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跟历史相比我国经济如何发展

跟历史相比我国经济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1 17:05:37

1. 历史 1952年同1949年相比,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重大意义

经过1949-1952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34.8%,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年递增率为15.3%.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
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

2. 改革开放 对我国经济 发展 有什么历史意义

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无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发展对上海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化的进展,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性作用.从以前的三轮车到现在的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等.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也随之不断地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此外,交通的发展,还改变着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常言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上海的交通设施会更加完善,交通建设会更加合理,交通网络会更加发达.
2001年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全会中揭晓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在农业上国家大力推进家庭联产承包制,使我们国家的第一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在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促进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下大力气改善我们社区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几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社会政治稳定,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改革,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真的把自己当着人民的“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3. 求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5.92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大大快于改革开放前26年年均6.1%的速度。特别是出现了两个高速增长的好时期:1982—1988年,年均增长11.4%;1991—1997年,年均增长11.2%。我国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稳定性也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开始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煤炭、化学纤维、纱、布、服装、水泥、电视机、数字程控交换机、钢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农用化肥产量居第二位。国家储备大幅度增加。粮食储备远远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二位。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粮食总产量,1978年只有6095亿斤,1997年在北方大面积干旱的情况下,仍达9850亿斤。如果以1000亿斤为一个台阶,可以说,已连续跃上了四个台阶。目前,粮食人均占有量接近800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肉类、蛋和水果也大幅度增长。1997年,棉花产量430万吨,比1978年增长近1倍;油料2150万吨,增长3.12倍;肉类5354万吨,增长5.25倍;水产品3561万吨,增长6.65倍;水果5045万吨,增长6.68倍。肉、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7倍,年均增长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元。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0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4.8倍,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6%,比1980年下降8.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56.3%,比1978年降低1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城镇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我国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小康。
短缺经济悄然逝去
商品供应紧张现象基本消失,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消费品供应充足,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在这20年中,轻纺产品成倍增长,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家电产品发展迅速。彩色电视机由3800台增加到2643万台,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986万台。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空调器、录像机、VCD机、钢琴、组合音响、电脑和轿车等,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主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局面已经改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97年,钢达到10757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38倍;水泥5.1亿吨,增长6.8倍;硫酸1946万吨,增长1.9倍;纯碱703万吨,增长4.3倍;汽车159万辆,增长9.7倍。随着产量的提高,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价格也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行政分配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被摒弃,市场机制在我国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只对9种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与改革前相比减少了90%。95%以上产品的生产,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的比重已达92.5%;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81.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79%。
对外经济活动基本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进行。
“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长期以来,能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把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放到优先地位,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工业高速发展,供应紧张状况基本消除。1978—1997年,能源生产总量由6.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13.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13.9亿吨。年发电量由2566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1320亿千瓦小时。从1988年开始,已连续10年每年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1000万千瓦以上。目前,除个别地区外,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运输结构在竞争中不断改善。20年来,铁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营运里程由4.86万公里增加到6.49万公里,电气化线路里程和内燃机车牵引线路里程比重由15.6%提高到70%,货物周转量由5345亿吨公里增加到1309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093亿人公里增加到3522亿人公里。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迅速发展。公里路程由89万公里增加到121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达到4735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由274亿吨公里增加到516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521亿人公里增加到5188亿人公里,占全社会客运周转量的比重由30%提高到54%,已远远超过铁路。1978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只有2亿吨,1997年增加到8.8亿吨,翻了两番。水运货物周转量由3779亿吨公里增加到19352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01亿人公里增加到153亿人公里。1978年,我国民航使用的机场只有34个,且多为军民两用,而到1997年,民用航班机场达到142个,民航运输飞机由不到80架增加到485架,民用航空线里程由15万公里增加到142万公里,旅客周转量由28亿人公里增加到77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邮电通信是基础设施中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领域。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2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779亿元,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由405万门增加到11097万门,增长26倍。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电话网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电话普及率由1980年的每百人0.43部提高到1997年的8.1部,其中城市达26.1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运用。建成了京汉广、西兰乌、京沈哈、京呼银兰、杭福贵成、兰西拉等干线光缆。1997年,长途光缆总长度达15.6万皮长公里。移动通信成为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移动电话网之一,用户达到1323万。初步形成了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通达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上海浦东地区和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对外开放的展开,内陆地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绩,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行了以梯次推进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支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
东部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缘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79—1997年,东部沿海12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85%,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速度高出0.8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一批代表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在鼓励东部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央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身优势,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支援,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矛盾,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到1997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左右。
科教兴国成效显著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成绩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六五”以来,共组织近300个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已达到商业运行水平,有关技术和设备进入了国际市场。铁路重载运输和准高速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进展,有效提高了运输能力。研制成功的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和大型程控交换设备,为实现我国通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基本掌握了2000万吨级露天矿、6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50万伏交流输变电、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宝钢二期等成套技术装备或部分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重离子加速器、核聚变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等重大科学工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90个,比1978年增加1.15倍。广播电台1244座,增加12.4倍;电视台880座,增加26.5倍。出版规模和出版物品种已跃居世界前列。1997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93亿份,比1978年增加65.2亿份;各类杂志25亿册,增加17.4亿册;图书71亿册,增加33.3亿册。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中医药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医院病床总数达216万张,比1978年增加105万张。防病治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从70年代的每10万人发生7061起,下降到1997年的每10万人发生201.66起,妇女儿童保健状况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群众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出现热潮。竞技体育成绩辉煌,1978—199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097项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720项世界纪录。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997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20.74亿美元,在世界旅游业中的排序从第41位上升到第9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19.28‰和12.00‰下降到1997的16.57‰和10.06‰。人口的城乡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的17.92%上升到1997年的29.92%。劳动就业规模迅速扩大。1997年我国从业人员达到69600万,比1978年增加29448万,年均新创造就业岗位1550万个。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到1997年末,全国有8770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约占全部城镇企业职工总数的84%,有1300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0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医疗费用统筹,有330多个城市和204个县建立和实施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初步扼制了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改革开放20年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初步概括有五条:一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四是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发展既存在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4.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中告诉发展

改革开放凡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使是对中国再有成见的人,也都承认是铁的事实。从世界经济史看,中国这样长时期的、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发展,都是罕见的。据笔者看来,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国的经济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的禀赋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人口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资金、资源相对非常短缺。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处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这从当时的静态来看确实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判断,但对动态的经济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情况。因为巨大的人口基础可以提供潜力巨大的社会需求,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有效吸引外来资金、资源的组合,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会供给。从国际经验看,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最快的。
释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就象是个七、八岁的孩子,虽然个子很小,但是能吃饭,精神头足,只要营养跟得上,不要折腾他,长个子的速度比成年人会快得多。
二、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简单地说,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是动员式的,高度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毋庸置疑,这样的体制机制会有很多的、严重的问题,但在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阶段是非常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到地方能够得到基本切实、有效的执行,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难和问题也能够基本及时地得到应对和处理。从这三十多年的历史看,虽然个别时候出现反复、错误,但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子还是大致对头的。
释义:企业发展处于起飞阶段时,其实集权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当前的福特,大小决策出于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学的原理,但是在很长阶段内福特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正如当前许多家族式的中国民营企业。 主要的原因是,这样有利于快速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摆脱各类掣肘和约束,有效地付诸实施。
三、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国自唐宋以来,一个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多饭少,生活不易。从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中国独特的“士”这个阶层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较为超脱的精神追求之外,多数普通中国人形成了务实、勤奋、节俭的特点。这个特点,非常有利于通过以追求和实现利益为导向,把多数中国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释义:文化其实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超多数人想象。笔者认为,美国与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发展初期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人口状况、资源禀赋也差不多,可以说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之所以分化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教文化主导和天主教文化主导的综合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其实非常适合发展市场经济。
四、国际经济发展阶段和格局的原因。或许是对数百年来多灾多难中国人的眷顾,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国际环境也非常适合中国作为后起国家加快发展。首先,没有对中国和平构成实质性阻碍和影响的战争或威胁。其次,主要发达国家当时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向后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具有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机和条件,而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低资源环境成本和迅速壮大的市场在承接转移中具有强大优势,并且中国的体制机制又成功地把这种优势发挥了出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收益者,有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五、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结构的原因。宏观再有利,经济的发展仍需要具体的微观主体去推动。中国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是地方政府。从经济学的眼光看,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发展经济、增加税收的冲动很强,这虽然会造成很多问题,但客观上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完善市场化的环境,促进资本形成。二是国有企业。建国初期,中国建立的众多的大小国企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同时也造就了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自身的现代企业群体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的产业基础。现在许多著名的国有或民营大企业,都有当前国企历史传承的影子。

5. 在我国历史上,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 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6. 如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年高速增长,并且是高增长低通胀,在去年达到峰值,面临经济增长的拐点,这是经济的周期性规律,今年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如美元贬值,次级债,油价飞涨,铁矿涨价,人民币升值,房地产泡沫面临破灭的危险,各种天灾人祸,使今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相信经过调控后,中国经济将软着陆,明年中期物价达到峰值,并将有所回落,并且经过二到三年的过渡,将重新步入上升通道.经济十年左右的时间,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并在未来的三十年时间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7. 试述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成就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求解答,谢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系统总结这一伟大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实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社会上对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重要论述,解除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种种疑虑,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石。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论述了这一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勒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的决策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近1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职能转变、信息公开等政府自身改革取得明显进步。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尤其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突出表现在: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22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300美元,是1978年的16倍。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企业主体活力显著增强,要素潜力充分释放。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转换了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虽然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国有经济总体效益反而持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茁壮成长。目前,有6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同时,改革释放出了社会蕴藏的巨大潜力,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进入非农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劳动、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2002年到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21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6977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中国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确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凝聚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应认真总结、深入探索。

这些年,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确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才能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

还有一个启示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30多年来,我们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和优点,使经济活动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建立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当前和今后,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广泛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发展力量。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8.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当前,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按年率计增长4.1%。日本经济稳健增长,通货紧缩状况基本消除。欧盟经济预计全年将增长2.1%,增速快于去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据联合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6%。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中国面临的机遇。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2)中国面临的挑战:其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二,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第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第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9. 历史上中国经济和现在怎么对比

不可同日而语

阅读全文

与跟历史相比我国经济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