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容桂有哪些历史遗址
文塔公园
2. 容桂文塔的历史
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容桂文塔,十多年前还是孤塔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僻野,少人踏足。这里杂草丛生,蛇虫出没,一片凄凉。由容桂去文塔,要经过僻静异常的碑亭,然后穿越蔗林墓地,行走很不方便。
3. 容桂街道的历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后,建制为都、堡、图、村四级。全县分东涌、马宁、景安、西淋四都,分统38堡,303村。其后,鼎安并入西淋都。东涌都管辖大良、伦教、黄连、容奇、桂洲等12个堡。容桂堡辖4图2村,桂洲堡辖5图3村。
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形势紧张,朝廷下令各县复办团防,顺德设十团。翌年中法战争结束,撤团防,而建制相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城区秀自治章程,仍按团防建制划分自治区域,全县共分十区,217村。容桂被编为第十区,下辖4村。
民国初年,沿袭清未建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十区分为容奇等6乡。顺德县在1946年起实行撤乡并区,把容奇等三个乡并为容奇镇。那时第十区管辖容奇镇、桂洲里村等3乡。区公所设在容奇镇。
1950年10月容奇镇从第十镇分出列为与十镇平级,并与第十镇实行合署办公。
1951年1月,第十区权先将容奇镇与容里乡划分新的镇域。容奇镇管辖北潮、圩头、桂新三个街镇。
1956年4月,第十区易名为桂洲镇。1958年2月,全县撤销镇级建制,划分为15个大乡,桂洲镇改为桂洲乡。
1958年2月,全县撤销区级建制,划分为15个大乡,桂洲镇改为桂洲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期,容奇镇与桂洲乡合并成立容桂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撤销容桂人民公社,分别成立容奇人民公社和桂洲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全县10个农村人民公社调整10个镇。容奇恢复为镇级镇,桂洲镇管辖4个公社。
1963年1月撤销区建制,桂洲镇改为桂洲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桂洲人民公社改为桂洲镇。桂洲镇划出容山、振华两个乡归德胜开发区管辖。
1986年将德胜开发区之容山、振华、南江划归容奇镇管辖。
1988年8月,设立容奇镇、桂洲镇。
2000年2月2日,撤销容奇镇、桂洲镇,成立容桂镇。
2002年2月,撤消容桂镇,成立容桂区。
2003年1月8日,顺德区容桂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运作。
4. 顺德历史
顺德建县以前,是南海、新会两县的地方。明朝英宗正统十四年 (公元1449年),南海县冲鹤堡番村发生由雇农黄萧养领导的农民暴动, 很快遭到镇压。为了强化统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将南 海的东涌、马宁、 鼎安、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一堡划出,设置顺德县,以其中的太艮堡为县治,并改名大良。
顺德建县以后,明、清均属广州府,辛亥革命隶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顺德先后隶属国民党政权广东省政府和中区绥靖委员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导员公署。1949年10月28日,顺德解放,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1950年3月20日,顺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珠江行署。1955年,顺德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隶属粤中行署。1958年,顺德和番禺两县合并,改名番顺县,隶属佛山专区。1959年6月,顺德、番禺两县建制恢复,顺德仍隶属佛山专区。1968年,顺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佛山专区。1980年,恢复顺德县人民政府,隶属佛山地区。1983年6月,撤销佛山地区后,隶属佛山市。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顺德撤县建市,4月30日,顺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顺德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03年1月8日,并入佛山市,成为佛山的一个区,关于合并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直争论不休。
顺着历史线写吧,把各时期的文化政治特点总结起来,总结其进步就可以了
5. 容桂历史悠久吗
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后,建制为都、堡、图、村四级。全县分东涌、马宁、景安、西淋四都,分统38堡,303村。其后,鼎安并入西淋都。东涌都管辖大良、伦教、黄连、容奇、桂洲等12个堡。容桂堡辖4图2村,桂洲堡辖5图3村。
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形势紧张,朝廷下令各县复办团防,顺德设十团。翌年中法战争结束,撤团防,而建制相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城区秀自治章程,仍按团防建制划分自治区域,全县共分十区,217村。容桂被编为第十区,下辖4村。
民国初年,沿袭清未建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十区分为容奇等6乡。顺德县在1946年起实行撤乡并区,把容奇等三个乡并为容奇镇。那时第十区管辖容奇镇、桂洲里村等3乡。区公所设在容奇镇。
1950年10月容奇镇从第十镇分出列为与十镇平级,并与第十镇实行合署办公。
1951年1月,第十区权先将容奇镇与容里乡划分新的镇域。容奇镇管辖北潮、圩头、桂新三个街镇。
1956年4月,第十区易名为桂洲镇。
1958年2月,全县撤销镇级建制,划分为15个大乡,桂洲镇改为桂洲乡。
1958年2月,全县撤销区级建制,划分为15个大乡,桂洲镇改为桂洲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期,容奇镇与桂洲乡合并成立容桂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撤销容桂人民公社,分别成立容奇人民公社和桂洲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全县10个农村人民公社调整10个镇。容奇恢复为镇级镇,桂洲镇管辖4个公社。
1963年1月撤销区建制,桂洲镇改为桂洲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桂洲人民公社改为桂洲镇。桂洲镇划出容山、振华两个乡归德胜开发区管辖。
1986年将德胜开发区之容山、振华、南江划归容奇镇管辖。
1988年8月,设立容奇镇、桂洲镇。
2000年2月2日,撤销容奇镇、桂洲镇,成立容桂镇。
2002年2月,撤消容桂镇,成立容桂区。
2003年1月8日,顺德区容桂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运作,顺德中心城区地位得以确立。
6. 顺德历史文化
顺德 - 历史
顺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众随同朝廷逃难,使顺德人口快速增长。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黄萧养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为加强统治,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一堡划出,置顺德县,取“顺天之德”之意,县治太艮堡,并改名大良。
194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顺德,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50年3月20日,顺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珠江行署。
1955年,顺德人民委员会成立,隶属粤中行署。
1958年,顺德和番禺两县合并,改名番顺县,隶属佛山专区。
1959年6月,顺德、番禺两县建制恢复,顺德仍隶属佛山专区。
1992年3月26日撤县设县级市。
2003年1月8日撤县级市设佛山市顺德区。
顺德面积8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19万人,流动人口66.5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万人,为著名的“港澳之乡”和“侨乡”。
特产
双皮奶
姜汁撞奶
大良牛乳
大良崩砂
陈村米粉
伦教糕
http://www.blogcn.com/u/14/62/cao15/blog/29528115.html
7. 顺德历史简介
佛山市抄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面积806平方公里。境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的平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顺德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1992年3月撤县建市,2003年1月撤市设区。全区现有10个镇(街道),108个行政村,89个居民区。户籍人口116.31万人,流动人口86.9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
顺德在明代即有“岭南一壮县”之称,自古经济文化较发达,涌现过一批杰出人物,分类扼要简介如下。
文武四状元
科举时代,顺德科甲居于全省前列,出过318名文进士,2088名文举人,111名武进士,394名武举人。文状元为南宋张镇孙,明代黄士俊,清代梁耀枢,武状元为明代朱可贞。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越溪,熹涌(今伦教镇熹涌村)人。宋咸淳七年(1271)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婺州通判。宋亡后,回粤举兵抗元,诏封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兵败被俘自尽殉国
8. 容桂文塔历史故事
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容桂文塔,十多年前还是孤塔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僻野,少人踏足。这里杂草丛生,蛇虫出没,一片凄凉。由容桂去文塔,要经过僻静异常的碑亭,然后穿越蔗林墓地,行走很不方便。桂洲文塔位于顺德容桂镇,“桂洲文塔”一名是县志“建置”篇里的名称,但对其建筑资料、年代均没记载。在实地考察中,按建筑结构、用料、法式来看,属清代建筑。
塔正面朝东,塔身六角形,每角墙宽4.1米,计共七层,总高约42米。正向每层均有石帽刻字,第一层刻“飞出上青霄气”第二层“秀甲狮阳”(按:塔在桂洲狮山之南)第三层“聚奎阁”,第四层“题名处”,第五层“涵高下”,第六层“凤鸣”,第七层“灵照”,没款识。据额书休包括楷、草、篆、隶,行五类,据传为胡俊手笔,考胡俊为桂洲人,清代乾隆圭子(1792)年间,考获副贡生。如此说可信,则可为建塔年代的佐证。
塔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塔砖砌法有一特点,每五行变一款式,开始是一横一顺,接着是两顺一横,到三顺一横、四顺一横、五顺一横。为我县现存古塔砖砌法中的孤例。
桂洲文塔子1989年修缮,由于严格按古建修缮原则施工,恢复了该塔古朴雅淡,色彩鲜明的特点。为了对古塔的有效保护,在古塔周围征用了土地,辟为小公园,外围砖墙环绕,内设亭台水橱,正门建四柱通天式牌坊一座,蔚为壮观。一九九一年五月、该塔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 顺德哪些地方 有历史文化
顺德境内绝大部分的陆地,在远古时期基本上被海水覆盖。距今约2500年到5000年,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杏坛、勒流、龙江逐渐成为陆地。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今粤北和粤中一带的“南越”人来到了顺德,他们是顺德的第一批居民。
自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郡县,至南北朝,顺德属南海郡番禺县。隋代起,属番禺县分出的南海县,五代南汉时属南海县分出的咸宁县,宋初又重新并入南海县。到明朝初年,顺德的果基鱼塘已具规模,文化昌盛,人口已经超过七万人。
顺德建县以前,是南海、新会两县的地方。顺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众随同朝廷逃难,使顺德人口快速增长。1452年,在勒流龙眼爆发的黄萧养起义,为了强化统治,促使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37堡和新会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设置顺德县,取“顺天明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为县治,并改名大良。过去民间常把顺德叫作凤城 。
顺德建县以后,明、清均属广州府,辛亥革命隶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顺德先后隶属国民党政权广东省政府和中区绥靖委员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导员公署。
2011年2月11日下午,广东省编办正式通报,广东省近日正式发文确定佛山市顺德区为广东省首个省直管县试点,由此拉开广东“省直管县”改革序幕。
顺德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两代,科甲居于全省前列,出过文武三状元、两探花,近三百多名文进士,近二千多名文举人;诗社、文社、 画会绵亘不绝,涌现过孙蕡、欧大任、梁有誉、陈邦彦、陈恭尹、黎简、张锦芳、黄丹书、梁廷枏、苏六朋、苏仁山、李文田、简朝亮、黄节、麦孟华、邓实、罗瘿公、罗复庵、岑仲勉等驰誉南北的文化名人。
粤剧以及粤讴、龙舟说唱、锣鼓柜、鱼灯会等民间艺术亦普及城乡,孕育了千里驹、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等大师级表演艺术家。
在饮食文化方面,善于博取众长,推陈出新,烹饪河鲜和蒸炒各种菜肴以风味清淡香脆驰誉海内外;早在清代,游宦广东的省外人士即称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及至近世,“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大良)”的说法,更获得外界普遍公认,广州、香港、澳门和海外粤人聚居地的酒楼餐馆,多喜聘用顺德厨师,以“凤城名厨”以广招徕。
在建筑艺术方面,亦备见雅致华赡,现今已成为旅游资源的祠堂、庙宇、文塔、钟楼、镬耳屋、石拱桥以及名列“岭南四大名园”的清晖园等古建筑,无一不显示着先民的精湛工艺和灵巧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