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么样才能培养军事才能
确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模式
丁永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知识军事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复杂,战争样式发生变化,这些都向跨世纪的军队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江主席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兴军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我们要深刻理解江主席人才思想的内涵,确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掌握育人用人的主动权。
一、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教育观念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明确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由此可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军事教育训练机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军军事教育训练面临高技术战争对人才需求的挑战,也要进行改革,以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根据当前民办军事院校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教育改革的走向,军事教育训练应着重确立以下几种观念。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将传统的适应近期任职需要的低层次人才观念转变为高层次、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观。军队院校教育所培养的是适应军队未来建设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培养能打赢高技术战争的人。长期以来,我们在军事人才观上存在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军事指挥人才不需要太高的学历,片面强调军事人才的第一任职能力等。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我军的院校教育注重专项专业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知识的广度、坚实的基础,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培养适应我军未来建设需要、能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军事人才,我们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确立新型的人才观。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只有大专学历很显然是不行的,缺乏工程技术基础的指挥军官与缺乏指挥管理知识的技术军官已难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是高学历的军事人才;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为此,军队院校教育训练要提高学历层次,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综合性,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培养既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集指挥、管理、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承担起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二)确立超前教育观
确立超前教育观,就是将人才培养的着眼点放在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上的一种教育观。今日的教育决定着未来的事业,办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树立超前教育观,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不仅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
在军事高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军队院校教育训练尤其要有前瞻性、超前性和预见性,必须考虑未来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我军提出要在武器装备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以劣胜优,就要求我军院校教育训练必须摒弃那种只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而不顾长远需要的短期行为和狭隘观念,以部队未来建设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为服务对象,着眼于掌握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培养人才,注重基础教育,培养学员具有长远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要超前规划院校教育训练工作,将人才培养超前于武器装备的建设,及早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使军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与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正如江主席多次强调的"宁肯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当前,我军院校教育训练的人才培训规模就应该考虑5-10年以后部队的需要,人才培训的质量就应该考虑到10-30年后的需要。
(三)确立创新教育观
确立创新教育观,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经验传授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江主席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是国与国的竞争。打仗作战历来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以依据不同的战争条件、特点,因时、因地、因敌施变,灵活用兵,出奇制胜。军事人才如果没有创造力,墨守陈规,只凭经验办事,就不可能在你死我活的战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条件下,战场迷雾渐渐消失,对处于劣势一方的军事人才来讲,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造力,就无法在战争指导上胜敌一筹,实现以劣胜优。
确立创新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注重培养经验型人才向注重培养科学型、创造型人才转变。应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军事人才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一样工具与手段,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已有的一切,而是创造出新的一切。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创造性的活动、讨论、研究和实验等,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充分注意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员的眼界更加宽阔,思想更加活跃,能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研究和把握所从事的军事活动。
(四)确立终身教育观
确立终身教育观,就是要将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都要教育、学习的观念。有的教育家认为,"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可以与哥白尼式的革命相比,它是教育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终身教育孕育着真正的教育复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不可能教授给学生任何一个专业的全部知识,任何一个毕业于高等学校的专业人员都得不断的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院校由传统的"知识殿堂"变成"终生学习者的苗圃",高等教育要强调基础为终生教育和终身学习打牢基础。
军队院校教育也必须把继续教育列为自己的任务。这种必要性比地方院校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军事高技术发展不断加速,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军事人才必须不断学习,以补充新知识,才能跟上世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其次,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并将进一步引起整个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作战方式、作战理论、军队编成等都在不断变化,军事人才也必须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军队院校教育必须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认识到院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员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在教育思想上要确立为学员的终生学习打牢基础的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员的发展潜力;在办学任务和体制上,要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思考和决策,才能真正获得创造与创新的支点。但就新型军事人才和能力的共性要求来说,在培养目标上要着重把握四个方面:
(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把学员培养成为坚定不移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人。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军事人才政治素质的核心。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才能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继承,也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一个军事人才合格不合格,首先要看在政治素质上过硬不过硬。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新型军事人才的最重要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军事人才政治方向坚定与否,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也是检验一个新型军事人才政治上强不强的根本标准,检验一个新型军事人才合不合格、称不称职的重要尺度。要加强军队管理,搞好军队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育军事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素质人才只有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与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二)要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把学员培养成为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人。
前苏联洛莫夫上将等人所著的《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一书提到:"现代军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智力化',所以参战人员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丰富的技术知识。"战争往往是最早使用高技术的领域,现代高技术领域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定向能技术等,正在改变着武器装备性能和军人的思维方式。它迫使人们必须以新武器系统、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战略战术进行战争。这是高技术战争的时代特点,也是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高技术战争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高水平,既懂军事指挥,又懂军事技术,特别是能够掌握军事高技术的军事人才。军人素质要适应战争的要求,并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今后的人才培养,要朝着综合性和复合型的方向努力,使新型军事人才成为既精通某专业又具有广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人才,着力培养一批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知人善任、长于综合,而且军事谋略丰富,熟谙世界战略战术,军事技术知识广泛,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档次复合人才。
(三)要有旺盛的创新能力,把学员培养成为能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性工作的人。
恩格斯指出:"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寻求新的物质手段和新的作战方法。只有创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达到新的、更伟大的结果。每个战史上因采用新的办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的将领,不是新的物质手段的发明者,便是以正确的方法运用他以前所发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将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领域里的创新,要求军事人才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批判性,驾驭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奇方法战胜对手。比如:我国古代田单的"火牛阵",孙膑的"减灶计",韩信的"背水之战",诸葛亮的"八卦长蛇阵",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军的"白德尔"计划等,都是军事人才合理想象、坚持创新的范例。战史表明,富有创新精神的军事领导者统率军队,能赢得胜利,赢得生存,军事保守主义者只会丧师失地,甚至误国害民。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创新人才敢于走过去没有人走过的路,敢于质疑设问,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本本,遇事问一个为什么,力求有独到见解。现代战争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以变求实,以创新求发展;因循守旧,呆板盲从的思想,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四)要有合格的身心素质,把学员培养成为不畏艰难困苦、经得起复杂环境考验的人。
毛泽东说过,身体是载知识之体,寓智慧之所,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克劳塞维蒋曾在《战争论》中专门论述了战争中劳累对人智力的影响。他举例说:"如果让人在冻得四肢麻木或渴热难当,饥饿难忍和疲劳不堪的时刻来判断战争中的事件,那么能够得到的在客观上是正确的判断就更少了。"所以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型军事人才的物质基础,是一切高素质特征。高技术战争要比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都复杂,其作战范围,发展变化,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战争所未曾达到的。此外,战争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破坏和残酷性,这就要求新型军事人才能够在异常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和指挥战斗,能经得住饥渴,抗得住疲劳,能经受得住各种紧张、激烈的作战行动的考验,并能忍受住伤痛,只有保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复杂多变严酷的环境中从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因此,我们在培养军事人才上要特别重视增进体质的训练,锻造军人的体质、意志,激发进取精神,培养勇猛顽强的作风,以达到提高战斗力之目的。
三、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战争样式、部队编制体制的变化,院校教育训练体制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为此,江主席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转变体制结构,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军队编制体制势必要作进一步调整,军队院校也要建立新型体制结构,适合未来军事发展的需要。
要优化专业,增新去旧。优化专业结构,要有利于达成"复合型"各类人才的要求,要科学预测未来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一批新专业。要结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在更新教学内容上要能不断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充分体现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削枝强干,优化重组,加强基础,压缩专业,增加选修,减少必修;要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交流,达成资源共享。
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传递教学信息更加快速、准确、高效。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解决教学内容多时间少、实验多实物少、操作多装备少等矛盾的重点出路,是节省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种种迹象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引发院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因此,应密切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推进其在院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加强教员队伍素质质量建设。教员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主体,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邓小平强调:"教师很重要,要选好,要有一个好的教学队伍。"外军也十分重视军校教官队伍的建设。以美俄军为例,美军院校教官队伍中,90%以上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俄军院校副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官占49.3%,与美俄两军相比,我军高学历教员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已不能满足我军跨越式发展和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一定要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员队伍,作为实现军队院校教育新型军事人才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来对待。一是要制订严格的教员选拔标准,广开才路,招揽人才,补充选留优秀毕业研究生,吸引优秀的学有所成的留学回国人员充实到教员队伍之中。二是完善培训,进修和教员聘任制度。三是建立教员交流制度,采取轮换的方法与部队交流,把一些素质好有部队实践经验的军官调整为教员。五是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按照"用事业吸引人,用政策激励人,用情感团结人,用制度约束人"的思路,建立和完善教员队伍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教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❷ 希特勒有军事才能怎么样
不怎么样。
希特勒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对发动二战以及二战中各国政治动态把握极其精准,在此指导下的军事行动获得了初期的完胜,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但在中期对苏联的判断上完全错误,以致满盘皆输。
先看看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所导致的后果:首先他在敦克尔克问题上,突然严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致使英国主力部队全身而退,导致后来对英国入侵计划泡汤。这个奇怪的决定至今无人在政治上外交上和军事上能够有一个圆满的解释。从希特勒当时理由来看,是根本不相信英法这么容易被战胜,始终认为那里是一个陷阱。这跟司马懿见到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的反应,最低限度也打一下看看啊!更何况,那个时候德国空军哪里去了,以被征用民船为主的大撤退,横渡英吉利海峡2-3个小时那不就是活靶子吗!总不会有“陷阱”了吧!如果当时全部俘虏英军部队,英国本土数年内就是个空城!是战是和,主动权都在德国一边。
其次是在对苏联的进攻上。更是从政治判断错误导致军事战略错误,最终导致失败。希特勒认为,斯大林血腥统治已经形成不得人心的独裁,只要外力推动必然发生政变,苏联将不催自垮。德军占领莫斯科途中最多遇到苏军200个师阻击。因此三路大军以中路为主直驱莫斯科。结果是苏联没有分裂,而且苏军被歼灭200个师后,德军又受到200个师的阻击,当这200个师再次被歼灭,打到莫斯科城下已经白雪皑皑,而在德军面前又出现了200个苏联师!春季道路的泥泞已经决定无法继续推进,只能调整。而这个调整就决定了突袭失败,更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也正是这个喘息给了苏联翻盘的契机。
其三是在对战争的动员上。直至同盟国反攻逼近德国本土,德国本土的工业都没有进入战争状态。这直接导致前线的战略装备(坦克飞机)的数量被苏军碾压,德军的失败绝非偶然的。
再说政治上。希特勒不仅完全错误判断了苏联的政局走向,更完全错误判断了英法和苏联会结成同盟一起围攻德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低级错误:在亡国面前立场重要吗? 不论哪个国家在政客操纵下都会为了赢而不择手段的。也正是这个低级错误彻底断送了德国。
只要看看在关键节点上的表现,就可以确定他是否真如一些人吹捧的那样了不起了。
❸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❹ 卫青有什么突出的军事才能
卫青虽然出身低微,但从小就尝到战争带来的苦难,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养成一种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他不但武艺高强,膂力过人,而且在长期实际斗争中,学到了不少用兵作战的军事知识。在西汉的将领中,他可称得上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事家。他临战身先士卒,为官兵树立了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榜样。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率六将军出朔方高阙击匈奴,获得大胜,汉武帝格外施恩,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坚辞不受,并奏请皇帝对随行有功的将校封侯赐爵,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元朔六年(前123年),右将军苏建随卫青出击匈奴,苏建所部,与匈奴单于的军队相遇,激战一日,全军尽没,苏建只身逃回,卫青问部下军吏应如何处置苏建。议郎周霸提出:“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卫青没有采纳,认为:不应因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斩杀大将,即使苏建当斩,也必须奏请天子裁决,做人臣的又怎可擅自专杀于境外?军吏们听了,都称赞卫青的话有道理。
卫青在战术运用上,能够做到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几次出击匈奴的作战中,由于汉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而匈奴则是以逸待劳,在地理上占有优势,卫青看出了这一点,往往采取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速决战术,一鼓作气,打败敌人。这在河南之战中表现得最为出。而在临敌应变方面,卫青也表现出他的智勇兼备,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漠北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史书记载:“青仁,喜士退让。”当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汲黯,性情倨傲,好当面指责旁人的过失,不留情面,即使是皇帝有了错误,他也敢于直言进谏,无所顾忌,因此总是不得长久在位。这时卫青正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而且他的姐姐又是皇后,一般大臣谁不慕而敬之!只有汲黯敢与卫青分庭抗礼。有人劝汲黯说:
“大将军现在尊崇无比,群臣无不甘拜下风,您见大将军不可不拜。”汲黯说:
“以大将军的身份地位,居然有只作揖不行跪拜礼的客人,不是更加重了他的声望吗?”卫青听到汲黯的话,对他更加敬重,曾多次向他请教朝中军国大事,对待汲黯远远胜过一般大臣。
正因为卫青既是文韬武略,智勇兼备,又能礼贤下士,严于律己,为维护汉朝的安定和统一而征战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他受到汉武帝的特殊礼遇,死后随葬在汉武帝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之侧,其墓形很像匈奴境内的庐山,象征着他生前的赫赫战功。
❺ 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呢
三国时期,出了个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之幸。说诸葛亮是文武全才,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古代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更是古代智慧人物的杰出代表。单论军事才能,拿他与古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如孙子,白起,蒙恬,项羽,卫青,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岳飞,戚继光等相比,毫不逊色。
(火烧赤壁)
而刘备呢,他是否有诸葛亮的眼光和胸怀?他急着称帝,连恢复汉室的勇气都值得怀疑。要不是他逞一时之气,为关羽报仇,倾举国之力伐吴,结果大败而归,又怎么会搭上了自己的一条命,还弄得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折腾出这么一个“幺蛾子”,你叫诸葛亮如何在知命人生之后,重整旗鼓,去争夺别人的地盘?纵使这样,诸葛亮还是努力去做了。五次北伐,他为蜀汉拼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病亡于五丈原。@头条历史 @头条读书会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美文
❻ 该具备怎么样的军事条件,才称得上是军事大国
这个是根来据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源标准
以现代来说
1 拥有至少一艘航空母舰,能够为远洋军事部署提供空中掩护
2 拥有至少8艘5000吨以上的驱逐舰,能够在为航母提供护航外组成一支特混舰队
3 拥有至少3艘可随时动用的攻击潜艇
4 拥有100架以上的第三代战斗机
5 拥有2000辆以上的先进坦克
6 军队拥有较高的训练水平----很重要一点,训练开支不能低于购买装备的开支
7 拥有足够的运输工具,能够远距离投放部队
拥有如上条件的国家,能够在距离本土超过1000公里的地区迅速部署一只人数在5000人以上、训练有素、装备坦克等重型装备的军队用于维护国家利益。
这样的国家,应该能够被称为军事大国。
❼ 陈赓有什么军事才能
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生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等战役。
1926年陈赓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翌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介绍鄂豫皖红军斗争事迹。1933年3月被捕,严正拒绝蒋介石的诱降。经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在红军长征中,陈赓任干部团团长,曾率干部团一部抢占绞平渡,使第一方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到达陕北后任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诸战役。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任第一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开赴太行山区,参与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指挥,继而又转战平汉铁路中段、鲁西北和冀南平原。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翌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参与领导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3年11月赴延安,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太岳纵队参加上党战役。1946年7月后,率太岳军区部队转战晋东南,六战六捷,在临汾、浮山地区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第一旅。1947年8月与谢富治率领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部,强渡黄河,进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邓和陈粟野战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淮海战役中,率第四纵队,协同友邻部队在徐州以南切断津浦铁路,参加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所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入粤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海上退路,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继又西进千里,直抵云南边陲,指挥滇南战役,消灭企图逃出国境的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50年2月,陈赓率部进驻昆明,先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应邀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取得边界战役胜利。
1951年,陈赓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1952年6月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8年9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0年初,胡志明秘密访问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会晤,就当时国际形势和越南革命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商定首先发动一个边界战役打开局面,开辟从越南通往广西的交通线。我党中央决定派陈赓为代表,协助胡志明主席和越共中央组织边界战役,统一处理有关中国对越南军事援助的各项问题;接着,应越南要求,中共中央又派出以韦国清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到越南协助军事工作。
边界战役之前,越南抗战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从全国土地面积看。解放区已占一半,双方拉锯的游击区约占2/5,敌占区户有1/10左右。但是,就军事力量来说,法军还占优势。许多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还在敌人控制下,解放区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若干片;南部平原有几块小解放区,中部山区有两块狭长的根据地越北山区是面积最大的中央根据地,和中国边境相邻,但被敌人严密封锁着,法军不断对它进攻。这块中央根据地只有100多万人口,却要养活近20万军队和干部。每年二三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群众要上山采集木薯、野菜、野果维持生活,加上疟疾的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越南民主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50年7月7日,陈赓率领一个由政治、军事和后勤干部十余人组成的工作组,还有一个警卫连和电台及其他人员,从昆明出发,穿过越南和越北的高山密林,前往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省。
那时正是雨季,山间小路,崎岖泥泞,行军十分困难。陈赓拖着伤残的两腿,忍着入越途中发作起来的牙痛,和大家一起徒步行军,一路上谈笑自若。他坚持调查研究,注意观察群众生活,认真听取越方干部汇报,尽量掌握有关越军发展史、当前越南战场形势和法、越两军战斗力的材料。
根据越方干部介绍,法军当时的战略意图是:巩固南部的占领区;维持中部几个较大据点,集中一半兵力在北部“围剿”越军主力。它首先加强越中边界的防御体系,作为封锁越南、“阻挡共产主义势力南下”的国际防线;同时,建立一条自海防经过河内、山西、和平直伸到老挝边界的东西走廊,形成南北包围夹击越北中央根据地的局势。他们对人口众多,盛产粮食的北部平原地区进行残酷的“扫荡”,夺粮抢牛,毁坏庄稼,切断越北山区的粮源和兵源,企图在经济上困死中央根据地的革命军民,扼杀年轻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当时,越南武装力量分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主力部队总数已有相当数量,虽有师、团、营、连的编制,但除在中国整训和装备的一个师和二个独立团之外,其余仍以连和营为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活动,基本上还是一些游击队。法军也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只是在重要据点或遇有重大情况,才临时组织指挥部队,调集几个营在一起打仗,有时集中部分机动兵力,对解放区发动重点“扫荡”;有时投下伞兵,突然袭击丛林中的越南军政首脑机关。越北的敌军,一个排还敢驻扎在一些孤立据点。敌机白天在解放区低空盘旋,猖狂地追赶、扫射公路上的行人。
陈赓了解法越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后,便反复琢磨怎样在这个基础上,帮助越南人民军打开一个新局面。
7月27日,陈赓一行到达越共中央驻地,会见了胡志明主席。当天晚上,胡志明就和陈赓一起研究边界战役的作战方针。经过商谈,胡志明和越共中央接受了陈赓提出的建议,主要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改变越北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争取完全主动,先打敌人的一些较小的据点,以取得胜利,积累经验,锻炼部队,提高士气,再逐渐进入大规模作战,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在野战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机动部队,最后才能拿下高平、谅山等较大的据点。
7月31日,陈赓离开太原市,前往高平附近的广渊,问越军总部和韦国清率领的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一起制定战役作战计划。
当时,越南东北边界地区敌军共有13个营约11000人的兵力,布置在第四号公路北自高平南至谅山的一条线上。越军集中兵力两万多,其中包括中央根据地的大部分战略机动部队,准备作战。
陈赓提出以下的战役指导原则:一、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二、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三、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四、围点打援,争取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五、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六、争取首战必胜。
具体作战部署是:用两个主力团首先进攻第四号公路上的东溪据点,从中间突破,三个主力团准备打援;派两个营到七溪以南阻击谅山方面的援兵,留少量地方部队围困和监视高平的敌人。如果七溪之敌出援,就在地形有利的地域歼灭之,然后进占七溪;如果七溪守敌不出援,就在东溪战斗解决后,乘胜全力聚歼之。最后以全部主力进攻高平,也力求诱敌出援,在野战中歼灭之。整个战役预计30—40天完成。
在考虑作战计划和整个战斗过程中,陈赓都及时向中央军委汇报请示。毛泽东十分重视越北边界战役,亲自审阅陈赓的来电,并几次代军委起草复电。后来的事实证明,战局的演变,完全按照毛泽东预料的情况发展。陈赓胸有成竹,始终掌握着主动权。
越军总部把战役作战计划下达后,各级干部议论纷纷,有许多思想顾虑。陈赓通过个别谈话和应邀对团以上千部作报告的形式,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有人提出,我们的力量有限,一开始就应当集中兵力消灭高平之敌。这样打,虽然可能牺牲较大,但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如果先打东溪、七溪,再打高平,那时我们的力量已经消耗了不少,恐怕不一定能够完成解放高平、突破法军边界封锁线的任务。
陈赓指出,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否则即使能够勉强攻下高平,也巩固不了。进攻东溪比进攻高平容易得多,胜利比较有把握,而首战胜利,对整个战役影响很大。我们在东溪把敌人打痛,七溪、谅山之敌可能前来增援,就给我军提供在野战中歼敌的好机会。当然在作战过程中我军也会消耗一部分力量,只要有计划地准备补充,我军将是越打越强,而不是越打越弱。
还有人提出,一开始就突然进攻高平,敌人没有准备,来不及增援,如果先打东溪、七溪,敌人就会加强高平据点的工事和兵力,增加我们进攻的困难。
陈赓说,高乎三面环江,背靠大山,工事比较坚固,守敌多。进攻高平要渡江作战,而且只能从一面进攻。这样,既要打纵深,还要准备打增援的伞兵,我军缺乏攻坚战斗的经验,困难很多。乘敌不备,突然进攻,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决我们在战术上和技术上的全部困难。如果先在东溪和七溪消灭东北边界地区的一部分有生力量,高平之敌陷于孤立,军心动摇。而我军则屡战屡胜,战斗经验多了,胜利信心更足了,那时再打高平,就不会是更加困难,而是更加容易。
有人说,我们没有连续作战的经验,体力又不好,连打几仗,恐怕坚持不下来。
陈赓说,既然如此,就更不应该先啃硬骨头,而要先进攻敌人比较弱的据点。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强的也就变弱了,部队没有连续作战经验,体力差,解决的办法是改善伙食,以及在战斗实践中加强锻炼。
陈赓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问题。关键的问题他都是亲自抓,亲自处理。他精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这一次陈赓针对越军干部的思想顾虑,通俗、具体、透彻地阐明了边界战役的指导原则,许多听报告的同志都说,陈赓给他们上了一堂精辟而生动的军事辩证法课,很解决问题。
9月中旬,部队政治动员和后勤准备工作基本完成。16日拂晓,越南人民军向东溪附近几个外围据点发起进攻,边界战役从此开始。当天黄昏,越南人民军以两个团加两个步兵营和3个炮兵营的兵力,联合进攻东溪。午夜,前线指挥部来电话说,我军已攻进市区,战斗即将结束。后来又说主要阵地未得手,天亮前已撤出战斗。
17日上午,陈赓亲自去越南人民军总部,帮助寻找16日晚部队攻不进去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各级指挥都不敢靠前,通讯联络又组织得不好。尔后要求他们重新调整部署,准备再战。
17日黄昏,越军第二次向东溪发动攻击,并根据陈赓的建议把进攻重点放在北面和南面,18日晨3时,突袭敌军大营,最后全部歼灭东溪守敌。
东溪首战告捷,意义重大,极大鼓舞了越南军民的土气。
❽ 许世友将军只是武功高,但是实际的军事才能怎么样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武功高无非就是冲锋陷阵一个高级尖刀而已。
不谈军事功绩,仅仅是历经整风、动乱年代全身而退,这个仅仅是依托信任就能做到的?
许世友是有大智慧的,不仅仅是体现军事战略上的。
❾ 什么样的军事条件才算得上是军事大国
要成为军事大国,除了常规海陆空三位一体,还得具备信息后勤等特殊力量。
❿ 蒙哥马利的军事才能怎么样
其实蒙哥马利的复军事才能制还是不错的,至少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另外从蒙哥马利访华时到直接到操场查看训练士兵看是否由军官顶替,入公共澡堂查看顾客身体状况看是否有饥荒发生等事来看,蒙哥马利做事非常严谨,同样在体现在军事指挥上也是非常严谨的。另外蒙哥马利非常重视军事后勤,这点很多名将做的就不如他。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蒙哥马利军事指挥才能并非某些人说的那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