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朝分别设置什么管理军事、监察、地方、台湾、西域、西藏
在军事上,设置枢密院
监察上,设置中书省。
地方上,行中书省
中央是中书省;管理西藏的是宣政院,管理台湾的是澎湖巡检司
『贰』 元朝军事制度
元朝军事制度是蒙古旧制和中原王朝军制的结合体。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铁木真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宿卫制度。蒙元宿卫军队一般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到元末曾先后设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守全国各地的是镇戍军。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蒙元军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蒙古军,以蒙古人为主,包括少量归化蒙古的色目、突厥、高丽、党项等非汉人组成的部队;探马赤军,初指从蒙古诸部抽取精锐组成的前锋﹑重役或远戍部队,後来也有色目人等加入;汉军﹐主要是由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和少量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部队﹐还包括早期改编的南宋降军;新附军﹐即灭南宋前後改编的原宋军。此外﹐侍卫亲军中还有些按族属组编的色目人部队。军队按十进制编制﹐分为万户府(统兵3000~7000人)﹑千户所(统兵300~700人)﹑百户所﹑牌子(10户)等4级﹐分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非蒙古军的万户府﹑千户所又置“达鲁花赤”﹐是为监军官﹐专由蒙古或色目贵族担任。万户府上设都万户府﹑大都督府等﹐侍卫亲军在千户所上设指挥使司。
蒙古军(包括色目人部队)主要是骑兵。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也配有部分骑兵。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水军千户所等。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设有炮手总管等。一部分侍卫亲军中﹐还专置弩军千户所﹐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
军队依承担任务的不同﹐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宿卫又分为皇帝直辖的“怯薛”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平时主要护卫宫廷﹐守卫京畿﹐战时也出京征伐﹔镇戍诸军,屯戍於全国冲要地区。北方是蒙古军﹑探马赤军的重点戍防地区;淮河以南主要由汉军﹑新附军屯戍﹐并配置部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边境地区由分封或出镇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著部族军配合镇守。各级军官一般实行世袭制﹐但朝廷能调动和另行任命。
蒙古人下马为民上马为寇,可谓全民皆兵,妇孺老少也各为其军中亲属提供后勤军备支持,而后享用劫掠来的财物。
其他族别中被划为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蒙古军﹑探马赤军和汉军军户﹐分别有数量不等的田地可免交地税﹐一般可免除科差杂役。对上述3种军户﹐分别设立专门的管领机构﹐称为“奥鲁”﹐负责监督军户出丁当役﹐保证战时有充足的兵源﹐并要向军户徵发其当役亲属所需的钱物。蒙古军﹑探马赤军的家属多随军迁徙﹐与屯驻地点相隔不远﹐其“奥鲁”隶属於当役军人所在的万户府﹑千户所之下。汉军出征﹐家在乡里﹐其“奥鲁”由所在州县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多未设置“奥鲁”﹐军户由所在地区管民官与本军协同治理。
『叁』 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是
(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
(2)枢密版院:中央最高军事管权理机关。
(3)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4)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肆』 元朝的军事
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国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
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侍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伍』 元朝的历史,军事,经济。
元朝的军事和历史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唐代蒙古之名始见于史籍。蒙古族后西迁至蒙古高原,从事游牧畜牧业。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
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至蒙哥汗时,已先后灭亡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宪宗)死
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即位。随后战胜了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汉人李叛乱,巩固了统治。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
」之义,正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建都于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国起,历史上泛称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南宋恭帝赵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
1279年),元军在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流亡官员和宋军残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灭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
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军、政体制与前代相比是较为健全的。中央Government的军、政统治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
政机构,分别为行省、路、府、州、县。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以后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国设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权宪,统辖路、府、州、县的政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事等等。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 元朝军事制度是蒙古旧制和中原王朝军制的结合体。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宿卫制度。元朝宿卫军队一般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
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到元末曾先后设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守全国各地的是镇戍军。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加强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为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但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
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的广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元朝畜牧业的发展体现在牧地的扩大、牧养设施的改进等方面。元朝的手工业生产除官办作坊外,民间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业种类超过前代。特别是
新兴棉纺业、毡业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瓷器、印刷业也有较大进步。由于驿传制度的完善和海运的开通,国内外交通空前发达,商业比唐、宋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繁荣,盛况空前,出现大都
、杭州、泉州、广州等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元朝的国际贸易交往,东到高丽、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东部;西面远达非洲。元朝Government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
、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也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与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亡。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 经过长期苦战,公元1206年,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
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尔加湖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同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河源召开大会,正式推举铁木真做大汗,尊称"成吉思
汗"。"成吉思"在蒙古语中,是强大、巩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推行军政合一的"领户分封"制,较快地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各封地内的牧民必须向政府和封主交纳物品和担负军役。这些牧民被编为十、百、千、万户,
是一种在奴隶主新贵族统辖之下的军事组织,平时畜牧生产,战时出征作战。这就是蒙古人所谓的"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人皆为兵的制度。
蒙古国没有固定的疆域防守,其国防纯属攻势。成吉思汗的策略在于强化战争机器,壮大军事力量,它对内采取强有力的军事统治,防止各部落的分裂;对外以进攻的态势,进行武力征服。蒙古统
一以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
公元1209年,蒙古军大败西夏;1218年,蒙古军攻灭了西辽,1234年又攻灭了金朝。至此,中国由几个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转变为蒙古与南宋的对峙。
公元1235年,蒙古贵族对南宋王朝展开了全面的军事进攻。至1279年,已建立元朝并迁都大都(今北京)的元太祖忽必烈,对宋朝残余势力发动最后进攻,灭亡了南宋,中国复归统一。从蒙古统一到
整个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重建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对于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
上有贡献的著名帝王,他们所建立的大元帝国更是古今中外“以兵立国”的典型。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还不稳定的政局,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的措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坚决打击和镇压反叛势力,注重从
体制上改变蒙古人落后的部落分封的奴隶制的统治方法,消除诸侯分立,相互争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还吸取了一些汉族封建统治的制度:
首先,元朝在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负责对封建官员的监察;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辅佐皇帝发布政令,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和它邻近的地区。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中的岭北行中书省,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辽阳行中书省,包括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西伯利亚东
部地区。其他行省的范围,一般都比现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现在的几个省。边远的云南地区,也建立了行省。那时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更新的发展。元朝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
和台湾的行政事务。
元朝还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并向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的管理,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其次,废除了地方长官世袭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轮换的办法,分化和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势,加强皇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对朝廷的有功之臣将封地改为赐田,使拥有封地的贵
族只能成为一般地主,难以自立为王。
其三,元朝在军事制度上解除拥有武装的地方豪强的兵权,由军政机构统一统率全国武装力量,集兵权于中央之手,减少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与此同时,元朝还建立了两支担负不同任务的
军队,一支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战略机动部队,称宿卫军或朝廷禁军;另一支是归枢密院调遣的镇戍军,其任务是担负地方的镇戍和保卫边疆的安全。
在海防事业方面,元朝已建立起一支规模较大的海军,并在边防地区的重要港口设立万户府,有海军长期镇守。元朝经济的介绍:马可书中最有趣的描述之一是他勾画的中国南北两地经济活动的图画:中国北方,他继续称为契丹(该名来自原契丹人);中国南方,原来的宋王朝,他称为蛮子。从他的书中,我们
知道了在中国北方已经开采煤矿。"从山上矿层中开采的一种黑石头,像木头一样地燃烧,它们很好烧,以致整个契丹不烧其他燃料。"水路的运用同样使他吃惊,他尤其提到了中国经济的主动脉长江在
商业上的重要性。"这条河上往来的船只和运载的货物比基督教世界中的任何一条河和任何一个海都要多。"他还说,"每年沿该河而上的船就有20万条,更不用说顺水而下的船只了。"他还提到了帝国运
河的经济作用,这条运河是忽必烈时彻底凿通的,经这条运河,大米可以从长江下游运到北京。 为管理繁荣的国内商业和开展与印度、东南亚的贸易,在中国中部港口和广州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商会。这些商会可以与佛兰德尔的行会和佛罗伦萨的技术协会相比,甚至还超过它们。关于杭州的商
会,马可写道:"众多商人云集在这里,他们十分富裕,经营着大宗贸易,没有人能估量出他们的财富。只知道贸易主(他们是企业的头目)和他们的妻子们都不直接从事任何事情,但是,他们过着如此
奢侈豪华的生活,以致人们会想象他们是国王。"纸钞的普遍使用便利了商业交流,马可打趣地称纸钞为点金石。"我可以告诉你们,在中国,每个人都乐意接受这些纸币,因为无论他们走到大汗领地内
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像使用金子似地毫不困难地用它们来做买卖。"中国人强烈的商业意识也令这位威尼斯人惊诧。他不断地回忆起那些丰富的场面:从印度回来的船只满载着香料--胡椒、生姜和肉桂;
或载着稻米的帆船沿长江顺流而下,或沿大运河逆流而上;杭州或泉州的商店内,贵重货物琳琅满目,有生丝、锦锻(很厚的丝织品)和锈花织锦(有金线或银线绣成花的丝织品),以及有特殊图案的
缎子,或称"刺桐布"织品。
马可以同样赞赏的语调描述了中国的主要市场:北方丝绸中心是汗八里(北京,每天都有上千辆满载生丝的大车驶入,用它们制成大量的金布和成丝);成都府(四川,成都)生产薄绢,并将这种
丝织品出口到中亚;安庆或开封(?)和苏州(江苏省)生产金布;扬州(江苏,扬州)是长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场。最繁忙的地方是原南宋都城、京师(Quinsai,浙江杭州),在蒙古人的统治下,
并没有丧失它以往的商业活动。事实上,因为它现在与蒙古大帝国的一切贸易联系起来,商业贸易还获得了发展。马可把它描述成中国的威尼斯。首先是作为最大的食糖市场而提到它。无数的船只把印
度和东印度的香料带到杭州,又从杭州把丝织品带到印度和穆斯林世界。于是,杭州城内住着大批阿拉伯移民,以及波斯和基督教的商人们。最后,是福建省内的两个大港口:福州和刺桐(即泉州)。
福州商人'囤积了大量的生姜和良姜,城里还有一个相当大的砂糖市场和一个大的珠宝交易市场,这些珠宝是用船从印度群岛捎来的"。
元朝最大的货栈仍要算马可所记的刺桐,"从印度来的所有船只,满载着香料、宝石和珍珠停泊在刺桐,简直难以想象。蛮子[指中国南部]的所有商人们云集在此,它是全中国最大的进口中心。可
以说,如果有一艘载着胡椒的船从印度群岛驶往亚历山大港,或者基督教世界的任何一个其他港口的话,那么,就有一百多艘驶往刺桐。"这些记载得到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塔的证实,他在1345年
左右谈到了刺桐[泉州]。
显然,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中国市场与印度和马来亚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按马可的陈述,大批中国船只定期在爪哇港停泊,带回"黑胡椒、良姜、毕澄茄、丁香和其他香料,刺桐商人们因经营这些
商品而致富"。从另一些史书中,可以了解到忽必烈及其继承者们与特拉万可和卡纳蒂克的大公们缔结了真正的商业贸易协定。中国的商船队载着大捆的生丝、彩色丝织品、缎子、薄绢和金丝锦缎定期在
加韦里伯德讷姆,卡亚尔、奎隆和锡兰停泊;返回中国时,运载着印度世界的胡椒、生姜、肉桂、豆蔻、平纹细布和棉布,以及印度洋的珍珠和德干高原的钻石。
此外,元朝大汗的幼支在波斯建立的汗国促使了两国之间的频繁交往。旭烈兀家族的波斯汗们在伊斯兰环境的包围中仍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蒙古人的爱好,他们派人到中国获取诸如丝、瓷器之类的
奢侈品,当时的波斯袖珍画像开始显示出中国工匠们的影响。反过来,蒙古人统治下的波斯也把地毯、马具装备、盔甲、青铜器和搪瓷制品输往中国。
最后,马可的游记和佩戈洛蒂(Pegolotti)撰写的《贸易实践》(Praticadellamercatura)都证实了这一点:蒙古征服使中国社会与欧洲发生联系。到13世纪末,贯穿大陆的两条路把欧洲与远东
联系起来。第一条路是从钦察汗国到敦煌,对欧洲人来说,它起于克里米亚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业据点,更准确地说,起于顿河河口处的塔那。该道的主要驿站有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即蒙古钦察汗国
的都城,接着是锡尔河中游的讹答刺和伊塞克湖以西的怛逻斯和八拉沙衮。从伊塞克湖起,有一条小道进入蒙古,途经叶密立河、也儿的石河上游[黑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到达鄂尔浑河上游的哈
拉和林,从哈拉和林该路南通北京。从伊塞克湖西端出发的另一条小道,通伊犁河上游的阿力麻里(固尔扎附近)、别失八里(今济木萨)、哈密和甘肃肃州,然后进入中国本土。第二条路是穿过波斯
的蒙古汗国,它的起点或者是特拉布松希腊国都城、黑海边的特拉布松城,或者是从法属叙利亚附近的西里西亚的亚美尼亚国最繁忙的港口刺牙思。无论从哪一个起点,该路都要穿过与波斯的蒙古汗国
保持紧密联系的属国、小亚细亚塞尔柱克苏丹国的东境,然后到波斯汗国的实际上的都城桃里寺。从桃里寺起,主要驿站常常是可疾云[加兹温]、刺夷、莫夫[马里]、撒麻耳干[撒马尔罕]、塔什
干(当时名柘析)、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和甘肃。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即从莫夫到巴里黑、巴达克山、喀什、于阗、罗布泊和敦煌。经过这些不同的商路,从远东来的商品被直接运往欧洲。
除了这些与古丝绸之路一致的陆路外,蒙古征服还重新开通了海路,或称香料之路。当阿拉伯人和塞尔柱克人统治的伊朗一直对欧洲实行关闭时,而波斯的蒙古汗们则对要经海路去中国的商人和传
教士们敞开了他们的领土。从报达哈里发朝的灭亡到伊斯兰教在波斯汗国内获得最后胜利的期间,天主教的旅行者们可以从桃里寺到霍尔木兹,畅通无阻地穿过伊朗,然后从霍尔木兹码头乘船去塔纳、
奎隆和刺桐。正如下面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鄂多立克的旅行就是沿这条路线旅行的典型。反过来,来自中国的丝绸和来自东印度群岛的香料在霍尔木兹卸下,由商旅们带着通过蒙古统治下的波斯到达
桃里寺大市场,然后由此分发到基督教世界的港口特拉布松,或者是刺牙思。
必须强调的是,道路所以这样自由畅通是以大屠杀为代价的,是蒙古征服的一大有利的客观后果。中国、突厥斯坦、波斯、俄罗斯团结在一个大帝国之中,在蒙古王公们的统治之下,按严格的札撒
进行管理,这些王公们关心商旅的安全,宽容各种信仰,重新开通了自上古末期以来就阻塞不通的世界陆上与海上的大道。而波罗一家的旅行证明了比以马厄斯·梯梯安洛斯一名为标志的旅行大得多的
活动。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伊朗与欧洲互相之间开始了真正的接触。这是震惊世界的成吉思汗征服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也是幸运的结果。
『陆』 元朝的军事制度有什么特点
元朝的军事制度最终是由忽必烈确立的,他整顿了原来混乱的兵制,把全国的军队归入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
在宿卫军队方面,忽必烈继承了怯薛制度,以怯薛(怯薛即护卫之意)防卫宫廷和皇帝本人,同时,忽必烈还创建了侍卫亲军。这是一支类似于禁卫军的军队,负责防守“两都”(大都和上都)及“腹里”之地,战时也派出作战。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即开始建立侍卫亲军,从此以后,它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元朝后期,人数已达三十万。组建侍卫亲军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从地方军队抽调精锐、从已建的侍卫亲军中分出、授权某个大臣召集同族组成等。
镇戍军队是指在全国各地驻守的军队,它们可以分为三类:蒙古军、探马赤军和新附军。
蒙古军一般都驻守在草原地区,遵循着成吉思汗时就已建立了的千户制度,平时居家生产,战时集合参战,在镇压东北、西北的宗王叛乱时,蒙古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探马赤军组建于木华黎经略中原之时,它是从几个蒙古部落中抽调出来,派到远地征伐、戍守的军队。南宋灭亡后,探马赤军被集中,戍守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建立蒙古军都万户府以管理、指挥该地的探马赤军。
新附军是指南宋降元的军队,这种军队平时屯田,战时往往打前锋;同时,其精锐又被调至京师编成侍卫亲军。到了元朝后期,新附军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关于元朝的兵役制度,军户的存在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元代把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列入不同的户籍,世代以从军为业的人就被归入军户。根据军队名目的不同,军户也分成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军户和新附军户。军户有出丁从军的义务,也可以享受免征赋税的优待。
与军户制度并行的还有奥鲁制度。所谓“奥鲁”,本指安置军队家属、辎重的营盘,成吉思汗时即已存在。忽必烈时,奥鲁进一步制度化,万户、千户都设有奥鲁官,以管理军士家属;而在军士的家乡,亦设有奥鲁官,以州县长官兼之。奥鲁官的职责是签发军户中应从军之人,捕捉逃跑的现役军士,还负责征集所签发从军者的给养供应。
元朝的军事制度具有蒙族与汉族相结合的特点。
『柒』 元朝掌握刑政与军事的监临官是
元朝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是枢密院。
中书省:上专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属,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捌』 元朝用什么官来管理军事
中书省(中央机构,相当于皇帝的直接领导)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长官
『玖』 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是
枢密院
『拾』 元朝由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
中书省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自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元代中书省是一个权力日重,“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它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它适应了元朝长期统治不稳固的局面。六部为中书省的一个下属机构,形成了一省六部制。各部的组织和职能与前代基本相同。元朝还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并以中书省掌制枢密院。另外在元朝的中央设立御史台和宣政院。御史台负责监察,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机构的建立,使元朝能对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对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