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出自《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全文(节选)如下: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如下:
所以能举秋毫算不上力大,能见日月算不上眼明,能听见雷声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是战胜于那些容易被战胜得敌人。因此,善战者打了胜仗,没有什么聪明与勇敢的名声,所以他们能够取得胜利而没有失误和差错。
没有失误和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作战措施本身就是胜利的,已经赢得了那已处在必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战者,是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导致敌人失败的机会。
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然后才取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去匆忙交战然后才去争取胜利。善战者,修明政治并保持法度,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㈡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意思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
节选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2)兵势篇注重军事实力扩展阅读
孙子说过,善于作战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会被对敌战胜,但是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战胜对敌。所以,成功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当无法战胜对敌时,就先防守,如果对敌有可乘之机,我方能够取胜,就采取主动进攻。
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进攻的将领,他的部队出击如同神兵从天而降,使对敌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全胜。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了晓关(今西安蓝田县城南)。晓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派来驻守峣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众。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峣关。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不妥,他说:“秦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据守晓关的敌军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
“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郦食其带上黄金宝物,去跟晓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晓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居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晓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对敌不明虚实。对敌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带上厚礼去与秦守将说和。郦食其对晓关守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说服了他。守将答应与刘邦联合,攻入咸阳。刘邦十分高兴,打算等待时机,联合晓关的秦军进攻咸阳。
张良这时候却改变了作战计划,他对刘邦说:“秦军将领虽然投降于我们,但我们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也会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战中他的士兵反悔,我们就会反被敌军攻击。敌军现在已与我们谈和,必定放松了戒备。我们不如趁机攻打他们,定可以取胜。”
刘邦赞同张良的计策,率军攻入峣关。此前,刘邦安排了疑兵在山头造势,让秦军误认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如今刘邦突然率军攻来,秦军大惊而不知所措。秦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蓝田。
刘邦率兵追击,一路严令士兵不得干扰百姓,以收拢民心。结果,刘邦的军队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顺利地引兵绕过峣关,打败蓝田的秦军,最终攻入了咸阳。
秦军大势已去,秦三世子婴只好投降。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峣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刘邦那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形势做了分析,认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郦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对敌,使自己一方先立于不败之地。
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战略正应了孙子所说的善于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对敌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对敌猝不及防。
张良这一战的总体带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让先让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前提,因此刘邦率领的军队得以大获全胜。
㈢ 兵势篇注解!
孙子说:凡是治理众多军人如同治理少数军人,是编制的原因;指挥众多军队如同指挥少数军队,是指挥系统分明的原因;可以使敌人必被制约而没有失败,是因为奇正的原因;军队攻击的地方,如同以石头砸向鸡蛋。是虚实的原因。
凡是作战的,都是以正合,以奇制胜。所以善于出奇的,无穷无尽如同天地一样,源源不竭如同江河。完结而后开始,如同日月那样循环。死亡过后更迭而生,四时变化的原因;声不过五种,五种声音的变化,不可能听的完;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的变化,不可能看完;味道不过五种,五味的变化,不可能尝完的。战争的势不过奇正,奇正的变化,不可能穷尽。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环那样无开始和结尾,谁能穷尽啊。正,奇正的变化,不可能穷尽。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环那样无开始和结尾,谁能穷尽啊。
激水的疾速,冲击在漂石的形式,是势。鸷鸟的疾冲,冲击而下的形式,是节。所以善战的将领,它所造成的形式是势险,节短。势如发射的弩弓,节如弓的控制栓。
纷纷纭纭,混战而自己不混乱;浑浑沌沌,自己军事实力强大而不被打败。敌人混乱是自己严整的原因,敌人胆怯是自己勇敢的原因,一方军事实力弱是一方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治与乱,是编制的原因,勇与怯,是势的原因。强与弱,是形的原因。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示形欺骗,敌人必备欺骗;欺骗的给予,敌人必定去取。以利益调动敌人,然后以精锐士卒待敌。
所以善于作战的,以势为原则,而不责怪士卒,所以能选择人来运用势。运用势的将领,他的士卒,如同转动木石。木石的特性,安全就安静,危险就运动,方的形状就静止,圆的形状就运动。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的势,如同转圆石在千仞高的山中,是势的原因。
解读:为什么势是因利而制权?
因为凡是用兵作战的都是以正迎敌,以奇取胜。以正迎敌,以奇取胜,是因利而制权,其一。
其二,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势如疾水至漂石,其法强,其士勇,其节短。节有两层含义,一是一种势能,二是一种节奏。所以势如拉满的弓。法强、士勇、节短、是因利而制权。
所以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此为行奇正而势险的方法。
其三,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这里也是法强。法强,是因利而制权。
所以善战者,出制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其势险,其节短。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以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此为法强;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此为士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此为制权;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此为节短,为制权之法。
所以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因利而制权的方法是法令行,行奇正。
㈣ 兵势篇主要内容有哪些
孙子兵法·兵势篇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军事理论篇。
㈤ 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什么军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是孙子十三篇的核心篇章,整部孙子兵法都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中心,讲究谋攻,“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㈥ 在孙子兵法中,什么是军队的内在作战能力
在孙子兵法中,势是军队的内在作战能力。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1、凡是治理众多军人如同治理少数军人,是编制的原因;指挥众多军队如同指挥少数军队,是指挥系统分明的原因;可以使敌人必被制约而没有失败,是因为奇正的原因;军队攻击的地方,如同以石头砸向鸡蛋。是虚实的原因。
2、凡是作战的都是以正合,以奇制胜。所以善于出奇的,无穷无尽如同天地一样,源源不竭如同江河。完结而后开始,如同日月那样循环。死亡过后更迭而生,四时变化的原因;声不过五种,五种声音的变化,不可能听的完;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的变化,不可能看完;味道不过五种,五味的变化,不可能尝完的。战争的势不过奇正,奇正的变化,不可能穷尽。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环那样无开始和结尾,谁能穷尽啊。正,奇正的变化,不可能穷尽。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环那样无开始和结尾,谁能穷尽啊。
3、激水的疾速,冲击在漂石的形式,是势。鸷鸟的疾冲,冲击而下的形式,是节。所以善战的将领,它所造成的形式是势险,节短。势如发射的弩弓,节如弓的控制栓。纷纷纭纭,混战而自己不混乱;浑浑沌沌,自己军事实力强大而不被打败。敌人混乱是自己严整的原因,敌人胆怯是自己勇敢的原因,一方军事实力弱是一方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治与乱,是编制的原因,勇与怯,是势的原因。强与弱,是形的原因。
4、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示形欺骗,敌人必备欺骗;欺骗的给予,敌人必定去取。以利益调动敌人,然后以精锐士卒待敌。所以善于作战的,以势为原则,而不责怪士卒,所以能选择人来运用势。运用势的将领,他的士卒,如同转动木石。木石的特性,安全就安静,危险就运动,方的形状就静止,圆的形状就运动。
5、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的势,如同转圆石在千仞高的山中,是势的原因。
㈦ 解释.但是孙子兵法中的这个势到底是指的什么
这个“势”来自《孙子兵法·兵势篇》,该篇主要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㈧ 孙子兵法中的势篇是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吗
势篇的内容复是这样说的:要做制到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就必须组织得好;指挥人数多的军队作战像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作战一样,这是由于有规定好了的信号来指挥;统帅全国军队,即使遭受敌人进攻而不致失败,这是由于“奇正”运用得好;军队进攻敌人,要能像以石击卵那样,所向无敌,这是由于“避实就虚”运用得正确。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如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终而复始,就像日月运行一样;死而复生,就像四季更替一般。声音不过五种,然而五种声音的变化,却会产生出听不胜听的声调来。
㈨ 《孙子兵法》中以下哪一篇章着重谈军队外在表现和客观物质力量
《形篇》。
《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的影响
1、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2、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3、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4、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㈩ 兵势篇里所谓的"势"指的是什么
形势
该篇文章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形势的分析应用。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