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武都历史都有哪些民族

武都历史都有哪些民族

发布时间:2021-02-05 23:33:35

『壹』 陇南市都有哪些民族

陇南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等民族。截止2011年,陇南市共有30个民族

『贰』 武都概况

武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毗邻川、陕两省。全县辖1区、6镇、38乡,767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既有南国的灵秀,又虽具北国之雄奇,是典型的“七山二林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古称阶州,为白马氐、羌族住地,自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建陇西郡起,历代设郡置州都屡见不鲜。多为兵家必争之重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武都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车伐攻战与民族交往,构成武都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各兄弟民族,互相影响,共同创造武都灿烂的古代文化。
风光奇特,景色优美迷人。武都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四季分明,绿意盎然,被人们称为“陇上江南”。王凤山、米仓山、擂鼓山,林丰草茂,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水濂洞、朝阳洞、万象洞,景色壮观,神奇雄伟,闻名遐迩。“六月冰泉”、“太白积雪”、“锦屏叠翠”等佳景名胜,别具风彩,点缀山川,为旅游之胜地。这些名胜古迹与天水麦积山,甘南腊子口,四川九寨沟等形成一条景色迷人的旅游热线。
气候温和,生物资源丰富。境内适宜核桃、苹果、花椒以及柑桔、茶叶、无花果、猕猴桃、板粟、银杏、油橄榄、油桐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有各类树种1300多种,享誉盛名的达数百种,境内所产“阶州毛峰”、“粟香毛尖”茶叶,以其润色黄绿,味鲜清香而著称,特别是“大红袍”花椒、橄榄油已誉冠全国,全县森林覆盖面积145.83万亩;中药材资源丰富,科类多达1200余种,著名常用药材350种,驰名中外的有红芪、当归、黄连、半夏、大黄、党参、天麻、杜仲等量多质优,故有“千年药乡”之美称,其中尤以“米仓红芪”饮誉中外,颇受港、澳、台商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欢迎,曾获经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红芪切片、红芪饮菜,红芪粉等保健产品也相继开发问世。
江河纵横,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白龙江、广坪河、西汉水三大水系,多条小溪遍布高山峡谷,年径流总量53.7亿立方米,动力蕴藏量高达70.62万千瓦。梯级开发水电能源潜力巨大。
矿产富集,开发前景广阔。全县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30余种,主要有铁、铜、磷、金、白云岩、煤炭、石膏等,且品质优良,储量可观,利用价值很高。近期新发现的“炭硅、泥”型金矿,其藏量全国少见,丰富的金矿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设施完备,兴业基础良好。交通便利,境内212国道为主干,纵贯南北,江武,略武,大姚等三条省道为经纬,以县乡公路为网络,连接宝成铁路,贯通甘陕川交通动脉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列入国家规划中的兰渝铁路已进行前期工作;通信便捷,兰成光缆从境内穿过,县内全部实现了光缆通讯;拥有无线和有线电视各一座,节目覆盖全县44个乡镇;商贸活跃,有远近闻名的南桥综合市场,安化红芪市场,三河花椒市场等专业市场。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全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联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新中国的建立,为武都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495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3714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716万元。财政收入达到3436万元,比1980年增长近4倍。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多年来,县上始终坚持从“七山二林一分田”的县情出发,充分发挥武都光、热、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和财政增收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大办农田水利、大办畜牧、大办经济林建设,突出产业开发,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增产措施,依靠科技加快“高效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勤劳智慧的武都人民为开发武都,建设武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全县人民发扬”“三苦”精神和“四实”作风,在治穷致富的实践中,摸索出了符合山区特点的路子,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495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737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85万元。
——依托资源,县属工业从无到有。紧密依托资源,已发展起来的有电力、采煤、建筑、建材、机械、化工、冶金、医药、食品、轻工业等十个行业。主要产品有中成药、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硅铁、硅钙、煤炭、水泥、滤清器、金属镁、食品饮料、橄榄油、花椒油、大蒜油、地毯、珠锈系列,已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工业。
——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有各级各类学校681所,教职工3367人,中小学生76314人,校舍建筑面积268410平方米。已有县级医院4所,预防保健机构2所,中心卫生院所,乡级卫生院44所及村级民营诊疗所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方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城乡文化体育活动日趋活跃。
——扶贫开发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施扶贫项目389个,扶贫8.2万户,贫困人口,贫困面由1985年的67%下降到23.6%。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8亿元。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8年底,全县乡企发展到8010户,从业人员1万9千多人,完成产值1亿8千661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6500万元,完成增加值4055万元,实现总收入17324万元,利润1535万元,上交税金521万元。
——农村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逐步转变,全县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基地;即白龙江流域油橄榄生产基地;白龙江、北峪谷、三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整县花椒生立基地,洛塘区茶叶生产基地;半山、高半山中药材生产基地。以五大产业为基础,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正在形成。
经过50年的发展,武都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世纪的日益来临,是武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与优势同在。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一是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有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二是有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三是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四是有多年奠定的经济和工作基础。五是有国家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及扩大内需而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六是有兄弟县提供的经验。七是有国家和省地对我县扶贫攻坚和长治长防等方面给予的重点华桥扶持。以上这些都将为我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从武都的县情出发,紧紧抓住扶贫攻坚持和加快发展两条主线,总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890元,争取900元;财政收入确保3220万元,力争达到3500万元;解决8.6万人的温饱问题,力争全县整县解决温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4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6424万元,第二产业5424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7601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442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70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达到22633万元,粮食总产达到10200万公斤。突破2亿斤大关。
武都是一个贫困山区,又是一个资源大区,贫困只是一个现状,而不是未来。武都县委、县政府决心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立足县情,争抢机遇,紧紧抓住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两条主线,坚持农业强强,工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工作路子,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奋发自强,开拓前进,通过不懈努力,再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富裕文明的新武都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叁』 武都区的历史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
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
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部分文化遗址遗址名称时间所属文化发现地址点大李坪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洼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公元前3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东坪遗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两水镇后村东北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 (今角弓镇境内)、孔堤 (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 (今桔柑乡大岸庙)。领北部 (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 (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 (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魏文帝大统元年 (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大统十二年 (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 (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白水郡领洪化 (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 (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北周: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安育改将利,赤万并复津,北部、南五部拜盘堤。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文帝开皇元年 (581年),废郡制。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 (今旧城山)。领将利、建威 (今龙坝秦家河)、复津 (今桔柑大岸庙)、盘堤 (今外纳镇立亭村与文县临江乡之间)四县。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武都郡改为武州,治所将利 (今汉王镇附近),属陇右道,辖将利、建威、盘堤、复津四县。唐太宗贞观元年 (627年)建威并将利、武州下领将利、盘堤、复津三县。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武州复名武都郡。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武都郡又改为武州。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被吐蕃占据。唐懿宗咸通八年 (867年)收复。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都改名阶州,州治旧城山,并改复津县为福津县。后州治虽有所移动,曾置于兰皋镇 (今康县大南峪)和福津 (今汉王镇)等地,但阶州之名,却一直治用到民国二年(1913年)。唐末(约908年)为岐王李茂贞地。
五代十国:约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924年和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长兴元年(930年),移州治于福津(今桔柑乡大岸庙)。 宋元时期 北宋:承唐制,阶州治福津,属陕西秦凤路,下隶福津、将利 (今康县境内)二县,辖今武都、康县、舟曲等地。后郡治复移仙陵山(今旧城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北峪河日发洪水三次,淹没阶州城南南门钟楼滩一片。为保城池,州守李铸命民工在城东凿开抵龙岗(今旧城山)数百步,改北峪河水西南流为东南流 (约从今北城墙一带流过,从教场坝入白龙江)。
南宋:阶州属利州西路,下隶福津、将利二县。宋理宗端平三年 (1236年),阶州被蒙古人占领,郡治曾毁于战火。
元朝:废福津、将利二县。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元世租至元七年(1270年),州治西移柳树城(今角弓镇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 明清时期 明朝: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年)复阶州,州治复移旧城山,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
洪武四年 (1371年),阶州改为阶县,县令陆去在万寿山东建砖城一座,即今武都老城区的雏形。洪武十年六月 (1377年)复为阶州。
明穆宗隆庆元年 (1567年),阶州知府谢锐将北峪河水东南流复改西南流 (即水归古道),拜在砖城之外扩建土城 (即今武都老城区)。
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制,改阶州为武都县。属渭川 (陇南)道。
民国二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武都县属甘肃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四月改为康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武都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天水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岷县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肃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武都,武都县同时改属武都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武都事实成为国民党时期甘肃省最后一个省会。 新中国时期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
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4月11日撤销武都专区。
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
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
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实际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 公元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武都政权,至公元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武都国的领土是仇池国的东南部,东据今陕西略阳以东,西界邓至(今四川九寨沟县),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县),北邻宕昌。武都国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众对杨氏家族的拥戴,另一方面依靠刘宋政权的支持。
公元447年杨文德招纳氐、羌人口,被北魏所攻占的“武都等五郡氐皆附之”。
公元448年魏将皮豹子率大军攻占武都北部地区,将武都郡治由下辨(今成县广化)迁到今武都城关旧城山,杨文德流亡南朝刘宋汉中,刘宋发大军助文德反攻,复立武都国。
公元477年,武都国主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攻破仇池,魏将皮欢喜等反攻,文弘弃城退走。魏军攻破葭芦,杀杨文度,武都国亡。 历史上在武都发生人群迁徙多次。最早的是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其中一条路线是从甘南洮河上游向南,经甘肃岷县、武都一带沿白龙江流域向南发展,从岷山西侧进入岷江上游地区。
汉至三国,氐人经历三次较大迁徙。
第一次,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官兵镇压氐人反抗,将部分氐人迁于酒泉,即酒泉福氏之氐。
第二次,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累攻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并多次到氐地掠夺粮谷和人口;魏又强迫武都氐﹑汉等族人众迁于京兆﹑汧﹑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在蜀魏争夺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汉。至魏晋时,氐人除原在武都﹑阴平二郡以外,又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与汉人及其它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其中最著名的如晋略阳氐蒲(苻)氏﹑吕氏,其先人都是从武都迁徙而来。
第三次,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蜀汉建兴十四年(236年),徙武都氐王符健及羌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今成都南)”。(另一说法:姜维计划“移民实蜀”,“建兴十四年,准备徙武都氐王符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但符健与其弟发生分裂,符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安置到魏的内地”)
元代以前,白龙江和西汉水流域的主体民族一直是氐、羌、藏等少数民族,汉族虽已陆续进入白龙江流域落业,但数量少。
明代开始,为了巩固边关,教化“异族”,政府开始往白龙江流域大规模迁徙汉人。加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和两次流民高潮,使汉民逐渐成为白龙江流域的主体居民。
第一次流民高潮是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期间,川蜀移民大量涌入白龙江流域。
第二次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同治回乱的十多年间,陕西移民大量涌入白龙江流域。由于白龙江流域山大沟深,林密流急,较少遭遇苛政和兵燹,因而吸引了大批流民。白龙江流域的大量史志资料表明,陕西、山西人进入该地区的数量很多。武都及邻县的居民主要来自四川、湖北、陕西、山西。

『肆』 武都的历史文化、杰出人物、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带,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秦巴山系结合部,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长江支流白龙江从武都城区流过,地理位置属于南方地区。总面积4683平方千米,总人口58.0201万(2010年)[4] ,辖4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19个乡、2个民族乡,50个社区、684个行政村。
武都区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境内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拥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铜河流域)、裕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和武都裕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武都区是“中国花椒之乡”、“红芪之乡”、“黄芪之乡”、“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西部冬季露地蔬菜之都”,名优特产有“米仓红芪”、“武都黄连”、“武都花椒”、“武都油橄榄”等。
邢澍,清史学家、史志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字雨民,号佺山。阶州(今甘肃武都)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任浙江永康、长兴等县知县。官江西南安、饶州府知府。精于史学、天文、舆地之学,专治各史表、志、目录。著有《全秦艺文志》、《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关右经籍考》、《南旋诗草》、《旧雨诗谭》、《守雅堂诗文集》、《寰宇访碑录》等16种,今存者数种。
马明心,中国清代伊斯兰著名经学家、苏菲神秘主义学派哲赫忍耶教团创始人。1718年(清乾隆五十七年)生于甘肃阶州(今甘肃陇南市),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农历3月27日被清廷杀害于兰州城头,终年63岁。中国伊斯兰教内尊奉他为舍希德(为主道牺牲的烈士)
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是甘肃陇南武都小有名气的小吃。搅团是流传已久的一种家常饭,以玉米面搅团最为常见,兼有荞麦面搅团、杂面搅团等多种形式。洋芋搅团,以前是农民们改顿的食物,在推而广之,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吃。
凉粉
武都的凉粉,一般是泛指早市上的面皮、米皮、凉粉、洋芋搅团和油面茶等风味小吃。
油茶
以本地产的大叶绿茶和面粉上火同炒,加水煮沸调以薄荷、霍香等香料,盛碗后再调以炒熟的核桃面、鸡蛋丁、豆腐丁、洋芋丁。
米皮
武都米皮
武都两水汉王大米,浸泡,打浆。在特制的木板笼床上蒸熟。汤汁与饺团同。
豆花子酸菜面
刚刚点出的清香豆花。面条可以多样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面。荞面。玉米面。小麦面。杂面。
地软耳包子
春秋季节的大地上,一种黑紫色的柔软的菌类。加上蘑菇、香菇、木耳做成的一种素食。
荞面、苞谷面饺团
糊状,煮熟。置于瓷盆,降温,凝固。切片与酸菜汤一起享用。解暑,易消化,健胃。
武都擀面皮
洋芋丝饼饼
主要由洋芋丝加适量面粉和花椒粉、细盐、老葱丝,在平底锅中煎熟。厚度1—3厘米。
麻辣洋芋粉

洋芋粉是当地洋芋加工的宽粉,质量一等。
武都酸菜汤
武都酸菜,用野生苦曲菜、木疙瘩菜、芹菜茎叶、野生银钙菜、苦戈菜腌制。发酵好时,菜脆而味酸。中药上全部属于解毒、清热、消暑类型,做汤时用清油炒一下,加老葱丝或野生韭菜花。加洋芋丝。还可以加面粉做成酸菜拌汤。

『伍』 甘肃省有哪些少数民族

甘肃省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版族、权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满族等16个民族,此外还有38个少数民族成份。

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拓展资料

甘肃,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省名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参考自网络甘肃省

『陆』 陇南民俗文化

1、陇南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国民间素有“乞巧”传统,“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陇南于7月27日至8月2日(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举办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为相传牛郎织女相会的“中国情人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2、文县傩舞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3、武都高山戏

高山戏又称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演出场地以地方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4、陇南影子腔

影子腔又称灯凋、皮影戏、梅花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来源于甘肃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

5、文县玉垒花灯戏

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

『柒』 陇南的历史沿革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属凉州刺史部。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5个胡人政权,称为“陇南五国”。
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建立仇池国,至371年为前秦苻坚所灭。族人杨定于历城再建仇池国,至442年被南朝刘宋所灭。
424年,北魏拓跋焘封羌人梁弥忽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县城。566年,宕昌国被北周所灭。
443年,仇池国灭亡后,氐人杨文德建立武都国。477年,武都国为北魏所灭。
477年,武都王杨文度被北魏军所杀后,南朝刘宋政权封杨文弘为武都王,退守武兴(今陕西略阳),后改武都王为武兴王,建立武兴国。552年,武兴国为西魏所灭。
477年,北魏灭武都国时,杨文度之叔杨广香助魏军杀杨文度,受封为阴平公,后南齐承认杨广香为阴平国之主,都阴平(今文县)。580年,阴平国为北周所灭。
隋唐时期,陇南地区政治经济相对穏定,唐代于陇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陇南。咸通年间,唐收复武州,更名阶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成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将王韶打败吐蕃,收复陇南,吐蕃据有陇南前后共311年。宋末陇南为宋、金两国边境,战争频繁。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金大举攻宋,破凤州、大散关,朝廷命大将吴璘据守陇南。吴璘之子吴挺与西夏缔盟,共同攻金。开禧二年(1206年),吴挺之子吴曦叛宋,以阶、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权,后宋军将士杀吴曦,4州归宋。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陇南。
元代于礼县置礼店蒙古军元帅府,后更名为礼店文州番汉军民元帅府,在河州设吐蕃宣慰司。
明清时期,陇南经历明末李自成起义、白莲教之乱、西北回民起义、太平天国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县,属陕甘宁边区甘肃行政区。1950年5月,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56年,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辖县划归天水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都地区。1963年10月,撤销临洮专区,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岷县划归定西地区。
2004年1月,撤销陇南地区,设立地级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

『捌』 陇南市有几个县都是那几个

陇南,甘肃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市),位于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省,南通四川省,扼陕甘川三省要冲,是连接兰白、对接成渝、衔接关天三大经济区的战略通道, 西北—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 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 下辖武都区、康县、文县、成县、徽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宕昌县1区8县,幅员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4.31万人(2019年)。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垂直分布明显,是甘肃省仅有的长江流域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陇南地貌俊秀,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87%(2017年),素有“陇上江南”之称。 境内有水杉、红豆杉、岷江柏木、秦岭冷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红腹锦鸡等20多种珍稀动物,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4个国家森林公园、 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园区。
陇南历史悠久,是秦王朝、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秦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位于礼县大堡子山; 陇南也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氐人在陇南境内前后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 作为白马氐族后裔的文县白马人被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此外,陇南还是中国主要中药材和油橄榄产地之一, 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和“中国油橄榄之乡”之称。

阅读全文

与武都历史都有哪些民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