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学名词解释来自哪里

历史学名词解释来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1-03-15 02:54:17

历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区别

名词解释可以分类对比记忆 论述题一般要像写作文800-1000字左右吧,当然是答的越多越详细越好.首先回答问题然后提出自己观点加以例子佐证.

Ⅱ 历史学的名词解释,真正的强者来!!!

苏报案: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 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在会审公廨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1904年5月,章、邹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通过这一事件,《革命军》销行更广,革命风潮日盛。清王朝越发遭到人民的厌弃。

黄花岗起义: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这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才能拯救民族。于是,从20世纪初年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1908年,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这些起义因准备不足,单纯冒险,结果都归于失败。1910年2月,同盟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3000人起义,又遭失败。连续的失败,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只有孙中山等人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他们决心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的起义,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组成“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同盟会接受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处、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具体领导这次起义,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革命党决心把这次起义组织好。

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赵声为总司令,黄兴为副。“选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放火,扰乱清军军心。

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

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当时,广州革命党人已决定于26日(三月二十八日)举义。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枪械稍迟方能运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将退伍的消息,这就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但胡毅生、陈炯明等认为清军已有防犯,提议改期。姚雨平反对改期,但要求发枪500枝以上。黄兴在喻培伦、林文(时爽)等人激励下,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期发难。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被打断右手中食二指第一节,便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手枪,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

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

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义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会党于4月28日响应。届时,顺德会党数百人竖旗响应,夺占乐同团练分局。4月30日,在李准进逼下,会党解散。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

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集中了同盟会所有的人力、财力,作了长期的准备,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起适合武装起义的权威领导机构,参与组织起义的一些重要骨干在起义即将爆发的紧急关头,仍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致使起义日期一改再改,临到起义,各部除黄兴一路外均借故不发动,造成了孤军奋战的局面;二是计划不周密,起义尚未爆发,消息就已走漏,使清军早有准备,而革命党方面则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原定计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枪械运输),最后只得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仓促发难,自然难保成功;三是没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起义只是少数革命党人的军事冒险。

保路运动: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为了夺回这两条铁路的自办权,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采用征集“民股”的办法,由地方政府在税收项下附加租股、米捐股、盐捐股、房捐股等,来筹集筑路的资金。经过几年的筹集,不仅四省的绅商、地主成了股东,连一些农民也握有股票。粤汉铁路已开始修筑,川汉铁路从宜昌到万县的一段也已动工,从当时情况看,这两条铁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但是,帝国主义不肯让中国自己修成铁路,就利用清政府财政困难进行要挟,迫使清政府订立了铁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根据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国主义不但掌握了铁路权,而且还要以湖南、湖北两省的盐税厘金作为抵押,所以,所谓铁路“国有”,不但剥夺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主权,而且实际上是把川汉、粤汉铁路完全拍卖给帝国主义了。广大人民在两路筹办时期内,吃尽了苦头,当他们看到清政府公然出卖路权,更加愤恨,许多绅商也因铁路国有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非常不满。于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爆发了。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长沙举行了万人群众集会。接着又举行了长沙至株洲的万余铁路工人的示威,并号召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在湖南人民的带动下,湖北、广东、四川的人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保路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

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

中国同盟会曾试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起义中虽然有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但中国同盟会并未起领导作用。到1912年中国同盟会已经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后孙在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的九个成员中只有三个是中国同盟会的成员。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下,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联合在北京成立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1913年,袁世凯在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于11月4日下令将国民党强行解散。

虎门销烟:
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虎门销烟前,林则徐了解到,过去用火焚烧鸦片,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熬炼成烟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门海滩挖出长宽各15丈的2个大池,灌入海水,然后把鸦片投入池内,泡透后放石灰.再打开涵闸让鸦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9日,英军闯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群众奋起抗击,打死几名英军。次日,三元里和附近各乡几千群众,手持刀矛和农具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进攻。英军急忙反扑,三元里人民诱敌到牛栏冈围歼,恰好雷雨大作,敌人的火药淋湿,枪炮无法使用,被打得东奔西窜,死伤几十名。当晚英军向四方炮台退去。三元里人民乘胜追击,广州附近几个县的群众也纷纷起来支援,包围了四方炮台。侵略军向广州官府求救,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前往解围。后英军悄悄地退出了虎门。这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规模较大的一次斗争。

海国图志: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百日维新: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关于“戊戌变法”的所有“定论”中,“公车上书”都是一个重要情节。随手翻出《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82年版)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对于这样一件教科书中言之凿凿的事情,史学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语对枯棋》中断然质疑:“这说法大可怀疑。”

姜先生用自证、它证、反证的方法,论证这件事其实相当可疑。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但当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车上书记》序中说,5月2日那天,公车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当日日记,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再据宫廷档案证明“被拒”之不存在。当时上书反对签定条约的远不止公车们,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这样转奏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因此,作者认为,所谓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作为“历史事件并不存在,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已。”

马嘉里事件:
1874年英军上校柏郎率200人的武装由缅甸入侵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的翻译马嘉里前往迎接。马嘉里沿途刺探我军政情报,绘制山川地形图。

马嘉里与柏郎街头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率部队取道八莫——芒允路入境。英军行至中国境内红蚌河边,闻知边区军民已有联合抗击准备。马嘉里便自告奋勇带三个随从前往探路,柏郎率部随后。我边防守军腾越左营都司李国珍,故意放过马嘉里,已切断其与柏郎的联系。马嘉里14日晚行至芒允,宿住于寺庙中。16日在返回迎柏郎途中,受到我方群众阻拦,马嘉里当场开枪打死一群众,从而群情激奋,将马嘉里一行四人杀死,弃尸户宋河中。次日上午,我景颇、傣、汉等各族群众配合立国珍守军在班西山下阻截柏郎的部队。柏郎闻报马嘉里被杀,中国援军即至,便仓皇逃窜出境。我神圣国土得以保护。但是英国人借此向清政府提出许多无理要求,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于压力,已“盗匪劫杀”的罪名,捕杀了23名景颇族抗英勇士,江腾越镇总兵蒋宗汉、同知吴启亮革职,还打入地牢。

1876年9月,清政府李洪章在山东烟台与英国使臣签订了屈辱的《中英烟台条约》,按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出除对英国人进行道歉、赔款、抚恤外,对所谓的“凶犯”要进行严惩;同意英国开辟印藏交通,允许英国人往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旅游。开辟宜、芜湖、北海为通商口岸;并扩大领事裁判权。

盈江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边区军民抗英的斗争,于1987年在此立了纪念碑。

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便于初五派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初八晨,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冯子材一面令各部迎战,一面通告扣波、幕府各军前来策应。当敌逼近长墙时,年已70的冯子材持矛大呼,冲入敌阵,全军感奋,一齐涌出,与敌白刃格斗,战至中午,终将法军击退。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门户开放: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1917年5月,黎元洪总统“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密谋复辟,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正式让溥仪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7月12日即结束。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制造“亚罗号事件”。

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中国人。该船曾被海盗夺去。为了方便于走私,该船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

“马神莆事件”应为“马神甫事件”

10000字的限制,我也无法把答案全塞进来了,只能做到二行的题目,剩下的想放也放不下了,恕我无能为力了。要不你再把题目分开一下吧。

Ⅲ 历史学名词、概念

下面都是在网上搜索到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世界史和中国史都包括)http://wenku..com/view/e8b94222192e45361066f59a.html
历史学基本概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374290100e3vp.html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GZ/GZLS/LSBL/LSXGS/12837_SR.htm
http://www.pep.com.cn/gzls/jszx/jxyj/jxlw/201001/t20100108_624669.htm

Ⅳ 名词解释(历史专业)

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味,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重。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留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可惜的是当时川菜尚未流行。如果加入川菜,满汉全席将锦上添花。

黄肠题凑:“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吕氏春秋》,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
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作为柏木的黄色木心作题凑的椁室的"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和石景山区老山汉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灵王或王后墓等。这些棺椁都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如北京大葆台"黄肠题凑",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 北京老山汉墓发掘时曾有专门报道。
“黄肠题凑”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扬州的“扬州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规格最高,最宏大。
葬具名。棺木之外以黄肠紧密累叠而成的橔。黄肠即柏木之心,其色黄而质地致密,亦称“刚柏”。题凑谓以木条木块累叠互嵌,其端皆内向聚合,敦上成屋之四阿状,为汉代皇帝及诸侯王特用葬具。然个别权贵如霍光、董贤亦得恩准用之。建国后发掘的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可能为燕刺王刘旦墓)及河北定县(今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均可见其遗制。唯刘焉墓以黄色之石代黄肠木,与《后汉书》所载曾征发六州十八郡黄肠木为之营葬事有所不同。

Ⅳ 历史的名词解释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五国海军协定】
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迫使英日法意共同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的协定。《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五国条约全称《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6日签署。美国在一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企图争夺世界霸权,巴黎和会未能如愿,遂举办了华盛顿会议。战后美英日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正在进行激烈的造舰竞争。会上美国凭借巨大经济优势,向他国施压,迫使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华盛顿会议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就此终结。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对等的制海权。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这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消除竞争,且在以后重新激化。

《田中奏折》通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但实际上他是由参谋本部铃木贞一少佐应外务省次官森恪写的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虽然铃木贞一是昭和军阀的核心领袖,日后贵为企划院总裁,28个甲级战犯之一。但当时他还不为中国人所知,在中国发表的时候就了田中义一的名字,以达到宣传效果。这份文件的发表对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日本的幻想。是一份宣传战的杰作。

【啤酒馆暴动】
1923年11月A.希特勒和E.鲁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发动的法西斯未遂政变。又称希特勒暴动。1923年,巴伐利亚邦长官G.von卡尔 、驻巴伐利亚德国国防军司令O.von洛索和邦警察局长H.von赛塞尔为首的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慕尼黑阴谋】
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一手炮制了对德国极为严厉的《凡尔赛条约》,纳粹党也是通过煽动对该条约的仇视才上台的,故纳粹刚上台就制定了针对英法两国的报复措施。对此,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冲撞《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非但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更默许了德国的做法,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国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并企图将此祸水引向东边的苏联。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后,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威斯敏斯特法案】
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巴尔福宣言》,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是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国会纵火案】
国会纵火案(英文:Reichstag fire;德文:Der Reichstagsbrand)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希特勒通过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国共*产*党。

Ⅵ 历史学是什么名词解释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Ⅶ 回答历史学中的名词解释要包含哪些方面

事件的话,时间一句,背景一句,概述经过一到两句,结果一句,评价一到两句。这是个模式

Ⅷ 历史专业的名词解释该怎么背

名词解释的出题形式比较灵活,比如把简答或是论述题修改都有可能回成为名词解释,其实准备名词答解释,不需要死记硬背,在准备名词解释的时候,你一定解释清“名词”的时间,范围,性质,用一句话阐明,就相当于盖个帽子,然后再具体阐述一下详细的内容,就像穿个衣服,最后阐述这个“名词”的影响,可以比喻为履靴。
比如“典制体”作名词解释。
典制体: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而发展成的史书体裁。(盖帽)
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比较有代表的典制体有唐朝刘知己编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体的出现丰富我国史书体裁,记述了历代的典章制度,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过例子,可以对名词解释这类题目做个分类。一般名词解释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经济专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词解释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定点明是什么性质,出现的时间等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记不清它的详细内容或是影响,也可以做到有话可说了。

Ⅸ 历史名词解释

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的印度起义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它严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加强了印度人民反英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国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在执政的43年(1805~1848)期间,为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人主权国家,他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1)在政治上,使长期分裂的埃及社会复归统一;继而推行一整套严密的统治体系,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2)在经济上,倡导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 (3)在军事上,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欧洲方式改组陆军,聘用西方军事专家训练新军;大力发展海军事业,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创办军官学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种学校。(4)在文化教育上,倡导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兰宗教教育。

三、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的后裔,种族歧视表现得最严重的是荷兰人,到南非以后叫布尔人。布尔”系荷兰语,意为“农民”。布尔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后裔,1652年,第一批荷兰人来到南非的开普,建立了殖民地、1795年,英国舰队在南非开普登陆。经过多年的;中突,在英国的强大实力面前,布尔人被迫向北面迁徙,于1852年和1854年分别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

四、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正式向国会递送了一份关于美国反对任何欧洲殖民势力干涉美洲大陆的政策咨文,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门罗宣言”。门罗宣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这种倾向性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门罗宣言在客观上维护了拉丁美洲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阻止了复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图。

六、《江华条约》;是日本与朝鲜于1876年2月26日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朝鲜逐步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朝鲜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自此,朝鲜对外开放,外国商品汹涌侵入,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七、朝鲜甲午农民战争;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亦称"东学党起义",是朝鲜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朝鲜甲午农民战争虽告失败,但它进一步动摇了朝鲜的封建制度,促进了朝鲜民族觉醒,对后来朝鲜人民反日义兵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八、国大党;1885年12月28日,在孟买成立了全印统一的民族主义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印度国大党。印度国大党的成立标志着印度的资产阶级民族改良主义运动已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地区性发展为全国性。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该党的早期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实行代议制。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九、提拉克;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导人,国大党小资产阶级激进派领袖,历史学家。二十世纪初在国大党内组织和领导激进派,积极参加1905—1908年反英斗争。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完全独立。1916年建立印度自治同盟。

十一、印度支那联邦;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实施“地区霸权主义”,建立“印度支那联邦”。

十二、“卡蒂普南”;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博尼法西奥等人创立于马尼拉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卡蒂普南提出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要求,主张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殖民统治。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体。

十四、奥斯曼青年党人;被称为土耳其新文学三杰之一的纳米克·凯末尔及其同仁于1865年6月成立了秘密组织奥斯曼青年党。奥斯曼青年党人反对素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实行改革和立宪。

十六、阿拉比;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哲学家。他将思辨的苏非主义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理论体系,归结为“存在的单一”。他的主要著作《麦加的默示》和《智慧的珍宝》,通过伊本·法里德 、阿塔尔、鲁米等人传遍伊斯兰世界,为整个苏非派的发展提供理论框架。他死于大马士革。被后人尊为大长老和宗教复兴者。
十七、1884年柏林会议;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麦的主持下,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个国家。会议同意:任何国家若要兼并土地或建立保护国,应该先将其意图通知其他国家;对领土要求的承认必须取决于有效的占领;各种纠纷应通过仲裁予以解决。会议还承认利奥波斯的“国际刚果协会”对刚果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即“刚果自由邦”的权利。

十八、“泛美主义”:拉丁美洲各国团结争取民族独立、抵抗欧洲殖民国家侵略的政治主张和运动。1889年美国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并倡导建立泛美联盟,推行“泛美主义”,实质上把美洲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泛美主义基本内容是:①美洲各国人民团结、抵抗欧洲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②美洲各国在贸易、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③实现泛美团结并成立美洲国家联邦。

十九、泛美联盟;1889年以后由美国控制的一系列美洲国家会议逐渐形成的国际组织。为了独霸西半球,美国利用门罗主义,接过“泛美主义”旗帜,成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设常设机构“美洲各国商务局”,由美国国务卿直接领导,是为泛美联盟的前身。1938年召开第8次泛美会议,通过共同防卫法西斯侵略和维护不干涉原则的宣言,决议建立“泛美外交部长协商会议”以加强西半球的联防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强对拉丁美洲国家全面控制。1947年同拉美国家签署《泛美互助条约》,建立军事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1948年第 9次泛美会议上建立“美洲国家组织”,原来的“泛美联盟”改组为它的秘书处。1970年“美洲国家组织”设立秘书处代替“泛美联盟”。

二十、古巴独立战争。1511年古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68年至1878年,古巴人民爆发了反西班牙统治的第一次独立战争。1895年2月,民族英雄何塞·马蒂领导第二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占领古巴。1902年5月20日成立古巴共和国。

二十一、大陆联盟体系 :第一大陆联盟体系为德国提供了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安全保障。19世纪80年代初.稗斯麦通过各种外交努力.己经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复杂庞大的大陆联阴体系。1881年.德、奥、俄二国续订了二皇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转身寻求德国的支持.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二国同盟条约。1883年.罗马尼亚因惧怕俄国的威胁.也加入了德奥同盟俱乐部。

(*^__^*) 嘻嘻,希望可以给分分哦!~~(以上只是简单的说了,每个都是大问题,实在没有办法!只做参考吧!~~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名词解释来自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