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用将之道: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2. 军事理论考试美国 ,日本当前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是神马
美国 ,日本当前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加强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包围与遏制,力保美国世界唯一霸主地位。
3.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军事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综合训练等。军事理论讲的主要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
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军事实践,经理论概括后给军事实践以指导,并在不断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着重研究探讨的军事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规律新特点。
(3)军事理论战略的主要内容扩展阅读: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的意义:
1、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2、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为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
3、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军事理论就是为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4、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坚持走精干的常备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高等院校学生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理论课,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
参考资料:网络-军事理论课教程
4. 军事理论什么是战略,主要有哪些类型
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关照。战略分防御性战略和进攻性战略。
5. 当前美国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军事理论方面的试题
呵呵 聊城的啊~~~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长24页。。。简单说说吧。今年的战略报告和2004年的有所不同。
新版报告集中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的安全战略思想和军事战略谋划。与2004版战略报告相比,新版战略报告除继续强调保持美军领先优势、对抗暴力极端主义等之外,在战略环境的认知、军事理念、关注重点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
1、对战略环境有新判断。 对全球战略环境的评估是新版军事战略报告出台的基础。
2、强调“3D”相互配合。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虽系美国军方制定,但字里行间透出对军事手段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强调军事力量应与外交、发展等手段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发挥“促进者”作用,帮助其他政府机构推进国家利益。
3、重视国际合作。与2004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相比,新版报告不再局限于“保护国家”、“防范突然袭击”、“战胜对手”这三大传统军事战略思路,将“加强国际和地区安全”列为军事战略的新目标。
4、全球公地和亚太地区成为新重点。新战略报告多次提及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地问题,认为“所有国家的安全和繁荣都依赖于海洋、太空和网络”,指出“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挑战”。
5、对华战略仍具两面性。 美国国防部在近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屡次提及解放军发展所谓“反介入”、“区域封锁”战力,以期限制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动。在新版战略报告中,对华战略的阐述相对其他主要国家明显占据了更大篇幅,总体基调延续了奥巴马政府一系列重要战略文件对华政策的阐述——合作与警惕并存。
具体的看看这个网址说得很详细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05/c_121147907_2.htm希望对你有帮助~~~
6.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五个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在一些军事著作中,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划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层次、分类和组成部分有着各种不同的提法。就组成部分来说,主要的是三种提法:一是三个组成部分,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二是四个组成部分,即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三是五个组成部分,即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我们认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组成部分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它的内容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它的发展和现实实践的需要,比较来说还是五个组成部分的提法更为准确。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思想。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战争和军事领域,观察和分析战争的基本问题,认识和运用军事领域的辩证规律,提出和阐明的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如关于战争的根源和本质,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战争的性质和共产党人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战争的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以及研究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等。
在战争观问题上,毛泽东的主要观点是:(1)战争是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2)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时期的斗争是政治,战争也是政治,战争与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3)经济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不但是政治和军事的竞赛,而且还是经济的竞赛。(4)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5)人类社会只有进步到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国家的时候,战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6)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7)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政治性质,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共产党人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8)两军相杀的战争,其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它是战争自身的本质,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本依据。(9)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与此同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等。
在研究、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上,其基本点是:(1)共产党人研究和认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战争,实现人的永久和平。(2)战争虽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即战争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基本因素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及其一般发展趋势。(3)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我们不仅要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而且更要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不仅要研究战争的客观规律,而且要研究战争的指导规律。(4)一切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研究指导战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客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5)战争指导者要有战略头脑和全局观念,善于关照全局,把握关节。(6)要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争取战争的胜利。
2、人民军队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创建人民军队作为进行武装革命的首要问题,在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建军经验,对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任务、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等,作了系统而又全面的深刻论述,正确地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军队是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主要工具,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实行武装的革命,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担负着巩固政权、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历史使命。(2)人民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也担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任务。(3)要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实行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保持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4)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要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工作。(5)实行民主制度和严格的纪律。要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坚决执行命令,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6)要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7)人民军队建设要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在加强革命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逐步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3、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集中党和群众的集体智慧,总结人民战争的丰富经验,对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实行人民战争的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阐明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实行人民战争的指导路线、方针和原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战争的主体,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革命战争是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为民族和人民群众谋求解放的正义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加,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和前提。(3)在人和武器的关系问题上,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马克思主义者既反对唯武器论,又反对唯意志论,主张人和武器的辩证统一论。
毛泽东不仅阐明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而且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独创性经验,阐明了如何进行人民战争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路线、方针和原则。这主要就是:(1)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组织最广泛的革命战争的统一战线。(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动和依靠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把落后的农村造成为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先进的革命阵地,作为实行人民战争的依托。(3)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野战军主要是在地方军和民兵的配合下,执行超地方的作战任务;地方军除协同野战军作战外,主要是在民兵的协同下,担负地区性的作战任务。它们是我军的两个组成部分,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民兵人数多、分布广,是军队的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军,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力量。为形成全民参加的人民战争,还必须实行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即把动员起来的群众,分别组织在工会、农会、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种群众团体之中,平时从事各种生产和建设工作,帮助政府动员群众参军,拥军优属,清查奸细等;战时进行坚壁清野,侦察敌情,担负运输,直接帮助军队作战等工作。(4)以武装斗争为主,各条战线、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形成全面的人民战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5)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发挥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革命战争具备着实行人民战争的可能性,但能否成为彻底的人民战争,则要看领导战争的阶级或集团是否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有没有一个进行人民战争的指导路线、方针和政策等。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是对战争规律的能动反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我军作战的丰富经验,并吸取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主要内容是:(1)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2)把进攻和防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的同时,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通过战役战斗上的攻防作战,不断削弱和消耗敌人的力量,逐渐转变敌我强弱的形势,使我由战略上的劣势变为战略上的优势,适时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3)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紧密结合,适时进行以改变主要作战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战略转变。(4)做好战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5)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它是我军的基本作战方法,也是我军作战的优良传统。(6)以歼灭战为主,辅之以消耗战。歼灭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所谓歼灭战,就是每战均要解除敌人的武装,剥夺敌人的抵抗力,毙伤俘敌全部或大部人员,摧毁或缴获敌人全部或大部武器装备。(7)慎重初战,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8)在战略进攻的指挥上,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插敌人战略纵深,建立根据地,展开战略进攻;逐次进行决战,就地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坚决地实施战略追击,采用远距离包围迂回的方法追歼残敌;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上的争取和瓦解相结合,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9)实行作战指导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指导和实行战争。等等。总之,我军的战略战术是在承认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从战争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避强击弱,充分地利用敌之弱点和我之优点,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生存、发展和胜利的战略战术。从总体上说,把握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是我军一切战略战术原则的依据;二是基本的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三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是以弱胜强是我军战略战术的显著特点;五是我军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所以从本质上说,我军的战略战术就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思想
毛泽东国防思想,萌芽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军事斗争的中心任务,已由夺取政权变为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领导人民解放军在革命化的基础上进行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同时对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作了许多正确而又重要的指示,提出了国防建设的指导路线和方针、原则。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利益,还总结国防斗争的实践经验,对国防斗争的根本目的、指导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思想。
国防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在国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强调国防建设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国防建设。(2)在国防建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问题上,强调国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国防建设的主体。与此同时,要发展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要在加强正规军建设的同时,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建立和健全国防动员体制;要搞好战略后方建设、战场建设和战略物资储备;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的国防观念和战备意识;要发展军事理论科学,研究现代化的国防,学习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军队的作战指挥与新的军事制度,掌握现代化的军事思想,切实解决现代条件下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3)在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问题上,要根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认真做好战争准备,遏制战争爆发,确保打赢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国防科研要走在前面,并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军事技术,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决定国防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要实行人民国防的指导战线,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观念,国防建设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道路,在加强正规军建设的同时,加强民兵建设,强化人民战争的基础,等等。
国防斗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强调捍卫国家安全是国防斗争的基本任务,要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安宁的内外环境,作为国防斗争的宗旨和根本目的。(2)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候都不会去侵略别人,永远不称霸,也不做超级大国,在军事上实行战略防御的方针,而不是发动战略进攻的方针,但这种防御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3)在战争指导上,要坚持全民国防,实行人民战争。未来的反侵略战争是防御性的自卫战争,是进步的正义战争,能够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人民战争仍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国防事业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军队的事业,也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建设和保卫国防是党、政府、军队和人民的共同职责和义务。因此,要在全民中树立国防意识,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位一体、平战结合的防卫体制,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提高警惕,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和参加保卫国防的斗争。(4)要建立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统一战线。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也符合广大爱好和平国家的意愿,因此能够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各国人民共同反对侵略势力,是争取世界和平的中心环节。世界和平的取得,主要依靠各国人民的斗争。人民是决定的因素,依靠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必能战胜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取得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要积极采用灵活的策略,努力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5)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新的世界大战存在可以避免与不可避免的两种可能性,我们要从最坏的估计出发,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7. 大学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啥啊 请具体讲一下内容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程》全书分为绪论部分和五个章节。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军事课的性质和要求,开设军事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军事课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中国国防,主要包括国防概述、法规、建设和动员;
第二章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概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军事思想以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战略环境,主要包括战略环境概述、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及国家安全观;第四章军事高技术,主要包括军事高技术概述及其应用;第五章信息化战争,主要包括信息化战争概述、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要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作定断,而需综合分析运用。
(7)军事理论战略的主要内容扩展阅读:
关于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在出台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有规定:
第十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应当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
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在学生军事训练基地或者在学校内组织实施,也可到军队院校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驻训。
第十八条
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所需的帮训官兵,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计划,由省军区协调驻军部队、军队院校和武警部队、院校派出,或者报军区统一安排。
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所需的帮训人员,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协调驻军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帮助解决。
第十九条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施规范化课程管理。
8. 军事理论什么是战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公元579年,罗马皇帝毛莱斯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名为《stratajicon》的书,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战略著作。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1.作战的谋略。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
2.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对战术而言。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兵书上说得好: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敌人最初的计划,据传是将采取大迂回的包围战略。”
3.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战略导弹
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导弹。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远程、洲际导弹。主要攻击政治军事中心、军事或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核武器库等重要战略目标。
战略物资(战略物资)
与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如钢材﹑石油﹑橡胶﹑稀有金属等。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包括以下三个过程:战略制定:确定企业任务,认定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供选择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 战略实施: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员工和配置资源,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 战略评价: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偏措施。
战略学
研究带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在军事学术中处于首要地位,指导并直接影响战役学和战术学。战略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战争中各种基本因素及其对战略的影响;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进行战争的样式、方法;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布局、战略指挥等战争准备和实施的指导原则;后方勤务、战略后备等问题。战略学来源于战争实践 ,是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始终受政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武装斗争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战争中出现的新课题。战略学是军事理论的骨干,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学、 技术等各个领域,并互相发生影响、互相渗透,不断形成许多新兴交叉学科。
中国《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古代军事名著。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战略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K.马克思、F.恩格斯、V.I.列宁、I.V.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都对战略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坚实基础。战略学是军事学的八个一级学科之一。 [编辑本段]战略的定义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略的核心观点是人民战争思想,即广泛宣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广泛依靠群众,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完成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民战争的观点,而且由八路军、新车军和抗日根据地干部群众进行了成功实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藉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研究、解决的问题
战略所要研究、解 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9. 军事理论教程信息化战争的主要内容
(1)主要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系统;
(2)以专信息为主要战略资源属;
(3)以信息中心战为基本作战方式;
(4)以争夺信息资源为战场目标;
(5)以信息化武装力量为主体;
(6)实行以信息化军事理论为基础的战争指导。
(9)军事理论战略的主要内容扩展阅读:
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1、指挥自动化、实时化、一体化
拥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级别的系统。可以实时远程侦察和预警,及时快速更新情报,指挥网络化、即时化,一体战场控制。作战命令可直达单兵作战单元。通讯达到近乎无阻碍的标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单兵单元战场定位。以前那种宝塔式的逐级指挥体制将不复存在。
2、信息战场全维化、网络化
涵盖海陆空天电的战术数据链连接直至单兵,及时刷新单兵或基层指挥员作战电脑上的战场资讯,方便明确的更新战场时态。确保直接指挥权在特殊情况下的传递。传统的作战地域概念和习惯已经不管用了。信息作战是无缝连接、高立体、大纵深、全维度。
10. 《战略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
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1)“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
在利德尔—哈特之前,已有不少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给出过战略的定义。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提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他认为“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利德尔—哈特认为这一定义把战略概念限制得太狭窄了,因为只以单纯地运用战斗为限,会使人们以为只有会战才是达到战略目标的惟一手段。为了构建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即:“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与其他定义相比,利德尔—哈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明确说明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略的实质,而且扩大了战略的内涵,使战略的概念不只局限于战争,对于和平时期同样适用,从而为他从更广泛的领域阐述其间接路线战略铺平了道路。
(2)“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
在战略目的问题上,利德尔—哈特反对当时已被许多人接受的观点:即战争的惟一正确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战略的惟一目的就是进行会战(战斗)。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与战争的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并不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当看到敌人具有总的军事优势时,或者在某一战区具有军事优势时,它便可以采取有限规模战略。从抽象的概念来说,战争的目的是要彻底解除敌人的武装,但在实际中这个目的并不是能够经常达到大战略的目的,而且对于和平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了达到目的,军事工具不过是许多种工具中的一种而已。同样,会战(战斗)也只是达到战略目的的许多种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条件有利,使用军事工具往往能够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条件不利,使用军事工具就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把决定性会战(战斗)看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而战略的目的仍然是要使这个会战(战斗)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来进行。条件愈是有利,则进行战斗的成分也就会相对地减少。因此,最完善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的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利德尔—哈特的结论是:战略家的任务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力争获得最好的结果。他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他明确提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要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这样的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地被击溃。
(3)“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
在提出把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作为战略的目的之后,利德尔—哈特具体论述了怎样去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提出“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从而进一步从战略的行动上阐明了间接路线的内涵。
利德尔—哈特认为,要达成破坏敌人稳定性的目的,所采取的战略行动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理性的;其二是心理性的。在物理性的或者叫做心理性的领域内,主要的行动有:破坏敌人的部署,从而迫使他们突然地改变行动方向,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配置上发生混乱现象;分割(切断)他们的兵力,威胁和危害敌人的补给系统;威胁他们的交通线,使其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沿着这些交通线撤退,不能在中间地区或战略后方重新设防进行固守。上述几种行动都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但比较经常的是,根据情况将它们结合使用。从心理方面来说,敌人稳定性的破坏是由于上述物理性行动对敌军指挥人员产生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如果敌人突然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利,因而没有能力进行抵抗,那么上述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就显得特别强烈。敌人在思想上感到自己已经落入陷阱,这是从心理方面破坏敌人稳定性的原因。利德尔—哈特特别指出,心理性因素贯串在物理性的领域之中,并且能够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物理性因素时,永远不要忘记了心理性的因素。一个战略,只有考虑到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间接路线战略,才能真有希望破坏敌人的稳定性。
(4)战略原则应是“实际上的行动指南”
利德尔—哈特认为,以战史为依据可以从经验中抽出几条基本的战略原则。这些原则是非常普遍而又无可争辩的,似乎完全可以称之为战略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