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中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热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炳安《孙子会笺》等大量著作。由于1978年以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少,关于孙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做,因此,时代要求中国学者的研究基点首先定位在学术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理孙子的兵学思想、孙子版本的考证、孙子的校勘、孙子的哲学思想、孙子的故里考证等等,学术性很强。
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以后,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开阔起来,关注现实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吴如嵩、陈维民的《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陶汉章的《孙子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刘永新、张秦洞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局部战争》,刘鲁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应用孙子战略思想的成败》等,直接对当前最前沿的战略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主题是“孙子兵法与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联系现实问题,但仅止于赋予孙子兵法在现代条件下的新的内涵,并没有对现阶段各国政府特别是对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直接进行分析评估,更谈不上参与与影响战略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了。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向重谋转化。当然,美军重技术的军事文化传统并没放弃,只是又吸纳了东方军事文化重权谋的一面。
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的非对称作战的相关行动。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取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中国兵学自古倡导宏观整体思维,《孙子兵法》就是其杰出代表。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时,就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思想。吴如嵩的《试论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谢国良的《论孙子的“善战”思想》、于汝波的《孙子势论探析》等论文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兵学思想。特别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该书运用历史的、系统的方法,突破以往单纯平面图解的思维模式,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归纳总结,研究提出孙子兵法“十六论”。这些理论思维为构建孙子兵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刘庆的《<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着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便会发现,《孙子》大体上可分为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部分”、“从更深层次的思维形式研究《孙子》,《孙子》一书包括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范畴”。此外,许保林的《建立“孙子学”刍议》,杨丙安、陈彭的《孙子兵学的东流和西渐》,刘庆的《<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黄朴民的《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于汝波的《宋代孙子学述论》,吴如嵩的《孙子兵学讲义》,季德源的《明代孙子学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孙子学初探》,杨炳安的《孙老兵学异同论》等,直接从孙子兵法的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兵学、哲学等比较研究上,进行引经据典、细致入微的阐述,已基本确立了孙子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赵海军的博士论文《孙子学通论》,就是通过讨论孙子学的历史渊源、兵学体系、发展历程、与传统兵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孙子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孙子思想的热点。中国学者就有吴如嵩的《析“不战而屈人之兵”》,高锐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新探》,文荣任的《从国家利益出发试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施芝华的《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黄朴民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评价要实事求是》,黄加林的《孙子的“全胜”战略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任力的《春秋争霸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说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论文的角度和内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孙子的思想,目的显然是在为了丰富孙子的兵学体系,给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现代诠释。
Ⅱ 军事理论考试孙子兵法的辩证思想有哪些
哲学成就 任何不朽之作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孙子兵法》亦不例外,其中的哲学知识也相当丰富。 1.朴素唯物主义 孙武是个唯物论者,反对鬼神天意。他在《用间篇》中强调“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反对用阴阳杂占的方法去认识战争,主张“禁祥去疑”。在观察战争的问题上,孙武着眼于“道、天、地、将、法”等“五事”,提倡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作出判断,预测胜负〔1〕。《形篇》中指出了著名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论点。而“先为不可胜”要求创造不可胜的客观条件,因而在《形篇》中,孙武具体阐释了“量敌五法”。再如《火攻篇》中五种火攻方法,均是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朴素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矛盾,联系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的应用。《势篇》中的奇正思想,《虚实篇》中的虚实思想以及攻守思想等,都体现了矛盾相互转化。奇也好,正也罢;虚也好,实也罢,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正出奇,实出虚”。孙武认为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着不同倾向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属性,并将它运用战争指导“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2〕。此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早在春秋时代就被孙武认识他在《计篇》中的“诡道十二术”,在《谋攻篇》中的“用兵六则”,以及在《军争篇》中的“作战八法”等,明确指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战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孙武是个有深厚兵学基础的军事家,他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其关于备战、作战、治军、行军中的论述就是最好的体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以及《行军篇》中对“相敌之法”的总结等,无不体现其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此外,《孙子兵法》充满着进取精神,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备战、作战等。其《虚实篇》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九地篇》中“使敌前后不相及”“争地,吾将趋其后”等,都强调了行军作战应主动出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孙子兵法》还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势篇》中对奇正思想的论述等。正是基于这些哲学思想,使得《孙子兵法》具有更大的圆融性和指导性。
Ⅲ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古今中外运用这些军事思想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如何概括孙子兵法,其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因观察视角的不同,并无标准的答案。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
孙子用兵重谋略。孙子用兵善运势。
一、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始计篇)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作。
在这里孙子首先就提出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兴亡和影响到国家整体战略状况的大事。军事斗争,不仅是军力的竞赛,同时也是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势力的斗争。继而孙子提出了发动战争的条件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即五事和七计。
始计篇,作为孙子兵法开篇之作,也是整个孙子兵法的总纲,充分地体现了孙子的用兵策略和战略思维。
在现代战争中,有很多列子印证孙子兵法的结论。美国的军事势力,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政治影响力是不容质疑的。因此在二战之后,美国一直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这是由他自身的势力决定的。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也不希望看到生灵涂炭的结果,在人类的内心深处还是有良知存在的。美国国内的民众也是如此。因此才有了反战运动和游行。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也正因为这样,美国可以作为世界警察,但永远成为不了世界皇帝。
二、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作战篇)
作战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
在这里,孙子阐述了一切战争都要速战的观点,并且辩证的分析了,作战与国家内政,后勤保障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日本两个国家截然相反的两种战略就在正反两面诠释了孙子的思想。当时,侵华日军正与我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周旋于国内,多年的战争消耗,加上中华人民坚壁清野的对策和中国抗日军民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已经使日本处在了透支的边缘。在这个时候,日军已经被中国军民拖得疲惫不堪了,也就是犯了时间太久,战线太长的大忌。此时的日本没有收缩,没有集中,反而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自己树立了美国和东南亚诸国的敌人。使自己站在了完全孤立,八面受敌的局面,从而加速了灭亡。
同一个时期的苏联,却很聪明。在西线与德军作战,东线主动与日本反复表示友好,并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德军战败后,才挥师向东,对日宣战。这才是用兵的诡道。
三、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谋攻篇)
孙子善用兵,源于孙子善用谋。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认为,作战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次之是以外交取胜,再次是武力战胜对手,最下策才是攻城拔寨。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兵不血刃、不战而胜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孙子认为,真正的胜利是兵不血刃的胜利,是谋略的胜利。放在今天,就是政治的胜利,只有自己的国家足够强大,才可以使得四海生平,万邦来朝。另外,孙子论述了将领和国君,也就是现在的军队与政府的关系。孙子在2500年前封建社会尚未成熟的时代,就提出了军政分家的思想,思想意识不可谓不超前。
在这一篇中孙子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主要是从整体战略上来说的。
同样是新的世界环境下,随着我们自身实力的增强才有了澳门和香港的顺利回归,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正是由于我们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赢得了进行谋略取胜、政治取胜的原因。
四、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军形篇)
军形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四篇。在这一章节里,孙子首先提出了防守与进攻的辩证关系。结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点,孙子提出了用兵五法,度,量,数,称,胜。意思是根据战场幅度决定战场容量,战场容量决定兵力数量,兵力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实力对比就能推算出胜负结果。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就是说要结合所有的战争因素,根据自己对敌人,对环境等信息的掌握,创造必胜的战略环境。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最关键的地方当然是在锦州,谁占有了锦州,谁就遏制住了东北的咽喉。毛主席利用其敏锐的战略眼光,看到了锦州的重要性,命令林彪部冒险攻锦州。林彪在攻打锦州的过程中,没有必胜把握,犹豫不定,这是很正常的,是符合战争规律的。中央从全东北,乃至整个全国战略的角度上考虑,让林彪硬打锦州,的确是一步险棋。锦州战役实际上是利用了林彪部有可能全军覆没的条件,获得了打开东北大门,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之门的钥匙。在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气魄了,这应该也算是对兵法的活学活用吧。
五、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兵势篇)
兵势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五篇。孙子说,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和治理人数多的军队一样,关键在于组织编制问题。与人数多的敌人作战和人数少的作战一样,关键是看自己的部署和调度问题。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正兵和奇兵变化得当。防守时,要以虚避实,进攻时,要以实击虚。兵势,就是在纷乱的战争中,周到部署,保持自己的有利态势,保持节奏,从而达到不败。另外,孙子在这一篇中讲解了正兵奇兵的概念,并且指出善于用兵的人,总是用正兵来抵挡敌人,用奇兵取胜敌人。在孙子的兵势篇当中,我想组要的内容就是利用正兵奇兵相结合和虚实结合,造成有力的态势,击败敌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两国在中途岛战役,为孙子兵法增加了又一个活生生的战列。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从此,日本开始了扩张行动,先后占领了东南亚的许多岛屿和国家,这也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在偷袭珍珠港战役的时候,美国的航空母舰参加军事演习,所以没受到攻击。美国随后作为抱负,出动了轰炸机,空袭了东京。虽然没有对日军造成重大的创伤,但是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决定反扑,目标就定在美国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岛。当美国情报机构获得这一重要信息后,却犹豫不决。因为他们无法辨别所获得情报的准确位置是中途岛,还是阿留申群岛。正当美军高层在伤脑筋的同时,一名年轻军官却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要求中途岛海军基地向珍珠港求救,说中途岛面临缺水的危机。不久后,美国情报机构便截夺到一条信息,内容果然提到攻击目标出现缺水问题。结果便证明了日本海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军就是利用虚构的假情报,使日军暴露了真正的意图,得到了牵制敌人的目的。而在作战战术上,日军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们分散部署兵力,各舰队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这样在广阔的海洋上,美国就占有了极大的兵力优势,也就是营造了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次战役使日美双方的海军势力形成了对换,日本海军也从此走向了失败。但是日本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当日本军队回国时,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曲,并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东京还举行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也许大家觉的可笑。但这在兵法上也是合理的。这也是虚实的一种表现。这个战列充分说明了,在战场上利用虚虚实实的变化,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Ⅳ 《孙子兵法》阐述的主要军事思想观点及其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意义是:
1、《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3、《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4、总体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4)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扩展阅读: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1、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2、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Ⅳ 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
1 从揭示战争指导中的“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
2 从揭示战争指导中“全”和“破”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全胜的战略观
3从揭示战争指导中“奇”和“正”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文武并重”的诡道制胜观
4从揭示军队建设中“文”和“武”的矛盾运动规律入手,确立了“文武并重”的治军
孙子兵法内容归纳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以上三篇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以上三篇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以上两篇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以上二篇是特殊战法。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Ⅵ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孙子》十三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全面阐释军事活动的规律的军事理论专著。
Ⅶ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分析如下: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
1、战略运筹。
2、作战指挥。
3、战场机变。
4、军事地理。
5、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五种军事思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扩展阅读: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的传播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
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
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
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Ⅷ 孙武的《孙子兵法》体现了哪些军事思想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军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古代军事名著。它的产生,为我国军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新颖独特的论述形式。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直到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篇章,仍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惊叹不已。
《孙子兵法》虽然包容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他各个方面,几乎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入手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指出:
战争(孙武是用“兵”字来表述的)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率从事,“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就明确表达了孙武的“慎战”思想。
孙武的“慎战”思想,反映在战争指导上则表现为“全胜”的理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在“慎战”思想的支配下,孙武要求当权者不可轻易地进行战争,要进行战争就必须要有胜利的把握;只有一般的胜利把握还不行,必须要有“全胜”的把握才能进行战争。因此,他要求战争指导者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胜利。
1.“先胜而后求战”是达到“全胜”的前提孙武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做全面的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优劣,因而也才能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制订夺取战争胜利的指导方略。所以他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就是孙武“知彼知己”,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力量的“庙算”知胜的思想。
孙武认为,为了做到“知彼知己”,除了善于通过各种征候“相敌”(即分析观察有关敌军的各种现象和动向)外,还要获得可靠的情报,派遣各种间谍潜入敌军内部,进行各种侦察,而且不被敌人发现。孙武十分重视依靠间谍了解敌情,把“用间”提到了“三军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
孙武在其“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战争指导者在战前要千方百计地消灭自己的弱点,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谓“先为不可胜”,就是要树立随时准备作战的思想,对敌人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准备,使敌人的进攻无法得逞,并且以自己的充分备战措施,挫败敌人的进攻。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备不懈之后,还要在军事部署上,拟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考虑多种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案,后,还要在军事部署上,拟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考虑多种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案,后我可寻机将其歼灭。
除了“动敌”之外,孙武还采取了“示形”的办法,争取主动摆脱被动。
孙武所说的形,是指客观物质的力量。孙武说的“示形”,包括“形人而我无形”两个方面的内容。“形人”,就是要造成各种假象去迷惑敌人,诸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使敌人发生错觉,采取错误的行动,把军队拖垮,使官兵疲惫,让敌之真相暴露无遗,为我提供歼敌之机。所谓“我无形”,就是要隐形匿迹,深深地隐蔽自己的意图,达到“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地步,这样就能增大己方进攻的主动性和突然性,扩大敌人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就可以“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了孙子的“示形”之说:“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以众击寡”,是孙武关于集中兵力,造成相对优势,取得作战主动权,战胜敌人的精彩论述。孙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生动比喻,要求战争指导者,指挥自己的军队,“避实而击虚”,攻击敌人防御薄弱之点,造成“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的凌厉攻势,迅速歼灭敌人。
3.灵活多变的战法是达到“全胜”的重要手段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后,并不等于已经取得了胜利,如果战法呆板,照样不能打胜仗。所以孙武说:“兵无常势”,如同“水无常形”一样,只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以说用兵是入了“神”。孙武所说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指导,主要表现在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两个方面。
在正确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识众寡之用”,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打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远途奔袭时,要“并敌一向”,撇开次要敌人,攻击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千里杀将”;在兵力部署上,要如同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做到灵活机动,互相策应。
在战法变换方面,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就像宇宙的万事万物那样变化无穷。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法要灵活变化,计谋要不断更新,使人无法识破我在军事部署上奥妙机密之所在;驻军要常换地方,进军要多绕迂路,使人不能猜测我的意图。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并对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也提出了变换战法的一系列措施,对水战、火战、山地战的战法,也有一定的论述。
4.良将精兵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勇严”的良将,以及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关于争取战争“全胜”的种种论述,无一不同贤良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精神素质有关。因此,他对将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智信仁勇严”五条:“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孙武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表明他对将帅指挥才能的重视。孙武认为,两军相争,较量智谋为先,角逐实力次之,作为一个贤良的将帅,必须对关系战争全局的大事,要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多谋善断;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决心;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既不可明于知己而暗于知彼,也不可明于知彼而暗于知己,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自己的弱点,不为敌所乘;必须尽一切可能,暴露敌人的弱点,寻机歼灭敌人;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要能“通九变之利”,做出灵活的处置;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能“因敌变化”而“料敌料制胜”。
孙武认为,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军队,是夺取战争“全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他极为重视治军和练兵。他认为治军的基础是要爱护士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使士卒亲附,为使用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如果士卒亲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爱的娇子一样,不能用以作战,因此孙武要求对士卒要“教之以文,齐之以武”,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他们明法审令,治乱去骄,使之畏服,听从指挥。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得到了社会普遍的重视和流传,被人们推尊为兵学鼻祖。韩非在《五蠹篇》中说,战国时“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时期,人们研究军事、探讨兵法的盛况。
司马迁称道:“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这说明《孙子兵法》在汉代已成为兵学之冠。第一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家们能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明代后期的茅元仪用“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两句话,概括了《孙子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承先启后作用。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认为,“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军事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论著。它与希腊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色诺芬(前403—前355年或354年)的《希腊远征波斯记》、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约103年)的《谋略例说》相比,不仅成书的年代要早,学术性更强,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详备、系统和深刻。所以《孙子兵法》不胫而走,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早在唐朝就流入日本、朝鲜,1660年就有了日译《孙子兵法》;18世纪60年代,《孙子兵法》西传至欧洲,1772年,法国神甫约瑟夫·阿米欧首次将它译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以《孙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书》为名,在伦敦翻译出版。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孙子兵法》译成本国的文字。这些国家的军事理论家们,对《孙子兵法》都赞不绝口,认为它的内容“闳廓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亚洲的许多国家,甚至把《孙子兵法》规定为军官训练的必修课程。
我们在充分肯定孙武在军事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吸取其中的精华时,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对他在著作中所反映的唯心史观和机械论,也要精心地加以扬弃。例如,他把战争的发动和消弭,仅仅看成国君的一念之差,从而模糊了产生战争的社会根源,他所研究的战争几乎都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而对奴隶阶级的起义和战争,几乎没有涉及;他对将帅作用的过分夸大,以及驱使士兵盲目赴战的论述,是应当注意剔除的糟粕。
孙子兵法
Ⅸ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实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9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
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Ⅹ 《孙子兵法》贯穿始终的军事思想是
《孙子兵法》贯穿始终的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话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战争的指导者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此语历来为军事家们所推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10)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扩展阅读:
《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
1、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
2、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
3、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
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
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