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军事信息化实力能有怎样的地位
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少将说过,中国现在的军事水平最多5-8名。那么,可以想象,有了航母也最多只有3-6名。
⑵ 什么是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子,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
军队院校教育是人才培养主渠道,重在固本强基。院校教育在军队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部队训练实践是人才培养大课堂,重在转化运用。部队训练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和锤炼特质,是提高官兵打仗本领的重要途径。
军事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大平台,重在补充拓展。军事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紧跟时代、紧贴岗位拓展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职业素养,强化职业精神。
(2)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既彼此联系、相互贯通,又功能各异、各有侧重,三者有机统一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生动实践。
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循环往复、逐次递进、螺旋上升,职业教育贯穿全程,形成军事人才培养的科学链路。可以说,院校教育是基础,部队训练是关键,军事职业教育是拓展,三者功能互补、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离开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和军事职业教育就失去基础支撑;离开部队训练实践,院校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就缺少源头活水;离开军事职业教育,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就难以满足人才需求。
⑶ 军事人才应具备哪些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夫斯基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质的内涵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素质概念的认识已基本统一,即认为,信息素质就是在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和教育
机构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成员所应该具有的比较稳定的信息特质,是一种明显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素质。
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
一是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首先,军事人才要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特点,信息传播的规律,信息存储的方式,信息管理系统和机构,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信息支持系统等新的信息技术和概念有所了解,能正确认识现代信息环境。其次,要在学习中具备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能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区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防范和拒绝那些污染信息,有很强的对负面信息的觉察能力和虚拟环境下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是要具备突出的信息技术能力。首先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工作、训练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如军事办公自动化、文档处理、后勤自动化、参谋自动化作业等,这就要求军事人才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简单维修与保护,以及操作技巧、软件使用知识。其次,信息化战争中军事信息是五彩缤纷、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如何辨别有用信息,提炼信息精髓,这就要求军事人才要有能熟练操纵信息工具、能获取、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是要具备高度的信息首先和信息安全责任。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军事人才要遵守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注意使用信息资源时的过滤和选择手段,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
⑷ 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的思路是什么我军建设应着力关注哪些问题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们从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以谋求理论创新、科技强军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等作简要阐述。 一、以新的防御战略指导思想为核心 中央军委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调整和完善了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需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方针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去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迎接新挑战,树立新观念。 1、要严格服从政治的需要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手段能够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战争的决策者必需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出发点,准确判断战争威胁的性质、程度、方向等情况,根据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在军事上的反应程度。因此,军事行动必需以国家政治斗争目的为依据,即战争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确定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目的、作战目标、作战方法、指导原则等,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筹划军事行动,确实做对慎重组织、严格控制、不打则已,一打必胜、速战速决,要使敌人屈服或让步,为政治解决创造有效的条件。 2、要周密谋划战争全局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上情况多变,战场空间广阔。各种武器装备既综合运用又自成系统,同时军事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手段融为一体,作战保障复杂,技术性强。所以战争决策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精湛的谋略艺术,对信息化战争进行全面周密的谋划。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一要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在战争力量的使用、作战手段的选择、各种斗争方式的配合,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利用方面和精心谋划,积极创造战机,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二要充分预见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才能从容应对,积极谋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达到灵活随机应变取胜的目的;三要主动把握战争进程,注重战争阶段的谋划,要有连贯性,以便给敌人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敌人喘息和还手的机会,力争速战速决。 3、要注重综合整体的威力 信息化战争不仅是诸军兵种作战能量的联合,而且是各种作战力量、各个作战空间、各种作战方法、各个斗争领域的大融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威力和综合效能。要打好一场信息化战争,就要掌握好两个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一是在技术上既要组织自己的信息化作战,又要对付敌人的信息化作战,更要注重发挥整个社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形成整体综合作战能力;二是在地域上,必需把国家的整体优势聚合在交战的主要地区,形成整体合力,构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战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威力,信息化战争。 4、加强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信息化战争具有爆发突然、进程短促、战场广大、体系对抗等优点,几乎没有双方态势优劣、力量强弱转换的时间和空间,战争开始之际就有可能进入战略决战的高潮。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前的各种准备。这也就是常说的有备无患。在信息化战争中,只要善于积极筹划备战,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就能打赢高技术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对我国来说,主要是政治、经济、军事和高科技方面的准备。 二、以谋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理论创新为前提,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努力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履行军队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着眼信息化军队建设;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突出针对性,研究性和实效性,在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拿出有效管用的创新成果来。 1、改善军事理论创新机制,抓住有利的机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一要激励军事理论创新精神,营造人人爱科学,学科学,争当科技专家的良好氛围,用科学理论、方法、知识来发展军事理论;二要改善军事理论创新的条件,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建立作战实验室,把电脑推理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方法;三要营造宽松的军事学术争鸣环境,要造就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的军事人才;四要建立健全单键激励机制,使各种优秀人才和有价值的成果脱颖而出,不论学历、资历、年龄、职位,只要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就能得到奖励重用。这样就形成了、人人创新、关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新局面。 2、积极探索制胜的作战理论,从更广阔的视角,突破传统领域,研究新问题、新理论,切实摸索出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挥“力量保证、安全保障、战略支撑、重要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 3、扩展我军理论创新成果,必需紧跟世界新军事潮流,着眼面临的种种重大现实困难,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紧创新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导理论,研究如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并健全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机制等,切实拿出实在管用的理论指导成果,为我军官兵履行新的使命,驾驭信息化战争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三、以科技强军战略为条件。打什么样的仗,就要什么样的军队。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科技强军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 1、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创新步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促进机械化武器向信息化武器系统推进。 2、提高军队信息技术含量,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设军队,把军队现代化的着眼点放在提高部队信息技术含量上,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变旧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作用,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武装军队,全面实现“看得见,传得快,打得到、打得准”的作战能力。 3、建立信息化的装备体系,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C4ISRK为核心的装备体系。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就是体系的对抗,谁的装备体系出现缺陷,谁就吃亏。我军必需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化研制平台,控制和利用好信息资源,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让研发的武器装备向更精确、更灵活、更可靠、更及时的方向发展,随时应对复杂的信息化战争。 4、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加强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提高军队信息化素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意识强烈,具备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关于运用多种方法、手段采集信息;二是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敌我双方的信息武器的技术性能,并熟练的使用它;三是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关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各种信息。 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研制新武器,二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旧武器进行升级改装,使之能适应未来的作战要求。这两条路我们都要走,而且都要走好。 五、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为保障。要驾驭信息化战争,人才是关键。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新型军事人才制胜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目标是“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是指要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创新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因为信息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作战要靠信息化人才来谋划。 2、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素质指标要求,信息化战争对未来的军事人才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未来的军事人才必需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深厚的军事理论素质、灵活的战略思想素质、先进的军事技术素质、高超的军事指挥素质和深邃的洞察力、准确的预测力、果断的决策力、灵活的协调力、及时应变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一句话,要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需关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国家成功经验,追踪高技术前沿,执着追求、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新抢占,找出新办法。 3、改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渠道作用。走开拓国民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路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投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培养模式。二是培养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三是实现培训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打破专业限制,院校界限,实现教学力量与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地方院校、科研单位,集中各方面优势培养特殊人才。二要充分发挥重大演习平台作用。在没有战争的年代,演习就是考核、检验评估指挥员素质的最佳平台。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应对自如,就必需在一次次演练中磨砺、摔打、培育、提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要尽力开拓多元化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特别要扩大与外军的军事交流,增加军事留学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⑸ 怎样加强军事人才培养
发展自来己的文化思想,自发展些好的,摈弃些坏的,这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文化基础,军事人才就是认为自己适合这个职业所以去做,为军事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些好的条件,好的制度,便利,提供方便,人能尽其能,公正,平等,合理,发展自己的军事思想,树立军人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⑹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立足军队未来发展需要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方向
⑺ 着眼科技强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需要抓好哪五支队伍建设
本报讯张彦中、记者周奔报道:理工大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道德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与时俱进学习践行《军人道德规范》,打牢官兵的思想基础,促进官兵道德素质的养成,推动了学校全面建设。9月中旬,他们的经验得到总部的肯定。 实施立体教育。理工大学在开设道德教育课的基础上,把道德建设的课堂延伸到改革 开放前沿,先后在上海浦东新区等地建立了21个教育基地,使官兵在亲身感受改革成果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每学年开始前,他们都要制定详细的道德教育活动计划,并在营院的显著位置树立了印有《军人道德规范》、校风、校训等内容的宣传牌。他们研制开发的《军人道德规范》多媒体教育系统,运用科技手段为官兵提供自我教育的平台,被全军推广使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确行为准则。他们根据院校不同人员的职业特点,分别制定的践行《军人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范了从政、从教、从学、从业行为。按照行为准则,教员不仅要当好学术导师,更要当好道德教育的导师;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不仅要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还要做好形象育人工作;学员不仅要刻苦学习,还要培养道德情操。学校各级党组织结合经常性教育和经常性管理工作,定期分析官兵的思想道德状况,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立足岗位实践。该校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在官兵中广泛开展了“自觉践行《军人道德规范》,争做高素质军人”活动,引导官兵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军人道德规范》。每届学员毕业前夕,他们都组织师生到艰苦部队和边海防哨所进行实践锻炼;每年寒暑假,他们都组织师生进行社会调查,举行调查报告评比,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道德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该校的全面建设。不久前,在总部组织的全军院校课程抽测和教学质量检查中,该校名列前茅。
求采纳
⑻ 信息化时代军队化院校应该怎样建立健全战斗精神培养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先进思想都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和发展,需要通过外部的灌输。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战斗精神培育,首先必须深化对战斗精神培育的认识。从更高层次去理解时代赋予战斗精神培育的深刻内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
(一)铸牢思想根基,强化官兵的打仗意识。坚持不懈地围绕胡主席提出的“为什么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样准备打仗”这条主线,理清教育思路,突出教育重点,注重解决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军队的根本职能教育。要针对部分官兵职能意识淡化的问题,深入开展我军根本职能、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明确在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伟大进程中,我军肩负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命感、责任感是战斗精神的根基。它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对祖国的忠诚,源于对履行职能使命深刻的忧患意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进行战斗精神培育,对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灌输价值认同,激发官兵的主体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这种社会大环境、大趋势使部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影响军人价值观念。作为主体的人,广大官兵尽管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但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评价,总是以社会的评价和认可程度作为参照物。要把战斗精神的培育与官兵的价值认同有机统一起来,教育广大官兵以战斗精神作为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教育官兵深刻认识到要革命就会有牺牲、有奉献,它不可能像物质生产者那样能得到等价补偿。这种不等的交换,正是军人的价值所在;要激发官兵强化战斗精神的主体意识,增强官兵的集体荣誉感,弘扬“主人翁”精神。
(三)加强学习教育,优化官兵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培育战斗精神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学习制度,建立学习档案,做到学习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认真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学习有计划、有笔记、有体会、有交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严格制度经常学。认真坚持各项学习制度,经常组织广大官兵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三是创造条件灵活学。各级要创造条件帮助官兵了解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新技能。聘请专家讲学授课,重视网络建设,增强学习的新鲜感、时代感,全面提高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二、坚持严格科学的训练是培育战斗精神长效机制的根本点
未来信息化战争,呈现“三非”特点,与传统的战争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这要求人们不能一味的盲干蛮干、感情用事,必须遵循战争规律,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科学严格的训练,就是引导广大官兵在规范日常养成的同时,科学训练、合理训练、有效训练,培养官兵敢打仗、会打仗和打胜仗的能力。
一方面要做到日常养成规范化。战斗精神物化表现在战时,积累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培育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应重在平时,严在点滴,贵在经常。(一)强化整体观念。这是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战斗力的强弱来自于整体的协调程度,而这种程度又来自于人心的高度凝聚。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诸军兵种是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任何强调个体的作用,而忽视整体威力和全局的利益,都必将给整个战争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种整体观念是在平时养成中逐步形成的。要以创建和谐军营为契机,营造民主氛围,密切官兵关系,真正把广大官兵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上来。(二)强化岗位职责。这是形成整体战斗力的关键。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要保证整体的联合,最基础的是要从组织环节上保证各个作战环节的合理配置。要做到工作职责明确,具体任务清楚,避免因本环节配置不当、职责不明、任务不清而使整体链条出现脱节、漏洞或薄弱的现象。因此,在日常工作的岗位上,要不断强化官兵的职责意识、敬业精神。(三)强化组织纪律。这是形成战斗力的保证。毛泽东曾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未来信息化战争,技术复杂、分工精细、个体独立性大,对整体的协同性要求又高,这必须靠铁的组织纪律来保证。要强化“联合就是胜利,纪律就是生命”的观念,保证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利用动员、比武、会操等大型集会等时机,训军姿、整军容、守军纪,把培育战斗作风寓于严格的养成和管理之中,不断激发官兵的斗志。
另一方面要做到任务锤炼经常化。在和平时期,要把培育战斗精神与遂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让官兵在近似实战氛围中经受考验和锻炼。一是强化针对性训练。训练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人与武器的结合,提高作战能力,还在于让部队熟悉和适应作战环境,经受意志的励炼,养成勇敢顽强的作风,增强夺取胜利的信心。强化针对性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要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按临战的要求构设训练条件,按实战的标准组织训练考核。要大抓首长训练,围绕提高组织指挥应急作战能力,抓好敌情和战场环境研究、指挥工具使用和各类计划的拟制;抓好按指挥所编成的定岗训练,使指挥所的每位成员熟练程序、熟练内容、熟练指挥;要大抓实战化应用训练,紧贴应急作战任务,按照作战编组,遵照作战进程,突出全要素、全过程的实战化训练。二是强化心理素质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信息化战争临危不惧、坚韧无比的心理基础。未来战争,其爆发的突然性、军事打击的残酷性、武器装备的破坏性,将对广大官兵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为此,各级要组织力量集中研究外军开展心理战情况,帮助官兵了解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的作战样式、作战形式和手段,掌握威慑与反威慑、欺骗与反欺骗等常用方法,铸牢反心战的心理防线,积极探索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增强官兵在险恶环境和复杂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了解掌握官兵心理特点及变化规律,指导官兵进行心理调适,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为锤炼战斗意志和作风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是培育战斗精神长效机制的支撑点
任何精神的东西都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战斗精神亦是如此。因此,战斗精神的生成和保持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舆论导向、人才支撑、政策规范等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舆论支持系统。从军队战斗精神培育的历史实践来看,舆论支持对于培育稳定持久的战斗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它总是因其所具有的精神整合作用而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催生、激发、强化、巩固战斗精神的重要手段。通过舆论宣传造势,可以对军人价值、军人规范、军人信仰等精神力量进行积聚、耦合、协同和强化,使官兵产生在战斗信念、战斗情感、战斗意志等方面的认同感、归属感,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战斗要求相一致的职业特征。任何舆论宣传必须做到适应其需要、启发其动机、触及其情感、强化其意志、促成其行为,才能最终取得实效。首先,应当把平时的战斗精神塑造与特殊时期的激发运用结合起来,把平时的宣传目标和特殊时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做到未雨绸缪。其次,舆论宣传不仅要适应现实任务的需要,还要适应当代官兵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与引导。再次,宣传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适应新形势,围绕中心任务,增强全局观念,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培育战斗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军事人才支持系统。这是智力支撑和人才准备的先决条件。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军事人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是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大批能懂得信息化知识、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军事人才,谁就能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因此,各级机关和领导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注重资源立体开发,构建军事指挥人才战斗精神综合模式。其次,强化针对性教育训练,打造军事指挥人才过硬的精神盾牌。最后,优化内外氛围,为军事指挥人才战斗精神培育创设浓郁环境。各级指挥人员也必须强化自身素质,加强一系列信息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精通军事指挥,掌握信息作战技术和具有较强信息作战观念,成为既懂合成指挥,又懂信息技术的“指技合一型”人才;要强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理论的学习,熟悉军队的作战指挥、作战保障、作战管理和方法,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信息作战训练活动,用信息技术知识武装官兵,成为精通信息作战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懂信息作战基本方法的“适用型”军事人才。
(三)政策支持系统。创新战斗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要发挥政策制度的导向作用,通过进行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调动官兵练兵的积极性。建立体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军人个人利益相统一,为祖国为人民牺牲奉献的军人受到社会尊重和优待的利益调节机制,增强军人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一是要完善培育战斗精神的相关法规。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制定符合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战斗精神激励法规制度,使战斗精神激励得到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切实使战斗精神激励做到有法可依,逐步形成战斗精神培育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完善严格的惩戒与监督机制。坚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原则,合理运用强化手段。通过法规约束,督导和检查培养官兵过硬的战斗作风和纪律,切实把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落实在行动中去,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到从严管理中,使官兵形成培育战斗精神的法规意识。三是完善军人优抚制度。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强调对官兵的人文关怀,确保军人及其家属子女在医疗、住房、保险、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到实实在在的解决和优抚,切实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在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能够体现对人的本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对部队凝聚力和吸引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领导者要善于汲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因素,把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教育官兵树立牺牲奉献的精神,同时要热情关心官兵的切身利益,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培育官兵更加积极、有效、持久、稳固的战斗精神。
⑼ 结合实际,谈谈对培养国防信息化人才的认识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人才是根本。要赢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胜利必须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未来作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相对和平的有利时机,搞好军事人才的需求与发展预测,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规模、类别、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等作出科学的预测,制订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尽快使国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目标、体制、方法与国防和军队信息建设的新要求相适应起来,在武器装备发展更新、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爆发前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军队在人员素质上的差距,确保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适应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建设好以下几支人才队伍:第一,要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军事科学特别是国防信息科学的研究人才,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国防信息科学。第二,要培养和造就大批不同层次的国防信息专业人才。首先,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海、陆、空、天合同战术,又懂信息技术和信息战,能将“软”、“硬”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指挥作战,具有先进的军事思想和良好战斗作风的高级指挥人才。其次,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信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才思敏捷,适应性强,具备信息战知识的军官,他们应是善于将技术和战术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与其它技术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最新信息技术,跟踪信息战前沿,勇于攀登国防信息技术制高点的技术专家。从而完善与信息化战争要求相适应的国防信息人才的队伍结构。在国防信息人才培养的渠道上,一方面,要依托地方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双向培养;另一方面,要在军事院校的教学中加大信息化的比重,在部队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创造良好的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信息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