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大战役前后国共军事力量对比
三大战役前的国共双方战场态势是,国民党军队365万,分成几个重兵集团,其中东战场北50万,中原战场70万,华北战场60万,西北战场30万。共产党军队280万,编成五大野战军,东北野战军70万,华东野战军36万,中原野战军20多万,华北野战军30万左右,西北野战军不到10万。
辽沈战役 国军50万,共军103万(包括30万地方部队)。战役结果,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代价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其中俘敌306200人,毙伤56800人,起义26000人,投诚83000人,缴获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长短枪203960支,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飞机9架,战马23595匹,电台353部,炮弹270180发,枪弹2435万发。东北全境解放。
海战役 国军70万,加上后来增援部队,总兵力达到80万;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加上地方部队,共计60万。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个兵力少于敌军的战役。战役结果,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代价,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缴获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几被全歼。平津战役 国军60万,共军100万(东北野战军80万,华北野战军20万)。攻打天津,我军以34万人历时29小时全歼守敌13万。之后以90万大军包围北平守敌25万,迫其接受和平改编。战役结果,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敌52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5537门,轻重机枪30271挺,长短枪155944支,坦克158辆,装甲车52辆,汽车2390辆,飞机46三大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下降为204万人,其中能够作战的只有150万;共产党军队上升为358万,其中野战军280万。全军统一整编后继续上升为400万。架,炮弹98820发,子弹1207.2万发。
❷ 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覆灭的标志吗
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因为他是实际上最后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洋军阀。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1928年4月,蒋介石复职,进行第二次北伐。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张作霖离京返奉,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但东三省仍然是奉系军阀的地盘,照旧悬挂北洋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7月15日,北伐进入最后一战——滦河之战。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率领各路军队直逼滦河东岸与直鲁军对峙。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张学良,自6月4日张作霖死后,微服离京返奉,在滦河收束奉军,旋即回到沈阳,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统一。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转而迫使张学良就范。6月25日至7月19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三次训令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警告张学良,不得与南京国民政府妥协。8月4日,日本特使林权助到沈阳,以参加张作霖葬礼为名,阻挠东北易帜。他带来田中义一的信,信中反对东三省同关内统一,要求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9日,林权助再度威胁张学良:如果东三省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张学良当即申明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东三省的民意为定,坚决顶住了日本的压力。
国民政府在占领京、津后,也决定和平解决东北问题。7月3日,蒋介石抵北平,接见奉方代表王树翰、邢士廉,要求东北易帜,服从三民主义。同时派代表到东北同张学良谈判易帜之事。张表示同意,唯以对日外交问题,易帜要延长三个月。但行动上同国民政府保持一致,为实际上之统一。
在东北易帜的背后,反映了日美两国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美国支持蒋介石统一东北。7月25日,中美签订了关税条约。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声明,美国是以订立关税条约的方式,第一个承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在美、英的压力下,日本处于孤立的地位。11月3日,张学良派莫德惠为特使赴东京参加日皇加冕典礼,田中对莫表示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至此,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局面。
❸ 东北易帜是啥事
1928年6月1日,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顾执中从前门车站获悉,张作霖在京眷属已于凌晨乘车出关,张本人也出走在即。张作霖出走,使形势急转直下。顾执中主张把这一条新闻立即拍发上海《新闻报》,但《新闻报》驻京办事处的人员害怕张作霖留在北京的军队迫害,苦苦劝阻发电。顾执中为安全计,只好改用付现款的私人电报发出。电报内容则用可以猜出的隐语:“弟以予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由郭务远先生代为管理。”收电人是陈达哉。他是《新闻报》编辑中最为机灵的一位。不出所料,上海《新闻报》就在6月2日发表了张作霖出走的消息。这条消息为何如此重要呢?原来1928年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人分别担任第一至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联合向奉系军阀进攻。蒋介石的北伐军沿津浦路攻打奉军,直逼京津。冯玉祥的西北军,于陇海、津浦两线迫使张宗昌、褚玉璞的“直鲁联军”节节败退。阎锡山的晋军又猛攻龙泉关,如京津地区与东北的通道一但被切,奉军主力就有被包抄的危险。
早就主张停战议和的张学良趁机从河南前线给部下周大文等人写密信,要他们在北京“大元帅府”酝酿停战空气,并暗中策动东北三省法团派代表赴北京,恳请张作霖退回东北。在这前后,张学良先后密派危道丰、葛光庭南下与国民党的何成浚等人谈判。这时“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感到大势已去,于5月30日召集张作相、张学良、杨宇霆、孙传芳、张宗昌等举行紧急会议,决定让出京津地区,向关外总退却。6月3日,张作霖秘密登上了前天已经升火待发的“蓝钢”专列“泰山号”由北京启程返回奉天。6月4日凌晨5时30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关东军炸死,这就是历史上轰动一时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但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到迟迟未能如愿。
在张学良的说服和坚持下,奉系大多数军政要人始赞同东北实行易帜。7月1日,张学良发表通电,表示绝不妨碍南北统一。于是张学良、蒋介石两人的代表在北平六国饭店商妥,东三省定于9月中旬实行易帜。应蒋之要求,张令汤玉麟于7月19日宣布先行易帜。蒋介石为促使东三省早日归附中央,加紧了与张学良的秘密联系,先派方本仁为特使参加张作霖的丧礼,又通过胡若愚的牵线派李石曾到沈阳活动。李住在商埠三经路上德国人开设的饭店里,从不公开露面,只由胡若愚、朱光沐、朱海北相陪。李石曾和张学良会谈的地点,是北陵高尔夫球场内的“少帅”专用休息室。李石曾一再要求张学良尽早换挂“青天白日旗”,以实现全国统一。张学良诚恳地表示,结束国家分割局面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但立即“易帜”尚有困难,主要是担心日本人会趁时局未稳进行干涉,内部也还有阻力。为此张学良被迫决定推迟三个月再宣布“易帜”,表示力争在年底实现这个目标,希望谅解他的苦衷。
此后蒋介石、张学良两人函电频传,信使不断,蒋对张予以理解和同情。1928年冬,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张群、吴铁城、宋大章三人来到沈阳,与张学良密议“东北易帜”大业。张、吴、宋三人下榻于交通银行后,“亲日派”欲采取破坏行动,扣留他们。经紧急磋商,乃决定由吴、宋两人连夜乘车直奔少帅府邸,面晤张学良。在这天夜晚的密谈中,双方推心置腹,冰释了张学良的某些疑虑,更坚定了他“东北易帜”的决心。蒋介石还利用美国、英国与日本的矛盾,推动美、英向日本施加压力。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反对日本分割中国的舆论也高涨起来。到11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嗣后,蒋介石对张学良派驻南京的代表胡若愚表示,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各员负责,概不更动。重大人事,先由张学良请委,然后由中央任命。蒋介石每月允拨军饷1000万元给奉军,这样更增加了奉军的向心力。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一如所诺,不顾日本的反对,排除杨宇霆的干扰,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在就职典礼上,张学良身穿中山装,向总理遗像宣誓(方本仁、刘光监誓)。至此,结束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❹ 汪伪汉奸正规军最多时达到多少人由哪些将领指挥
回答:天凉好个秋 级别:学长 2007年7月11日 伪军,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利用汉奸及国民党投敌分子组织的军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以华制华、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他们在日军的监视下成立,听命于当地的日军占领军并受其严密控制,为日军的侵华战争服务。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0年3月南京汪精卫伪政权成立,日军先后在我国扶植了四个较大的伪政府组织,即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以王克敏、王揖唐等为首的伪“华北临时政府”、以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为首的伪“蒙疆联盟自治政府”和以梁鸿志为首的伪“南京维新政府”。1939年底,汪精卫由重庆“还都”南京。次年3月,在日军特务头子影佐祯昭少将的导演下,将华北与南京两个伪政府合并,成立了所谓“国民政府”,汪精卫自任政府主席。以上各个伪组织都拥有大批伪军,其中以汪精卫伪政府最多,实力也最强。 伪“满洲国”伪军:1932年3月9日,清朝废帝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临时执政。其军事指挥机构为“满洲国”军事部,该部辖有参谋司、军政司、铁路警备司。除“首都”长春外,伪“满洲国”将其统治地域划分为11个军管区。 在长春地区的伪军,有禁卫军司令部(辖禁卫步兵团、禁卫骑兵连、禁卫炮兵连)、宪兵司令部(直辖“首都”宪兵团)、第四高射炮队、第一飞行队、高等军事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军需学校、兽医学校等三所学校)。此外,伪“满洲国”还建有一些机动部队,主要有铁石部队、江上兵艇队(后改为陆军江上军)、高射炮队、汽车队、铁路警护军等。伪“满洲国”伪军数量基本上保持在20万人左右。 汪精卫“国民政府”伪军:1938年3月28日,伪“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事、参议院议员、执政府秘书长的梁鸿志任行政院长。 1940年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仍和以前一样设置军事委员会,作为其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汪精卫兼任委员长。汪精卫成立伪政府初始,也想仿效蒋介石办黄埔军校的办法,成立自己的嫡系军队。但是日本人不允许他有这样的部队,无奈,只好将这批学员训练完毕后分配在军事机关和武汉绥靖司令部。尽管如此,汪精卫深知武力是最有力的政治资本。他开始通过“曲线救国”的谎言四处诱降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至日本投降时,汪伪政府已经拥有七个集团军和一些绥靖部队。此外,汪伪政府还对外吹嘘建有海军和空军。但汪伪政府的空、海军实际形同虚设,海军仅有陈旧小炮舰三艘,空军只有数架教练机。汪伪政府所有的伪军统计起来,对外号称兵力百万,实际上只有七八十万人左右。 “蒙疆联盟自治政府”伪军:1936年1月,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在日本帝国主义“复兴蒙古民族,实行自治”运动的蛊惑下,树起叛国旗帜,在其家乡西苏尼特旗成立了伪“蒙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李守信为副司令。 1936年5月,日军取消伪“蒙古军总司令部”,在嘉卜寺(今化德)成立了伪“蒙古军政府”。德王被任命为总裁,掌握军政大权。 1937年10月27日,在日寇侵入绥远省两周后,为了让满洲、蒙古都成为它统治之下的“国土”,日军命德王和伪蒙古军进入绥远,并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以省城归绥为“首都”。1939年9月,日军又将“察南自治政府”(张家口)、“晋北自治政府”(大同)与“蒙古自治政府”合并,演变为“蒙疆联盟自治政府”,“首都”定于张家口。“蒙疆联盟自治政府”成立后,其伪军主力仍为9个师约10余万人。 “华北政务委员会”伪军:1937年12月14日,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京、津地区后,扶持原北洋政府财政官员王克敏等汉奸在北平成立了“华北临时政府”。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府成立时,将“华北临时政府”与南京伪“维新政府”合并,从此“华北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在军事方面,设有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部,所属伪军共13个集团(相当于旅),近10万人。 伪军为何如此之多 抗日战争中,为日寇充当炮灰的伪军超过百万之众,人数如此之多,的确令人深思。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么多的中国人为侵略自己祖国的敌人服务呢? 政治独裁,为“曲线救国”找到了借口。蒋介石政权建立后,在政治上实施独裁统治,压制民主、铲除不同政见者,从而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斗争十分激烈。在蒋介石独裁政治的压制下,一批大汉奸便以此为借口脱离蒋介石独裁政府,打出“曲线救国”的旗号,“理直气壮”地投入到侵略者的怀抱。在1938年,伪军的数量只有78000人,汪精卫投敌后,受其“曲线救国”谎言的蛊惑,伪军数量迅速上升到145000人,增长了85%。 军事独裁,将“杂牌”部队推向了日军阵营。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他对握有重兵的各个地方实力派仍心有余悸,处处设防,时时排挤。在待遇上,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地位、军饷、装备等方面处处优于地方“杂牌”部队。这些“杂牌”部队在心中充满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在日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一些思想狭隘的“杂牌”部队将领便为保存实力,或为私欲,或为怨恨,而忘却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卖国求荣,卖身投敌。 生活的穷困,使许多老百姓将参加伪军作为谋生的手段。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民不聊生。迫于生计,许多老百姓不得不在日本占领区为日军服务,或通过参加伪军来谋生,从而充当了日军侵华战争的走狗。汪精卫伪政权的日籍顾问影佐祯昭为笼络伪军,曾对汪说:“绥靖部队并警察驻屯于都邑者希望其给养能每人每月二十五元,阴历正月请主席平均赏给每人五元,于人心收揽上可生甚多之效果。”这些薪金在当时足以让伪军士兵养家糊口。在金钱的吸引下,不断有下层的民众加入伪军队伍。 此外,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我国东北广大地区,很快又攻陷京、津地区。于是一些人被吓掉了抵抗的信心。甚至连蒋介石的亲信,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周佛海也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他认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在这些高官的影响下,许多汉奸官员也认为“日本经济发达,势力强大,中国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打是打不过的”。而日本为了弥补在战争中人力、物力的不足,也十分重视利用扶植汉奸伪政权,利用伪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945年夏汪伪伪军序列 本资料来源于马洪武的《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无法辨明可信度,请大家甄别。 军事委员会(南京) 委员长:陈公博 第一方面军:任援道 下辖:第二军、第三军、教导旅、独立旅、特务旅 活动范围:苏南、淮南、皖中 第二方面军:孙良诚 下辖:第四军、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八师、独立第二十二师、暂编第十九师、独立第十九师、独立第二十旅 活动范围:苏中、苏北 第三方面军:吴化文 下辖:第六军、第七军 活动范围:鲁南、鲁中、淮北 第四方面军:张岚峰 下辖:第一军、第八军、第十五师 活动范围:淮北 淮海绥靖公署:郝鹏举 下辖:第二十八师、第33师、第35师、独立第11旅、独立第12旅、独立第18旅 活动范围:苏北、淮北 杭州绥靖公署:丁默村 下辖:第十二军、独立第4旅、独立第6旅、独立第11旅 活动范围:浙江 武汉绥靖公署:叶篷 下辖:第11师、第12师、第29师、暂5师、独立第3旅 活动范围:湖北和河南、安徽的一部分 军委会直辖 警卫军:南京附近及淮南 皖南独立军:皖南
记得采纳啊
❺ '东北易帜'后为什么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中国当时正统政权就是北京的北洋政权一直分争由张作霖统一并把持。由于南方国民政府不满当时选举等各方原因,建立了南方政权,与北洋政权对抗。张作霖遇刺张家军阀受到来自日本和俄国的压力,易帜投靠了南京国民政府。北洋政权消失,进入了统一的国民政府时期。
东北能否易帜归附,是国民党政府能否统一全国的最后标志。蒋介石思量再三,决定派吴铁城北上,游说张学良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吴铁城利用与许多东北将领的旧交,感以私谊,晓以大义,凭借出色的协调交际才华,几经折冲,始排万难,说服了东北地方当局,达成易帜协议。
吴铁城与张学良密定:7月21日,东北易帜。
(5)东北易帜后北平军事实力扩展阅读:
时代背景
张作霖的压力,不只是来自蒋介石的军事打击,还有日本的趁机胁迫。“济南惨案”以后,日本眼见张作霖半壁江山愈缩愈小,战火即将波及京津,影响东北,对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便加紧实施逼张及早放弃京津,退回关外,保境安民的策略。
5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奉田中义一首相“训令”,警告张作霖:“战乱进展,将及东三省时,日本政府为维持东三省治安起见,或不得不采取适当且有效之措置”。而日本公使馆武官建川美次、华北驻屯军参谋浦江澄则在同一天奔赴京汉前线,请张学良、杨宇霆出面“劝告张作霖出关”。
张作霖在答复中表示“东三省及京、津为中国领土,主权所在,不容漠视”,反对日本政府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值此,日本看到张作霖这个工具不能完全为它所用,遂决意除掉他。
❻ 民国时期,东北军将领 黄师岳 简介
黄师岳(?-?),字矗霄,安徽桐城人。东北讲武堂第3期、陆军大学第内12期毕业。长期在东北军容任职,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军步兵第24旅少将旅长,
1931年5月任独立第17旅旅长,1933年任第67军117师师长,旋调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第3处中将处长,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抗战期间曾任鄂豫皖边区第13游击第13游击纵队司令,参加抗战,抗战胜利后曾国防部中将部员,1947年任东北剿匪总部中将参议,1948年10月派任第9兵团联络官,11月2日在沈阳被俘。
❼ 少帅在中原大战的军事实力怎样
少帅
少帅张学良归顺南京,东北易帜之后,中国暂时统一了,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别于太原、潼关、桂平就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司令职;5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并积极备战。战事于5月中旬正式展开,分为南北战场,北方战场分别沿平汉、陇海、津浦三条铁路进行,南方战场则在湖南的长沙、岳州一带。
战争期间,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内的改组派汪精卫、陈公博和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于7月13日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另立国民党党统,也就是说老子这边才是真的国民党中央!9月1日,阎锡山这帮在北平成立了新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彼此互争正统。
少帅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手握重兵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1930年6月21日,蒋介石也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平津地区的军政、财权均归张学良掌握,黄河以北地区全由张学良节制,还任命张学良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又以数千万元巨款收买。应蒋介石请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施加压力。
张学良
随着中原战火日益扩大,交战双方都极力拉拢张学良。1930年7月2日张学良以养病为由,避居葫芦岛一个多月。7月下旬,冯玉祥决定在陇海线发动总的攻势,以配合晋军夺取战略要地徐州。但由于阎军配合不好,冯军给养不足,未能如愿,南方桂军又中途受阻,回师湘桂边界。蒋介石趁机调动援军增强陇海线防务,反蒋力量处于劣势。当时张学良分析,如果蒋介石部队夺回济南,那么蒋在中原大战中将获胜的局势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张学良感到摊牌的时机已到。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少帅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部也归张指挥。政治上张学良还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
❽ "东北易帜"是什么事件!前因后果是什么!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 ,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1928年4月,蒋介石复职,进行第二次北伐。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张作霖离京返奉,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见皇姑屯事件)。但东三省仍然是奉系军阀的地盘,照旧悬挂北洋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国民党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张学良,在张作霖死后迅速回到沈阳,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统一。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转而迫使张学良就范,要求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张学良以东三省的民意为重,坚决顶住了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在占领京、津后,也决定和平解决东北问题。 7月 3日,蒋介石抵北平,接见奉方代表,要求东北易帜,服从三民主义。同时派代表到东北同张学良谈判易帜之事。在东北易帜的背后,反映了日美两国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美国支持蒋介石统一东北。在美、英的压力下,日本处于孤立的地位。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至此,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局面。
❾ 傅作义原属阎锡山的晋军,后面怎么形成盘踞北平的四十万人集团
傅作义是山西人,本是阎锡山的部下,在北伐期间,傅作义与张学良大战涿州。涿州之战让两人一战成名,而阎锡山对傅作义见死不救,傅作义在孤立无援之际最终被迫投降,张学良很敬重傅,并将他推荐给张作霖,但是傅不愿意为张作霖卖命,引起张作霖的不满,将其软禁,欲处死他,后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脱身。此事使傅作义与张学良结下了情谊,而对阎锡山则心生怨恨,后傅作义回到山西,在中原大战中,阎锡山战败,张学良入主华北,考虑到平衡各方利益,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绥远省主席,从此之后,傅作义的武装正式脱离晋军,而建立自己的武装——绥军。
傅作义在主政绥远的时候,积极发展生产,政绩颇多。抗战期间,傅作义坚决抗日,成为抗战名将,其旗下的绥军也成为国民党阵营中,富于经验,作战顽强的重要军事力量,抗战结束后,傅作义不仅没有像张学良、韩复榘、刘湘那样曲终人散,也不像阎锡山那样实力大减,此时的傅作义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解放战争暴发后,傅作义本不被蒋介石所重用,刻意压制,欲让傅作义在与我军互相消耗掉,但在与我军的作战中,傅作义作战顽强,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蒋介石的嫡系和其它杂牌军作战不力,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明显处于不利的局面,且在华北地区缺乏有作战经验和影响力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旗下嫡系将领,要么资历太浅,要么战绩不佳,要么另有任用,要么避战自保,所以蒋介石自然而然的想到重用傅作义。一方面,华北一带本来就是傅作义长期作战,实力雄厚的地区,华北北部、绥远一带也是傅的地盘,傅作义对此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与山西的阎锡山也有过上司下属的关系,傅作义与东北主持作战的卫立煜也曾共事,各方面关系都照顾得到,因而任命傅作义主持华北作战是很自然的事情。
经过傅作义的长期经营,绥军发展到数十万,傅系军阀成为民国后期很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其综合实力应在蒋、桂军阀之后排名第三,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傅作义的长期经营和积累,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的卓越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