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日本未战领中国的地区
胡绳在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敌后的解放区拥有居民9200万人,占沦陷区总人口2.078亿的44%;收复国土83.7万多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126.3万多平方公里的66%。”我们可看出日本侵占的面积有126.3万多平方公里。
当然这是指日本侵略者主要集中的地区。事实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日本曾占领了中国26省1560余县市,侵略面积竟达660余万平方公里!详看本文地图: 此前,1895年4月, 清朝政府被迫在日本马关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则占领了如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河北、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1937年前,日本已侵占了我国的台湾省、东北三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大部和冀东地区。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占了半个多中国!
一、“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侵略者气焰嚣张,大举进犯,是其战略进攻阶段,在16个月中,攻占了一大批县城、9个省会和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直到首都南京。日军铁蹄踏遍了平汉、津浦、平绥铁路沿线和长江下游沿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控制了华北、华中、华东广大富庶地区。其侵略魔爪向西已深入到绥远省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山西省的原平、阳曲、太原等地。
二、侵略军由于占地太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1938年10月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直至1942年。其间,日军实施有限目标进攻,又侵占了南昌、随县、枣阳、金华、奉化等城市和地区。向西进占到湖北省的宜昌市,向南深入到福建省的闽侯(今福州)、厦门,广西省的邕宁、绥渌,广东省的汕头、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岛全岛。
还侵占了香港。我国西南大后方云南省西部的腾冲、龙陵也被侵占。
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迅猛发展,中国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优势尽失,于1943年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并确保本土安全,1944年春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在八个月中,攻陷城市146座(重要城市有郑州、许昌、洛阳、株洲、长沙、衡阳、桂林、柳州、南宁等),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打通了纵贯中国南北的交通线(平汉线、粤汉线)、湘桂线和中越交通线,侵占了豫、湘、桂、粤四省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大溃败,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战场最艰危的时期。通过这次战役,日军向西侵占了河南省的陕县、卢氏县、灵宝市(后收复),湖南省的邵阳市,广西省的宜山,贵州省的独山,逼近贵阳,致使重庆陷于混乱。四、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处境更加孤立,但它垂死挣扎,在中国战场又发动了一些攻势,侵占了江西省的遂川、赣州,广东省的南雄、新城、海丰及老河口、芷江等飞机场。还侵占了河南省西部的淅川、西峡口,并于4月4日攻占了豫、陕交界的河南省的重阳店,这是日军1945年“在中国大陆向西前进得最远的地点”。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具体说:东三省、热河、绥远一部、察哈尔、河北、山西绝大部、山东、河南大部、安徽绝大部、江苏、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绝大部(只有大别山在桂系手里)、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广东一部、广西一部、云南小部。中国保留有: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康、贵州完整,云南大部。福建肯定是全境沦陷,正是由于日军控制了中国东南沿海,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才导致后期日美矛盾尖锐东北全部沦陷。期间,有部分被侵占领土可再深度解释为:1、内蒙古地区被占领到包头市;2、华北是包括山西全省在内的山西以东全部华北地区;3、华中是湖北巫山以东的全部华东地区;4、华南是贵州以东,贵州独山,都匀曾一度被占领;5、广西河池、白色以东在1944年豫湘贵战役中被日本占领。这么多“以东”,还有云南德宏自治州。其实也有几个例外,如:福建和江西交界的大半部分例外;安徽阜阳、毫州例外。笔者所说的绝对有权威性在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负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公道来说还是积极很作战的,但当时在强大敌人攻势前战略性的后退是不可免的。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直到1944年初,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战略性进攻,这主要是因为在它的背后出现了它从未预计到的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这就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军不得不用大部分力量投入这个战场。 毋庸置疑,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战役绝大部分则是国民党军队来应对的打的,他们则关键时期敢和日本人硬碰硬。譬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22场大规模战役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他们则是用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战争期间,国军陆军有321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其作用如下: 第一、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四、“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五、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此外,国民党远征军深入印缅作战,则为中国抗战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们理当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致敬!且为那些至今仍为日本占我钓鱼岛而积极保钓的各位爱国同胞致敬!
2. 岳飞除了是军事家之外,还能称的上词人和书法家吗
能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来,相州汤阴源(今属河南)人。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但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路!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3. 谁有古代 城市的介绍(或图片)
洛阳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5810618.jpg
http://www.chinacraft.com/zggy/06wwgys/wwbhdw/yz/stddyz.htm
中国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
北依邙山,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
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
~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市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
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
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城营建于隋大业元年
(605),其规模仅次于都城大兴城。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阳城包括
宫城、皇城、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
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
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
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
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
(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
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
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
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
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
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
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
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
,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
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宫城
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
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
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
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
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
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
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
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发
掘,是迄今洛阳隋唐东都城考古最重要的发现。遗址的方位、形制、
建筑特点,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
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
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清宫城内宫
殿的布局,逐步复原宫城、皇城内的建筑,确立了准确标志。
皇城
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由
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
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
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发掘,残高2.15米,进深
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道宽6米,左右门道外侧各有13根立,
采用上架过梁的形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
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其他诸小城
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
(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
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
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
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
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
、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
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
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
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
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
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
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
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的保护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
一般保护区,建立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以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
护区进行建设,要履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和发掘,重
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对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如石砌圆
形建筑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保护房或围栏加以保护。1989年
又重新明确保护范围,并建立多处石质保护标志碑。
长安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6170907.jpg
http://www.zjsz.net/kz/lishi/shihua/suitang/tang21.htm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
B3%A4%B0%B2%B3%C7&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C%C6%B3%A4%B0%B2%B3%C7&z=0
这里有更多
http://jjmking.blog.hexun.com/5184538_d.html
北京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14201644.jpg
4. 有谁知道卢氏家谱
一、卢氏渊源 关于续修家谱 古人重视修谱,认为"自古氏族立谱,而垂示后裔。"一般而言,修谱的目的在于"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族谱编修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一般为30年一修。宋朝以后,各地卢氏族人,因为人口发展繁衍,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造成了分离迁徙。因此,先人都十分注意编纂自己家族、房派的历史,叙明源流,载述祖宗懿德业绩,勾划传衍脉系等。卢氏家谱、族谱,现存最早有修于宋代者。明清时期,因迁徙流转之事甚多,故家谱、族谱的编修、记述也特多,为今人了解卢氏发展变迁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家(族)谱中,最有价值者首推序言,现在特选部分以供参考。 涿州,古称范阳、涿郡,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名城。涿州在历史上可谓名人辈出,257位历史名人使涿州成为全国县级区划中涌现名人最多的一个,刘备、赵匡胤、卢植、郦道元、邵庸等都是在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而在这257位历史名人中,卢姓历史名人占了近一半。 涿州是卢、郦、邬、祖、简、燕、鄢、雷等姓氏的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和宗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范阳卢氏。卢氏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它既包括历代卢氏族人治国安邦的方略、经世济用的齐家之法,也蕴涵着对社会、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学科和领域的主张、见解与贡献。卢氏文化的精髓可以这样概括:"爱国敬宗、仁德孝信、建业重誉、诗礼传家"。 家族源流缘于上古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的卢同笋主任介绍,卢氏人口在国内有600多万,居各姓氏中第42位,不及全国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五,从数量上说算是一个小姓氏。但卢氏在历史上又创造出十分辉煌的业绩,一直为世人所称赞。 据研究考证,卢姓子孙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追踪卢姓历史,最早可以源于上古时代我国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称"卢方",周代又称"卢戎"。卢人即姜姓戎族中一支。据《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姜即羌,意为牧羊人,逐水草而居,随畜迁留中原。 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孙姜子牙因协助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受封建立姜姓齐国。从卢氏初祖炎帝、远祖姜子牙到得姓媒介祖高傒有着三千多年的漫长经过。 秦博士卢敖首肇卢姓 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孙高傒因拥立齐桓公,成就齐国霸业,受封得卢邑(今山东长清西南)为采邑,"卢"字的来历就源于其祖居地"卢方",以显不忘先祖。公元前404年田和篡夺齐国君位,祸及高傒子孙,于是逃往燕地,落户于今涿州一带。后改姓为"卢"以纪念封地,故卢氏之正式肇姓,至今约有2300多年历史。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博士卢敖,子孙家于涿水(今拒马河)之上,遂为范阳涿人"。卢敖是有明确文字记载并明确籍贯的卢姓第一人,是卢氏开基祖。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更名为范阳郡,郡治涿县(今涿州市)。因此,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卢氏尽管还有其他来源,但在发展中只有范阳卢氏一枝独秀。所以天下出现了"言卢必称范阳"的倾向。一些出身于旁门别支的卢姓人也敬认范阳卢姓人的祖先为祖先。所以,现今近千万的卢氏均为范阳卢氏,且都有家谱。 汉卢植成为中兴始祖 卢氏播誉天下,始于东汉卢植(公元121-192年)。他以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称颂青史,开范阳卢氏文化之先河,被尊为卢氏的中兴始祖和范阳卢氏始祖,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据传他还是刘备的老师。《后汉书·卢植传》中记载:"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军北伐,路过涿郡,特发布旌卢植令告当地守令: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卢植在社会剧烈动乱中,作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学问胆识、功勋业绩与品德风范,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世所公认的楷模,因此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旧唐书·卢》称:"先自元魏以来,冠冕颇盛"。 卢植及其子孙们,在汉魏南北朝所积累建树的学问业绩、品德风范,成为卢氏子孙千余年长盛不衰的声望基础和精神动力。"范阳卢氏,代为著姓""积代簪缨",名人辈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领域皆有骄人成就。如历代学者卢钦、卢谌、卢景裕、卢彦卿、卢思道等,东晋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北周名臣卢辩、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被欧洲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禅宗六祖"慧能、明朝名将卢镗、卢象升;清朝名将卢坤、军机大臣卢荫薄等,无一不是出自"范阳卢氏"。 卢氏宗祠 涿州城东拒马河畔,有一处建筑群,红墙蓝瓦,绿树掩映,肃穆幽雅。座北向阳的大门上,黄底墨字"范阳卢氏宗祠"匾额鲜明夺目。这里不仅是卢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广泛而久远的社会影响。韩国的前总统卢泰愚所说"范阳卢氏"使"涿州名扬天下"、涿州是"世界卢氏祖先的基地",具体所指就是这个地方。 卢氏宗祠之北有卢氏先祖卢植的墓地。不必说各地卢氏族人,自然按节令来此祭祀祖先;即使并非卢姓的人氏,也时常前来,凭吊长眠于此的这位东汉名臣。 作为范阳卢氏始祖的卢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声誉。"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是东汉朝廷对这位"涿郡涿人"的评价。宋朝太宗皇帝所谓"积代簪缨自范阳,尚书光耀千年史"的诗句,是对他由衷的赞颂。卢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学和卓著的业绩,开创了卢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赢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后的不朽,配享于孔庙,名列中华民族古圣贤之中。 以卢植为始祖的涿州卢氏家族,诗礼传家、有功于国,世代簪缨、历朝显贵,汉末以降,成为北方四个高门大姓之一。因魏晋-隋唐数百年间,涿州名"范阳",故而卢氏的郡望为"范阳",涿州卢氏被称为"范阳卢氏"。斯时,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标志和文化传承的徽章,因此,播迁于海内外的卢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号奉为"范阳堂"。 范阳卢氏是一个人才辈出、声名远播的宗族。仅从三国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族人就达到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清代道光年间的两广总督、涿州人卢坤,是卢植的嫡系后裔。海外卢氏宗亲中,有韩国的两位总统卢泰愚、卢武铉。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老外",人们来到范阳卢氏宗祠,来到卢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连忘返。或许是因为,对这里蕴涵的东方文化精神、对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质,需要细细品味…… 青廉卢氏家族的源流 关于灵寿县青廉卢氏家族是由两个迁徙途径而来,一支由平山县卢家庄迁来,而我们陈家街一支是由平山卢家庄迁到灵寿县卢家洼后又分一支迁到青廉村来。至于平山卢家庄繁衍的卢姓世祖相传乃由范阳迁来。多年来我们原来住在陈家街的卢姓家族与从卢家庄迁来的另一分支卢姓长期友好共处,相敬如宾,仍尊称一家。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范围已经不再局限在本土,在外地我们总是称谓本村卢姓一家人。相信以后必将和睦气氛世代延续下去。 二、族训 人类社会,基于家庭。尊祖敬宗,睦族敦伦。齐家爱国,兴邦固本。夫妻二人,家庭核心,情深意笃,互爱互敬。男不尊大,女不卑从;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穷莫易节,富不变心;风雨同舟,比翼鹏程。双方父母,共同侍奉,善其衣食,便其住行,医其疾病,娱其精神,桑榆逢春,夕阳更红。婆媳翁婿,理解尊重,情同骨肉,休戚关情。偶有不贤,理解宽容。婆待儿媳,应若亲生;儿媳对婆,应为娘亲;婆媳难处,儿应居中,巧施斡旋,妙语开心。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心相默契,行相照应;供养老人,协力同心;遗产继承,以法为凭;亲密无间,黄士成金。妯娌融洽,家门有幸,若有摩擦,兄弟秉正,不可偏信,切勿怂恿,温言明理,春阳消冰,邻里相处,以和为重,与人为善,坦荡真诚,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倘生纷争,主动调停,据手言和,高下莫争,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幸勤劳动,致富光荣。财源广进,俭朴节用。用而不奢,俭而不吝;衣莫厌旧,食莫贪丰;有当思无,富当慈贫;细水长流,筹划精心。合家和睦,夫妇相亲。择妻选婿,重在情缘;情投意合,志在言端;自主婚姻,幸福美满。计划生育,优育优生。琢玉成器,教子成人。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生启蒙,贯沏终生。身教重范,言教莫松。勤劳务实,庄敬持身,严而无度,反生怨恨。爱而不宠,严格示训。拨苗助长,反害儿孙。自古纨绔,毁于嬉纵。寒门贵子,并非天生。矢志苦学,磨砺成锋。儿孙年少,应端品行;纵欲有害,恶习伤身。坚持正义,旗帜鲜明。效国酬志,学好本领。知识高峰,奋斗攀登。文明家庭,守法为荣,权利义务,自觉履行。严守法度,处变不惊。违法犯罪,祸国殃民。染者回头,迷者猛醒。时时守法,家族康靖。 三、 家谱编纂说明 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男丁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继承人,同时,因为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作为家谱乃家族的历史档案资料,可以容纳大量信息。所以我们这次续修家谱的原则凡是我族的男丁、夫人及姑娘的资料都登录在册。男士依先辈分再长幼的顺序登录,夫人的资料随其后,所生男丁在其父后注有名字,详细资料在其所在辈分列出。姑娘的资料在其父下方另列一行。 对于早年迁居异地的族人,暂时不能取得联系的,只能等待时机,以后再填写。 因为我们的家谱已经遗失,这就形成了前期资料的缺失。没有任何依据可供参考,这就自然决定了对于先人的辈分及名讳不可得知,追溯只能靠年长族人的回忆。因为没有旧家谱作范例,再则由于执笔者才疏学浅的限制,所以编修中难免存在不妥不实甚至谬误之处。期盼能得到族人或其他名人志士斧正。
5. 9月8日历史上的今天,9月8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
1、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在旧金山美军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该军事同盟条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1950年,美国出于推行“冷战政策”的需要,决定重新武装日本并使之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军事基地。为使此目的合法化,美国同日本签订该条约。
条约由前言和5项条款组成。规定日本承认美国有权在日本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可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镇压“内乱”和“暴动”、对付外来武力进攻;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第三国,驻军的配备条件另由日美行政协定规定等。
1960年,该条约为《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和约》所代替。
2、文学翻译家曹靖华逝世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1897年8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卢氏县,青年时代即积极投身进步的学生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2年回国。
曹靖华将自己的生命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董必武同志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情操和风骨。
曹靖华1987年9月8日凌晨3时53分溘然长逝,终年90岁。
3、我国首次土地拍卖活动
建国后,土地属国家所有,一直由国家统一分配,无偿使用。1981年11月,深圳特区首先开始对部分土地使用征收费用。1987年7月1日,深圳市政府又提出以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指导思想的改革方秦确定可以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转让、租赁、买卖。
1981年9月8日,深圳市以协商议标形式出让有偿使用的第一块国有土地。9月11日以招标形式出让第二块国有土地,12月1日又以拍卖形式出让第三块国有土地使用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土地拍卖活动,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重视。
4、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
1997年9月8日,由外经贸部主办,福建省和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为洽谈会剪彩。来自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5000余名客商参加了盛会。
5、海地渡船严重超载 造成特大海难
1997年9月8日,加勒比岛国海地一艘渡船在首都太子港西北部海面失事沉没,804名乘客中大部分人失踪,只有60人获救生还。
这艘渡船投入运营刚10天时间,失事的原因是严重超载。海难发生后,海地政府立即开展了紧急救援工作。截至记者发稿时,除60名生还者外,救援人员已发现了49具遇难者的尸体。这是1993年海地“尼普顿”号客轮沉没造成1700多人死亡以来发生的又一次大海难。
6. 浙南战场与中国战场
胡绳在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敌后的解放区拥有居民9200万人,占沦陷区总人口2.078亿的44%;收复国土83.7万多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126.3万多平方公里的66%。”我们可看出日本侵占的面积有126.3万多平方公里。
当然这是指日本侵略者主要集中的地区。事实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日本曾占领了中国26省1560余县市,侵略面积竟达660余万平方公里!详看本文地图: 此前,1895年4月, 清朝被迫在日本马关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则占领了如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河北、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1937年前,日本已侵占了我国的台湾省、东北三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大部和冀东地区。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占了半个多中国!
一、“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侵略者气焰嚣张,大举进犯,是其战略进攻阶段,在16个月中,攻占了一大批县城、9个省会和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直到首都南京。日军铁蹄踏遍了平汉、津浦、平绥铁路沿线和长江下游沿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控制了华北、华中、华东广大富庶地区。其侵略魔爪向西已深入到绥远省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山西省的原平、阳曲、太原等地。
二、侵略军由于占地太多、战线过长、兵力分散,1938年10月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直至1942年。其间,日军实施有限目标进攻,又侵占了南昌、随县、枣阳、金华、奉化等城市和地区。向西进占到湖北省的宜昌市,向南深入到福建省的闽侯(今福州)、厦门,广西省的邕宁、绥渌,广东省的汕头、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岛全岛。
还侵占了香港。我国西南大后方云南省西部的腾冲、龙陵也被侵占。
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迅猛发展,中国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优势尽失,于1943年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并确保本土安全,1944年春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在八个月中,攻陷城市146座(重要城市有郑州、许昌、洛阳、株洲、长沙、衡阳、桂林、柳州、南宁等),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打通了纵贯中国南北的交通线(平汉线、粤汉线)、湘桂线和中越交通线,侵占了豫、湘、桂、粤四省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大溃败,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战场最艰危的时期。通过这次战役,日军向西侵占了河南省的陕县、卢氏县、灵宝市(后收复),湖南省的邵阳市,广西省的宜山,贵州省的独山,逼近贵阳,致使重庆陷于混乱。四、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处境更加孤立,但它垂死挣扎,在中国战场又发动了一些攻势,侵占了江西省的遂川、赣州,广东省的南雄、新城、海丰及老河口、芷江等飞机场。还侵占了河南省西部的淅川、西峡口,并于4月4日攻占了豫、陕交界的河南省的重阳店,这是日军1945年“在中国大陆向西前进得最远的地点”。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具体说:东三省、热河、绥远一部、察哈尔、河北、山西绝大部、山东、河南大部、安徽绝大部、江苏、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绝大部(只有大别山在桂系手里)、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广东一部、广西一部、云南小部。中国保留有: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康、贵州完整,云南大部。福建肯定是全境沦陷,正是由于日军控制了中国东南沿海,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才导致后期日美矛盾尖锐东北全部沦陷。期间,有部分被侵占领土可再深度解释为:1、内蒙古地区被占领到包头市;2、华北是包括山西全省在内的山西以东全部华北地区;3、华中是湖北巫山以东的全部华东地区;4、华南是贵州以东,贵州独山,都匀曾一度被占领;5、广西河池、白色以东在1944年豫湘贵战役中被日本占领。这么多“以东”,还有云南德宏自治州。其实也有几个例外,如:福建和江西交界的大半部分例外;安徽阜阳、毫州例外。笔者所说的绝对有权威性在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负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在抗战中公道来说还是积极很作战的,但当时在强大敌人攻势前战略性的后退是不可免的。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直到1944年初,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战略性进攻,这主要是因为在它的背后出现了它从未预计到的战场。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这就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军不得不用大部分力量投入这个战场。 毋庸置疑,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战役绝大部分则是国民党来应对的打的,他们则关键时期敢和日本人硬碰硬。譬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22场大规模战役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他们则是用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战争期间,国军陆军有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其作用如下: 第一、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支援了中国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四、“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五、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的内迁争取了时间;此外,国民党远征军深入印缅作战,则为中国抗战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们理当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致敬!且为那些至今仍为日本占我钓鱼岛而积极保钓的各位爱国同胞致敬!
7. 豫西鄂北会战参战将领都有谁
司令长官:刘 峙 副:郭寄峤 孙 震
2集团军:刘汝明 5军:曹福林 6军:刘汝珍 豫鄂边区挺进军:杜回大中(代)
22集团答军:孙 震 41军:曾苏元 45军:陈鼎勋 69军:米文合
33集团军:冯治安 59军:刘振三 77军:何基澧
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 新8军:胡伯翰 河北民军:乔明礼
8. 永年县卢氏家谱世系表
一、卢氏渊源关于续修家谱古人重视修谱,认为“自古氏族立谱,而垂示后裔。”一般而言,修谱的目的在于“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族谱编修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一般为30年一修。宋朝以后,各地卢氏族人,因为人口发展繁衍,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造成了分离迁徙。因此,先人都十分注意编纂自己家族、房派的历史,叙明源流,载述祖宗懿德业绩,勾划传衍脉系等。卢氏家谱、族谱,现存最早有修于宋代者。明清时期,因迁徙流转之事甚多,故家谱、族谱的编修、记述也特多,为今人了解卢氏发展变迁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家(族)谱中,最有价值者首推序言,现在特选部分以供参考。涿州,古称范阳、涿郡,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名城。涿州在历史上可谓名人辈出,257位历史名人使涿州成为全国县级区划中涌现名人最多的一个,刘备、赵匡胤、卢植、郦道元、邵庸等都是在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而在这257位历史名人中,卢姓历史名人占了近一半。 涿州是卢、郦、邬、祖、简、燕、鄢、雷等姓氏的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和宗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范阳卢氏。卢氏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它既包括历代卢氏族人治国安邦的方略、经世济用的齐家之法,也蕴涵着对社会、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学科和领域的主张、见解与贡献。卢氏文化的精髓可以这样概括:“爱国敬宗、仁德孝信、建业重誉、诗礼传家”。 家族源流缘于上古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的卢同笋主任介绍,卢氏人口在国内有600多万,居各姓氏中第42位,不及全国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五,从数量上说算是一个小姓氏。但卢氏在历史上又创造出十分辉煌的业绩,一直为世人所称赞。 据研究考证,卢姓子孙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追踪卢姓历史,最早可以源于上古时代我国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称“卢方”,周代又称“卢戎”。卢人即姜姓戎族中一支。据《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姜即羌,意为牧羊人,逐水草而居,随畜迁留中原。 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孙姜子牙因协助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受封建立姜姓齐国。从卢氏初祖炎帝、远祖姜子牙到得姓媒介祖高傒有着三千多年的漫长经过。 秦博士卢敖首肇卢姓 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孙高傒因拥立齐桓公,成就齐国霸业,受封得卢邑(今山东长清西南)为采邑,“卢”字的来历就源于其祖居地“卢方”,以显不忘先祖。公元前404年田和篡夺齐国君位,祸及高傒子孙,于是逃往燕地,落户于今涿州一带。后改姓为“卢”以纪念封地,故卢氏之正式肇姓,至今约有2300多年历史。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博士卢敖,子孙家于涿水(今拒马河)之上,遂为范阳涿人”。卢敖是有明确文字记载并明确籍贯的卢姓第一人,是卢氏开基祖。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更名为范阳郡,郡治涿县(今涿州市)。因此,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卢氏尽管还有其他来源,但在发展中只有范阳卢氏一枝独秀。所以天下出现了“言卢必称范阳”的倾向。一些出身于旁门别支的卢姓人也敬认范阳卢姓人的祖先为祖先。所以,现今近千万的卢氏均为范阳卢氏,且都有家谱。 汉卢植成为中兴始祖 卢氏播誉天下,始于东汉卢植(公元121—192年)。他以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称颂青史,开范阳卢氏文化之先河,被尊为卢氏的中兴始祖和范阳卢氏始祖,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据传他还是刘备的老师。《后汉书·卢植传》中记载:“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军北伐,路过涿郡,特发布旌卢植令告当地守令: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卢植在社会剧烈动乱中,作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学问胆识、功勋业绩与品德风范,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世所公认的楷模,因此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旧唐书·卢》称:“先自元魏以来,冠冕颇盛”。 卢植及其子孙们,在汉魏南北朝所积累建树的学问业绩、品德风范,成为卢氏子孙千余年长盛不衰的声望基础和精神动力。“范阳卢氏,代为著姓”“积代簪缨”,名人辈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领域皆有骄人成就。如历代学者卢钦、卢谌、卢景裕、卢彦卿、卢思道等,东晋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北周名臣卢辩、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被欧洲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禅宗六祖”慧能、明朝名将卢镗、卢象升;清朝名将卢坤、军机大臣卢荫薄等,无一不是出自“范阳卢氏”。 卢氏宗祠涿州城东拒马河畔,有一处建筑群,红墙蓝瓦,绿树掩映,肃穆幽雅。座北向阳的大门上,黄底墨字“范阳卢氏宗祠”匾额鲜明夺目。这里不仅是卢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广泛而久远的社会影响。韩国的前总统卢泰愚所说“范阳卢氏”使“涿州名扬天下”、涿州是“世界卢氏祖先的基地”,具体所指就是这个地方。
卢氏宗祠之北有卢氏先祖卢植的墓地。不必说各地卢氏族人,自然按节令来此祭祀祖先;即使并非卢姓的人氏,也时常前来,凭吊长眠于此的这位东汉名臣。
作为范阳卢氏始祖的卢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声誉。“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是东汉朝廷对这位“涿郡涿人”的评价。宋朝太宗皇帝所谓“积代簪缨自范阳,尚书光耀千年史”的诗句,是对他由衷的赞颂。卢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学和卓著的业绩,开创了卢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赢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后的不朽,配享于孔庙,名列中华民族古圣贤之中。
以卢植为始祖的涿州卢氏家族,诗礼传家、有功于国,世代簪缨、历朝显贵,汉末以降,成为北方四个高门大姓之一。因魏晋—隋唐数百年间,涿州名“范阳”,故而卢氏的郡望为“范阳”,涿州卢氏被称为“范阳卢氏”。斯时,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标志和文化传承的徽章,因此,播迁于海内外的卢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号奉为“范阳堂”。
范阳卢氏是一个人才辈出、声名远播的宗族。仅从三国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族人就达到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清代道光年间的两广总督、涿州人卢坤,是卢植的嫡系后裔。海外卢氏宗亲中,有韩国的两位总统卢泰愚、卢武铉。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老外”,人们来到范阳卢氏宗祠,来到卢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连忘返。或许是因为,对这里蕴涵的东方文化精神、对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质,需要细细品味……青廉卢氏家族的源流关于灵寿县青廉卢氏家族是由两个迁徙途径而来,一支由平山县卢家庄迁来,而我们陈家街一支是由平山卢家庄迁到灵寿县卢家洼后又分一支迁到青廉村来。至于平山卢家庄繁衍的卢姓世祖相传乃由范阳迁来。多年来我们原来住在陈家街的卢姓家族与从卢家庄迁来的另一分支卢姓长期友好共处,相敬如宾,仍尊称一家。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范围已经不再局限在本土,在外地我们总是称谓本村卢姓一家人。相信以后必将和睦气氛世代延续下去。二、族训 人类社会,基于家庭。尊祖敬宗,睦族敦伦。齐家爱国,兴邦固本。夫妻二人,家庭核心,情深意笃,互爱互敬。男不尊大,女不卑从;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穷莫易节,富不变心;风雨同舟,比翼鹏程。双方父母,共同侍奉,善其衣食,便其住行,医其疾病,娱其精神,桑榆逢春,夕阳更红。婆媳翁婿,理解尊重,情同骨肉,休戚关情。偶有不贤,理解宽容。婆待儿媳,应若亲生;儿媳对婆,应为娘亲;婆媳难处,儿应居中,巧施斡旋,妙语开心。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心相默契,行相照应;供养老人,协力同心;遗产继承,以法为凭;亲密无间,黄士成金。妯娌融洽,家门有幸,若有摩擦,兄弟秉正,不可偏信,切勿怂恿,温言明理,春阳消冰,邻里相处,以和为重,与人为善,坦荡真诚,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倘生纷争,主动调停,据手言和,高下莫争,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幸勤劳动,致富光荣。财源广进,俭朴节用。用而不奢,俭而不吝;衣莫厌旧,食莫贪丰;有当思无,富当慈贫;细水长流,筹划精心。合家和睦,夫妇相亲。择妻选婿,重在情缘;情投意合,志在言端;自主婚姻,幸福美满。计划生育,优育优生。琢玉成器,教子成人。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生启蒙,贯沏终生。身教重范,言教莫松。勤劳务实,庄敬持身,严而无度,反生怨恨。爱而不宠,严格示训。拨苗助长,反害儿孙。自古纨绔,毁于嬉纵。寒门贵子,并非天生。矢志苦学,磨砺成锋。儿孙年少,应端品行;纵欲有害,恶习伤身。坚持正义,旗帜鲜明。效国酬志,学好本领。知识高峰,奋斗攀登。文明家庭,守法为荣,权利义务,自觉履行。严守法度,处变不惊。违法犯罪,祸国殃民。染者回头,迷者猛醒。时时守法,家族康靖。三、 家谱编纂说明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男丁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继承人,同时,因为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作为家谱乃家族的历史档案资料,可以容纳大量信息。所以我们这次续修家谱的原则凡是我族的男丁、夫人及姑娘的资料都登录在册。男士依先辈分再长幼的顺序登录,夫人的资料随其后,所生男丁在其父后注有名字,详细资料在其所在辈分列出。姑娘的资料在其父下方另列一行。对于早年迁居异地的族人,暂时不能取得联系的,只能等待时机,以后再填写。因为我们的家谱已经遗失,这就形成了前期资料的缺失。没有任何依据可供参考,这就自然决定了对于先人的辈分及名讳不可得知,追溯只能靠年长族人的回忆。因为没有旧家谱作范例,再则由于执笔者才疏学浅的限制,所以编修中难免存在不妥不实甚至谬误之处。期盼能得到族人或其他名人志士斧正。
9. 永历政权为什么选择穷乡僻壤云南作为复兴基地
在今天,云南是一个比较贫穷的边疆省份,不太为人所重视。但是在历史上,云南的地位却大不相同。
永历政权入滇,并非永历小朝廷自身的决定。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二月,大西军余部首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对大西军今后的出路和策略进行商讨。孙可望主张继续与明朝作对,到广东南岭一带,建立地盘,密谋自己称帝。如果大事不好,可以向南流亡海外。李定国则力主联明抗清,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恢复大明江山。李定国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与会将领的赞成,但孙可望反对。李定国表示孙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剑欲自刎。众将夺下剑,撕破一面战旗为其裹伤,并一致表示愿意接受李定国的意见。孙可望见状,只得收回己见。由此可见,永历“西狩”主要是李定国的决定。
李定国是大西军余部中最有才干、而且最也忠于复兴明朝事业的将领,他的部队也是永历政权后来的主要依靠力量。他在永历政权流亡尚有其他地方可以选择时,提出西进云南的方针,是从复兴明朝的大局出发的,符合永历政权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选择绝非走投无路时的病急乱投医之举。
那么,为什么李定国要为永历政权选择西迁云南呢?这是因为在当时,云南可能是复兴明朝的唯一基地。
中国历史上的外患主要来自北方。
在唐代以前,中国中央王朝从来没有遇到来自南方的威胁。但是到了唐代,这种威胁出现了,即南诏兴起于云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国。据《新唐书·南蛮传》,南诏的疆域为“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换言之,其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云南),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和骠国(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俨然成为中南半岛上的超级强权。
南诏的两大邻国朝与吐蕃都是强国,南诏向东、北、西北几个方向发展都遇到困难,因此积极向南、东南和西面发展。南诏在云南的西南地区设置了开南节度和银生节度,统治中南半岛的许多地区。晚清民初时期学者沈曾植说:“开南、安西所部,远皆达于南海。以《地理志》所记通天竺路互证,知非?辞不实者。盖骠之属国,皆为南诏属国矣。”可见南诏势力范围一直达到南海。南诏军队曾与女王国、昆仑国发生冲突,到过真腊国(今柬埔寨)“苍波汹涌”的大海边。
南诏与唐朝进行过多次战争。唐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大举进攻西川(亦称益州,中心在成都平原)。南诏军占领了成都外城,虽然未能攻入内城,但退兵的那一天,南诏强迫成都各种技术工匠举家南迁,人数达数万人。两年后,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要求南诏放回被虏的人,南诏放回了4000人。
咸通十年(869年),南诏军第二次进攻西川,与唐军大战,虽然最后被击败,但战争对益州造成了重大损害。益州是唐代后期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当时人说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为“扬一益二”,即位于东部长江下游的扬州和位于西部成都平原的益州,因此也是中央政府两大最重要赋税来源地之一。南诏几次进攻益州,对唐朝造成严重危害。
不仅如此,唐咸通元年(860年),南诏出兵东下,攻破唐朝的安南都护府首府交趾城(今越南河内市)。唐军不久后收复安南。但三年之后,南诏再次攻破交趾,唐军退守岭南。南诏不断攻击唐朝,两陷安南,迫使唐朝不得不调用重兵镇守在南方的最大要塞桂林,导致“庞勋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根基,使之无力镇压黄巢起义,最终灭亡。这个“唐亡于南诏”的观点得到陈寅恪先生的肯定,也得到其他史家的认可。向达先生指出:南诏之患,“以懿宗时为最繁,几乎每年都有边警,而以中国的南部如安南、邕管为最甚。咸通时安南为南诏攻陷,于是邕管骚然,乃调东南之兵以戍桂林,卒之庞勋叛变,遂兆唐室灭亡之机。所以南诏的盛衰,安南的得失,关系于唐朝者甚大”。
南诏衰落后,大理国代之而起。大理国也是中南半岛地区的强国,其疆域“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大致说来,包括了今云南省和川西南地区,以及今缅甸东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地区,与南诏国大致相同。除此之外,广西的许多地区也在大理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北宋皇?年间,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率众攻占安德州,建立南天国。后来兵败,遂投奔大理国。在大理国的支持下,准备进攻广西和四川的黎、雅等州。与南诏不同,大理国与宋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即便在双方政治关系几乎断绝的时期也未发生过战争。不过这不意味着大理是一个弱小国家。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大理国出动20万大军进攻安南国。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大理又介入安南国的王位继承之争。安南国王李乾德有一庶子,从小被送入大理国寄养,改名赵智之。绍兴八年安南国王李阳焕死,大理国派军队护送赵智之归国,与嗣子李天祚争夺王位。宋朝支持李天祚,这次争夺安南王位的战争以赵智之的失败而告终。
在公元738年南诏皮逻阁统一六诏至1253年年大理国灭亡的五个世纪中,云南一直是中国西南部和中南半岛上超级强权。元朝灭了大理国后,云南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从而以往几百年的南方威胁也随之消失。
云南被元朝纳入版图后,依然保持着一种相当特殊的地位,实际统治者是元朝的蒙古贵族梁王和大理国后裔段氏。梁王以昆明为其统治中心,段氏则控制着大理一带。元朝灭亡后,元顺帝逃到漠北,称为北元,与新建立的明朝对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元朝正朔,服从北元的命令。段氏虽然也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梁王政权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
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谈判,均被杀害,遂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大军三十万征云南,梁王派遣达里麻将兵十万屯曲靖抗拒。经过激战,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月六日,梁王兵败自杀。因此云南是明朝统一的最后一个地区。
到了明代,云南依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地方武力。
云南西南边疆的麓川掸族政权兴起,到了元末明初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与明朝和缅甸都发生了多次战争。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朝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包括有名的“三征麓川”之役),大小战事不计其数,“军费所需,万万不可计”才消灭了麓川政权。
云南在明代中国,经济上拥有一种其他地方所无的优势:白银。
在元代,天历元年(1328)全国银产量为两,其中几乎一半(47.42%)是云南生产的。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白银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到了万历时期,全国到处都在积极寻找银矿,但是只有在云南取得较好的结果。
明代后期旅行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采矿事惟滇为善。??他省之矿,所谓‘走兔在野,人竞逐之’。滇中之矿,所谓‘积兔在市,过者不顾’也”。明末大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对全国的银矿介绍如下:“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皆称美矿,然生气有限,每逢开?,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苟。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惟滇中可行也。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源又次之”。由于云南是全国最大的白银产地,手里握有大量“硬通货”,当然也拥有相当大的经济实力。除了银矿,云南还拥有全国最大的铜矿,并且是全国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过云南铜矿和林业资源的开发,要到清代才大规模进行,这是后话。
正因如此,明朝宁可放弃在宋代以前一千年中一直是中国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一个行政区、到了明朝又已占领二十多年的安南,也不愿放弃元代以前长期独立的云南,尽管云南的居民绝大多数并非汉人。
云南还具有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云南陆路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处于中国通过陆路进入南海——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印度洋的两大重要战略通道上,即是中国与中南半岛陆地贸易的通道。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早在西汉时期,云南就与南亚、东南亚发生过密切的经济联系。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正在西域进行凿空之旅的大汉使者张骞竟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发现了来自我国西南地区的邛竹杖、蜀布,就已感觉到中国的西南必有一条通往印度的道路,于是这条道路就这样发现了。后世学者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张骞回国后建议汉武帝打通通往西南地区的西南夷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因而使得一条从成都,经过云南,在到达印度的官方南方贸易通道正式开通。由于道路的开辟,沿途的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整个古代时期的云南是在用“两条腿”在运转:一条是通往内地的国家向心力和经济发展之路;另一条便是与东南亚和南亚之间充满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国际通道。同时,云南地处高原,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周边有机可乘时则可凭借自身武力,居高临下,向外出击,攻城略地,称霸一方。不仅南诏、大理如此,就是到了近代,滇系军阀犹能以一省之力,称雄于中国南部数十年,以致滇军首领唐继尧自称“东大陆主人”。
此外,虽然汉人在明代云南是“少数民族”,但是在政治、经济方面却居于统治地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云南汉人对朝廷表现出罕见的忠诚。当永历朝廷最后从云南逃往缅甸时,出发时竟有数十万人哭泣随行,拖家带口的官兵和士绅日行仅30里。这种忠诚,也是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
因此,上述情况使得云南成为永历政权流亡的最佳选择。我认为李定国之所以选择云南为永历政权的流亡目的地,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情况。
10. 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是那次战役
古代史上是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近代史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0)卢氏军事基地扩展阅读: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近二十万,即双方伤亡超过六十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