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藩镇的军事实力

藩镇的军事实力

发布时间:2021-03-03 22:19:28

A. 唐朝藩镇强大后受到了打击,后来藩镇变弱了,为什么唐朝却灭亡了

唐朝的时候因为藩镇强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后来藩镇变弱以后唐朝还是灭亡了。那是因为藩镇虽然弱了,但是他们没有真心的臣服于唐朝,而是在不停的争夺地盘,后来爆发了农民起义,藩镇们之间的平衡也被彻底的打破,最后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在唐朝统治的时期,北方的部落依附于唐朝,但是后来他们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比较厉害的民族,野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再加上当时的皇帝消极怠政,所以最后导致了藩镇势利发展的越来越强,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到了唐朝后期的时候,爆发了农民起义。就像是点燃了一把火,很多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最后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平衡度,以至于力量也越来越薄弱,而唐朝也最后灭亡了。

B. 安禄山和史思明不过就有两个藩镇,为何有实力反攻大唐

因为他们两个实力足够强大,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很强劲,而唐朝的实力已经大大不行了,对于藩镇的影响力已经没有什么了,再加上他们两个野心足够大,那么,自然他们就敢反攻大唐。

还有就是因为当时唐朝的政治局势,当时大唐正在和西北的敌人打得火热,安禄山他们知道,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攻打大唐,大唐绝对没有战斗力反抗,那么,安禄山他们当然不可能放过如此好的时机,果不其然,他们也确实打胜了。

所以说,即便安禄山他们有实力,但是也并非说强大到无人能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唐变弱了,大唐的矛盾太多了,所以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藩镇才敢跟大唐叫板,由此可见,任何国家和政权的灭亡,其根本愿意必然是在自己本身的。

C. 唐朝一个藩镇大约等于几个师的兵力

唐代各节度使兵力不等,一镇少有两三万,多有七八万。目前PLA一个师约是6000-10000人,自行换算吧。

D. 唐末藩镇实力有多强

唐末的藩镇拥有经济,政治,军事上的自主权,有强大的战斗力,多次击退想要向南进攻的契丹人,尤其是河东镇和卢龙镇的实力最为突出,让契丹人闻风丧胆不敢在来侵扰。

E. 宋太祖是如何削弱藩镇手中的军事实力

五代以来禁军飞扬跋扈的风气,为之一扫。禁军不但乖乖地听从皇帝指挥,版而且,禁军将帅见了宰相都得权恭恭敬敬地唱诺问候。但宋太祖并不满足,在解决禁军将帅权力过盛问题的同时,宋太祖又通过收精兵于上的办法来削弱藩镇手中的军事实力。首先,他加强禁军的力量。在宋代,禁军等于正规军,此外还有厢兵、乡兵、士兵等地方军队。

F. 我们不造反但很凶,唐代藩镇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节度使是大唐发明的新物种。能对付节度使的,只有节度使。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的节度使越设越多,而且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G. 唐朝末年藩镇军队与中央军队的异同

引用他人高见

唐帝国军制

参考书目:《府兵制度考释》《新唐书》等

高祖龙兴太原,废府兵为私兵,设大将军府,置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四子领;左、右军各设大都督一人,由长、次子分领,并各有三军,六军各置统军一人。定鼎后,与初唐、中唐、晚唐的社会形势相对应,其兵势数变,详述如下。

一、 初唐的府兵制度: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将关中分为12道,即12个行政区域;每道置一军,共12军;又设若干骠骑府、车骑府,分别隶属于12军。武德三年分别授予此12军军号:万年道参旗军、长安道鼓旗军、富平道玄戈军、酒泉道井钺军、同州道羽林军、华州道骑官军、宁州道折威军、岐州道平道军、邠州道招摇军、西麟州道苑游军、泾州道天纪军、宜州道天节军,每军设将、副将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战。

2、 贞观时依隋制,设府兵之最高统帅部门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这十二卫各领军府40至60不等,军号分别为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以及太子东宫六卫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东宫十帅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

太宗又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全国军府虽然由12卫和六卫率分领,但同时又按地域隶属于道,所以府兵有双重节制。12卫和六卫率领有军府,但不得自行征调,调兵须有皇命,地方上不见命令不发兵;十道及下属各州不直接领兵,其对下属军府的职责是进行检查督促;各军府长官发兵时须以鱼符为凭,州、道长官参与合对;各卫、率所属军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数个军府也分属不同的卫、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结党和割据,虽然缺点是不利于应急,但笔者觉得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了。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于此!!!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副手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军府改称折冲府(即折冲于樽俎之间之意,备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数目时有增减,大约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约60万人,骑兵约占十分之一。编制如下:

十道(检点士兵于)
| |--上府(1200人)-6团-12旅-24队-120火
12 | |
卫 | |--中府(1000人)-5团-10旅-20队-100火
和(取兵于)------折冲府----- |
六 |--下府(800人) -4团-8旅- 16队- 80火
卫 |
率 |--特府(1500人) -5团-15旅-30队-150火

每火10人,设火长;每队5火共50人,设队正;每旅2队共100人,设旅帅;每团2旅共200人,设校尉;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3、 唐代府兵制度概况:

(1)兵员概况:
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三卫五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国以上官员子孙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组成;家中人口多、体力好的人21岁入役,61岁出军,三年一检点,相当于终身义务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调,同时自备粮秣、短兵器,战马和盔甲、长兵器由国家负担,每年冬季以府为单位由折冲都尉指挥进行操练。

(2)勤务:
府兵平时分散在各地折冲府,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宿卫任务,称为"番上"。兵部将距京城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里至1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10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这个规定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府兵的驻扎地距京城无论远近,其实际服役天数(包含路途往返及实际宿卫时间)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确实极远而影响到了府兵服役质量,可以上缴一定数目的钱物来以资代番,还可以连续执行两个月的宿卫任务来并番;如遇临时征发远征作战,战后可按作战时间免去其番上任务。如此即可保证府兵的训练时间不受干扰。

(3)衰亡:
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对于有军府的州很重视,保证了兵源需要和军费控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弛坏和农民逃亡,兵源已近枯竭,折冲府已无兵可交、不能维持番上;且府兵分布比较分散,军官升迁缓慢、军士被卫将视为厮役,也以无人愿入伍了。故天宝八年,朝廷即实际上废除了这种制度。

二、 彍骑:

府兵为初唐时期的主要的中央军,但并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与其并行(贞观至开元年间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募兵),比如说沿边戍兵既是大多为募来。开元十年,因久无边事,亦因限制边将日骄,将60万边兵裁撤了20余万,恰好此时府兵制度已经浸坏到了极点,很多军府已经不能派出番上的士兵,朝廷因此转而用募兵来解决中央宿卫部队的兵员问题,从裁撤的边兵中拣选12万人直接隶于12卫,不再派往其下属军府,直接由本卫番上,而12卫从此亦不再依靠各折冲府输送士兵了。这一由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募兵制的盛行,使得彍(音"锅")骑就此组建并直接代替了府兵!但是天下承平日久,军备松弛、重文轻武,原来募集的彍骑士兵待遇、素质、士气、训练均较地下,既不象府兵自备资粮,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国家供给,因此它属于过度性的军队,仅存在了20余年就只剩下了官员和空额,历史极短。也有说法云彍骑是属于府兵的一种,但从上述分析中笔者觉得还是应该区别开来。

三、禁军: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统称,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16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宦官居北,称为北衙或北司,羽林亲军等禁兵属北衙,由皇帝亲信宦官负责,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皇帝、太子亲兵。有时南北衙兵将也会对调、互兼官职。

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宫城宿卫,称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他们终身为皇帝亲兵、子弟相补、待遇优厚。总体来看,禁军可以人为地分为5个系统,第一是太宗选善射者百人组成的百骑,以后陆续更名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军,第二是太宗精选勇士组成的北衙七营,以后陆续更名为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之最亲信,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羽林亲军在玄宗时因朝廷开边、许多悍将劲卒转投边兵追求军功而削弱了许多;第三是肃宗至德二年用追随其回到长安的禁兵子弟组成的左右神武军,故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总称北衙六军;第四是肃宗为加强殿前警卫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厢,当时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殿前射生左右军、左右神威军、天威军。

第五既是中晚唐时期最主要的禁军--神策军。公元754年(天宝13年),朝廷为防御吐蕃新设一只边兵首称神策军(兵员应为募集),为平安史之乱勤王后由宦官鱼朝恩掌管,驻扎陕州,收编了很多精锐的西北边兵,兵额已上万;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鱼朝恩掌之驻扎苑中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又收编了许多精锐的藩镇部队,分为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策军,两军主将为护军中尉、副将为中护军,均为宦官,并由此而确立了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制度,同时边兵往往归神策军指挥,称为神策营,神策军也于此时达到了极盛。神策军除负责宫廷宿卫外,同时还兼负防御外敌、平灭内患之职,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战、克建奇功,最后发展到拥兵15万。但这是皇帝通过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队,除亲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阉人气焰日盛、难以节制、逐渐大权独揽,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神策军增加粮饷、提拔军官,致使神策军耽于享乐、兵无斗志,予藩镇以"清君侧"之口实屡屡举兵向阙,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杀宦官以求藩镇退兵,朝廷威严尽失。至晚唐时,五部禁军均已兵微将寡、名存实亡了。

四、藩镇:

1、唐初时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长官为大都督(战时出征称大总管),又以守捉、军、城、镇作为不同等级的边防军分区,其长官称为"使",有时一部分都督以钦差身份持节上任,至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节度使为固定官职取代"使"时仍只有统兵权;玄宗时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藩镇既指节度使及所部军队,首长由重臣出任,赐双旌双节、揽军政大权,十镇共拥兵486900人:

藩镇名 所在地 职责 军力
安西节度使 今新疆库车 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节度使 今吐鲁番 防御突骑施、坚昆 20000
河西节度使 今甘肃武威 隔离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节度使 今宁夏灵武 防御突厥 647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剑南节度使 今成都 防御吐蕃、绥靖南夷 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 今广州 绥靖南夷 15400
河东节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御突厥 55000
范阳节度使 今北京 防御契丹、奚 91400
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招抚室韦、靺鞨 37500

2、藩镇军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儿、罢诸州团练使后新组建的团结兵和地方乡兵;按构成划分有只领的外镇兵、属下州的郡兵、屯于藩镇帅府内宅的内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称衙兵,藩镇之最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3、节度使权限过大,亦有身兼数镇者,终至酿成安史之乱。乱平后,以前为平叛新设的和归附的藩镇林立,兵将久镇一处导致节度使出现世袭现象、尾大不掉,朝廷无力节制;而一些忠于王事的藩镇因宦官监军掣肘、国家粮秣供应不及时也倍受钳制。噫,藩镇!军制之毒瘤也!

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有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谙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 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00里内五番,1000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兵莫。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 兵。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兵募的装备由当地政府供给, 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互相资助。由于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师 宿卫,从事征成的兵员有限,所以多次征战主要征发兵募进行,如 高宗征伐辽东,一次出兵50余力人,大多是兵募。玄宗时沿边镇兵60余万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边年限不固定,有时长达五六年。
禁军。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原为元从禁军,后来改从卫 士简补或召募。太宗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挑选其中 骁健善射者百人名为“百骑,武后再扩大为“干骑”,中宗又改名 为“万骑”。高宗、玄宗又分别建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官员、名秧与诸卫相同。此后,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史籍统称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为六军。
边防军。各边防军事机构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镇、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 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每镇、戍分别置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军、守捉自高宗起逐渐增多。各置使 和副使,所领兵数比镇、戍多。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 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长官。景云二年(711),首以贺拔延 嗣为河西节度使,即军区的固定长官,至大宝九年,沿边地区已有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九节度 使、一经略使,节度使所辖军、守捉、镇、戊的边防体制更加完备。
团结兵。又称团练兵,土团,是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骑团 防备突傲:每150户征兵15人,马一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规 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各地征召 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 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囚乡耕种。
唐后期的军队,主要是神策六军、藩镇兵。神策军,原先是陇有 临挑郡的一支边军。安史乱起,神策军干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驻陕 州。后进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子禁军。贞元十二年(796),分神策军 为左、有两军,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固定制度。宦官还进一步控制了人数不多 的左有功林、左右龙武、左有神武等六军。神策军在宦官的统领下, 响赐优厚,发展到18万多人,分别屯驻于京师及京西北谙镇,在保 卫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动乱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经过黄巢起 义军的打击和朱温的诛杀,歼灭殆尽。
藩镇军,即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 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干.多至10万人。各藩锗兵,由 于屯驻地区与担负任务不同,分为牙兵(又称中军、牙中军、牙内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牙外军(又称外营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镇兵(屯驻藩镇属郡关津要地)等。牙兵系节度使的亲 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河 朔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轨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 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

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这个阶段,汉民族的构成基本定了下
来,而原来横行欧亚大草原的突厥实力被逐出中国的实力范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
也达到鼎盛阶段。版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之多得无法计数,而此时,作为国家国防
基础的军队又是装备了些什么武器呢?
首先是骑兵装备,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的,随着马蹬,高桥马鞍的完善,重甲骑兵得到了
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重甲骑兵牺牲了骑兵赖以生存的机动性,使得在实际战斗中,并不是非常
的理想,因此在唐军中,马铠和重甲骑兵并没有受到重视。在武器方面,从古代继承下来并进
行重大改进的戟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长一丈八尺的槊(长矛的一种,枪头较宽)成为骑兵的主要
装备(南北朝),但是在唐中叶以后,标准的长枪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据《唐六典》记载,
当时枪分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4种,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运用很广,
除了战时格斗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拒马,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而作
为另外一种士兵的必备武器刀,有2种主要用刀:一种是横刀(也就是佩刀),当时刀剑的佩戴
方法已经从毗式佩剑法,转化为从伊朗传入的双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种叫陌刀也称拍刀,是一种长
柄2刃刀,长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新唐书》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
将“陌刀五千列于阵后”时遭到唐军的耻笑。
唐军装备的主要远射武器是弓箭,装备率达到100%,与佩刀和枪一样,人手一具,当时
中国军用弓的样式早已经固定下来了,全部都是复合体反射弓,射程随弓力不同而变
化,唐军也和前代一样,强调强弓劲弩,开满就射,唐代王踞所著《射经·马射总法》
写道“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可见唐时对弓箭手要求的是射程
和火力密度,而对精确度要求并不高,我推测是利用弓箭手排成多列横队进行大规模
齐射的,这和明军所说的“莫患弓软,服当自远”有很大差别。当时所用之弓的弓力,
上等约折合现在的75公斤,一般人很难拉开这种弓的。随弓所配的有3条弓弦和30支箭
以及一个箭壶(称胡碌),箭一般有3种,一为射甲箭;二为生仳箭;三为长垛箭,
当时的箭所用的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一般来说,南方所生产的基本都用竹,
而北方地区用崔柳,西北和东北多用桦木,箭头均为钢铁制,根据箭头的形状分为
上述用途不同的3种箭形,可惜我没有图片无法有感性的认识。箭羽一般以雕翎为最上,
角鹰次之,睇枭更次,最次的是用雁鹅羽,此外,在宋代记载有风羽箭即不装箭羽
而是把原来安装箭羽的部位在2边剔空,利用空气动力原理,使箭在飞行时保持稳定,
不知道唐时是否有类似的东西。
唐军装备的另外一种远射武器是弩,我个人认为,装备的可能不是单兵用弩而是
像床弩那样的多人操作的远射兵器,因为单兵远射兵器是每个士兵都有一具,所以,我
推测是加强给部队的重型武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每张弩配箭100支。
唐军的防护装备主要有铠甲和牛皮牌(皮制盾牌)。铠甲方面,前代流行的两当
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
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
如:加了批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入
有甲制中。
盾牌方面,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士兵多用长盾而江南的部队多用园盾,到了唐朝,
变化不应该有很大。

H. 北魏的军镇制为何无法达到唐朝藩镇的效果

北魏朝和唐朝,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的帝国。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帝国,它代表胡人的利益,而大唐帝国则是以汉人为主。北魏是在五胡乱华后,南北割据,在北方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北魏在历代皇帝的改革下,逐步汉化,所以在制度上也有所改变。北魏为了抵御北方的柔然,建立了六个军镇,加强了对军事能力,不过它的局限性很差,全部资源都要来自北魏朝,相对比唐朝的藩镇,是对外扩张的结果,为了激励军队而演变的藩镇。

总体来讲,北魏的军镇制度抵御了北方柔然的进攻,平定了内地的叛军,但是在发展上不及唐朝的藩镇制度。

I. 中唐时期皇帝和藩镇分别能控制多少军队

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常常军阀混战或联盟起来和中央抗衡。
所以有人版说当时的唐政府权就是一个大的方镇。在唐肃宗时曾严厉地制裁了藩镇,但唐肃宗为太监所杀,一时间中央对地方又失去优势。
所以中唐时期中央对每个藩镇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面对整个局面控制力量有限。
一些大的藩镇如魏博镇,过于强大,连其领主的留后(藩镇领主的自定接班人)都难以控制,只好将其一分为二,分而治之。

J. 唐朝藩镇割据中央兵力与地方兵力

当时中央能指望的就是神撤军,但是由宦官掌握,大概10多万吧。藩镇嘛,太多版了,河西节权度使李希烈叛军号称20万,实际上不超过10万。中国有句话:自古只有北方统一中国,北方常年征战,所有最强的还是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这三家是原先随安禄山反叛的将领,后来降唐,封为节度使,唐朝灭了百年也没有把他们灭掉,实力可见一斑。其他的节度使就不提了,都是做不长久了,不是被部下杀死取而代之,就是下台

阅读全文

与藩镇的军事实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