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军事理论书籍读后感要写什么
1、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 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 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2、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 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 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 “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3、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 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Ⅱ 求一篇军事著作的读后感,要求原创,字数2000以上
长篇军事小说《铁甲雄师》读后感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有幸与长篇小说《铁甲雄师》谋面。初见此书时,对小说的作者贾松禅还不甚了解,单观此书的厚度,先是让我震撼,让我敬佩。兼之此书赫然写着由雷达和贾平凹两位老师联袂推荐,既然得到大家的认可,一定有它的可读之处,再者此书又是由姚逸仙老师带到我公司,并向我们陈述了此书的重要意义。而我,需要考虑的问题,此书是否可以拍成影视剧?
对于一个生在和平年代,又远居乡下的我来说,很少有机会拜读军事题材的小说。我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从出生时,似乎就是携着蜜罐来的,体验军旅生活注定要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遗憾;当阅读此书时,在我的眼前闪现出一幕幕血与火的生死历练,一个个值得敬爱的老一辈革命军人,在一个神秘而拥有很多传奇故事的西部曾经演绎出多少辉煌。为了西北边防的安全,为了组建一支坚不可摧的坦克装甲师,这些可亲可敬的老一辈军人们,他们无私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血流汗,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热血。
这部小说时间跨度长,几近半个多世纪。从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军在红柳沟剿灭土匪马老五残存势力写起,初步向我们展现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为了不伤害那些受了巴赞喇嘛蛊惑的无辜藏民同胞,为了擎起汉藏情谊的大旗,他们甘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坚守着这份责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安宁,商云汉毅然不顾即将生产的妻子肖爱莲,而投身于残酷的战争中,不幸牺牲,永远长眠于红柳沟。在红柳沟之战中引出贯穿小说始终的“枪神”高战元,一个蒙古族铁骑管带的后裔。在西部剿匪中,铁血骑兵血洒西部,高战元活擒土匪马老五,展现出一个骁勇善战的勇士和一个珍惜战友情谊的重情男儿,在后面的篇章中,他又是一个雷厉风行,身先士行的杰出军事领导人。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三代革命军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的演练,他们始终拥有着革命军人的坚强毅志和摧不垮的铮铮铁骨,他们是捍卫祖国的钢铁卫士。深水潜渡,为了突破高难战术项目,他们咬紧牙关,克服一切困难;赴滇作战,革命忠骨永留红土,在战场上,他们不做缩头乌龟,用自己的身躯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涉冰河、穿戈壁、翻雪山,三代革命军人不畏艰辛、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热爱坦克装甲师,那才是他们真正的亲人,真正的家。为了新中国坦克装甲部队的建设事业,他们以苦为乐,勇敢地和坚苦的环境做斗争,与大漠沙狼和木乃伊的奇遇,穿越死亡城堡,他们用血肉之躯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也给西部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部小说涉及人物众多,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真实生动,也许只有身临其境,只有军人才能懂军人,才能知军人,才能写出这样精彩的篇章。小说中也涉及了三代人的爱情故事,这些军人在训练场上流血流汗,严格要求自已,但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着侠骨柔情的一面,他们的爱是纯真而伟大的。小说中描写了商云汉和肖爱莲、高战元和唐雪雁、阎铁民和舒蕾和枊菲菲、商钢和何晓慧、商柳和郭勇、耿强和方红梅、高玉婷和陈军、商大鹏与张敏等等,这些人爱情故事,都是可歌可泣的。作者为了展现军人的美,在塑造这些人物时,都给予了男人粗犷帅气的轮廓,而女的大多秀美贤惠,男人为了坦克师,为了不给心爱的女人添麻烦,有时假装忘却爱情,而他们的女人们则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她们怀着对爱情的忠贞,对爱人的那种崇高的挚爱,用行动默默支持着他们,并且容忍着男人们对她们的不公,因为她们明白大事大非,她们有着一颗善良而纯洁的心灵。这些军人都是人,而非神,他们心中也有爱,他们心中有的是大爱。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中国西部坦克师建师五十年来的艰难雨历程的同时,也穿插描写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对许光达司令的迫害,用短少的笔墨构勒了一个小人物余化龙,这个人喜欢写匿名信,私下打小报道,玩一些不为人知的鬼把戏,做了一些歪曲事实,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那些浴血奋战在坦克A师的革命军人不是他的同道人,他就大展权术,陷害他人,最后应了那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恕!弄到妻离子嫌,被新欢抛弃后,又遇车祸。而被他屡次诬陷的耿争旗师长,在他落难时,不计前嫌,并极力劝和,让他们夫妻团聚,脾气暴躁的高战元最后也原谅了他,给了他新生的机会。
这些军人可爱之处还在于他们重视战友情谊,这种情谊不因时间、贫穷富贵、权力而改变。高战元永远怀念他的好兄弟商云汉,对于商云汉的儿子商钢,他尽了父亲应尽的义务,他从严要求他,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但是他给了商钢锻炼的每一次机会,他对商钢的每一次进步,是无比欣慰的;当商钢、商柳因为爷爷的问题而被转业时,他‘托关系,走后门’,力挺烈士后代,他说因为商钢是可塑之才。为了替老领导耿争旗讨个公道,洗清不白之冤,他宁肯失去自已进升的机会。
读这样的小说,仿佛也随着作者走进了那个血与火的战场,走进了那个峥嵘岁月。期望我们也拥有军人般的钢铁意志,战胜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困难,我们要向这些新中国最可爱的人致敬,我们更应永远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之花永开不败
Ⅲ 军事理论著作 读后感 2000字 高分悬赏!!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尉缭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内,文为里。能审此容二者,知胜败矣”
大致意思是:“进行战争,军事是手段,政治是根本。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读完这段文字,不得不佩服尉缭,用如今的话说“尉缭,你太有才啦” 哈哈哈。
数风流人物的老毛子后来之所以能把一个叫阿蒋的赶到孤岛上,就是在带兵打仗时,把政治工作抓的比阿
蒋小弟出色,一句话就是会“忽悠”,忽悠得那帮“土八路”相信“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
保持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样的一片天,在我们解放军的眼里那就是“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那阿蒋小弟的那片天呢? 就被老毛子“忽悠”得“山雨欲来风满楼” 啦。
对于经营管理企业来说,今天很多优秀的管理者也基本认同“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
这个文化二字,用尉缭的话就是“文”,也就是老毛子说的“政治工作。”
Ⅳ 求一篇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的读后感,
《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光芒与力量千年不衰而历久弥新。审视《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其核心价值支撑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兵法内蕴的朴素而深邃的科学精神。从哲学层面分析,《孙子兵法》蕴涵的科学精神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兵学领域的展开与升华;在具体形态上,这些精神则体现为孙子对战争观念、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诸多层面军事认知的探索、把握和创造。伴随着后世传承,《孙子兵法》内蕴的科学精神又以文化的形式逐步注入社会,成为了中华民族2500年来斗争哲学的主导特质,同时也以巨大的发散能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一、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从现代军事哲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慎战”属于战争观层面的思考,它是孙子对战争问题的一个基本认知评价。诚然,《孙子兵法》当年成书的目的更多在于博取吴王阖闾的赏识,不大会有这种浓重意识,然而这并不影响做出如此判断:孙子天才地遵循了这一建构规律,字字珠玑地展现了“慎待战争,利益为上”的理念。如果将这一理念归结为功利主义,孙子的慎战思想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当今国际关系思维的主流——战争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鼻祖,尽管如此,界定孙子多少有点现代化、理想化的嫌疑。 二、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全卒为上……全伍为上”(《谋攻》)。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设定、战略智慧无可比肩地在兵学顶峰屹立千年,至今仍被人们从伦理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从军事认识论的角度,“先胜”不仅是“战胜”的保证,更是“全胜”的前提。要实现不战而全胜,无杀而全师,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获取“称胜”的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终是无源之水。在孙子看来,“善战者”先为的“不可胜”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当涉及道、天、地、将、法的较量,也暗含着兵众(武器装备、物资保障)、士卒的强弱分化,最终应当累积为“称胜者之战民”(《军形》)所需的“形”,获取“以镒称铢”的战略优势。 诚然,基于历史背景和技术进展的状况,孙子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春秋末期各争霸诸侯国之间的兵力和武器效能通常也难形成“以镒称铢”的悬殊局面,但这丝毫无损于孙子先胜、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孙子对“先胜”、“全胜”朴素而科学的把握,以最优准备、最小代价实施行动并获取尽可能大收益的处置思路,符合当代行为科学所崇尚的效率和理性的基本要求,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这一点在全球时代,尤其是进入核时代以来,魅力愈显隽永,受到了战略家、军事家顶礼膜拜。 三、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从军事认识论和实践论出发,战争发起前运筹于庙堂,分析敌我态势,的确是实施战略,战役或战斗指导必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它要求战略指导者回答“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实质上又是“先知”与“尽知”的问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谋攻》),对于“知”,孙子始终把“知彼”摆在首位。有关敌情的获取,孙子给出了“相敌”、“用间”和试探等方法,其中既有见微知著、理性演绎的被动观察方式,也有主动探知的外围策敌以及派驻间谍的方法。但孙子也非常强调“知己”,某种意义上,对己方的战争实力和战略态势进行科学评判比“知彼”更需要勇气和洞察力,同样关乎度势的准确与否。 四、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强弱、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找到趋吉避凶的立足点和途径;同时还应善于造势利导,争取“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如此,不与敌交手便可消其势,达成“形人而我无形”,“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的战争指导态势,游刃有余地把握作战行动。 与“致人而不致于人”紧密相联,孙子力陈作战行动要讲求奇正之变、虚实之击。由于“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势》),便可做到“择人而任势”(《势》),将敌方的弱点一览无遗。如此,指挥者只需因敌之虚、等待敌人出现漏洞,“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就能“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水到渠成地取得“胜于易胜”的胜利。由此也可看出,“因敌而制胜”的作战指挥原则与 “慎战”、“先胜”、“全胜”思想在逻辑上、目标上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五、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实质上是敌我双方的力量拼争,克敌制胜,不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应敏于修内,善于统御治军。关于治军,《孙子兵法》十三篇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归结起来,核心就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狭义上,这一理念可以理解为:治军当文德与刑威并重,宽仁与严戒并举;若赋以宏观视角,也可解释为的文治与武功相互配合、经国与治军相得益彰,如此可进行更为宽广的审思。从《孙子兵法》展现出的高明智慧和缜密思维进行分析,孙子不大可能把握不住经济与战略的关系。,事实上,孙子在《吴问》中分析晋国六将军存亡次序时,对经济与战争的密切关系已有精辟卓越的分析,考虑到其对于战争消耗、粮秣后勤问题的关注程度,孙子事实上已经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处置思路呈现给了吴王阖闾。正是因为这个“呈”字,孙子可能有意识地将自己设定在了“兵”的范围,突出了将的作用。某种意义上,孙子“利合与主”、“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的思想正是其君道治军的迂回反映,而良将选用,将帅“五德”以及“静、幽、正、治”的性情要求也是其君道治军思想的间接延伸。 《孙子兵法》蕴涵的基本科学精神是朴素的、原始的,是以感性的演绎方式出现的,出于避免将其过分现代化、抽象化的考虑,本文以原文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条块式的分析,应当指出,《孙子兵法》的恒远魅力远不在于其某一行文,某一条块,而在于其理性和智慧之光,在于其系统与辩证的思索,准确把握《孙子兵法》真理认知的方法和科学创新的价值,对于启迪思维和指导战争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构建意义。
Ⅳ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军事名著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悲惨世界》有感
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Ⅵ 跪求呢军事书籍读后感。要2000字以上!
读后感1: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后感2:
读《铮铮傲骨为祖国》有感
今天我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一文,故事中徐悲鸿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就是说人不应骄傲,但不能没有骨气。徐悲鸿在巴黎学美术时,一个外国学生污蔑中国学生,“生来就是亡国奴材料,即使把中国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肺都气炸了。他针锋相对地说:“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后来在多次竞赛中他都得第一,他的画技轰动了整个巴黎。这给了那个多次向他挑衅的外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使他们不得不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心里感到十分激动,因为徐悲鸿为我们中国争了一口气。
我是我们家中胆子最小的一个,因此大家都叫我“胆小鬼“,虽然我心里一直想要克服自己的胆子,但常常做不到,记得有一次,家里盐用完了,妈妈让我去超市买一袋盐,因为当时天已经黑了,再加上我胆子小,就更不敢去了,但拗不过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希望不要遇狗……。但就在我快到家时,却遇到了一只狗,那只狗气势汹汹地望着我,我当时愣呆了,不敢过去,最后还是妈妈来了,我才敢走,为了克服胆小,妈妈特意为我买了一条小狗。每天让我面对它,经过一个月,还是没有用,我感到特别对不起父母,也恨自己太没有骨气了。
但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克服胆小,不能没有骨气,要像徐悲鸿那样下定决定,才能做好事情。
我今后要向徐悲鸿那样做一个铮铮傲骨,说到做到的
读后感3: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的英雄事迹。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女性:江姐。她面对老虎凳、竹签,不但没有被吓倒,而是大声呵斥了敌人的卑鄙行径,深深激励了监狱中的革命志士;我还认识了可怜的"小萝卜头",他长着大而有神的眼睛,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又瘦又高。被狱友们怜爱地叫做"小萝卜头",然而,"小萝卜头",并不惧怕敌人,他担负着为狱友们送信的任务,同志们在狱中相互鼓励,互相支持,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人民,属于中国共产党。他们甚至在狱悄悄缝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准备着庆祝胜利。然而恶魔般的国民党军统,就在革命胜利前夕,残酷地杀害了饱受酷刑的革命志士,甚至也不放过可怜的"小萝卜头"。
看完电影,"小萝卜头",的眼睛一直晃在我眼前,江姐的声音时时回荡在我耳边,我深学地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折服了。在他们面前,我显得渺小而惭愧,他们为革命,为国家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之相比,我们现在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读后感4:
最近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此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书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回答者: 123.186.12.* 2009-8-31 13:50
检举 勿 忘 国 耻
——《南京!南京》观后感
润新小学五年级十班 吴晓琪
我对《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是充满期待的,当它正式上映时,我被它那黑白的画面,一行行令人惊叹的字幕和令人震撼的声音所感染了。
我看这场电影前,心里很紧张,看的时候,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得了这场惨无人道、惊心动魄的屠杀。看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一次又一次这样“疯狂”的景象:惊慌失措的人们在不知所措,不安地狂奔逃命;地上一具具已经根本没了人形的尸体;日本人“发疯”了似的抢着看中国的财产,中国人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侮辱;许多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想道这,我仿佛耳边又响起枪与大炮的轰鸣声,不安的人们哭喊、哀求声。听我的父母说,这场屠杀,卷入了30多万人那鲜活、无辜的生命,到处都是尸体,有战死的,更多的是战士的尸体。
这部电影仅仅几个小时的片段,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有抱负、有历文化背景的泱泱大国,却让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对自己进行大量的屠杀,并且“杀光、烧光、抢光”是日本的宗旨,中国却奈何部了,无能为力。就是落后,咱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设备,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
这部影片我看了不止一遍。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想。同学们,虽然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中国在某些技术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不如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
我们应该不忘历史,更应该珍惜现在。化悲痛为力量,化思想为力量。为历史续写新的辉煌。
抹不去的记忆,永远的国耻!勿忘国耻!
Ⅶ 军事书籍读后感
信息化战争还是在传统战争的基础上取胜的。也就是信息战中的闪电战先发制人袭击敌国的所有通信
Ⅷ 急求军事书籍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Ⅸ 急。。。写读一本军事方面的书之后的读后感,要说明读的什么书,标明...
内容提要:《苦难辉煌》读后感岁月犹如一条长河,奔腾不息,在未来,都将成为历史。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找到寄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少人在感慨多少次历史的重演,然而殊不知事在人为,是人自身的意志决定了历史的相似性。落后挨打的理论已经是老生常谈,如何能让自己不落后,如何
《苦难辉煌》读后感
岁月犹如一条长河,奔腾不息,在未来,都将成为历史。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找到寄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多少人在感慨多少次历史的重演,然而殊不知事在人为,是人自身的意志决定了历史的相似性。落后挨打的理论已经是老生常谈,如何能让自己不落后,如何能时刻保持一个民族的危机感和自强心,才是我们需要去努力很警醒自己的。如今,历史的仇恨在我们这代人的眼中应该烟消云散了,但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省却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所重视的。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仇恨,靠的不是固守,需要的是胸怀和睿智,摒弃前嫌、取长补短、勇往直前。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战火纷飞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又有多少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如今的战争已经从土地、城墙的争斗转向了能源、市场的竞争,得能源者得天下,掌握市场者才能生存和发展。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不可限量的消费能力无疑已经成为一块货真价实的“肥肉”。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是能让国内更多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挑战则是在全球市场的大背景下,无数的中国企业将接受国外企业的围追堵截,这场商战将会异常的残酷。近水楼台未必先得月,如何利用好地利人和这个最大的优势,认清自身展望未来,相信本国企业一定会有佼佼者屹立于世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豪迈和气概,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然而每颗尘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少伟大的人物,出生是那么的平凡无奇甚至平庸。“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是扮演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守护着我们平凡无奇的伟大。实践出真知,没有长期的实践中点点滴滴的总结经验,就难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在不计其数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的价值所在。失败是成功之母,唯有在次次失败的实践经验中累计自身的实力,当真正成功的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住。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Ⅹ 谁有关于军事书籍的读后感,麻烦给我一下!!谢谢,急~~~
读《铮铮傲骨为祖国》有感
今天我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一文,故事中徐悲鸿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就是说人不应骄傲,但不能没有骨气。徐悲鸿在巴黎学美术时,一个外国学生污蔑中国学生,“生来就是亡国奴材料,即使把中国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肺都气炸了。他针锋相对地说:“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后来在多次竞赛中他都得第一,他的画技轰动了整个巴黎。这给了那个多次向他挑衅的外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使他们不得不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当我读到这里时,我心里感到十分激动,因为徐悲鸿为我们中国争了一口气。
我是我们家中胆子最小的一个,因此大家都叫我“胆小鬼“,虽然我心里一直想要克服自己的胆子,但常常做不到,记得有一次,家里盐用完了,妈妈让我去超市买一袋盐,因为当时天已经黑了,再加上我胆子小,就更不敢去了,但拗不过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希望不要遇狗……。但就在我快到家时,却遇到了一只狗,那只狗气势汹汹地望着我,我当时愣呆了,不敢过去,最后还是妈妈来了,我才敢走,为了克服胆小,妈妈特意为我买了一条小狗。每天让我面对它,经过一个月,还是没有用,我感到特别对不起父母,也恨自己太没有骨气了。
但读了《铮铮傲骨为祖国》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克服胆小,不能没有骨气,要像徐悲鸿那样下定决定,才能做好事情。
我今后要向徐悲鸿那样做一个铮铮傲骨,说到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