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第一位空军英雄
乐以琴
(1914—1937)
四川芦山县人。年,乐以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高级中学,随后考入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学院。“九一八”事变后,乐以琴决心投笔从戎。1933年,乐以琴考入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经过两年的学习,毕业成了一名中国空军。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乐以琴首战日军就击落4架敌机,被誉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同年12月3日,在南京保卫战时,乐以琴的战机中弹,跳伞时头部受重伤不幸去世,年仅23岁。
少小立志
乐以琴原名乐以忠,1914年11月出生于四川芦山县。其父亲乐和洲曾是清朝的武举人,他为人忠厚、正直,辞官不做,归家侍奉父母。他有两个弟弟,兄弟三人一直没有分家。三兄弟一共有 17个子女,其中男孩子有10位,乐以琴在男孩子中排第6位。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大乐和洲主内,老二在外经商,老三从军。乐以琴的母亲为人温和、慈善,文学修养颇高,是邻县一大家闺秀,她幼年随家里的男孩在家读书,因而学识很高。嫁到乐家以后,她不但主持家政,抚育子女,而且担任家庭教育之责。
小时候乐以琴爱坐在母亲的膝前听她讲故事,母亲最爱讲岳飞的故事,说他们家都是岳飞的后代,当年秦桧为了斩草除根,到处缉拿岳家后代,他们这一支为了逃避追捕辗转来到四川芦山,被迫改姓乐。后来乐以琴曾撰文说起这事,他认为这是母亲故意说来勉励他的。
乐以琴读小学时,有一天到同学家里去玩,看见同学哥哥养的小金鱼、小兔子很可爱,院子里还种植了自己家里没有的鸡冠花。他就向同学的母亲说,想买一对金鱼回家自己饲养。谁知第二天,同学母亲亲自上门带了5对金鱼送给乐以琴。不久,乐以琴又把兔子和鸡冠花都弄到家里来饲养和栽培。9岁那年暑期,他和兄弟与邻居小孩在屋后树林里捉了500多只不同品种的蝴蝶。从此他就爱上动植物,梦想长大以后当生物学家。
投笔从戎
1929年,乐以琴在家乡初中毕业后来到成都,就读于华西协合高级中学。在华西协中,乐以琴的体育成绩非常好,他跑得快,是学校有名的田径运动员,还曾代表四川出席全国运动会。1931年,乐以琴中学毕业,他立志考入大学学生物,而父亲却想让儿子学医。乐以琴的哥哥、姐姐有七八位都是学医的,大哥乐以勋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姐姐乐以成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是四川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生。
1931年,乐以琴考入了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物学。刚进校不久,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乐以琴看到无辜同胞被日军杀害,很愤怒,渴望从军杀敌。1932年冬天,报上刊登了中央航空学校招收第二期飞行生的启示。乐以琴下定决心投笔从戎,报考航校。
1933年春天,乐以琴得到了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复试通知书。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是中国现代航空教育的摇篮,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训练队。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该航空训练队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2年,中央航空学校在笕桥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
复试后乐以琴被航校录取了,他入学时的队长是人称“独臂飞将军”的石邦潘,石将军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役中击落日军“13式”舰载歼击机1架,随后被日机击伤失去一臂,是抗战第一位击落日机的中国飞行员。乐以琴经过6个月的新兵训练学习后,顺利地通过考试,1933年9月1日被编入笕桥空军第二期,进入航校学习飞行技术。
笕桥航校的飞机驾驶学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级,每级4个月的学习时间。初级和中级学习基本飞行,高级专门学习驱逐、攻击、侦察和轰炸飞行。每级飞行训练结束都要进行考核,考试合格方能进入下一级的训练,不及格的学员予以淘汰。
在笕桥航校机场,乐以琴被分在第十组,他的教官是高志航。高教官是留法学航空的,回国后入航校第一期,毕业后任飞行教官。航校的生活不同一般的大学,乐以琴他们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上午飞行,下午上课,晚上自习。飞行训练也是非常严格,一有差错就要被罚。乐以琴就有两次被罚,一次是在中级飞行训练中,乐以琴起飞不慎被罚立正5分钟;另一次是在高级飞行训练中,乐以琴飞出了教官指定的范围,被罚一天禁闭。
1935年,乐以琴从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
首战告捷
1936年,乐以琴被编入由他的教官高志航任大队长的第4大队22中队,乐以琴担任分队长,驾驶美国产的霍克鹰式双翼单座战斗机,他的座机号是2204。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淞沪会战。14日下午,早已潜伏在河南周家口机场的第4大队,接到命令全队紧急飞往杭州笕桥机场和安徽广德机场参加上海保卫战。而此时,日军为了摧毁中国空军,派出了两队共18架轰炸机,分别偷袭笕桥机场和广德机场。在大队长高志航的带领下,21中队率先对日本空军展开了空中打击。在十多分钟的空战中,击落日机3架,其中两架都是高志航打下的。乐以琴所在的22中队和23中队赶到广德机场时,机场已遭敌机轰炸。八一四空战第4大队狠狠打击了日军,更严峻的空战在等待着中国空军。
第二天,日本海军航空队派出了34架飞机直扑笕桥机场,第4大队起飞迎战。乐以琴首次与日本空军交战就显示出他出色的本领。他沉着、机智、敏捷地驾驶着战机犹如蛟龙般在敌机中穿梭,见准时机扣扳机,一串子弹射向敌机。敌机应声冒烟栽下去,乐以琴旗开得胜打下了一架日机。大队长高志航、23队梁添成也分别击落敌机一架。越战越勇的乐以琴抓住时机再次对准日机猛烈开火,亲眼看见被他击中的敌机在空中爆炸成碎块坠落下去。日军航空队被中国空军第4大队打得四处逃窜。乐以琴紧追逃跑的敌机,从杭州的笕桥一直追到绍兴曹娥江上空,乐以琴把最后的子弹都射向了敌机,又打下了两架日机,一架栽入曹娥江中,一架坠落于山麓中。空战结束后,乐以琴不解气地对战友王倬说:“他妈的,我打下一架日机后,怒火未息,我摸摸自己脑袋还在,身上也没有出血,反正自己已经够本了,于是又向第二架、第三架日机追去并瞄准开火,直打到第四架往下掉的时候,两挺机枪里的子弹已打完,汽油也用完了,只好放其他敌机逃生。”
八一五空战第4大队共击落日机6架,乐以琴一个人就打下4架。中国空军首战大捷,一时震动了整个世界。世界各大报纸和通讯社都报道了此次战况,美国报纸称“高志航首建奇功”,苏联通讯社报道“乐以琴一口气击落敌机4架”。
一次空战中单机击落4架敌机是抗战时中国航空史上的奇迹,这真是大长中国人的志气,灭日本人的威风。人们把高志航、乐以琴、刘粹刚、梁添成称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
不幸捐躯
按国际惯例,凡在空战中击落敌机5架以上的飞行员被称作“王牌飞行员”。八一五空战乐以琴击落敌机4架,8月21日,乐以琴奉命阻击日机,在上海西郊又击落两架敌机。从8月15日到21日,仅仅7天的时间,乐以琴就打下了6架日本飞机,因而乐以琴是我国空军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
淞沪会战时,乐以琴奉命飞往浦东,在张发奎炮兵阵地上空与日机作战,他的战机不幸中弹,失去控制。乐以琴从4000多米的高空跳伞,然而日军却不顾国际公约,对丧失战斗力的乐以琴开枪射击。幸好没有被日军击中,乐以琴着陆后被当地民众送回了基地。随后,乐以琴调防南京。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当时我国工业落后,不能自己制造飞机,从国外购买的战机跟不上战场上的消耗,而日军却自己能生产飞机,源源不断补充到前线。因而中国空军战机越战越少,到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时,中国空军能飞上天的战机已不足20架。12月3日,中国空军只有乐以琴和董明德两人升空对付数十架日机。面对众多的敌机,乐以琴毫不畏惧,他用娴熟而高超的飞行技巧在敌机中穿梭飞行,他利用两架企图左右夹击他的日机相互碰撞,日机在空中爆炸而亡。激战中,乐以琴的战机中弹,飞机冒着浓烟向下坠落,他被迫弃机跳伞。有上次跳伞被日军在空中射击的经历,乐以琴决定冒险推迟打开降落伞的时间,这样可以缩短在空中降落的时间,减少被日军射击的机会。不幸的是开伞时间晚了一点,他落地时头部受重伤去世,年仅23岁。
为了展现英勇的中国空军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1939年,中央电影摄影场以乐以琴、阎海文和沈崇海三位空军烈士事迹为素材,拍摄了一部电影《长空万里》。演员的阵容强大,有著名的演员白杨、金焰、高占非、王人美、魏鹤龄等参加。1941年12月在重庆公映。
时隔36年,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以高志航、乐以琴、刘粹刚、沈崇海、阎海文等空军在淞沪战争时打击日寇的八一四、八一五空战的事迹,拍摄了电影《笕桥英烈传》,于1977年公映。该片荣获第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彩色影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 、最佳录音奖。
2011年,华谊天意影视有限公司又以高志航、乐以琴、刘粹刚、沈崇海等抗战时期的空军英雄的故事拍摄了30集电视剧《远去的飞鹰》在全国电视台播映。
Ⅱ 岳飞将军后代今在那里.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后遭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淳熙五年(1178),追谥武穆。宁宗朝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改溢忠武。《宋史》有传。著有《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词《满江红》是千古绝唱的名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是千古名言。
核心提示
黄梅县有“三宝”:黄梅戏、五祖寺、“岳坟”。
所谓“岳坟”,并非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飞墓,而是他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在黄梅县的人生归宿。
据史料记载,当年岳飞被害于风波亭之后,岳震、岳霆逃到黄梅县避难,并世代繁衍生息。民族英雄岳飞的血脉和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光大。
祭“岳坟”、拜“武穆古枫”、打“岳家拳”、赏“岳体”书法、吃“油炸桧”、唱《满江红》,这成了黄梅县三千多岳飞后裔的特殊“胎记”。
“岳坟”“精忠报国”,精神象征
10月22日,秋风阵阵,记者来到黄梅县苦竹乡养马村聂家湾,拜谒老树坡上的“岳坟”,凭吊忠魂。
大墓前有一块石碑,刻有“大宋敕封朝奉大夫岳震、朝散大夫岳霆之墓”。
中华岳飞思想研究会黄梅分会秘书长、岳飞第二十八代后裔岳和军说,古墓碑已于1958年被人抬去修水库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把自己祖宗的墓碑搬去搞建设。岳和军曾悬赏1000元想找回古墓碑,但至今没有音讯。
现在的“岳坟”,已是黄冈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岳和军说,北京一个岳飞后裔巨商多次前来考察,想投巨资把“岳坟”打造成表现“精忠爱国”思想主题的纪念地。
岳震、岳霆为何不在西湖陪伴父亲,为何不落叶归根河南汤阴,却长眠于吴头楚尾的黄梅县?
据史料记载,公元12世纪初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金兵长驱直入,绵延鄂豫皖的大别山便成为南宋王朝长江以北的最后防线。
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军事位置突出,而该县五郎关(即今日的养马岭)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130年,岳飞带着年仅10岁的四子岳震,率军镇守五郎关,沉重打击金兵。
正当岳家军凯歌高奏之时,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鼓噪议和,昏君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岳飞不得不班师南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风波亭。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养马村71岁的村支书聂和发,带着记者寻找岳震、岳霆的遗迹。虽经800余年的沧桑,聂家湾的岳家居宅、岳家花园、岳家学堂的遗址,教拳习武的演武场、操练兵马的养马岭、伏马槽等场地,仍历历在目。
“岳家拳”《武穆遗书》,惊现天下
岳家拳以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实战性强闻名。
黄梅是国家命名的“武术之乡”,获此殊荣就在于有岳家拳。当年,金兵被岳家拳打得闻风丧胆,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岳飞一生有文武两部著作,但世人只见其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即逝后被辑成的《岳武穆遗文》),却不见那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后来被辑成的《武穆遗书》)。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许多侠士为争夺《武穆遗书》打得头破血流。可是,著名作家、“黄梅通”周濯街却通过考证得出结论:《武穆遗书》在黄梅。
据考证,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
在黄梅县小池镇,记者见到了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他是闻名鄂赣皖的岳家拳传人。1986年,他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他的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和《武穆遗书》于800年后,重新浮出水面。
作为忠烈之后,岳进深明大义,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并获得300元奖金。
然而,让岳进感到苦恼的是,他的儿女都不愿学岳家拳。他的女儿学的是跆拳道,她嫌岳家拳不够“漂亮”,父亲告诉她,岳家拳不是花拳绣腿,打的就是实战。他的儿子牛高马大,却怕练拳吃苦,岳进自称当年练岳家拳,练得尿血。
著名作家周濯街对清代《黄梅县志》考证后发现,自南宋至清光绪年间的600多年里,黄梅县上了县志的武举人、武进士就有300余人之多。
今日之黄梅,“岳家拳”的拳师更是不胜枚举,武师雷杰挟“岳家拳”之雄风,曾获得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金奖。
“武穆古枫”五条刀痕,见证历史
黄梅县黄梅镇岳家湾村是岳家后裔的一个聚居地。
600年前,岳飞后裔中的一支从聂家湾搬迁至此。为了纪念岳震、岳霆两位先祖,他们在村头种下一棵两个枝丫的枫树。而今,“武穆古枫”已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发现,大枫树上有5条明显的刀痕,岳飞的第二十八代后裔、78岁的村主任岳旭梅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
他说,5条刀痕,便是5次劫难。
1931年,侵华的日本鬼子修碉堡要砍枫树,被全村的岳家后裔团团围住。日本人将一岳家拳师的手臂砍断,也没能砍成大枫树。
此后,大枫树又分别经历了汉奸保安团和国民党军队的砍树风波,均被岳家后裔挡住。
1958年大炼钢铁,当地“砍树队”要砍大枫树;1959年,公社大办企业,也要砍树做榨筒,都被拦了下来。
岳老说:“人逢大难不死,必贵;树逢大难不死,必灵。”于是,岳飞后裔自发捐资,把“武穆古枫”打造成祭拜先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场所。
兴之所致,岳老给我们唱起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精忠报国”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灵魂所在,他的黄梅后裔禀承了这一精神特质。
著名作家周濯街告诉记者,他调查考证发现,抗战时期,黄梅县的岳飞后裔和“岳家拳”拳师等80余人,成立了一支“武术抗日锄奸队”。白天,他们是安分守纪的“良民”;夜里,他们是神出鬼没的武术高手,常常偷袭日军和汉奸,搅得他们鸡犬不宁,又无可奈何。
“油炸桧” 特殊民俗 永志不忘
黄梅岳飞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岳和军告诉记者,要辨别是否是岳飞后裔,你只要看他家中堂是否挂有岳飞像,或是“还我河山”字幅,是否会打“岳家拳”,是否为唱《满江红》,这些都是黄梅3000岳飞后裔的特殊“胎记”。
事实上,黄梅的岳飞后裔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岳飞遇害的日子,正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每逢岳飞的忌日,他的黄梅后裔都要吃素,以示悼念。
黄梅的岳飞后裔爱吃油条,且不把油条叫“油条”,而叫做“油炸桧”,以此来表达对卖国贼秦桧的痛恨。
岳和军说,黄梅的岳飞后裔没有给祖宗丢脸,在日军侵占时期,岳家没有出过汉奸,解放以后的半个世纪,岳家没人进过监狱。
岳飞是一个武将,他的后裔操练武艺自然不在话下,就是笔头工夫也禀承了先祖的灵气。
在黄梅县城走一下,你就会发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招牌几乎是一个字体,浑厚质朴,苍劲有力。一问,才知道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后裔岳士杰独创的“岳体”书法。
黄梅是著名的“楹联之乡”,人们都爱贴对联,且以岳士杰的“岳体”对联为荣。每逢春节,岳士杰每天写春联要伏案十七八个小时。
据介绍,岳老生前最爱写的还是“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黄梅的岳飞后裔中,文才武将人才辈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岳家的大老板也是层出不穷,其中黄梅县岳飞思想研究会的会长岳祥、副会长岳学红都是当地颇有威望的亿万富翁。他们说,商品社会谈“精忠报国”,办企业是最直接的方式。(记者胡成 通讯员王政 孙中书)
Ⅲ 岳家军从严治军典故
绍兴十年岳飞北伐前岳家军的兵力状况
南宋初年,岳飞一手带出的岳家军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在频繁的战事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
岳飞早年曾随东京留守宗泽守卫开封。宗泽死后,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原本为宗泽部将的岳飞也就成了杜充的部属。后来杜充要放弃开封南下,岳飞进言说中原之地不可放弃,然而杜充不听,于是岳飞被迫随主将杜充南下,来到建康(今南京)。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兀术)率军南下侵宋,在南宋诸将皆溃的不利形势下,岳飞仍然奋力作战。不久,时任建康行营留守的杜充向金人投降。面对主将投敌、士卒溃散、百姓惶惶呼救的乱局,岳飞招集东京留守司军的散兵,慷慨陈词,激励众人说:“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士卒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追随他抗战到底。
随后,岳飞指挥这支为数不过几千人的部队转战江南的许多地方,所部秋毫无犯,在与金国女真兵及各地流寇的作战中,接连获胜,并于建炎四年收复建康(今南京)。不久,南宋朝廷任命岳飞为通州、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此时的岳飞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而岳家军也在这时开始形成。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独立成军之初,只有正兵不到一万人。此后经过一些列的征战和收编,到绍兴四年( 1134 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时,岳家军兵力已增至三万五千多人。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杨么之乱之后,在收编湖湘农民起义军的同时,又合并了一些地方军队,使岳家军的兵力大增。
在绍兴五年(1135年)的南宋军队整编中,原湖湘农民起义军中的壮丁五、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再加上此后拨隶岳飞统辖的荆湖南路安抚司统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统领焦元、丘赟等部约一万二千人,以及杜湛所部调归岳飞统辖时带来的八千蔡州兵,此外还有江南西路安抚司统制祁超、统领高道等部约八千五百多人,这样实际受岳飞节制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十几万之多,而以后岳家军的兵员也大体维持在十万人左右这个数量,直到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害。
到绍兴九年(1139年),岳家军总兵力已经增至十万多人,有统制官 22 人、将官252人,其中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人,在岳家军诸将中,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重要副手。当岳飞不在军中时,王贵和张宪可以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以上五人都是岳家军的中坚将领。而在同一时期,淮西张俊所部统制官只有10人,淮东韩世忠统所部统制官只有11人。
在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前,以长江边的鄂州为基地,岳家军军一级的编制至少有十二军,计有:一、背嵬军;二、前军;三、右军;四、中军;五、左军;六、后军;七、游奕军;八、踏白军;九、选锋军;十、胜捷军;十一、破敌军;十二、水军。其中踏白军和游奕军都是马军番号,而作为岳飞亲军的背嵬军,也基本上以骑兵为主。而根据当代宋史研究专 家王曾瑜 先生的考证,当时岳家军全军约有十万多人,平均每军约八千余人。故踏白、游奕和背嵬三军相加,大概有两万多人的马军,也就是说,岳家军当时有两万多人的兵力是骑兵。此时的岳家军已经成为步兵、骑兵、水兵各兵种齐全的强大军事集团,规模居南宋诸军之首,且实力最强。
但如此以来,问题就来了。宋朝一向马匹缺乏,南宋尤其如此,岳飞是从哪里弄到那么多战马来组建骑兵的?据考证,这么多战马既不是南宋朝廷给的,也不是买的,而是岳家军在与金国以及金国所扶植的伪齐政权作战时缴获的。
早在绍兴六年(1136年)八月,岳飞第二次北伐,兵进伊洛,其麾下猛将杨再兴率军攻克西京长水县时,夺取了伪齐政权的一个马监,缴获战马一万多匹。在同年十一月进行的第三次北伐的过程中,岳家军又从伪齐那里俘获战马四、五千匹、骑兵千余人。就当时情势而言,伪齐政权得到金国的全力援助,马匹得来甚易,加上北宋时也曾在西京洛阳设置洛阳马监(《宋会要辑稿》),而且洛阳地处伪齐境内腹部,在此畜养大批马匹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是敌人万万想不到,岳家军进军竟如此迅速。而缴获的这约一万五千匹战马,加上以前历次战役所缴获的战马以及南宋朝廷曾拨给岳家军的少量战马,则为岳家军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
岳珂在《鄂国金佗稡编》卷22《吁天辨诬卷之二淮西辨》中提到“而况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而八千余骑亦不可谓寡矣”,——也就是说,在经历绍兴十年的颖昌大战和朱仙镇之战之后的次年,岳飞率部救援淮西的时候,仅出征的背嵬马军就有八千多骑,这也是后来岳家军能够在野战中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重要原因。
南宋军事家华岳在其所著的兵书《翠微先生北征录》卷八中写道:“臣闻呈试有四门马枪,拣指有马上单枪。岳飞教荆襄之兵,有稽枪射。李显忠教关西之兵,令弓手带枪,枪手带弓。马军之有枪,尚矣。自近代,善马射者不善马枪,所以海队只选马枪一十八条、正副旗头六名,其余皆系弓箭。立为定制,不容增减。盖新刺马军、新补马校不练教习,不熟弓马,两手挟弓犹恐不能施放,更责以马枪兼人之能,则彼安能独办?要之,一队皆系老旧马军,则令各稽小枪,而不拘以十八人之数;皆系新招生疏之人,则令专事弓箭,而不拘以正副旗头之额。庶不强人以短,而反害其所长。是谓枪制。”
显然,马上用枪并非易事,而岳飞能“教荆襄之兵,有稽枪射”,显然对岳家军骑兵的要求甚高。须知岳飞本人就善于骑射,素有“勇冠军”之名,有他教导,让将士熟练掌握射技枪法,此等精兵,自然非同小可。
此外,根据《鄂国金佗稡编》卷九《遗事》记载:“臣云(岳云)尝以重铠习注坡,马踬而踣,先臣(岳飞)以其不素习,怒曰:”前驱大敌,亦如此耶?“遽命斩之,诸将叩头祈免,犹杖之百,乃释之”,由此可见,岳飞平时要求岳家军骑兵必须身披重铠,苦练冲陡坡、跳壕沟等战斗动作,非常注重实战效果。也只有经过如此严格训练的岳家骑兵,才能在中原大地上和金兵争锋。而建成这么一支总数两万左右的强大骑兵部队,为岳飞成为南宋诸将中唯一敢于主动向金国发起进攻的稀世名将提供了重要条件。
纵观岳飞组建岳家军的过程,有以下几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贵精不贵多的组军原则。二是组建一支高效率的幕僚机构。三是重视骑兵建设,在当时仅背嵬军(岳飞的亲军)中的骑兵,就有8000余骑。
此外,岳飞治军,以严明军纪而著称于史,“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南宋学者周密在其著述《齐东野语》中称岳飞军纪为“中兴第一”。岳家军有着中国古代军队最严格的训练体系与战斗纪律,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对百姓秋毫无犯,对敌人则如虎狼一样凶猛。严明的军纪,是岳家军保持强大战斗力和维持良好军民关系的保证。更与宋朝其他军队不同的是,岳家军还是一支富有信仰的军队,他们牢记国耻家仇,以忠义许国、同仇敌忾,为雪国耻、抗击外侮、恢复旧山河而战,故士气旺盛。
岳飞还认为,管理军队,仁、信、智、勇、严五者缺一不可。岳飞平时与将士同甘共苦,在战场上则以身作则,冲锋陷阵,“每战尝自为旗头,身先士卒”。岳飞还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由于恩威并施,使岳家军内部和睦,关系融洽,表现出强大的内聚力和战斗力。用今天的话来说,以上这些都是岳家军强大的软实力。
南宋东州爱国人士王自中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九月所撰的《郢州忠烈行祠记》中曾提到岳飞治军的以下品行:“一曰忠:临戎誓众,言及国家之祝,仰天横泗,士皆欷欤而听命。闻大驾所幸,未尝背其方而坐。二曰虚心:食客所至常满,商论古今,相究诘,切直无违忤。三曰整:兵所经,夜宿民户外,民开门纳之,莫敢先入。晨起去,草苇无乱者。四曰廉:一钱不私藏。五曰公:小善必赏、小过必罚,待数千万人如待一人。六曰定:猝遇敌,不为摇动,敌以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七曰选能:背嵬所向,一皆当百。八曰不贪功:功率推与其下。”显然,具有这些杰出治军品行爱国将领岳飞所带出的军队确实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劲旅,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这支军队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正如当代宋史研究泰斗 王曾瑜 先生所指出的,南宋初年的各支宋军中,只有岳家军是进攻型的军队,而当时具备“直捣黄龙”、光复故土的决心和能力的宋朝统帅,只有岳飞。
后记:
早在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汉六郡之后,岳飞即提出组编“精兵二十万”以实现“直捣中原、恢复旧疆”的战略主张,并曾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由于宋高宗等人的对武将做大的担忧和阻挠牵制,岳飞组编“精兵二十万”的计划一直未能落实。此后,岳家军的总兵力一直维持在10万人左右,与20万的预定数目相去甚远,这也成为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制肋因素之一。
所以 后来在绍兴十年北伐初期,岳家军接连打了一系列的胜仗,收复失地甚广,为其他各路宋军望尘莫及,但是占地甚广却造成了兵力分散,又成为严重的军事弱点。 在得不到友军配合的情况下,随着光复地区的日益扩大,岳家军不仅要继续完成战斗任务,还要奉命“分拨兵将,严为守备”广大新收复地区,因此,兵力分散、兵员不足的问题也就日益突显。
面对孤军深入、兵力分散、得不到友军配合的不利形势,岳家军只有缩短战线,才能集中兵力御敌。于是参与北伐的岳家军各部不得不中止正面推进,并尽量集结、相互靠拢。
然而,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兀术)看到有机可乘,不待岳家军集结完毕,就抓住战机,抢先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接着就发生了金国军队主力与岳家军之间的战略决战,——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岳家军将士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Ⅳ 在中国有哪些爱国的人
1、 钱学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
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
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人民对美国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Ⅳ 岳家军事迹当时的社会背景
绍兴十年(年),普通的一年,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年,金国主战派重新掌权,撕毁绍兴九年的和议,发兵南下,金宋两国在绵延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展开生死大战。为反击金军进攻,宋军五路兴兵,北进中原,战果颇丰,其中岳家军更是连战皆捷,进抵距北宋旧都汴京仅45里的朱仙镇,金国“自燕以南,号令不行”,大宋中兴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宋高宗一日十二面金牌,将南宋上下“收拾旧山河”的美梦击得粉碎,岳飞被迫收兵南返,留下“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的喟叹。千百年来,这次“虎头蛇尾”的北伐令无数豪杰扼腕,也引发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 顺昌之围与岳飞北伐
绍兴九年(1139年),金宋达成和议,金国将陕西、河南归还南宋,但金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因此爆发激烈冲突。主和派完颜昌(挞懒)、宗磐、宗隽在斗倒宗翰一派后也失了势,完颜昌被贬为燕京行台左丞,在金熙宗完颜亶的支持下,女真贵族中最坚定的主战派宗弼(也就是兀术)和宗斡重掌朝政。宗弼晋封都元帅、越国王,仍领行台尚书;宗斡晋封太师,梁宋国王,仍领三省事;很快,完颜昌就因“与宋交通、倡议割地”被处死,大权在握的宗弼被金熙宗授予全权,“诸州郡军旅之事,决于帅府;民讼钱谷,行台尚书省治之”。对于绍兴九年的和议,宗弼和宗斡原也赞同,但议和的基础却是反对归还河南、陕西,因此当初宗弼交割土地,率大军渡河返祁州(今河南安国),从汴京移镇河北大名时,就深以为恨,如今重掌大权,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经过激烈讨论,金国主政大臣达成了统一意见,认为:“赵构蒙恩再造,不思报德,妄自鸱张,祈求无厌,今若不取,后恐难图!”5月,金熙宗颁诏,命宗弼的都元帅府兴师问罪,尽复疆土。
当时,宗弼因降将郦琼对南宋情况比较了解,问计于他,郦琼答道:
江南军势怯弱,皆败亡之余,又无良帅,何以御我?颇闻秦桧当国用事,桧,老儒,所谓亡国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颠覆是惧,吾以大军临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胆裂,将哀鸣不暇,盖伤弓之鸟可以虚弦下也。
宗弼闻言大喜,于是四路兴兵、败盟南下,聂黎孛堇出山东,撒离喝侵陕西,李成攻西京,宗弼自己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出发,率领孔彦舟、郦琼等将及精兵10万直趋汴京,旬日之间,尽复河南故地。宗弼以战胜之威,继续进兵攻宋淮南之地。金军游骑先抵顺昌(今安徽阜阳),接着龙虎大王等人率前锋3万人“并至城下”,攻之不克。5月25日,宗弼亲率大军抵达,见城墙简陋,十分轻视,下令包围攻击,南宋名将-东京副留守刘锜率“八字军”1.8万人闭城坚守,经数日激战,屡败金军,宗弼被迫退返汴京,“自是不复出”。
顺昌围急时,宋廷曾命张俊率军救援,韩世忠以轻骑取宿州,岳飞派骑兵到光、蔡、陈、许诸州相机策应,以钳制金军主力;宗弼退兵后,各路宋军相继转入反击。宋高宗以韩世忠为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张俊为淮西宣抚使;岳飞为京湖、京西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刘锜为沿淮制置使;胡世将为四川宣抚副使;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各率所部分道出击。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一代名将岳飞迎来了他人生的最高峰,然而,在顺昌之围期间,一向主战的岳飞,所作所为却令人费解:
上文提到,5月下旬,宋高宗就在诏书中命岳飞出兵驰援顺昌,但岳飞却没有奉诏,反而求“赴行在”,面陈机密,宋高宗不准,再次颁诏给岳飞:
览卿来奏,欲赴行在,深所嘉叹!况以戎事之重,极欲与卿相见,但虏酋在近,事机可乘,已委卿发骑兵至陈、许、光、蔡,出奇制变,因以应援刘锜,及遣舟师至江州屯泊,候卿出军在近,轻骑一来,庶不废事。卿忧国康时,谋深虑远,必有投机不可淹缓之策,可亲书密封,急置来上,朕所虚伫也,遣此亲札,想宜休悉。
可是,岳家军还是没有动静,6月1日,南宋朝廷又特授岳飞为“少保”,加食邑700户,以示鼓励,6月6日,宋高宗再下诏书,命岳飞“依已降诏旨,多差精锐人马,火急前去救援,无致贼势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顷刻住滞”,语气中已有责备之意,但岳飞原有“目疾”,此时又患“寒嗽”,因此还是迟至6月11日才从鄂州出师,但也只是以前军统制张宪、游奕军统制姚政率背嵬军、游奕军骑兵出光州北上,岳家军主力仍未出发,与此相反,时驻襄阳的岳飞“复请诣行在所,面陈机密,”宋高宗仍不同意,命岳飞“疾速起发,……候到光、蔡,措置有绪,轻骑前来奏事”。
岳珂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中认为,岳飞进军迟缓,是因为文书在递送中出现延误,此议恐不成立。《武经总要?行军约束》有云:“凡行军,主将不以有无事机,并须一日发奏,仍入急递,或事非文字可传者,即差亲信驰奏。”《梦溪笔谈》也说“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可见,宋高宗与岳飞文书往来,应用急脚递,襄阳距临安3200里,“急脚递”8日可到,所谓文书延误的说法应不成立。
6月22日,宋高宗得到顺昌府陈规的奏书,告知岳飞援兵已到,因此在诏书中说了几句“卿忠义许国之诚,嘉叹不已”之类的褒语,其实,宋高宗对岳飞的表现并不满意,因为,早在十天前的6月12日,宗弼大军就已从顺昌撤退了,所谓援兵成了马后炮。
对于这一阶段岳飞屡请“赴行在”的怪异举动,岳珂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中言之凿凿,宣称岳飞欲与宋高宗商量建储之事,这是令人遗憾的杜撰。早在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已因建储事开罪宋高宗,双方深存芥蒂,军情紧急之际,岳飞不在前线督战,反而欲赴行在,重提旧事,既不合情理,更几近要胁,断无此理。
邓广铭猜测岳飞“欲赴行在”,是要商讨北伐的战略部署,这有可能,但金军此番败盟南下,其志非小,而顺昌地当要冲,一旦城破,淮南顿失屏障,个中利害,以岳飞之明察,焉能不知?岂有迟缓拖延之理?如果担心宗弼围城打援,也可袭“围魏救赵”故智,攻敌所必救,减轻顺昌压力,而岳飞两者皆不取,却要跑到遥远的临安与皇帝面谈,动机着实费解。
从今天掌握的史料来看,岳飞当时不积极救援顺昌,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相当复杂的动机,也与他对整个战略形势的误判有关。众所周知,岳飞的夙愿是北伐中原,顺昌既牵制了宗弼主力,张俊、韩世忠又已率兵赴援,金军穷于应付,这样正好给岳家军腾开了进取中原道路,因此岳飞只是以偏师应付诏书,主力仍做进图中原的准备,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此举无异于置顺昌1.8万守军于死地,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在地理位置上,张俊的中护军确实距顺昌稍近,但张俊暴而寡谋、畏敌如虎,指望他积极救援顺昌,根本不现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6月中,张俊才出兵占领濠州,命统制官赵密经苏村西进,时值涨水,宋军经6昼夜徒涉,方抵宿城,一举败金兵,6月14日,淮西宣抚司都统制王德从寿春出兵趋宿州,夜半破城,金国守将马秦投降,26日,张俊主力进抵亳州,守将郦琼闻讯,弃城而逃。
此后,宿、亳一带“遇大雨,(宋军)皆坐水中”,张俊斗志顿失,奉派到他军中的枢密承旨周聿与李若虚不同,他劝张俊执行宋高宗“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旨意,张俊自然心领神会,于是留下雄胜军统制官宋超等千人守亳州后,便偕同王德回师庐州了。
相比张俊,韩世忠的战志当然要坚定得多。当时,他率前护军从楚州出发,占领海州,分兵包围淮阳军,金兵来救,韩世忠败之于泇口镇,又遣统制官解元占领谭城,刘宝败金军于千秋湖。不过,韩军围攻淮阳军,屡战不利,统制成闵、许世安等人负伤,师老兵疲,已成强弩之末;这样,真正能够救援顺昌的,其实只剩岳家军了,也正是基于此,岳飞的犹豫才引起种种猜测。
还有一种可能是,岳飞对情报出现了误判,最初抵达顺昌的金军只有3万多人,而刘锜守军接近2万,八字军又素号善战,岳飞或许认为守住顺昌绰绰有余,因此没有积极出兵救援,而是集中主力,向中原腹心地区进攻。
最后也是最有争议的一种猜测是,岳飞出于个人恩怨,故意不救顺昌。建炎元年,岳飞曾在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麾下任职,当时王彦聚集义军攻陷卫州新乡县,突遭金军数万包围,义军突围溃散。《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这次战役中,岳飞“违公节度,以其所部别为一寨”,后来,王彦的军队重新集合,岳飞惧诛,单骑前来请罪,左右将领劝王彦“斩飞以谢众”,岳飞闻言“惶恐色动”,但王彦以用人之际,人才难得,亲自给岳飞松绑,把酒压惊。这次事件后,岳飞“终不自安,即檄使赴荣河把隘,自尔复睽”。
10月,王彦率军进入太行山,士兵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八字军”,我们不妨设想,由于在八字军中曾险遭杀身之祸,岳飞可能因此与这支部队结怨,于是才有绍兴十年不救顺昌之举,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缺乏证据的揣测。
6月19日,也就是顺昌围解后,宋高宗根据形势,制定了反攻战略,在给岳飞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次反攻的期许以及对岳飞的倚重:
金贼背约,兀术见据东京,刘锜在顺昌,虽屡有捷奏,然孤军不易支吾,已委卿发骑兵策应,计已遣行。续报撒离喝犯同州,郭浩会合诸路,扼其奔冲,卿之一军,与两处形势相撞,况卿忠义谋略,志慕古人,若出锐师邀击其中,左可图复京师,右谋援关陕,外与河北相应,此乃中兴大计。卿必已有所处,唯是机会不可不弃,付此亲札,想宜体悉。
应该说,诏书对进军的部署写很明确,岳飞早在绍兴五年,就已定下以襄阳、鄂州为基地,连结河朔,直捣中原的战略方针,这时,岳飞的军队实际上已分为五部分,我们按现代军事战略的标准,可将其区分为:援淮军、挺进军、野战军、主力军和留守部队:
一、援淮军,前军统制张宪、游奕军统制姚政率骑兵出光州援顺昌;
二、挺进军,京东路以李宝、孙彦的部队进行游击,梁兴、赵云和李进各率一军,与别将董荣、牛显和张峪所部一同渡河北上,联络两河义军。
三、野战军由武赳、郝义率步兵出虢州与陕州忠义军吴琦、商州知州邵隆会合,切断宗弼军与正在陕西作战的撒离喝军的联系。
四、主力军,岳飞本人出平靖关、信阳军,向蔡州攻击,目标直指汴京。
五、留守部队,驻扎襄阳、鄂州的部队和水军负责江西路江州到江东路池州的江防,保障后方。
6月22日,宋高宗分遣朝臣携带诏书前往各军主将处,其中司农少卿李若虚赶赴德安(今湖北安陆),与岳飞“计议军事”,他带来宋高宗的旨意:
金人再犯东京,贼方在境,难以召卿远来面议,今遣李若虚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机御敌之事,卿可一一筹划措置,先入争递奏来,据事势,莫须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其施设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则彼必猖獗,机会之间,尤宜审处,遣亲札,指不多及。
在这份诏书中,宋高宗似乎是有条件同意岳飞北伐,但李若虚还带来一份口谕,说 “兵不可轻动,宜少班师”,当时,岳家军主力既已出发,岳飞认为机不可失,李若虚激于大义,也深表赞成,主动了承担“矫诏之罪”,鼓励岳飞放开手脚,继续完成北伐大业。
在金军方面,宗弼退返汴京后,以昭武大将军韩常守颍昌,翟将军守陈州(淮宁府),三路都统阿鲁补守商丘(宋称应天府,金称归德),建立了以颍昌、陈州、商丘为据点的外围防线;宗弼与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赛里(完颜宗贤)、镇国大王率主力屯汴京,机动作战;山东方面,金将赤盏晖的部队控制着登、莱、沂、密四州,掩护汴京的侧翼;在豫西,金国的河南尹李成、王胜等人率军驻守西京洛阳、河阳,构成了汴京的西部防线。
关于岳飞在北伐中的具体战斗过程,前人已有充分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岳家军主力的进军路线大致是经德安、平靖关、信阳军北上,直扑蔡州、郾城,整个北伐大约持续了一月时间。从6月底到7月27日岳飞奉诏班师,岳家军与金军进行了大小数十次交战,所向无敌、连战皆捷,基本实现了岳飞扫清外围,最后会攻汴京的战略计划。
7月14日颍昌大战后,岳家军乘胜追至距汴京仅45里的朱仙镇,宗弼亲率10万大军迎战,又被岳飞以背嵬军500骑摧破,于是退回汴京固守。
□ 朱仙镇大战后的中原战场形势
朱仙镇战后,中原战场的形势非常微妙,岳飞在给宋高宗的奏章中认为:“虏人巢穴尽聚东京,屡战屡奔,锐气沮丧,得间探报,宗弼已尽弃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这种说法表明了岳飞对当时战略形势的观点,但是否符合事实,很值得商榷,金军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是否已“锐气沮丧”,准备逃走,这缺乏明确的记载可以佐证。
首先,我们之所以说宗弼主力一败再败,逃回汴京,这主要是基于宋人的记载,《金史》是概不承认的,《宗弼传》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金史》是元人所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女真人避讳,而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则说“宗弼再提兵,与宋将岳飞战,连败”,承认了失败,但也没有提到金军陷于瓦解的情况,宇文懋昭是所谓淮西归正士人,习知金国情况,其说或不虚。
从上述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在宋人记载中空前激烈的所谓郾城大战和颍昌之战,对金人来说,可能还至于伤其原气。金军在汴京周围,仍保有强大兵力,韩常在长葛还有5万兵力,韩世忠围攻淮阳军不克,张俊、王德、杨沂中的主力迁延时日,还在亳州、宿州一带徘徊,商丘仍在金军手中。
朱仙镇之战,后经文艺作品的演绎,流传众口,但在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以前,根本就没有任何史书提及这次战役,因此很可能是出于虚构,既令属实,则宗弼以10万大军出征,虽被岳飞500精骑摧破,但这种小规模战斗,不可能消灭宗弼太多的有生力量。
与此同时,却有记载表明,当时宗弼不仅不准备放弃汴京,而且颇有故示虚弱、诱敌深入的可能,史载宗弼“与龙虎大王等会于东京,议以为(宋军)诸帅皆易与,独岳飞孤军深入,且有河北忠义响应之援,其锋不可当,欲诱致其师,并力一战。”《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也说“方宗弼夜弃京师,将渡河,有太学生扣马谏曰‘愿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宗弼曰‘岳少保以百骑破吾精兵十万,京城中外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也?’生曰‘不然,自古以来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宗弼亦悟其说,乃留居”。在《大金国志》中亦有宗弼“出入许、郑之间,签两河军,与番部凡十余万,以谋再举”的记载,这些史实充分说明金军根本没有北逃的打算。
然而,7月16日,岳飞得知忠义军统制赵俊、乔握坚等人在金军后方攻下赵州后,便高兴地上书宋高宗说“金贼近累败,其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过河,唯是贼众尚徘徊于京城南壁一带,近却发八千人过河南,此正是中兴之时”。显而易见,岳飞把宗弼派遣8000人过河,看成是金军主力即将撤离汴京的征兆,其实从以后的记载看来,宗弼遣兵过河,很可能是为了镇压后方的义军,应是正常的军事部署,岳飞认为金人将遁恐与事实不符。
当时的中原义兵蜂起,金军处境确实困难,但远没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宗弼在汴京“签军”,无人应募,本是意料中事,应不会影响女真士兵的士气和斗志,《宋史?岳飞传》提到:“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凯、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千户高勇之属,皆密爱飞旗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似乎金军内部分崩离析。
然而,这些记载未必可信,昭武大将军韩常愿内附,岳飞派贾兴与其联系一事,就值得怀疑。韩常,燕山人,是宗弼的腹心将领,累战有功,按《金史?百官志》说法,昭武大将军是正四品武职,官位不低,宗弼的女婿夏金吾也不过是正三品的金吾卫上将军,且韩常又是一员夏侯敦式的勇将,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中,张浚以20万大军包围金兵,“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既出。”以韩常之勇,难以理解他会因暂时的失利而请降于岳飞。
以往的史料,对于河北义军的战斗力,也作了过高估计。关于这些义军的兵力,其说不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说是四十余万,到了岳珂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突然变成了百余万,如此编造夸大史实,几近儿戏。诚然,两河义军牵制了大量金军,金国怀州守将-以“狡黠”著称的乌陵思谋甚至召集父老说“若南宋军来,则不必尔等为计,我当纠率郡人,开门纳王师矣”,但这只是稳定人心的一种权谋,并不代表金国统治已陷于瘫痪,所谓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行”,有些言过其实。
当时的义军成分复杂、组织松散、装备简陋、互不联系,缺乏统一指挥,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要想攻克金军设防坚固的城市并不容易。如绍兴八年(1138年),忠义军民兵十多万人打着岳飞旗号,围攻郓州,时金国守将完颜昂仅有5000余人,双方相持几天后,占绝对优势的民兵居然攻之不克;此后,民兵又转围邳州,那里的金军只有1000多人,民兵强攻不克,又挖掘地道,都被金军一一挫败,最后金国派来援军,抗金民兵遂一哄而散。
郓州、邳州位于山东,邻近南宋统治地区,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群众基础相当好,表现尚如此不济,在金军和伪齐政权盘踞多年的中原,情况不问可知。
对于金宋战争的总体形势,也应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诚然,在残酷的战争中,南宋方面成长起了一批以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为代表的名将,不堪一击的情况早成历史,金军已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势如破竹。因此,金熙宗后,金军由全线进攻,转为对川陕、河南的重点进攻,也是这种形势的反映,金将韩常承认:“今昔事异,昔我强彼弱,今我弱彼强,所幸者,南人未知此间事也。”可见,金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如以往,但如果据此就认为南宋政权已具备了彻底收复中原甚至灭金的实力,则未免言过其实,就以这次北伐而论,岳飞虽然屡传捷音,但随着张俊、韩世忠、杨沂中的撤退,岳家军事实上已成孤军,宗弼的主力得以集中对付岳飞,这就使中原战略态势急转直下。
在今天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岳家军勇往直前,形势一片大好的描述,其实当时的形势对岳家军来说,可谓空前严峻、空前险恶,由于战线过长,岳家军分兵把口,主力已经陷于分散,在《乞刘锜依旧屯顺昌奏》中,岳飞提到“本司所管军马,已分布调发前去陕、虢、西京、陈、蔡、颍昌、汝、郑州一带,并已有差往河东、河北措置事宜,已两次申奏,乞将刘锜一军且令于顺昌府屯驻,庶几缓急可以照应。”七月中旬,岳飞又上奏朝廷,“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言词之恳切,情绪之激动,可见一斑,对此,不少史书都有记载。
例如《宋朝南渡十将传》云:“岳飞军屯颍昌,别军屯郾城,后断不得合,遣骁将杨再兴等击贼,不利,再兴战殁,飞以急告刘锜。”刘锜手下将领认为“当言于朝,而后发兵”,顾全大局的刘锜认为“皆王事也,待报则无及矣”,于是分遣别将雷仲、柳倪趋太康县,诸将以为“贼在沙河,而趋太康,非路也”,刘锜料敌如神,告诉诸将“第如言,我军至太康,彼必退矣”,当夜,宋军进至太康,金军果然闻风遁去,岳家军才得从容撤离。
当时,刘锜本已奉诏“择利班师”,但他根据战场形势,没有“轻为进止”,只是命左军统制杜玘、右军统制焦文通率军东下镇江,刘锜的军队分为前、后、中、左、右、游奕、选锋七军共1.8万人,除去左右两军后,所余者不过万人,但刘锜不顾兵少力弱,仍果断出兵援助岳飞,足可证明刘锜不愧为名将。
顺昌围急时,岳飞没有积极救援;岳家军处境危急时,刘锜却不计旧怨,毅然伸出了援手,单凭这一点,刘锜和岳飞的将道高下,可谓云泥立判。
□ 岳家军与宗弼军的实力对比
关于岳家军北伐时的实际兵力,史书一直缺乏明确记载,因此只能依据各个时期中,有关岳家军兵力的零星记载来分析了。
建炎二年时,岳飞还是一名小校,有兵2000人,受东京留守杜充的节制,建炎四年,岳飞孤军克复建康,这是他赖以成名并受知于宋高宗的一战,史载当时岳飞“军中精锐能战之士几二万人,老弱未壮者不在此数,胜甲之马亦及千匹。”绍兴二年夏,岳飞平定曹成之乱时,兵力为1.2万余人,同年,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建议宋高宗北伐中原,在奏折中也提到“今张俊军三万,韩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一千,王燮军一万三千,……刘光世军四万。”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南宋的兵制变化很大,也不是很规范,募兵仍然盛行,因此军中士卒拖家带口,具体数目很难准确估计。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整顿军队,将原来的神武左、右军和御前巡卫军整编为前、右、中、左、后、选锋、护圣七军,每军皆设统制,各军兵力不详,但杨沂中为中军统制,仅辖6900多人,岳飞为神武后军统制,却有兵一万余人,后岳飞奉调到虔州镇压农民起义,有众2.4万人,可见在当时已算是手握重兵了。
《宋会要辑稿》也说,“契勘江西见有岳飞一军二万余人,理宜就便差拨”,这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暗合,可见当时岳飞所部大约为二万人左右。
绍兴四年,岳飞提兵北伐,进攻伪齐的襄、邓六郡,在“措置襄汉乞兵申省状”中,他请求宋廷增兵,称本部人马现有28618人,准备扩编到6万人,经宋高宗批准,将荆湖北路安抚司统制崔邦弼、颜孝恭的部队编入岳家军,时崔部有3000人,颜部1900人。这次北伐中,岳家军的对手不是金军主力,因此战斗十分顺利,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军队减员很少,相反,从俘虏中补充了有生力量,兵力迅速增强。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在洞庭湖平定杨幺起义军,“得强壮者数万人以充军”,兵力又有了一次爆炸性的增长。
也是这一年,宋高宗因神武是南北朝时北齐军旧号,因此又改番号为行营护军,分别由当时位高权重的五位大将统率,韩世忠为前护军、岳飞为后护军、刘光世为左护军、吴介为右护军、张俊为中护军,这五支大军成为南宋军队的主力,韩世忠等人也被称为五大帅。
绍兴九年(1139年),韩世忠、岳飞、张俊三人所部的统制、统领、将官813人,又奉诏各进秩一等,这样,三大护军的实力又有增强,大致情况如下:
韩世忠的前护军8万人,辖统制11,统领13,正、副、准备将189,约有63将的编制,以淮东楚州(今江苏淮安)为基地;
刘光世的左护军5.2万人,辖十军,先以池州、庐州为基础,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因畏敌避战,被解除兵权,淮西兵变后,左护军名存实亡了;
张俊的中护军8万人,辖十一军,以建康府为基地,有统制10,统领14,正、副、准备将297,共有99将的编制;
岳飞的后护军10余万人,以鄂州(湖北武昌)为基地,辖十二军,有统制22,统领5,正、副、准备将252,共84将的编制;
吴玠的右护军7万人,以兴州(陕西略阳)为基地,编制情况比较复杂;
除去以上五大主力之外,南宋尚有刘锜的由八字军改编的侍卫马军司,大约2万人;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大约有3万人左右。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岳飞的后护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按目前掌握的记载,大致分为十二军,包括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其中背嵬军是岳飞亲兵,最为精锐,《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所谓“背嵬”就是给大将背酒瓶的人,“燕北人呼酒瓶为嵬,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之人负之”。
作为岳飞的亲随,背嵬军是一支疆场决胜的强大力量,据记载,仅骑兵就有8000人,岳珂也说“颍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袁甫在《蒙斋集》中有诗赞: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至于绍兴十年岳家军的实际兵力,估计应为10万多人左右,这有多项史料佐证,如“湖北转运司立庙牒”云“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沔、鄂,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独醒杂志》说“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可以一当百”。《中兴小历》记载秦桧党羽诬蔑岳飞的说法,有“岳飞议弃两淮地,守大江以南,且飞提重兵十万,无横草之劳”等语。《鸡肋集》也提到:
“刘太傅一军在池阳,月费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九十贯三百文,米二万五千九百三十八石三斗,粮米七千九百六十六石八斗,草六万四百八十束,料六千四十八石,…而岳候军月用钱五十六万缗,米七万余石,比刘军又加倍矣。”
刘光世军5.2万人,岳家军既然用度比刘军加倍,则至少应有十万之众,到绍兴十年,岳飞所部的将校级军官较之绍兴五年增长了1.8倍左右,每位将领所率的平均兵力从绍兴五年的3300人下降到绍兴十年的1200人,岳家军的军官比例之高已经远超其它四护军。
岳家军兵力虽多,但绍兴四年占领襄、邓六郡后,辖境日广,因此北伐之前必须留下足够的军队守卫后方。《毘陵集》记载:宋高宗害怕岳家军北上后,“贼骑透漏渡淮,由光
Ⅵ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军队
秦军、汉军、北府军、白袍军、唐军、岳家军、蒙古铁骑、明朝水师、戚家军、满州八旗。
1、秦军
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统一后秦朝的军队。秦军是当时强大的铁军,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为中国的统一做出巨大贡献。
秦始皇在十年内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主要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有一批运筹帷幄、勇冠三军的善战之将。
秦帝国建立后,始皇选拔大批将领充任全国各级官吏,建立由边防军、京师军和地方军构成的军事体系。他希望依靠强大的武力威镇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恒传。
2、汉军
汉军是汉王朝的军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汉高祖刘邦在沛县带领3000人起义,这是汉军的前身,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诸侯推翻秦朝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刘邦带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
汉军时间为汉朝时间:前202—8年(西汉),25年—220年(东汉)。
汉军初期由刘邦领导,作战方式主要以弓弩、车兵、步兵、骑兵混合兵团。到西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对匈奴作战需要,逐渐转变为大规模骑兵兵团作战。
汉军骑兵以重甲格斗骑兵、弓弩骑兵为主。以长途奔袭、远程闪击为主要作战方式。汉军的这次变革彻底终结了匈奴人在东亚大陆的霸权,将汉军战力推向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3、北府军
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
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流民帅军队纷纷应募入伍。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4、白袍军
白袍军,也称为陈庆之兵团,是以南朝陈庆之为将帅的军队,七千白袍军,多次以寡胜多,数次大破北魏军。
5、唐军
唐军是中国古代唐朝的军队,在唐朝皇权统治及国家军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唐前期,唐军主体是府兵,而后期是神策六军、藩镇兵。
唐前期军队由府兵、北衙禁 军、兵募、边防军和团结兵组成,唐后期的神策六军由太监把持,而藩镇兵由节度使控制。
6、岳家军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
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世居汉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
7、蒙古铁骑
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13世纪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骑兵部队,蒙古骑兵没有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宏伟的帝国-蒙古帝国。
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
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8、明朝水师
明朝水师又称大明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 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
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
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从元末朱元璋渡江战役和鄱阳湖水战开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立国近三百年,明朝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可惜中国古代军事向来重陆战轻水战,因此明朝水师的光辉也就因此而淹没了。
事实上明朝水师确实是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强大的舰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人所共知如,大扬华夏国威。明朝中后期海防空虚,但经过戚继光整顿,明朝水师重新焕发了战力。
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东来,本想将澳门纳为殖民地,但明朝水师在珠江口海战中将其重创,使其打消念头转与中国通好。
16世纪末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明朝水师在露梁海战里大败日本舰队。即使到了腐败透顶的明朝末期,明朝水师依然在澎湖之战与料罗湾海战中将荷兰殖民者击败,17世纪中叶更是一举攻占荷兰控制下的台湾。
9、戚家军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10、满州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为八旗制度下的军队。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十大最强军队
Ⅶ 岳飞真的有收复河山的能力和实力嘛
在战争面前,如果做不到到朝堂上下同心,一致对外,把全部能量投入到支持岳飞的北伐中, 可以断定,岳飞有能力但没有支持他的力量,即使岳飞北伐成功,最多也就是能收复开封而已,也只能望着幽云十六州而生叹。纵观南宋朝廷的对外策略,主战或者主和的意见纷争不断,导致整个朝堂摇摆不定,而赵构主和思想的影响是占了上风的。最多为了抵抗金人侵犯而开战,因此决定岳飞收复河山梦想的注定失败。
朱仙镇之战后,岳飞给赵构上奏《乞止班师札子》中说:“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淮西事变,是导致南宋彻底灭亡,以及岳飞被害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因为这次事变的发生,使赵构对武将的信任到了冰点,对包括岳飞在内的军事将领的极度不放心,于是宋朝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又一次沉渣泛起,而且议和派为了掌握军队的控制权,当上了宰相的秦桧与金国的开始和谈。接到十二道金牌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