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武器装备质量面临形势

武器装备质量面临形势

发布时间:2021-03-10 07:46:10

1. 好技术战争中中国武装力量的优势、劣势以及对策有哪些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

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其二,把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在有利的条件下同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歼灭敌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积极防御又称之为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初期作战贯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原则。后来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实行灵活的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抗日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表现为全国实行持久战的总方针和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解放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核心是“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战略反攻阶段实行“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略仍然是积极防御,但情况和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实行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已不仅仅是着眼于敌强我弱的形势,而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任务和对外政策决定的;军事战略所要解决的已不是夺取政权问题,而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军事战略判断也不再局限于国内阶级力量对比,而是把重点放在国际战略格局和当代军事斗争的发展趋势上。1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一个战略方针,即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由于中国安全环境的急剧恶化,加之对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估计得过于严重,中国因而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方针,立足于应付最困难的情况,准备敌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80年代初,针对未来全面反侵略战争的特点,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提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坚持持久作战、立足于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立足于最复杂最困难情况下作战的战略指导原则。虽然最终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但是人民解放军曾胜利地进行了几场边境自卫防御作战,积累了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丰富经验。80年代中期以来,依据邓小平提出的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战略判断,实现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改变,即从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强调战略指导要从立足于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并提出了适应当时形势要求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进入90年代,在深刻认识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军事领域中的深刻变革的基础上,中央军委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确定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从而实现了军事战略新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安全形势、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内外政策,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不仅是继承优良的传统,也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军情。就是将来发展了,积极防御也仍然是解决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军事战略。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于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准备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贯彻这一军事战略,要求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防御与进攻的关系。积极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攻势防御,是攻守结合。实行积极防御, 一定要灵活机动。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会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时,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与革命战争年代坚持诱敌深入、先在内线歼敌再到外线歼敌的情况不同,新中国所进行的局部战争更多地是在以本土纵深为依托的边境地区争取战争的胜利。与过去长时期准备抗敌大规模入侵、立足于战略纵深决战的情况也不同,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着眼于近海和边境浅近纵深作战,并强调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慑止敌人。积极防御要求战略上后发制人,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后发”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利于在政治上、外交上保持主动。“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显示出自卫还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既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会临事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第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就是在和平时期,利用威慑力量,从军事上和政治上设法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不仅要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如何有效地遏制战争,避免打和制止打的问题;不仅要力避全面战争的爆发,而且要尽量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必要时可以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相配合,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坚持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把日益现代化的常规力量、强大的后备力量与可靠而又有效的有限核力量结合起来,是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发挥威慑作用的基本途径。同时必须看到,遏制战争是以具备打赢战争的能力为基础的。只有具备制胜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威慑。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立足点,从来都是准备对付战争和打赢战争。也就是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去争取好的结果,以敢战、能战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威慑思想的基石。

第三,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军事战略必须跟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密切协调。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现代局部战争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约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中国未来的防卫作战,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军事战略指导一下要有政治头脑、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一些大的战略关系。军事上打与不打,打什么目标,打到什么程度,何时打,何时停,都要从政治上、战略上加以全面考虑。军事斗争要严守自卫立场,充分准备,慎重初战,有理、有利、有节地行动,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有理”就是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做到师出有名,在政治、外交上取得主动;“有利”就是把握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坚决打赢,取得有利的军事地位;“有节”就是掌握军事斗争火候,适可而止,在适当的胜利后结束军事行动。军事斗争要积极配合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努力改善国家安全环境。

二、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各种不同类型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一场以发展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手段、指挥方法等各个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局部战争将可能面对具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敌人。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军队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深入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下,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从重点准备全面战争转向重点准备局部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心是时刻准备抗击敌人大规模入侵,立足于一场合面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仍然沿用过去全面战争的观念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用立足于全面战争的军事战略去指志局部战争,那就会招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这是因为,无论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中国的全面战争战略指导与局部战争战略指导都有明显不同:全面战争立足于国土纵深歼敌,局部战争则注重边境浅近纵深、空中和海上求胜;全面战争要力争把战争拖向持久,局部战争则强调尽可能地速战速决;全面战争通常要经过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作战才能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局部战争则可能一开始就以自卫反击的形式,采取有限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全面战争需要全面动员,举国迎敌,局部战争则要尽量避免战争的扩大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影响。只有改变传统的全面战争思维模式,才可能确立符合客观实际的未来战争的战略指导原则。

第二,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中国面临的局部战争样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但今后威胁最大的而且最难应付的将是高技术或具有高技术特点的局部战争。从世界近期一些局部战争看,由于高技术兵器在战场上的运用,使得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缩小而相关空间扩大,战争节奏和进程明显加快,战场高透明度和远程精确打击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法,战略空袭的地位大大提高,战争、战役、战斗有时可以融为一体,前方、后方的界限模糊,作战保障更加复杂,有限的战争目的和规模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危害和影响。要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在这一过程中,要研究对手,也要研究自己;要研究怎样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也要研究怎样发挥军队和地方相结合的威力;要研究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组合问题,也要研究人和武器装备的科学编成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战法。

第三,加强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斗争准备。局部战争的诱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发生方式、方向也具有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由陆海疆域争端而引起,也可能由其他利益矛盾而诱发;既可能是同强大敌国交锋,也可能是同实力相当或总体实力不及自己的对手对阵;既可能在预有准备的方向上发生,也有可能在出乎预料的方向突然爆发;既可能在本土一定纵深内打,也可能在边境附近打;既可能是陆战,也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海战或空战。战略指导一定要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做好多手准备,一旦情况发生,能快速灵活地作出反应。中国的安全环境比较复杂,应当进行多方向、有重点的准备,突出对国家安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方向的军事对策研究和军事斗争准备,同时兼顾其他方向,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根据未来战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下大力气发展军事高新技术,重点研制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装备,尽快拥有几手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制敌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努力造就一大批就驾驭现代战争的人才;有步骤地进行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体制编制。

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要立足于用现有武器装备作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优良传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取决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实现的,要有一个时间和过程。即使经济较长时间,武器装备有所改善,同可能面临的强敌比较起来也仍将处于劣势。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高技术兵器还比较少,这种基本状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完全改变。在这个时期内,如果打起仗来,还是要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作战指导只能立足于现有武器装备,或者说只能建立在比现有武器装备好一点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历来的经验,就是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的敌人,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我军都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之敌。无论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在劣势装备的情况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在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威力空前提高,对战争的影响大大增强。但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基本规律。现代战争的胜负,最终还是决定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很高军事素质的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尽管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与过去不同,但仍然要动员和依靠人民进行战争,仍然要靠人来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仍然需要人的通用性、智慧和牺牲精神。武器装备越归展,技术越是复杂,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人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重视谋加重的运用,实行灵活的战略指导,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我之长,击敌之短,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最终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三、在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根本原理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战争中的体现。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主席制订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就是人民战争”;“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建设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相结合,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是在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军队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人民战争,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真正优势和力量所在。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坚持人民战争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利益,因则能够赢得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拥护;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一支由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广大民兵组合而成的强大的武装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战争潜力和持久作战的社会基础。富有人民战争传统和经验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战争,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使人民战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相比,对象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进行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战争形态上看,战争主要表现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往举国迎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由于战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而战略指导、战争动员、作战形式、作战方法等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正确处理全面动员与局部动员、人力支前与技术支前、直接参战与间接参战的关系,成为指导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内容。战争动员由全国总动员转向更多的采取局部地区动员和全国部分行业动员。人民参加、支援战争的形式将发生明显变化:由直接参加转向更多地间接参战,由突出人力、物力支援转为突出技术支援,参战人员主要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军事素质的后备力量。直接参战的人民群众将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作战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行人民战争,必须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第二,从作战力量上看,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单纯依靠人力数量优势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以往人民战争的科技含量不高,对参战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较低,可以大规模动员人民群众,经过简单训练就参军参战,形成对敌绝对兵力优势,以弥补人民军队武器装备上的劣势。但在现代条件下,两军决胜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的较量。现代战争集中优势兵力的本质,是集中优势的火力,依靠科学技术综合形成的优势作战效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人力数量优势,难以在与敌技术密集的质量优势的对抗中取胜,武器装备的时代差也很难以兵力的数量来弥补。如何在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中,把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发挥出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作战空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直接交战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利用广阔国土分散耗敌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未来中国面临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主要在陆地边境、近海区域和相关空域的局部地区进行。一方面,两军直接交战的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对目标的打击高度精确,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这就难以大规模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广阔的国土空间分散、疲惫和消耗敌人。另一方面,战争已扩展为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战争难分前线和后方,战争的相关空间空前扩大。如何在范围有限的直接交战的战场和广阔的战争相关空间,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四,从作战时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出表现为节奏紧凑的速战速决,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换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高技术局部战争有限的政治目的,要求缩短战争进程和作战持续时间,加快战争节奏;武器装备的远程精确打击力、快速投送力、超常毁伤力等,则为迅速达成战争目的提供了有效手段。现代高技术武器的战术性使用,往往能收到战略性效果,一场战争可能浓缩为一次战役,甚至是一次战斗。因此,持久作战的难度加大。以往人民战争通过持久作战,不断消耗敌有生力量,发展壮大自己,逐步改变力量对比。这种方式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难以发挥作用。如何迅速动员和组织各种参战力量,形成和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挫败敌速决企图,是摆在全体军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和高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既对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挑战,也给人民战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首先,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过长期奋斗,中国高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表明整个国家和军队都把发展着力点转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来。一支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高科技产业大军,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锐力量。这一切都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使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前提。

其次,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人民战争的最显著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先进的思想舆论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就会产生神奇的效应。随着包括卫星通信在内可以覆盖全球的信息传播网的建立,广播、电视和电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就为动员人民参加和支持战争提供了非常便捷有效的方式和渠道。只要平时的国防教育搞得深入有效,各项战备工作真正落实,一旦有事,就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

再次,现代高技术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现代高科技越来越朝着军民兼容、军民共享的方向发展。人民是高技术的主人,人民可以创造高技术、运用高技术,也可以制服高技术。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的渠道大大拓展了:现代化的民用交通运输工具,可以为军事输送提供有力保障;设备先进的工厂企业,经过改造可以生产军用物资;大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可以动员起来直接或间接为战争服务。科技参战、科技支前在高技术战争中大有可为,甚至将成为主要的内容和方式。

最后,现代高技术作战系统对整体后方的高度依赖性,为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加依赖作战系统整体,远距离战略投送兵力更加依赖后方。任何一件主战武器,都不能离开与之相配套的装备系统而独立地发挥作用。一般地说,武器系统越庞大、越复杂,就越脆弱、越容易出问题。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就完全可以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一定要创造性地发展人民战争。适应高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建设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建立一个完善的国防快速动员机制,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这是建设现代化国防和发展人民战争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要研究人民战争新的战略战术。这种研究既不在乎“洋”,也不在乎“土”,关键在于管用。要在系统配套、实在管用上下功夫。要善于从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克敌制胜的战法。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些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只要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今天仍能继续发挥作用。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还可以创造出许多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如信息战中的经济信息战、文化信息战,以及破坏敌计算机网络的“黑客”战;灵活多样的海上游击战;使用高技术武器深入敌后的特种战、破袭战,等等。总之,要用创新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设法集中优势,打敌重心,高技术与中低技术装备相结合,现代新打法与传统打法相结合,军警民相结合,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力量、整体威力,从而在未来战争中更加有效地打击敌人。

2. 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质量安全形势

当前我国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问题奶粉”、“地条钢”、“黑心棉”、“土炼油”、“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仅2011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就有“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杭州钱江三桥坍塌事故、北京地铁扶梯“7·5”事故等20余件。
(2)制售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2011年,共查处案件11.13万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55亿元,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190起。查获假检验检疫证书2.6万多份、假印章494枚,查处非法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88家。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
(3)消费者质量投诉居高不下
2011年,中消协受理质量投诉达到30.5万件,占全部投诉的50.2%,且连续10年超过50%;安全问题投诉10216件,占全部投诉的1.7%。各类投诉问题所占比例:百货类占27.4%,服务类占33.2%,家用电子电器类占22.9%,家用机械类占5.6%,房屋及装修建材类占4.5%,农用生产资料类占2.0%,其他类占4.5%。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全年共受理业务102.7万件,其中举报投诉6.29万件,投诉热点产品主要是食品、建材、家电,分别占举报投诉总量的26.75%,10.57%,8.49%。
(4)出口产品通报召回数量较多
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被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的首位。我国连续7年成为出口工业产品被欧盟全球通报批次最多的国家,连续3年占美国和欧盟通数的50%以上。

3. 什么是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

你说的应该是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军工企业基本都需要这个证书

4. 新形势下国防建设关于军队质量建设的要求

虽然现在中国在有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工‘但是任务还是非常紧的呢;像,美国,印度,日本,他们的军对都是我们的危胁的,由其是,印度。离我们又进他、虽是买的。但是人家先进呀,所以要有自己的先进武器,比如说;航母,第四代,五代战机,和先进的导弹,军队的整体的建设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兴的是中国有了自己建造一系列的防空体系,

5.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世界形势,中国自主研制作战武器等方面700字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是中国对世界科学文明的杰出贡献。但是后来落后了屡遭外敌入侵的耻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防止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欺负,作为国家战略的首要问题。

要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工业,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集体领导下,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防科技工业的巨大成就国防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50年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尖端武器从无到有,由创建到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国防工业和其它相应的基础工业。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集中力量,建设国防工业,组织武器装备的仿制、生产。经过10年艰苦创业,兵器工业初具规模。

到1959年底,形成了沈阳、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国防工业企业较集中的生产基地,已有53个大中型企业,国防工业与生产能力初具规模。不仅能生产各种制式轻武器和弹药,而且具备了生产大口径地面火炮、高炮、中型坦克及牵引车等重型武器装备的能力。



航空工业,从初创时的几个修理厂,发展成为拥有29个大型企业,从只能搞飞机修理,发展到能成批制造活塞式教练机、运输机和喷气式歼击机的产业部门。船舶工业,建成了船舶、动力、火力兵器及导航仪表等大型企业13个,已具有建造中小型军用舰艇及仿制生产水中兵器的技术能力。

无线电工业企业有39个,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已初具制造陆、海、空军用电台和飞机、舰艇、坦克等需要的电子设备能力。在此基础上,又经过10余年艰苦努力,初步建立了常规武器生产和协作配套的体系,具备了研制生产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的能力。

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战略方针。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工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强调: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体现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出了科技强军的重大决策,为开创国防工业新局面明确了继续前进的方向。这20年中,百万军工发扬开拓进取的光荣传统,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军情的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道路,兵器工业重新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形势,武器装备取得了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武器工业体系。自行研制并成功地发射了一批中程、远程运载火箭,进行了30余次核试验,成功地掌握了先进的火箭发射技术和原子弹、氢弹和核动力潜艇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核力量研制体系。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兵器工业运行机制。

武器装备建设已取得了新的成绩。轻武器。中国研制的手枪,小巧、美观、轻便;步枪与班用机枪实现了武器装备的通用化、自动化,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手榴弹,向品种全、重量轻、威力大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目前,我国新一代轻武器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产品。有:新型枪族、新型狙击步枪、重机枪、新型手榴弹发射器及弹等,特别是小口径枪族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标志着我国轻武器研制发展正实现历史性跨越。反坦克武器。

中国研制的较先进的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106毫米无坐力炮和82毫米无坐力炮,陆续装备部队。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的大比重钨合金穿甲弹,具有较远的直射距离和较大的穿甲能力。中国研制的新型反坦克武器部队装备,从连到师形成了直接瞄准反坦克武器装备系列。

可构成远近结合、纵深梯次配置的反坦克火力配系,使反坦克能力大为提高。中国研制的反坦克导弹具有射程远、命中率高、威力大、机动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火炮。中国研制的防空武器有:双管37毫米高射炮系统。

瞄-6、瞄-8、瞄-11等几种型炮瞄雷达,57毫米高射炮-1式指挥仪和新定型的警-17丁、582乙、572甲等目标指示雷达,新型双管125毫米高射新型自行小高炮,还研制了地空导弹、红旗一号、红旗二号和红旗五号。

中国研制的地面火炮:新型压制火炮有,83式122毫米榴弹炮、83式152毫米自行火箭炮,新152毫米加农炮、273毫米火箭炮、82毫米迫击炮和107毫米自行火箭炮,这些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好。坦克。我国的主战坦克是中型坦克。

我国新研制的新型坦克,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威力大,性能好,射击反应时间短,夜战和生存能力强。舰艇。新研制的新型鱼雷潜艇、4管鱼雷快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核潜艇、导弹护卫舰、猎潜艇、大型登陆舰,以及新型的舰舰导弹、岸舰导弹、空舰导弹、反潜鱼雷、反舰鱼雷等。

这些现代化新型武器装备,大大提高了人民海军的战斗能力。飞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中国飞机制造工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科研、生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业体系。研制生产了包括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和无人驾驶飞机等20多种50多型1.2万多架飞机。

近些年来,新研制了一批新型先进的作战飞机,已开始装备部队,使空中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导弹。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武器的工业体系。在六七十年代研制了近、中程导弹的基础上,80年代又研制了洲际导弹。近些年,又新研制了携带大当量氢弹头的洲际导弹。

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导弹核力量,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此外,在研制工程装备、通信装备、电子对抗装备、雷达、防化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批新的先进常规武器研制装备成功。

一批重点武器装备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果,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水平,使人民解放军从轻武器到重武器、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从数量到质量均有很大提高,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加大,使人民解放军在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大大加强。

人民解放军有能力反击侵略者,有能力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6. 目前而言中国武器发展趋势是如何的

●中国的国防建设已经从以“忍耐”为主的简单维持型,逐步走上了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的适度发展型的正常轨道,逐步实现由引进仿制型向自主创新型的历史性跨越

●武器虽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我们重视武器,但不迷信武器

●中国无意与任何人在武器装备上“比宝”,无意参与任何形式、任何领域的军备竞赛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新一代武器装备陆续问世并装备部队,形成了新的战斗力。这是当代中国国防建设事业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国防建设从前一个时期以“忍耐”为主的简单维持型,逐步走上了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的适度发展型的正常轨道,逐步实现由引进仿制型向自主创新型的历史性跨越,逐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大幅跃升。

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列装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提供新的强有力的手段。殷殷期盼中国早日实现富国强兵和民族复兴的炎黄子孙为之欣慰、为之鼓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欣慰、鼓舞之余,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虽有长足进步但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既不要受“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干扰而自缚手脚,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就而盲目沾沾自喜,更不要因为有了几件家把什就想着跟人“比试比试”。

7. 简述世界军事形势的主要特点

1、军备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基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首先推动了武器装备的一系列变革,使军备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中,首先促使武器装备的改良或变革。

2、军制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安全态势的演变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军备体系的变革,进而也带动了军制体系的变革,提出了数量少、质量精、技术高的军队建设总需求,出现了陆军的比例在缩小、高技术兵种的比例在增大、新的高技术兵种相继出现的新态势。

3、指挥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重心。武器装备的变革和体制编制的改革,驱动着指挥体制的变革,提出了三军一体、诸兵种一体、全系统一体的合成指挥的需求,联合指挥或合成指挥已经成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关键。

4、战争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武器装备的高新技术化,使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动着战法的更新。远程高新技术精确打击兵器的发展,使传统的战场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前方与后方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前沿与纵深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传统的战略屏障已经不再是屏障。

5、理论体系的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灵魂。新的安全态势,新的武器装备,新的战争形态,新的体制编制,势必进一步推动军事理论不断走向新化、深化、细化、精化,传统的战争观已经落后于时代,需要更新。

(7)武器装备质量面临形势扩展阅读: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因此,国际战略格局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关系。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在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的相互对比的结果。

尤其是大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影响力对比是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因此,在考察各种战略力量时,不仅要考察它们本身的所具有的实力地位,而且要考察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战略判断。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同时也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

中国一贯坚持正义的原则立场,反对以大欺小、以弱凌强和以富压贫的强权政治,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坚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作为多极世界中独立一极的政治分量所在。

8. 中国武器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际战略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加快,参加国日益增多,有效性增强,在国际事务和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已成为国际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热点。它不仅是大国之间调整关系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影响各国主权、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既有合作和妥协,又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发展走向。
一、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竭力推动下,国际军控与裁军务实性增强,进程加快,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将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成为推动世界形势持续缓和的重要因素。
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军控与裁军问题上大搞“方案战”、“宣传战”,实际进展甚微。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迫使其他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减弱与其竞争的能力,保持西方国家的军事优势,竭力推动军控与裁军进程。特别是美国希望以此冻结对其他核国家的核优势,防止所谓的“危险国家”发展或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保其世界核霸主和第一军事强国地位。俄罗斯尽管在军事力量特别是在核武器方面与美有差距,但为避免进一步扩大与美的差距,防止独联体国家的核扩散,也积极支持美等西方国家的军控与裁军主张。而越来越多的中小国家在自己无望发展和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对加强国际和地区不扩散机制、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面禁止核试验等持支持和肯定态度。正是由于美等西方国家的竭力推动,以及其他国家的积极支持,致使军控与裁军参加国日益普遍,且越来越务实,进程加快。美俄双边核裁军已有实质性进展,达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两个核大国的战略导弹已开始削减。双方同意,在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生效后,立即就“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开始谈判,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将各自的战略核弹头削减到2000—2500枚。在国际多边裁军领域,《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95年无限期延长:1996年9月,
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1997 年4 月生效;
1997年12月,121个国家代表签署了《关于禁止使用、储存、
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在常规裁军方面,欧洲多数国家按照《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已基本完成削减任务。1997年7
月,北约和原华约30个成员国就修改1990年签署的欧洲常规裁军条约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同意进一步大幅度削减欧洲常规武器数量。在其他领域,军控与裁军也不同程度取得进展。国际军控和裁军取得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平的大势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成为推动世界形势持续缓和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际军控与裁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和复杂,如美俄仍保持庞大的核武器库;某些核大国至今仍不愿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核、生、化武器及先进导弹扩散的形势还比较复杂等。可以预料,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极力推动下,各国出于维护国际安全、减少和消除战争危险等共同利益的考虑,将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使之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并向深入务实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体制将越来越健全,范围将越来越明确,条款将越来越具体,核查机制将越来越完备等。但裁军下一步究竟如何走,国际社会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广大无核国家最关心核裁军问题,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西方大国对进一步核裁军并不积极,他们注意力放在确保核优势和防止核扩散方面,以及防止常规武器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所谓“过度积累”上。可以预料,围绕美俄核裁军、反扩散、欧洲常规裁军、军备透明度等问题,军控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十分复杂。
二、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继续在军控与裁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利用这一主导地位把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先进导弹的扩散作为军控政策的重点,将主要矛头指向第三世界国家,“强制军控”的势头继续发展。
东西方对抗消失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了军控与裁军的主导权。这种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取得了对俄和其它国家明显的军事优势。二是西方国家在军控与裁军问题上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往往采取一致或大体协调的行动;俄罗斯由于国内困难和国际上的处境,对西方的裁军主张大多采取迎合和迁就的态度;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没能形成合力,且力量处于明显劣势,很难与西方国家抗衡。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军控维持己方军事优势、限制和打击中小国家的企图越来越明显。它们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先进导弹的扩散视为对其安全的最大威胁,将反扩散作为军控的重点。它们极力促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和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千方百计试图启动《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公约》谈判,加强和扩大导弹及其技术控制机制,同时对高技术常规武器的出口进行控制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武器及武器技术扩散方面,美等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自己向外大量倾销先进常规武器装备,加剧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和紧张局势,同时向国外部署核武器,实际上是搞核扩散,对个别亲西方国家则采取缄默和姑息的态度;另一方面,不仅利用国际不扩散机制和有关法规对一些国家进行防范,而且推行“强制军控”,试图以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外交干预、军事威慑甚至军事打击等手段,胁迫那些可能“危及”西方国家利益的国家放弃发展或获得核、化、生武器和先进导弹及其技术的意图,将广大第三世界作为防范对象和打击重点,严重损害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当的安全利益。在不扩散问题上,虽然美推行双重标准受到第三世界的抵制,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北强南弱的态势仍难以改观,南北矛盾及相关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趋复杂。
三、西方国家将大力推行它们的“合作安全”模式,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更多的军备透明,以进一步掌握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军备发展情况,维护西方的军事优势。
冷战时期,国际军控与裁军实际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避免迎头相撞而加强双方军事力量平衡、防止核战争的一种做法。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合作安全”模式,试图通过磋商对话、增加军事透明度、增进信任、建立地区安全机制等措施来改善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追求所谓的“安全稳定”。西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合作安全”的重点放在建立透明度措施(如发表国防白皮书,实行军贸登记制度,事先通报军事演习等)和限制性措施(如建立非军事区、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限制武器用裂变材料的生产等)上,企图以此损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利益。
应该说,军备透明是相对而言的。在当前的国际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同意并做到对军备或与之相关事项的绝对透明。而从军备透明的影响看,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某些地区范围内适当的军备透明有可能增进相互信任,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增强军事强国威慑作用,暴露军事弱国弱点,从而不利于弱国安全的一面。由于各国实力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不同,同样程度的军备透明给各国带来的影响则各不相同。如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军事优势,它基本上不担心其本土受到任何外来的直接军事威胁。因此,对于它来说,多一点军备透明,多公布一些他们的军备情况,不仅不会损害其安全利益,而且可借此向别国炫耀武力,进行军事威慑,甚至促进其军火出口。而对军力较弱或安全环境比较复杂的国家来说,过多地实行军备透明则危害其国家安全。
在西方国家的积极推动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已建立了常规武器转让登记制度,包括我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已按规定对作战飞机、军舰、坦克、火炮、装甲运兵车、导弹、直升机等七大类武器系统的转让情况进行了登记。此后,西方国家又提出扩大登记范围,主张将“军备透明度”扩展到“各国军备采购透明”和“各国军事财产透明”,试图就此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其目的是要进一步掌握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军备发展情况,维护西方对高技术武器的垄断地位,确保西方的军事优势。
四、核查日益成为军控的关键问题,少数大国试图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滥用核查权利,发展中国家反对强权政治的斗争将十分艰巨。
随着有关国际公约的签署,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核查机制。为了确保有关国际条约的忠实遵守,符合条约规定的核查是必要的,这也是条约落实的关键所在。如《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实施,
将使120国的25000个设施置于国际监督之下。
该公约在核查方面规定:所有缔约国的几乎全部民用化工企业都将向公约机构开放,就其活动提供年度数据报告,一些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无关的军事或保密设施也得接受“有节制”的国际核查等。当某一国家怀疑另一国生产化学武器时,可以向公约组织提出请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被质疑国家发动突然性的核查,被核查国不能拒绝。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也有核查方面的规定,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现场视察。除条约设立的国际监测系统获得的数据应作为提出现场视察要求的依据外,没有对使用国家技术手段启动现场核查作出必要的限制。
就核查而言,它要求具备非常强的情报收集能力,否则,就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更谈不上进行核查了。目前只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具备这些条件,发展中国家则缺乏先进手段而常常处于被核查地位,因而不能排除某些大国利用核查干涉别国内政的可能。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军控与裁军作为一种手段,用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军备发展,维护西方利益。它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可能以核查为名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甚至干涉别国内政。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反对强权政治的斗争将十分艰巨。
五、非政府组织和中小国家在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虽对大国利益形成一定挑战,但难以左右大局。
在国际裁军舞台上,历来是大国唱主角。然而,近几年来,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中小国家开始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裁军活动,其影响和作用正在增大。就非政府组织来说,它们主要是动员公众舆论,研究军控与裁军问题,并对裁军谈判施加影响。它们通过主持召开各种会议、印制和散发大量宣传资料、组织各种抗议活动以及以观察员身份列席有关会议等,对一些西方国家的裁军政策以及国际军控与裁军谈判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西方国家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和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往往迎合非政府组织和一些中小国家的军控要求,并从其利益出发制订政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无限期延长和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是与非政府组织和中小国家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国际禁雷问题上,它们出于人道主义方面的考虑,强烈呼吁禁止、限制使用地雷,以减少对平民的伤害和帮助战乱国家重建。1996年5月,
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地雷议定书审议会议期间,300
多个非政府组织和团体联合组成了“国际禁止地雷运动”,对会议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修约大会通过了新的“地雷议定书”,对杀伤人员地雷的设计、制造规定了可探性、自毁和自失能标准,并限制和禁止不符合标准的地雷的转让和使用。多数非政府组织对该议定书并不满意,继续要求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1996年10月,70多个“激进派”国家的代表在渥太华召开禁雷大会,主张缔结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公约,开始了“渥太华进程”。1997年12月,121个国家代表签署了《关于禁止使用、
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根据这一公约,签约国将在10年内全面禁止生产、储存和运输杀伤人员地雷,并清除部署的此类地雷。可以说,这是裁军史上首次在没有主要军事大国参与的情况下达成的军控条约,中小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此前,美曾试图挤进“渥太华进程”,并以朝鲜半岛的军事需要为借口,要求给自己开“特例”,但受到顽强抵制。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虽派观察员与会,但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都没有在公约上签字。美国也没有签约。中国一贯支持减少雷患的人道主义关切和国际努力,赞成限制地雷的合作,以最终实现全面禁雷的目标。但解决地雷问题总的原则应平衡考虑人道主义关切和主权国家正当的防卫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处理。在找到杀伤人员地雷的替代办法并形成防御能力之前,中国需要保留在本国国土上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的权利。
非政府组织和中小国家在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军控与裁军的发展进程。但非政府组织和中小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大国的军控政策和行为形成有力制约,也不可能左右国际军控与裁军的进程。
六、军备控制与军备发展并重,大国争夺高技术优势的新一轮军备竞争日趋激烈。
美俄等国家通过各种军控与裁军协议和条约,一方面防止无限制的军备竞赛失控,给自己的经济带来过重负担,另一方面达到限制削弱对方(他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目的。如果说军备控制是大国限制、削弱别人,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直接手段,那军备发展则是保持军事优势甚至谋求新的军事优势的直接手段。美俄在削减其战略核武器的同时,仍不断加快战略核武器的现代化进程。美国虽于1995年宣布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试验,但同时决定实施“库存管理计划”,采取包括计算机模拟核试验在内的各种手段,确保其核武器的安全可靠性。尽管达成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美、俄等拥有先进技术的核大国在不需要进行核武器试验爆炸的情况下,可利用其经过上千、上百次核试验所掌握的技术,继续提高核武器的质量,为其坚持奉行的核威慑战略服务。针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后的新形势,美制定了未来十年的核武器发展计划。为保持美核武库的可靠性和发展新型核武器的能力,美利用其先进的军事技术,以略低于禁核试规定的当量进行了数次核爆炸试验,进行激光反卫星试验,把军备扩展到外层空间。美国在强化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同时,还加紧研制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与北约盟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东盟等国加紧磋商共同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在全球范围内谋求新的军事优势,为其企图主宰全球事务服务。美此举实际上突破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将对核大国进一步削减核武器构成障碍,加剧美俄在高科技军备发展领域的竞争,也可能妨碍有关国家参加全球军控与裁军进程,导致先进的导弹和相关技术的扩散,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稳定构成威胁。俄罗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投入巨资研制先进武器系统。美俄两国就反导问题达成的协议,也为双方发展高速战区反导系统留下了“余地”。
从全球范围来说,主要国家都加快了高技术建军的步伐,突出体现在:发展新的军事理论,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加大编制体制调整的力度,谋求建立精干有效的高技术武装力量;保持装备费在国防费中的较高比例,大力发展军事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武器装备等。可以说,新一轮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军备竞争将日趋激烈。

9.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的六性指的是哪些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的六性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

10. 中国军事力量如何以现在的形势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共有230万人
陆军的特点是拥有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体现在其人员多,装备多,训练刻苦,素质过硬,个人估计应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缺点是武器装备还不是十分先进,尤其体现在陆航方面。
海军现在发展很快,体现了军队不甘于把他当做“海上游击队”的想法,近年来有很多装备使用。但在亚洲方面居日本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美 俄 日之后,第四差不多。因为他还不具备成为“蓝水海军”的能力,远洋作战能力还很低。
空军发展是最快的,到2010年底空军保守估计有700架以上的三代机,三代机数量和俄罗斯不相上下。但是空军的一个掣肘是没有全球打击能力,大运数量少,严格意义上空军还是停留在国土防空阶段。
核打击就不多说了,打击能力对抗美俄就行,其余的都不在话下。
特种部队一直很神秘,但绝对不是去年阅兵式上的那样,我哥在海陆,这是个准特部队,他说美国的海豹更本没有这么苦。所以说特种部队素质是最强的,但装备落后,这也是中国军队的普遍问题。

总的来说,亚洲算老大。世界算老三。打阿三和鬼子没问题。打老毛子就看战略战术了,也能赢。打美国只能守,攻还没这个能力。打台湾,从军事角度讲小菜一碟,但综合各个方面还是困难。
若有开展的可能,阿三大点,其余到没有。

以上是本人原创,一定给分啊。

阅读全文

与武器装备质量面临形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