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军的武器装备发展状况如何
清朝统治者自诩复“以制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然而,时当火器逐渐代替冷兵器的伟大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清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始终非常缓慢,用来镇压国内之敌尚有余力,用来抵抗外敌入侵就显得落后,力不从心了。
总的说来,清军的装备是:金、鼓以示进退之节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体,器械以制敌人。各兵专习者为弓箭、鸟枪、火炮、藤牌,兼习者为长枪、大刀、挑刀。水师则除火炮外,仍兼习排枪、钩镰枪、标枪、火箭。马兵每名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个、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长枪兵有长枪1枝。鸟枪兵有鸟枪1枝。武官的装备各按其官品级别规定,战马、箭数等多少不一。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等的装备也不一致。总的说来,八旗兵的装备比绿营兵的精良。
㈡ 世界前三,甲午战争清军的陆军装备有多先进
整体来说清来军装备不行
但新军的自武器装备,在轻兵器和轻型火炮上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但重炮上,清军就差了一大截。主要重炮都被部署在了炮台上,且数量有限。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步枪和轻型火炮都不如清军,但重炮火力上远胜清军,因此清军被打崩了。(一战初期法国陆军主力火炮是75炮,德国陆军这是大口径的重炮,法军同样被德军打的不要不要的;抗战时期,国军也是在重炮火力吃亏)
㈢ 17世纪清军的武器装备在世界上可算先进
清军主力八旗军以弓矢刀剑为主要武器,长于骑射,利于突袭决胜。后金八旗军绝大部分为骑兵,主要武器为典型的冷兵器,如长刀、矛、槊、弓箭等,防护器具以铁甲、皮甲为主。与明军相比,后金的武器装备明显落后。
八旗军后来一直拒绝从屡屡败给自己的明军那里学习先进的武器技术。他们对冷兵器的执着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种“以骑射为本”、“强干弱枝” 的冷兵器思维,后来长期统治了清朝的军事指导思想。两百多年后,努尔哈赤的子孙们终于为这种守旧落后的军事指导思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清朝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隔绝于世界之外,从未遇到过真正强大的敌人。在这一阶段以内战为主的战事中,清军比较轻松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却被金庸等人称为“十七、十八世纪世界无敌”,其实不过是侥天之幸而已。
武器装备方面,明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明军配有大量的火器。明军的车营由炮兵部队和骑兵部队构成。炮兵部队配有大将军炮、虎蹲炮、佛郎机炮等多种威力巨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以大将军炮为例,“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隶属车营的骑兵部队备有火统。明军由于采取车骑合营的编制,并无独立的骑兵部队,因而其机动性远不如后金的骑兵部队。
明军的步营则配备大量鸟统和多管火枪。明军的鸟统仿制自西番和日式火绳枪,射程可达百余米。笔者无法查到萨尔浒战役中的明军火器配备的准确资料,但根据明军后来损失两万余件火器的情况推算,明军火器配备比例有可能高达50%。明军火器的配备比例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毫无疑问,火器的杀伤力、摧毁力、破坏力是冷兵器无可比拟的。
除了火器外,明军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冷兵器,如弓箭、刀枪等。由于过于依赖火器的中远距离打击,明军不够重视贴身近战及盔甲防护。
㈣ 中法战争中清军武器装备,部队编制是怎样的
马尾海战又称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
当时,法国拥有9艘军舰,共计14514吨,摆在罗星塔的南面和东南,另有鱼雷艇2艘。还有两艘军舰在金牌、琯头一带江面,阻止清军塞江封口,保障后路安全。参战法舰共有重炮71门,还有不少射速为每分钟60发的哈齐开斯机关炮,官兵共有1790人。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共计6500吨,炮47门(大口径炮很少),官兵1176人。福建水师8艘战舰停泊在马江边的罗星塔之西,3艘停在罗星塔之东。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等方面比较,中法两国海军实力悬殊,法国舰队显然占有优势。
清末的陆军军队装备十分复杂,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等。
黑旗军
晚清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组建、统率的武装。1866年刘永福聚天地会起义军部众数百人在广西安德建军,以当地神庙中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1867年为清军所迫,避入中越边境越南一侧的保胜山区,垦荒耕牧,设卡抽税,建立了根据地。编制仿清军勇营,曾编至12个营,官兵三、四千人;上下亲洽,作战勇敢。武器是火器刀矛并用,作战以伏击袭扰见长。1873年、1883年(清光绪九年)两次在越南河内大败入侵法军。中法战争期间又与清军联合在越南山西、北宁、宣光等地抗法。战后被清廷撤入关内,裁为数百人,随刘永福编入广东南澳镇清军。
㈤ 康熙时期清军的武器是什么
清军主力八旗军以弓矢刀剑为主要武器,长于骑射,利于突袭决胜。后金八旗军绝大部分为骑兵,主要武器为典型的冷兵器,如长刀、矛、槊、弓箭等,防护器具以铁甲、皮甲为主
㈥ 1900年前后清军的武器装备怎样
表面看是吹牛的意思,其实他是风扇广告,说明天仙牌的风扇很好。
㈦ 1840年清军的武器装备与西欧军队的差距有多大
其实差别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貌似那时的枪还没有膛线,精准度极差,而且射速也特别版的慢权,射程也不远,要是拿弓箭硬拼也不是一点便宜占不到,主要还是英国军队的战舰使用灵活,可以各地出击,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你吃不准英国人会打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战役中,清军和英军的人数上都是差不多的,不赖装备,主要还是清政府整体都出了问题!
㈧ 在镇南关大捷中清军装备了什么比较现代的武器他们对付的法军又装备的什么武器
中法战争的时候 淮军大部分使用的是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英国的步枪 具体什回么型号步枪不详答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不仅质量低劣而且还炸膛 这对清军步兵无疑是种考验 中法战争的时候 清军主要还是以大刀长矛为主 火枪并不多 而且清军步兵并不懂得保养火枪 基本是坏的比丢的多 时间长了 射程 杀伤 精确度都会受到影响 镇南关的清军 基本是用三倍的伤亡来换法军一倍伤亡
㈨ 清缅战争时清军,装备了哪些武器装备
我理解,您说的,清缅战争,应该是顺治入关不久,
派遣,吴三桂和阿齐格,深入专缅北,追剿南明末代皇帝属,永历帝小朝廷的战争吧?
如果是这次战争,那就是:刀、戈、弓、矢、外加战马,鸟枪、红夷炮,最多有几头战象,其实还是冷兵器战争。
㈩ 清朝军队是用的哪些武器
清朝统治者自诩“以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然而,时当火器逐渐代替冷兵器的伟大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清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始终非常缓慢,用来镇压国内之敌尚有余力,用来抵抗外敌入侵就显得落后,力不从心了。
总的说来,清军的装备是:金、鼓以示进退之节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体,器械以制敌人。各兵专习者为弓箭、鸟枪、火炮、藤牌,兼习者为长枪、大刀、挑刀。水师则除火炮外,仍兼习排枪、钩镰枪、标枪、火箭。马兵每名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个、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长枪兵有长枪1枝。鸟枪兵有鸟枪1枝。武官的装备各按其官品级别规定,战马、箭数等多少不一。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等的装备也不一致。总的说来,八旗兵的装备比绿营兵的精良。
清初各处营伍所用器械向来无一定之例,往往以本部武官的爱好和习惯为转移,故士兵武艺难以精专。雍正五年下令各省将军督抚提镇要“因地制宜,酌定规制,永远遵奉”,自此各省驻军所用器械归于统一。根据雍正的旨意,清政府规定内地各省与沿海沿边各省的装备因地而异。如山东省,弓箭、鸟枪、炮、藤牌、长枪、大刀均系通设之械,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三分、乌枪五分、藤牌一分、长枪一分,此外别设炮手专习演放,不得擅自更换。山西省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六分、鸟枪四分。福建省陆路各营,每兵千名分作20队,其中弓箭马兵4队、弓箭步兵2队、鸟枪兵10队、炮兵1队、藤牌兵l队、长枪兵1队、大刀兵1队。
军器制造以实用为主,式样有规定,给发有定数,简阅有定期,年久朽损或出征残缺者及时修补,多余的武器存库备用,私卖私典者依法处置。军器一般由兵部定式后移交工部制造,按名给发,也有少数自备的。鸟枪一般不许民间私造私藏,子母炮等只许八旗兵使用,不准绿营兵制造和使用。清兵入关后,其火器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对于某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火器,如戴梓的连珠铳、伍连登的爆炸弹等,虽然引起康熙皇帝的惊喜,但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前人的经验和西方的先进技术都重视不够,所以,在火器制造方面日益落后。各省炮位长短、大小、轻重不一,其制法亦互异。八旗和绿营的军器本有专官负责制造、保管和检查,但后来执行不严,形同虚设,以致军队装备逐渐落后,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
清军平时的训练因时因地而异。太宗天聪年间亲率八旗演习行阵,是为清代皇帝举行大阅之始。后来皇帝每年亲巡塞外校猎行围,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在京师南苑、玉泉山、王家岭等地检阅京营八旗。此外,京营训练各有定制。如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亲军,每月分期轮流训练骑射二次,步射四次。八旗骁骑营每月习射六次。春秋二季还披甲练步射和骑射。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秋月合操二次,仲春孟秋还要登城操习鸣螺。汉军每月练习鸟枪外,春秋月,每旗出炮lO位,在卢沟桥试炮五日。春秋两季,四旗合操四次,八旗合操二次,初冬,各旗演习步围。
绿营训练方法是沿自明代的旧法,以所谓连环法阵势为主,“平时较阅虽属可观,临阵打仗竟无实用”。其法是,每年秋季霜降日,绿营将弁率兵入教场,设军幕。中军建大纛于场中央,士卒披甲列阵肃立,统兵大臣传令合操,中军便扬令旗指挥,发炮三响,鸣角击鼓,步兵骑兵列队行阵,施放火枪,连环无间。同时也表演长矛、短刀、藤牌等武艺。平时也有小操、大操、合操、试炮、巡察、步围、步行等制度。乾隆五十年(1785),“以绿营阵法,向习两仪四象方园等旧式,无裨实用,改仿京营阵式,由提督颁发各标镇,如式教练,各营每月定期合操,并演九阵十连环之阵”。分散驻防应差的绿营平时训练最少,巡抚标兵也如此,只得抽空训练。绿营鸟枪兵照八旗火器营进步连环之法操练,统兵官习射以六力弓为度,习枪以迅速命中目标为度。尽管朝廷大臣和将军、提督、总兵等不定时地到各地营伍中巡视训练的情况,但总的说来,各地清军“甲仗旗帜尚属鲜明,而鸟枪骑射各种技艺则皆属平常”,“营伍整饬者少,废弛者多”。由于清朝统治者顽固坚持“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的观点,所以,对火器的装备和训练仍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清军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清太宗皇太极曾把入关前的八旗军制和明朝军制作过对比,他说:“明国小民,自谋生理,兵丁在外,别无家业,惟持官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先还之兵,俱已各理器具,治家业,课耕田地,牧马肥壮,俟耕种既毕,即令在家之人经理收获,伊等军器缮完,朕即率之前往。”由此可见,八旗军制兵民结合、耕战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其后勤供应必然是“军器、军粮使之自备”。又因当时后金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时期,抢夺明朝的人口和财物是战争的重要目的,所以,出征的八旗官兵,“家有奴者,不限多少,自以其意,甲骑偕行”,并且“各带子弟甚多”,这些随征的奴隶和子弟,既是预备兵,又是后勤兵,“随伊家主于战阵之间则奋力向前,到营则汲水造饭,夜则牧马匹”。八旗官兵“专为抢掠财物”而战争,必然通过以战养战来解决其主要的后勤供应问题。因此,清兵入关抢掠时,一般只自备一月左右的粮料,入关后,全靠抢掠来维持供应和鼓励士气。
清兵入关后,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权,清朝统治者基本上禁止军队的公开掠夺行为,通过户部、兵部、工部的分工合作来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至于清军官兵及其家属的生活,主要靠其俸饷和旗地来维持,总的说来八旗待遇比绿营优越得多。如“八旗兵饷之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银四两,骁骑、铜匠、弓匠月给银三两,皆岁支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皆岁支米二十四斛;炮手月给银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银一两。教养兵月给银如步军之数,不给米。绿旗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给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三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
清军平时军费的开支,每年大约2000万两银,占清政府每年财政支出的2/3左右。战争期间,又有行粮、装备、募勇、募夫、采买、赏恤、转运等项战时军费开支,平均每年约400余万两。平时、战时两项军费开支,用去国库收入的大半,因此,一旦财政危机,清政府就只有通过对地方厉行田赋考成、超额起解地方钱粮,鼓励屯垦,实行捐纳、加征多派,就地设法解决等办法来缓和危机,以确保战争供应。
为保证前线的军需供应,户部曾在某些前线省份设饷司,专司钱粮。后因奏销制度不完善,饷司官吏利用部规、仓规、加耗、口袋等项制度钻营射利,使需费倍于正额,民不堪命,故于顺治十一年(1654)将饷司撤了。以后前线的军需供应主要由户部、兵部的官员,与有关的地方官员联合负责,利用沿途的驿站、军台,募夫转输,运输工具有车、马、驼、船等。出塞远征,很难因粮于敌,故运粮尤艰。“康熙漠北之役,西路惟归化城满兵不恤驼马,中途馁匮。而宁夏镇兵以总兵殷化行有备无患,令多携而啬用,又亲相水草,恤马力,故虽行寇虏烧荒之地,而一军饱腾,且分余粮以济满兵”。“塞外运载,莫便于驼,一驼负米一石五斗,饮水不多,食草不择”。特别是沙漠地带,炮车、粮车行走十分艰难,很难按时将军需运到前线,最理想的办法是“改用驼负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