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装备 > 不战而屈人之兵类似的军事理论

不战而屈人之兵类似的军事理论

发布时间:2021-02-26 07:15:15

Ⅰ 中国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西方提倡的是什么思想

中国的兵书,包括《孙子兵法》等等,大都讲究的是在作战的时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外国的各种军事著作,比如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提倡以勇武取胜,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歼灭敌人,也就是“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很明显,中西两方的军事理论是不太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究竟在作战上,谁优谁劣呢?

在一些人看来,西方的军事理论,显然更切合实际一些。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则有点玄学的感觉。这就相当于中国的功夫和西方的搏击。中国的功夫仿佛好看但不中用,西方的搏击,实战效果更好。

那么,这种说法又对不对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并不是玄学,而是哲学。而且这种哲学,实际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是一种与文明进程发展同步的表现。

西方之所以没有总结出中国古代这样的军事理论。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西方与中国古代不一样。西方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一样,是文明和道德的中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军事后盾。

西方当然也曾产生过不少古老的文明,其文明成果也非常灿烂。但是,这些文明先后都被灭绝了,而且很多次是被落后文明给灭绝的。这样一来,西方古代就没有产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具有强大的辐射力的国家,因而自然不可能只用文明和道德就能战胜其它国家。

在此基础上,西方就不可能出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的军事理论了。

Ⅱ 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还有什么什么,什么为上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Ⅲ 中国古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有哪些

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即“必以全策争于天下”.“安国全军之道”是孙子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战略原则,善之善者也,外交详审,军政修明则可全胜,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第四.故上兵伐谋,故其城可拔.也可以通过暗杀,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从实行的目的而言,来等待敌人有可以胜的机会.《九变篇》:“故用兵之法.《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敌.”善于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确保法纪.这里的“谋”、“交”即为达成全胜目标的各种手段.《九地篇》,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所以备御外敌的法则,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来犯的可能上,而要我们做好准备足以备御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发动进攻的可能上来,而要我们充分做好防御,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简单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从实行的手段而言,外交为军政之眼目,军政为外交之后盾,一是伐谋,一是伐交.”由此可见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以“威加于敌”作为达到目标的心理战术,激化对方内部矛盾制造内乱也好,扶植其中一股势力也好,就是通过谋攻抵消对方的优势,自己国小民微,无兵可战.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待之;从实行的范围而言,既适用于孙子当时的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城池,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威加于敌,疆越,兴晋.”从前善于打仗的人.仅靠语言说服就做到了弱齐,破吴,存鲁的结果,何谈什么“屈人之兵”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学上的威慑,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作为基础的.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以非军事手段的“伐谋”、“伐交”作为达到全胜的有效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指的是军事斗争的不战,而在军事以外的领域里则可达到激战的程度.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外交了, 以优势的实力和充分的迎战准备作为全胜的物质基础.《形篇》,坐收渔利的效果,才有可能实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否则,所以才能作出制胜的策略来啊.

不战而屈人

Ⅳ 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是谁不战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Ⅳ 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了哪种国防手段

国防手段具有多元性,富国强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各国国防的最佳战略手段和现实军事战略的考量。但是这个有个巨大的前提,就是国防力量建设的长足进步和国力的...

Ⅵ 尔雅军事理论课答案:历史上有没有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例子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Ⅶ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属于军事上的理想境界对吗

这是来《孙子兵法·谋攻》里的自一句,多年被奉为名言。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多年被曲解,“屈”这里做“短缺”或“不足”解。也就是说,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接下来,就有可能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而不能将之单独提出来理解。例子还是有的,吕蒙“白衣渡江”,虞翻的一封信让士仁涕泪横流而出降,之后带士仁说糜芳,糜芳降,公安、江陵不战而得。

Ⅷ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冲突。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马谡的一席话,正好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诸葛亮感慨说:“幼常 (马谡字)足知吾肺腑也!”在以后的实践中,诸葛亮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在这里,尽管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开发西南的特殊作战背景提出的,但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策略相一致。刘备非常注意收买人心。他在许多场合,把自己装扮成“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位仁德圣明的君主。他刚刚就位新野牧,就造福于民,赢得新野百姓一片讴歌。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他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而能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在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平步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马谡的议论,刘备的所为,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军、制胜思想的精华。古人云:“得人心者王”,《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

麻烦采纳,谢谢!

Ⅸ 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下一句我该说什么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名称】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解释】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 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 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出处

【出处】《 孙子兵法· 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注解】
①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阅读全文

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类似的军事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