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孙膑的成名过程
先和庞涓他们师从鬼谷子门下,因为鬼谷子和孙膑的师兄们(庞涓、苏秦、张仪)太出名了,所以他这个小师弟也出名。后来被嫉妒的师哥庞涓差点害死,投奔了齐国。先“田忌赛马”赢得了齐国高层的信任,然后在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
❷ 为什么说孙膑 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延伸。 首先,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战争作为布"道"的手段,进行战争一定要合于"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者"。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其次,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孙膑贵势",这指明了孙膑兵法的特点。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等)的布局。孙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势",即驾驭战争态势的思想。孙膑则在"任势"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他在《威王问》中说:"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应当在创造优势的条件下进行。如齐威王问:敌我两军实力相当,两军将领相望,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动,应该怎么办?孙膑回答:先派少量部队,由贱而勇敢的将吏率领去试探攻击,接战后只许败,不许胜,把主力部队隐蔽地布好阵势,待敌军分兵追击我小部队时,我军从侧翼攻击敌军主力,就可获得大胜。在应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时,孙膑提出要"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使我军能随时转移。主力部队将持长兵器的战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战士排在后面,选派弩机手援救危急。等待敌人攻击能力下降,再行反击。这也是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孙膑把弓弩比喻为"势",也正在于说明战争就是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孙膑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他在《官一》篇说: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易(地形平坦)则多其车,险(地势险阻)则多其骑,厄(山陵狭谷地带)则多其弩。"自己要抢占有利地势,攻击处于不利地势上的敌人,这叫做"居生击死"总之,孙膑主张把握有利战机,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以争取战争的胜利。其三,孙膑指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战》篇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中国的人文思想导源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在人不被当做人看待的专制时代,孙膑能指出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是进步的。从人文主义的论题出发,孙膑与孟子一样,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所谓"人和",就是得众、得人心。"得众者,胜","不得众者,不胜"。孙膑的这种以人为贵的军事思想,显然也是由继承《司马法》的"仁本"思想而来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马法》,是战国时代人文思想在军事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表现。其四,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战国时,由于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了。孙膑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几种阵法,如:索阵,用来进剿敌人;囚逆阵,用来疲惫敌人;危□阵,严兵以临敌;云阵,以弓弩与敌对射;羸阵,围困敌人;阖燧阵,用来消灭敌军前锋;皮傅阵,用来强攻救援;错行阵,声张军威;刲阵,攻击高陵之敌;雁行阵,适合摆在蜿蜒曲折而多荆棘的路上;锥行之阵,适于火烧敌人的辎重粮草及接应的战车,等。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军阵阵法。孙膑还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阵作战的理论,"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这就是说,用八阵作战,可以把兵力分为主力、先锋、后续部队三支。作战时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而以其它三分之二作为机动兵力蓄劲待敌。如果敌人弱而乱,就用精锐的部队击溃它;如果敌人强而严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诱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进攻。孙膑对于运用八阵作战的说明,是经典式的说明,这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古代军阵作战的奥秘。 这是他多年统兵作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五,孙膑在一系列战略战术上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指导原则。如:他提倡坚持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在《威王问》中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张打击敌人没有设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处。这个说法显然继承了孙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孙膑并没有简单地吸收,而是把它从一般策略原则升华为战略原则,使它变成整军经武的急务。孙膑还发挥了孙武"攻其所必救"的军事原则,把这一原则与"批亢虚"、"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对于孙武"我专而敌分"、以寡敌众的战术原则,孙膑也有创造性的发展。他提出对强敌要避开锋芒,而引诱迷惑敌人,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我卒并而击之"。孙膑在军队建设上提出选拔将帅的原则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国内得民之心,在国外知敌之情,上阵知八阵之经;见胜利敢于战争,不见胜利敢于进谏。他还提出了一套军事教育法则,即五教法: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利战之教。并主张在军中选拔一批勇武的战士做选卒,以他们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他认为,具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国家才会"战胜而强兵,故天下服矣"。(《见威王》)当然,《孙膑兵法》作为二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会有局限和不足。例如:它杂有阴阳五行的神秘成分,认为日月星辰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有时对于战争中的地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但这些缺点和不足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它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❸ 孙膑是怎样从一个废人变成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司马迁的《史记》,“孙武既死,后百余年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以后代子孙也……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意思便是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晚于孙武一百多年)、出生于阿鄄(本日山东地域)之间、被妒贤嫉能的同学庞涓处以膑刑。《孙子吴起列传》不像其余一些传那样,有“名某”字样。比方,“庄子者,蒙人也,名周。”是以,历代的论著、词典,将“孙膑”间接看成其真名。也便是说,连司马迁这么牛逼的人也没有考据出孙膑他的原名是什么,只是用前人对他的称谓来称谓罢了。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有“孙子膑脚,兵书修列”的话。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孙膑这个名字是来自其体貌特性,等于一个外号,翻译成现代汉语,相似“孙瘸子”。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在“孙子膑脚,兵书修列”下注云:“……膑,刖刑,去膝盖骨。人因呼为孙膑。”一个“因”字(由于这个),注解两位注者的概念是:孙膑之“膑”是来自体貌特性的外号。《辞海》“孙膑”条也持有异样的见地,“……(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能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假如非要有一个说明的话,那末便是孙膑在接收膑刑以后,也便是被人叫“孙瘸子”叫习惯了,并且他本身又比拟开朗,就给本身改了个名字叫“孙膑”,我感到只要这么说明才是正当的,不然的话,他家祖先真是料事如神啊。。
❹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孙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❺ 孙膑是个军事家要怎么扩句;至少扩俩处
孙膑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重要重要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人。
❻ 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关于孙膑膑刑其实是错误的,在太史公自序这本书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讲的是孙膑被砍掉双脚,而不是挖掉膝盖骨。
❼ 为什么说孙膑一低头成为一代军事家,否则他也只是黄泉路上一个孤魂野鬼罢了.
忍辱负重,装疯卖傻
要不低头,怎能骗得魏王和庞涓相信,孙膑已成废人,从而放松警惕,疏忽下跑往齐国
也就没有后来大破庞涓的魏军,也没有什么后来的增兵减灶,围魏救赵,更没有《孙膑兵法》啦。
❽ 为什么通过一场比赛孙膑就可以当上军师
同我一场比赛说明就可以给他当军师,其实这那个是说的是田忌赛马的张比赛,那场比赛冲线充分体验除了孙膑的智慧,所以从里面才可以当个气温的军师。
❾ 孙膑是中国什么军事家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❿ 为什么说孙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曾与庞涓一起拜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当上了将军,他嫉妒孙膑的才能,于是以同学之名将孙膑请到魏国,可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结果魏惠王把孙膑治了罪,在他脸上刺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以致孙膑终身残废!孙膑为了逃出魏国,故意装疯卖傻,甚至整天在猪圈里混,以等待时机到来。幸好有一次,齐国一个使臣来到魏国,他便偷偷地向使臣说了自己的遭遇和抱负。使臣深受感动,就悄悄地将他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不久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与孙膑谈论兵法时,见他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深深地为自己得到这样的将才而高兴,从此非常敬重孙膑。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率8万人马去进攻赵国,很快包围了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想率兵直驱赵国,解救邯郸。孙膑劝阻他说:“现在魏国的精兵都集中于邯郸,若直接攻打魏军。我军伤亡也会很大。如今魏国后方空虚,我们不妨直接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庞涓得知,一定会放弃邯郸,回兵救魏。待他精疲力竭时,我们在半道上迎头一击,准能打败他。这样既可救赵,又可乘机袭击他们。”田忌佩服地点头道:“妙计!妙计!一举两得啊!”于是齐兵挥师进军大梁。魏惠王慌忙下令庞涓立即撤军,回来救自己的都城。庞涓只好放弃攻打下的邯郸,马不停蹄地回师大梁,弄得疲备不堪。刚撤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正碰上早已埋伏在那儿的齐军,一时间兵慌马乱。齐军勇猛出击,大败庞涓,邯郸之围被巧妙地解除了。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庞涓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出兵救韩。孙膑先采用当年“围魏救赵”的战略,不直接救韩,却举兵攻魏都大梁。庞涓接到告急文书,只好退兵救魏。但这次庞涓不再像上次那样只管一心回兵,而是派人探查齐军人马的数量及去向。手下人查看了齐军第一次扎营的地方后报告说:“齐军建的炉灶够10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魏军赶到齐军第二次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魏军来到齐军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发现只够2万人用的了。庞涓大松了一口气,得意地分析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3天功夫,就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下令魏军不分昼夜地猛追齐军。当魏军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时,前面的兵士猛然跑来报告说:“路被木头堵住啦!”庞涓上前查看,果然路旁的树全被砍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而且树皮被刮走了一块,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隐隐约约有一行字,借着士兵打的火把一看,只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大声惊叫:“不好!中孙膑的计了!”没等魏军反应过来,齐军乱箭齐发,魏军溃败,庞涓拔剑自杀。原来,这是孙膑用的“增兵减灶”之计,他深知庞涓轻视齐军,就边走边减少军灶,造成齐军溃散、士兵逃跑的假象,实际却在马陵埋伏重兵,给敌人一个意想不到的痛击。孙膑在桂陵、马陵两次大战中,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增兵减灶”战例。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此后不久便隐居深山,写成了《孙膑兵法》,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