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何
诸葛亮是三国里数一数二的军师,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兼散文家,尤其在蜀汉后期成为国之栋梁。
当然在三国演义里,作者把诸葛亮描写的跟神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同妖怪一样的存在。但那毕竟是小说,真实的诸葛亮仍然很厉害,但并不是神。
诸葛亮的内政能力是不用说的,陈寿把他比做管仲、萧何,肯定了诸葛亮在治国上的优秀。但是诸葛亮连年北伐,最终仍是没有成功,所以陈寿也评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又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在此无须质疑诸葛亮的内政能力,我们要探讨的是诸葛亮是否的确在应变将略上,颇有不足?
在刘备,关羽、张飞等大将还在的时候,军事部分是不用诸葛亮去费心的,此时诸葛亮只需要负责后线的内政。刘备在时,诸葛亮只有一次领兵共入西川的经历。
一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担上军事的重任。
诸葛亮第一次独自领军的机会是平定南蛮叛乱,透过攻心为上的战略,诸葛亮只花了半年,成功平定叛乱,并且七擒孟获,最后使得南中夷民心悦诚服,也成功的经略了南中的资源,加强蜀国的国力,由此可见诸葛亮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的。
而诸葛亮更多的军事表现是在北伐方面。
第一次北伐是228年,诸葛亮的兵力大约5-10万,以赵云、邓芝为疑兵出斜谷。
而实际上主力是往西北方的祁山,真正目标是为了夺取凉州。这次北伐,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直接望风而降,而且曹真的大军也的确因诸葛亮的疑兵,镇守在?,由张?率五万大军迎击诸葛亮主力。结果在街亭一役,因马谡违反军令,导致大败,被张?收复陇右三郡。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包围陈仓,郝昭固守二十多日,仍是攻不下,后来魏国援军已到,于是诸葛亮退军。撤退过程魏军追击,结果魏将王双阵亡。其实这次诸葛亮出兵只是为了响应东吴与魏国在荆州的战争,因此只带了一个月的粮草。
第三次北伐,229年,蜀军取得武都、阴平二郡,隔年,曹真希望反客为主,率魏军进攻汉中,结果被蜀军大败。
第四次北伐,231年,此时的曹真挂了,魏国改由司马懿为统帅。本来司马懿坚守不出,但是被魏军上下讥笑胆怯,要求出战,最后司马懿出击,双方于祁山大战,结果魏军大败,三千精锐被斩首,但蜀军因为粮尽,加上收到成都下诏撤军,于是蜀军撤军。司马懿不顾张?反对要求追击,结果导致张?中箭重伤致死。诸葛亮回国后发现诏书是李严伪造的,因为李严运粮延迟,怕遭究责,于是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庶人。
第五次北伐,234年,蜀军休养生息、屯粮练兵三年,再次北伐,驻军于五丈原。东吴也响应,孙权出兵十万攻打合肥,但被魏军所败。魏蜀双方对峙一百多日,蜀军不断挑衅,但司马懿坚守不出。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终于病死在军中。死时密不发丧,悄悄退军,司马懿怕诸葛亮还活着,因此也不敢追击。
由以上综合评价的诸葛亮军事能力,其过人之处显现在:
1.魏军的主力放在防守蜀国,而不是吴国,从将领的派遣,以及大将军曹真、司马懿、张?等人的调度可看出。由此可知诸葛亮对魏国的威胁还大于吴国。
蜀国的国力明显弱于魏国,但仍然能在北伐期间与魏一争雌雄,这显示即便相对比人才济济的魏国,包括曹真、司马懿,才能都不及诸葛亮。
而且吴国的总军力其实还超过蜀国不少,由此可知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至少超过吴国将帅,包括陆逊等人。而曹丕在时,还多次伐吴而不是伐蜀,以国家的军力而言是魏>吴>蜀,但是以战争发起的主动性是蜀>魏=吴,可见诸葛亮的才能让三国所有人都忌惮。
2.诸葛亮出兵北伐,不但是以弱战强,而且是主动出击,相对而言,魏国对汉中的反扑,反而是大败。
战争中防守方会增加相当的优势,所以进攻方若想要取胜,实力必须再比防守方高上许多,兵力不及魏国的蜀国能作进攻方,更突显了诸葛亮的用兵能力。
最后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时,也畏惧诸葛亮的军队,选择坚守不出。显示诸葛亮军事能力超过司马懿不少。
3.诸葛亮同时是蜀国的丞相,不但统摄军事,同时还要治理内政。蜀国以区区近百万的人口,能支持十万军力,需要相当的治理能力,但史载蜀国民无怨声,可见诸葛亮在内政也下了相当多的功夫。所以相较于敌国的将领,诸葛亮还要分心于国事,没有超人的才能,是办不到的。
4.诸葛亮有猪队友来乱。因为马谡违反军令,陇右三郡得而复失。如果这三郡没有丢失,蜀军有可能进一步取得凉州,或进逼长安。第四次北伐也颇有机会,但是李严伪造诏令让蜀军撤退。
5.遇到强大的敌人。司马懿是个强大的敌人,孟达于上庸反叛的时候,司马懿前后只用16日就破城斩杀孟达。诸葛亮遇上这样强大的对手,还是逼得司马懿不敢出战,无怪乎后来司马懿看到蜀军撤退后留下的寨营,大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我们总的来说,如果要算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话,虽然实际上没有建下具体功业,但是比较起来应该大胜后期吴魏两国之人才,所以有人说三国最强两名军事人才,就是曹操和诸葛亮。以无实际功绩来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终究是不公允的。
『贰』 诸葛亮在军事上是怎样管理他的部下的
赏罚分明,知人善任,有错必改。
『叁』 在正史上诸葛亮军事才能究竟怎样呢有怎样的成就
说到诸葛亮,大家立马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他是千百年来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虽然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已经被神化了,可他对蜀汉的忠诚和政治能力,依旧是值得后人膜拜学习的。
『肆』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
诸葛亮在其军事生涯中也有过重大失误,例如派遣马谡守街亭一事。专出于诸葛亮谨慎性格,他属在军事的机动应变上的确有不足,但不能以此否定诸葛亮军事能力。在浩瀚的三国,能有卓越政治才能、高超外交智慧、杰出军事能力的全才,恐怕只有诸葛武侯了。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
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败,毛泽东曾先后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三大失误。
一是选错将帅。
二是不懂关键时刻主帅应亲自临阵调度以策应战事。
三是军事战略的失误。
『伍』 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样这个问题,说难也难,毕竟他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写出来实在太长了。说简单也简单,就一句话:他是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有的对军事拥有超越时代的理解的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他的思想打造出来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国时期的解放军。换句话说,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要知道,他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古人。
季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就曾经派人到成都收集诸葛亮本人的兵法著作,依照这个来练兵。“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晋武帝司马炎时代,鲜卑起兵造反,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奇谋间发,出敌不意”,以千名步卒大破鲜卑上万铁骑。
《中国军事史略》当中,将诸葛亮与曹操并称,"曹操、诸葛亮的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的发展水平。"
他的军事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军队是政权的保障。《便宜十六册》当中提到【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简单来说,他明确了军队、战争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和基础,是政治的延续。
强调治军、武备。【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通过治军之法打造一支虎狼之师。【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教育,反对一味地惩罚。
具体呢?【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令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
又提出上为下教,【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主张带兵者必先正其身,才能教育好部队。
此外强调治军应严于法纪,赏罚分明。【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对于带兵将领的要求呢?【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提出了完善又具体的作战指导思想。战前动员以及准备,【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
强调士气和作战勇猛【静如强弩之张,动入关机之发,所向者破,而劲敌自灭】,【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败,此用兵之势也】。
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知其敌,则每战必殆】,【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强调掌握敌我军情,敌我国力强弱,将领实力,地形等的信息。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经视察汉军的营寨,感慨“天下奇才”。每次行军驻扎的时候,营垒,并燥,厕所等必须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布置,力求任何时候都能根据战事战局变更战守。各项政治举措保证了大后方政治清明,仓廪丰实,【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月调赋而民不知赋】,让军队没有后顾之忧。只有魏国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以超强的执行力整顿疲敝之局,把蜀汉团结成一个拳头,然后以六万之众,数次北伐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的雍凉地区,【自来自去,驰骋纵横】,打的魏国【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到后来魏国平公孙渊时,占天下9州之地的曹魏起四万兵都捉襟见肘。曹叡这人在诸葛亮以诸葛亮的死为节点,前后完全是两个形象。诸葛亮死前一直是以明君示人,诸葛亮死后终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可见诸葛亮北伐给魏国带来的压力。
自孙权背盟袭荆州,刘备火并孙权败光家业之后,季汉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隆中对的两路进兵已经是空中楼阁,季汉的战略方向已经变更了。简单来说,其一就是通过北伐的骚扰,试图制造“天下有变”的机会。其二,通过局部战争来吞并蚕食魏国的领土。第二个目标实质上已经初见成效,武都阴平已经为季汉所掌控,只可惜诸葛亮被老天劝退了。要是再给诸葛亮十年寿命,三国的局势会是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很多人一直拿诸葛亮的战绩来攻击他的军事水平。我们来看看:
一伐直接拿下三郡,可惜用人不当失去前军惜败,但是迁走了千余户人口,给季汉带去了有生力量。
二伐虽然受阻于陈仓,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瑜在关羽绝北道阻击援军的情况下,围了一年才拿下南郡。其次,二伐时汉军仅带了二十天的口粮,实质上是为了响应同时期吴国的攻势,牵扯魏国西线的兵力,退兵时顺手反杀了追击的王双。
三伐占领武都阴平,郭淮派兵来攻,诸葛亮率军亲至,郭淮怂了。
四伐出祁山,还兵行险着集兵一处,司马懿和张郃领兵支援,断了汉军粮道并对汉军形成钳制之势,此时出现经典【畏蜀如虎】。在汉军后勤被断,前后夹击的情况极大优势下,司马懿依然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做出这么冒失的举动,怀疑其有后招而不敢出战。最后思来想去,我都围着你了你还能怎么着,遂于张郃分兵夹击。这个行为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生谨慎,这次露出了这么大的破绽,就是要引你跟我决战。他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自己亲自领兵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按照三国时期魏国的披甲率,基本上就是上万人的战损。而张郃始终无法攻克王平,司马懿不得已带张郃退兵,诸葛亮一路北进越过木门道,与魏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粮尽退兵,张郃前来追击被射杀。
五伐与魏军相持,星落五丈原,部署退兵,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领兵来追,汉军扭转旌旗一副决战姿态,司马懿石化目送汉军撤退。百姓谓之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自嘲吾能料生不能料死,随后视察汉军营寨,感叹天下奇才。
综上,诸葛亮自入蜀开始亲自带兵,到最后星落五丈原,但凡自己亲自指挥督战,未尝败绩。领几万步兵,面对魏国西线和随时驰援东西两线的中军,一直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自来自去,想割你麦子就割你麦子,正面能大破你,退兵能反杀你,强如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落下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至于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翻翻诸葛亮的履历,攻心平南中,而后无再反。一伐奇袭,二伐牵扯,四伐诱敌深入,我实在是不觉得诸葛亮是个缺乏临场应变,不懂奇谋的人。司马懿确实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但从事后的“天下奇才”看来,要么就是稳定军心,要么就是真香定律了。毕竟连他的儿子,他的孙子,都无比崇拜诸葛亮,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乃至于他的儿子使用的是诸葛亮的练兵治军之法,简直就是打脸现场。
当然,既然司马懿这么说了,诸葛亮这个人谋略不行,那陈寿当然只能这么写了,毕竟寄人篱下是不?那后世怎么评价的呢?李靖直接说了,史官鲜克知兵。战场上的事情,你懂个屁。当然考虑到立场问题,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被罚剃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小心翼翼地吹了起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什么意思?诸葛亮呢,治军比较厉害,但是奇谋就没那么灵光了。治理人民的才干比起行军打仗要厉害。而且对上的都是一时人杰,再加上敌众我寡,还是客场作战,所以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什么意思?我小明本来是玩中路的,上路没有中路打得好,而且对线的都是韩服王者前十水平,对方打野和中路还总是过来支援,我在你家坐着小板凳用个几十块钱的蓝牙鼠标操作着四千块钱的笔记本,你却坐着电竞椅玩着两万块钱的电脑,我拼进全力只能把你堵在塔下让你吃塔刀,最后网线被拔掉了只能惜败。
这些话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借口?我也觉得很像,但是这是敌人的评价。
在关羽偷大龙被团灭,刘备被破三路高地之后,诸葛亮接手了这把游戏。他没有打出GG,没有责怪队友。他兢兢业业地做视野,处理三路超级兵,稳扎稳打破了对方的上路高地塔,为季汉流干了最后一滴汗。
他权倾朝野,他是季汉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刘禅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为诸葛亮发哀三日,李邈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想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为国家的安危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一向给人软包子印象的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一直与诸葛亮不和,然而史书上,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手下的心腹大将。诸葛亮交代后事时曾经说过:“你们领兵撤退,魏延殿后。如果他听令了那就好,如果他不听,那就随他去吧。”给了魏延极大的自由,你甚至可以带兵投魏。魏延倒也没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虽然不听调令,与杨仪领兵对峙,可也最终没动过叛汉的念头。
姜维,一个降将,穷兵黩武九犯中原,象征着一个落寞皇朝最后的垂死挣扎。用张公子的话来说,【甚至在季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季汉的最后一刻。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只为回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小时候读三国,自然是知道诸葛亮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当时觉得,不就是一句谁都会说的话吗?
长大之后,读了史书,看着诸葛亮将刘备从一个县长推向皇帝,看着五虎一个个死去,想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没有时间好好教导儿子,所幸他们都还争气,所谓故瞻、尚亡,则武侯存,他们为季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再回头想起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潸然泪下。
『陆』 诸葛亮在军事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这个名字是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襄阳。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一起来到隆中卧龙岗,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年轻的诸葛亮博览群书,喜欢钻研学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在隆中结交了不少渊博学者,经常同他们一起游玩、交谈。诸葛亮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常自比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管仲、乐毅,渴望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中施展才华。
诸葛亮27岁那年,遇到了小军阀刘备。刘备当时处境困难,但待人诚恳,很有抱负。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同他见面便谈得很投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先在荆州立足,再占益州,和孙吴及南方蛮夷结盟,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高论,为其才智所折服,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便离开隆中,做了刘备的军师。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统一南方。东吴孙权想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很高兴,就去了东吴。东吴阵营中有主战派,也有主降派,诸葛亮当着东吴孙权的面舌战群儒,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击曹操,结成了孙刘联盟。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一仗为刘备在南方立足和后来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后来,诸葛亮又帮助刘备取得了益州。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做了丞相。诸葛亮赏罚严明,限制豪强势力,兴修水利,屯田汉中,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对统一开发中国西南做出了很大贡献。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操持着全国军政大事。
建蜀初年,蜀国南部少数民族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兵去南方平定叛乱。诸葛亮善于用兵,七次擒获叛王孟获,但他每次都放了孟获,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安心归蜀。
诸葛亮一直没有忘记统一中国的愿望。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内政,出兵北伐。蜀军进军顺利,后来由于派马谡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被迫撤回。为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后来,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诸葛亮却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葛亮善于发现人才,也善于培育人才,他大力发展教育,设立太学。诸葛亮厉行节俭,反对奢侈,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率领十万大军,占据武功,在五丈原扎营,与魏军在渭水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由于司马懿采取坚守的方针,在速战不成的情况下,诸葛亮令士兵屯田,准备长期坚持。8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诸葛亮临终时,将国事托付给蒋琬,将军事托付给姜维和杨仪,并留下退军密计,导演了一场“死诸葛吓退活司马”的好戏,使蜀军安全撤回。
诸葛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死后安葬在定军山,被封为“忠武侯”,后又被历代皇帝加封褒扬。
『柒』 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和实战方面的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在历史上应该并不存在军事上的雄才伟略,虽然他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一生中败战多于胜战,除了早年自己当“配角”的当阳之役,几乎沦于溃败外,其余的情况倒还尚能掌握得住,战败以后的损失均不大。不过,诸葛亮的确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技巧不足,是相当有道理的。
而这些个原因都是老罗的演义的夸张,并不影响真实中的周瑜和诸葛。所以,大家应该很清楚诸葛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或者说是一个好的丞相,而并非是一个好的军事家。
『捌』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有什么贡献
以身兼将相而自许的诸葛亮,在治国理政的同时,未尝一日不在思谋治军、用兵之道。陈寿呈献给晋武帝司马炎的《诸葛氏集目录》中,就有《兵要》、《军令》等篇章。至今留存在《诸葛亮集》中就有“兵要十则”、“军令十五条”,以及有关谈兵治军的论述。
治军是为了治国,这是作为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诸葛亮治军的一贯指导思想。国家的安危在于军队的强弱,这是诸葛亮高度重视武装力量建设的思想根源。
既然国家的安危系于军队的强弱上,而军队的强弱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取决于将帅的素质和才能,那么选择将帅之重要就可想而知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就是对将帅选择的重要与要求之严格。诸葛亮对将帅的选择,与他治国举贤授能一样,注重德才并重。德,就是良好的道德,这里面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处事以公的原则,同时也包括爱民的思想。眼里如果没有老百姓,处事不考虑民众利益的将帅,他就不是国家的良辅,就没有资格当军中的主帅。才,就是要求作为将帅要精通军事,懂得谋略,善于打仗。
在蜀国,能够称得上合格的将帅,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并不多。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叙,以及《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只有将军向宠和后来担任蜀汉主帅的姜维,诸葛亮才认为他们够称得上是德才并重的将帅,可见他对将领的选择要求之严。
对军事将领全面军事素质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下面的一段话中:
一个将领要审知天时与地利,更要注意人和,要关心和爱护部属;既要熟悉各种攻防兵器,擅长运用掌握,又要注重赏罚公正严明对士卒作战勇敢与否所起的作用;要洞察敌人的阴谋,善于掌握敌人的动向,要了解进军路上的险阻,何处安全,何处危险,要变被动为主动;进军和退却,要掌时机;防守要充分部署、提高警惕,进攻要加强力量,扩大声势;攻与防,都一定要积极发挥士兵的作用;对成功和失败都要充分估计到,要争取尽量减少伤亡。
总而言之,诸葛亮强调:一个优秀的将领,一定要深谋远虑,要集思广益,切不可独断专行。
在具体治军的方法上,诸葛亮采用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办法。
所谓礼治,就是用儒家思想进行教育。诸葛亮在治国治军方面,最反对“不教而诛”。平时要重视教化,对军队要在思想上用礼义忠信的封建伦理观念武装将士们的头脑。为什么要这样做?诸葛亮解释说,从军事观点上讲,一个将帅能够“善养士卒”就可称得上是“仁”;将士如果能“以身殉国”,就是“忠”;不为利禄富贵所动摇,就是“义”;胜利了不骄傲,不居功,是“礼”;能够“奇变莫测,动应多端”,就是“智”;“赏不逾时,刑不择贵”,就是“信”。能够做到忠、义、礼、智、信的军队,就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以法治军,就是强调要以典型、赏刑来警戒官兵。如果说礼治是务虚的话,那法治就是务实的了。在诸葛亮看来,厉行法治是军队的法宝,他说:“一个作将帅的,统率着百万的军队,要使这么多人束肩敛息,躬身并足,集中注意力,连大气也不敢出,连头也不敢抬起来服从命令,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法制。”(原文见《诸葛亮集文集》卷4)如果“赏罚不明,法令不信”,即使有“百万之师”,也是“无益于用”的。诸葛亮非常推崇先秦军事家孙武、孙膑等人,赞赏他们在治军之中执法严明的作风。他认为,将士作战立了功,就要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奖赏,如果违犯了军法,那就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平时对他多亲近,也要依法处罚。著名的例子,就是忍痛挥泪斩马谡。马谡违犯军令,失了街亭,被处以死刑。当时蒋琬到汉中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杀掉智能之士,岂不是很可惜吗?”诸葛亮回答:“孙武之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是靠他严明的军法。现在刚刚和敌人交战,就因人而使军法受到破坏,怎么能够去讨贼呢?”可见诸葛亮对以法治军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法治对于诸葛亮本人也不例外,当第一次北伐失败时,他上疏承担责任,自贬三级。
在用“礼”与“法”治军的同时,诸葛亮还十分注意对军队进行技术训练,即重习练。他说:“一支经过高度习练的军队,如果由一个才能不高的将帅来指挥,不见得就会失败;如果一个很有才干的将帅,统率的是一支没有训练的军队,也很难取胜。”
对军队具体的的技术训练中,诸葛亮要求将士要掌握行军、作战、屯驻的要领,懂得进退攻守的次序,发挥各种兵器的效用。他还在军队中提倡互教互学的训练风气。他说:“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正因为诸葛亮以“礼”、“法”治军,军队训练有素,阵容严整,因而蜀军的战斗力是比较高的。纵观蜀军在历次北伐战斗中,胜多败少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治军的成效应该是很卓著的。
诸葛亮在治军方面,还有值得一提的方面,这就是史传上所称的“长于巧思”。这是指诸葛亮在改进兵器和运输工具方面有所创新,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古代的兵法阵图,在军事科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弩,是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兵器。诸葛亮改进人连驽,称之为“元戎”,这是一种杀伤力很大的劲弩。1964的年,在成都附近出土的蜀汉铜弩机,证实了是经过诸葛亮改进的人连弩的一种。
木牛、流马都是木制运载工具(主要用来运载粮食)。木牛是一种木制独轮车,在汉代以前就有了,汉代称之为鹿车。诸葛亮据此把它改进成“一脚四足”的木牛。木牛大体上可载一人一年的吃粮(约600多斤),每天可走20里地。在木牛的基础上,诸葛亮又加以改进,制成了流马。流马是木制四轮小车,行走的速度比木牛快,也较平稳,适合蜀国山地的运输。木牛、流马都是用人力推拉,不用铡草喂牲口,对解决蜀国向前线运输粮食起了不小的作用。
八阵图就是八种阵形变化之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八阵”的名称,如《孙膑兵法》中就有“八阵”、“十阵”等篇目。诸葛亮很讲究阵法,他的八阵图就是在学习继承古代兵家的布阵之法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在实践中,确实使魏军吃了不少苦头。
诸葛亮八阵法之详细内容,没有留传下来,后来有的书上绘制了八阵图,大多是后人的伪作。相传诸葛亮曾经聚石为八阵图,以此来训练军队。石垒八阵图的遗迹现存有三处,一在今陕西省勉县南,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南江边,一在今四川省新都县的牟弥镇。哪一处是真的,哪一处是假,尚无确论。其实不管是真是假,由于年代久远,现从遗址中也无法探究出诸葛亮八阵图的具体面貌。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对后代影响很大。唐代的军事家李靖,在精研八阵图的基础上,又创制出六花阵法。唐代杜甫在观看奉节江边的八阵图遗址之后,写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诗句,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玖』 诸葛亮的真实军事能力到底怎样
说人品,诸葛亮其实也是嫉贤妒能之辈,蜀国李严大材,却因为栈道坍塌,运粮不版力而被罢免。权
说政治实力,江东孙亮投降,官吏1万多人,尚有40万户人家,蜀国呢,官吏近三万,人口不足20万户。如此臃肿的官僚体系,皆是诸葛亮一手造成,诸葛亮重用荆州人才,对益州本土乡绅不加重视,使三国后期蜀国官民矛盾异常尖锐。蜀中人民愚昧,以汉中一带为例,五斗米教盛行,政策推广大受阻滞,这个问题到他死也没解决,建宁云南那块就更不用说了,私兵比官兵还多,实际上就是无人管理状态。
论打仗,其最大胜利在于火烧新野,樊城,平定南中了,北伐不过是个笑话,曹真曾明确地说,其父曹操才智不及孔明,但以天下之势压孔明之智。毛泽东曾对诸葛亮做过评价,认为兵分荆益乃是“去兵之势”也就是说放弃了集中用兵的优势,后军权三分,刘备,关羽,诸葛亮,更是不对,益州交通极不发达,根本上差中原太远,蜀汉实际上就不可能在硬耗上打败北魏
『拾』 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了解了这样真实的强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千年以来,这个终生没有突破祁山的诸葛亮,却得到了无数帝王将相,特别是横扫天下的战神级人物们,心悦诚服的敬重膜拜!
因为识英雄,重英雄,正是历经考验的中华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的高贵品质。
过年了吃点好的专属通道,点击下方推送“家宴到家”现在就来订购吧,现在订购还送普洱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