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于禁在襄樊兵败时有选择的余地吗
于禁在襄樊战役中被关羽水淹七军,最终只能战败投降。于禁跟随曹操征战沙场一辈子,如今却因“贪生怕死”而投降,老而失节,是在令人叹惋,我们其实可以分析一下,于禁在这次兵败后,有选择的余地吗?
曹操剧照
c第二种选择、投降。投降尽管听着不太好听,但是起码保存了反攻的实力,就是悬在敌人背后的一把钢刀,时刻都会插在关羽的脊梁,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也算是为士兵的性命考虑,如果于禁在此时不选择投降的话,按照关羽的脾性,很有可能直接会大开杀戒,那么于禁手下的三万士兵都要给于禁陪葬了。
② 汉中历史
介绍少了宋代。宋代汉中张浚领导吴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历史上内最辉煌的一页。
在南北容对峙的形势下,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汉中的地位并加以经营的,当数南宋张浚。南宋初,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宋高宗赵构"巡幸"之所的选择。当时,金兵攻势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东越山东而趋江淮,西越山西而攻关中,中路越中原而趋荆襄。汉中、陇西尚处二线,四川则是大后方。南宋君臣们所要做的是既能暂避金兵之锋锐,又能保持一种不失时机地进行反攻的态势。大臣们建议巡幸建康、武昌、四川、关中的都有。张浚建议巡幸汉中。他上疏宋高宗说:"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南宋在关中之军),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四]张浚对汉中的经营规划充分利用了汉中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汉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后方,又能左右伸缩,联络陇西、荆襄,流通战争资源,呼应关中、中原等前线地区的战事。这样,汉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区实居枢纽性的地位。张浚之议虽未被采纳,不过,由于张浚对汉中的经营,南宋以川陕、荆襄、江淮呼应作战的一字长蛇之势却得以形成。
③ 古代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沈(shen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於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後子逞逃奔楚国,其後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 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後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姓氏分布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後,季载的後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於零山,後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於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後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巖、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名人
沈冲:南朝齐吴兴武康人,字景绰。沈怀文子。仕宋,历任抚军正佐,兼记室。父怀文得罪被杀,与兄弟情哀貌苦,见者伤之,以此知名。历官寻阳太守。齐武帝时,迁御史中丞、五兵尚书。与兄沈淡、沈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卒年五十一。谥恭。
沈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亚之:唐吴兴人,字贤。初至长安,与李贺结交。宪宗元和十年第进士。为秘书省正字。穆宗长庆中,补栎阳令。後累迁殿中丞御史内供奉。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为判官。耆罢,亦贬南康尉。官终郢州掾。以文词得名,尝游韩愈门下。作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有集。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长於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期:唐朝诗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他与同时代的宋之问均为宫廷诗夫。世人称为「沈宋」。他擅长七言诗,形式上讲究声律,属对精密,但缺乏内容。沈□期的诗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钱塘人。他勤於钻研,精通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并对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规律和现象有较科学的认识。他晚年住在梦溪园(今江蘇镇江东郊),将平生研究成果及见闻撰成《梦溪笔谈》30卷。该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还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梦溪笔谈》对研究北宋社会状况极有价值。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人(今江蘇省吴县),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蘇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文俱佳,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之四大家」。
评论 | 2 3
2013-09-23 15:25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
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 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其在天文、数学、矿业、医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为后世科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著有《良方》、《长兴集》等传世。
沈 周: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为人耿直,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录鬼簿》载:“后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著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徐驸马乐昌分镜记》、《郑玉蛾燕山逢故人》、《闹法场郭兴何杨》、《欢喜冤家》等五种。以上种种元曲的问世,不仅繁荣了江西的杂剧活动,而且因其内容大多为历史题材,对明代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 仕:字懋学(1488-1565),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画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其散曲多描写艳情及享乐生活,内容庸俗。当时称为“青门体”。著有散曲集《唾窗绒》等。
沈 璟:明代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致力戏曲声律研究,形成“吴江派”,沈氏一族从事词曲研究,创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观。
沈 鹏: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委员会顾问等。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著作有《书画评论》、《沈鹏书画谈》、《三余吟草》、《当代书法家精品订·沈鹏卷》、《草书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
沈法兴: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后为李子通击败。
沈庆之:字弘先,南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朝著名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曾在娄湖(今江苏省南京市)广置田产。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沈亚之:唐代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河南省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传师:字子言,唐代苏州(今属江苏省)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年)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训诂考证。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
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他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苏省华亭人,清代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雁冰:笔名矛盾,浙江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我国文化部门重要职务。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沈启贤少将
沈启贤(1912-——),陕西省汉阴县人。1930年参加西北军。1936年由西北军起义参加陕南抗日义勇军第1军,任参谋长。1937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任第15军团警卫团参谋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教导营营长,新编第4旅参谋长,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团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3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江军区参谋长,北满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5师师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师长,14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主任,空军学院副院长。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沈鸿林少将
沈鸿林(1910-——),山东省菏泽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闯关东,在山海关附近被东北军抓兵,在110师4旅53团3营1连当兵,1931年当了班长。1935年在陕西与红军作战时被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2师2团2连班长。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营长,新四军独立旅2团营长,山东军区第1师2团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补充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2军155师465团团长。参加了保卫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55师副师长,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路工程9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14师师长,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兼工程部部长,大兴安岭指挥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荆江分洪和海南岛国防工程建设。为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做出了贡献。后任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技术学校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 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沈滨义中将
沈滨义(1944.12-——),浙江省义乌县人。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快艇电航兵。1969年4月后任海军快艇艇长、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1975年3月入军政大学军事系学习。1978年2月后任海军快艇支队参谋长、副支队长、支队长。1980年9月入海军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1983年8月任海军赴孟加拉国军事学装备专家组组长。1985年8月任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学习。1989年10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副参谋长。1991年8月任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1993年3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99年12月任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90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④ 沈氏历史名人故事,不多也不少,差不多10行吧,多几个更好
【沈姓始祖冉季载】
沈姓源出于姬姓,为黄帝之后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组织军队进行征伐,最终平息了叛乱。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于是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可写作“冉”,古时的冉、沈读音相同,所以季载又称冉季载。春秋时,聃国被晋(今属山西)灭掉,季载后代逃至楚国,为不忘亡国之痛,从此便以国为姓,称为沈姓。冉季载从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沈姓其他历史名人】
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 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其在天文、数学、矿业、医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为后世科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著有《良方》、《长兴集》等传世。
沈 周:明代画家。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为人耿直,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录鬼簿》载:“后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著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徐驸马乐昌分镜记》、《郑玉蛾燕山逢故人》、《闹法场郭兴何杨》、《欢喜冤家》等五种。以上种种元曲的问世,不仅繁荣了江西的杂剧活动,而且因其内容大多为历史题材,对明代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 仕:字懋学(1488-1565),又字子登,号青门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画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其散曲多描写艳情及享乐生活,内容庸俗。当时称为“青门体”。著有散曲集《唾窗绒》等。
沈 璟:明代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致力戏曲声律研究,形成“吴江派”,沈氏一族从事词曲研究,创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观。
沈 鹏: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委员会顾问等。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著作有《书画评论》、《沈鹏书画谈》、《三余吟草》、《当代书法家精品订·沈鹏卷》、《草书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
沈法兴: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打着为杨广报仇的旗号聚众造反,靠着家族的号召力,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七万余人,并占领了江都南方重镇毗陵。杜伏威据厉阳,李子通据海陵,沈法兴据毗陵,三大势力都对江都虎视眈眈,后为李子通击败。
沈庆之:字弘先,南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朝著名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曾在娄湖(今江苏省南京市)广置田产。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沈亚之:唐代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河南省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其《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传师:字子言,唐代苏州(今属江苏省)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年)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宋欧阳修《六一题跋》云:“传师书非一体,放逸可爱。”宋代米芾对他人的书法很少许可,但对沈传师极为推崇。说沈的书法“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人称中唐以后沈书最佳,米芾自称学大书以沈传师为主。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善楷、隶、行、草,以书自名”。传世书迹有《罗池庙碑》、《游道林岳麓寺诗》、《柳州石井铭》等。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训诂考证。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
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他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苏省华亭人,清代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雁冰:笔名矛盾,浙江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我国文化部门重要职务。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沈启贤少将
沈启贤(1912-——),陕西省汉阴县人。1930年参加西北军。1936年由西北军起义参加陕南抗日义勇军第1军,任参谋长。1937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任第15军团警卫团参谋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教导营营长,新编第4旅参谋长,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团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3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江军区参谋长,北满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5师师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师长,14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主任,空军学院副院长。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沈鸿林少将
沈鸿林(1910-——),山东省菏泽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闯关东,在山海关附近被东北军抓兵,在110师4旅53团3营1连当兵,1931年当了班长。1935年在陕西与红军作战时被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2师2团2连班长。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营长,新四军独立旅2团营长,山东军区第1师2团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补充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2军155师465团团长。参加了保卫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55师副师长,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路工程9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14师师长,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兼工程部部长,大兴安岭指挥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荆江分洪和海南岛国防工程建设。为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做出了贡献。后任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技术学校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 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沈滨义中将
沈滨义(1944.12-——),浙江省义乌县人。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快艇电航兵。1969年4月后任海军快艇艇长、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1975年3月入军政大学军事系学习。1978年2月后任海军快艇支队参谋长、副支队长、支队长。1980年9月入海军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1983年8月任海军赴孟加拉国军事学装备专家组组长。1985年8月任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学习。1989年10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副参谋长。1991年8月任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1993年3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99年12月任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90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⑤ 汉中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什么
天汉,梁州,褒城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古汉台望江楼
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先秦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汉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
东汉以后
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 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宋元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元代为兴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 ,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 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属于第五战区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汉中尚属国民党当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中路部队进入区内,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区内管辖权。此后,交通建设、政权巩固措施开始实行。 “三线建设”开始后,汉中成为重点建设地区。1965年2月20日,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三线建设布局,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汉中地区处于战略纵深带,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是国防工业建设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工业骨干项目。同年3月21日,报告获得通过。此后,从1965年到1969年,对汉中进行了多次选厂布点和筹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时机械工业部下属核工业405厂在区内开始建设,后属核工业部,今属中核集团。1966年开始,机械工业部所属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开始在区内建设。1969年11月,中央决定将汉中作为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四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文革时期大量古迹遭破坏,汉中古城墙遭到拆毁、汉中钟楼在武斗中被彻底摧毁,古汉台等遗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和人为破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汉中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⑥ 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1,沈傲君
沈傲君(本名赵燕),1976年9月29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大陆女演员。1997年因拍摄百事可乐广告而出道。2001年主演古装历史剧《大唐情史》。2003年凭借主演的古装轻喜剧《神医喜来乐》提名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演员。
2,沈梦辰
沈梦辰,1989年6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吉首市,毕业于湖南大学06级表演系本科,中国内地女主持人、演员、模特。2008年,沈梦辰参加湖南娱乐频道“年度星姐选举”总决赛,并荣获最佳上镜奖。
3,沈南
沈南,1986年7月1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影视演员,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2007年,参加黑龙江电视台主办的“我主荧屏”全国主持人选拔赛,获得全国总决赛十强,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08年,担任黑龙江卫视《咱这也有文艺人》的现场观察员。
4,沈凌
沈凌,1979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主持人、歌手、演员。2003年,沈凌首次作为主持人主持资讯类节目《娱乐任我行》。
5,沈保平
沈保平,1957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国内地男演员。1983年在话剧《十六号病房》中饰常苇。2000年参演《天边有个威海卫》。2004年在《汉武大帝》中饰演刚烈任性的梁王刘武,2005年出演《楚汉风云》中千古谋圣张良。
⑦ 《汉中行》刻碑在哪里什么时间刻的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汉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南郑县附近。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 东汉以后 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 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宋元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元代为兴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 ,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 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属于第五战区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汉中尚属国民党当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中路部队进入区内,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区内管辖权。此后,交通建设、政权巩固措施开始实行。 “三线建设”开始后,汉中成为重点建设地区。1965年2月20日,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三线建设布局,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汉中地区处于战略纵深带,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是国防工业建设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工业骨干项目。同年3月21日,报告获得通过。此后,从1965年到1969年,对汉中进行了多次选厂布点和筹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时机械工业部下属核工业405厂在区内开始建设,后属核工业部,今属中核集团。1966年开始,机械工业部所属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开始在区内建设。1969年11月,中央决定将汉中作为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四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文革时期大量古迹遭破坏,汉中古城墙遭到拆毁、汉中钟楼在武斗中被彻底摧毁,古汉台等遗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和人为破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汉中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⑧ 坚持进行三年游击战争的将领是谁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战斗在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一、二、四等三个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先后离开各自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的道路。为坚持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先后有近8万红军部队与地方武装留在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14个省,开创了赣粤边、闽赣、闽西、闽中、闽北、闽东、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鄂豫陕边、皖西北、川陕边、川滇黔边、滇桂边、琼崖等21个游击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由于史学界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三年时间为准,加上这些游击区大部分在南方,故统称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际上由于主客观环境不同,各游击区坚持斗争的时间也不同,应以其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的实际时间为准。
通常所说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皖浙赣边、浙南、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琼崖等8省14个游击区。实际上根据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及中央认定,还有闽中、鄂豫陕边、皖西北、川陕边、川滇黔边、黔东、滇桂边等7个游击区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21个游击区除川陕边、川黔边、黔东、皖西北游击区完全或基本上失败外,其他游击部队先后于1937年至1938年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与琼崖抗日游击总队,奔赴抗日战场。
1955年至1965年,首次授衔时,有17个游击区的109名当年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指战员被授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名、大将1名、上将3名、中将8名、少将96名,占授衔将帅的6.6%,现介绍如下:
一、赣粤边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为赣南、粤北一带,由中央苏区突围的部分部队与当地游击武装组成,主要领导人为项英、陈毅,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时仅有300多人。授衔时共有5人被授予将帅军衔,他们是:
陈 毅 四川省乐至县人,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5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时被授予元帅军衔。
张日清 福建省长汀县人,曾任信康雄游击司令部支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第十四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罗 斌 福建省武平县人,曾任赣南南雄南山游击队政治委员、队长。1962年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康 林 江西省于都县人,曾任赣南游击队特务员。1961年任某军副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如清 江西省吉安县人,曾任中共于都县谭头区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志愿军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闽赣边游击区
活动地域为闽西、赣东一带,部队主要由钟得胜、彭胜标等领导的汀(长)、瑞(金)游击队组成,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二营时共300多人。授衔时共有4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张开荆 江西省吉水县人,曾任游击纵队司令员。1955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钟国楚 江西省兴国县人,曾任闽赣军区独立第八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1955年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黄玉庭 江西省万年县人,曾任游击大队长。1955年任空军第二航空预科部队总队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彭胜标 福建省长汀县人,曾任兆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55年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三、闽西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在闽西及闽西南地区。部队由闽西地方武装组成,主要领导人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一、三营和第四团第一营时。有1200多人。授衔时共有13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黄火星 江西省乐安县人,曾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央军委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 直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红军连政治指导员。1955年任福州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香雄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红军医生。1964年任空军某军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永生 福建省上杭县人,三年游击战争时曾任永东游击队司令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闽西坚持斗争,曾任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1955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志远 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任闽西南中共区委书记、代县委书记。1955年任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邱相田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闽西南政委员会青年部副部长。1955年任济南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雍耿 福建省宁化县人,曾任闽西红军 永定大队大队长。1955年任空军某军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茂辉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中共永埔县委副书记。1955年任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罗桂华 江西省萍乡县人,曾任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政治委员。1995年任总军械部驻沈阳代表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郑贵卿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闽西南游击第三支队副支队长。1961年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街。
姜茂生 广西凤山县人,曾任闽西南游击第三支队一大队大队长。1955年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廖成美 福建省龙岩县人,曾任龙岩游击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熊兆仁 福建省永定县人,曾任闽西红军第四支队副大队长。1955年任福建省军区副参谋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四、闽东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为福建东部一带,部队主要由红军闽东独师及地方部队组成,主要领导人为叶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时有1300多人。授衔时有2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叶 飞 福建省南安县人,曾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政治委员。1995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治委员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 挺 福建省福安县人,曾任闽东独立师第四团团长。1961年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晋升少将军衔。
五、闽赣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为福建、江西东北部地区,部队主要为红军闽北独立师及地方武装组成,主要负责人为黄道、黄立贵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时有1600多人。授衔时共有4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铙守坤 江西省德兴县人,曾任红军闽北独立师第二团团长、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1995年任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文学 湖南省醴陵县人,曾任闽浙赣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任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仁洪 江西省铅山县人,曾任闽浙赣军区第四纵队第一支队长。1955年任某军军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谢 锐 江西省弋阳县人,曾任红十军政治部宣传队长。1955年任装申兵学院副院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六、浙南游击区
主要活动地域为浙江南部及闽北一带,部队由原红十军团突围部队组成,主要领导人为刘英、粟裕,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时有500多人。授衔时有6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粟 裕 湖南省会同县人,曾任红军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1955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时被授予大将军衔。
王蕴瑞 河北省巨鹿县人,曾任红军挺进师参谋长。1955年任南京军区参谋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乔信明 湖北省大冶县人,曾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八十八师参谋长。1955年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亨云 江西省贵溪县人,曾任闽浙军区教导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石家庄高级步兵学 校副校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文碧 江西省吉水县人,曾任红军挺进师第二纵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志愿军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铁君 浙江省平阳县人,曾任闽浙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任军委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七、皖浙赣边游击区
原为闽浙赣游击区,后改为皖浙赣游击区,主要活动地域为皖南、浙西、赣北一带,主要领导人为关英、李步新,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时有400多人。授衔时有3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刘毓标 江西省横峰县人,曾任皖浙赣省委组织部长兼独立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倪南山 安徽省东至县人,曾任皖浙赣江南红军独立营特派员。1955年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孙克骥 福建省崇安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闽浙赣特委委员兼统战部长。1955年任广州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八、闽粤边游击区
又称闽南游击区,主要活动地域为闽南、粤东北一带,主要负责人为何鸣、卢胜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时有300多人。授衔时有4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卢 胜 广东省琼海县人,曾任闽南红军第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任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 胜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闽南红三团副团长兼参谋长。1955年任装甲兵文化学校校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钟发宗 江西省兴国县人,曾任中共兴国县委军事部部长、游击队长。1955年任南京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彭德清 福建省同安县人,曾任闽南第二游击支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福建基地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九、湘赣游击区
活动地域为湘东、赣西一带,由红六军团长征后留下的部分部队与地方武装组成,主要领导人为谭余保,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时有300多人。授衔时有7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刘培善 湖南茶陵县人,曾任湘赣红军独立团政治委员。1955年任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卢文新 江西省宁都县人,曾任湘赣游击分队队长、政治指导员。1961年任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朱云谦 江西省莲花县人,曾任湘赣边区中心县委书记。1955年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强生 江西省安福县人,曾任湘赣边区游击分队长。1964年任空军某军副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罗维道 江西省泰和县人,曾任中共茶(陵)、攸(县)、莲(花)县委书记。1955年任防空军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段焕竞 湖南省茶陵县人,曾任湘赣游击司令部游击大队参谋长兼 第一支队长队长。1955年任某军军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童炎生 江西省安福县人,曾任茶(陵)、攸(县)、莲(花)游击队队长。1955年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十、湘鄂赣边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为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地区,部队主要由在该地坚持斗争的红十六师及地方武装组成,主要负责人为徐彦刚、傅秋涛、钟期光等,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时有1100多人。授衔时有19人被授予将军军衔,其中上将2人、中将1人、少将16人,是诞生将军较多的游击区之一,他们是:
钟期光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宣传部部长。1955年任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傅秋涛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任军委总参谋部队列部部 长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 藩 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5年任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义勋 湖北省阳新县人,曾任红十六师侦察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南京军区公安军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孔峭帆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没收委员会主任。1961年任安徽省军区后勤部部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朱直光 湖南北省阳新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卫生部材料股股长、疗养所所长。1964年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玉堂 江西省兴国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55年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阮汉清 湖北省阳新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卫生部部长。1961年任第一军医大学副校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阮贤榜 湖北省通山县人,曾任中共湘鄂赣东北特委组织部部长兼中心县委书记。1955年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 元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鄂赣游击支队排长。1964年任某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彬山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赣军区游击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某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咏湘 湖南省湘阴县(今汩罗市)人,曾任湘鄂赣军区东北分区参谋长。1955年任志愿军 某军军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嘉民 湖北省阳新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平(江)、浏(阳)游击大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克明 湖北省阳新县人,曾任湘鄂赣红十六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55年任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闯初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独立营营长。1955年任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林胜国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红十六师特派员。1964年任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副政治委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罗湘涛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供给部部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1955年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秦化龙 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游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南京军区炮兵政 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梁金华 湖南省湘阴县人,曾任湘鄂赣军区特务大队大队长。1961年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十一、湘南游击区
活动地域为湖南东南部江西西南部及粤北地区。由红六 军团留下的部队发展而成,主要领导人李林,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时有300多人。授衔时有2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杨汉林 江西省兴国县人,曾任湘粤赣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昭墟 江西省兴国人,曾任湘粤赣边游击支队第七大队政治委员。1964年任某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十二、鄂豫皖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位于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1934年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在高敬亭领导下,组建了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斗争,至1937年10月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第九团及支队直属队时,部队还保存约3000人左右,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歼敌人数最多,部队保存人数最多,也是唯一使用军番号的游击部队。1955年授衔时共有23人被授予将军军衔,诞生的将军居南方各游击区之首,他们是:
林维先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参谋、副团长。1955年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梁从学 安徽省六安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团长、黄岗游击队队长。1955年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邓少东 湖北省大悟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1955年任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叶泰青 河南省信阳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班长。1961年任空军某军副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江腾蛟 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鄂豫皖苏区陂南县儿童局书记。1955年任广州军区防空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邬兰亭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连长。1961年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士怀 河南省商城县人,曾任鄂东北独立团政治委员。1962年任安徽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街。
李长如 湖北省大悟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1961年任东海舰队政治部主任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世安 安徽省六安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中队长。1955年任广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世焱 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1955年任安徽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肖先进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班长。1964年任某军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街。
余 明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政治指导员。1955年任空军某军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少川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中共黄岗中心县委书记。1955年任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宜爱 安徽省六安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特务营政治委员。1961年任上海警备区参谋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陈 祥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红军通信员。1961年任某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罗厚福 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鄂东北道委第三路游击师长。1961年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高立忠 河南省新县人,曾任红军班长。1961年任海军指挥学校校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黄仁廷 安徽省六安县人,曾任鄂东北独立团政治委员。1955年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詹化雨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1955年任军委测总参谋部绘局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蔡炳臣 河南省商城县人,曾任商城县区游击队指导员、便衣队队长。1955年任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熊 挺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红二十八军团政治处秘书。1955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戴克明 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中共河南省光山县委书记。1964年任信阳步兵学校校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十三、鄂豫边游击
活动地域主要为豫南信阳、确山一带。1936年1月,新组建的中共河南省委组成一支7人游击队,独立坚持游击战争,主要负责人为张新江、王国华、周骏呜等,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时已发展到1000多人。授衔时有3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赵 峰 河南省泌阳县人,曾任豫南游击队卫生员。1964年任某军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周庆呜 河南省确山县人,1937年参与领导本县竹沟镇农民暴动。1964年任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栗在山 河南省南阳县人,曾任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55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治委员兼训练基地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十四、鄂豫陕边游击区
活动地域位于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与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到陕东南后,留下少数部队由陈先瑞率领,在鄂陕边坚持游击战争。于1935年9月组建中共鄂豫陕特委与红七十四师。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奉中央命令北上延安时部队已发展到2100多人,改编为第八路军115师留守处,10月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该部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另一支保留正规番号,歼敌人数,部队保存人数较多的部队,也是唯一改编为八路军的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部队。授衔时有9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陈先瑞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鄂陕游击司令员、红七十四师师长。1955年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方升普 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中共鄂豫陕特委委员,豫陕游击师 师长、红七十四师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防空军第一军军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健挺 安徽省霍山县人,曾任红七十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1955年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处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孙 光 湖北省大悟县人,曾任陕南游击支队支队长,红七十四师团长。1955年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书全 安徽省六安县人,曾任中共鄂豫陕特委委员、红七十四师团政治委员。1955年任济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杜瑜华 陕西省南郑县人,1936年曾任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参谋长,后编入红十五军团。1961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何振亚 陕西省汉阴县人,1936年曾任陕南抗日第一军军长,1937年2月所部编入红十五军团。1955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振挺 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陕南游击第四师政治部主任。1961年任洛阳工程兵学校政治委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吴林焕 湖北省大悟县人,曾任红七十四师手枪团团长。1955年任某军副军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沈启贤 陕西省汉阴县人,1936年曾任陕南抗日第一军参谋长,后编入红十五军团。1955年任军事 学院空军系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注:方升普、孙光、李书全、吴林焕四位将军在《将帅名录》上被写为“参加了长征”。但据《军史研究》1985年第一期原鄂豫陕游击战争领导者陈先瑞所写的《回顾鄂豫陕边游击战争》一文说: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9月9日,鄂陕、豫陕两特委合并成鄂豫陕特委,并组建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边游击战争,直至1937年8月北上延安止,四同志一直在当地坚持斗争。并未随同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故说他们参加了长征并不十分准确。杜瑜华、何振亚、沈启贤所部起义后,编成陕南抗日第一军,一直归红七十四师领导,一年后红十五军团路过时,其部编入十五军团警卫团,也不能说此二人参加了长征,应算坚持了鄂豫陕游击战争的同志。
十五、皖西北游击区
1931年3月,在中共中央与中共上海局直接指导下,中共党员曹晶、张如屏等在皖北寿县开展武装暴动,在皖北与皖西北地区独立自主地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因斗争形势复杂,部队化整化零,坚持地下斗争。1937年夏,游击师主要领导孙仲德、张如屏、杨银声等7人奉中央指示赴延安学习。同年12月,张如屏回皖西北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所部编入新四军。授衔时有1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是:
杨银声 安徽省寿县人,曾任皖西北游击师连政治指导员,中共皖西北特委青年部部长。1955年任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十六、琼崖游击区
1927年9月,中共琼崖特委在海南岛举行武装暴动。1928年秋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1932年6月,琼崖独立师被打散,仅余25人在冯白驹率领下坚持斗争。1938年12月,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时有300多人,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琼崖纵队,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部队发展到1.5万人。授衔时有2名红军时期的干部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马白山 海南省澄迈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海南澄迈县区委书记。1955年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克之 海南省琼山县人,1938年参加工农红军。1961年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十七、黔东特区游击区
活动区域主要为贵州东部地区,主要部队为黔东独立师,负责人为王光泽、段苏权,1934年10月创立,12月失败。其负责人段苏权流落3年后,于1937年底至山西归队。
段苏权 湖南茶陵县人,曾任中共黔东特委书记、黔东独立师政法委员。1955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时被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