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粟裕军事能力
粟裕将军,总是能准确判断敌情,深入了解对手弱点,敢于冒险,善于把握战机。因此,它被称为常胜将军,誉为中国近代战神。在55年授衔时,主动退出元帅评选,被授予第一大将。
❷ 粟裕是如何获得野战军战役指挥权的
毛主席指定!!!
陈毅虽然是正职
但被明令军事由
粟裕全权指挥!
陈毅也谦让过专正职
粟裕坚属辞不受!
毛主席慧眼识奇才!
但奈何粟裕资历太浅
所以才有副职
全权指挥战役
而正职只是辅助的现象。
华野骄兵悍将较多
传许世友在孟良崮和济南战役前
就数次不听指挥!
需要陈毅和主席
做工作才执行粟裕命令
❸ 粟裕的军事素养有多厉害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个直接性的原因就是粟裕没有参加过长征,而且十大元帅大部分当过他的上级领导,况且十大元帅都是元老级的人物,所以虽然战功赫赫,但是还是只能屈居大将
我的历史老师曾说过 倘若粟裕能把自己的爆脾气改一改 不是满嘴脏话的话 他必然在十大元帅当中有一席之地 我的历史老师对历史课本不完全赞同 因为他认为那是弓产当的赤色宣传 我非常喜欢这个老师 我很赞同他的话 粟裕征战沙场的能力毋庸质疑
林彪既然是十大元帅 那必然也是有些功力的 他认为能赢的仗一定会去打 如果不能赢的一般不去 倘若胜算一半的话 他会考虑再三 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二人的实力我觉得伯仲之间!
粟裕大将是军事家哦,华东野战军实际上的司令!
精彩的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这些问题得从战功、资历、派系(山头)、领导者个人喜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战功上粟裕没得说,绝对是够得上元帅资格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元帅里也只有林彪可以与之相比较了)。黄桥决战,豫东、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而天目山,苏中,鲁南诸战役也是没得说。这里重点说下粟裕在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方面的杰出点。在解放战争后期,粟裕提出的“顽强固守”、“要点争夺战”、“打完仗后的撤退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后勤极为重要”、“增强部队的机动性能”、“尽量争取制空权”(当时条件还不具备)等军事思想,与二战中的将领的军事思想有不少相似之处,即常说的与国际接轨,应该说是很先进的。但是,在当时的主流军事思想所看轻的,或者认为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个人以为,在授衔时这些就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或多或少会有影响)。综上,从军功来看,粟裕的确可以是元帅。但是问题主要出在后边;
2、从资历上看,粟裕早期确实还不够,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做了个留守部队的军团参谋长,后来又是抗日先遣师师长,跟那些军团长、政委的比起来,倒是差了一截。资历这个东西很奇怪,就算是战功再多,很多时候是没法弥补的。所谓“先入山门为大”嘛。但其实这里也有问题,在跟陈毅搭档时候,几乎都是粟裕指挥的,还总是谦让着不做正职,这里可以看出粟裕是有实无名的正职。综上来看,资历上粟裕主要是前期吃的亏比较多;
3、派系(山头)来说,粟裕是吃了陈毅的亏。(虽然这么说有点庸俗,但实际上很起作用的)按照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的原则,是一个方面军(野)出一个人,因为陈毅是正职,自然是陈。因此这一点来看,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林彪的部队能出一个罗荣桓呢?(当时聂荣臻算华北解放军的代表,不算林彪的四野)一个自然是罗荣桓是做政治工作的,也算一个方面代表,另一个是资历很老,井冈山的时候就是政治工作的鼻祖了。还有一个应该算是对四野强悍战斗力的认可吧。因此在派系上,粟裕是没话说。(再加上资历和部队战斗力,总是有点无奈吧);
4、领导人的喜好。(这个用现在的话说潜规则吧)。一个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时,毛点将第一人选就是粟裕,可是粟裕偏偏这个时候病得很重,所以在毛心目中分量下降了不少;周和陈毅关系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在有人质疑陈毅从事行政地方工作不能授衔时,就是周力保的;还有一个是元帅里只有陈毅一个没长征,这说明长征的分量和重要性。(粟裕没能参加长征一个说明资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没入当时领导人的法眼)但陈有周的关系在。。。所以,从人际关系上看,粟裕没不占优势;
5、我想是那种“宁为将首,不做帅尾”的心理吧。反正即使做元帅也是最后一个,还不如做个第一的大将嘛。
ps:1、叶剑英不会比粟裕差,不仅是资历,而且是在关键时刻(这里是长征的时候,在张国焘要分裂红军的紧要时刻,叶向毛送过情报)叶有功劳的。毛说过叶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2、个人也为战功卓著的粟裕可惜,毕竟我很欣赏这个无冕之王的,认为粟裕是和林彪不相上下的人,可惜。。。
❹ 粟裕的军事才能
粟裕大将是军事家哦,
华东野战军实际上的司令!
精彩的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❺ 粟裕会打仗的能力是谁最先发现的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中文名
粟裕
外文名
Su Yu
别名
粟多珍、粟志裕
国籍
中国
民族
侗族
人物关系
楚青
妻子
粟寒生
儿子
粟戎生
儿子
朱德
战友
陈毅
战友
刘亚楼
战友
刘伯承
战友
快速
导航
代表著作
人物成就
家庭成员
轶事典故
纪念场所
人物评价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青年粟裕
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2]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粟裕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3]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4]
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4] 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4]
抗战时期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2]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中文名
粟裕
外文名
Su Yu
别名
粟多珍、粟志裕
国籍
中国
民族
侗族
人物关系
楚青
妻子
粟寒生
儿子
粟戎生
儿子
朱德
战友
陈毅
战友
刘亚楼
战友
刘伯承
战友
快速
导航
代表著作
人物成就
家庭成员
轶事典故
纪念场所
人物评价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青年粟裕
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2]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粟裕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3]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4]
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4] 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4]
抗战时期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2]
❻ 粟裕的用兵有什么特别之处
粟裕的用兵的特别之处:
一是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粟裕用兵,深谙集中优势兵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在总体上敌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粟裕更加注重战术上的以多胜少,每次战役必然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在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以排山倒海之势速战速决。苏中战役时,虽然论总体兵力粟裕以3万不敌12万,处于劣势。但具体到每一个战役,粟裕都精心部署,务求人员对比上的绝对优势。苏中首战宣泰,粟裕以整编83师为首,迅速集中6倍于敌以上的兵力,仅用3天时间,就歼敌3000余人,开创消灭美械装备蒋介石嫡系部队之先河。血战孟良崮之时,粟裕集中5个纵队、10余万人的优势兵力,团团包围张灵甫整编74师3万余人,只用3天时间赶在国民党援军到来之前,就歼灭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首。
二是兵无常势,出奇制胜。粟裕长期远离中央,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形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形成了他以智取胜、以奇制敌的特点。豫东战役中,粟裕随机应变,首先考虑中央军委规定的中心目标——歼灭鲁西南的第5军;当粟裕发现歼敌条件不成熟时,根据敌情变化,旋即制定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1948年6月17日到22日,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迅速攻克开封,全歼守军3万人,豫东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粟裕随即避实就虚,主动撤出已是空城的开封;抓住国民党部队相距甚远、稍纵即逝的战机,猛虎出洞,在睢杞成功消灭区寿年兵团,打击黄百韬兵团,完美结束豫东战役。
三是临机专断,兵贵神速。粟裕指挥淮海战役时,根据战场局势变化,机断专行,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即由原定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晚。11月6日,粟裕一面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并告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果断决策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四是谋篇全局,运筹帷幄。粟裕富有战略远见,善于把握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调动兵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早在淮海战役发起一个月前,粟裕充分考虑到后勤保障问题,要求必须备足百万人3个月以上的粮草供应。粟裕将自己军事上精于筹算的特长发挥在后勤上,不但从宏观上分析整个战役的粮食供需形势,还从微观上精确计算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斗胆直陈,据理力争。粟裕用兵,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旦发现上级决策有不符合战局的地方,粟裕绝不盲从,而是客观陈述自己的建议,历史上留下了粟裕斗胆直陈的美名。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时,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粟裕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发起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迅速打开了局面。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令粟裕,要他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权衡利弊得失,粟裕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建议暂不渡江。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粟裕组织指挥的豫东战役,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
❼ 粟裕是如何从士兵成长为将军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十大将军之首(其实应该给元帅军衔),几乎全部得意于他的军功。尤其在46年到50年间,当时军内能与粟裕战功相提并论的仅林彪一人。但1958年后,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斗,从此淡出军队的核心,直到辞世,在故后十年才被平反,可惜可叹!粟裕常说:“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谦恭的粟裕在军事上是满分,在政治上却最多也就能得及格(政治上不及彭老总,更远不及林彪),下面就主要从他和主席的关系上看他的人生起伏。
信任的开始:
1944年,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惊喜的开始:
1946 年7月,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将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大胆的任用: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
1947年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并最终粟裕精彩的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成为心腹爱将:
1948 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 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盂良崮。 ”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粟裕:“那么是谁呢?”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绝对的信任:
1948年6月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此战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对爱将战功的欣赏:
1948年开始的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主席眼中独挡一面的飞将军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栗裕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栗裕指挥。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准备指挥军队入朝,但粟裕却突然发病并住进了疗养院,毛泽东后点将林彪,同样发病,后点将彭德怀入朝。
没有成为元帅
1955 年,中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主席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将军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
当时,粟裕是真心辞帅,还是迫于人际关系压力,现在不好定论。
❽ 粟裕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军事才华的范围非常广
包括部队训练、建军思想、战略眼光、战场把握机内会的能力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容
先说战略眼光,抗战时期坚持东进,在富庶的江浙建立根据地,抗战后期果断挺进天目山,为今后打下棋子
解放战争时,首先提出内线作战。后来顶住太祖爷的意见,暂不过江,打淮海
其战略眼光在十大元帅中可以排入前三
次说部队训练,这方面的确不如林帅和罗帅,主要是三野缺乏安定的后方,没有时间去总结出六大战术原则之类的东西,但总体上在十大元帅中可排前五
三说建军思想,抗战后,粟裕曾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把新四军缺少的几个师的番号恢复出来
而且新四军一师的发展历程也足以显示他的能力
四说战术素养,粟裕打仗的特点属于有算计的冒险,打孟良崮时敢于中心开花,打豫东战役敢于置欧寿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于不顾,猛打黄伯韬
这点最不容易,相比之下,彭帅的冒险缺乏算计、林帅缺乏冒险,可与徐帅、刘帅比肩
综合算下来,粟裕的军事才能可排入前五,战役指挥与林彪不相上下
❾ 当初封十大元帅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粟裕粟裕的军事实力比其他的哪个差了。
主要是资历不足,55年封帅的条件之一是党早期军队的领导人。
贺龙是南昌起义和桑植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时任两个起义军的总指挥。
聂荣臻是南昌起义的参加者之一,时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时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
叶剑英,1920年8月参加驱逐桂系军阀陆荣廷、莫荣新之役。1921年任江防舰队陆战队营长,曾率部参加护卫孙中山、反击叛军陈炯明部的作战。1924年任建国粤军第2师参谋长。参与筹办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后兼第2师独立营营长、新编团团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新编第2师师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电反蒋,从吉安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
粟裕的主要贡献是在解放战争中,而且主要是作为陈毅的副手。粟裕打仗小心谨慎,在关键时刻往往不敢放手一搏。比如在山东歼灭国民党74师之前,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合围,他曾经提出跳出山东转战江苏的想法,此时毛泽东致电陈粟不能放弃山东,可诱敌深入,之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这才有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而作为粟裕部下的许世友,也常常不满粟裕的作战风格,称其打仗“像个娘们”。
❿ 粟裕为什么没当上将军他很有军事才能,战功也高。
解放战争论来战功,论谋略,自粟裕当为第一人,但55年评军衔不仅仅评的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而是中共28年的历史,论在党内,军内的资历,粟裕跟10大帅就有差距啦,朱德,贺龙,徐向前是三大主力红军的旗帜不评帅说不过去,据说可以一比的是叶剑英,陈毅,罗荣桓,叶剑英-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解放觉总参谋长,地位远在粟裕之上。从未带过兵却始终处于军队的核心层;陈毅---在红军,新四军,华野始终是粟裕的顶头上司,军事才能不及粟裕但在党内军内的地位始终在其之上;罗荣桓----他领导的山东八路军是中共抗战时期最强大的,抢占东北罗荣桓是第一人选,林彪原本是去山东接替他的,中途才改道去东北,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南昌起义后罗荣桓任党代表的连队是最早建立支部的,这一条后来成为建军原则,这就是罗荣桓以政委成为元帅的理由。只设10大元帅,所以粟裕只能屈居大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