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中国古代军事的全胜攻略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的全胜攻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01 15:59:10

⑴ 中国古代军事阵型图,看完就知道古人怎么打仗了

这种东西现代遗抄存的很少见。袭中国文人历来轻视军事实践,喜欢整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即便遗存下来的,很多也是五行八卦之类巫术类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的阵型图。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都是差不多的,战争和战斗的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世界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都是相似的。
你可以参阅古代罗马军事家的兵法著作,里面详细描述了罗马军团的战斗队形,阵列变换方式,士兵训练方式,装备水平等。罗马军团战无不胜,其阵型模式自有其科学性。
中国古代作战,装备条件不同,训练模式不同,对手不同,毫无疑问作战方式会有差异,但可以类比。

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复事思想的制特点如下: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⑶ 中国古代军事最厉害的是谁

中国人不仅在以前厉害,比如元朝忽必烈直接打到外蒙古!现在的李连杰、成龙打响好莱坞;中国的解放军东风导弹另世界为之胆寒,进来棒子与米狗搞的“萨德”正是畏惧我们杀手锏的最好诠释!

那么既然说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将军是谁?这里猛地肯定会想起来历史上有名的几个,比如:西楚霸王项羽,那可是有名的霸王巨鼎;三国中的:常山赵子龙所以,既然每个时期都有不同过的厉害将军人物,我们这里就列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交流,欢迎互动补充,谢谢!

第一名:项羽(西楚霸王)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⑷ 关于中国古代军事

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顺年间,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时,明军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明永乐八(1410)征交趾时,明成祖还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已成为军队的一个兵种。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获太少),以至于可以说是亏本买卖,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军和倭军在朝鲜所进行的战役中,明军的火器质量和使用水平就高于倭军。当时倭军和朝鲜军都甲胄齐全,十分精良,而明军却有不少连盔甲都没有就上战场了。朝鲜军队开始很吃惊,以为是明军神勇,其实是明军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赘。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骑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

共计官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

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

合用药675 斤;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明朝后期车营编制的详细资料(孙承宗和戚继光)

关于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

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

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

骑兵2400人;

辎重车夫512人;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

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

其中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

辎重车256辆。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明军装备的鸟铳并不多,主要以连发近战的

3眼枪为主。这是因为明军大量装备远射程的火炮(数量快赶上现代装甲师啦!),所以所以对单兵火器的射程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够凶猛就行,明军才会创造出三才阵等适合火器的诸兵种合成作战阵形。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资料,可能是写在兵书里,将要计划实施的,现在仅供参考:

车营:战斗兵204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

全营官兵共3109人。

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

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

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步营:战斗兵2160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营官兵共2699人。

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只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⑸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战争观是什么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1、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2、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3、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⑹ 中国古代军事之最都有什么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

中国部头专最大的兵书是明属朝人茅元仪撰辑的《武备志》,共有240卷。

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军制的专著是宋朝陈傅良撰辑的《历代军制》。

第一部兵书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编写的《兵录》。

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是《司马传·严位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齐威王时代,即公元前378~前343年。

我国最早的专门性军事著作是《令典》和《军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

我国最早的军事史巨著是《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

我国最早的火药武器是唐代开始出现的火药火箭和火药火炮。

我国最古老的战船,早在西汉时期,已能制造不同的战船。

最早刊登军事消息的报纸是《申报》,清朝光绪11年,法国舰队侵入我国的宁波,上海《申报》创办人英商美查派人前往观战,并绘图,附以说明,登在申报上。

最早的军官学校出现于汉代,当时称“武学”。正式的“武学”开办于神宗熙宁5年(1072年),学制为3年。

最早的海军学校是1866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

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用将之道: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7)中国古代军事的全胜攻略是什么扩展阅读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基本原则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基本原则有:

一、重战思想。战争是关系到内国家民众生死存亡容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二、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三、备战思想。未雨绸缪,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

四、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1、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2、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3、“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8)中国古代军事的全胜攻略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⑼ 中国古代战备论中战备的基本原则

古代兵家提出的关于战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一是超前性原则。应着眼于战争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提前进行战备。

二是超盖性原则。战备规模要适当超出覆盖范围,以备不时之需。

三是相称性原则。战备的准备应与战争的方法和规模以及利益成比例,禁止过分战备或战备不足。

四是求己性原则。即要取得战争胜利,不能靠别人,只能依靠自己加强战备。

五是隐蔽性原则。战备要隐蔽,不易被发现。

六是平战结合原则。把战争行动同平时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军队一边生产,一边保卫边界安全,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耕战并宣”,平战结合。

七是整体性原则。强调战备必须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全面地进行备战。

(9)中国古代军事的全胜攻略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基本内容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指导原则

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战思想

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奇正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

奇正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

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

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七、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⒈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⒉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⒊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网络-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⑽ 中国古代军事的攻守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

第二阶段: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阅读全文

与中国古代军事的全胜攻略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