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78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形势 国防实力 国际地位
1978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形势国内并不太好,非常落后,国际地位比较低,国防实力比较脆弱。
B. 中国军事实力在改革开放前与后有怎样的变化,最好有数据对比,例如排名,等
就目前来说,中国的空军水平在亚洲算是不错的,海军也明显赶上,就最近的歼20和航母都是这个自己研制的,陆军在亚洲是领先水平.以后会更好,至少目前为止没人敢动中国
C. 改革开放30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变化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央作出了“军队要过苦日子专”的决定属,国防预算大幅削减,致使我军在整个80—90年代作战能力遭受了较大损坏。大量国防科研项目被削减,军工单位举步维艰,很多较小的国防企业甚至破产,重组。这一系列问题造成军队装备老化严重,装备妥善率堪忧,各军种(特别是航空兵部队与各大舰队)训练时间与强度严重不足。进入90年代中叶后我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压力,适逢两场中亚地区的局部战争,打醒了我国的高层与军队将领。我国才开始认真检讨自1980年以后的军事战略失误,提出了“质量建军”的口号。这时我军才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更新并裁汰了一批老装备,一些先进的,具有技术前瞻性的装备被立项研发并装备部队。进入新千年以后,由于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军高层迫切的感觉到了武装斗争的紧迫性与突发性,提出了“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军队要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等方针,我军进入了历史性的关键发展期,加速了老装备的淘汰,新装备也随之迅速装备。特别是“本着一切从实战出发”的方针加大了部队的训练强度,至此我军成为亚太地区唯一能和美军抗衡的武装力量,并取代俄国成为了世界二号军事强国。
D. 90年代中国军事实力
90年代初,中国的军师实力很落后,当时中国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也只能内是号容称而已。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而海空军则是三流水平。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还是以是歼六为主,歼七,歼八都是少量装备的。海军基本形同虚设,当时除了有几条苏联淘汰的军舰。最大的也只有2000多吨。不过这种情况在苏联解体后就得到了改善。苏联解体后,中国在乌克兰购买了大量二手军舰。92年到96年足部装备部队。现代级驱逐舰就是那个时候买的。
要说排名的话,军队人数永远都是世界上最多的。现在也是。
实力的话,谁知道呢,海军实力跟现在的越南差不多吧。空军还可以,我们飞机数量多。二代战机与三代战机的实力差距还没有三代战机跟四代战机的实力差距那么大。
中国的二炮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始终都是。
终合实力的话,第三吧。美苏比不了。其他国家的话,除了打海战,其他肯定我们赢。
E.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军事上是什么样的情况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研制出“长鹰”长航时无人机,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全回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航时答无人侦察机系统,成功使我国无人机实现了由近中程、短航时向远程、长航时的历史性跨越。
2、2015年,北理工参与“9·3”大阅兵的装备研制工作,涉及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等多个领域。
3、2007年12月21日,历经16年艰辛探索,ARJ21—700新支线飞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实现了我国航线上国产喷气客机零的突破。
F.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工业水平就超过西方二战水平,甚至五十年代
不全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可能好一些,但轻工业、农业还有科技研发,都差太多。举个例子,改开之前,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很低。可二战前,法国就开始机械化的耕作了。
当然,军事工业的确打下了底子,比如自主研发坦克、战斗机、中小型军舰,等等。这些武器的水平,的确比二战强一些。
G. 中改革开放前军事武器是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军事技术水平勉强相当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海军完全不版具备远洋作战能权力,甚至拱卫近海都力不从心,海峡对面的的海军力量都要强过大陆好几倍。
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军事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西方上个世纪末的,在某些方面已经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可以说是完成了跨越性的发展。
H.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军事发展
作为国家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战略一直以来就是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根本战略思想。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安全形势、综合国力、技术发展等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充实和完善。
曾参与我国历次国防白皮书撰写工作的军事专家、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陈舟认为,实际上,中国始终执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由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
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
主要内容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陈舟认为,这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二是提高军队在执行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这表明国家在运用军事力量时,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这次在四川的抗震救灾行动就是我军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次具体实践。”
陈舟说,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它主要有以下内容:
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人民解放军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为此,中国制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注重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安全环境十分复杂,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都存在发生危机和冲突的现实可能。军事战略首先必须主动预防、化解危机,坚决慑止危机的爆发和升级。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这一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提高联合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适应现代战争体系对体系对抗的要求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人民解放军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以及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既要维护国土安全,又要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发展稳定,又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此,军兵种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陆军从区域防卫型转向全域机动型,海军从近岸防御型转向近海防御型,空军从国土防空型转向攻防兼备型,第二炮兵战略是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人民解放军实施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战略,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民解放军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实现军队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人民解放军裁减军队员额170万。人民解放军重点精简陆军,加强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高度重视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健全统一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创造现代条件下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人民解放军贯彻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陈舟说,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军事力量建设方向:既要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既要做好以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工作,又要全面做好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准备;既要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还要加强战略威慑力量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军事战略历史变革
陈舟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现实威胁,军队建设长期立足于准备应对一场全面战争。
“1980年,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宋时轮致信中央军委指出,不宜以‘诱敌深入’作为军事战略方针,建议仍改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防御’。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既没有改变我军的战略方针,而且比原先更主动、更灵活。”军事科学院军事专家袁德金、王建飞说,这一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在一次研讨会上,邓小平充分肯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
“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强调,战略指导要从立足于随时准备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在基本稳定北线战略态势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南线的战略态势,重视经略海洋、保卫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提高武装力量的实战能力和整体威慑能力。”陈舟说。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相比,它在内涵上有了新的发展。”袁德金、王建飞说,首先,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军事战略方针的最高准则。“积极防御”旨在遏制战争,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其次,坚持后发制人,战略上不打第一枪。在中国已经掌握核潜艇、远程导弹、人造卫星等尖端武器的情况下依然强调:战略武器和威慑力量只是自卫反击,决不能先打。第三,战略上不搞诱敌深入,战争初期主要是坚守防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中,还或多或少有“诱敌深入”的影子,但这次调整明确指出不搞“诱敌深入”,这也是一大变化。第四,不向外伸手,但防御中有进攻。第五,立足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不搞军备竞赛。第六,坚持持久作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适应国家整体战略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转变,从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1988年中央军委重新确立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强调要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进入90年代,中国军事战略的基点是打赢高技术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1993年,中央军委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这一方针强调加速军队质量建设,提高应急作战能力。1995年,中央军委提出科技强军战略,要求实现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进入新世纪,中央军委又确定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要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快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一支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与防御性国防政策相辅相成
国防政策是国家内外政策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军事战略作为国防政策的重要内容,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两者密切联系、一脉相承,都是坚持战略上的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但这种防御不是消极的,它是和平时期努力遏制战争与准备打赢自卫战争的统一,是战争时期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积极的攻势作战的有机统一。
陈舟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需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毛泽东明确说: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邓小平也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
二是服从大局。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军事战略的根本依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相互交织,利益重心从生存转向发展。因此,军事战略必须从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拓展战略视野,关注国家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无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各项建设和重要军事行动,都要从维护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来思考和筹划。
三是灵活机动。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积极军事战略的精髓。实行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机动。“活”的目的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现代战争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更需要坚持战略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通过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去争取斗争的主动权。
四是开放合作。中国已经确立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民解放军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必须着眼于贯彻和维护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民解放军作为一支已有81年历史的军队,将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这是为了增信释疑和学习借鉴,更是为了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I. 新中国建国初期军事国防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人民解放军已经由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军队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只是单一陆军,没有空军,没有海军。陆军也基本上是步兵,炮兵和装甲兵部队极为有限,军队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在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性能落后,型号繁杂,威力弱小。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在这样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海军、空军等军种和陆军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技术兵种部队,并都形成了作战能力,空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都有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66年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此后,随着军事技术发展,又相继组建了电子对抗部队和陆军航空兵部队。60年来,人民解放军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根本职能,胜利完成了保卫国防作战任务,严密守卫边防、海疆,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震慑、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参加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支援国家建设,有力支持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参加国际维和、反恐、公海护航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次精简整编和60年的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已经规模适度,结构明显优化,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大为提高,形成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人民军队。此外,还建立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立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体制。
第二,建立了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但中国整个工业水平和技术水平低,这些企业也只能从事旧杂式武器装备的修配和小批量生产不能生产坦克、大炮、飞机、舰艇等武器装备。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立和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156个建设项目中,有41个是国防工业建设军事综合信息网开通,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进展。地地洲际导弹试验、潜地导弹发功,导弹核潜艇建成下水,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从年12月1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到2008年9月25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载人飞船先后发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国防技事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事法规体系
新中国成立伊始,如何建设国家,如何建设国家军事,都没有经验,都是向苏联学习。在学习过程中,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联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同年,人民解放军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人民解放军的一些规章,除《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是总结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制定的外,其他基本是照搬或参照苏联红军的一些军事规章。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军事建设贯彻“以我为主”的方针,从中国国情、军情出发,编写制定自己的条令、规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军事法规建设明显加快,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等。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龙头,15部专门规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81件军事法规、88件军事行政法规、3000多件军事规章的法体系。
第四,全面展开了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队伍中除有极少量知识分子和懂技术的干部外,总体文化素很低。培养军事指挥和专业军事技术干部。改革开放后,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此后军队各级领导班子的历次调整,严格按“四化”要求选配干部。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依托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21世纪以来,中央军委和总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五支队伍”为重点,造就大批适应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今天,人民解放军各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专程度以上,硕士、博士学位的领导干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五支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入伍当战士。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解放军已经过去弱小的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迈进的强大军队。我们建立起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国防实力不断增强。
二、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几点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绩和经验是主要的,但也有失误和教训,这些为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兵学商,党政军民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建国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因此,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建立协调会议机制,具体研究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务,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
第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新中国的两件大事,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两者不可偏废。经济建设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在内国家建设所有问题的基础,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有深刻阐述。毛泽东指出:“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步。”“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降低军政费用比重,多搞经济建设。”“
第三,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第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形势,从中国国情出发历史是发展的,世界的军事形势特别是军事技术装备不断发展。不了解世界,就会形成闭关自守,闭关自守就会被抛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后面。清朝末期的落后除朝廷腐败之外,主要是闭关自守也主要是不顾世界的发展潮流。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充分认识了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在现代战争中的困难,从而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1955年又根据世界核武器的发展,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从而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充分认识了信息技术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从而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但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能用有限的经费集中研究解决关键的高端技术。
第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主战装备是自主研制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虽然精度不高、数量不多,但不受制于人。因此,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必须有自己的“撒手锏”。2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家,“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