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陆良有哪些历史名人清朝到民国时期的
孙渡
姓 名: 孙渡 学 籍: 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
字 号: 志舟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籍 贯: 云南省陆良县 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生 卒: 1898-1967 军 职: 第六兵团司令兼东北“剿共”总副司令
黄 埔 档 案
1898年5月5日,孙渡出生于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新庄村。
1915年陆军小学毕业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7年毕业后到滇军警卫第二团任排长,同年随唐继尧入川、黔,晋升连长、营长,在顾品珍等倒戈后仍追随唐。
1922年3月,唐继尧回到昆明,孙渡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
1923年初随滇中镇守使胡若愚入川参与川滇黔之战。十二月滇军败退入黔,升任旅长兼贵州省警务处长。
1924年返滇,任云南省烟草公卖总局局长、云南省宪兵司令。
1927年唐继尧被推翻,孙成为龙云的参谋长。
龙云统一云南后,孙渡于1929年11月21日任为云南省政府委员。
1929年至1930年间,担任云南省团务总局会办。
1930年任第98师第3旅旅长,进兵广西作战。
1931年2月回滇,3月任第十路军参谋长,9月21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1935年任剿匪第2路军第3纵队司令,防堵追剿红军,后兼任第二路军总指挥部行营主任。
1936年3月,蒋介石委任龙云为黔滇绶靖公署主任,龙仍派孙渡率第三纵队开到贵州威宁,云南昭通,彝良一带尾追 过滇 的红军二、六军团。
3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挺进滇北,插入宣威县境,孙渡纵队尾追红军至宣威。红六军团肖克曾写信给孙渡,建议双方缔结停战协定,孙渡置之不理,继续尾追,在宣威来宾铺一带向红军发起猛攻,使红军战士数百名伤亡。
经过两天激战,孙渡纵队重创败退。
4月,红二、六军团突破滇军防线向西挺进,直指普渡河,红军渡过金沙江,孙渡纵队才停止追击。
1936年4月18日授孙渡陆军中将军阶。
抗战爆发后,1938年7月龙云任命孙渡为新编五十八军军长,开赴湖北,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奉新高安战役、赣北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8年11月,孙渡与云南部队六十军、新编第三军合编,成立第三十军团。在第一兵团司令张发奎指挥下,三十军团在崇阳一带与日军激战,牺牲参重。
其间曾赴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受训,并任第16期第18总队总队长。
1939年代理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1年参加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参加赣东会战、长衡会战,同年10月16日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初升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调驻安庆。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2月率第一集团军总部由安庆调东北锦州,参加国共夺权争利的内战,指挥在东北的滇军部队。
1947年9月改为东北第一兵团,任司令官。
1948年1月改为第六兵团,任司令官,辖60军、93军。
1948年2月,蒋介石以维护军誉为由,调任孙渡为热河省主度。
1948年6月22日调任热河省主席。
1949年12月孙渡调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派回云南活动,企图以云南为国民党的最后基地,负隅顽抗,作垂死挣扎。但卢汉审时度势,12月9日在昆明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孙渡潜藏到昆明郊区。
1952年在云南清匪反霸运动中被捕。
1963年被特赦释放,任云南政治协商第二、三届会议委员。
1967年4月,在云南昆明病故。享年六十九岁。
“还我河山,洗雪国耻”,这是孙渡将军出征抗日时留给家人的告别誓言,也是向全省人民表示的抗日决心。他是一位智勇兼资,文武双全的抗日名将,也是一位关爱部属,体恤民众的军中楷模。在云南,被称为小诸葛;在全国,被称为大儒将。出征时,他是全国100位军长之一;抗战中,他升为全国40位集团军总司令之一。在华东、中南广大战场,他指挥三迤健儿、云岭子弟58军、新3军全体抗日将士,同来犯的侵华日军血战到底,不但打出了滇军的军威,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令日军胆寒,使国人感奋。他出征抗战7年零半月,消灭日军10万之众,而自己伤亡不到8万,在40个集团军中,成为斩获最多,伤亡最小的集团军之一。他驰骋于大江南北,转战于湘鄂赣浙,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面临过许多危险,但是,总以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以必死的决心,夺取胜利,而使58军获得代表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的殊荣(战功大的才能受降),新3军获得在九江接受日军投降的殊荣,他自己荣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的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今天,这位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第1集团军总司令虽然远离我们40多年了,但是,对于了解他的家乡父老和本省、本国以及外国、外域的友好人士,依旧还在追忆他的过去,怀念他的往事:
孙渡(1895~1967),字志舟,陆良三岔河镇小新庄人。官至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中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省主席龙云为首的云南军政各界已从过去的亲蒋反共转向亲共抗日的道路。因为他们已预见到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打胜了,是全国的福气,打败了,是全国的灾难。为了打胜这场大战,免除这场灾难,便倾全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抗战的准备。诸如购置新式武器、增加积谷储备、扩充部队,训练壮丁等等。孙渡将军是龙云的重要谋士之一。
1935~1936年,云南面临着一个地方政权能否存在的严重问题,即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要路过云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领导人认为云贵两省军政首脑有贰心,要借围剿红军之机,消灭两省的地方武装。孙渡将军时任龙云第10路军总参谋长及行营主任兼第3纵队司令,对滇军负指挥全责。他权衡利弊,揣度轻重,在不妨碍抗战准备的前提之下,对红军路过云南采取“围而不堵,追而不击”的战略方针。围、追是执行中央命令,使之无借口可找;不堵、不击,是对红军网开一面,让他们尽快离开云南。结果,他的一计之出,而破中央的“双雕”之谋,既使红军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又保住了云南的地方武装,还使前来督战的蒋介石对龙云增加了信任感。而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则缺乏孙渡将军的韬略与谋划,同红军硬打,最后导致“主席亡权,贵州亡省”。
龙云对自己没有成为贵州王家烈第二,十分感谢孙渡将军,特设家宴款待。龙云在高兴之中提问:你是孙志舟,我是龙志舟,你这个孙志舟为何意?孙渡将军回答:我是激流之舟,可以冲破惊涛骇浪,克服千难万险,到达平安的彼岸。敢问主席:你这个龙志舟又为何意?龙云说:我是大旱之云,云能生雨,可以普降甘露,营救众生。说罢,两人相对而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云南组建的第一支抗日出征部队60军,首任军长本应由孙渡将军担任,但是,龙云不让孙渡将军出去,而把任务交给了表弟卢汉将军出去。第二支出征抗日部队58军,于1938年6月组建,龙云还想把孙渡将军留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而最后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点将,于6月6日正式宣布孙渡将军为58军首任军长。他临危受命,以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率部出征。出征之前,孙渡将军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亡国论”、“速胜论”等不利于抗战的种种舆论,特于6月21日在昆明向中外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最后胜利应于长期抵抗中求之。”当记者问及如何治军时,回答说:“现时代之军队,须着重于政治训练,务使各个士兵,均能养成抗战必胜信念,然后以之摧敌,无敌不克。”《云南日报》介绍说:“孙军长年华虽逝(43岁),英雄不老,谈及抗战军事,则气态轩昂,神采焕发,厥见解之超越,有如其目光注射之深远。”孙渡将军在谈话中还特别强调:“在此长期抗战过程中,余以为一方面须将现有战斗能力设法保存下去,另一方面须将未来战斗能力,努力培养起来。夫如是,抗战日久,则吾国之抗战力日益强大之兵力,当疲弊之敌军,最后决战,必操胜算。”7月10日,陆良同乡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欢送孙渡将军挥师出征,抗日杀敌,特赠军旗一面,上书“邦家之光”,“以表乡谊,用资策励”。而孙渡将军则把那面军旗视为珍宝爱护有加。
1938年8月1日,58军4万余众,在孙渡将军的率领下,从昆明出发,开赴抗日前线杀敌。第一仗是参加武汉外围崇阳之战,由于友邻部队缺乏配合,使58军蒙受重大损失。所属新编第11师被取消番号,代师长马奎撤职,孙渡将军记大过处分,新编第3军军长张冲被判刑。这一沉重的打击,对孙渡将军而言,可以说是晴天霹雳。然而,他不气馁,不灰心。失败的原因本来是友邻部队过早撤退,让刚刚参战的58军和刚到湖北才组建的新3军全部暴露在敌人面前,于卒不及防中受到重创。可是,孙渡将军则把全部责任承担下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考虑到孙渡将军过去的声望和功劳,恢复了新11师的番号。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为抗战而奋斗的军人,是不会被挫折压垮的。于是,在此后的战斗中,充分显示出58军和新3军的英雄本色。
1939年春,58军结束湖南醴陵的整训后,开往江西奉新战场杀敌。为鼓励士气,提高战力,孙渡将军总是穿着他的旧军服,一个人深入战壕,与士兵们谈心。同时,号召全军官兵要把驻地的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帮助群众解决吃饭问题、上学问题、道路交通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等。从而使广大民众把58军当成自己的子弟,形成了拥军爱民的良好风气。他在接受老百姓们送行时说:我们一定要把关心爱护父老乡亲的做法作为58军的传统发扬光大。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军人唯有拿战利品来报答国人对58军的爱戴和拥护,拿自己的头颅来拯救祖国的战争灾难”。
孙渡将军率部离开奉新后,连续投入了三次长沙会战,即一、二、三次长沙保卫战,与友邻部队密切配合,三次都将侵华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打败,胜利地保卫了芙蓉国首府的这座英雄城市,而使参战部队军威大振。孙渡将军因此而于1942年10月16日升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58军、新3军。
此外,孙渡将军还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全国在八年抗战中,一共举行了22次大会战、孙渡将军则参加了其中的八次大会战,是云南出征部队参战最多的高级指挥官之一。
孙渡将军身为军人,却又具文人的风度。他在江西战场上,他爱民如亲,恨敌如仇,盛传一时,很多战地中外记者都争相采访。但是他不习惯在司令部里办公,而是同战士们在一起,实地指挥打仗,所以,他的部队伤亡很小,斩获颇多,不少记者只会跑指挥部,不敢到阵地上,因此,想要见到孙渡将军十分困难,想要采访,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的一位西班牙记者则例外,他敢到阵地上采访。在战壕里见到了孙渡将军。当记者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来自西班牙”,孙渡将军便接过话题就讲西班牙的历史。讲完后记者十分感动,问:“孙将军何时从西班牙回国的?对西班牙历史如数家珍,一定是在西班牙研究过多年!”孙渡将军则幽默地告诉说:“很惭愧,我还没有出过国门。”后来记者在他的采访录中说道:我接触到的中国高级将领很多,但像孙渡将军这样有如此渊博的学识者则很少,堪称中国军队的大儒将。
孙渡将军为了打击日军,扬我国威,远在长沙会战之前,就对侵华日军在华东、中南战场的大本营——南昌进行敌后破坏,由60军和58军各抽一部分兵力,组成游击部队,深入南昌郊区,破坏交通桥梁,伏击后勤辎重,使之指挥中枢一度陷入瘫痪。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破坏重要桥梁十数座,消灭日军数千人,并且还击毙了1名高级(少将)指挥官。孙渡将军在庆捷之余,挥毫疾书,写下了千古流芳的杰作《突袭敌后的一支神军》。
这里还有一小段插曲:孙老太爷去世后,地方中的阴阳先生们都争相为孙渡将军看坟相,念佛经。他们一致赞誉坟相好,福气大。孙渡将军不便直接反驳,乃以自己的体会说:坟相固然重要,但我想再补充3点:第一,要承认遗传基因,第二,要有一定的聪明才智,第三,要有自己的奋发精神。孙渡将军的这三点,实际上是说明一个人要创造人生辉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孙渡将军在抗战胜利前为了粉碎侵华日军的扫荡,他以破釜沉舟的钢铁决心,亲率部队,冲入敌阵,展开反扫荡。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凯旋归来,脸上长满了胡须,消瘦得认不出来。但是,他胜利地回来了,全家都为之庆幸。
孙渡将军对下面的官兵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对驻地的百姓,友爱可亲,慷慨相助,每次移师,都受到广大民众的洒泪送别。而有一次晚饭过后,出去散步,他的秘书发现一名勤务兵偷他的腰包,告诉他转回去抓,而孙渡将军则拉拉秘书的袖子,直出大门,向外走去。秘书不解其意,问道:军长为何不去抓住他?答道:人是有人格的,他这样做,必定有原因,过几天再问他。一礼拜后,孙渡将军不是以首长的口气,而是以兄长的态度温和地问道:最近你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勤务兵顿时双膝下跪,请求饶恕,说:我的母亲去世,无钱送葬,冒犯军法,偷了军长的钱,以后我变牛变马都要赔还,请军长饶我一次!孙渡将军还没等对方说完,就弯下腰用双手把那个勤务兵扶起,告诉他: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怎么是偷呢?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我也有这分责任,如不够,我再拿点。帮助每一个战士解决家中疾苦,是每一个指挥官应当尽到的责任。不要说还的话,今后勇敢杀敌就行了。从此,那名战士便死心踏地跟着孙渡将军转战。
常德会战,大显滇军神威。1943年11月1日,侵华日军调集10万之众,对湖南的又一重镇常德发动进攻。他们从华容藕池口沙市间地区,分途南下,进攻常德。我守城部队与之激战7天,曾两度被其攻占。为了从侵华日军手中夺回这座靠近湘西的重要城市,中国军队调集了15个军的兵力,经过47天的血战,于同年12月17日胜利收复常德,打死打伤侵华日军23200余人。而在收复常德的战斗中,由孙渡将军指挥的第一集团军首先攻入常德。入城先锋第58军第10师,在师长侯振邦(云南宣威人)的率领下,犹如猛虎下山,扑向常德。侯师长站在俘获的日军坦克上庄严宣告:常德胜利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并号召全城居民各安生业,勿信谣言。
收复常德,挫败敌锋,这是中国军队在中南战场取得的辉煌胜利之一,也是孙渡将军自指挥58军、新3军以来所获得的数十次辉煌胜利中最辉煌的一次。因此,当捷报传送到中央首脑手中之后,一片欢腾。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则立刻特电致贺,说:这是滇军继台儿庄大捷、中条山杀敌之后的又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此后,随着中国军队的全面反攻,侵华日军已走向灭亡的道路。
1945年8月14日夜,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告无条件投降。孙渡将军也和全国广大抗日军民一样,纵情欢呼,兴奋异常。他说:伟大的军事家们有一句共同的格言,叫做“会笑者,最后笑,而最后笑才是真笑。”现在是中华民族笑的时候了。
可是,笑声未落,就从云南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孙渡将军的知己和至交、省主席龙云被解除在滇本兼各职,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一些不平之士叹息说:日本亡国,云南亡省。同时,全国军队进行缩编:新3军撤销,58军缩为一师,番号58师。孙渡将军调任东北“剿匪”副总指挥。在他前面还有总指挥杜聿明、副总指挥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陈铁。而且他是光杆司令,58师留在内地,没有到东北;新3军已不复存在。孙渡将军调往东北,目的虽然明确,还让他兼任第三兵团司令,不久改为第六兵团司令,辖93军、60军。此二军与孙渡将军无缘,他的根在58军。一位没有根的司令是没有办法指挥部队打仗的,因此,孙渡将军虽然充当副总指挥,但是,他在东北两年(1946~1948)时间,还没有指挥过一次战斗,而实际担任副总指挥只是一年,即1947年6月到1948年6月。就在1948年6月调任热河省政府主席,于同年11月热河省解放,他回到了重庆。担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9日,与张群、李弥、余程万、龙泽汇、石补天等人乘坐专机回到昆明。这天是卢汉准备起义的日子,他没有参加,说:“忠臣不事二主。”回到了翠湖东路7号他的家里。
他在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之前,蒋介石动员他到台湾,他婉辞道:“我有家小,只有留下。”蒋介石念及抗日的战功,给他20两黄金回家养老,说:“败局已定,留下备用。”他一两都不要,他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没有给共产党过不去,恐怕会得到宽容。但是,他没有料到,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在昆明被捕入狱。临走时他特意换上一套新服,告诉张夫人说:“我们的生活到此结束,你可以自选生路。”
这里需要记述的是:孙渡将军另一位夫人唐芸赓,即唐继尧的四妹四姑太,早在蒙发爱情之时,她就发誓:“非孙渡不嫁!”曾经不少人向她求婚,包括龙云在内,她都一概拒绝,一直等到1943年36岁,孙渡将军的原配夫人白岩李大管事女儿李小四去世后,她才从香港前往江西与孙渡将军成婚。四姑太十分贤惠,也很能干,一进门就成为孙家的大管家。半年后,孙渡将军又与七年前在丽江相上的张大老爷的女儿孙灿琪成亲。从此,唐、张二位夫人一直亲密无间,和睦共处,彼此以姐妹相称,互相关照。1946年她们一起回到昆明翠湖东路7号,凡是陆良人,无论认识与不认识,唐四姑太都要留在家里吃饭。张灿琪老人的大女儿张沛,面对笔者的采访,还带着非常怀念的心情说道:“唐大妈很好,我是她带大的。小时候我只认得她是我妈妈。”张灿琪老人说:“你们写孙渡,一定要写我的姐姐唐妈妈。太好了,我们永远忘不了她!”可惜,唐四姑太结婚太晚,与孙渡将军没有生育,后来与云大历史系名教授李德嘉生活,更无一男半女。唐四姑太生于1911年,卒于1994年终年83岁。
孙渡将军在长达10余年的战犯监狱里,一直吟诵着《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词——《临江仙》度过的。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同在狱中的战犯们,对于孙渡将军每天早上吟诵的这首词,群起而攻之,指责他坚持反动立场,不愿改造自己。孙渡将军却问:“国共两党的纷争是哪些年代?《三国演义》上的这首词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难道数百年前的作者就能预见到今天的变化而专为我孙渡填这首词?问得无一人回答。
孙渡将军度过了狱中生活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获释,被选为云南省政协二、三届委员,1967年4月在昆明去世,终年72岁。留下一男二女。
这位抗日名将,度过了威武的前半生,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离开了故乡的亲人,驾鹤西去。
Ⅱ 龙庆乡豆温村历史
目录
文献综述 1
阿务族在豆温村的演变与发展 2
摘 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正 文 : 2
一 、阿务族的简介 2
二 、豆温村的现状 3
三、阿务对豆温历史发展的作用 4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4
(二)、明清土司珑阿本家族 5
四、豆温阿务的经济生活 6
(一)早期的交通优势 7
(二)集市贸易的兴起 7
五、阿务对豆温风俗观念的影响 8
(一)阿务的生死观 8
(二)阿务族的婚俗 10
六、结语 11
注 释: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是从民族的角度来叙述一个民族村的发展。其基本的行文结构主要是采纳了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摩哈苴彝族村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还原》。朱炳祥先生对 摩哈苴彝村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对彝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做了详细的论述。
西南地区的彝族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都集中在楚雄、大理、凉山地区。而彝族聚居度较小的地区,研究较少,这也是这些年民族研究的一个盲点。
在《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刘尧汉先生与费孝通先生的谈话可以了解到彝族的生活习惯和信仰问题。其中费先生谈到:凉山是彝族最后的基地彝族文化发展的地区则是贵州的水西、云南的楚雄、大理一带云南靠昆明至大理一带,经济也比较发达,是多民族交汇之区。其他民族进去,汉族也进去,就慢慢融合起来。彝族的分支很多,这对民族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中华民族不是强调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的分开,而是关注民族就间的相互融合。
刘尧汉先生在《中华龙虎文化论》中提到的观点是:龙是南方的,虎是北方的。虎也可以算是西方的,羌人是西戎,龙是东夷的,两者结合象征中华民族。但有时也不是分得很清。
冯汉骥先生著的《罗罗与东爨》中主要提及的观点是:罗罗文旧称爨文,故罗罗亦称作爨人者。蛮书言“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在西南民族中,不乏实例,故爨人中所包含之民族,想至复杂,罗罗不过为其中之一种也。
龚荫在《云南明清土司通史》中谈及云南各地主要的土司,并对土司制度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土司制度的设置,土司要借重封建王朝的封号,提高自己的地位,镇摄人民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治理。而封建王朝则要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本文中借鉴了上述学者的一些学术观点,并秉承了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的思想。
在和杨青山和杨秉谦两位老人的交谈中也充分的了解了阿务族的生活习惯信仰和豆温村的历史,在此特别的感谢两位老人,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帮我阐述了民间历史和传说。
阿务族在豆温村的演变与发展
杨飞林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07级历史学 ,学号:2007034112
摘 要:本论文主要介绍阿务族在豆温村的作用,并从历史,经济,风俗等多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古村豆温的存在发展与阿务族的演变和发展分不开。豆温村的方方面面都印着阿务族浓浓的笔墨。
关键词:阿务 ; 豆温 ; 演变 ; 发展 ;
Abstract: By A Wu people’s history , economy and custom ,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indroce the influence of A Wu in Dou Wen village . The old Dou wen can not develop and change without A Wu people. All aspects of Dow Wen are craved by A Wu people’s culture.
keywords:A Wu ; Do Wen ; Change; Development;
正 文 :
一 、阿务族的简介
阿务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武、阿乌泼,他称:拉武,孟武。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的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罗平、师宗、镇沅等县地。
而今对于阿务的称呼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如:《师宗风物》中称为“阿务”,易谋远先生著的《彝族史要》中称为“阿武”,而《师宗县志》中称为“阿乌”。对于称呼的争论一直在继续,而本文中主要以2003年版的《师宗风物》称呼为准。
彝族中各支系大多有自己的语言,而拥有文字的只有少部分的支系。主要在大小凉山地区居多,在师宗境内彝族各支系中,没有发现彝文书籍或书写有彝文的历史文物。通行应用汉文,在丧事和迷信活动中请“毕摩”①念经亦为彝语汉文,而阿务语是彝语的东部方言区属葛濮土语类方言②。
阿务语由于没有文字又加之民族的大融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阿务语的传承就停滞不前,现今会说的也只有少数的老人。
对于现在的阿务族与其他的支系最明显的区别和特征主要是从他的服饰和着装,服饰尚青蓝,五十年代以前,男子多用3米左右长的黑布缠头,称为“大套头”,穿对襟衣,衣缀由7—9个对布扣(富家用银扣)缝制而成。而下身则以宽大裤脚的长裤为主。1950年后,男子服饰逐渐与汉族的相同,无太大的差别。
(图为阿务族服饰,左图是未婚姑娘服饰、中图‘白色’为中老年妇女、右图为男子对襟衣。)
而妇女服装在未婚,已婚和生育孩子后有明显的区别。未婚姑娘喜欢用白,蓝色棉布大襟长衫,襟围和袖衬镶黑布边,肩部绣花,长裤脚边有绣花图案一圈,围腰常用黑色细布,齐胸用银链挎颈上,围腰上绣花,两则钉绣花条带系于腰后。未婚姑娘独发辫下垂,头戴“彩公鸡帽”,帽边钉一排银泡花,两则均绣满各色图案,鲜艳夺目,耳戴银耳环。结婚后的不再戴公鸡帽,发辫收盘于脑后用头部帕包起。
二 、豆温村的现状
豆温村隶属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位于县城东南四十公里的群山拥围之中,周边群山高耸翠叠,绵延起伏,山山相连,层峦叠嶂,葱茏秀丽,盘旋婆娑,固古有称为“万马归槽”。而村子如鲤鱼坐落在槽中。
(豆温全景)
豆温村是广西府③通往黔、桂、蜀必经之道。村四周都有道路通往他地,而交通也正是豆温发展的关键因素。
豆温村为何叫豆温已无史可考,但原来多叫“洞门香”,其叫洞门香主要是豆温多种油菜,加之豆温海拔在1300—1600米,气候蜀温凉性,平均年日照量在256天,霜期较少,又为槽地,土质深厚多为黄青壤,很适合种植油菜。而豆温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已有450户左右,人口达2100人左右。这样的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基础服务,在村的四个道路口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四个营房,主要用来在油菜成熟的时榨菜油,其他的小村子也赶来榨油,在油菜成熟的那段时间,营房几乎是灯火通明的榨油,这样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闻到香喷喷的菜油。而豆温村的西南路口有一石壁洞而每到这里香味更浓,这就是为什么把洞和香联系在一起而叫洞门香的缘故。
(用以榨油的大碾盘,直径约为3米左右、厚约15公分左右。)
豆温村主要以阿务族和汉族组成,又主要以 杨、李、张、陈、刘、冯六大姓构成。而其中杨姓者都为阿务族,阿务族在豆温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是阿务在豆温村发展的基奠。
三、阿务对豆温历史发展的作用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豆温村始建何年,无史可考,《师宗县志》记述“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师宗州设槟榔、英武、六德三个驿站,后英武驿承为虎所伤遂废,皇庆三年(公元1313年)广西府设马站五处,其中师宗州豆温村设马站一个马十匹。”
元朝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奠定了祖国的宏伟版图,是唐宋以来号称“羁縻之地④”的广大边疆地区与内地连为一体。封建王朝为直接控制民族众多,情况特殊的边远地区,根据当地土住民族首领势力的大小,委以不同的官职,施行土司制度龚荫著的《明清云南土司通史》所述:实施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治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委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让他从其俗统治本民族。通史制度的设置,土司要借封建王朝的封号,提高自己的地位,镇摄人民,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封建王朝则要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师宗土司珑氏是封建王朝的世袭土官,在师宗世袭数代。《土官底薄•师宗州同知》记载:“阿的、罗罗人,承袭父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归附,十六年开设衙门,二十一年赴京朝觐,除本州同知。”
而居住在 豆温村的阿匡(阿务族首领)就是师宗城郊恩荣里土官武德将军普恩(阿务族)的支亲。又与世袭土官珑氏为姻亲。所以阿匡土司的势力范围也很大,以豆温为中心,居住在村的东南边,后称为“土官城”,统治着附近的村寨,主要是现今的九个村:阿月、阿涉、上池布格、小平田、小豆温、小兴厂、老厂、畜牧场、马背冲等。
而在阿匡统治的这个区域里已可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在畜牧场由于地广人稀、树少草密、适合放牧,主要以蓄养羊和马为主,养马为土司提供了战时的战马和平时的交通工具。羊肉是阿务日常的肉食,特别是每年的“火把节”。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制作各种饲料时也冲分利用粮食酿造白酒,现今的畜牧场白酒也是很有名胜。而小兴厂和老厂有吗,少量的铁矿石,所以在这两地主要是冶炼铁矿,制造农用工具和兵器。阿务也自称阿武,其天性尚武,酷爱刀枪。所以男子多喜佩刀。同时也会把兵器用以与其他土司交换所需的物品。马背冲的森林茂盛树质好,拥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丝榔,在土司建土官城时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现今在土官城的遗址中也时有挖出一些木材,其质尚未腐朽。而豆温和小豆温主要以种植为主,为土司提供生活的来源和保障。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使得阿匡家族快速发展,从这以后就不断的加大了军事的投入。在村的西南方建了一个训练场,后称“跑马路”,主要是训练土司的骑兵。军事的不断发展后,就开始攻打周围的小土司,不断的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在元朝大德初年(公元1300年)其势力已占据了三个乡,已能和珑氏土司媲美。由于土司制度发展的滞后性,使得朝廷对土司制度进行了改革,而这样的改革无疑是很大程度的压制了土司的利益。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四月,罗雄州(今罗平县)土酋,军火主阿邦龙少联合师宗州豆温村的阿匡,贵州普定路普安的阿只,阿为起义,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元朝廷派右丞相汪惟能率兵进讨,阿邦龙少、阿只、阿为率兵退至越州(进曲靖越州镇)据守。汪惟能令其缴械投降,阿邦龙少等众土官士兵不从,进行抵抗,朝廷遂遣平章,也速带尔率兵万人至曲靖与汪惟能会合,派遣土王昔宝赤,吉里赤等为先锋征剿,当场斩杀阿邦龙少,其余土官兵逃散。
阿匡逃回豆温村据守,养精蓄锐,补充兵员,训练士兵,构筑工事,在正乙山顶挖筑战壕,用石块支砌掩体。在村西南一小山顶建盖营盘,当地群众称之为“老营盘”。在村西边山顶建登高架,作战岗、放哨、报警之用。在村的四个入口都建了栅门,每夜安排青壮年轮流驻守执勤。
这次起义主要是由阿邦龙少组织的,当元军斩杀了阿邦龙少后就采取了安抚政策,这也使得阿匡逃过一劫。
(二)、明清土司珑阿本家族
公元1368年,朱元璋起兵反元并建立明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也沿用了元朝的“羁縻之策”,只是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土司制度,规定土司可以世袭,建立武装,维持地方志安,但受流官的监督。豆温村土司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在漫长的修养生息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传至珑阿本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在原来营盘的对面山上又建立了一个营盘(后称新营盘),两营盘对峙成为一线,中间为广西府通黔桂的必经之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师宗州土官开设衙署,传至珑耿时,《广西府志• 建置(附官署)》中记载:“土知州珑耿暴虐,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春欲纠夷众窃印据城,目把杨自辅力止,事乃寖,耿遂天绝。”后遣管事李璜赴京请袭知州,璜到京后奏土官暴虐,恳求“改土归流”,朝廷应允设流官。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春,豆温土司珑阿本不满流官统治,起义反明、直捣州城、拆毁城墙。明王朝政府派巡抚,都御史吴文度调兵镇压,吴亲自督兵分三路近剿,一路从师宗,一路从罗雄,一路从弥勒,另遣一军埋伏南盘江沿岸。命武定军民府土官凤英为征剿统帅,珑阿本率本土将领民众,分兵三路凭借已构筑的工事据守,与明对抗,明军将广士众,火力十足,珑阿本撤兵退至正乙山,凭山高峻险悬崖峭壁的天险坚守近两个月。终因寡不敌众,被明军击败,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土官城被毁,豆温村 的阿务族被大量的屠杀。曾经的辉煌变得凋敝林立。从此后有了大量的充军户和流民户进入豆温定居,这样在政治上监督着残余的阿务族,在经济上压榨着阿务族
(左图为土司珑阿本家族的坟墓、右图是‘桅杆’是土司家族墓地的镇邪物)
在这段时间里云南各族人民的反抗与民族间的纠纷十分的频繁,尤中先生著的《云南民族史》中讲述:“武寻之变”——是各民族反抗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譬如;木邦、孟养和陇川等边境土司纷争。“水乌之叛”是永宁、镇雄、乌撒、乌蒙、沾益的“罗罗”各土司叛乱,他们的宗旨和原则是“家派一源,境土相连,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救相援。”在先后八年之内,战争连绵不断的进行着,战争区域横亘云南通向内地的交通线,阻断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云南的统治频临危机。
四、豆温阿务的经济生活
《师宗州志》中所述: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统一币制,使用人民币占领市场,县成立了禁银委员会并发布布告,召开各种人员座谈会,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拒用银元半开,使用人民币:在城区、圭车、者黑、豆温、长街、鸭子塘、龙庆、瓦葵、布租等集市开展禁银。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豆温集市经济在全县中的地位,豆温集市经济的发展与土司的治理和地处交通要塞有着密切的关系,豆温集市发展最繁荣时正是在土司珑阿本统治时期。
(一)早期的交通优势
豆温集市的由来要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说起,当时豆温地要塞,是滇东至桂黔的必经之路,然次已住居民即阿务 ,使用在这里设了一个驿站,驿站归州署统辖,主要任务是传递文书信件,接送调往官、军。驿站设驿长一人,设身体强壮善于奔跑的驿夫二人。一般根据驿站规模的大小,确定接换马匹和人员的数额。在没有现代通讯的条件下,驿站是人工传输信息不可或缺的设施。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为保驿站畅通,豆温村民捐银重修悬崖绝壁中的石口子段险道。完工后在石口子洞口竖碑记载其修路之艰辛和捐资者姓名留存后世。后兴修师宗至畜牧场公路时被毁。
随着道路的畅通,从滇中的商品要销往内地和内地商品销往滇地,大多都经过这条路,特别是从内地的商品到了豆温都需要转托。这样豆温集市诞生了,集市诞生之初,实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少部分使用海贝、金银购物市场物资与当地民族生活习惯贴迈,深受当地民族欢迎。
(二)集市贸易的兴起
明清时政府鼓励商业发展,不断的激发了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来往贸易,豆温村经常来往的商贾有:四川的小百货店,广西南宁的丝绸商,百色的药材商,宜良的盐商,弥勒的糖业商以及湖北、江西、汉口、贵阳、昆明、陆良、泸西、罗平等地的商贾。街期商贾云集,来我马匹达三百余匹。当隐隐约约的马铃声临迈时,村内的几十家马店、饭馆也随着忙碌起来,马店老板手里托着水烟筒,出出进进地交待伙计备草料、饮马、满面喜气笑迎宾客。
当时把豆温称为“小云坛”,起意为他的富裕和繁荣可以和昆明媲美。在村的南边有一坡,现多称为乱坟坡,主要是在哪许多的商贾马夫定居在豆温村,死后就统一葬在这个坡。
从前古村名千里,羊肠小道便通畅。
上至春城昆明市,下至百色渔米乡。
客商小贩到此地,半数人家歇满堂。
街头街尾摆摊子,真是繁华一市场。
古村成为中间站,街头街尾闹嚷嚷。
四道村门立四方,一更十分门关上。
五更鸡鸣天快亮,生意货郎赶路忙。
几经兴衰几经度,锤炼人民志如钢。
(杨青山⑤老人为豆温村过去集市所写的打油诗 。虽然其诗简洁朴实,但能够充分的叙述当时的现状。)
豆温村的街道以村落为依托,以村内的一华里的街心为集市,《师宗县志》所载:街面开设有银器店4个、米粮店4个、日用品杂货店12个、盐店5个、木制农具商店15个、马店42个、饭店10个、烟馆10个、赌场5个、行商20户。街天上市人数达6000余人,骡马500匹,交易商品有:丝绸、布匹、枪支弹药、大烟、盐巴、红糖、药材、小百货;香菇、木耳、大麻、花生、生姜、火腿等成千上万个品种。
市面所有商品应有尽有,贸易往来纷繁如织、彼此相需、市场活跃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南来北往的人们集聚一起,人宣马嘶、不绝于耳、响彻村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故而称为“小云坛”。
《彝族史要》记载: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局限彝族中的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比较缓慢,加之长期形成的小自耕农自给经济习惯,所谓:“养牛为了种田,养猪为了过年,养鸡为了生蛋换盐”。对于这种观点是从大局而论的,而阿务族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没有受到太多正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抑制。对于商贸有浓厚的兴趣,在豆温的集市中,阿务以“本家”的身份,有家有室、有田有地、建了许多的商铺或出租或自己经营。在其中的15家木制农具商店中就有10家是阿务族经营,一些日用品更是不胜枚举。阿务族自制的棉布或麻布在市场上也是横手欢迎。因为管辖豆温村的土司是阿务族,许多外商大贾都会买上阿务族织的布巾披在肩上,这样可以融入到阿务的生活中,博得土司的认同和支持。
五、阿务对豆温风俗观念的影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域的因素,其间也会有大同小异的地方。
(一)阿务的生死观
在豆温村中阿务现在的比例只占到三分之一,但其观念对全村的有很大的影响在现在的村里都惯行着阿务的生死观。阿务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从态度上总感觉有一丝丝的消极之味,而对于阿务而言,他们没有一种成文的生死观的记述,但从他们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和行为中,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这种观念。
在孩子呱呱坠地时,主人家就会准备许多的红鸡蛋(用品红染的)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是代表着“落红有喜”之意。收到红蛋的家庭会在孩子产下七天后集伴而到产妇家,看望产妇和孩子。去时会带一坛子米、鸡蛋、红糖和襁褓的衣服或纪念品。
而当人去世时或断气时,家人要放鞭炮,这是为了向天地神灵、家族亲人和邻居乡亲们告知老人已断气。这样家族的人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到死者家悼念和帮忙。在当地总有一句纯朴的话:“帮忙就是帮自己”,靠这样的民风,家族有再大的事也能淌过。然后请毕摩到家做法事和建纸房,后是择日、选地。一般在家中会停放一周左右让后亲来钉棺。建纸房很有讲究,用竹子、桔杆、彩纸扎制而成,一般几个人要花两三天才能完成,送终的前一天亲朋好友会前来送行,这时毕摩会用一根白线从棺材头拉到“献白”⑥场地,其意为带着亡灵上天。太阳快落山时本村的阿务族会在族长的带领下从村口“跳把式”、“跳狮子”、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到死者家。而此时死者后亲会从他村带一支民间歌舞团来表演,其意为对死者家属的慰问和对死者的悼念。
跳把式是一种武术表演,这套表演技巧是阿务族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演变加工而成的。起初表演是为了给土司观赏的,发展至今跳把式的意义已变,成为了为亡者开路送行的仪式。
跳把式是有一式两双构成,也就是同一种道具两个人合跳,在最前面的是“火流星”跟其后的是“春秋刀”,其形与关羽的大刀相似,后面是“三金叉”、双刀、箍杆、剑镖、双节棍,再后是“唐僧师徒戏狮子”,最后是锣鼓钹号。
(这六幅图是‘把式’,从左上至右下依次是:春秋刀、戟、箍杆、双刀、双节棍,)
对于跳把式中的道具的猜想和说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大力发展南中地区,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把诸葛亮拜之为神。而南中地区对蜀汉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把式里的“春秋刀”、“双刀”、“戟”与三国中蜀的三兄弟“刘备、张飞、关羽”的兵器相似,而后期加入了“唐僧师徒”四人的面具,着很大程度是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模仿。从这可以看出阿务族善于借鉴和学习。
对于阿务的生死观,最主要体现的一点是: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快乐的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与汉族的三年守孝的不同,三年守孝中子女多为虔诚和悲伤。孝与不孝父母生前已知晓,人固有一死,活着就应该快乐充实的活着,亡者已去,家人不应过分的沉寂在悲伤之中要快乐的活着,这也是亡者想看到的。
阿务大多信仰鬼神,生病时会“竖筷子”、“展香”给毕摩看算。看是哪个鬼魂附在病人的身上,然后通过毕摩转达鬼魂的需求,他有什么需求就尽量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魔除病好。在阿务与汉的交融之中,在观念和生活习惯中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也使得豆温的风俗和观念有着其特色之处。
(二)阿务族的婚俗
在阿务族集聚的村寨里,一般都建有“公房”,既是公务活动的场所,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幽会的地方。公房中间用篱笆隔开,男女各在一边,青年男女集聚公房里或织麻捏绳或吹箫弹弦,这时是联络感情寻找对象的最好时机。如果有其他村的小伙子来寻找对象,小伙子会叫人把一枝栗树丢到女青年围坐的火塘边后就跑开,姑娘们得到这个信号后就叫自己的玩伴到外面找男青年,而小伙子为了试探姑娘的诚心,决不会让姑娘们找到。过一会又仍第二支,到了三四次后,姑娘很容易就找到小伙子。这时姑娘会把它他邀请到公房的一侧,本村小伙子知道了来意后便会自动的走开。而姑娘们会煮白酒招待客人,并找来烟和烟筒准备装烟,装好后从篱笆缝中递过去,说“索果依着”(老表咋烟),小伙子接过便吸,吸完后又重新装好递过去,点上火反邀姑娘咋烟。这样一来二去后便开始唱歌。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讲话就会唱歌。”
如果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男方便会托媒人前去提亲,而女方父母即便对男方满意也不会在第一次就答应,而要经过媒人三番五次地上门说合才会订下吃“火龙酒”(订亲酒)。
讨亲这天新郎要等舅舅挂完红后才去娶亲,后亲在婚丧嫁娶中是最尊贵的亲属,后亲的舅舅权利最大,舅舅挂红时会说一些奉赠的话
挂红,挂红,喜气洋洋。
一挂天长地久,二挂地久天长。
三挂荣华富贵,四挂财帛兴旺。
五挂五子登科,六挂福禄进堂。
七挂全家齐集,八挂八方为王。
九挂日久人长寿,十挂幸福万年长。
去时要带上大量的烟、酒、肉、布等礼品献于女方这称之为“献大酒”,女方的客人会故意刁难和戏弄讨亲让你,她们会用锅烟子涂抹讨亲人的脸,称为“染花脸”,把他们染得满脸乌黑引来哄堂大笑。
起程时,讨亲人要祭拜女方家祖先,然后请新娘及送亲人上路,此时新娘会表现出对娘家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不住的哭泣,要等讨亲人请过三次之后才离家上路。
到男方家后开始“闹房”,闹房是亲朋好友在新房里与新婚夫妇嬉闹取乐。它既是亲朋好友向新人表示祝贺的方式,也是驱除邪淫、趋吉避凶、祝福吉祥必不可少的仪式。过了这夜后男女就是正式的夫妻关系。
阿务族的婚俗中体现着恋爱自由的思想,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不做过多的干涉。而男女青年多为了爱情而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的婚姻生活还是比较的和谐和幸福的。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早婚现象严重,基本上十七、八岁是为女子都已结婚。在民族集聚的地区,计划生育实施难度大,超生、多生现象突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生一个男孩,花多大的代价都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子女多后生活水平和教育供给就跟不上。子女多为文盲、半文盲,再后又步入早婚。这样的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脱贫致富就困难了。
六、结语
豆温的阿务在几度沧桑、几度变迁中坚强的发展着,曾经豆温的土司、驿站和市场凝结着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凝结着阿务与汉的沧桑与辉煌,然而随着交通优势的丧失、商业贸易的衰落,使曾经的“小云坛”变得暗淡,许多的民族文化与古迹难以寻觅,土官城、营盘、烽火台早已飘逝,只留下地名延至今日。但是在阿务与汉族的同心协力和党的政策的鼓励支持下一个特色的民族村正在崛起。
Ⅲ 陆良机场在哪里
陆良机场即是沾益复机场,位于云南省制曲靖市陆良县城西南,距南盘江大桥约公里处。沾益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是中国第三大江珠江发源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云南沾益机场于1938年兴建,1945年停用。
抗战时期我国沿海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香港沦陷,滇缅公路被切断,致使外援物资的运输中断,为建立一条新的通道,国民政府决定在云南境内修建陆良、罗平、呈贡等数十个机场。
1942年夏,由重庆与云南有关方面会同美国十四航空队詹姆斯中校到陆良县勘察,决定修建陆良机场。
1943年5月竣工,当年驻机场的美军达数千人。当时陆良机场规模宏大,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军用机场。图为云南老百姓使用手工修建飞机场。
云南和平解放后,由解放军接管陆良机场。99年空军第十航空学校进驻云南,其第三高级训练团即驻陆良机场,培训高教歼击机飞行学员。
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当时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歼七机即进驻陆良机场。98年空军第十航空学校被撤编,空军昆明指挥所和空军成都指挥所合并组建成都军区空军,陆良机场成了成都空军的飞行训练基地。现在的陆良机场,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备的现代化空军训练基地。
Ⅳ 曲靖陆良县机场是不是亚洲最大的军用机场
不是。而是51区。
51区美国位于内华达州的一个空军基地,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空军进行新型武器测试的基地。因为其高度保密,加之该基地经常出现最新型的战机,所以显得很神秘。其实中国也有一个很神秘的“51区”。
这是一个很巨大的一个区域,位于甘肃省金塔县,是空军第一试训基地,除了鼎新机场,还有鼎新靶场,是国家武器鉴定靶场,所有东风弹道导弹和空军的空对地武器都在这个靶场进行鉴定。
央视突然公开了歼-20战机在中国空军鼎新训练基地起飞的视频,这表明该机已经正式的列装到了部队。同时“鼎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空军鼎新是一个神秘的军事基地,它主要担负空对空,空对地导弹及空军新型武器装备的试验打靶,试飞及新战法的研练和考核等任务,它是空军集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多功能试训中心。
鼎新机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约75公里。该机场兴建于1958年,称为鼎新场站,是亚洲最大军用机场,两条跑道长度均在3500米以上,集体停机坪四座,地下机库一座,按歼8飞机标准可容纳450架,基地配备歼-20、歼-16、歼-11B和歼-10C四种战斗机。
Ⅳ 陆良军用机场的历史
陆良军用机场也叫云南沾益机场,沾益机场于1938年兴建,1945年停用,它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底,国民政府弃守南京,迁都重庆,云南成为抗战的后方基地。曲靖、沾益地处滇东交通枢纽,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在沾益兴建飞机场。
1939年,又征用土地1400亩,继续扩建沾益飞机场,将宽度扩大到2000米,增加两条跑道、堰堤(俗称机窝)5个,兴建了交通道、滑机道、围堤、办公室、机房、防空壕、器材库、炮弹库等,机场设施基本完善。
1942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调第四工程处700余人到沾益,再次扩建沾益飞机场。除了增建堰堤外,还修建了跑道、推机道、停机坪、停机圈、木桥、指挥台、电台等,机场设施更为完善。沾益机场刚刚建成就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又不断扩建完善,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
(5)陆良军事基地扩展阅读:
沾益飞机场是“驼峰航线”运输中的重要中转站。大量的物资、军队空运到沾益,再转运到其他地方。据有关资料记载,1942年美国陆军及航空队2000余人先后抵曲,分驻曲靖、沾益县城。美国空军的两个中队80余架飞机(最多时达120多架)进驻沾益飞机场,至缅甸、印度往返运送军队、武器、物资等。
1994年11月底,贵阳危急,远征军新编第六军廖耀湘部及盟国军队纷纷由缅甸密支那空运至沾益增援。1945年6月,远征军新一军孙立人部先后由缅甸飞抵沾益。美国的援华物资,经大西洋到孟加拉湾,再用火车运往印度北部的雷多或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再由两地空运至沾益。
由于物资很多,除被服外,几乎都是露天堆放,北到九孔桥,西到陆家寺和飞机场周围。由美国宪兵和中国宪兵日夜巡查。在沾益,还驻有辎汽十团、十二团和十八团,分别驻天生桥、小河底和黑桥。将空运到沾益的物资转运到贵阳、泸州等地。日本投降后,沾益飞机场及其物资全部移交给国民党军队接管。
Ⅵ 为什么歼20部署在云南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地理优势,歼20作为一款新型战机入役后必会有频繁版换装训练,而这些可权能是一些美日等国重点关注监测的对象,所以选择云南内陆机场可远离它国无线电及军事侦测,避免战机数据外泄。
另外该机场离歼20生产基地很近,便于换装及维修。
另外在该机场的附近还有两处“红旗-12”地对空导弹营,可为其提供防空保护及对空警戒,可能西方情报机构也注意到了,中国云南、广西等地被部署了很多防空部队。
如此这般部署极有可能为防止印度和越南对中国西南内陆的空中打击。
近年来,印度在一些中印争议区附近组建军事机场、军营等基础战备设施,并大量购置空中战机,从数量上来看甚至已超中车,所以由此来看歼20被部署于此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Ⅶ 云南有几个军用机场
思茅和昭通两个军民两用,陆良有一个,大理祥云有一个,原来的平远街没了,蒙自的也在最近搬去祥云了,其他规划中的不详。
Ⅷ 旧版三国演义在哪拍的
旧版三国演义是在涿州搭建的摄影棚和无锡的“三国城”里拍摄的。
拍摄期间,五个剧组还曾辗转包括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江苏、湖北、云南等在内的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取景。
剧组在涿州搭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摄影棚,每个棚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两棚共耗资约4000万元。
无锡的“三国城”和同期为电视剧《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资约2000万元;涿州的“汉城墙”、“街道”、“铜雀台”约耗资3000万元。
服装1000余种、3万多套,耗资约500万元;道具近7万余件,耗资约700万元;共耗资1亿多元。涿州和无锡的两大影视基地此后仍在为各影视剧组服务。
剧组动用了规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动用群众演员一项就达到了40余万人次。
其中,1992年6月拍摄的“官渡之战”,便动用了解放军一个师的兵力,耗资40万元左右。
拍摄“火烧赤壁”时,剧组动用了9台摄像机和1架直升机,分别从水、陆、空三个方向同时拍摄,动用船只72艘,大火烧掉50多车木柴,20多吨汽、柴油,并请来3000多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
(8)陆良军事基地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
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地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人物简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的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做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
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历史上的周瑜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Ⅸ 云南的风景名胜有哪些
1、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三江并流的上部在西藏东南部,下部分在云南省。
4、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
主要景点有:大滚锅、黄瓜箐、鼓鸣泉、珍珠泉、眼镜泉,美女池等。大滚锅从县城驱车往西南行24公里,登上山坡,只见热气袅袅,淡淡的硫磺味扑鼻而来。
坡头灌木林中有一眼硫磺塘沸泉,呈圆形,直径约6米,深1.5米,周围用8块半圆形石板围成,终年热波喷汹,气浪腾腾,水温高达96.6℃,俗称“大滚锅”。
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风景名胜区。
Ⅹ 请问陆良是不是有一个空军部队
陆良是有个空军基地。在抗战期间陆良空军基地就驻扎着陈纳德将军部下第十四航空队所属的六十八联队和第二十三驱逐大队。第二十三驱逐大队的前身,即是闻名全球的“飞虎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