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军事战略和军事战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1)军事战略,广义上的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如国家战略、国防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主要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军事战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在军事战略下一层次,还有军种战略和战区战略等。军事战略(Strategy)的名词意义很难定论,而从其原始希腊语根(Stratos),表示其为军队之义,从这又可以延伸出诡计之意的原文(Strategama),换言之战略最初是根于军队与计谋的一种规划。但若从希腊人的习惯,则有战术的类似词语描述行军作战,所以其真正的原意实在很难做定论。西方历史上的战略家,也多半将战略一词运用在作战层面上,所以比较符合实际定义的,似乎是以军事作战层面之计划总称较为适合。传统的战略定义为军事导向,但实际上战略的观念要比战略的名词等更早产生,古代战争中更无战略与战术之分野。古代之君主、将军本身就有绝对的支配性质,在古代谈论战略常常等同于谈论政策,而现代所谓的战术,在古代跟战略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那么巨大,这也表示了战略本身没有绝对的固定意义,代表战略一词其实是指称一种观念。
(2)军事战术(希腊语:Taktikē,管理军队的艺术)是使用武器或军事单位,进行攻击或防御敌人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战术亦随着哲学和技术的进步中反映出来。理论上,战术研究战斗的规律、特点和内容;研究部队的战斗素质和战斗能力。实践上,战术是指挥员、司令部和军队准备与实践战斗的活动。战术包括经常了解情况,定下决心和向部属下达任务;计划和准备战斗;实施战斗行动;指挥部队和分队;保障战斗行动。除各兵种和专业兵战术外,还有合同战术,主要研究诸兵种合同战斗的规律。
总的说战略范围更大,战术更小。战略与战术密切相关。两者都处理距离,时间与力量。但是战略的尺度较大,而战术的尺度较小。本来战略统治战前准备,而战术控制战时执行。但是在20世纪,如此的分别已经模糊。
例子:军事战略与军事战术都必须随科技的进步而演进。但成功的战略往往比武器或设备维持得更久,一直它被淘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就利用拿破仑时代的全体攻击战略,但敌不过以战濠、机枪与铁丝网所组成的防守力量。同样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采用纯防守战略,筑成“无法侵入”的马其诺防线,但后来完全被德国的“闪击战”摧毁。
㈡ 军事理论什么是战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公元579年,罗马皇帝毛莱斯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名为《stratajicon》的书,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战略著作。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1.作战的谋略。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
2.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对战术而言。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兵书上说得好: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敌人最初的计划,据传是将采取大迂回的包围战略。”
3.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战略导弹
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导弹。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远程、洲际导弹。主要攻击政治军事中心、军事或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核武器库等重要战略目标。
战略物资(战略物资)
与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如钢材﹑石油﹑橡胶﹑稀有金属等。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包括以下三个过程:战略制定:确定企业任务,认定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供选择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 战略实施: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员工和配置资源,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 战略评价: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偏措施。
战略学
研究带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在军事学术中处于首要地位,指导并直接影响战役学和战术学。战略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战争中各种基本因素及其对战略的影响;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进行战争的样式、方法;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布局、战略指挥等战争准备和实施的指导原则;后方勤务、战略后备等问题。战略学来源于战争实践 ,是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始终受政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武装斗争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战争中出现的新课题。战略学是军事理论的骨干,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学、 技术等各个领域,并互相发生影响、互相渗透,不断形成许多新兴交叉学科。
中国《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古代军事名著。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战略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K.马克思、F.恩格斯、V.I.列宁、I.V.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都对战略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坚实基础。战略学是军事学的八个一级学科之一。 [编辑本段]战略的定义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略的核心观点是人民战争思想,即广泛宣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广泛依靠群众,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完成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民战争的观点,而且由八路军、新车军和抗日根据地干部群众进行了成功实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藉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研究、解决的问题
战略所要研究、解 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㈢ 军事战略由那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军事战略通常由: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手段和战略力量等基本要素构成。版
1、战略目的:战略目的是政权治对军事的基本要求,通常可分为最终目的、直接目的和具体目的。
2、战略方针: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
3、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主要是指参与斗争的军事力量,但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4、战略手段:为达成战略目的而运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解决用什么进行军事斗争和怎样进行军事斗争的问题。它包括所有能应用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战略领导和指挥等各方面的全部的综合手段。
(3)军事战略是有关什么的运用扩展阅读:
其他战略
企业战略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
(1)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
(2)资源配置。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包括实物资源、货币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专利、商标信誉等。
(3)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4)协同作用。在制定战略时,企业力求利用已有的设备、专利、生产技术、销售网络、商标等,进行合理组合,以形成相互协同作用。
㈣ 文化军事战略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一)战略的含义 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其基本含义是,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这个概念产生于军事斗争的实践,长期以来也一直运用于军事领域。但近年来被其他领域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为了便于对不同领域的战略作出明确区分,使用时须在“战略”之前冠以领域的名称,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外交战略等。如果只在军事领域内进行研究和使用,也可直接使用战略称谓。 军事战略通常由战略目的和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和军事力量等几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主要通过对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来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军事战略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方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 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即国家(集团)对待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指导军事斗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这是它的理论基础;二是战略环境,包括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尤其是周边安全和国内稳定的基本状况,这是它的客观论据;三是军事力量,主要是国家(集团)军事力量的性质、职能、构成、规模、作战能力、战争潜力、动员机制和发展方向等,这是它的物质条件。战略指导者基于对一定历史时期内上述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军事斗争的基本对策和保障国家(集团)安全的基本方法,就是这个时期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二)战略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战略亦不例外。军事战略因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具有自身的特征。军事战略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全局性。全局性是反映战略本质的特征。这个全局指的是国家(集团)整个军事斗争的全局,带有照顾各方面、各部分和各阶段的性质。战略是国家(集团)关于军事问题的最高决策,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在现实生活中,全局是可以区分层次的。凡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照顾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阶段性质的事物,都有可以称之为全局。作为国家(集团)的军事战略,它的全局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战略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指导,往往是通过对全局具有决定影响的关键问题的筹划和解决来实现的。战略指导者最要紧的,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关照全局上面,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 2、对抗性。军事斗争,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敌对双方以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为骨干而展开的激烈较量。战略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质,是其对抗性产生和依存的基础。从本质上说,军事斗争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动,任何战略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对抗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政治性既是战略根本的最高表现,又是其对抗内容的最集中反映。战略的对抗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针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全面筹划和运用国家的军事力量去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明确的战略`对手规定着对抗的目标指向,军事力量是实施对抗的物质基础,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则是在对抗中取得主动和胜利的条件。战略的对抗性,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3、谋略性。谋略是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计谋和策略。它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高度体现,是指导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战略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战略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政治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但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它又是手段的选择,有高度的灵活性。自古以来,任何战略都体现着一定的谋略思想,中国历史上战略的谋略性更有自己的特色。《孙子》就是一部充满谋略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主张“上兵伐谋”,把以智谋取胜定为用兵之上策。 4、相对稳定性。军事斗争情况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发展变化。战略必须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战略是不存在的。然而,由于战略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指导范围广,影响重大而深远,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因此,战略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的指导对象是相对稳定的,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这个全局不是某一个方向、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种斗争方式;二是战略的理论指导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战略作为国家(集团)根本性的军事政策,其基本的理论指导原则受国家(集团)的遵循的理论和总政策的支配和制约,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基本稳定的;三是战略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战略是为了实现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确定的政治目的,而从全局上对军事斗争进行的筹划和指导,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因而是基本稳定的。
㈤ 军事战略通常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军事战略通常由: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手段和战略力量等基本要素构专成。
1、战略目属的:是战略指导者在军事斗争全局上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国家一定历史时期内总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既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战略的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政治对军事的基本要求,通常可分为最终目的、直接目的和具体目的。
2、战略方针: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他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略诸要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主要是指参与斗争的军事力量,但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4、战略手段:为达成战略目的而运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解决用什么进行军事斗争和怎样进行军事斗争的问题。它包括所有能应用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战略领导和指挥等各方面的全部的综合手段。
㈥ 军事战略主要通过什么的建设
军事战略主要通过对【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来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
㈦ 军事战略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一、含义
军事战略,广义上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如国家战略 、国防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主要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军事战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在军事战略下一层次,还有军种战略和战区战略等。
二、战略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战略亦不例外。军事战略因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具有自身的特征。军事战略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全局性。
全局性是反映战略本质的特征。这个全局指的是国家(集团)整个军事斗争的全局,带有照顾各方面、各部分和各阶段的性质。战略是国家(集团)关于军事问题的最高决策,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
2、对抗性。
军事斗争,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敌对双方以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为骨干而展开的激烈较量。
战略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质,是其对抗性产生和依存的基础。从本质上说,军事斗争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动,任何战略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对抗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谋略性。
谋略是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计谋和策略。它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高度体现,是指导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战略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战略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政治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但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它又是手段的选择,有高度的灵活性。
4、相对稳定性。
军事斗争情况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发展变化。战略必须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战略是不存在的。
然而,由于战略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指导范围广,影响重大而深远,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因此,战略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7)军事战略是有关什么的运用扩展阅读:
军事战略的政治意义:
1、军事战备
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自原始战争以来,相对强大的社会实体会对外扩张,进行侵略或合并战争。处于防御地位的力量也会组织对抗。战争是为了土地、人员、财物,也是为了国气。所以是特殊时机的第一问题。
趋向扩张目的和保持固有平衡就成了战争的主要矛盾,战争就是政治的最高表现。社会整体关系形成了军事体系的相关要素。政治上要有强力的支持,经济要有保障,社会可作为后盾,外交上有利的关系,都需要形成军事行为的平衡条件。
社会政治是军事创立的基础,军事性质和统帅是由政治关系决定的。如希特勒的出现是因疯狂时代帝国的需要,而谨慎的日本帝国却是被德国法西斯激发变得冒险狂躁,社会政治决定了军事成败的根本,这一切偶然现象都有着必然的因由。
军事性质趋向社会平衡因素,安于享乐的社会形态不利于军事的加强,开明严法的政治有助于军事的强力。
2、平衡因素
天时地利是不可缺少的平衡因素,这往往是发挥军事行为的基本条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各种关系,因为这种变化时有起伏,同自然关系构成整体趋向平衡因素。
地势是常被重视的问题,但地利包括了更大的范围。历史上多有南可战北但不可取北的事实,这是南方的文化技术与北方的强悍义风形成的不平衡因素。
世事也是关键的问题,一个民族兴起,士气昂扬,国家腐败,便随势可击。三国时尽管诸葛亮出山也解决不了统一的问题,时势与地利不对。
㈧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什么
中国的海军还比较差 建议你去 哇哇自由社区 有个中国未来海军发展板块!
㈨ 军事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有哪些
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抄。
有许多通用之处,比如军事战略强调综合运用一切专手段,达到胜利,企业强属调综合效益最大;军事战略强调重点,企业战略强调主打产品、主营业务,大客户;军事战略讲不断争取主动,企业也强调在市场份额、技术领先、资本运营等领域的主动;军事战略有整体上组织管理的内容,企业战略也有总体上组织管理的内容。
但必须注意的是,不是一个军官今天带兵明天就能带好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老总到部队就能当好司令官。具体区别还有很多的。
㈩ 我国的军事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国防战略是对国防建设和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取决于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最终体现国家利益。国防战略的优劣直接关系国防建设的发展,乃至战争胜负、国家存亡、民族兴衰。50年来,新中国的国防战略以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原则,坚持从国家大战略的高度来运筹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行动。因此,新中国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行动,始终立足于维护我国周边和平与世界和平,赢得和慑止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这一立足点出发,新中国的国防战略坚持了以下重要原则:(1)服务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对外基本政策。(2)着眼于创造相对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3)推动国际战略格局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战略调整,是一种关乎全局的指导方针的调整。新中国国防战略50年走过的历程表明,适时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对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而违背客观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则会对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问题,是对战争危险的判断问题。科学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恰当判断战争危险,是实施正确战略调整的必要前提条件。在未来的国防建设中,我们仍然应该把握这一关键,以赢得克敌制胜的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