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战争论的作者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

战争论的作者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

发布时间:2021-02-28 06:17:10

1. 《战争论》的作者是谁

《战争论》是19世纪普鲁士将军克劳塞维茨所著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

2. 《战争论》是谁创作的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著作。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遗作内。他是在总结以容往战争经验,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分3卷8篇,约60余万字。作者运用辩证的方法,分别论述了战争内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攻与防御的关系,战争的目的与手段,精神因素,民众武装在战争中的作用等。

3. 《战争论》的作者是谁有什么来头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3卷8篇124章;另有说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为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的材料、关于军队的有机区分、战术或战术学讲授计划和提纲等附录,约70余万字。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克劳塞维茨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著有《战争论》一书。

4. 《战争论》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该书的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将军,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少年时即进入军队,并历经沙场,积累了深厚的实践功底。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训期间撰写了一些军事文章,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5岁即以军事理论天才而扬名普鲁士军界。

克劳塞维茨积累知识并不局限在书本上,他还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主宰国家命运的那一群“上层”人物的生活和活动。他倾听国王和显贵们的谈话,其中有些话给他以极大震动,使他明确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些亲身经历使他很早就意识到,战争既非上帝的惩罚,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为一种完全确定了的目的服务的;战争和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世纪初期普法战争中拿破仑的胜利给克劳塞维茨以极大震动,为了从最大的广度和深度来阐明战争的本质,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以往各个时代的战争,特别是他本人所经历过的各次战争。他详细地研究了130多个战例,写下了许多重要战争著作和评论,他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加工整理,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他的名著《战争论》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客观原因,克劳塞维茨没能完成《战争论》最后的定稿工作,1831年11月,他死于霍乱,无声无息地被埋入了古老的军人公墓。

克劳塞维茨在世时从未被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精神遗产,他的著作却在他死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名垂不朽。他的妻子玛丽用全部身心整理和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前3卷即为《战争论》。

5. 战争论成为军事经典因为谁

战争论成为军事经典是因为作者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作者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一1831)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小税吏家庭,是德国近代的一位“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著作家”(列宁语)。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战争论》将构成决定战斗运用的战略要素区分为五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字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第一类是精神要素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等属于第二类,即物质要素;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只要它们的几何数值有计算价值则属于第三类即数字要素;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属于第四类;最后,一切补给手段等属于第五类。” 我们通常认为东方更重视精神作用,但事实西方兵学的大家克劳塞维茨在其书中便将精神要素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

《战争论》中对“战略”一词给出了一个较好的定义,战略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克劳塞维茨提出:主要的精神力量重点是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在战争中这三者在不同的场合作用发挥的大小有所不同,具体说明在不同的战场环境中何者表现更为明显。在战争中,有些时候精神要素远比物质力量重要。精神要素既不能用数字明确地表达出来,也不能明显地划分成等级,人们只能看到或感觉到。但是,它们始终贯穿于整个战争领域,同推动并支配着整个物质力量的意志紧密地融合成一体。理论为物质力量制订每条规则时,都必须考虑精神要素可能占有的比重。在战争中,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剑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利刃。

克劳塞维茨将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比例等作为物质要素。克劳塞维茨将物质要素仅局限于军队本身,同时兼顾了一些军事后勤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可以推想,他在书中的一个重大的漏洞(即忽视了战争准备的问题)和他这个思维盲区是有关联的。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地形对军事行动发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妨碍通行、妨碍观察和对火力的防护。他很详细地论述了在山地、江河、沼泽地、泛滥地、森林地、要塞、设防营垒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如何进行进攻和防御。

几何要素可以算是西方军事思想的独特性的贡献。所谓战争中的几何要素,就是兵力配置的方式。在战术中,几何学是关于军队运动的理论基础。几何要素包涵在西方军事战略所概括的数字要素之中。克劳塞维茨在其书中提出:“在战略范围,空间广阔,时间很长,更为重要的是战斗胜利的次数和规模,而不是联系这些战斗的几何形式,几何要素的作用要小得多,这是一条已定的真理。”西方军事概念上的“数字要素”乃至几何要素可算是西方军事战争问题的一个创造。

《战争论》所提出的统计要素,这里的“统计要素”是一个在西方军事语境中的概念。它的内涵其实就是后勤问题。军事后勤问题是中西方战争都极其重视的问题。其实许多时候,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

《战争论》中给出了“军事天才”的概念,当然这里的“军事天才”并不是宣扬“天才论”,而是指的是军事人才,或者说成是军事将领和军事统帅更为恰当。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天才必须具备完善的勇气;必须具备卓越的智力和果断精神;必须具备荣誉心、坚强等多种精神力量。在到处都充满危险的战争领域,军人应具备的首要品质就是勇气,勇气包含两种:个人敢于冒险的勇气和敢于负责的勇气!其次军人需要很高的智力。

克劳塞维茨对情报的价值则几乎完全予以否定,他说:“战争中有许多情报都是矛盾的,甚至于更多的情报都是虚伪的,而极大多数情报都是不确实的。”

《战争论》首次把西方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现象的复杂本质、特殊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又为战略决策,即国家政府部门及军事统帅如何对未来战争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制定战争计划,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方法。从而,大大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资料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03/content_10448349.htm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8/12/c_125153143.htm

中国军视网(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 ):

http://www.js7tv.cn/news/201606_49580.html

6. 《战争论》中的观点,及作者介绍。详细一点。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

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战争论》全书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区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两种形态。并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考察。

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

2、战争的特性:充满危险、充满劳累、充满不确实、充满偶然性

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苦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勇气、强烈的荣誉感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确定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3、战争的目的:打垮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在他看来,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

4、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消除战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

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他认为,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5、精神要素:军队的武德和军事天才

克劳塞维茨之前的军事理论家往往过分夸大物质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作用,忽视乃至否认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劳塞维茨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指出,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

6、集中兵力:战略上最重要又简单的准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比过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战双方在科学水平、武器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越是处于均势,兵力的对比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他还把数量上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区分为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和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在克劳塞维茨看来,虽然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战略上兵力却必须同时使用。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7、进攻和防御:两种最基本的作战形式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同样,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也就是说,当防御的方法一经确定,进攻就针对它们采取对策;防御研究了进攻所使用的手段,于是又产生新的防御原则。

进攻和防御总是这样相互作用并得到相互促进的。他指出,战争中的防御(其中包括战略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

8、民众武装: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

克劳塞维茨对民众战争一贯持赞成态度,并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民众武装如同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他们分散隐蔽,突然袭击,机动灵活,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地采取一切手段打击和削弱敌人,使敌人索道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

作者简介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他一生参加了四次战役:莱茵战役、奥新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1792年克劳塞维茨参加普鲁士军队并参加了对法战争,因功升为少尉。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奥古斯特副官。

1806年在普法战争中被俘,第二年被释放回国。1809年进总参谋部,因反对普鲁士与拿破仑结盟而辞职,前往俄国并参加俄国军队,以反对拿破仑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后担任莱茵军团参谋长,开始军事理论研究。1818年以将军衔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任职期间著述了《战争论》。

(6)战争论的作者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扩展阅读

德国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总结了战争的核心四原则: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

《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的利益是战争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战争行为的决策标准是权衡利益。

关于第一条(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这是指尽可能的增加作战力量,这是力的第一个要素,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有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会使成果MV增大。

第二条(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指的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集中兵力于决定性的打击点上,决定性的打击点就是兵力的作用点。向决定性的打击点集中兵力,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第三条(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不可浪费时间指的是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时间,增加时间t会使成果MV增大。行动快速始可制敌先机指争取时间t优势,快速行动可以使敌人没有准备,措手不及,这样敌人的抵抗能力变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动快速就是相对于敌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

李德哈特说:“最普通的错误是:使你的对手,有自由和时间来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对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动快速相对的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成果MV便会增大。奇袭就是指改变力量的方向α,由于敌人在此方向上没有准备,所以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加。

第四条(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敌人溃败时,会选择逃亡,此时敌人的队形散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敌人的抵抗力变得很弱,而相比较下,胜利方的力量F则变得更强。

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F相对变大,则取得的成果MV便会增大。胜利的精神作用容易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而失败的精神作用会降低士兵的抵抗力。并且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敌人由于急于逃命,则更容易从敌人手中获得战利品,从而增加胜利的成果,并且相应的减少了敌人的战争资源。

追击已败的敌人是系统思考中的正反馈,被追击的敌人战斗力变弱,从而相应的我方与敌方的对比优势变强,从而更大程度的消弱敌人的战斗力,形成正反馈效应。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他写道:“

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人们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是决定一次战斗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只不过这种优势必须足以抵消其他同时起作用的条件。从这里得出一个直接的结论: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

在一般条件下进行的大小战斗中,不论其他方面的条件如何不利,只要有显著的数量上的优势,而且无需超过一倍,就足以取得胜利了。

如果我们不抱偏见地研究现代战史,那就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过去更高的地位。

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

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切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战争论

7. 战争论的作者简介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1792年参加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1803年克劳塞维茨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主张联合俄国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任校长职12年,潜心研究战史和从事军事理论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同年11月卒于布雷斯劳。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留下的遗著达十卷。《战争论》是其前三卷,共分8篇124章,系统总结战争经验,在战争的概然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众战争、集中兵力等许多方面有精辟论述,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
克劳塞维茨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8. 战争论的作者是谁

克劳塞维茨(抄1780—1831)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生于普鲁士。
1792年加入普军,次年参加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对法作战。
1803年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
1806年随亲王再次参加对法战争,被俘。
1808年任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后,参与普鲁士军事改革。
1812年转入俄军,参加抗击法军入侵的俄法1812年战争。
1814年回普鲁士后,任军参谋长,次年再赴沙场参加利尼会战。
1818年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领少将衔。
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次年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
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研究,著有西方军事理论经典著作《战争论》。

9. 《战争论》作者的相关信息

卡尔·菲利普·戈抄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著有《战争论》一书。

阅读全文

与战争论的作者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