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社会主义一些最初步骤,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正在于此。〔19〕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时,回顾这段历史,列宁作了经典性总结:“俄国革命直接的迫切的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性的任务”。〔20〕“在我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或者说社会主义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三大项:(1 )通过革命手段退出世界帝国主义战争;揭露两个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强盗集团的大厮杀并使这场战争打不下去……(2 )建立苏维埃制度这一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3)从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这方面, 最主要最根本的工作还没有完成。”〔21〕这就是说,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是可以而且应当毫不拖延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革命需要解决的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而这个工作则是长期的。这就是关于落后国家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部意义。列宁的思想既和那些认为“俄国只能搞资产阶级革命”的右倾思想划清界线,又和认为“俄国当立即实现社会主义”的“左”倾思想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在这些先进理论武装下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对俄国的意义。
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从经济地位看,革命前贫富差距极大,12家银行控制全国银行资本的80%,达几十亿卢布,而工人平均月工资不足16卢布;平均每户地主拥有300俄亩土地,普通农户只有8俄亩〔22〕。革命后,仅从1940年工资水平看,全国各部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卢布,其中工业生产部门工人为32.3,建筑工人为33.9,运输工人34.7,农场职工为21.9,文教部门职工为32.3,科研机构46.7,而国家各级管理机关干部为38.8卢布。〔23〕在俄国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的原则。
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正如俄共1995年1 月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指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执政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能力的情况下保存民族国家唯一现实的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使占人口45%、工业总产值33%、耕地面积47%的领土沦入敌手,苏联面临灭亡之时,由十月革命而激发巨大热情的苏联工人、农民和士兵依靠国家强大的工业和国防能力,在苏共领导下英勇奋战,终于把德军赶出苏联,不仅为世界人民最终消灭希特勒德国作出贡献,而且再次捍卫了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代。列宁在驳斥第二国际一些人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时曾提出一个著名论点:为什么不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革命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呢?”〔2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在较短时期内,即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为240.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9.3%,〔25〕到1937年苏联农业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26〕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 年均增长率为7.8%,〔27〕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 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6。〔28 〕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29〕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在其他社会指标发展方面也取得某些令人注目的成绩,而以往史家对此是注意不够的。我们试借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把苏联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一比较研究:〔30〕
表21940年前后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比较城市人口第三产业每千人每千居民
国别占总人口就业人员口拥有受过普通
比重 %比重 %医生数教育人数
苏联33230.8 245
美国56.551.8 1.33 220
德国7534.3 0.69 133.7
英国80.442.7 0.42 122
法国52.035.0 0.68 131.7
日本37.929.80.9 166.1
婴儿死亡
国别率(逆指
标‰)
俄国 81
美国 33
德国 55
英国 33
法国 53
日本 60
『玖』 你如何看待邓晓芒对刘小枫的批评,其要害是什么》谈谈对这一事件看法。1000字左右 求原创
『拾』 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
咱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可是,若问起什么是“共和国”这一最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恐怕会有许多人回答不上来。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共和国”与我们每位公民无关,或者关系不大,仅仅是一个称号、一个名词概念?每当国庆或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会有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可能有人会问: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开国领袖,有毛泽东的画像就可以了,为何还要悬挂孙中山的画像?百年前,革命先烈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百年间,共和国历尽艰难和坎坷,人民经历了喜悦与磨难;今天,民主共和的理想需要我们如何继续去实现,共和国的大厦需要我们怎样去建设、去美化?这些,就是作者与读者诸君将要涉及的内容,共同探讨的课题。第一篇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没有辛亥革命党人的英勇奋斗和牺牲,腐败的清王朝还会在苟延残喘,继续丧权辱国,中国人民陷入更深的灾难之中;还会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之下,行跪拜之礼,口称老爷,无法站立起来,堂堂正正做人;还会托着一条长辫子,裹着小脚,迈不开前进的步伐!中国民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几千年封建帝国让位于现代民国,君权神授让位于人民主权,小民变成了主人;共和国的理想深入人心,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中华儿女精神追求;自此之后,任何形式的专制独裁、称王称帝的行为都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是谁,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1911年10月初的武昌天气依然闷热,比这闷热天气更令人烦躁的是弥漫于新军营房的紧张气氛,令人窒息,使人压抑,似绷紧的弦刹那间就可能断开,似干燥的柴草只要一点火星就会轰然燃烧!“八月十五杀鞑子” 一语在军营传开来,使武汉的清朝军政要员闻之恐惧,立刻提高了警备程度,屡屡派出密探,到处侦探消息,搜集情报。湖广总督瑞澄宣布,八月十五(10月6日)当天,全城戒严,官兵皆不能离营外出。新军士兵们被圈在营房里。后因革命党人孙武研制炸药失事暴露,官方加强戒备,搜捕革命党人,各个军营内议论纷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乘机崛起,提前发难”。◎ 10月10日,新军工程八营营地工程八营后队队长、总代表熊秉坤召集各队代表,约定当晚发难。大约晚上8时,武昌新军工程八营营房,二排长陶启胜巡查发现革命党军人金兆龙正在往枪里装子弹,厉声呵斥道:难道你想造反吗?金兆龙叫道:反就反!你能拿我怎样?陶见势先上前要下金兆龙的枪,金兆龙大声喊:“现在还不动手,等到何时?”另一位革命党军人程正瀛(国)忙上前用枪托击打陶启胜的头部,这位陶排长松手逃跑,程开枪击中其腰部,这就是武昌首义第一枪!熊秉坤听到枪声赶来,又向陶启胜开了一枪,没有打中,陶逃脱。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指着熊秉坤向同志们介绍说:“这就是武昌起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后在《孙文学说》中,又称“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1919年,孙中山写国庆社论的时候,又把“第一枪”之功给了熊秉坤。国父如此说,大家自然跟风。但如果仔细考察历史史实的话,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熊秉坤本人也讲,是程正瀛开枪打中陶启胜腰部,“此即首义第一声也!”当然,从政治领导意义上的“第一枪”讲,非熊秉坤莫属,熊秉坤也因此有了“熊一枪”的美名。但要说真正放的辛亥第一枪,确是程正瀛所为。这一枪,划破了武昌的夜空,是唤起人们起来革命的号令枪,是埋葬清朝两百多年统治的夺命一枪,也是结束中国长达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宣示性的一枪。当程定瀛打了具有历史性的一枪后,“全营轰动”,大多数人抓起武器,枪声此起彼伏。熊秉坤带领同志们冲出营房,遇到工程营代理管带(营长)阮某等三人欲阻拦, 程定瀛等革命士兵开枪将他们三人击毙,然后向楚望台军械库冲去!楚望台军械库的革命士兵趁势将军官赶走,配合熊秉坤带领的革命士兵占领了军械库。乖乖!这军械库里有大量军火,有日本德国和汉阳兵工厂制造的几万支枪支及弹药,还有百余门大炮!湖广总督衙门内,听到枪声的瑞瀓等人大惊失色,当闻报革命党起事已经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瑞瀓感到一阵阵绝望。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拍胸脯保证带兵来保护督府,瑞瀓十分感动。新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的兵营里,革命党士兵邹玉溪等人要响应起义,黎元洪命刘元吉开枪将其杀害,然后再假惺惺地出来制止,劝说大家不要同室操戈,总算压制住了众人的混乱。这时革命党人张振武、蔡济民也率领队伍赶来楚望台会合在一起,同志们兴高采烈,一时间枪声大作!楚望台(今起义门)成为起义的指挥部。他们兵分二路,一路去迎接南湖炮队,一路去攻打湖广总督衙门,与几千名清廷守军展开激战,义军战士用汽油、附近居民献出房屋放起火来,一时间火光冲天!总督瑞瀓打电话到黎元洪、张彪处,叫他们赶来救援竟无人接电话。这时赶来的南湖炮队放起炮来,总督衙门危如累卵!总督瑞瀓惊恐万状慌忙窜墙逃跑,在江边碰到逃命的张彪一行。凌晨,起义军占领了总督衙门,十八星旗迎风招展,革命士兵们欢呼雀跃!当天众多士兵在革命党人的率领下纷纷起义,武昌城内的清廷官吏,全都逃之夭夭。各城门、各官署都归于革命军掌握,革命军的十八星旗迎风飘荡在俯瞰江流的黄鹤楼上。武昌为革命党人占领。汉口、汉阳的革命党人应声而起纷纷响应,13日14日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为革命党人占领!这革命之突然之迅速确实出乎意料!而且是在缺少统一领导、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取得的。虽然起义前武汉的革命党人曾向宋教仁、黄兴报告并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 起义前夕武汉的革命机关遭到敌人的破坏,参谋长孙武研制炸药失事受伤住院,起义计划和人员名单泄露,总指挥蒋翊武逃离敌人的搜捕,刘复基等三人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三位烈士,现在武昌有一条以三位烈士的姓命名的路,叫彭刘杨路)。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在中国的腹心地区,打开了一个血淋淋的缺口,形成了对清王朝的突破性一击,进而以其超乎预料的辐射作用在全国点燃了革命和独立的燎原烈火,最终迫使清帝退位,颠覆了清朝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武昌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军事、政治试验,它催生了中国人数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是一场以民族革命为现实基础的伟大政治革命。武昌起义的仁人勇士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们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使得他们的名字会永远镌刻在人民的记忆中!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中国人习惯于安于现状,在不好或恶劣的境况下甚至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然而,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刻,一个人的振臂一呼,奋起抗争,个人的命运从此改变,国家的面貌从此改观!武昌起义第一枪就是如此,它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星火燎原、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惊心动魄,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