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陆军兵器都有哪些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坦克的研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当时为了突破敌方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I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I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
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过去,人们习惯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将坦克分为重、中、轻三类,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习惯上把在战场
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助年代以后研制的俄国的T—80、美国的MIAI、德国的豹11、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细式等。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② 日本二战时期武器装备如何
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专队炮小队(二门属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甲种师团的火力配置更强,兵力更多。 国军后期的主力是美械师, 每个步兵团包括3个步兵营、1个团部连(有6门106mm迫击炮)、1个勤务连和1个反坦克连(12门57mm反坦克炮、5挺机枪);每步兵营包括3个步兵连、1个火器连和1个营部连;营部连装备3门反坦克炮、4挺机枪、8个火箭筒;火器连有官兵162人,装备6门81mm迫击炮、11挺重机枪、7个火箭筒;步兵连包括3个步兵排、1个武器排;武器排有3门60mm迫击炮、3挺机枪、3个火箭筒;步兵排包括3个12人的班(每人步枪或自动步枪1支)。 装备上来讲空军直到1945年都没形成较强大的战斗力,装备主要靠苏联的贷款和美国的飞机,海军拿得出手的只有两艘重巡洋舰,日军则有29艘航母,陆军直到1944年差距逐渐变小,1936年的德械师战斗力非常强悍
③ 二战时期日本侵华陆军人员、武器装备的具体情况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侵华日军陆军的编制 中佐 少佐)
下面是详细文章 很长 如有兴趣慢慢研究
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的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主力平时的基本框架。
在不断的对外侵略扩张中,日本开始在别国领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如:1895年后在中国台湾组建日军台湾军;1901年后在中国京津地区驻扎日军华北驻屯军,1915年在朝鲜组建日军朝鲜军;1919年在中国东北组建日本关东军。这些部队在当时被称为日军在其本土以外驻扎的"四大兵团"。它们有些由日军正规主力师团固定担任,如日军朝鲜军即长期由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组成;有些由正规主力师团轮流调防担任,如日本关东军;有些则由混成旅团或其他建制的部队担任,如日军台湾军和日军华北驻屯军。192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当时国际和平裁军的压力下,同时为了节省军费以研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个师团的部队。日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初期曾崇拜学习法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后来基本上改为以德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为蓝本,并向先进的西方制度学习,建立起地区义务兵役、军事预备役的征兵体制。即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驻守的地区,本身就是其征兵机构的师团管区,也是其征集补充兵源的地区,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全部来自这一地区。所以,在日军部队的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家祖孙数代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支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历次战争的情况。同时,日本陆军常备主力师团也常以地名来表示。如;第一师团,因其长期驻守东京地区,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级军官为东京地区人,故又称为东京师团。以此类推,第二师团又称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又称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又称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第七师团又称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又称弘前师团,第九师田又称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又称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又称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又称久留米师团,第十四师团又称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又称为京都师团等等。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日本军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虽然其曾拥有强大的航空兵部队,但也只是分属于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而没有独立的空军。日本的海军和陆军,从服装颜色上很容易区别出来。而日本陆军各兵种的服装虽基本一致,但也可以从其佩带的肩章和领章的颜色上加以区分,如日本陆军步兵肩领章底色为红色,炮兵为黄色,骑兵为绿色,工兵为茶色,辎重兵为深蓝色,航空兵为天蓝色,宪兵为黑色,军医为深绿色,军法官为白色,财会官为银茶色等等,按照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日本天皇为国家最高元首,为日本陆海军最高统帅,可以指挥全国所有军队。但实际上由于20世纪以后日本军阀势力强大,形成由军人左右国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军方人物中最有实权的是当时被称为日本陆军"三总长"的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和训练总监。陆军大臣是日.本陆军省的首脑,主管政府国防政策、部队动员、国防预算、武器研制等,对有关军政问题可以与总理大臣或参谋总长并列上奏天皇,也可单独上奏天皇;参谋总长是日军参谋本部的首脑,其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指挥陆军,并代表天皇下达作战命令;训练总监则控制着日本陆军各兵种的全部初、中级军校。所以,日本陆军"三总长"的倾向常常决定着日本军方的决策方向。如果日本军方对日本某一届内阁政策不满,即可不派现役陆军中将或大将至政府中担任陆军大臣,使内阁无法产生或倒台。通过这种方法,日本军阀就可以操纵国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自甲午战争以来逐步付诸实现,至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通过数次战争已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诸岛、东北地区、热河省和冀东地区,还在中国干津地区驻有华北驻屯军,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海军陆战队部队。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其部队作战时间之长,损失耗费之巨,军以下基层部队序列变化之大,在日本与各国盟军的作战中是少见的。但总起来说,侵华日军的序列还是可以归纳成几条线索。
一、台湾地区日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地区,后建立起日本台湾总督府和日本台湾军。日本总督多兼台湾军司令官,曾任总督的有桦日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长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台湾军的规模约有1个步兵独立混成旅团,用以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维持其殖民统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台湾军曾抽调兵力参加侵华战争,如进攻武汉的波田支队和1939年底在钦州湾登陆的盐田旅团就是日军台湾军的部队。1942年后随着日本各条战线局势的恶化,日军在台湾地区也大肆扩充军队,至1945年组成由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的由安藤利吉中将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军,共约19万人,负责台湾地区防务。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湾军司令官率部在台北向中国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军投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才归还给中国政府管辖.
二、东北地区日军.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目1895年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逐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其控制的中国大连成立了关东州,并于1919年组建日本关东军,开始正式在中国东北部署军队。初期这支由南满铁路护路部队编成的军队只有数千入,系逐步发展到近万人,达到日军正规师团的规模,后又形成由日军务主力师团轮流调至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部队的惯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其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也随即成立。作为东北的太上皇,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成为集日本关东州长官、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三位一体·的极权人物。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中国东北逐步变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关东军建制逐步扩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务、情报机构和称为国境守备队的武装部队.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决心将中国东北变成其发展大帝国霸业,将来与苏美英争一雌雄的坚实基地,更对于关东军的发展以种种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陆军中最强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战略集团.它拥有完备的基础军火工厂』l练基地及庞大的军需供应基地和边境工事体系,日军所仅有的坦克部队、臼炮部队、火焰喷射器部队及细菌战部队都在关东军编制内,就连该部的给养服装标准也高于日本陆军其他部队。如此优势,加之"天高皇帝远",日本关东军常常骄横无比,自行其是,在许多重大军政、边界等问题上无视当时日本当局的约束,引起多次军事冲突,成为日本当时存在的"下克上"现象的典型,也使得许多日本法西斯少壮派军官乐于到关东军内服役,以田"建功立业".由于关东军装备最为精良,又是对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和战略总预备队,故曾在当时被喻为"皇军之花".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此时关东军实力已达极盛,辖有"个师团及大量边境守备部队和特种兵部队,全军近100余万人.后因日军在南洋战场接连失利,从关东军抽调大量部队,致使其实力不断下降。转至1945年夏,为对苏联进攻做好准备,关东军再度扩展到3个方面军,计约96万余人。1945年8月8日,用当时欧洲战场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武装起来的130万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中国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迅速歼灭其主力;9月5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部向苏联红军投降,日本关东军从此彻底消亡.日本关东军的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将、河合操中将、尾野实信中将、白川义则中将、村冈长太郎中将、烟英太郎中将、菱刈隆中将、本庄繁中将、武藤信义大将、檀田谦吉大将、梅津美治郎大将、山田乙三大将。
三、华北地区日军.1937年?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其原华北驻屯军的基础上大举增兵华北.8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在北平成立华北方面军,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统一指挥沿乎汉线和滓浦线向南推进的以香月清司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一军和以西尾寿造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军。1938年3月,日军大本营将自中国热河方向攻入察哈尔省及绥远的关东军部队脱离原指挥建制,组成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先由日军大本营直辖,后划给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至1938年春末,日军华北方面军占领了中国绥、察、晋、冀,鲁、豫,苏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尔后该方面军的大致控制范围,第一军调至山西太原,第二军进至山东济南.1938年夏,第二军的番号转给进攻武汉的日军华中派遣军,济南地区日军改称第十二军。1944年春,第十二军番号又转给准备参加"一号作战"进攻河南黄河南岸的由华北方面军抽调组成的突击兵团。济南地区日军又改称第四十三军。至1945年夏,日军华北方面军共辖在太原的第一军,在张家口的蒙疆驻电军,在郑州的第十二军和在济南的第四十三军。华北方面军的历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杉山元大将、多田骏中将、冈村宁次大将、下村定大将和根本博中将.1945年10月10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及部分兵员共12.7万人在北平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投降,该方面军在绥远、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也分别向中国第十二战区、第二战区、第一战区等部投降。
四、华中地区日军。1937年8月13日中日凇沪会战爆发,日本在其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军队.8月15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后因上海战事胶着相持不下,日军大本营于10月21日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军,井于11月5日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包抄上海战区.u月7日,日军大奉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以统一指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日军第十军.1938年2月18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进攻武汉成立了以烟俊六大将任司令官的华中派遣军,并下令解散华中方面军及上海派遣军、第十军,改由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占领京沪杭、苏、浙、皖的全部华中日军。1938年6月起,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第二军、第十一军沿长扛两岸及大别山区进攻武汉.1938年10月25日日军侵占武汉后,以冈村宁次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一军的7个师团占据武汉外围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区。1939年9月23日,日军大本营为统一指挥在中国关内各地的日军,配合汪精卫筹建伪政权的活动,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寿造大将为司令官的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统一指挥日军华北方面军及所有在中国关内战场的部队。与此同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撤销,在江浙地区成立了军司令部设在上海的以酉尾寿造大将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军.1944年7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一号作战"华中攻势,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关东军调来番号的第二十军;并在武汉成立第六方面军,统一指挥两湖地区的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在汉口留守的第三十四军和两广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及香港占领地日军,以准备参加'一号作战"中的湘桂战役.至1945年夏,日军第六方面军管辖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三十四军,控制中国鄂、湘、皖、赣等部分地区。日军第十三军仍驻上海,日军第六军驻在杭州,控制江、浙、皖等部分地区。日军第十一军历任司令官是冈村宁次中将、园部和一郎中将、阿南惟几中将、横山勇中将、上月良夫中将;日军第十三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泽田茂中将、永津佐比季中将、松井太久郎中将.日军第六方面军只有两任司令官,即冈村宁次大将和冈部直三郎大将.1945年9月18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武汉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国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官汤恩伯投降。
五、华南地区日军.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大本营为配合日军华中派遣军对武汉的攻势,并逐步切断中国政府从港澳地区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将为军司令官的第二十一军,并在中国广东大亚湾地区登陆,很快占领广州,控制了两广部分地区.1940年日军向越南进军时,第二十一军番号撤销,成立日军华南方面军。1941年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华南方面军撤销,在广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军,占驻中国广东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日,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率其在中国广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区的日军共8.3万人,在广州向中国陆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投降.
六、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此系1939年9月23日,由日军大本营下令组建的指挥中国关内战场上所有日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目的是摆脱过去由日军大本营远离战地分别直接指挥各军经常造成失误的窘状,希望协调指挥中国关内各战场的所有日军,加快军事征服进程;并配合中国各地伪政权等合流,组成统一伪政权的所谓"和平"攻势。至1945年夏,日军中国派遣军统辖有:在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在湘鄂赣等地的第六方面军,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军、第六军,在两广及香港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和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军中国派遣军历次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烟俊六大将、冈村宁次大将。1945年9月9日上午10时,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军中国派遣军等部队在南京向中国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本海军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就在中国上海、青岛等地驻有舰队。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抽调在上海的第三舰队、在青岛的第四舰队及其他舰只,组成中国方面舰队,支援其陆军登陆作战,运输物资。海军航空兵部队曾多次参与轰炸中国各大城市,并在上海、青岛、厦门、香港建立据点,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其历任舰队司令官为长谷川清中将、古贺峰一中将、福田良三中将。1945年9月,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共3.9万余名官兵向中国政府缴械投降。
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期总兵力已近600万,拥有200多个师团的番号。其陆军常备主力师团(师)下辖有两个步兵旅团(旅),每个步兵旅团(约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另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约1400人)、炮兵联队(约2500人)、工兵联队(约1500人)、辎重兵联队(约2800人)及通信队(约650人)、卫生队(约500人),野战医院(约150人)等。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第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枝、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日军师团被称为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再度拉长,兵员更加缺乏,于是又开始缉建丙种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讯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枝、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日军第五十师团至第一O九师团均属于这种编制的部队。
至1944年秋,盟军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又开始组建丁种师团。丁种师团的建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只是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番号在第一一O师团以后的各师团都是属于这种编制的师团。
另外,日本陆军部队中还有独立步兵混成旅团、独立警备队、骑兵旅团、野战重炮兵旅团等编制的部队。步兵独立混成旅团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及炮、工、通、辎重队,全旅团约8280人,配备军马1800匹、步骑枪4050枝、掷弹筒120个、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是具备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而日军独立警备队一般管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共有兵员5450人,配备军马420匹、步骑枪3660枝、.掷弹筒144个、重机枪24挺。由于这种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担任后方警备任务。日军骑兵旅团一般下辖两个骑兵联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枝、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日军野战重炮兵旅团是其陆军预备队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常用于重点攻坚任务。以上这些部队常随作战任务的变化,配属各部队作战。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日本军方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组建坦克部队。但初期多以坦克联队为建制配属于陆军师团,至1936年后才在中国东北公主岭组建日军第一坦克旅团。1942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宁安、勃利和绥远的包头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战车师团,1944年在其国内组建了第四战车师团。日军战车师团一般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枝等。在日军准备"本土决战"时期,他们还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但由于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火力、速度、装甲防护力等方面均与欧美先进工业国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战中对苏、对美的历次战役中均显得不堪一击。
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也组建过摩托化部队。1941年夏,日军首批改建四个师团为摩托化师团,它们是近卫师团、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和第四十八师团。
日本陆军师团以上的单位是军,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60个军的番号,但用数字序号表示的军的作战单位所辖师团数不尽相同,有的军辖二至三个师团,是典型的军级单位,也有的军指挥四至五个师团。更有的军管辖指挥着九个师团,兵力多达数十万,这种军显然已属于兵团级的作战单位了。如侵占中国武汉地区的第十一军,就曾指挥过九个陆军主力师团、四个混成旅团及大量特种部队。日本陆军军以上的作战单位是方面军,二战时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20个方面军的番号。而方面军以上就是大战略区的指挥机构,如日本关东军、日军中国派遣军、日军南方军、日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等,其再往上就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战时大本营了。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时,其大本营指挥下的日本陆军有6个大战略区级的作战单位:①在中国关内战场的日军中国派遣军,下辖在北平的华北方面军、在汉口的第六方面军、在上海的第十三军,在杭州的第六军、在广州的第二十三军及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的3万余兵员,共计109万多人。②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下辖驻牡丹江的第一方面军、驻沈阳的第三方面军及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共计兵员96万。③司令部设在越南西贡的日军南方军,下辖驻缅甸的缅甸方面军、在新加坡的第七方面军、在菲律宾的第十四方面军、在曼谷的日军第十八方面军,共计75万余人,④在日本东京地区的日军第一总军,下辖在仙台的第十一方面军、在东京的第十二方面军、在名古屋的第十三方面军。⑤在日本广岛地区的日军第二总军,下辖在大阪的第十五方面军、在二日市的第十六方面军。⑥设在东京的日本航空总军,下辖四个航空军及八个航空师团。加上直属日本大本营指挥的驻扎幌的第五方面军,驻守在日本本土的部队共240万人。另外,还有驻台湾的第十方面军,残存在拉包尔地区的第八方面军和特鲁克岛的第三十一军也归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以上所有这些日军均在1945年8月下旬至lo月中旬在各地向中、美、英、苏、澳等盟国军队缴械投降。至此,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寿终正寝。
④ 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的资料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主要轻武器对比
1、手枪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自来得手枪”,其正式名称是毛瑟M19327.63毫米冲锋手枪
(MauserMilitaryPistol)。德国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中(如87师、88师),连轻机枪射手都往往配发有这种手枪。在中国又称“快慢机”。该枪机构坚固,动作可靠,火力强大,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采用了可卸式供弹具,包括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该枪配有木质枪套,除具有保护和携行手枪的功能外,必要时可将木枪套驳接在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达150米。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初速高,枪口动能大,杀伤威力和侵彻力都非一般军用手枪可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由日本人南部在东京炮兵工厂设计出。到了1925年,日本陆军为了要大量配发手枪到部队,将简化设计后的南部式手枪定型为大正十四年式。本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中装备的主要手枪。它使用的是日本独有8毫米子弹。南部手枪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与中国军队广泛使用的自来得手枪(即驳壳枪)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东西。总的来说,南部式手枪不是很成功的手枪。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为“王八盒子”。
2、步枪
中正式步枪——又称二四式步枪,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力部队的制式步枪。该枪仿制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口径7.92毫米,枪全长1110毫米,枪全重4千克,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该枪性能优良,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使用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该弹尖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者覆铜钢被甲,弹头质量10克,初速870米/秒,膛压304MPa。该弹的特点是:威力大,杀伤效果好,精度高,弹种齐全,用途广泛。
三八式步枪——枪长约128厘米,使用6.5毫米有坂步枪弹。由于弹头形状、膛线缠度等原因,使得其飞行状态非常稳定,弹道平直,射入人体之后,不容易发生翻转、滚动。子弹射入口和射出口的大小基本一致,都比较小。
3、机枪
捷克造轻机枪——即著名的zb—26轻机枪,原产于捷克,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轻机枪。该枪口径7.92毫米,全枪长1165毫米,全枪重9.0千克,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为550发/分钟。该枪全枪重量较轻,枪管可快速更换,射击精度也相当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歪把子机枪——正式名称是“十一年式轻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故得名“歪把子”。它是当时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轻机枪。该枪口径6.5毫米,全枪长1100毫米,全枪重10千克,初速756米/秒,表尺射程1600米,理论射速为500发/分钟。该枪结构怪诞,供弹系统设计复杂,人机工程性相当差。
4、冲锋枪
花机关——德国的柏克门MP18I式9毫米冲锋枪。淞沪会战期间,中日两军都装备了这种枪。早在1932年的“1.28”淞沪抗战期间,日军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中就有它的身影。1937年的“8.13”淞沪会战中,日军在上海市区的巷战中也曾使用过它。
5、重机枪
二四式重机枪——民国时期国造重机枪,于1935年(民国24年)研制,所以叫“二四式”。马克沁水冷式,以德国的MG08式为基础,同时吸取了英国Vickers式、德国1909式外销型、俄制M1910式的部分优点,在细节上作了一些简化(比如枪架)。总体性能不逊色于德国原版。该枪主要由当时的金陵兵工厂生产,该厂位于南京城外的雨花台附近。
九二式重机枪——为侵华日军主要装备的重机枪。它是日本神武纪元2592年(1932年)定型出品,因而被定名为“九二式”。它是日本三年式重机枪的改进型,自动方式仍然为导气式原理,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发射7.7毫米九二式半突缘尖弹,弹头初速为732米/秒,表尺射程为2700米,由30发供弹板供弹,理论射速为450发/分钟,枪身长为1225毫米,枪全重为63.5公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6、手雷、掷弹筒、迫击炮
英国的米尔斯(Mills)手榴弹——它于1915年由英国炸药工程师Mills设计而成。它的许多设计思想(比如发火机构和延期机构),被后来数十个国家的上百种手榴弹所采用,影响深远。米尔斯手榴弹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中国的抗战主力部队并不是以米尔斯手榴弹为主要装备,但在一些军官的手中保有少量的该种手榴弹。比如据史料记载,南京保卫战中,在教导总队的连级军官的身上,就见到过该种手榴弹。
八二迫击炮——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式八二迫击炮。该炮由中国的金陵兵工厂生产,由法国的Brandt八一式迫击炮仿制而来。 该迫击炮为曲射火炮,弹道弯曲。
掷弹筒——当时侵华日军装备的一种轻型支援火器,相当于一种微型迫击炮。口径50毫米,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它携行方便,操作简单,不占编制。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它曾普遍装备日军一线部队。
7、毒气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使用的毒气,主要是二苯氰胛,军用代号为“红1号”。 这是一种喷嚏性毒气,主要刺激黏膜,能引起喷嚏、呕吐,也可以引起流泪。一旦中毒,在半分钟之后便能使战斗人员丧失战斗力。尽管二苯氰胛是一种刺激剂而不是致死性毒气,但浓度过高时也能造成人员严重中毒,伤员口鼻出血,最后窒息而死。日军通常用火炮、迫击炮和毒气筒施放此种毒气,有时也用小型毒气炸弹施放,使之产生一种微粒气溶胶云,以此来杀伤人员。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装备的防毒面具对此种毒气无法进行有效防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点击查看灌水过滤后的回复]
⑤ 抗日战争时期 红军和日军所使用哪些各种武器装备
梭镖不仅仅是红军精神的象征,而且它确实曾是这支军队的主战兵器之一。
马尾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比较奇怪,一个圆圆的弹体后面结着一根粗粗的麻绳,很有点中国古代流星锤的味道,我们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很少看到这种武器,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武器在红军和早期的八路军当中相当流行,而后来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制M24的木柄手榴弹,当时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档品呢。
汉式(汉阳造)步枪
从1895年开始, 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21厂改造中正式步枪,本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
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湖北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抗战时其步枪厂于1938年交与21厂,因此从1939年至1944年生产的汉阳造在枪匣上印有□字厂徽及『汉式』字样。
由于生产时间长远,民初中国所有的战役此枪几乎无役不与,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内。
汉式(汉阳造)步枪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双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外露单排弹仓,5发, 曼里夏式弹□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mmx57
枪管长度: 29.13"
枪重: 4.14 kg
巩造九八式步枪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枪管长度: 73.8公分
枪重: 4.08 Kg
中正式步枪
抗战期间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兵工厂内,曾仿制过这种步枪供八路军使用。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4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是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从那时起三八式步枪就成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八式步枪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侵华日军投降后,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广泛使用。朝鲜战争初期三八式步枪是中国志愿军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枪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山字形准星
口径: 6.5x50mmSR
枪管长度: 79.7cm
枪重: 3.95 Kg.
四四式骑枪
这种枪1909年在日本开始试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为“四四式骑铳”,一直生产到1940年间。我军部队中的四四骑枪数量不少,在朝鲜战争中仍有使用。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山字形准星
口径 6.5x50mm
枪管长度 460mm
枪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铳
C96手枪
在我国南方称为“驳壳枪”,北方称为“盒子炮”或“盒子枪”。
该枪因威力大、故障少,弹匣装10发子弹,性能优于日本“王八盒子”手枪,被我国抗日军民大量装备。
在战场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对头,是近战中令日本鬼子胆寒的武器。
作业原理: 起落式闭锁枪机,短后座力作业 ,半自动
弹匣容量: 10发内置式
击发方式: 单动式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63x25mm(7.63 Mauser)
枪管长度: 3.9吋
枪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制造厂: Mauser
制造年代: 一次大战之后
鲁格P08手枪
俗话说盒子挎鲁子,一个挎一个,我军也装备少量德制鲁格P08手枪。
作业原理: 肘节式起落闭锁 半自动
弹匣容量: 单行排列式弹匣8
瞄准具: 凹形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9x19mm
枪管长度: 101.6 mm
枪重: 0.85 kg
ZB26轻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是抗战名枪,该枪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极有立体感。一般看过抗战影片的网友,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款武器。捷克式轻机枪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从反围剿时期开始,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其中在抗战期间使用这款武器的数量最多。
口径:7.90公厘
枪全长:1,165公厘
枪身重:9.0公斤
瞄准基线长:568公厘
枪管长:602公厘
来复线数:4条
来复线方向:右旋
来复线缠度:240公厘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发/分
装弹具式样:弹匣
装弹具装弹数:20发
自动方式:汽退式
冷却方式:气冷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非常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经缴获过不少日军的十一年式轻机枪。八路军缴获后,装备再用的不多。据说其供弹较卡,还有射击很麻烦,新生难以网络家教作,需要较长时间训练才行。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径:6.5mm
供弹方式:弹斗供弹
有效射程:3000米
弹夹装弹:30发
射速:500发/分
92式重机枪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缴获过不少日军92式重机枪并装配部队。此枪也是我志愿军装备的重机枪之一。
全长: 1156mm
枪重为55.3kg
枪管长为698mm
口径7.7mm
初速为732m/s
膛线右旋4条
自动方式为气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发/分
30发保弹板(Strip)上弹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战争我军主要使用水冷24式马克沁重机枪,其威力大、火力强、可靠性较高,一直为我军所青睐。
作业原理:短后坐力式
弹匣容量:250发布弹链
口径:7.92x57mm
枪管长:721.2mm
枪重:20kg
相容性:马克辛家族
制造厂:21兵工厂
制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军晋冀鲁豫第4纵队自制的炸药发射筒 飞雷炮
飞雷炮最初叫"飞送炸药",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土制炸药包。它是用火药推送出去的一个6~8千克重的炸药包,只要在它落点半径5米内,一切生命体或工事都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它最初是用来对付敌人堡垒的,进而用以攻城,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大显神通。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1947年晋南战役之后研究发明的成果。
八路军的曲射平射两用82迫击炮
陈列在抗日战争馆的这门口径为82毫米、长1.23米的曲射平射两用迫击炮,是八路军第129师炮兵主任赵章成同志于1941年改造成功的,适应了八路军近战、夜战的要求。
赵章成是我军著名的神炮手。在长征路上,他曾创造过用仅有的3发炮弹,连连打中敌堡,掩护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奇迹。
89式掷弹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区司令官坂本旅团长 带着三百多人精锐卫队在自己的占领区巡视。当路过一个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时候,这队日军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军战士的袭击。
坂本旅团长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兵,枪声刚一响起他就立即跳下战马,躲过了数发急射而来的机枪子弹。但是一发小型炮弹准确的落在他的面前,将其头颅炸的粉碎---这个大日本皇军的陆军少将当场毙命!事后,日军检查坂本的尸体后发现:他并不是死于中国军队常用的迫击炮,而是死于日军自己的装备-89式掷弹筒!
这种1929年研制的武器重量轻且威力大,之前准备时间又短,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到解放战争时期还被解放军使用。
口径:50毫米
射程:360米
弹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军应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历史的。早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记录。但此时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所以基本是随缴获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没什么大的战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日军武器被苏联红军大量缴获。对于这些武器,苏联红军自己是用不着的,因此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直至抗美援朝,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长:8.79倍口径
炮全重:0.212吨
炮全长: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带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资料宣称可达80度以上)
范围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军的第一架飞机
1930年,我军的力量比较薄弱,武器装备比较落后,没有能力制造飞机。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国民党军用飞机在武汉飞往开封执行任务的返航途中,由于汽油燃尽,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别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陈家河河滩上。我红军第一师三团一营缴获了飞机,后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
1931年新集解放后,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列宁号”飞机由卡房飞到新集,军委决定成立鄂豫皖军委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钱均为政委,局址设在新集普济寺内,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就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拥有了第一架飞机。
“列宁号”飞机经常从新集机场起飞,两颗红星闪现于巍巍大别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汉执行空中侦察和投撒革命传单等任务给敌人以很大的震动。之后列宁号飞机又在黄安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列宁号”飞机曾几次随军转移,战事频繁,巨大的飞机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别山。
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M3A3“功勋坦克”
1947年1月鲁南战役打响后,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奉命开赴前线接收缴获的大炮,他们却意外地在战场上搜集到国民党军队丢弃的一些坦克美制M3A3坦克。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568号M3A3坦克随坦克大队参加了攻打永固门和济南外城的战斗。济南战役后,568号坦克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功勋坦克”称号,炮手沈许也被誉为“铁人英雄”。此后,“功勋坦克”又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屡立战功。1950年,炮手沈许作为战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功勋坦克”后来也作为功勋兵器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战斗全重12.4吨
乘员4人
装有1门37MM火炮和4挺7.62MM机枪。
⑥ 求日本陆军装备清单及兵力部署情况
只能做到这些,也就是大致的武器装备
日本一向十分重视装备的发展,但由于军费预算上的限制,加上日本研制的武器装备一般比较贵,使得装备更新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方采取了引进、特许生产等多种方式,以加速装备的更新。陆上自卫队的各种装备正是以这种“混合”模式在逐步进行着更新换代。
坦克
在日本军方人士的眼中,坦克作为地面部队的打击力量,是“最终阻滞敌人入侵”的主力兵器。
陆上自卫队的坦克也算是“三代同堂”。1999年,其装备数量是:61式17辆、74式861辆、90式189辆,总计1 067辆。61式在今年年底就将全部退役,而74式也将加快退役步伐。到2006年,装备数量将是90式300多辆,而74式不足600辆。
由于90式的战技性能要比74式高得多,所以,尽管坦克装备总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其战斗力还是得到了提高。
目前,日本还在设想研制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其战斗全重要求在40吨以下,动力装置是最大功率为882千瓦(1 200马力)的陶瓷材料柴油机或燃气轮机,采用车体姿势可调的液气悬挂装置等。主要武器将是120毫米滑膛炮,可与美军主战坦克的弹药通用(虽然电热炮被列为候补方案,但研制的难度相当大)。其防护性能要求比50吨级的90式主战坦克还要高。
由于采用了模块式装甲、遥控式观瞄装置、尽力降低坦克的外廓尺寸等措施,再加上安装了自动装弹机,新型坦克在达到设计要求后,乘员可减少到3名,战斗全重较轻,机动性将大为提高。
若新型坦克研制成功并服役,随着74式坦克陆续退役,今后将是50吨级的90式主战坦克和40吨级的新型主战坦克并存的体制。
装甲车辆
2000年,日本陆上自卫队总共装备大约1 000辆装甲战斗车辆。其中,60式装甲车150辆,73式装甲车约330辆,96式轮式装甲车131辆,89式步兵战车64辆,87式装甲侦察车93辆,82式指挥通信车232辆。
到2005年,60式装甲车将全部退役,73式装甲车也将加快退役步伐,而96式轮式装甲车的年采购数量只有30辆,89式步兵战车一年只采购2辆,装备的“缺口”较大。不过,4×4小型轮式装甲车已进入研制的最后阶段,不久即将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由于其采购价格较低,估计年采购数量将较大。这样,年采购数量将大于退役数量,在不久的将来,日军的装甲战斗车辆总数将超过1000辆。
除小型轮式装甲车外,日本还在研制履带式装甲车,但估计近几年内难以定型。
火炮
迫击炮的更新,主要表现在64式81毫米迫击炮更新为L16型81毫米迫击炮,M2型107毫米迫击炮更新为RT型120毫米迫击炮。从64式到L16型,尽管迫击炮的口径相同,但最大射程却从3 500米增大到5 600米,全重则从52千克降低到38千克。L16型是英国皇家军械厂的产品,日本特许生产。
到2000年底,日军将装备424门L16型迫击炮、363门RT型迫击炮,再加上原来的64式和M2型迫击炮约700门,共计1 400门左右。
此外,近几年新研制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见本刊2000年第2期)也将陆续装备部队。
日本陆上自卫队现装备75式自行榴弹炮201辆,到2002年将有30辆退役,到2012~2014年,剩下的171辆将全部退役,换装为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见本刊2000年第2期“图片新闻”),装备的总数将略有减少。
FH70式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的采购计划已经完成,而后继炮的研制计划还没有确切消息。
目前,最新型的防空高炮是87式自行高炮,L90双35毫米高炮的性能已经落后,正以每年8%的速度更新为93式近程地空导弹。
在火炮技术的多项研究工作中,以先进的轻量级火炮技术最为成熟,通过采用先进的高强度材料(钛合金、碳纤维材料等)、电子控制驻退装置、低姿式炮架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先进的轻量级火炮于1998年开始研制,预计将于2003年达到实用阶段。
轻武器
作为步兵班的主要轻武器,89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将替换64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其重量更轻,射速更高。62式7.62毫米轻机枪将被“米尼米”5.56毫米轻机枪取代。
1998年开始研制的新型自动榴弹发射器也将于2001年后列装。
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为“先进小火器”,口径20毫米,具有昼夜通用电子瞄准装置,有效射程达1 000米,具体列装时间不详。
导弹
日本陆上自卫队主要装备的防空导弹为81式地空导弹(通称“短萨姆”)和93式近程地空导弹(通称近程SAM)。
新研制的96式多用途导弹系统(MPMS),最大射程可达到8 000米,主要用来攻击靠岸前的敌登陆舰艇以及远距离坦克,其后继产品为XATM-4。
其它在研的导弹还有:
——XATM-5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是84毫米“卡尔·古斯塔夫”无坐力炮的后继武器装备,采用非冷却式的红外制导,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适于近距离攻击敌坦克。1998年开始研制,预计在下一个“中期防务计划”(2001~2005年)期间装备。
——XATM-6,将于2000年中开始研制,用以代替87式中型MAT反坦克导弹。预计2004年装备。它具有“发射后不管”的功能,并能对付反应式装甲,可以车载发射。
——中程地空导弹(MSAM),是现役地空导弹的后继型号,为车载式,具有反导弹能力。1996年开始研制,预计2003年定型并装备。
——未来短程地空导弹(未来短萨姆),是现役“短萨姆”的后继型号,具有反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并将进一步提高对抗直升机的能力。采用主动制导和红外/可见光复合图像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强。1999年开始研制,预计2003年定型。
此外,88式岸舰导弹的改进型及新型XSSM岸舰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将于2001年完成研制工作。
陆航飞机
日本陆上自卫队陆航部队的大型运输机为V-107A和CH-47J“支奴干”直升机。其中,V-107A仅剩下数架,不久将全部退役。
CH-47J为陆上自卫队的“长官直辖部队”的直升机,以第1直升机团为中心,配备了34架CH-47J。从1995年起,以每年2架的速度开始从美国引进它的改进型CH-47JA。
多用途直升机为UH-1H型,装备数量约为80架。从1993年起开始引进其改进型UH-1J,以每年引进8架的速度进行更新。
日本自己研制的OH-1直升机准备替换现装备的武装侦察直升机OH-6D,第一架样机不久将开始试飞。今后更新速度将是每年5架。
现装备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为AH-1S,它的换代产品可能是:AH-64D“长弓阿帕奇”、不带毫米波雷达的AH-64A、AH-1S的改进型AH-1W“超级眼镜蛇”或OH-1变型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等。也有可能采用“阿帕奇”和OH-1变型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混合编配。
通信联络机LR-1的后继机型为LR-2,1998年起开始换装。这种LR-2飞机以民用机型“空中霸王”350为基础,通过加装必要的侦察联络用仪表和仪器改装而成。
总之,在上述换代武器装备中,各种新型导弹引人注目。尤其是引用日本先进的民用电子技术,使得新型导弹的效费比相当高。
⑦ 抗日战争时国军和日军的陆军武器装备差距有多大
2楼和5楼说的都比较中肯。
美援大量到来前都没比日军好过,最初在淞沪打八一三的几个德械师倒是不差,但淞沪日军有海空支援,还是被虐的命。
以当时的国力,连子弹和山炮都不能自行生产,拿什么去打赢一支后勤工业体系完整,海空军强大,军队组织结构严密,军令政令畅通的军队?
个人不是很同意把败战归咎于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说法。
打赢打不赢其实和所谓消极抗战没什么关系,淞沪八一三抗战国民政府投入正规军70余万,日军投入30余万,蒋介石把最能打的部队都砸到了淞沪战场,能说国民政府消极么?显然这是不公正的,但人多却没有现代化的军事体制和思想,桂系的精锐部队甚至进攻前团长给战士训话,准备士气大振去打鬼子,结果被飞机发现一顿炸弹,整个团给炸的失去建制,这能用消极抗战来解释么?
战争是个总体性的,综合性的国力,军力,生产力和组织力的对抗,我们国家当时在这些方面全面落后日本至少20年,但直到今天我们中很多人还简单地把失败归咎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是很可悲的。实事求是的说,打赢日本的是美国人,不是我们,如果美国人不参战,日本最起码可以占住沿海最繁荣的地方然后凭借海空军固守不退,我们是毫无办法的,没有苏联参战,没有美国迫使梅津美治郎把关东军精锐一个劲往东南亚调,我们连东北都收不回来。
如果国民政府消极抗战,那新四军在南方打国民政府军比打日本人还多,又该怎么解释呢?八路军加起来就打了一次大型战役百团大战,结果日本人一报复就把整个冀中都丢掉了,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问题其实是军令政令不统一——不抵抗的张学良是通过换个旗子加入国民政府的,都说蒋介石不让小张抵抗,可事实上那时候蒋介石根本没空管小张,忙着剿共呢,小张前几年自己都承认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另一个大汉奸韩复榘,是山东的地方军阀,不战而逃,被蒋介石枪毙;很多地区国民政府都是通过当地的军阀在统治,并没有直接的控制力,这些军阀平时不听国民政府的,打了败仗就怪国民政府,投降了还要国民政府负责,而我们的宣传机构,也一直有意无意地加深这种印象,其实仔细用脑子想想就知道了,根本是说不通的。
8年抗战中国始终处于下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整体发展程度和国力的落后;第二就是国家还没有彻底统一,牵扯了很多力量,但这个没有统一的责任,不是国民政府或者蒋介石一家应该背的。
----------------------------------------------
日本的陆炮肯定是不如美国的,毫无疑问,而且炮弹严重不足,但这和国军抗日有什么关系?哪个告诉你国军抗日时候大量使用美制火炮的?
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军用美军火炮和日军对抗的机会总体来说不太多,淞沪的时候用的是德国造火炮,只有缅甸远征军用过一些美军的迫击炮和小型轻炮,重炮是没有的,缅甸也不适合重炮跟随机动,还是空军支援更多。国内战场在大反攻以前的外援都烂在滇缅公路了,国军哪来的美制重炮和日本人对轰啊,好不容易弄几门来自己又生产不出炮弹,还要进口,无法形成有实际意义的运用规模,这种比较没什么意义。
你要比较就要先搞清楚国军到底用过什么,没用过什么,不要预设立场进行比较,这样结论肯定经不起推敲。
老蒋的个人利益么?牺牲国家利益自己捞好处的领导人多的是了,某国贪污腐败满地跑已经习以为常了,有谁说过什么么?评价一个领导人很简单,把你自己放到他那个位子,看看你能不能做的更好,想想老蒋将一个军阀混战的中国一步步统一成一个能大体上一个政府的国家,我自问如果是老蒋,未必比他强多少,就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对领导人有好恶,但如果要作为一个逻辑推理的论断拿出来,是不能凭感觉的。
⑧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到底装备了哪些德式武器
装备的真不多,二战前日本的陆军装备主要是效仿法国货,日本的火版炮、机枪、防空权武器都有法国原型。飞机和舰船引进了一些德国设计,但以部件或技术为主,装备不多。另有少量武器参照缴获的德国装备进行了效仿
主要装备情况如下:
飞机 买过几架He100作为参考,但后来也没有仿制;
飞机相关设备 购买过ME109的引擎自行生产;43年的时候购买过一批毛瑟20mm机关炮和弹药,装在疾风战斗机上
雷达 引进过德国技术,搞了海军的22、23号电探
火炮 主要参照江阴缴获的88mm德制高炮仿制过99式88mm高炮
其他的以技术为主
⑨ 各国的主要陆军武器
20世纪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陆军由摩托化向装甲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中,坦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经历了不断改进和更新换代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至90年代,各国陆续研制出第三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A1和M1A2、俄罗斯的T-80/T-90、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和法国的“勒克莱尔”。它们以广泛采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显著特征,火力控制、通信和装甲防护性能较之早期的坦克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它们更加如虎添翼,对传统的作战样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海湾战争和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M1A1、M1A2和英军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凭借技术优势和空中支援,纵横战场,攻城拔寨,对战争的最后结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各国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普遍采用了120毫米口径滑膛炮,射程远,杀伤力大。俄罗斯的T-80、T-90主战坦克装有更大口径的125毫米火炮,除发射常规坦克弹药外,还能发射激光制导炮弹,射程达到了5000米,具有对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交战能力。数字化计算机火控系统和热像观瞄设备得到普遍应用,夜间作战对车辆目标的识别距离达到近5000米,赋予它们优越的全天候、全天时精确打击能力。 在防护能力方面,第三代主战坦克广泛采用了先进的复合型材料装甲,车体和炮塔还可加装爆炸式反应装甲,并装有灭火抑爆系统,对动能和化学能反坦克弹药具有较强的抗毁能力。俄罗斯的T-90和最新型“黑鹰”主战坦克还分别安装了光电对抗系统和主动防护系统,能干扰、压制和对抗多种反坦克制导武器。 对主战坦克进行数字化改造,为今后陆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M1A2主战坦克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通信设备、车际信息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坦克车长配备了独立式热像瞄准镜和综合式显示器。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和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也安装了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和导航系统,大大改善了通信和作战指挥能力,耳更聪,目更明,提高了作战效能。 持续改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世界各大国在加紧发展未来新型作战系统的同时,也在继续寻求对主战坦克的更大改进。提高武器系统性能,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是各国主战坦克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改进方向。 发展重量更轻的火炮系统和新型弹种,进一步增大射程,提高精确打击能力。法国最近为“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研制的新型制导炮弹,装有惯性导航仪,可间接瞄准超视距发射,最大射程达到8000米,从顶部攻击装甲目标;另一种榴弹装有延迟引信,射程达到5000米,在目标上空爆炸,攻击建筑物、步兵和装甲目标。另外,激光和电磁能量武器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实用性的成果。德国已研制出一种中等能量激光武器,可用来作为坦克的辅助武器和防空武器,在近、中、远距离上对硬、软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使用可以对人员产生非致命杀伤作用。美国针对城市作战的特点研制出了非致命高能微波武器,近期将安装在轮式装甲车上。 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是主战坦克改进的另一个重要技术领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动能穿甲弹和大口径破甲弹已能穿透1000毫米厚的钢装甲,最新型的RPG-7VR火箭筒能穿透600毫米的钢装甲。在近代的局部战争中,尤其是在城市作战中,坦克乘员遇到的一个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对隐蔽的武装人员在近距离上使用的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防不胜防。增强装甲防护,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已成为各国陆军必须解决的一个急迫课题。今后坦克装甲防护的改进将采用更新型的装甲,如一些国家目前正在研制的钛合金、纳米材料复合装甲和电磁感应装甲,均能大幅度提高对反坦克武器的抗毁能力。能瞬时探测、干扰和对抗动能和化学能反坦克弹药的主动防护系统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辆,使它们能更有效地对抗种类日益繁多的反坦克武器。 保持与未来新型作战系统相适应的信息化水平,是使它们能继续称雄地面战场的重要前提条件。美国的M1A2SEP、德国的“豹”2A6和法国的“勒克莱尔”S3等最新型主战坦克已安装了带高分辨率电子地图的指挥控制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可显示战术态势。2004年,美国陆军又计划将为“未来战斗系统”开发的“系统中之系统”的开放式计算机环境应用于M1系列主战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些系统将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在协同战术信息网络中实现互通互联,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追问: 有图吗? 复制的?
⑩ 日本自卫队有些什么武器
日本一向十分重视装备的发展,但由于军费预算上的限制,加上日本研制的武器装备一般比较贵,使得装备更新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方采取了引进、特许生产等多种方式,以加速装备的更新。陆上自卫队的各种装备正是以这种“混合”模式在逐步进行着更新换代。
坦克
在日本军方人士的眼中,坦克作为地面部队的打击力量,是“最终阻滞敌人入侵”的主力兵器。
陆上自卫队的坦克也算是“三代同堂”。1999年,其装备数量是:61式17辆、74式861辆、90式189辆,总计1 067辆。61式在今年年底就将全部退役,而74式也将加快退役步伐。到2006年,装备数量将是90式300多辆,而74式不足600辆。
由于90式的战技性能要比74式高得多,所以,尽管坦克装备总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其战斗力还是得到了提高。
目前,日本还在设想研制一种新型主战坦克,其战斗全重要求在40吨以下,动力装置是最大功率为882千瓦(1 200马力)的陶瓷材料柴油机或燃气轮机,采用车体姿势可调的液气悬挂装置等。主要武器将是120毫米滑膛炮,可与美军主战坦克的弹药通用(虽然电热炮被列为候补方案,但研制的难度相当大)。其防护性能要求比50吨级的90式主战坦克还要高。
由于采用了模块式装甲、遥控式观瞄装置、尽力降低坦克的外廓尺寸等措施,再加上安装了自动装弹机,新型坦克在达到设计要求后,乘员可减少到3名,战斗全重较轻,机动性将大为提高。
若新型坦克研制成功并服役,随着74式坦克陆续退役,今后将是50吨级的90式主战坦克和40吨级的新型主战坦克并存的体制。
装甲车辆
2000年,日本陆上自卫队总共装备大约1 000辆装甲战斗车辆。其中,60式装甲车150辆,73式装甲车约330辆,96式轮式装甲车131辆,89式步兵战车64辆,87式装甲侦察车93辆,82式指挥通信车232辆。
到2005年,60式装甲车将全部退役,73式装甲车也将加快退役步伐,而96式轮式装甲车的年采购数量只有30辆,89式步兵战车一年只采购2辆,装备的“缺口”较大。不过,4×4小型轮式装甲车已进入研制的最后阶段,不久即将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由于其采购价格较低,估计年采购数量将较大。这样,年采购数量将大于退役数量,在不久的将来,日军的装甲战斗车辆总数将超过1000辆。
除小型轮式装甲车外,日本还在研制履带式装甲车,但估计近几年内难以定型。
火炮
迫击炮的更新,主要表现在64式81毫米迫击炮更新为L16型81毫米迫击炮,M2型107毫米迫击炮更新为RT型120毫米迫击炮。从64式到L16型,尽管迫击炮的口径相同,但最大射程却从3 500米增大到5 600米,全重则从52千克降低到38千克。L16型是英国皇家军械厂的产品,日本特许生产。
到2000年底,日军将装备424门L16型迫击炮、363门RT型迫击炮,再加上原来的64式和M2型迫击炮约700门,共计1 400门左右。
此外,近几年新研制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见本刊2000年第2期)也将陆续装备部队。
日本陆上自卫队现装备75式自行榴弹炮201辆,到2002年将有30辆退役,到2012~2014年,剩下的171辆将全部退役,换装为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见本刊2000年第2期“图片新闻”),装备的总数将略有减少。
FH70式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的采购计划已经完成,而后继炮的研制计划还没有确切消息。
目前,最新型的防空高炮是87式自行高炮,L90双35毫米高炮的性能已经落后,正以每年8%的速度更新为93式近程地空导弹。
在火炮技术的多项研究工作中,以先进的轻量级火炮技术最为成熟,通过采用先进的高强度材料(钛合金、碳纤维材料等)、电子控制驻退装置、低姿式炮架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先进的轻量级火炮于1998年开始研制,预计将于2003年达到实用阶段。
轻武器
作为步兵班的主要轻武器,89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将替换64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其重量更轻,射速更高。62式7.62毫米轻机枪将被“米尼米”5.56毫米轻机枪取代。
1998年开始研制的新型自动榴弹发射器也将于2001年后列装。
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为“先进小火器”,口径20毫米,具有昼夜通用电子瞄准装置,有效射程达1 000米,具体列装时间不详。
导弹
日本陆上自卫队主要装备的防空导弹为81式地空导弹(通称“短萨姆”)和93式近程地空导弹(通称近程SAM)。
新研制的96式多用途导弹系统(MPMS),最大射程可达到8 000米,主要用来攻击靠岸前的敌登陆舰艇以及远距离坦克,其后继产品为XATM-4。
其它在研的导弹还有:
——XATM-5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是84毫米“卡尔·古斯塔夫”无坐力炮的后继武器装备,采用非冷却式的红外制导,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适于近距离攻击敌坦克。1998年开始研制,预计在下一个“中期防务计划”(2001~2005年)期间装备。
——XATM-6,将于2000年中开始研制,用以代替87式中型MAT反坦克导弹。预计2004年装备。它具有“发射后不管”的功能,并能对付反应式装甲,可以车载发射。
——中程地空导弹(MSAM),是现役地空导弹的后继型号,为车载式,具有反导弹能力。1996年开始研制,预计2003年定型并装备。
——未来短程地空导弹(未来短萨姆),是现役“短萨姆”的后继型号,具有反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并将进一步提高对抗直升机的能力。采用主动制导和红外/可见光复合图像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强。1999年开始研制,预计2003年定型。
此外,88式岸舰导弹的改进型及新型XSSM岸舰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将于2001年完成研制工作。
陆航飞机
日本陆上自卫队陆航部队的大型运输机为V-107A和CH-47J“支奴干”直升机。其中,V-107A仅剩下数架,不久将全部退役。
CH-47J为陆上自卫队的“长官直辖部队”的直升机,以第1直升机团为中心,配备了34架CH-47J。从1995年起,以每年2架的速度开始从美国引进它的改进型CH-47JA。
多用途直升机为UH-1H型,装备数量约为80架。从1993年起开始引进其改进型UH-1J,以每年引进8架的速度进行更新。
日本自己研制的OH-1直升机准备替换现装备的武装侦察直升机OH-6D,第一架样机不久将开始试飞。今后更新速度将是每年5架。
现装备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为AH-1S,它的换代产品可能是:AH-64D“长弓阿帕奇”、不带毫米波雷达的AH-64A、AH-1S的改进型AH-1W“超级眼镜蛇”或OH-1变型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等。也有可能采用“阿帕奇”和OH-1变型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混合编配。
通信联络机LR-1的后继机型为LR-2,1998年起开始换装。这种LR-2飞机以民用机型“空中霸王”350为基础,通过加装必要的侦察联络用仪表和仪器改装而成。
总之,在上述换代武器装备中,各种新型导弹引人注目。尤其是引用日本先进的民用电子技术,使得新型导弹的效费比相当高。
空军编为1个航空总队(辖北部航空方面队、中部航空方面队、西部航空方面队、西南航空混成团)、1个航空支援集团、1个航空教育集团、1个航空开发实验集团等。设北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四个防空区,其兵力均部署在这四大防区内。
空军参谋部设在东京都港区赤坂(将与陆、海军参谋部同时迁往市谷)。
航空总队司令部、航空支援集团司令部设在东京都府中市。
空军北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设在三泽。在北部防空区内部署有2个航空团、2个防空导弹群、1个航空警戒管制团、1个警戒航空队、1个基地防空群。其中第2航空团、第3防空导弹群、第1基地防空群部署在千岁,第3航空团、第6防空导弹群、北部航空警戒管制团、警戒航空队部署在三泽。
空军中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和航空开发实验集团司令部设在入间。空军航空教育集团司令部设在滨松。在中部防空区内部署有4个航空团,2个防空导弹群、1个航空警戒管制团、1个飞行开发实验团、1个航空救护团、1个侦察航空队。第1和第4训练航空团、第6航空团分别部署在滨松、松岛、小松;第7航空团、侦察航空队部署在百里;第1防空导弹群、中部航空警戒管制团、航空救护团部署在入间;第4防空导弹群、飞行开发实验团部署在歧阜。
空军西部航空方面队司令部设在春目。在西北防空区内部署有2个航空团、1个防空导弹群、1个航空警戒管制团。其中第5和第8航空团分别部署在新田原、筑城;第2防空导弹群、西部航空警戒管制团部署在春目。
空军西南航空混成团司令部设在那霸市。在西南防空区内的冲绳岛那霸市部署有第83航空队、第5防空导弹群、西南航空警戒管制队。
日本航空自卫队主要由航空兵、防空导弹及雷达警戒部队组成。编制定员4.72万人,实有兵员4.53万人。航空自卫队装备各型飞机上千架。其中有F-15J战斗机、F4-EJ战斗机、F-1战斗机;运输机主要有C-130H、YS-11运输机、CH-47运输直升机等。现有飞行员1800余人,战斗机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160小时以上。
美国在1980年就将当时先进的F-15战斗机出售给日本,并提供技术让日本自行生产F-15。到目前为止,日本共有F-15战斗机200余架,是除美国之外装备这型飞机最多的国家。
日本装备的F一15分为两型,F一15J和F—l 5DJ,其中F一15DJ是双座教练型。F一15J相当于早期F一15C的水平。
F一15C是F一15A的改进型,主要改进在于:发动机由F100一PW一100换装成F100一PW一220;利用内部的剩余空间,增加了900千克的内部燃油;在机身两侧加挂保形油箱,可以多装2200千克的燃油;最大起飞重量增加N30吨。除此之外,早期的F-15c相对于F-15A在航电设备和火控系统方面没有什么变化。F-15J和F15C相比,去掉了投掷核武器的能力,雷达告警设备、通信设备和电子干扰设备换成了日本专用的型号。
F-15战斗机的气动设计很成功,推重比高,机动性好,虽然是上世纪60年代的设计,但是时至今日仍然不落后。不过由于数字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F-15J在航电设备和火控系统上就显得落后了。
F-15J的座舱显示仍然以机械仪表为主,只有一个垂直状态显示器,用来显示雷达探测信和光电制导武器传输回来的图像。而现代战斗机的座舱都是以大屏幕的多功能彩色显示器为主,可以综合显示雷达、导航、武器系统、飞机管理、战场态势等多种信息。F-15J装备的PG-63雷达对地功能比较简单,只有对地测距和地形测绘两种功能。而现代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具有合成孔径地形测绘、多普勒波束锐化等对地功能,可以精确发现地面目标。APG一63雷达在对空方面不具备多目标跟踪的能力。F-15J的攻击瞄准系统比较简单,只能投放航空炸弹,不能发射空对地和空对舰导弹。也没有红外夜视导航系统,夜间AIM-7半主动雷达导弹,不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没有数字飞控系统,而是老式的模拟式控制增稳系统。
因此,日本计划为F-15J进行升级改装,目前正在进行飞行试验。改进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雷达换成APG一63V(1):这种雷达采用了APG一70雷达的处理软件,而处理器速度是APG一70的3倍,存储容量是APG-70的9倍。APG-63V(1)雷达基本具有APG一70雷达的全部功能,在处理速度上更有优势,因此还有改进的余地。这是2001年美国空军才刚刚装备的新型雷达。
改进原有的电子战设备,加装综合电子战系统。
加装战术数据交换系统,使飞机之间以及和地面指挥系统之间可以直接传输战术数据。
挂载日本自行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的AAM一4型空空导弹,此导弹技术上略逊于AIM-120导弹。
还可能给F-15助口装被动红外探测系统,以提高探测隐形目标的能力。
经过这些改进的F一15J,可以达到美军现役F一15C的性能水平。
日本的攻击机是自行研制的F-1,这种飞机载弹量小,作战半径短,在技术上已经过时。为了取代F-1,日本自行研制了F-2战斗机,实际上是从F-16C战斗机改进而来。这种飞机的外形基本与F-16一样,但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而且还采用了日本自行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局部技术上不乏先进之处,但是总体战术性能相比F-16C没有什么超越。日本在2004年终止了F一2的采购计划。目前F-2一共生产了60多架,其中一半是F-2A单座型,另外一半是F-2B双座教练型。
日本终止F一2的采购计划,有经济、技术和战术等多方面的考虑。首先,这种飞机单价高达8000万美元,而在总体性能上相对F-16C又没有什么超越,F-16C在目前已经为很多国家所拥有,日本继续发展这样一种中档的飞机,没有什么技术前途,在经济上也不划算。其次,日本以前研制F一2是为了替换F-1和F-4EJ,而F-1的主要用途是在抗登陆作战中执行攻击任务,并封锁对马、宗谷、轻津三个海峡,所以两个飞行队部署在北部的三泽基地,一个飞行队部署在西部的筑城基地。从部署的位置就能明显看出它的作战用途。目前,这两个基地的F一1分别各有一个飞行队换成F-2飞机,这些F一2替代F一1已经绰绰有余。
但是如果想在中国的沿海地区执行攻击任务,则F一2的作战半径远远不够。即使从冲绳基地起飞,到中国沿海也有600—800千米。F-2的带弹作战半径设计指标为800千米,但这是最理想的状况,飞机在实战中执行攻击任务采用低空航线比较多,航程会大大缩短,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还要留有余地。F-2没有远程攻击能力,对于日本将来的作战重点没有太大用处,所以再继续购买也没有必要。
日本还十分重视预警机的作用,目前一共引进了13架E一2C预警机和4架E-767预警机。其中E-2C预警机已经开始按照美军的E一2C“鹰眼2000”标准进行改进。E-767预警机和美国的E-3预警机相似。由于E-3预警机的载机波音707已经停产,所以改用波音767作为平台。
波音767的续航力、内部空间都比波音707大,所以E-767比E-3可以多安排乘员,空中指挥能力更强,续航力也长。E-767装备的是AN/APY-2型雷达,和E-3C上的雷达是一样,比早期的E-3上的AN/APY-1型雷达要先进,主要是对海控测功能更好。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地空导弹群全部装备“爱国者”防空导弹。已经在东京地区部署了“爱国者”导弹的改进型PAC一2型,正在引进最新的PAC一3型,这种导弹具有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配合金刚级驱逐舰上的“宙斯盾”系统以及“标准一3”导弹,将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航空自卫队将充当美国在东亚的防空前锋的角色。
航空自卫队在冷战时期主要承担国土防空的任务。以F-15战斗机为外层防御,中远程防空导弹为中层防御,野战防空导弹、高炮为内层防御,构成了一个看似严密的防空网。不过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机场、雷达站和指挥系统很容易被对方摧毁,战时补充能力也较差。所以日本在作战上主要依赖美国的支援。
日美空军在作战上的分工是:日军主要负责防御作战,美军主要负责进攻作战。日本 航空自卫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御苏军的首轮空袭,为美军赢得部署时间。而美国在1978年就同意向日本出售当时最先进的F-15战斗机,并允许日本自行生产200多架,说明美国希望日军具有较强的防空作战能力,能够承担“首当其冲”的角色。
这个分工在当前的形势下被延续下来。美军战斗机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分布基本呈现如下特点: 在韩国和日本北部主要部署攻击机,比如F-16,另外F-117也进行训练性的部署。这是第一线基地,主要担负对朝鲜、俄罗斯和中国浅近纵深的攻击作战任务。
在冲绳部署F一15战斗机和E-3预警机。这是第二线部署,主要承担夺取制空权的任务。将来在战时还可能进驻F一22战斗机。
在关岛部署B一52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今后还可能部署B-2轰炸机,主要承担战略空袭任务。
按照飞机的作战半径,由近到远,层次十分清晰。
日本海上自卫队编制员额45752人,实际兵力 43668人,其中包括约3000名女军人。海上自卫队由海上自卫队参谋部、1个自卫舰队、5个地方队、1个教育航空团、1个练习舰队和其他直属部队(通信、后勤和院校)等组成。
自卫舰队由护卫舰队、潜艇舰队、航空队和直辖队组成。其中,护卫舰队下辖4个护卫队群;潜艇舰队下辖2个潜艇队群;航空队下辖10个P-3C航空队、5个 HSS-2B航空队、6个航空训练队、1个航空训练支援队、1个航空运输队、1个航空扫雷队;直辖队为自卫舰队的直属部队,包括扫雷队群、运输船队和补给部队。地方队共有5个队,每队通常编有2个护卫队、1-2个扫雷队及警备队等。
海上自卫队参谋部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最高指挥、管理机关,主官是海上自卫队参谋长(上将军衔)。自卫舰队是日本海军第一线机动作战部队,是日本海军的主力,它可以进行海上、空中和水下立体的联合作战。舰艇吨位占其海军总吨位的2/3以上,飞机占其海军总数的60%以上,人员约占海军总数的40%。地方队是日本海军的地方性防御部队,直属海军参谋长领导,主官为地方总监(中将军衔)。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共有各型舰艇163艘,约40万吨,大中型舰艇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其中驱逐舰和护卫舰58艘,这些舰艇装备先进,均采用了隐形、新材料、电脑、垂直发射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军舰是近10多年装备的新舰,有的舰艇甚至比美国的舰艇还新。潜艇19艘,有最新的“大潮”级1艘、“春潮”级 6艘、“夕潮”级10艘、“涡潮”级2艘(训练)。潜艇均设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配备日89制式重型鱼雷、“鱼叉”式反舰导弹共20枚。飞机330架,其中85%为岸基飞机,约280架。岸基飞机中,反潜机158架(P-3C反潜巡逻机100架),各种支援飞机120全架。日本海上自卫队固定翼反潜飞机和反潜直升机的配置数量,除美国海军外,其他国家海军难以比拟。
日本海上自卫舰队主要担负海上机动作战任务,地方队则担负近海防御任务如沿岸防御、基地警戒、反潜护航、扫雷、后勤补给、装备维修等。海上机动作战包括反潜护航、海峡封锁、保护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水面打击、扫雷布雷等。这些作战以海上自卫队为主,其他军种协同实施。根据本国南北狭长的地理特征以及考虑到未来海上作战的需要,日本将海上自卫队的主要作战兵力相对固定地部署在横须贺、吴港、佐世保、舞鹤、大凑五大海军基地和鹿屋、八户、厚木、岩国、馆山和那霸六大航空基地,其中尤以横须贺和佐世保是兵力部署的重点。日本海军一半以上的主战舰艇和3/4的反潜作战飞机都部署在横须贺和佐世保基地以及周围的航空基地内。横须贺是日本海军舰艇部队的指挥中心,设有联合舰队司令部、护卫舰队司令部和潜艇舰队司令部,同时它也是美国第7舰队在西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日本首都东京以及横滨、名古屋等大商港都在横须贺警备区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日本海军的重点设防区。横须贺地处日本列岛的中部,平时部署兵力,战时可南北支援和东西机动。日本1000海里海上航运带的东侧列岛屏障,也在横须贺警备区内,至美国的东南海上航线的反潜护航任务也将主要由部署在横须贺的部队承担。佐世保位于对马海峡的出口处,在佐世保部署重兵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战时控制和封锁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日本通向东南亚的西南航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