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试论为什么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试论为什么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发布时间:2021-03-02 03:01:10

『壹』 我国的国防战略是积极防御,我国为什么实行阶级国防战略

早在1956年3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就已确定了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实践,毛泽东就提出了一套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原则,创造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防御作战,在战术和战役中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方针和诸多战斗范例,而早期的积极防御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不去侵略别人,但是别人如果来侵略我们,那么我们一定要反击而且要做到异常彻底的反击。和平是赞成的,但是战争也不会畏惧。这样,我们便要不断扩充军事力量,加强我国在国际上统一战线的活动,从军事和政治上推迟战争的爆发,如战争不可避免发生,我们应该在初期将敌人阻止在预定的设防地区,稳定战线,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迫使敌人转入持久战,以逐步剥夺敌人的战略主导权,利用自身的国土纵深从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是早期积极防御的主导思想和大概轮廓。
在不同时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内容也不大相同,而且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发展,建国后我国的战略方针也曾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尽管每次调整的背景不一样,内容不一样,但对战略思想的表述还是不尽相同的,积极防御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内一直存在的最高指导思想,其根本就是因为其灵活性,以及根据我国国土防御的切实结合,是最利于我国本土防御和战略走向的指导方针,而战略上讲究后发制人,战术上却强调利用国土纵深来掌握主动权,更是将攻防一体化,既是为中国国防树立了正确的防御态势,也为中国军事发展的方向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贰』 我们国防战略是‘积极防御’四个字,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国防战略请写一篇500——600字的小论文

积极防御就是坚守我们的防御,在我们防御的过程中要争取主动、争取有利态势,这叫积极防御。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为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综合考虑威胁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着眼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做好防卫作战准备。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快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战理论,增强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这一方针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同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爆发,使国家建设免遭战争的冲击。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对发展核武器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从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面对现代战争的新变化,中国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完善动员体制和机制,拓宽动员领域和范围,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国防动员体系;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现代条件下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叁』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

积极防御就是坚守我们的防御,在我们防御的过程中要争取主动、争取有利态势,这叫积极防御。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为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综合考虑威胁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着眼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做好防卫作战准备。人民解放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快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战理论,增强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这一方针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同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爆发,使国家建设免遭战争的冲击。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对发展核武器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从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面对现代战争的新变化,中国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完善动员体制和机制,拓宽动员领域和范围,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国防动员体系;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现代条件下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肆』 我国为什么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积极防御”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外交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自卫的、防御的立场,不称霸、不搞侵略扩张。社会主义性质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军事战略在本质上是防御的。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主张世界和平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者,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向全球伸手,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强调“积极防御”四个字,使我们国家的军事战略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防御”为探索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样式创造了空间。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诱敌深入仍然不失为转变敌强我弱战争态势,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的有效方法。但从战略全局上看,只强调“诱敌深入”,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且局促了对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样式的探索。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调整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思路,探寻适应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强调“积极防御”四个字,有利于进行这样的调整。
“积极防御”能够更充分地体现进攻与防御的有机统一。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好处是灵活。不向外伸手,后发制人,是就战争的防御性质而言,并不排除战争发生后具体作战行动上的进攻。积极防御是为反攻和决战而进行的防御,防御中有进攻,而不是单纯防御。1980年10月,邓小平在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时,简约而又深刻地揭示出防御与进攻的辩证关系:“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只有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与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才能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只有把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在有利的条件下同敌进行战略决战,才能彻底歼灭敌人。针对外敌可能的大规模入侵,邓小平指出,打起来以后就没有界限了,为什么你能来,我们就不能去?积极防御,也包括我们出去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战端一开,或攻或守,或进或退,一切都取决于如何消灭敌人,本就没有一定之规。去掉“诱敌深入”,保留“积极防御”,使我国的军事战略能够更好地体现进攻与防御的有机结合。
“积极防御”增强了我国军事战略的确立性和稳定性。把“诱敌深入”与“
积极防御”相提并论,带来弊端之一,就是使我国的军事战略具有不确立性,从而造成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无谓耗费。因为,诱敌深入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方针,不仅在战争反攻阶段不能在战略上实行诱敌深入,就是在战争初期也不能在所有方向上都实行诱敌深入,有些作战方向需要实行诱敌深入,有些作战方向则需要坚守。如果把诱敌深入作为普遍指导方针,势必让人感到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去掉“诱敌深入”四个字,强调“积极防御”,增强了军事战略的普遍指导性,从而也就增强了军事战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军事战略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统领功能。

『伍』 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扩张,即使中国强大了,也不会像美国那样到处惹是生非。

『陆』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是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
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的。 答案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一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坚持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不侵略别国的政策。国防政策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侵略,捍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提高军队的防卫作战能力,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柒』 如何理解我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1、积极防御是我军一贯坚持的总方针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也是我军始终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红军时期,毛泽东、朱德等根据红军的作战实际,总结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包含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又包含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成为我军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发端。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提出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制定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大大丰富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在大规模战争中熟练地将战略上内线的持久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外线的速决的反攻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发展了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实践,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2、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积极防御的内涵和实质。他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

其基本内涵是指在敌人向我进攻后,我先诱敌深入退让一步,或坚守某些要点,努力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条件和态势,并发挥人民战争的有利条件,以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歼灭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争取局部主动和胜利,逐步地转化敌我力量对比改变战略被动态势,而后适时地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直至在有利条件下实行战略决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

其实质,是在时间、空间、层次等维度上将防御与进攻结合起来,在天然具有被动性的战略防御过程中,积极实行带有主动性的进攻作战。

与积极防御相对的,是消极防御。毛泽东指出:“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消极防御单纯为了防御而防御,其消极性在于它抛弃了积极防御中所包含的积极主动的进攻内容,表现为纯粹的被动挨打。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错误者在初期“御敌于国门之外”失败后,采用以碉堡对碉堡、节节分兵抵御的消极防御方针,与敌军硬拼消耗,最终失败被迫长征。前线带兵的彭德怀评价他们是“崽卖爷田心不痛”,指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3、积极防御的内核是坚持自卫立场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本质是防御性的。这首先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是按照马列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不会去侵略其他国家,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只能是防御性的。其次是由我们国家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直面对着艰巨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需要一个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以实现国家建设的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效制止外国对我们的侵略,同时决不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能采取防御性的军事战略方针。

最后是由进行的战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曾将防御和进攻作为区分国家间战争性质的根本标准,认为防御性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攻性的战争带有侵略性因而是非正义的。我们进行正义战争,军事战略方针决不应是进攻性而只能是防御性的。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防御性本质,要求我们紧守自卫立场。一是决不去侵略别人。我们反对别人侵略我们,自己也决不去侵略别人,这是我们的基本立场,也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防御性的集中体现。二是坚持后发制人。坚持自卫立场,就要后发制人,就不能打第一枪。

当然,这个“第一枪”是政治意义上的第一枪,不能拘泥于军事上的含义。如果敌人率先侵害了我们的核心利益,把我们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就是对我们打了“第一枪”。我们出于自卫目的就可以反击,就可以用攻势行动来达成防御目的以消除敌人对我们的侵害。

(7)试论为什么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扩展阅读

在具体的战争指导中,毛泽东根据积极防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军扬长避短的实现形式,使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思想得以具体化,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战略退却。这“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毛泽东认为,战略退却就是诱敌深入,需要早做准备,加强对干部群众的说服工作。

战略反攻。这是防御战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它具有双重特性,既是战略防御阶段的行动,也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必要前提。

战略进攻。其任务在于大量歼灭敌人,攻占敌人境内的战略地域,夺取战争的胜利。毛泽东认为,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进攻——1947年中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具有自身的特点:

由战略反攻直接发展为战略进攻;选择在敌我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进行;进攻方向选择国民党军薄弱之处实行中央突破;实行不要后方的跃进方式;以农村为依托点。

战略决战。这是指挥难度最大的环节,也是决定两军胜负的环节。毛泽东一贯主张慎重初战,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千方百计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毛泽东则指示避开敌人锋芒,积极防御逐步转变力量对比。

直到1948年秋,决战时机才基本成熟,毛泽东抓住机会作出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策,组织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解放战争的胜负问题。

战略追击。这是战略进攻的继续,必须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地理条件,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如解放战争后期,对中南、西南的白崇禧集团,毛泽东提出了采取远距离大包围大迂回,断敌退路,再回打的作战方式;对西北的胡宗南、马步芳等敌,则采取了穷追猛打以小迂回包围的作战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战略追击思想,提出“要考虑积极防御,也要考虑打垮敌人后的追击问题”,还提出“要修水上铁路(造军舰)”,突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军在战略追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

『捌』 如何理解我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1、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积极防御,是指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
2、这里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其基本涵义是:是在战略防御的形式下,灵活运用多种作战形式和战法,积极进行攻势作战,逐步改变战略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通过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或挫败敌人的进攻,迫其停战求和,结束战争。
3、2015年5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说,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1)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根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坚持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前移指导重心,整体运筹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注重深远经略,塑造有利态势,综合管控危机,坚决遏制和打赢战争。

『玖』 新时期为什么要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主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些新的挑战主要是:

(一)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并且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倾向还远没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还远没有成为普遍的行为。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大国一意孤行地奉行单边主义,追求建立单极世界。国际舆论指出,有的大国谋求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实质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论和价值观重整世界。

(二)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象还很普遍,不是所有国家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受惠。贫富悬殊愈来愈大。据美林证券公司和盖普·杨公司发表的《2002年度世界财富报告》,尽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但是全球财富继续向少数富人集中,各国百万富翁又增加了21万人,人数达到710万人,他们拥有的财富高达26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2年度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披露,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的人民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每天生活费用不到1美元的人数已经达到3.07亿人,到2015年会增加到4.2亿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力发展报告》,最富有国家与最贫穷国家收入之间的差距在1920年是35比1,1975年是45比1,1992年是75比1,2001年是100比1。科技特别是信息发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数字鸿沟"同样令人担忧。

(三)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加剧,某些国家大幅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作为一大国际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的危害空前加大。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并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事件的发生及此后美国发动的全球范围的反恐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围绕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既合作又斗争的组合。

但是,综合判断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总的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决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根本因素。

第二,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中国、俄罗斯、欧盟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加紧推行独霸全球的战略,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经济一体化势头强劲,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欧、日都积极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军事和科技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优势,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复兴,重振大国地位;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和作用稳步上升,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当然,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但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和一种价值观念,不可能是"单极的"。一两个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和少数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社会繁荣进步是有益的。它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间逐渐形成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的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这种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世界潮流之下,当前大国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集中力量发展以高新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依然是各大国的政策取向。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之多的共同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广阔的生产力发展前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防不开科学。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社会分化加剧,损害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等负面影响表示不满和抗议。它促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促使全球化朝着更公正、合理、透明的方向发展。

第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崛起,和平力量还在继续增长,联合图强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人鼓舞的一个例子就是,2002年7月9日,非洲联盟第一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非的德班召开,标志着非洲联盟正式开始运转。这是广大非洲国家携手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世纪的挑战、通过联合自强推进一体化进程和实现非洲复兴的战略举措。非洲联盟首任主席、南非总统姆贝基强调,非洲联盟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团结、稳定与通力合作,建立有效机制加快非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非洲大陆的集体行动以及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其次是发展非洲国家之间各个层次的新型伙伴关系,动员各个国家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实现非洲大陆的繁荣富强。与非统组织相比,非洲联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性机构,而是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洲性政治实体,肩负着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使命。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一直是积极防御。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制定的。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安全环境和军事斗争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否则我军就难以在未来防卫作战中取胜,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现实针对性。一九九○年十二月,全军军事工作会议指出:“积极防御这个方针应该说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还应实事求是地继承和发展。”经过几年的酝酿,一九九三年初,军委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就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问题。实践证明,军委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非常及时和完全正确的。
1.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已成为战争的主要样式。从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来看,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军队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深入贯彻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重解决好从重点准备全面战争转向重点准备局部战争军事战略转移中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心是时刻抗击敌人大规模入侵,立足于打一场全面战争。全面战争立足于国土纵深歼敌,立足于把战争拖向持久,立足经过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才能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而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则立足于边境浅近纵深、空中和海上求胜;立足于战争初期就以自卫反击的形式,采取有限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立足于尽量减避免战争的扩大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仍然沿用全面战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必然会偏离战争形态的演变轨迹,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失败。因此,必须着眼于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全面战争思维模式,深入研究并尽快提出符合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编制体制、作战理论、训练方法等现实问题。
二是积极探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面临的局部战争具有多样性。但是,今后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而且是最难应付的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发生在20世纪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发生在21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带有浓厚信息化色彩的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局部战争突然性更大,战争节奏更快,战场透明度更高,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更强,以及战争的间接交战空间更大和直接交战空间更小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研究打赢未来战争方面,要针对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
三是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加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我国面临的局部战争诱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发生的方式、方向、规模等都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诱发战争的因素看,既可能起因于领土、海洋权益争端,也可能起因于其他利益矛盾,还可能起因于民族宗教矛盾的激化,等等。从作战对手看,既可能是现代军事强国,也可能是实力相当或总体实力不及我国的对手;从爆发的方式看,既可能爆发在矛盾突然激化且预有准备的方向,也可能爆发在出乎预料的方向;从发生的地域看,即可能发生在本土一定纵深内,也可能发生在边境附近地区;从发生的类型看,即可能是单独的陆、海、空战,也可能是多兵种联合作战。要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就必须在军事战略指导上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在做好重点方向准备的同时,做好多方向准备;要加快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驾驭现代战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有加快国防和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力度,逐步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体制和编制;要根据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重点研制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装备,拥有自己的“杀手锏”,提高制敌的手段和能力。
2.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深刻地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浓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建设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和各条战线各种形式的斗争结合起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是在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军队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新时期军事战略,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能够赢得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拥护。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强大的“三结合”武装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战争潜力和持久作战的社会基础,富有人民战争的传统和经验,因此,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民战争。当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使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未来信息局部战争中,以往举国迎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二是作战力量从单纯的人力量对抗,发展为技术密集的精兵对抗;三是作战空间和战场范围相对狭小,利用广阔国土分散耗敌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四是作战节奏的速战速决,使以战略上持久作战扭转战局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
3.注重遏制战争和推迟战争
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是我国军事战略重要指导原则。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同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爆发,使国家建设免遭战争的冲击。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对发展核武器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从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中国保持有限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遏制和推迟战争,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好防御与进攻的关系。积极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攻势防御,是攻守结合的防御。在战略指导上,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下,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在防御形式上,既要坚持后发制人,又要坚持灵活性与主动性的有机统一。“后发”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争取政治上、外交上的主动权。“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显示出自卫还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既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会临事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第二,正确处理好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军事工作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军事战略受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制约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为此,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并使军事战略必须跟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战略密切协调。我党我军在正确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为军事斗争要严守自卫立场,充分准备,慎重初战,有理、有利、有节地行动。第二,正确处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就是在和平时期,利用威慑力量,从军事上和政治上设法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以及解决如何有效地遏制战争与打赢现代战争,是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解决的两大历史课题。一方面,要立足充分准备,立足打得赢。这既是军事战略的出发点和目标,又是有效遏制战争的最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坚持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把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常规作战力量与有限的核打击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运用多种手段,力争遏制战争爆发。在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斗争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阅读全文

与试论为什么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