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谈谈如何提高武器装备质量
说到提高武器装备质量,这涉及了四大因素。
一,军工科研的爆发力与技术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技术关。包含材料科学,高新物化电磁光等科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机械加工科学,甚至是心理学和解剖学等学科的支持。这是军事工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比如混合成像技术,需要多种镜面的精密切割等技术,目前只有美国有这项加工技术。这项技术卡了很多发达国家。
二,装备使用者的文化素质与数量引起质量效应变化,这是实行关,涉及到装备的实际使用反馈和大规模量产时的改进等等等,很重要。这是军事工业的客观限制条件。很明显,一个小学毕业生是无法驾驭J-20战斗机的,因为起步的文化需求太高。
三,军队建设所规划的军事需求,这是需求关。军事科技是围绕着建军思想和作战思想转的,脱离了自己的实际需求,你的军事科技发展的再好又如何?比如二战时的德军,德军的军事思想是闪电突击,而后期的军事装备明显越来越重,速度一慢,何来闪电突击?
四,工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能否满足大批量生产,这是生产关。大家都知道,现代化作战中,高精尖兵器的损耗太高,甚至是普通的装备,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而装备研发成功到实际大批量装备部队,中间的时间长短决定了部队能否更快的形成整体战斗力。因此没有大批量生产能力,前面三条没有实际意义。
这四大要素互相牵制,互相促进,是武器装备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而提升装备质量水平,就在于能否协调好这四大要素的关系。
希望此回答能解决你的疑问,谢谢!
㈡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提出了的挑战:
一、战争时空特征发生变化。
军事科技推动战争进入新形态,战争时空观随之出现革命性变化。作战空间将突破地球三维空间的约束,不断向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深海和极地等“全球公域”拓展。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虚拟空间博弈成为重点,人们开始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进行交互式军事行动。战事持续过程缩短,“瞬间交战”成为可能,可以真正做到“发现即摧毁”,在高超声速平台、激光武器、各类无人系统等尖端领域的较量,毫秒甚至纳秒间的差迟将造就不一样的战局,战场时空转换的天平进一步向时间倾斜。
二、制胜技术手段不断拓展。
军事技术形态将加快向智能化、网络化、精确化方向发展,武器装备微型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凸显,毁伤机理从“大规模杀伤”转向“精确控制”。智慧化战场环境、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彻底改变作战手段,战场主角是程序炸弹、无人机、激光、空天飞机等“被信息化”的武器。战争呈现出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和非正规的特征,中小型甚至小微装备以“群”的形式出现将成为重要运用形式。未来战争追求有限目的,不再追求完胜或全胜,可能会更加强调定点毁伤、心理震慑相结合的有效控制。
三、传统战争样式发生变革。
科技进步使战争形式多样化成为常态,战略、战役与战术行动趋于融合。多元作战力量和作战行动分布于战场全维空间,战争无前方后方之分、军用民用之别。网络、电子、太空、无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可能推出全球一体化联合作战、全球快速打击、网络空间战、混合战争等新型作战样式。攻防一体、跨域协同、并行作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逐级搏杀、累积制胜的传统大规模战争模式走向终结;传统战争不会消失,而是进一步发展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拓展资料:
军事高技术的应用:
一、新一代军用信息技术将大幅提升战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战争制胜的主导技术,也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的主要支撑。近年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将使军队的信息获取、数据传输、情报支援、信息服务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新型主战装备和高自主无人平台技术将使未来战争趋向隐形化、无人化。信息化战场上,主战装备依然是作战能力的核心。为了在激烈的军事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主要军事强国正在着力推进新一代主战装备的研制。一是全面启动第六代战斗机方案论证。第六代战斗机将具备更好的隐身能力、更高的网电对抗能力、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更远的作战半径,代表了新型主战装备的发展方向。
三、高效毁伤与定向能技术将使火力打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近几年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已成为军队作战的核心能力,“发现即摧毁”成为火力打击的新常态。目前,高效毁伤技术正向高效能、低附带毁伤和智能可控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及重要影响
㈢ 介绍一下现代军事武器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小口径进行论证,1982年又对5.8mm重弹作为重机枪、狙击步枪用弹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于1986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5.8mm重弹的射击精度及侵彻力均与53式7.62mm普通弹相当,可满足通用机枪的要求。因此,1989年正式立项对5.8mm重弹、发射药、使用该弹的通用机枪、狙击步枪及瞄准镜进行了全系统的研制。QBU88式5.8mm狙击步枪(简称88式狙击步枪)的研制历时6年,于1996年完成生产试制任务,1997年首先装备驻港部队。
㈣ 求军事理论论文,3000字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理论、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时代的20多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
㈤ 什么是军事典型
关键词:军事技术学;跨学科学;体系对抗
军事技术,又称军事科技或国防科技,是在军事领域内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的总称。它是建设武装力量、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事技术的创新构成了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战争的模式也从实验室迅速进入实际战场。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军队凭借功能强大、可靠性高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将遍布太空、空中、地面、海上的作战单元联结成一个整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争能力。
所以,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战场体系对抗的军事需求引导着各种武器装备系统形成体系,进而影响了整个军事技术体系的运行进程。军事技术体系化的趋势从来没有这么明显过,使得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军事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于是,一个赋予了新含义的名词——军事技术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战场体系对抗视野中的军事技术体系
将一支军队的作战人员、武器装备紧密的联系起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如手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千百年来无数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梦想。如刘邦就评价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是在信息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不可能真正做到联合作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场上指挥和控制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战场的体系对抗特征就凸现出来。
战场体系对抗,即利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特别是c4IsR系统超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横向组网能力,将战场上的各种作战单元(如各军兵种的作战部队、各类武器装备、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等)和各种作战要素(如火力和信息能力、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机动能力和隐蔽能力等)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利用该整体对敌作战的一种作战思想。体系对抗的思想使战场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1体系对抗的需求
战场体系对抗的作战思想主要表现为:地面、海上、空中和空间力量的协调配套(或军种结构以及同一军种中不同兵种的合理配置与协调);武器装备配置和使用要综合构成完整的体系,如火力与信息力的综合,进攻和防御武器的体系化,硬杀伤和软破坏的体系化等;装备与人员的配套;作战力量与保障力量的配套等。美军专家称战场体系对抗为“系统的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系统集成概念。它的理想境界是:体系内的各种探测器(从侦察卫星到舰载雷达、从无人驾驶飞行器到水下遥感声纳装置)借助信息化的互联网络,为所有需要信息的用户(如飞行员、坦克手、战地指挥官等)提供它们所采集到的信息。用户可以按照体系内统一的作战指挥序列和程序要求,对目标和环境做出实时、准确和恰如其分的反应。
战场体系对抗的思想屉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的一部分。美国作为这次军事变革的中心,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率先提出了联合作战的观点。从指导美军联合作战和联军作战的纲领性文件——第1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可以看出,美军联合作战的精髓是“共同行动达成共同目标”,即美军与盟军在统一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共同行动,形成整体合力,夺取联合、联军作战的胜利。
联合作战是由两个以上军种共同进行的行动,其本质就是在“共同作战”思想指导下的作战。此外,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现代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化,军事行动由过去的少数军兵种在单维空间进行争夺,发展成为目前由多个军兵种在多维空间共同作战;作战手段日趋多样化,军事行动由过去主要靠兵力打击、火力突击,发展成为兵力、火力打击与电磁、信息、心理等攻击行动并重,多种手段共同运用的作战行动;作战样式日趋多样化,军事行动由过去的兵力攻防发展为导弹战、火力战、电子战、指挥控制战及计算机网络战等多种样式同时或交替运用的作战。美军把联合作战作为其基本的作战样式,是基于现代作战就是联合作战,即体系对抗的认识。
在海湾战争后,我军也高度关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进展,发展了体系对抗的思想。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原国防科工委领导和许多军事技术专家在深化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根据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提出了高技术战争不是单件武器与单件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作战双方武器装备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的观点。
1 2武器装备体系的构建
各国在战场体系对抗思想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武器装备系统的体系化工作。
美军基于战场体系对抗的思想,积极构建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中心的武器装备体系。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军不但在《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2叭0年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中规划了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蓝图,还先后提出了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方略,制定了各军种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计划:
(1)陆军制定丁《21世纪部队》、《2010年陆军构想》、《后天的陆军》等战略性文件,提出了应完成的7类任务和建立6太作战能力,经过努力将在20年左右的时问内建立以“未来战斗系统”为核心的陆军武器装备体系的基本构架,实现各种装备的高度融合,以最终把陆军作战部队建成为数字化的“目标部队”。
(2)海军制定了“海军作战概念”以及《海军远期计划目标》,提出作战海域将从大洋前推到各国的近海海岸,从夺取制海权到打击陆地纵深目标;确定了“由海到陆”和从平台中心战转向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概念与作战思想。为此,海军重点发展以数据链和网络化的c4IsR系统以及信息化主战平台和信息化弹药为主体的装备体系,以形成更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
(3)空军制定了“2l世纪的空军”、“2025年的空军”等发展战略指南,将大力发展机载和星载电子信息系统以及高性能的主战飞机和包括作战航天器在内的军用航天器,以便共同构成新的航空航灭武器装备体系,逐步实现空军由传统的较为单纯的“航空77部队向“航空航天”部队转型,并最终实现建立崭新的“航灭航空”部队的目标。
除了美国之外,包括俄罗斯、日本、印度和西欧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也在采取措施,建立新型的武器装备体系。如俄罗斯从本国国情和需要出发,提出将建立以战略核武器为核心的武器装备体系等。
我国军事技术专家也通过研究提出我军应建立由主战装备、电子信息系统和支援保障装籍共同组成的武器装备体系。
1.3军事技术体系的重组
武器装备体系以军事技术为基础。我国军事技术专家在长期的技术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军事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军事需求牵引,技术、经济和管理支撑。正在进行的军事技术体系的重纽电符合这2 军事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个规律,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军事需求发生了变化。
如上文所述,战场体系对抗的思想要求建立协调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进而对军事技术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大科学、大工程时代。
军事技术体系以国家科学技术体系为基础。经过力学革命、电磁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航天技术革命、计算机技术兴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进人大科学、大工程的时代。学科之间的综台剖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主要是起源于军事技术领域,如曼哈顿工程、北极星导弹计划、弹道导弹防御技术等,同时又对军事技术体系化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3)经济实力使复杂的武器装备体系成为可能。
军事技术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除了需要科学技术支撑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即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实力显然是能否以及怎样发展军事技术或武器装备的又一个决定性因素。经过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宅前发展,有实力支持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和装备部队。
(4)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复杂军事技术能够协调发展。
随着军事技术研究的深入和范同的扩大,专门研究资源配置的管理科学和技术就成为了军事技术研究顺利运行的保汪。在军事技术的论证、预研、具体研制阶段,管理科学与技术发挥了巨大白勺作用,其本身也成为军事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小可能在经费、时间和质量的严格约束下取得成功的。
军事技术在以上四个方面的推动下,已经并将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也由此带来了观念上的革命。专门研究军事技术体系发展规律的军事技术学也就浮出水面了。
2 军事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
按照《中同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说法,军事技术学可以按照武器装备的种类建立体系,分为枪械、火炮、坦克、弹药、军用飞机、舰艇、导弹等技术学;也可以按照军兵种建立体系,分为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技术学。
显然,军事技术学是一个包含众多军事技术学科的学科群,内部各学科的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军事技术学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新的技术学科一只进人军事领域,就会成为军事技术学的一部分。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军事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2.1 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发展研究体系
从军事技术发展或变革的角度考察,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军事技术实际卜主要是指国防科研,在美国则更具体地称为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RDT&E)。根据国际通用的科研结构的分类,按照研究项目或课题的类型,国防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美国还按照研究活动的类型或发展阶段的不同,进一步将国防科研划分为理论研究、探索性发展、先期发展(分为先期技术发展和先期系统发展两部分)、工程发展和作战系统发展等五个方面。我国则常分为目防预研、型号研制、试验与鉴定等三个方面。不管是五个方面还足三个方面,都可归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一结构中。
基础研究(对虚于美国的理论研究,或我国国防预研的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现象、掌握科学原理、进行知识储备,为新概念、新方法在军事上的应用寻求科学依据,而不在于直接解决当前特定的军事应用问题。其研究内容广泛,多涉及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空气动力学、弹道学等,甚至还涉及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应用研究(对应于美国的探索性发展和先期技术发展,或我国国防预研的一部分)的任务是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在军事上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对可能的技术应用进行预研。其研究内容包括:为解决特定的军事需要进行模拟试验与仿真、原理性部件的制造与试验;对军事应用的各种先进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鉴定和论证;按实际使用条件研制验证用的部件、分系统和原理性产品,以审查各项技术在实际条件下的可行性。应用研究带有通用性,一般不与武器装备具体型号的研制直接相联系。所谓“先期技术演示”(ATD)和“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均属于应用研究的范围。
发展研究(对应于美国的先期系统发展、工程发展和作战系统发展三个方面,或我国的型号研制、试验与鉴定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开发出町实际供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特定型号的武器装备系统进行全系统的方案设计、验证和审定;对武器装备进行详细的具体设计和试制;完成研制试验和作战使用试验;对使用中的武器装备系统进行改进。
由此可见,国防科技在学科专业门类上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国防科技在科研结构上全面包括三种类型的研究,但大量和主要的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重点是发展研究。以美国为例,几乎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国防科研总经费中,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占96%左右,而发展研究约占70%。另外,国防科技的发展也包括对已有武器装备的技术改造,同时还包括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投入批量生产后技术问题的解决。显然,国防科技包括国防工业发展中有关武器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国防科技是在科学指导下的技术,其最后归属是技术。从这种意义上看,军事技术实际上就是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及寻求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活动。
2.2共性基础技术一应用技术体系
第二种看法认为,军事技术包含两个层面的技术类型:共性基础军事技术和应用性军事技术。相应的,军事技术学的学科体系应该是一个两层的结构。底层是共性基础军事技术学科群,包括军用微电子技术、军川光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材料技术、军用动力技术、军用制造技术、军用仿真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技术等军事技术学科;顶层是应用性军事技术学科群,包括侦察监视技术、通信技术、导航与定位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信息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军事工程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等军事技术学科。这就是军事技术学的两层结构。
两层结构是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众所周知,一国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其整个技术体系为基础,因此在学科体系上,军事技术学科与一般的技术学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而共性基础军事技术学科群正是联系军事技术与一般技术之间的纽带。另一方面,军事技术的指向是武器装备与军事工程,军事性作为军事技术体系的涌现特征,是一般技术体系所不能拥有的;而应用性军事技术学科群上接各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工程,为军事技术的实际应用开辟的道路。可以用下图1表示军事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两层结构。
图1 现代军事技术学的两层学科体系结构
2.3带头学科
带头学科是在一定时期内担当整个科学技术发展主导、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量子物理学、原子能科学、航天科学等学科曾经先后成为带头学科。军事技术学作为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其中也有带头学科的问题。一般而言,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带头学科是重合的。这是因为,第一,军事技术学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血脉相连;第二,由于军事斗争的紧迫性和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关注,新技术往往先用于军事领域,故应运而生的、有生命力的带头学科往往在军事技术学领域内立足,如计算机科学;第三,一些科学技术往往是因为在军事领域内有了充分的应用,得到了允分的研究,冈而能在民用领域内获得应用,典型的如原子能科学。
一般认为,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主要是发动机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而信息化战争时代,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主要是信息科学技术。当今时代,军事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已经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方向,因此信息科学的研究也就成为军事技术学研究的主体。而我国的军事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离实现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抓住今后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快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因此,我国军事技术学的带头学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是机械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等。当然,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预计到2020年前后,这个局面不会改变。
㈥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的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服务,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服务,紧贴指挥院校人才、教学特点和部队需求,形成了以学术研究、武器装备需求论证和科技开发三大支柱为支撑的科研工作新格局,取得了一批在全军有影响、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三等奖三十余项,国家级、军队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学院是军事教育学会的牵头单位。
㈦ 军事高技术基础技术主要包括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复在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期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它包括五种类型的技术:1、侦察监视技术,2、精确制导技术;3、隐身伪装技术;4、指挥自动化技术;5、航天技术。
㈧ 军事思想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1、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始于奴隶社会。“攻”、“守”、“战术”、“统率”等军事概念就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此时,人们已开始探讨战争与物质力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序上认识到军队的多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强胜弱”、“众胜寡”成为一般的作战原则。它标志着这时出现的军事思想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2、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在战争中衰亡。
这促使人们认识到,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力量的强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战争的性质,力量的运用及其强弱转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一认识是由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军事著作首先在理论上加以阐明的。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
这说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已经饱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大量火器和众多人力投入战争成为现实。
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大革命中,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战争规模空前扩大,战争的本质也暴露得更加充分。
以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运用当时的哲学和历史学成果,总结了拿破仑战争及以前的一些战争经验,阐明了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暴力运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若干作战原则。
由克劳塞维茨和与其同时代的军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阐发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本观点,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他们的著述已成为公认的军事名著,至今仍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家奉为经典。
4、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实践经验的积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它更加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在现代战争的作战方法、技术运用、组织指挥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和原则。
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偏见和认识论、方法论的片面性,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一般都掩盖战争的阶级本质,并且过分强调武器和技术在战争制胜因素中的作用,从而贬低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5、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 ,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革命战争经验,并且吸取了军事思想史上的积极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列宁、И.В.斯大林、毛泽东以及其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在创立、运用和发展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对新社会诞生的促进作用和对经济的依赖性,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对于战争的制约作用;
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
㈨ 关于“构筑科学有效平台,努力形成军事训练新常态,促进提升新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发言稿
强军必须兴训,兴训贵在创新,改革重在突破。我军在长时间缺乏实战检验和国家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战争威胁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这一开拓性的伟大军事实践,才能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打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一、深刻认识训练演变客观规律,科学把握训练转变时代方位
1、信息化训练是发展的必然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性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天然具有的渗透性、联通性和融合性,已使军队战斗力的生成机理和基本形态,具有了主导性、突变性甚至革命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大趋势面
前,依然沉浸于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看不清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所带来的突变性甚至革命性推动作用,只会因彷徨徘徊导致战略机遇的痛失。
2、作战需求强制牵引训练状态转换
历史上,以昨天的作战经验指导今天的训练,曾酿成战争史上众多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训练已不再由战争“被动牵引”,而越来越多担负起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设计”和“验证”任务。面对这一跨越性的军事发展趋势,训练的作用正沿着信息化战争发展方向革命性跃升。既然已经确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既然已经看清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需要;既然已经认定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是我军训练发展的时代主题,
就应该勇于吹响信息化条件下训练进军号,毫不犹豫、只争朝夕地把部队信息化建设探索成果集成、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切实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高部队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需求牵引下,当前训练状态的革命性转换,既是趋势性的,又是现实的;既是强制性的,又必须是自觉的。
3、以训练转变推动军队整体改革
充分发挥训练的中心作用,能够实现部队战斗力较快提升,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建设成果难以直接接受战争实践检验。如何使军事训练比
较真实地“代表”战争实践,对各项建设成果行使“检验”职能,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和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紧迫课题。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对中国特色军
事变革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效的训练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检验完善作战方案、优化部队体制编制、促进武器装备研发和培育官兵战斗精神,这是打造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必须,也是部队全面建设迈向信息时代的强烈需求。
二、核心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关键是创新信息化训练模式
1、按战斗力生成机理创新训练模式
训练模式是指从训练实践中总结、提升,用以规范、指导训练组织实施的基本方式。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能,历来都是训练改革的不懈追求。从这一角度研
究,我们当前深化训练转变的核心,就是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而拓展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发展信息化训练模式。这是科学生成信息化战斗力
的革命性创造,也是训练领域能动的深刻实践。
2、训练模式创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纵观我军训练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训练改革,都是以训练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的。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革命战争年代训练的主要特点,训练模式是“以战代训”,强调作战实践对训练的直接牵引。新世纪新阶段,信息化战争形态根本改变
了传统战斗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训练采用不同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训练模式。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新训练模式的灵魂。
3、创新训练模式的必由路径
创新训练模式的基本途径,是按照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机理,推动我军组训体系、内容标准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训练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改革。这既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实现战斗力诸要素组合方式变革的原动力。
4、训练模式应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
目前,我军已初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模式雏形。这就是以联合训练为背景,依托信息网络平台,以集成训练为途径,按照单装抓精准、单元抓合成、要素抓联动、体系抓融合的方法,最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这一训练模式雏形的核心是改革训练内容,以创新联合训练体系引领诸军兵种训练内容改革,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联合军事行动需求、信息流向、网络体系结构和战
斗力生成规律内在要求,先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体系集成训练,后全系统全体系联合训练,实现各单元、各要素、各体系在作战效能上的有机融合。这一新的
训练模式,在我军一些军兵种部队训练中其实已具有一定基础,关键在于如何以信息主导实现体系化和模式化,如何按信息流程谋求更大体系范畴的“联合”与“融
合”。
三、破解制约训练发展瓶颈难题,探索我军特色兴训强军之路
1、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矛盾
我军训练领域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观念滞后、机构臃肿、职能交叉、训考不分等深层次矛盾,与新的训练模式不相适应,严重制约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
形成。如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突破原有生产关系,信息化训练模式生成的“新质”战斗力,也必然强制性地变革传统训练体系,从源头上解决训练领域的结构性矛
盾。
2、呼唤信息化训练新观念
坚持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战斗力标准,坚持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部队的中心工作,也是重要治军方略和管理模式的战略指导,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解决部队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基于安全威胁、基于作战任务的被动训练指导,向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主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全面履行使命任务的观念转变。全面拓展军事训练本质内涵,切实增强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利益拓展需求,发挥军事训练战略威慑功能,切实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效益。
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以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引领深化训练转变实践,支撑持续兴起的训练新热潮。联战必须联训。聚焦联合训练这个我军战斗力生长链条最关键、也最薄弱的环节,突出指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聚合各类作战单元、各项作战要素、各种作战系统,有效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训练效益始终应是衡量训练质量的重要标准,反对偏重“产出”而忽略成本。既应对训练改革方案充分论证和试验,又应对训练实践实施严格成本核算,避免“歧路”建设和铺张浪费,杜绝演习“演戏”和各种形式主义。
紧密跟踪世界军事领域最新进展,客观认识我军与外军训练差距。既反对闭关锁军、拒绝学习,也不盲目崇外、照搬照套,立足我国和我军实际,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路子。
2、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迫切需要健全完善训练法规制度,创新优化训练机制。
强化指导,完善训练法规制度。
理顺职能,改革训练管理机构。
效益优先,规范训练运行机制。
战训一体,缩短平战转换时限。
3、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把实战化对抗训练作为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尺度。实战打赢始终是推进训练创新“根”和“魂”。
应围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能力,改革训练考核办法,建立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标准和考评机制,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
使实战化对抗训练真正成为提升训练质量和推动训练发展的强力杠杆。
四、构建信息化训练需求环境,打磨信息化作战实战能力
1、大力营造信息化训练大环境
作为军事训练五大要素之一的训练环境,在机械化条件下训练中曾始终被置于次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和信息化战场环境日益复杂,传统训练环境已严重制约信息化训练的展开、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目标的实现。
2、由基于场地向基于环境转变
机械化条件下训练,重在提高以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为主的作战能力,训练保障重点放在与之相适应的场地上。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训练重点拓展为提高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
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必须尽快实现由基于场地保障向基于环境构设的观念转变,科学构建信息化训练环境,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提供有
效依托,为提高信息化训练质量提供坚实基础,最大限度满足未来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努力实现“仗在什么环境下打,兵就在什么环境下练”。
3、以“三化”为基础建好硬环境
当前训练仍缺少要素齐全、贴近实战的硬环境,导致部分训练与实战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以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为基础,加快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硬环境建
设,通过信息化改造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三化”有机融合,构建异地分布、功能一体、多场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硬环境体系,使受训者能够全方位“进入”
逼真战场环境。
4、以战斗精神为主线营造软环境
信息时代,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奉献牺牲的价值追求,多层次道德评价模糊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多品位文化生活干扰军营文化的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冲
击训练动力。应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营造尚武精艺的浓烈氛围,激励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肩负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每
一个当代军人、每一支部队,只能奋发进取,勇敢投身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伟大实践,打造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国家民族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㈩ 关于信息化作战中轻武器的发展和应对策略
这个文章不错http://www.douban.com/doulist/206331/
找到一篇不错的文章:
武器的发展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斗争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从纯粹的以人的体能和物质相结合的冷兵器时代,到以化学能、机械能与物质相结合的热兵器时代,再到以核武器为代表的热核时代,人类武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系列工作原理和杀伤机制不同于传统武器的新概念武器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发展。一些与新概念武器相关的高新技术日趋于成熟,许许多新概念武器纷纷出现。作为新概念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概念轻武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轻武器研制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概念轻武器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从目前来看,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武器、次声武器和动能武器等。近几年又提出了非致命武器的概念。非致命武器又称失能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化学、计算机病毒等手段攻击敌方人员或武器装备,使其效能降低或完全失效而又不造成大规模的伤亡和损害的一类新型武器。从本质上讲,非致命武器是一种新概念武器。而某些新概念武器,如激光武器、次声武器、微波武器又属于非致命武器的范畴。除激光、次声、微波武器之外,非致命武器主要还包括非致命化学战剂(金属致脆液、强力润滑剂、超级腐蚀剂、镇静剂)、非致命弹药(碳纤维弹头、光学弹药、泡沫弹、声弹)以及其它一些非致命兵器。所谓新概念轻武器,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武器形态、结构方式、工作原理、杀伤机制以及杀伤效果等均不同于传统轻武器的一类新型轻兵器。它是新概念武器小型化、轻型化的必然结果,是新概念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采用新概念、新原理并能被单兵或班组携行的武器弹药,均可以称之为新概念轻武器。目前,已经出现或已经提出并正在发展的新概念轻武器主要有:激光轻武器、电磁能轻武器、便携式次声武器、电热枪、计算机病毒枪、高频闪光灯、闪光手榴弹等。从广义上说,新概念轻武器还应包括那些利用高技术进行改进而得到的性能更为完善的轻武器。而国内目前对新概念轻武器内涵、外延的界定主要倾向于后者。与传统轻武器相比,新概念轻武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武器形态上看,新概念轻武器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轻武器的形态,其形态呈现多样化,且与传统轻武器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二是从武器性能上看,新概念轻武器较之传统轻武器,性能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具有多种杀伤效果,综合功能强;三是从技术内涵上看,新概念轻武器是现代高新技术和全新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武器的结构方式、工作原理、制造材料等都明显不同于传统轻武器。新概念轻武器是轻武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一种“直接瞄准射击,由下车单兵和小组携行的武器弹药”,轻武器仍是现代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战手段,是武器家族的重要成员,有着其它类型武器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战争形态和作战手段如何变化,士兵总是战争的主体,人总是战争胜负的最终决定因素。单兵或班组使用的轻武器,与人结合最紧密,最能充分发挥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新概念轻武器由于作用机制、杀伤效能等都不同于主要强调“命中率”和“侵彻能力”的传统的轻武器,因而它有许多传统轻武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现代轻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首先,新概念轻武器由于广泛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全新概念的设计思想、制作材料和结构原理等,因而武器的性能水平与传统轻武器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和提高,具有很高的作战效能。例如激光轻武器,其发射的强光束方向性好,能量高度集中,以光速攻击目标,反应时间短,命中精度高。再如美国的络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正在加紧研制的新概念轻武器——电热枪。该枪的枪击和枪弹上带有高压电极,弹壳内装有作用液体(燃料或水),发射时液体在脉冲电流的作用下产生出气体,利用气压将弹头推出枪管。它的优点是:一是可以简化“投射器的设计和制作”;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动能”。由于能通过电压控制子弹发射,这能突破利用火药为动力的传统轻武器的限度,将子弹初速提高50%;三是极大地“提高了杀伤力和打击力”。据悉,首批电热枪的样枪目前已在该厂生产出来。其次,新概念轻武器杀伤效果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对付不同目标的需要。反装备激光轻武器和高能微波轻武器可以用来对付敌方的各种光电传感器,使之无法正常工作或完全失灵;计算机病毒轻武器可以用来攻击敌计算机系统,使之由于染上病毒而陷入瘫痪;反人员激光武器、闪光手榴弹和镇静剂可以用来对付各种暴力对抗中的人员。 第三,新概念轻武器中的非致命性新概念轻武器的“弱致命性”迎合了人类生存与和平发展的需要,在道义上易于被爱好和平的人们接受。作为一种“专门设计的,用于使人和武器装备失能,同时使人员伤亡和附带损害降低到最小的一类武器系统”,非致命轻武器既可以通过“软杀伤”达到制胜敌人的目的,满足各种战争行动和暴力对抗的需要,又不会对人员、装备和生态环境造成致命性的损害。如高频闪光灯,通过发出与人脑电波频率相近的闪光,可以引起人体的头晕、恶心,造成人员的暂时失能;便携式次声武器通过发射极低频率的高功率声束,可以引起人体内部组织振动,导致人员呼吸、脉搏的紊乱,进而造成人员的暂时失能;激光致盲武器则可以使人和光电装置迷盲,使其作战效能受到严重影响;再如国外正在研制的粘胶枪,发射一种压缩性粘性泡沫,将攻击目标包裹起来,从而使其失去动作能力。非致命性轻武器在反恐怖活动、制止暴乱等“非战争行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优势。发展新概念轻武器是未来信息战争的必然要求 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信息化,使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战争资源。以争夺信息优势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战,成为现代战争的一种重要形态。信息战的根本目的在于夺取信息优势。它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战武器,攻击敌方的信息系统,同时保护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取得制信息权,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 信息战的到来必将推动信息战作战手段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轻武器,其杀伤力主要是一种基于机械破坏的“硬杀伤”,不能有效地破坏和摧毁敌方的信息系统并阻止敌方收集、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在争取信息优势的信息对抗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适应信息战争的需要,研制开发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概念轻武器,加强信息化士兵建设,是夺取未来信息战胜利的必然要求,是新概念轻武器研制发展的重要内容。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概念轻武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与轻武器能量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轻武器的作战效能,形成信息化轻武器系统。例如简易制导技术、火控技术以及遥控技术与反装甲轻武器、防低空轻武器等相结合。另外,在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21世纪单兵作战系统中,武器子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它在头盔子系统、计算机子系统等其它子系统的支持下,作战效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二是专门用于信息战的轻武器,此种轻武器能对敌进行有效的信息压制和信息打击,如计算机病毒枪、激光轻武器、高能微波轻武器、手持式声武器以及高强度闪光手榴弹等。这些新概念轻武器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单兵或班组近距离攻击敌信息系统以及作战平台信息设备,对敌进行信息压制和信息摧毁的有效手段。美国麦道公司研制的外形类似M16步枪的“眼镜蛇”激光步枪,能有效地对付1千米以外未加防护的武器装备上的光电装置,如用于监视、侦察、观瞄、火控和制导的传感器。新概念轻武器的发展趋势新概念轻武器作为一类新型轻武器提出来以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法国以及北约其它国家等在新概念轻武器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目前经济、技术、设备等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各国新概念轻武器的研制发展,都是在对军事需求、技术基础、经费情况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未来军事斗争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全局出发,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花费少、见效快、作用大、效费比高的项目。 未来新概念轻武器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新的致伤原理基础上追求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杀伤效果,以满足对付不同目标的需要;二是强调新概念轻武器的小型化,提高轻武器的便携性和实用性。许多新概念轻武器从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由于难以解决小型化的问题,故而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正在研制中的借鉴电磁炮已有技术利用电磁推进原理进行弹药发射的电磁能轻武器,现正面临的电源小型化问题阻碍了它的使用和推广;三是加强新概念轻武器的集成化与多功能化。集成化轻武器系统可经彻底改变单兵武器装备繁杂而功能单一的现状,大大提高士兵在各种环境下的进攻作战能力和防御生存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单兵在未来战争中的战斗作用;四是注意轻武器弹药、火控装置和发射器在技术性能上的协调发展,提高新概念轻武器整体性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