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昌邑是哪个地方

历史上昌邑是哪个地方

发布时间:2021-03-13 16:31:48

1. 古代的昌邑是如今的山东省昌邑市么

在巨野县昌邑乡方圆三十余里的地下,有一座古城遗址。经地县考古工作者发掘考证,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昌邑古城。这里埋藏着地下王宫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已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

昌邑,古地名。春秋战国为邑,秦为县,西汉为郡(国)治,东汉兼属兖州刺史部。城池始建于秦,成于汉,共约八百余年的历史。《山东通志》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巨野县志》载:“昌邑集,有故城,每当阴雨望之,犹隐隐有城头形”。“巨野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即由此而来。

2. 以前的莱州府昌邑县是现在的是什么地方

秦置昌邑县 (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南29公里昌邑集)。
汉景帝中6年(公元前144年)置山阳国,治昌邑县。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仍治昌邑县,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昌邑国复改为山阳郡。王莽时改山阳郡为巨野郡。东汉复名山阳郡,仍以昌邑县为郡治。
三国魏因之。
西晋改山阳郡为高平国,仍治昌邑县。
南朝宋废昌邑县。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唐安乡置昌邑县,初属北海军,乾德三年,军升为京东东路潍州,昌邑仍属之。
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
元代昌邑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
明初,昌邑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五月,并昌邑入潍县。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昌邑县,改属莱州府平度州。
清朝沿袭明制,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平度州。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昌邑隶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7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38年2月,先后属山东省第八行政区、第十三行政区、第十七行政区。1941年1月,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先后属胶东区西海专区,清河区清东专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
1950年4月昌邑改属昌潍专区。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归并昌邑县,隶属不变。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改为潍坊市,昌邑从属不变。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昌邑县,设立昌邑市(县级)。昌邑市由省直辖,由潍坊市代管。

3. 昌邑的名胜古迹

文物古迹
(一)古文化遗址 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现北孟镇千戈庄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加沙黑陶器残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位于现石埠镇西村西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上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1981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博陆山周代遗址 位于饮马镇山阳村北(西距潍河约1000米),整个遗址坐落在博陆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现藏市图书馆。 (二)古城遗址 1、故城遗址 位于龙池乡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古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余米,被利渔村民拓为耕地。遗址有许多被盐碱腐蚀的陶片,纹饰难辨。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密乡故城遗址 位于围子镇古城村。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后群众用土将四周原有城墙残基取平,但遗迹尚存。西墙北端,开挖了1条宽20余米、深2米的南北大沟,暴露出许多砖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垒成,现已淤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化法"刀币、铜戈、铜镞等。 3、都昌故城遗址 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现藏市图书馆。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馆基建,挖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 4、胶阳故城遗址 西汉时为胶阳候国,位于塔耳堡镇高阳村。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高阳村坐落其上。城址破坏严重,面貌全非,在该城内只能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 (三)古墓葬 1、埠头战国墓 位于现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墓室为土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1977年,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一件,玉璧残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环两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两件。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阳候墓 位于塔耳堡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期间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此冢即高阳候孙并之墓。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固王冢墓群 位于双台湘南兴福、北兴福村西,虞河东岸。原有墓葬九座,称为"九顶莲花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与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型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驽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四个篆字"刘小字印",顶有桥式钮。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埠汉墓 位于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画像石2块,长1.1米,宽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这是一座东汉墓葬。 5、林家埠汉墓 位于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径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开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1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6、黄福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西北,昌邑县印刷厂东,墓室为石头结构。原有封土高约10米,四周围有砖墙,院门向东,并有台阶数级可攀。院内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杨士奇所撰墓碑两块,墓道两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马,为明代御葬,抗日战争期间,墓室被盗,"文化大革命"期间,围墙被拆,石人、石马被砸。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黄元御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南300米处,风土高1.5米,底径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坐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解放路中段路西。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一九八六年确立为昌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署文物管理所。一九九七年博物馆成立后归属其管辖至今。二零零七年成为省重点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家重点。 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一派则于宋末靖康年间(1127年-1128年)由宁海彤岭(金朝宁海州彤岭,现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迁来,始祖为喜公,传六世后无考。一世祖为文庆公,于元代自黄县迁来。经六百余年繁衍,现已成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辈出,远者史书有载,此不再赘,近者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八世祖民望公均为御医。六世祖镗公官为南直隶凤阳府通判。自清康熙始,我族更显赫一朝,十一世士祯公,后入旗籍改李姓,官至江西、广东巡抚,为清初肱股大臣、封疆大吏。其子煦公任苏州织造三十二年,长期兼视两淮盐漕御史,后进阶户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其侄焯公累升徐州知州,另一侄煌公在刑部为官,曾出资兴筑潍河堤防,至今受益。 尊宗敬祖,必建祠堂,此前昌邑姜氏各村各自修祠,规模卑小,不便祭奠。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昌邑姜姓阖族议定,在城里购地一段,建先祠一处。由衷四、云衢二公率先捐资,共集钱五百二十缗。先建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并于厅西新营北屋五间,南偏九间,大门一间及四周墙垣。道光八年,可法公又出私田数亩,用每年所收田租之息作为祠堂修葺管理及祭祀之费。民国八年至十一年(1919年-1921年),续涛公率县内二十六村并族人六十三人,共集资一万余千钱(每千钱当银元一元),对祠堂进行重修。姜泊庄其璐公一人捐资五千元,占全部捐资的一半,至今为人称颂。新中国成立后,将祠堂收归国有,不再祭祀。

4. 历史上的昌邑王的封地是在今天的山东省昌邑市吗

不是的,现在位于位于山东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昌邑市和昌邑王的封地没有关系!希望能帮到您。

5. 昌邑在古代指的是外国哪个国家。

昌邑
据北孟乡千戈庄出土文物考证,属龙山文化,这里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事生产活动。
夏其地属青州领域。《史记·夏本纪》载:“海、岱惟青州。”即泰山以东至海是青州。
商为莱国地。
周昌邑市有鄑、密、邶殿、都昌和棠乡。
春秋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齐灭纪后所置,以作别都。故城在今中学、师范、医院一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其处曾名古城,今西有村名辛弋(原新郭),北有村名城后,系城郭之所在地。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归秦。置县,属胶东郡(又说齐郡)。今饮马以南之地区属琅琊郡。
西汉都昌、密乡、平城、胶阳曾为侯国,后国除为县,属北海郡;又置下密,属胶东国。
东汉属胶东国。汉末,管亥率黄巾军转战县内,孔融御黄巾军屯兵于都昌。《山东通志》载:“袁谭据青州,功北海相孔融于都昌,融败走东山。”
三国都昌、下密 属青州北海国。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两县归晋。初属北海郡,太安后属齐郡。密乡及其以南之地区为城阳郡淳于县地。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战乱,邑归汉(前赵)。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建都建康(今南京)后,先后归后赵(公元323年)、前燕(公元356年)、前秦(公元370年)、后燕(公元387年)和南燕(公元399年)所有。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后(公元383—387年)和刘裕击退南燕两度归东晋。
南北朝刘宋被废,寄治青州。北魏时,自青州还故治,属北海郡。北齐徙置于今昌乐市[2] 。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置。故址在县城西南二十里,浮糠河(今瀑沙河)东岸,南逄乡内。属潍州。
唐初置訾亭、华池、胶东、平城和下密,寻省入北海。
五代北海县地,先后归后梁(公元907年)、后唐(公元923年)、后晋(公元936年)、后汉(公元946年)和后周(公元960年),隶属同唐。
宋,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经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县由北海唐安乡析置。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属潍州。县城亦移于昌故城东另建。
金天会五年(1127年)归金。属山东东路潍州。昌邑市建有到莱州、密州和潍州的交通孔道,沿道立寨多处。
元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潍县。二十二年(1389年)复置。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有北部滨海设渔儿镇(今渔尔堡)巡检司。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城改建,易土为砖。始行隅、社制。
清初属莱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莱州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四隅、四乡、一0六社。宣统二年(1910年),改行区的建制。

6. 昌邑市属于哪个省

有两个昌邑市的不知道你想问的是哪个昌邑.一个是山东省潍坊的另一个就是吉林昌邑

7. 昌邑历史上叫王家庄的地方

龙池吗

8. 昌邑历史

一、历史沿革

昌邑市历史悠久,据北孟千戈庄出土的黑陶片鉴定,属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据载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始,此地即属青州,春秋设城邑。属纪国,齐师灭纪,改称都昌,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安乡置昌邑。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明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并入潍县。1941年,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1945年日军投降,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1983年属潍坊市。

二、文物古迹

(一)古文化遗址
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现北孟乡千戈庄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加沙黑陶器残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位于现石埠镇西村西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上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1981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吕山周代遗址 位于饮马镇山阳村北(西距潍河约1000米),整个遗址坐落在吕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现藏市图书馆。

(二)古城遗址
1、故城遗址 位于龙池乡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古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余米,被利渔村民拓为耕地。遗址有许多被盐碱腐蚀的陶片,纹饰难辨。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密乡故城遗址 位于围子镇古城村。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后群众用土将四周原有城墙残基取平,但遗迹尚存。西墙北端,开挖了1条宽20余米、深2米的南北大沟,暴露出许多砖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垒成,现已淤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化法"刀币、铜戈、铜镞等。

3、都昌故城遗址 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现藏市图书馆。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馆基建,挖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 4、胶阳故城遗址 西汉时为胶阳候国,位于塔尔堡镇高阳村。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高阳村座落其上。城址破坏严重,面貌全非,在该城内只能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

(三)古墓葬
1、埠头战国墓 位于现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墓室为土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1977年,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一件,玉璧残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环两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两件。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阳候墓 位于塔尔堡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期间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此冢即高阳候孙并之墓。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固王冢墓群 位于双台湘南兴福、北兴福村西,虞河东岸。原有墓葬九座,称为"九顶莲花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与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型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驽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四个篆字"刘小字印",顶有桥式钮。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埠汉墓 位于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画像石2块,长1.1米,宽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这是一座东汉墓葬。

5、林家埠汉墓 位于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径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开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1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6、黄福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西北,昌邑县印刷厂东,墓室为石头结构。原有封土高约10米,四周围有砖墙,院门向东,并有台阶数级可攀。院内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杨士奇所撰墓碑两块,墓道两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马,为明代御葬,抗日战争期间,墓室被盗,"文化大革命"期间,围墙被拆,石人、石马被砸。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黄元御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南300米处,风土高1.5米,底径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文物

铜器有:"五铢"钱范,胶西候印,"O"币,刀币,"铜仿壶"与"半两铜钱"等。工艺美术有:玉璧,木雕水牛牧童,"思我良朋"画卷。

9. 昌邑的历史

昌邑古城:其治所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前昌邑村,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
城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时期的遗物如:铁釜、研究碗、盘等。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古昌邑的历史与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期子刘髆[bó]为昌邑王。
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仅在位仅27天,因昏庸淫乱,被大将军霍光所废,霍光亲自送刘贺回巨野继续做昌邑王,其后刘贺被贬为海昏侯。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
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探清古在平面略呈方形,档城墙长1215米,西城墙长1377米,北城墙长1585米,南城墙长1720米。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层9、10、11厘米不等。
《山东通志》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
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乩"平叛之战等都曾发生在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西汉初,梁王彭越从这里揭竿,东汉末,费亭候曹操任兖州牧于此.自战国至魏晋是昌邑的鼎盛时期,这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贸易中心.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专门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记载,当时昌邑从事冶铁生产的工役就是280从繁荣昌盛逐渐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黄河几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桓隐约可现。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后人作忆秦娥"昌邑怀古"赞日: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1]
昌邑古城处在一个盛产五谷的富庶地区的中心,因此就成了当时的经济都会。北方的牛马牲畜,南方的丝茶竹器,东方的鱼盐海产,西方的皮革纹族,都可以在昌邑买到,商业贸易发达,全国各地的特产都齐聚此地,形成了贸易特资集聚地。
从1977年出土的1056件文物的禹梁山汉墓随葬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昌邑不仅桑麻遍野,盛产五谷,而且有了比较先进的冶铁工厂。据查证,古城内外,地上地下的丈物古迹极为丰富,除已在禹梁山发掘了汉昌邑王刘骨尊之墓外,还有梁王彭越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楼文化遗址、兖州刺史杨叔恭碑等。东汉时,城内建有一佛塔,名昌邑塔,为全国少有的古塔之一。由于以后几次大的黄河决口,这座雄伟的古城便长眠于地下了,但每遇阴雨烟雾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这座古城的城门、城垛、垣墙、宫殿,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一“昌城烟雨”。
昌邑还是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清代之人在昌邑立了杨震辞金碑,碑阳刻“杨震却金处”五个大字,碑阴刻有杨震的生平和政绩。西汉、东汉、三国、两晋、隋唐均在此建都设郡,一度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中心。

10. 山东省昌邑县在什么地方

昌邑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属环渤海经济圈。

截至2019年8月,市域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辖6个镇、3处街道,69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8万。

昌邑交通发达,区位优越。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属环渤海经济圈、潍坊半小时经济圈和青岛1小时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

胶济铁路、大莱龙铁路和规划建设中的济青高铁、潍莱高铁、潍烟高铁,以及青银高速、荣潍高速、荣乌高速、309国道、省道新海路等交通干线横贯东西,省道下小路纵穿南北,潍莱高铁昌邑南站正在规划建设;

距离潍坊机场30公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70公里、济南遥墙国际机场200公里,北部下营港与天津、大连等20多个港口通航,构建起“南有高铁、北有港口,路网纵横贯通”的大交通体系。

(10)历史上昌邑是哪个地方扩展阅读:

昌邑的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属胶东道,设十个区。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胶莱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2日,日军占据县城后,国民党县政府迁移今流河乡旗杆元家。1938年属鲁南道。1938年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流亡平度、高密等地。属第十三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属莱潍道。抗日战争胜利后消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直辖县境北部地区,属胶东区西海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改属清河区清东专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与潍北县合并,名昌潍县。属渤海区第五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复分,改属胶东区西海专区。8月,原昌邑第十区划入平度和高密,又分置该县。辖今宋庄及其以南之地区。分出昌南县后,辖今围子镇和南逄乡以北地区,分设十二个区。1945年改属第十七行政专员公署,县政府与专员公署驻流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政府机构由马渠移驻县城。属西海专区。初为昌南行署,十月改建县人民政府,先后驻西郭家庄子、北孟和饮马。设十二个区,属西海专区。

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

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并入,设十四个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改建四镇二十一乡;同年9月,成立十五处人民公社。

1967年,昌潍专区改名昌潍地区。

1983年8月,公社改建乡、镇,有一镇十九乡。

1981年,为潍坊地区。

1983年,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昌邑隶属不变。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直属山东,暂时由潍坊市代管。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昌邑是哪个地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