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制度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制度

发布时间:2021-03-12 00:48:58

中国历史上历经了哪些制度

一、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二、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三、军事制度

隋朝沿袭南北朝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加上军队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会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时,府兵制度崩攒。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

北宋有禁军与地方军之分。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军要定期换防,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为集中军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指挥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枢密院制度,将大都督府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帅军队作战。

四、选官制度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而发展起来。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 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五、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的治国思想。这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依据,实行法治。秦始皇参照六国法令,制定并颁行察律。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备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优秀代表。朋太祖时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主张按其罪行轻重量刑。

六、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民,分别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它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利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蕃汉分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瑚,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明朝实行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是最高的僧官。
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掸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土司首领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明初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随之逐渐消亡。

易混概念辨析

●分封制与郡县制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府兵制与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

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

●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韵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八旗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

●君主专制(或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阶段性特征扫描

从周朝起,我国就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确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同时通过刺史制度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先启后的过渡性。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确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响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地方机构的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科举制的建立,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

北宋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以集中军权和地尤权力为突破口,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元朝对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统治,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疆域。

明朝继承并革新了宋元的统治方式。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创制,中国自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清朝建立以后,以皇权的强化为前提,在制度上解决了困扰历代王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一些问题。
规律性知识拓展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根源、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产生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就得到了巩固。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二、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产生的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积极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

三、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它们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㈡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几次改革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币制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实行。中国疆城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

四、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11月至12月,一个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很快在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等老解放区,东北等半老解放区,以及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江汉、桐柏等新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

五、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㈢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1840-1912年 清朝统治 封建君主专制
1898年曾经主张过君主立宪制,不过后来戊戌变法失败而作废
1912-1945年 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民党政府统治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只是表面的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清楚给我留言。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时期不好说什么制度,因为没有统一,国家各个地方的运作都不一样

㈣ 开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主要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㈤ 近代条约体制都包括哪些体制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其意义在于:
(1)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2)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 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4)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概述: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被公认为使欧洲最早的一次国际会议。1643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为了恢复欧洲和平,而在威斯特伐利亚召开会议结束战争。会议上法国和瑞典巩固了战场上所取得的成果,取得了与神圣罗马帝国同等的地位。他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并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对后世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自己国家的事务纷争自己内部解决,外部势力无权干涉别国主权。要知道在这之前,欧洲是神权至上的,教皇拥有最高权力,甚至肆意干涉国家内部事务,这个和约结束了神权至上的时代,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会议的目的是:瓜分赃物,以满足本国的领土扩张野心;打着“正统主义”的招牌,恢复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使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会议经过争吵和讨价还价,最后签署了“最后总决议”。通过这些决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它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之后,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它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萄诸国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会上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通过这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但是,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这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㈥ 中国历史上的哪些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衰落

在中国的古代,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世界上面最强的国家,可是到了近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却陷入了停滞当中,这也导致了我国近代一百多年的落后,以及落后所带来的屈辱。

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造就我们发达的文明和辉煌的文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两项制度,可是造成我们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两项制度。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如此衰落的原因主要就是重农抑商和科举制度这两项制度的原因!

㈦ 请说出我国历史上古代到近代都出现过那些土地所有制度

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①井田制,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②商鞅变法承认土地四有;③王莽实行王田制;④屯田制;⑤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⑥清实行更名田。
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㈧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哪些制度,如何建立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复习资料,你有邮箱吗??

㈨ 中国近代史中制度之变除了戊戌变法还有什么%>_<%

清末新政
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各民族间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㈩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哪些社会制度

原始社会、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1、原始社会

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劳动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简单协作,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2、奴隶社会

根据马克思历史理论,夏、商、周三代曾被定性为奴隶社会,此观点争论较多。奴隶社会以社会下层的广大奴隶群众为主要生产角色,然而就传统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工作并没有发现中国上古时期广泛实行奴隶制度的迹象。

3、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

随着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一部分国家会完全丧失国家主权,成为彻底的殖民地国家;另一部分国家则发生反弹,取得独立地位。大部分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直接影响。

中国共产党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总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10)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制度扩展阅读:

社会形态划分方法:

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结构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社会形态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共同的规律,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

1、五分法

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分法

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如果把两种方法对应起来: 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

这两种划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社会形态逐渐进步,一种社会形态总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最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特征,同时在这一形态里,还存在着旧社会形态的残余及思想影响,也会出现即将诞生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物质前提和萌芽。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由于新旧形态因素的发展、变化和交替,从而产生社会形态中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阅读全文

与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制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