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从褒曹贬刘的角度评论曹操和刘备。
都说褒曹了,就不能用自己的观点随便说说了,呵,历史上的问题本来就是很难说清楚的,所谓正确正义都是后人评出来的不管谁评都是加上自己的观点,专家的意见都不一样,所以也就没有谁对谁错的一说.
从当时来看,曹操确实比较阴险,但是当时的乱世很难说谁是正义的,群雄割据,必然是要互相批判,保皇的说别人是造反,而造反的说皇帝被小人控制,要为民处害,而当时曹操是汉朝天子的丞相,镇压"反动派"名正言顺,要说他图谋不轨,但是他始终没有篡位,从道理上来说还是终与汉朝皇帝,虽然权大势大但终称不上乱臣贼子,后来他儿子是他儿子的事了.
而刘备趁天下大乱,打着皇叔的名号起兵叛乱,汉献帝年龄幼小昏庸无能,民不聊生,但这并不是他造反的理由,一开始还说是要恢复汉室,但是后来自己的称帝又如何解释呢,尤其是现在人读古代书的是时候,里面的正义人物总有一种假仁义的感觉,像刘备宋江之类,总是打着仁义的名号,但是具体也没看出来哪替天行道,他们当头的三大法宝就是伤心的时候会哭,用别人的钱来打自己仗义梳财的名号,年龄比较大,别的再没看出来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曹操凭自己的本事打出了一片天下,而刘备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请出了诸葛亮,从此便一切可放心,自己不出一策不做一计不出一战.便可坐享其成,而孔明先生就因为他的三顾而为其累死,最终也是出师未捷.这也是一切自有天意吧,逆天而行必使其果,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就要有一个新的时代,然后违背发展的事都是要灭亡的,所以最终还是司马姓同意天下,建立新的国家晋,所以可见当时不管是保皇平反的还是驱逐汉贼的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没有打破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再用旧的规律已经不能从新建立,所以当时也很难说谁对谁错,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的作用都是推动,恐怕没有哪一个人,后来的历史都不是这样的~~~
仅代表个人观点
B. 三国演义所有战役资料
抄的
黄巾之乱
(全国性爆发)
184年、188年
张角 张角、张梁、张宝、张曼成、波才、彭托
东汉 皇甫嵩、朱隽、曹操、卢植、董卓
获胜方 东汉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讨伐董卓
(关中)
190年
袁绍 各路地方军
董卓 华雄、吕布、胡轸、徐荣
获胜方 袁绍
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地方诸侯内斗更深
易京之战
(河北北部)
198年
袁绍 公孙瓒
获胜方 袁绍
袁绍于此战中基本统一河北,再无后顾之忧,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并于此后第二年(200年)发动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河北南部)
200年
袁绍 袁绍
曹操 曹操
获胜方 曹操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中原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赤壁之战
(荆州南部)
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孙刘联军 周瑜、程普、刘备
获胜方 刘备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夷陵之战
(荆州南部)
222年
蜀汉 刘备
孙权 陆逊
获胜方 孙权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
蜀汉 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马懿、张郃
互有胜负
蜀汉诸葛亮病逝,曹魏司马懿抬头
姜维北伐
(雍州)
253年——263年
蜀汉 姜维
曹魏 司马昭集团
互有胜负
蜀国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魏灭蜀之战
(益州)
263年
曹魏 邓艾、钟会、诸葛绪
蜀汉 刘禅、姜维、诸葛瞻
获胜方 曹魏
蜀汉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荆州南部、扬州)
280年
西晋 贾充
孙吴 孙皓
获胜方 西晋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三国大事件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等。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212年 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霞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 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 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孙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姜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 ,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4月,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司马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回答者: jeff3291 - 经理 四级 1-31 22:15
黄巾之乱
(全国性爆发)
184年、188年
张角 张角、张梁、张宝、张曼成、波才、彭托
东汉 皇甫嵩、朱隽、曹操、卢植、董卓
获胜方 东汉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讨伐董卓
(关中)
190年
袁绍 各路地方军
董卓 华雄、吕布、胡轸、徐荣
获胜方 袁绍
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地方诸侯内斗更深
易京之战
(河北北部)
198年
袁绍 公孙瓒
获胜方 袁绍
袁绍于此战中基本统一河北,再无后顾之忧,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并于此后第二年(200年)发动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河北南部)
200年
袁绍 袁绍
曹操 曹操
获胜方 曹操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中原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赤壁之战
(荆州南部)
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孙刘联军 周瑜、程普、刘备
获胜方 刘备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夷陵之战
(荆州南部)
222年
蜀汉 刘备
孙权 陆逊
获胜方 孙权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
蜀汉 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马懿、张郃
互有胜负
蜀汉诸葛亮病逝,曹魏司马懿抬头
姜维北伐
(雍州)
253年——263年
蜀汉 姜维
曹魏 司马昭集团
互有胜负
蜀国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魏灭蜀之战
(益州)
263年
曹魏 邓艾、钟会、诸葛绪
蜀汉 刘禅、姜维、诸葛瞻
获胜方 曹魏
蜀汉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荆州南部、扬州)
280年
西晋 贾充
孙吴 孙皓
获胜方 西晋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三国大事件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等。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212年 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霞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 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 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孙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姜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 ,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4月,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司马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给我好吗?求你了大哥
C. 谁有邯郸的历史,要求从古到今的大事件和大人物。电子书形式。高分悬赏,还可再加
邯郸的历史
邯郸市位于河北南部,1.2万平方公里,860万人,辖19个县(市)内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容国优秀旅游城以及中国北方现代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人口超百万的“较大的市”。邯郸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是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的出生地、成长地;抗战八年,邓小平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半,新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从这里走出;解放后,毛泽东曾24次到过邯郸;名扬世界的太极拳,杨、武两式发端于此。
邯郸历史大事
殷纣王建离宫别馆
【殷纣王建离宫别馆】殷纣王时,在邯郸建离宫别馆,成为商王朝的一处政治活动之地。
D. 刘备屯兵新野,为啥不担心不远处的曹操大本营呢
刘备在官渡之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了袁绍的败象,便向袁绍借口南下骚扰许昌,同时趁此机会逃离袁绍,投靠荆州刘表,刘备与刘表虽然都是汉室后裔,但是乱世之中利益显然更重要,刘备投靠刘表的性质与当年张绣与刘表联盟的性质类似。
刘表为刘备提供部分兵员,粮食,补给,刘备为刘表镇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县,换句话说,刘备相当于雇佣军的性质,靠出卖武力换取生存机会,同时也说明了新野就是刘表地盘最北端的前线,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刘备与曹操、孙权
换句话说,也就是刘备从新野出发,向北推进了120公里左右,这个地方也正好在宛城与汝南之间,所以刘备在这里被曹军截住,尽管刘备在这一战中利用诱敌深入之计打败了夏侯惇,但是因为曹军实力强大,刘备又是孤军深入,所以这一战之后,刘备迅速后撤,因为他明白,如果再继续进攻的话,就会被曹军断了后路而全军覆没的。
所以尽管刘备驻军的新野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很近,但是其实双方都不担心对方,因为双方谁也不敢轻易攻打对方,只有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才现实。
E. 有没有关于“五胡乱华”这段历史写的比较详细的书啊,最好是白话文,正史太晦涩难懂了。
历史揭密《纵横十六国》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也很不错
F. “六朝古都”邺城为何被焚毁
邺城西依太行,东眺齐鲁,北接幽燕,南达郑楚,历来是占有黄河下游地区统治者建都固基的首选之地。公元210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基本上统治了黄河下游地区,他把邺城作为大本营,经过十六年的经营,使邺城成为当时著名的五都之一,掀开了邺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佛教中心的辉煌篇章,公元580年,杨坚派大将韦孝宽讨伐邺城的尉迟迥,“平之,焚烧邺城,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以安阳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至此,邺城从公元210年到公元580年,历时370的都城繁华之地,从此一蹶不振,结束了其辉煌历史,也标志着邺城作为黄河以北、东部中原地区的区域政权时代结束。那么杨坚灭尉迟迥后为什么要焚毁邺城呢?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死于604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3年,其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国柱大将军,封为随国公,赐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承袭父爵掌握政权后,恢复汉姓杨,因忌“隋”字有走字旁,觉的不吉祥,改为“隋”字。
杨坚父亲去世后,杨坚承袭父爵,跟随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身边,宇文邕也是一位励精图治有作为的皇帝,杨坚在宇文邕身边总有一种“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的感觉。有一天,有大臣向宇文邕建议除掉杨坚,说:“普六茹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这可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历代帝王对这样的事都十分敏感,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遗漏一个”的思想,宇文邕比较理智,他请星相家赵昭给杨坚相面,赵昭和杨坚友善,关系很好,便当着宇文邕的面,佯装仔细观察杨坚的面相,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请放心,不必多虑,杨坚相貌平常,无大福大贵可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大将军罢了”。就这样杨坚躲过了杀身之祸。
后来内史王轨又劝宇文邕说:“杨坚有反相,易早图之”。就是说杨坚早晚要反北周,不如早早除掉他,因为宇文邕对星相家赵昭的话深信不疑,不悦说:“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呢”.就这样杨坚一次次化险为夷。杨坚为打消宇文邕对自己的猜疑,把自己的女儿杨丽华聘给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为后妃,这样宇文邕相信杨坚不会抢他女婿的皇位。
公元578年,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继位,就是周宣帝,在位只有1年,宇文赟是个世袭之君,不是治国安邦之君,他不问朝政,沉溺酒色,把父亲辛苦振兴的周王朝弄得日渐衰落,他为了更进一步消遣取乐,宇文赟干脆皇帝也不当了,把帝位让给了自己7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吃喝玩乐,荒淫无度,22岁就丧命归西。
宇文赟的儿子静帝继位后,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任命杨坚为丞相,北周朝政实际就掌握在杨坚的手中,杨坚时有篡位之心,但考虑到镇守边城的相州总官尉迟迥位望宿重,且能征善战,是自己的称帝篡位的一大障碍,于是“乃令迥子魏安郡公惇赍诏书以会葬征迥,寻以郧国公韦孝宽代迥为总官”。杨坚以为皇帝办丧事为由诏尉迟迥回西安,让韦孝宽接管邺城地界,尉迟迥看穿了杨坚的阴谋,就以“迥以杨坚当权,将图篡夺,自为周室至亲(是宇文泰的外甥),位兼将相,遂谋举兵相抗”。
尉迟迥早就看穿了杨坚的以商量安葬周宣帝为名调自己回长安,又让韦孝宽代替自己为相州总督位子的企图,他怎么能相信杨坚的花言巧语回京送死呢?尉迟迥在邺期间很得人心,登高一呼,从者如云,尉迟迥相州总管下的十州加上青州、荣州、申州、东楚州、东潼州各派势力纷纷相应,共计数十万人于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六月树起讨杨大旗。
杨坚挟天子周静帝以令诸王,结好并州李穆,又以千金公主和突厥和亲,消除北方之患,以洛阳为防御,作为讨伐尉迟迥的战略基地,调兵进军关东,八月中旬杨坚派遣大将韦孝宽进攻到邺城南,尉迟迥亲自上阵,集中全部兵力13万在邺城南布阵阻止韦孝宽进攻。韦孝宽初战不利,进军受阻。这时韦孝宽看到邺城外有数万士民观战,就命令士兵以弓箭射击围观百姓,百姓大乱,四处奔逃,韦孝宽叫士兵高喊:“尉迟迥败了!尉迟迥败了!”声震如雷,尉迟迥军中士兵闻听,军心大乱,奔走而退,韦孝宽军心大振乘乱攻之,尉迟迥军大败,退回邺北城,韦孝宽率兵急攻,尉迟迥看大势已去,在铜雀台上自杀。尉迟迥从起兵到自杀,历时六十八天。
杨坚攻占邺城后下令将邺城全部毁掉,“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里”,放火焚烧邺城,邺城内大火烧了一个多月,使这座六朝古都毁于一旦。
其一、尉迟迥为相州总管3年,也正是北周武帝灭佛时时期。邺城是当时全国佛教中心,城中大小寺院近千座,佛教空前繁荣,灭佛之后,尉迟迥治邺有方,很得人心,因此在邺地人心中居有较高地位,成为当时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中的支柱,取代了“佛”地位。尉迟迥和杨坚大将韦孝宽在邺城南作战之时,“邺士民围观者达数万人”,可见尉迟迥在“邺士民”心中的地位,“士民”虽是围观但也有助贼之嫌,破城之后。杨坚出于对邺城怒恨,屠城迁民,焚毁邺城,斩草除根,以除后患。
其二,杨坚以西安为根基,兼以较近的洛阳为辅地,经略全国,邺城基本上失去了战略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上经略国家的方针战略一直是以首都所在地区为核心腹地,进而经略全国。自东汉末年曹操以邺城为据点开始,在以后的400年间,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统治者往往在其统辖区内选择最好的地点建都,邺城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北,有“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要膂”之称,兼有“山川之险峻,平原之沃野”。有其无可比拟的因素,所以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杨坚以西安为首都,基本上又重新回复到秦汉帝国以关中制衡全国的格局之中,邺城的战略地位相对而言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其三,北周武帝在灭了北齐后,虽然改邺为相州,但基本保持邺城的规模,邺城不在作为都城但作为河北南部的中心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为以后居邺城的军阀集团产生割局对抗朝廷埋下了隐患。杨坚在平定尉迟迥后,不但从行政体制上降低了邺城的核心地位,“徙居民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而且“焚毁邺城”,从形式建筑上和人民的思想意识中抵毁邺城,以至后来邺城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隋时段君彦《过故邺》诗云:“旧国千门废,荒垒四郊通”可以看到邺城的荒废。盛唐诗人孟云卿在《邺城怀古》中写到:“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说明还有破旧的城阙.到了中唐时邺都废址已辟为耕地了,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甚至不知道此为何地,孟效《早发邺北经古邺》写道:“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时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蔓草已离坡,狐兔何纵横”。邺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弱了,尤其是在统治者的视野中。
杨坚对邺城的改制和焚毁,彻底结束了中国北方区域性都城建构的模式,从此以后邺城代表区域政治的时代结束了,永远结束了!——摘自贾海仲《古邺之谜》
G. 北齐邺城在什么地方
邺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魏时曹操也曾以此为北方政治中心。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位于漳水之北,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雀、金凤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距县城约18公里}。南城兴建於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邺,业之居住地之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于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六朝古都邺城将重浮地面 千年前为战火所毁
香港《大公报》报道,该报记者近日从河北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获悉,名列内地“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邺城遗址展示工程已全面启动,国家将投入二点三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发掘和展示邺城遗址。在整个工程规划完成后,这座现时被埋没农田底下的古代都城将重新浮现地面,在人们面前展现其原貌。
邺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先后成为曹魏、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都城,是当时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学就诞生在这里。邺城于北周末年毁于战火,遗址现大部分被漳河淹没,地表上仅存一些残缺不全的城垣遗址及高出地面的金凤残台和铜雀台的东南角。
目前,邺城遗址大部分被埋于村庄和农田下,是内地唯一未被现代大城市压住的都城遗址。遗址展示工程规划共分三期十五年进行,近期遗址内道路系统基本成型,中期遗址城市格局逐渐清晰,远期规划完成后,邺城遗址的都城风貌将完整地展示出来。工程开始后,遗址上的十五个村庄,二万三千多人将陆续被迁走。
据邺城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邺城遗址将获得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地面遗存以现场原状展示,地下遗址发掘后回填按原状在地面上模拟展示,并建成博物馆、数据馆,进行相关文物数据的陈列展示,将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都城研究基地。
邺城是中国第一个依据城市规划有步骤建设的都城,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上承秦汉,后启隋唐,后代都城的规划都以此为例。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深远影响。日本的中国都城调查团曾多次前往邺城进行调研,他们推断,日本最早的都城难波宫的建筑并非受了洛阳古都的影响,而是受了邺城古都的影响。
消失在地下的"六朝古都"
古“邺城”的历史背影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无数具有坐标意义的古城,而位于邯郸临漳县境内的古邺城遗址便具有这种意义。
邺城始建于公元前685年,毁于公元580年,先后6次成为国都,曾经有着无边的繁华与热闹,遗憾的是这座“六朝古都”未能幸存至今。
远远望去,这曾经记载过人类文明进程的邺城遗址,现如今大部分已深埋于漫漫黄土之中。而闻名古今的金虎台和铜雀台的遗迹夯土层依然屹立着,似乎还在诉说着历史云烟。回望历史,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似乎又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西门豹治漳河于此,铜雀台的风流传说于此,曹操雄霸天下的故事发生于此……
战国初期魏文侯时,漳河边的邺城百姓怕河水淹没家园,在河伯要娶亲的谎言欺骗下,每年都被迫出钱,将被选定的女子投入漳河。后来,西门豹戳穿河伯娶亲的鬼把戏,凿渠十二条,引漳河之水灌溉民田,百姓安居乐业。
闻名的“铜雀台”也在邺城遗址。其实,关于铜雀台的意义,人们似乎对其建筑与功用并不太感兴趣,倒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才是人们最难忘却的记忆。文人墨客们似乎从来不愿意错过英雄美人的故事演绎,于是铜雀台上杜撰大乔小乔春深被锁的描写更吸引听故事的人。于是,三国时周郎的命运变得多情而无奈,而曹操的形象却从未博得听众的称赞,是指责与批判伴随着枭雄的名声走到现在。
据史书记载,建安15年,曹操为巩固统治地位,大兴土木营建邺都,兴建了铜雀台。后相继建造了金虎台(后赵时因避建武帝石虎讳改名为“金凤台”)和冰井台,史称“铜雀三台”。“三台”建在邺城西城墙北,金凤台在南、冰井台在北、铜雀台居中,由南到北一字排开。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金凤台和冰井台分别高八丈。金凤台上有屋190间。冰井台上有屋140间,内有三座冰室,每室内有井数眼,深15丈。传说中“三台”曾建桥,无水为何建桥呢?有一说认为这是军事需要。据说,“三台”相距六十步,上建有两座浮桥相连,假如一台被攻占,浮桥可被废除,而使其他两台独立。然而,这么长的两座浮桥是如何悬空而架的,至今还是个历史之谜。但是却因此产生了一种说法,认为由这两座浮桥谐音而演绎出“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和故事流传民间。
铜雀台无疑是一座军事要地,但是它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仿佛是一处享乐之所。那时,一代枭雄曹孟德常常在此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宴。
传说中,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诞生于此,当年曹操重金赎回被南匈奴掠走的著名女诗人,这位才女不负众望,在铜雀台上即兴演奏出这首至今流传的名曲。还有,陈思王曹植“援笔立就”的那篇登台赋,文字旷远清丽。
邺城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为兵家必争之地,邺城也因战争,在营建与破坏中轮回。邺城遗址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称邺北城和邺南城,今漳河横贯其间。
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后定为王都。魏文帝曹丕称帝后移都洛阳,仍以邺城为五都之一,此即邺北城。其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北朝后期东魏天平元年由洛阳迁都邺城,天平二年起用4年时间兴建邺南城,是为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在北齐高氏都邺27年后,大象二年被北周所灭,城市被焚。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一代名都成为废墟,多少文人墨客至此触景生情,感伤万千。
H. 北魏前期政局中,河北是怎样的存在
河北在北魏时期,这里曾经是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让河北也成为军事的必争之地。《庆国颂》中记载道:“王业初定,中山是由。”中山属于河北地区的某一部分,当时的统治者把帝都建立在中山这个地区,想要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
可见北魏时期统治者对河北地区的重视程度,在以后的北魏政权中也都是对河北地区比较看重的。
帝王亲征
结语
在北魏前期,河北作为全国首选的军事重地和政治中心,促进这里懂得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同时让更多人看到河北的地理优势,特别是古代时期,全国各部落散乱,没有团结互助全国的时候是兵家必争之地,先后建立多个国家和朝代,完成全国团结互助。
地处南北接壤之地,交通便利,各地人才在这里汇集,促进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团结互助全国,周边少数民族自动进朝献礼,以示结交友好,促进各族融合。
参考文献
1、《论河北历史文化的阶段和地位》
2、《北魏前期的两次迁邺事件及其影响试探》
3、《试论河北地区在北魏前期政局中的地位与影响》
I. 真实三国人物跪求
三国演义你熟悉了就说简单的,
1。关羽没有人帮他提过武器,周仓是虚构人物!专
2。刮骨疗伤也属是假的。
3。还有关平是关羽长子,不是收留的义子
4。华雄被孙坚所杀
5。颜良,文丑都是因为关羽的马好!还有因为刘备在袁绍那边
还有你可以不知道的关羽后人关胜是梁山好汉排名第五
J. 于禁在襄樊兵败时有选择的余地吗
于禁在襄樊战役中被关羽水淹七军,最终只能战败投降。于禁跟随曹操征战沙场一辈子,如今却因“贪生怕死”而投降,老而失节,是在令人叹惋,我们其实可以分析一下,于禁在这次兵败后,有选择的余地吗?
曹操剧照
c第二种选择、投降。投降尽管听着不太好听,但是起码保存了反攻的实力,就是悬在敌人背后的一把钢刀,时刻都会插在关羽的脊梁,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也算是为士兵的性命考虑,如果于禁在此时不选择投降的话,按照关羽的脾性,很有可能直接会大开杀戒,那么于禁手下的三万士兵都要给于禁陪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