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答历史大题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想从何入手怎样答完整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及答题技巧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② 如何解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题
07年版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几段诗歌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主张?
反映了对贵族的限制;平衡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地位;制定法律,管理国家。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进行新的社会等级划分和权利分配标准是财产多寡,财产越多,等级越高,因此,其所谓的“公平”是一种有条件的“公平”,是财产等级制而非所有公民的公平。
解析与探究:
1、 教育能使人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判断力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文化素质是行使政治权力的基础。)
2、优秀品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正直无私等。(梭伦不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品德。)
自我测评解答:
1、①梭伦改革前雅典实行贵族政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由于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至公元前7世纪世纪末,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下层平民和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2、(1)主要措施:
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①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②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
③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
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此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
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2)基本特点
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3、积极作用:①梭伦的经济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②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③ 请问历史大题如何回答得比较完整
考虑问题要全面,记住看分答题,根据分值来知道有几点。
一般问原因,根据分值,从内政治,容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当时的对外发展交流情况来。启示就与前面的原因一一对应。答题之前先疏通条理。
前面是简答题,遇到材料题。首先,看清题目,是结合材料与自己所学知识还是只结合材料。前一种,不仅仅只在材料中找要点的得分,还要加上书上的知识。而后面的只用材料要点就行。其次,阅读材料要迅速仔细,回答时也要看是要求用自己的话还是可以用材料原文。翻译不准确时,还是最好永远用原文。挨着顺序找要点也不易遗漏要点。
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答,答全。但重中之重,审题要准,抓住时间,人名,年号,特别记事等来帮助判断。
④ 答历史大题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想从何入手怎样答完整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⑤ 如何答历史大题
【材抄料分析题经验】
第一】
找关键字,可从时间、人物、地点、历史事件等方面来入手,弄清材料说的大概是课本那里的内容,因为所有的试题万变不离课本,只是材料及其考察侧重点经常变换。
然后】
再看材料所给的问题,然后再拿着问题在读材料,因为有时他只考察某个知识点的一部分,要以问题论题
,不要按着课本上的知识点一下子都会打下来。
最后】
要学会表达,即答案要分点答题,二是简明准确,这样老师在短时间该大量试卷时较为喜欢。多参考一些辅助材料,上面有很多总结嘛,都简明扼要。
希望再作材料分析时对你有帮助;
⑥ 怎样回答历史大题
套公式啊,三段论。
1.这个事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可以是积专极的影响(推进了什属么,沉重打击了谁),也可以是消极的影响(不过一般都是积极的影响大于消极的影响);
2.站在历史进程的高度上,这个事在思想上的进步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先进性),还有在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当时人民的生产力的限制);
3. 如果1840年后的历史,则可以谈谈对世界的影响,比如说是世界***斗争的一部分啊,之类的,如果涉及到民族发展,就说促进了民族整合之类的;
可以把每点都拆开来论述,但总的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多写、尽量往上面扯,一定要写满。
⑦ 高考历史大题题型怎么回答急!!!!
从我的经验来讲,大题不能乱答咯,还是要结合材料来分点写出知识点。
概述材料题一般都是看你对材料的掌握理解程度,简单的一句话点出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事件名称)就ok了。
特点、原因这些都属于课本里的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啦,答题要有条理,最好能列出1、2、3、4,并分别用一两句话结合材料加以说明,千万不能瞎扯。我有一次写了一整版,小800字,最后20分的题才得了2分,就是没有抓住知识点。又及,如果有两个历史事件,问你特点的话,着重答区别。
说说你对事件的看法其实是在考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不要看到让你说你的看法,就觉得可以乱答啦。答题的要点还是跟特点、原因分析一样,要有条理,清楚,让老师能很清楚的看到你在说什么。
总之,历史大题的答题需要你对书本知识的全面把握,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清楚。考试的时候材料可能会变,因为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展开,但不管材料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你能抓住中心事件(历史事件),根据你对改事件的掌握来答题,注意分点,把话说清楚,不要搞长篇大论,分数一定不会低。
这些都是我高考的时候我们历史老师告诉我们的答题要点,我认为这些点对我的历史考试很有帮助,我的历史高考成绩是131(满150,我是08年的广东考生,专业课是历史),希望这些技巧能帮到你。
另: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通常会拿来跟日本明治维新比啦)、解放战争(包括长征)、中共历次会议(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七届二中全会)及其影响、改革开放、近代史上的历次侵略战争的影响及其区别(鸦片、八国、甲午)、康乾盛世、王安石变法、贞观之治、秦统一六国等;站在纵断面的角度来讲,常考的有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嫡长子继承制、中央集权如何强化及其各个时间节点,中央集权的强化要把握两个点,一个是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一个是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制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脉络(重农抑商思想,田亩制度的发展,城市发展进程——主要是里坊制的兴衰,商品经济的发展——貌似总是会考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史考得比较多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孔孟荀的比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程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科技啥的比较少在大题出的
⑧ 怎么答好高中历史大题
其实答来历史大题不难、源我的情况和你恰恰相反、1、材料题这种题目答案一般在材料中体现、但是千万不可以整句整段的完全照抄照搬、要用抽关键词+自己的概括的方法2、分析题这种题目一般是从所给材料的背景入手、然后在脑中进行知识搜索覆盖,将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筛选、不要将一些无关的东西写上、虽然不扣分,但是让改卷老师觉得是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打分就会差一些3、分点答题,一定要将关键词放于首句中、不要放在最后的总结、让老师一目了然、不用找的那么辛苦,自然分数更高 文科嘛、那么多的简答题还有就是字咯、漂亮最好,写不漂亮就求工整了希望能帮到你,
⑨ 历史的大题该怎样回答
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指导 复杂问题简单化,疑难问题常见化,回答问题规范化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阅读理解材料 2、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 3、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4、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 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 分析设问,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限定词、中心词等) (1)“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X分) (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X分) (3) “综合x材料……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 整体把握材料: (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选取材料 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 文字理解 数据型(数字表格 饼状图 柱状图 曲线图) 数据变化 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 隐含信息 混合型 设问结构 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 抓住层次 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 联系书本 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 正确观点 (一)文字型材料解析 理解文字 (1)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 (2)注意提示性文字(在材料的开头和在材料末尾) (3)抓住关键句、词、字。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 (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 (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 解答:结合设问,理解材料 分析层次,寻找信息 联系书本,判断分析 提炼观点,转换词语 材料为主,结合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